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三大訴訟法的基本制度包括
『壹』 我國審判制度都有哪些基本內容
我國《憲法》、《人民法院組織法》、《法官法》以及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訴回訟法和其他相關答法律文件確認的法院的審判原則主要包括:
1.依法獨立審判,是指法院在審判活動中,獨立行使審批權,不受其他組織和個人的干涉
2.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是指人民法院在審判活動中,必須平等地適用法律。
3.適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問題進行訴訟的權力。
4.公開審判,是指人民法院隨訴訟案件的公開審理和公開宣判。
所謂「公開」,就是對社會公開,對於開庭審判的全過程,除合議庭評議外,都允許公民旁聽,允許新聞記者采訪和報道。對依法應予公開審理的案件,法院在開庭前要公布案由,當事人的姓名,開庭時間和地點。
5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對被告人的辯護權不能非法侵犯和剝奪,應當正確對待被告人或辯護人的申辯。
6.合議制,我國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基本組織形式是採用合議制。
7.迴避制度,審判人員不參加審理與自己有利害關系或者其他關系的案件的制度
『貳』 我國現行的訴訟法有哪些
訴訟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訴訟法有三大訴訟法,即《中華人民共內和國刑事訴訟法》、《中容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廣義的訴訟法除上述三大訴訟法之外,還包括關於訴訟程序的其他法律、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關於訴訟程序的規定。
『叄』 我國審判制度的基本原則有
審判的基本原則是指人民法院在審判活動中必須遵循的基本行為准則,它貫穿於審判活動的全過程,並對審判活動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根據憲法和三大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進行審判活動除了必須遵循司法活動的基本原則外,還必須遵循審判活動的特有原則。這些原則包括:不告不理原則、審判權獨立行使原則、直接言詞原則、審判及時原則。集中審理原則等。
一、不告不理原則
不告不理,是指沒有原告的起訴,法院就不能進行審判。具體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沒有原告的起訴,法院不得啟動審判程序,即原告的起訴是法院啟動審判程序的先決條件;二是法院審判的范圍應與原告起訴的范圍相一致,法院不得對原告未提出訴訟請求的事項進行審判。實行不告不理原則,是審判中立的根本要求,對於維護司法公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不告不理原則是現代各國訴訟法所普遍確立或實際執行的一項重要審判原則。我國刑事訴訟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不告不理的審判原則,但從其有關規定可以看出,如果沒有人民檢察院提起的公訴和自訴人提起的自訴,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進行審判;對公訴和自訴沒有指控的罪行和人員,人民法院也不得進行審判。
我國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也沒有明確規定不告不理的審判原則,但從其具體規定可以看出,如果沒有原告的起訴,人民法院便不能立案受理,更不能進行審判;對不屬於原告訴訟請求的事項,人民法院也不得進行審理和判決。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51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對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換言之,對上訴請求之外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第二審人民法院不應當進行審查處理,即實行「不告不理」的原則。
二、審判權獨立行使原則
我國憲法、人民法院組織法和三大訴訟法均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長期以來,法學界和司法實務界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一般都認為我國審判獨立是指法院獨立審判,而不包括法官獨立審判。原因在於,有人認為法官獨立審判是西方國家的做法,不符合我國的國情;有人認為我國法官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無法實行法官獨立審判;還有人認為法官獨立審判,不符合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等等。實際上,隨著司法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現在既實行法院獨立審判,又逐步實行法官獨立審判。我國有關法官獨立審判的規定,最早見之於法官法。該法第8條規定,法官享有「依法審判案件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的權利。1999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明確指出:「強化合議庭和法官職責,推行審判長和獨任審判員制度。」隨後,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法院都先後實行了審判長和獨任審判員選任制度,並且賦予審判長和獨任審判員更大的權力。根據2002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合議庭工作的若干規定》第6條的規定,審判長行使下列權力:(1)指導和安排審判輔助人員做好庭前調解、庭前准備及其他審判業務輔助性工作;(2)確定案件審理方案、庭審提綱、協調合議庭成員的庭審分工以及做好其他必要的庭審准備工作;(3)主持庭審活動;(4)主持合議庭對案件進行評議;(5)依照有關規定,提請院長決定將案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6)製作裁判文書,審核合議庭其他成員製作的裁判文書;(7)依照規定許可權簽發法律文書;(8)根據院長或者庭長的建議主持合議庭對案件復議;(9)辦理有關審判的其他事項。
當然,無論是法院獨立還是法官獨立,人民法院在審判活動中都應當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第一,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與黨的領導的關系。人民法院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家機器,是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基礎服務的,這就決定了人民法院的社會主義性質。我國是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各個國家機關在發揮職能作用時,都要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所以,人民法院不能以「審判獨立」為名排斥黨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領導。在任何時候,人民法院都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服從黨的領導。
第二,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與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的關系。我國憲法第3條第3款規定:「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人民法院組織法第17條也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由此可見,對人民法院的工作進行監督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法定權力,因此,人民法院必須主動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認真聽取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對法院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主動接受人大代表對法院工作的質詢和評議。
