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細目
行政委託是一抄種法律行為襲,是指行政機關將其職權的一部分,依法委託給其他組織或個人行使。被委託的組織和個人以委託機關名義實施具體行政行為。
請注意,行政委託與行政授權不同,一是授權基於法律規定,二是以誰的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行政委託的受託組織通過委託而產生,法律沒有規定哪些組織或個人成為受託人。筆者認為,合法成立的組織即可,因為法律後果由行政機構承擔。
中國拆遷征地法律網 站長
Ⅱ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案例
隨便找了幾個,你看看吧,呵呵~~
案例1 具體行政行為和抽象行政行為
某市原有甲、乙、丙、丁四家定點屠宰場,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屠宰許可證等證照齊全。1997年國務院發布《生豬屠宰管理條例》,該市政府根據其中確認並頒發定點屠宰標志牌的規定發出通告,確定只給甲發放定點標志牌。據此,市工商局將乙、丙丁三家屠宰場營業執照吊銷,衛生局也將衛生許可證吊銷。乙、丙、丁三家屠宰場對此不服,找到市政府,市政府稱通告屬於抽象行政行為,需遵守執行。三家屠宰場遂提起行政訴訟。
[問題]
(1)市政府的通告屬於何種類型的行政行為?理由是什麼?
(2)誰是此案的被告?理由何在?
(3)此案乙、丙、丁是否有權提起行政訴訟?理由是什麼?
(4)頒發定點屠宰標志牌屬於何種性質的行為,工商局、衛生局能否據此吊銷乙、丙的執照許可證?
[正確答案]
(1)市政府的通告屬於具體行政行為。本案中市政府發布的通告,明確確定只給甲發放定點標志牌,而該市原僅有甲、乙、丙、丁四家定點屠宰場,這就意味著剝奪了乙、丙、丁三家屠宰場的屠宰資格。可見,該通告是針對定點屠宰這一特定的事和甲、乙、丙、丁這一特定的人作出的,侵害了乙、丙、丁三家屠宰場的公平競爭權,屬於典型的具體行政行為。
(2)市政府、市工商局、市衛生局均可成為本案的被告。
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3條第(一)項可知,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可以對涉及其相鄰權或者公平競爭權的具體行政行為提出行政訴訟,由於市政府的行為是具體行政行為且直接侵犯了乙、丙、丁的利益,故乙、丙、丁均可依據《行政訴訟法》第25條第1款的規定,以市政府為被告提起行政訴訟。
依《行政訴訟法》第11條第1款第(一)項規定,乙、丙、丁可以市工商局、市衛生局為被告提起行政訴訟。
(3)乙、丙、丁可以提起行政訴訟。理由如上題所述。
(4)頒發定點屠宰標志牌是行政許可行為,具體而言是屬於資格許可行為,即賦予行政相對人從事某種活動的資格的許可。既然頒發定點屠宰標志牌的行為是資格許可行為,未獲得該牌的企業就不得從事生豬屠宰的經營活動,市工商局、市衛生局就有權據此吊銷其執照與許可證。但本案中,由於市政府的行為違法,所以,工商局、衛生局就不得據此吊銷乙、丙、丁的執照與許可證。
[考點集成]
具體行政行為是指行政機關基於法律、法規的授權,針對特定的人或事作出具體處理決定,並對其權利義務產生實際影響。針對特定對象即特定的事和特定的人作出的行為,這點是具體行政行為與抽象行政行為的重要區別所在。而抽象行政行為是行政機關針對不特定的人或事制定和發布的具有普遍適用的行為規則的行為,它一般不針對特定對象,而是規定在何種情況和條件下,行政機關和被管理一方的行為規則和權利義務關系,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我國行政訴訟法和行政復議條例是以具體行政行為為對象的,所以現實生活中區分具體行政行為和抽象行政行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案例2 行政合理性原則和行政合法性的原則
李某系從事飲食業的個體工商戶,出售自製的蛋糕,李某蛋糕未經有關部門進行檢驗。這一行為被某工商所查獲。根據《個體飲食業監督管理辦法(試行)》的規定,對此類違法行為,應予以警告、沒收違禁區食品和違法所得,並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1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可責令停業整頓或者吊銷其營業執照。在工商所查獲前李某出售蛋糕共獲利590元。根據上述有關規定,工商所沒收了李某尚未出售的蛋糕,沒收其違法所得590元,並且工商所認為李某曾因傷害罪而被判刑3年,一年前剛出獄,因此要重罰,又處以李某1500元的罰款。
[問題]
工商所對李某的違法行為進行的行政處罰是否合法適當?是否符合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正確答案]
工商所的行政處罰行為是合法的,但不合理,違背了行政合理性的原則。主要表現在對李某的罰款行為上。本案中,根據法定的罰款幅度的規定,工商所對李某處以1500元的罰款屬於法定的幅度內,其行為沒有超越法律,不與法律相抵觸,是合法的。但工商所在法定幅度內的自由裁量權行使的不恰當,對李某進行1500元的罰款,除以其違法事實情節等為依據外,於一種不正當的考慮而作出的行政處罰行為,違背了行政合理性原則的要求,屬不合理的行為。
[考點集成]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貫穿於行政法之中,是指導行政法的立法和實施的根本原理和基本准則。行政合法性原則與行政合理性原則是行政法的兩大基本原則。合法性原則是指行政權力的設定,行使必須依據法律,符合法律,不能與法律相抵觸。具體內容包括:行政職權基於法律的授予而存在,行政職權依法律行使,行政授權、行政委託有法律依據,符合法律要旨。合理性原則是指行政決定的內容要客觀、適度,符合理性,即合理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權。合理性原則的具體要求是行政行為的動因應符合行政目的;行政行為應建立在正當考慮的基礎上;行政行為的內容應合乎理性。
案例3 行政主體資格
某市人民政府計劃對本市各個農貿市場環境衛生進行整頓,決定先由市人民政府的政策研究室組織制訂一份關於整頓農貿市場環境衛生的規范性文件。政策研究室經對各方面進行調查,徵求有關工商、衛生行政職能部門的意見後,最後起草的文件經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批准,以本研究室的名義向全市進行公布,並要求有關單位和個人要貫徹落實。
[問題]
該市人民政府的政策研究室公布規范性文件的行為是否正確?為什麼?
[正確答案]