第三.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與上級人民法院對其審判工作的監督的關系。我國憲法第127條第2款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級人民法院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工作。因此,下級人民法院不得以「審判獨立」為由對抗上級人民法院的監督。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監督,主要是通過第二審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進行的。對於上級人民法院依照二審程序或審判監督程序作出的判決和裁定,下級人民法院必須執行。但對於下級人民法院正在審理的案件,上級人民法院不應干預,以使兩審終審制度落到實處。
三、直接、言詞原則
直接、言詞原則,是指審理案件的審判人員(包括法官和陪審員)必須在法庭上親自聽取當事人、證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口頭陳述,對於案件事實和證據必須由雙方當事人當庭口頭提出並以口頭辯論和質證的方式進行庭審調查。直接、言詞原則是直接原則和言詞原則的合稱。
所謂直接原則,是指審理案件的審判人員必須與當事人、證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直接接觸,親自參加案件事實和證據的庭審調查。直接原則又可分為直接審理原則和直接采證原則。前者是指法官審理案件時,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應當在場,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果上述人員不到場,不得進行法庭審理,否則,審判活動無效。後者是指審判人員對證據的調查必須親自進行,不能由他人代為進行,而且必須當庭直接聽證和直接查證,不得採信未經自己當庭聽證和查證的證據。
所謂言詞原則,是指法庭審理的方式,如無法律特別規定的情形,一律以口頭陳述的方式逃行,包括雙方當事人要以口頭進行陳述、舉證和辯論,證人、鑒定人要口頭作證或陳述,審判人員要以口頭進行訊問、調查。除非法律有特別規定,凡是未經口頭調查之證據,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
實行直接、言詞原則,有利於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實,核實證據,也有利於改變我國目前證人普遍不出庭的狀況,從而保障程序公正,促進實體公正,切實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我國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直接、言詞原則,但其一系列的具體規定體現了這一原則的精神。例如,刑事訴訟法規定,開庭的時候,審判長查明當事人是否到庭;公訴人、審判人員可以訊問被告人,被害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經審判長許可,可以向被告人發問;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經審判長許可,可以對證人、鑒定人發問;審判人員可以詢問證人、鑒定人;公訴人、辯護人應當向法庭出示物證,讓當事人辨認。民事訴訟法規定,開庭審理時,由審判長核對當事人;法庭調查分為當事人陳述,證人作證,出示書證、物證和視聽資料等;當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證據;當事人經法庭許可,可以向證人、鑒定人發問。但司法實際中,我國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活動離直接、言詞原則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如證人不出庭作證的現象普遍存在,從而使人民法院的審判方式改革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人民法院在按普通程序審理案件時應當嚴格遵循直接、言詞原則,而按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時則可以有所例外。這是因為,簡易程序是普通程序的簡化,按照法律的規定可以不詢問當事人、證人和鑒定人,也可以不出示證據,因而也就無需嚴格遵循直接、言詞原則。
四、審判及時原則
審判及時,是指人民法院審判案件應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進行,而且應盡量做到快速結案。審判及時是現代審判活動的重要特徵,體現了國家、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對審判過程和審判結果在時間上的期望與要求,關系著審判的公正。審判公正是審判的首要價值,但是公正的實現必須是迅速、及時的。西方的諺語雲:「遲來的正義非正義。」也就是說,遲來的公正對勝訴方而言是一定程度的不公正。這是因為,姍姍來遲的公正可能使勝訴方備受訴累,也可能對勝訴方已經失去補救的意義。因此,審判要實現真正的公正,就必須快速進行,在審限內及時結案。
在訴訟案件大量增加而司法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為了確保司法的公正與效率,各國都採取了包括建立簡易程序在內的諸多措施。我國在1991年制定的民事訴訟法中就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和它的派出法庭審理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民事案件,適用簡易程序,包括:原告可以口頭起訴;雙方當事人可以同時到法院請求解決糾紛,法院可以當即審理;法院可以用簡便方式隨時傳喚當事人、證人;可以由審判員1人獨任審理。1996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增設了簡易程序,規定:判刑較輕、事實清楚、證據充分且人民檢察院建議或者同意適用簡易程序的公訴案件,告訴才處理的案件,以及被害人起訴的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可以由審判員1人獨任審判;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人民檢察院可以不派員出席法庭,可以不進行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實踐證明,民事和刑事審判簡易程序的建立和適用,對於解決案件積壓,促進人民法院及時審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為了保證人民法院及時審結案件,防止久拖不決的現象發生,我國三大訴訟法對人民法院審判案件的期限均作了具體明確的規定。例如,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公訴案件和上訴、抗訴案件,均應在受理後1個月內宣判或審結,至遲不得超過1個半月;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應當在受理後20日以內審結;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應當在作出提審、再審決定之日起3個月內審結,需要延長的,不得超過6個月。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6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6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3個月內審結;審理對判決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3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審理對裁定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30日內作出終審裁定;適用特別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30日內或者公告期滿後30日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