該市人民政府的政策研究室公布規范性文件的行為是錯誤的。因為,市人民政府的政策研究室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不能對外以自己的名義作出行政行為。行政機關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行為,必須具有行政主體資格。市人民政府的政策研究室是市人民政府的內部機構,雖然同屬行政機關系統,但它只是機關內部的協調、辦事管理機構,它不能對外獨立行使權力,也不能獨立對外承擔其行為後果的法律責任。本案中的規范性文件,應以市人民政府的名義對外公布,才能產生法律效力。
[考點集成]
根據行政主體的理論,行政主體是指享有國家行政權力,能以自己的名義從事行政管理活動,並獨立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責任的組織。能夠成為行政主體的組織,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1)必須享有行政權力。(2)以自己的名義運用行政權力,進行行政管理活動。(3)能夠獨立地承擔自己行為所引起的法律後果。行政機關包括國家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以及受委託組織。
行政立法是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的活動。並不是所有的行政機關都有立法權。我國的中央立法機關是國務院和國務院各部門,地方立法機關是一定層級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即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以及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的人民政府。
Ⅲ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之間的關系
行政法是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行政訴訟法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行政訴訟法是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訴訟參加人(原告、被告、代理人等)進行訴訟活動必須遵守的准則。
行政訴訟法與行政實體法行政訴訟法是規范行政訴訟行為,調整行政訴訟關系的程序法,它規定法院、訴訟當事及其他參與人在訴訟活動中的程序性權利和義務,因此,是有關程序規范的總和。而行政實體法是規定行政機關及相對一方實體權利義務的法律規范。
所以,二才規定的內容及范圍是不同的。但是,行政訴訟法與行政實體法也有一定的聯系。行政訴訟法是保證實體法得到正確實施的重要手段。
(3)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細目擴展閱讀:
行政法與刑法、民法一樣,是現代法律體系中的三大基本法律部門之一,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行政法的作用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維護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要求行政機關履行發展經濟、穩定社會、保護環境、控制人口、加強治安等各項職責。
2、監督
由於行政權力客觀上存在易腐性、擴張性以及與個人權利的不對等性,因而必須對其加以監督和制約。在各類監督方式中,最有效、最直接的監督就是行政法監督。
3、保護
行政法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通過賦予行政機關合法許可權並監督其行使,來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各項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的實現。
二是通過賦予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為的監督權(如檢舉權、控告權),行政權行使過程中的參與權(如知情權、要求聽證權),特別是對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提起復議權、訴訟權和要求賠償權,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Ⅳ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案例分析
1.十五日內。
《行政處罰法》第四十六條 當事人應當自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到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銀行應當收受罰款,並將罰款直接上繳國庫。
2.有三種措施。
《行政處罰法》第五十一條 當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一)到期不繳納罰款的,每日按罰款數額的百分之三加處罰款;
(二)根據法律規定,將查封、扣押的財物拍賣或者將凍結的存款劃撥抵繳罰款;
(三)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3.符合三種情形之一即可。
《行政處罰法》第四十七條 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執法人員可以當場收繳罰款:
(一)依法給予二十元以下的罰款的;
(二)不當場收繳事後難以執行的。
第四十八條 在邊遠、水上、交通不便地區,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條、第三十八條的規定作出罰款決定後,當事人向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確有困難,經當事人提出,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可以當場收繳罰款。
4.收據不合法。因為不是「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統一制發的罰款收據」。張某在本案中有權陳述和申辯,有權對違法處罰提起復議和訴訟,對無法定收據的罰款,有權拒絕繳納。
《行政處罰法》第四十九條 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當場收繳罰款的,必須向當事人出具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統一制發的罰款收據;不出具財政部門統一制發的罰款收繳的,當事人有權拒絕繳納罰款。