雖然三大訴訟法對人民法院的審理期限作了明確的規定,但審判實踐中超審限辦案、久拖不決的情況仍比較嚴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於2000年9月發布了《關於嚴格執行案件審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規定》。該規定對各類案件的審理、執行期限,立案、結案時間及審理期限的計算,案件延長審理期艱的報批,上訴、抗訴二審案件的移送期限,以及對案件審理期限的監督、檢查等作了更加具體的規定,從而有利於進一步保障審判公正,提高審判效率。
五、集中審理原則
集中審理原則,又稱不間斷審理原則,是指法庭對各類訴訟案件的審理原則上應當持續進行,除了必要的休息時間以外,不得中斷審理。實行集中審理原則,有利於審判人員通過持續的庭審活動形成對案件事實和證據的清晰的、完整的印象;有利於審判人員免受庭外各種因素的干擾和影響,保持其獨立與公正地位;還有利於人民法院及時審結案件,提高審判效率。
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審判活動採用集中審理原則。在英美法系國家,法院的審判活動尤其是刑事審判較多地採用陪審團審判,加之嚴格遵循直接、言詞原則,因而集中審理成為其法庭審判案件的必然要求。大陸法系國家雖然不像英美法系國家那樣普遍實行集中審理,但一些國家的立法也確立了這一審判原則。例如,法國刑事訴訟法第307條規定:「法庭審理不得中斷,應當連續進行直到重罪法庭作出判決,案件終結為止;在法官和被告人必要的用餐時問內,審理可以暫停。」德國刑事訴訟法典第226條亦規定:「審判是在被召集作裁判人員、檢察院和法院書記處一名書記員不間斷地在場的情況下進行。」
根據集中審理的一般要求和上述國家的做法,集中審理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指法庭一旦開庭審理案件,中問除必要的休息時間以外,其庭審活動應不間斷地進行,直到作出判決才能終止。如果開庭審理需要兩天或兩天以上的時間,則除了節假日以外,中間不得有以日為單位的間隔;在一個案件的開庭審理完成之前,合議庭或獨任庭不得中斷該案件的庭審活動而去審理另外一個案件。
我國三大訴訟法均對人民法院審判案件的期限作了具體規定,但沒有對法庭審理的不間斷性作出明確要求。實踐中法庭一般都能做到庭審過程的連續性,但因為種種原因而另定日期宣告判決或一個法庭在一段時間內交叉審理幾個案件的情況卻普遍存在。這種情況既影響了人民法院的審判效率,也不符合集中審理原則的要求,還容易為人情案、關系案甚至金錢案的發生提供機會和條件,因此應當予以改變和糾正。
『肆』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基本制度包括。 A.合議制度 B.公開審判制度 C.迴避制度 D.兩審終審制度
錯。我國沒有統來一的訴訟法,而源是分為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第十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因此,應該為:我國民事審判的基本制度主要包括合議制度、迴避制度 、公開審判制度和兩審終審制度 。
『伍』 我國訴訟法共同的基本原則包括哪些
我國訴訟共同基本原則及制度:
(1)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原則。
(2)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
(3)適用法律平等原則。
(4)訴訟以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原則
(5)人民檢察院對訴訟實行監督原則。
(6)公開審判原則。公開審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一律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的不公開審理。不公開審理的案件,宣判時必須公開。
(7)迴避制度。迴避制度,是指為了保證案件的公正審理,而要求與案件有一定的利害關系的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不得參與本案的審理活動或訴訟活動的審判制度。
(8)合議制度。
(9)兩審終審制。兩審終審制,是指一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即告終結的制度。
我國三大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1,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1)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依法行使職權。
(2)專門機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
(3)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
(4)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原則。
(5)辯護制度。
(6)強制措施。
2.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l)調解原則。
(2)處分原則。
(3)支持起訴原則。
(4)辯論原則。
(5)財產保全。
(6)先予執行。
(7)訴訟費用。
3.行政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1)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審查原則。
(2)舉證責任。
『陸』 我國三大訴訟法的基本原則的異同
我國三大訴訟來法規定源的共同基本原則
1. 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
2. 進行訴訟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3. 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4. 審判公開進行,但在刑事案件中,根據法律可以規定例外。
5. 實行迴避制。
6. 實行兩審終審制。
7. 有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
8. 被告人、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護,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律師承擔法定的司法援助義務。
『柒』 我國三大訴訟法所共有原則包括什麼
我國三大訴訟法規定的共同基本原則
1. 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人回民答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
2. 進行訴訟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3. 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4. 審判公開進行,但在刑事案件中,根據法律可以規定例外。
5. 實行迴避制。
6. 實行兩審終審制。
7. 有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
8. 被告人、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護,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律師承擔法定的司法援助義務
『捌』 三大訴訟法的共同原則和制度 三大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三大訴訟法的共同原則和制度
(1)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原則。
(2)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
(3)適用法律平等原則。
(4)訴訟以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原則
(5)人民檢察院對訴訟實行監督原則。
(6)公開審判原則。公開審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一律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的不公開審理。不公開審理的案件,宣判時必須公開。