第六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所給予的行政處罰,享有陳述權、申辯權;對行政處罰不服的,有權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行政機關違法給予行政處罰受到損害的,有權依法提出賠償要求。
5.於某應在兩日內交至公安機關;公安機關應在兩日內繳付指定銀行。
《行政處罰法》第五十條 執法人員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收繳罰款之日起二日內,交至行政機關;在水上當場收繳的罰款,應當自抵岸之日起二日內交至行政機關;行政機關應當在二日內將罰款繳付指定的銀行。
Ⅳ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內容簡介
行政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重要法律部門之一,其規范眾多,內容豐富,涉及國家生活和版社會生活的權各個方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而行政訴訟法則是保證行政法貫徹落實和發展完善的最重要的程序法。兩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以行政職權的擁有和行使為主線,對行政主體、行政職權、行政行為、行政程序、行政責任、行政監督、行政救濟及行政訴訟等問題進行了認真探討。通過對這些重要問題的研究,力圖勾勒出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的輪廓與主要內容,旨在使學習者在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對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有較為全面的了解
Ⅵ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行政法概述
第二節 行政法的淵源
第三節 行政法的效力
第四節 行政法律關系
第二章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第一節 行政法基本原則概述
第二節 行政合法性原則
第三節 行政合理性原則
第三章 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
第一節 行政主體
第二節 行政許可權
第三節 相對人和第三人
第四章 行政行為原理
第一節 行政行為的特徵與分類
第二節 行政行為的成立要件和合法要件
第三節 行政行為的效力內容和時間
第四節 行政行為的錯誤和瑕疵
第五章 行政立法
第一節 行政立法的概念和性質
第二節 行政立法的分類
第三節 行政立法的原則和程序
第四節 行政立法的監督
第六章 行政立法
第七章 行政規范
第八章 行政徵收
第九章 行政許可
第十章 行政監督
第十一章 行政處罰
第十二章 行政強制
第十三章 行政給付
第十四章 行政獎勵
第十五章 行政裁決
第十六章 行政合同
第十七章 行政指導
第十八章 行政程序法
第十九章 行政法制監督
第二十章 行政救濟概述
第二十一章 行政賠償
第二十二章 行政補償
第二十三章 行政復議
第二十四章 行政訴訟概述
第二十五章 行政訴訟受案范圍與管轄
第二十六章 行政訴訟參加人
第二十七章 行政訴訟的證據
第二十八章 行政訴訟程序
第二十九章 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
第三十章 行政訴訟的判決、裁定與決定
第三十一章 行政附帶民事訴訟
第三十二章 涉外行政訴訟
參考書目
Ⅶ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簡答題
(1)對於A縣政府罰款的行為,甲公司能否申請復議?為什麼?
【答案】可以申請復議。因為行政處罰屬於行政復議范圍。
【依據】《行政復議法》第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依照本法申請行政復議:
(一)對行政機關作出的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等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
(二)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等行政強制措施決定不服的;
......
(2)如果甲公司能夠申請行政復議,復議機關是誰?被申請人是誰?為什麼?
【答案】復議機關是該地區行署,被申請人是A縣政府。因為對於地區行署(省、自治區的派出機關)所屬的縣級地方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該地區行署申請行政復議。
【依據】《行政復議法》第十三條 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上一級地方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
對省、自治區人民政府依法設立的派出機關所屬的縣級地方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該派出機關申請行政復議。
(3)對於該地區行署所做的決定,甲公司能否提請復議機關審查,為什麼?
【答案】可以對該行署的決定一並提請審查。因為復議法規定,相對人對具體行政行為申請行政復議時,可以一並向行政復議機關申請對行政機關的部分規定進行審查。
【依據】《行政復議法》第七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下列規定不合法,在對具體行政行為申請行政復議時,可以一並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對該規定的審查申請:
(一)國務院部門的規定;
(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的規定;
(三)鄉、鎮人民政府的規定。
(4)復議機關應如何處理該案?
【答案】復議機關應該受理此案,對縣政府的行政處罰行為依法進行審理並作出決定。同時,對該地區行署的決定一並進行審查並作出相應處理。
【依據】《行政復議法》第二十六條 申請人在申請行政復議時,一並提出對本法第七條所列有關規定的審查申請的,行政復議機關對該規定有權處理的,應當在三十日內依法處理;無權處理的,應當在七日內按照法定程序轉送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依法處理,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應當在六十日內依法處理。處理期間,中止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