(7)迴避制度。迴避制度,是指為了保證案件的公正審理,而要求與案件有一定的利害關系的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不得參與本案的審理活動或訴訟活動的審判制度。
(8)合議制度。
(9)兩審終審制。兩審終審制,是指一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即告終結的制度。
三、三大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1,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1)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依法行使職權。
刑事訴訟法第三條規定:「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2)專門機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
刑事訴訟法第六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
(3)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
刑事訴訟法第七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4)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原則。
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5)辯護制度。
辯護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針對控訴一方的指控而進行論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減輕或免除罪責的反駁和辯解,以保護其合法權益的訴訟行為。辯護分為自行辯護、委託辯護和指定辯護。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委託下列1一2人作為其辯護人:①律師;②人民團體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辯護人的主要職責是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減輕或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以維護其合法權益。
(6)強制措施。
刑事訴訟中的強制措施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為了有效地同犯罪作斗爭,保障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依法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採取的暫時限制或剝奪其人身自由的各種法定強制方法。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了五種強制措施,即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和逮捕。
2.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l)調解原則。
調解是解決民事案件的方式之一,在民事訴訟整個過程中,人民法院都可以主持調解。人民法院主持調解,應當遵循自願和合法的原則,即調解的進行,應當是在雙方當事人願意調解的基礎上,調解程序應當合法,調解的協議也應合法。若調解未能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及時判決,不應久調不決。
(2)處分原則。
民事訴訟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可依法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規定:「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3)支持起訴原則。
支持起訴是指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可以支持受害人向人民法院起訴。支持起訴的限於侵權行為而產生的糾紛。
(4)辯論原則。
民事訴訟中的辯論,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進行的,參加者是當事人雙方及依法享有辯論權的訴訟代理人。辯論的內容,是案件事實及爭議的問題,包括案件實質性問題和程序性問題。辯論的形式,有書面形式和口頭形式。辯論權的行使,貫穿於訴訟全過程,而不僅僅是限於辯論階段。人民法院應當保障雙方當事人充分行使辯論權,為當事人行使辯論權提供方便。人民法院應當重視辯論的作用,未在法庭L辯論和質證的證據,不得作為法院裁判的根據。
(5)財產保全。
財產保全的范圍限於請求的范圍或者與本案有關的財物。財產保全分為訴訟前保全和訴訟中保全。
訴訟前保全要求具備以下條件:①發生了財產權益爭議;③利害關系人申請並提供擔保;③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可能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
訴訟中保全要求具備以下兩個條件:①案件具有財產給付內容;②存在著由於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將來不能執行或者難以執行的可能性。
財產保全的措施有查封、扣押、凍結、變賣、限制支取到期應得收益、限制實現到期債權等。
(6)先予執行。
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七條規定,人民法院對下列案件,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定先予執行:①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醫療費用的案件;②追索勞動報酬的案件;③因情況緊急需要先予執行的其他案件。但人民法院裁定先予執行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明確,不先予執行將嚴重影響申請人的生活或者生產經營;二是被申請人有履行能力。
(7)訴訟費用。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當事人進行民事訴訟,應當按照規定交納案件受理費。財產案件除交納受理費外,並按照規定交納其他訴訟費用。」訴訟費用實行「由敗訴方負擔」的原則,此外,依據不同的情況,還存在按比例負擔、人民法院決定負擔、原告負擔、協商負擔、自行負擔、申請人負擔、被申請人負擔等情形。
3.行政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1)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審查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
(2)舉證責任。
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二條規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並且根據「先取證後裁決」的原則,除法律規定的特殊情況外,禁止被告行政機關在行政訴訟過程中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
『玖』 我國三大訴訟法所共有的原則包括
1. 偵查權、檢察復權、審判權制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
2. 進行訴訟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3. 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4. 審判公開進行,但在刑事案件中,根據法律可以規定例外。
5. 實行迴避制。
6. 實行兩審終審制。
7. 有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
8. 被告人、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護,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律師承擔法定的司法援助義務。
『拾』 我國的三大訴訟法是什麼
刑事訴訟法
民事訴訟法
行政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