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典對我國的意義
㈠ 闡述為什麼我國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法典
行政法沒有統一完備的法典。行政法規范不集中地規定於一個法典式的專法律文件中,而在多數情況屬下都規定在分散的經常變化的各類法律文件中。行政的基本制度方面,國家可以制定一些總則性的法律,如國務院組織法和行政處罰法。但規范性質而言主要是程序性規定,實體性規范比重較少。因為就國家行政管理職權的內容來說是難以在一個法律文件中作窮盡性的列舉。
㈡ 我國是否有系統完整的行政法法典
沒有,有關行政法分散在行政處罰法法、行政許可法、行政強制等相關法律之中
㈢ 我國最早的行政法典是什麼
中國古代最早一部完整的行政法典
唐六典
㈣ 學習行政法的意義
一、行政法治的內涵
我國依法行政的概念產生於80年代末,形成於九十年代。但從近幾年依法行政的實踐看,依法行政在不少沿海發達地區流於形式,更不用說西部,依法行政最重要法治精神、法律理性,程序正義以及保障公民權利等等,在不少地區和部門還未受到重視,為了進一步推進依法行政,必須在西部開發中,充分關注依法行政的法治內涵的實現。
第一,法律至上原則。在依法行政中,法律至上原則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內容:1.法律是依法行政的最高規范。如美國依法行政的具體表述是「法律最高原則」,在德國則稱為「法治政府」。在這原則下,依法行政的行政依據是法律,沒有法律授權就不能行政。任何行政行為都是法律授權的行為。一切行政行為都必須服從法律,否則無效。2.依法行政規則。政府的依法行為必須有法律依據。在法律沒有規定時,行政機關無權像公民那樣自由地活動。例如,沒有處罰法,行政主體就沒有處罰權力。這在各法治國家都是一項普遍的規則。3.合法性規則。行政行為的范圍和內容必須由法律設定。法律對行政的授權不僅應具有質的特點,而且應當有量的規定。依法行政不僅不能超越質的規定,而且不能逾越量的范圍。有法律依據可以做出行政行為,但有權作出行政行為並不等於可以為所欲為。4.保證實施原則,行政機關必須以自己的行為來保證法律的實施。行政機關的職責是執行和實施法律,對於行政機關來說,不僅有消極的義務遵守法律,而且有積極的義務採取行動,保證法律的實施。法國最高行政法院在1959年的一個判決中聲稱,行政機關在情況需要的時候如果不制定有效的條例來維護秩序,就是違反法律。
第二,正當程序原則。程序是實體的保障。沒有正當程序的規范,行政法治要求的法律至上就難以實現。因此,行政法治對法律至上的要求必然要通過正當程序來實現。行政程序應當由法律來設定,其效力與其它法律相同。任何行政行為都必須有法定程序。只有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的行政行為才具有效力。非依正當程序的行政行為應當視為非法。依法行政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依程序行政。法律的至上性必須通過合理的程序來實現,沒有正當的程序,法律的至上性根據難以實現。法律的正當程序是實體法的延伸。在法治條件下,基本權利原則屬於實體上的原則,基本權利原則被正當地實施,這就是正當法律程序。正當程序原則在法治國家極受重視,而且在實踐中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正如美國法官弗蘭德利所說:「我們看到過去五年中程序上的正當程序的擴大,比在美國憲法批准以來的整個時期都來得大。」
第三,公平救濟原則。依法行政意味著行政相對人能夠及時有效地通過法律渠道糾正行政侵權行為,也就是必須存在公平有效的行政救濟。公平救濟不僅有范圍要求,而且有結果要求。以范圍而言,行政救濟不應當存在死角。比如,目前我國西部行政訴訟中不受理職稱評審方面的糾紛就很不合理,也是教授貶值得不到遏制的原因之一。其根源一是因為相關的法規欠缺,二是因為法官不是專家,但在實踐中並不是無法解決。事實上,各校都頒布有相當細的規定。法院在受理此類案件的時候,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可以參照適用,而後者可以由法院請相關專家評審,最後由法院判決。為此建議我國在西部大開發中,行政訴訟法對此進行修改。法院應當能夠受理職稱評審案件。以結果而言,國家賠償是最主要的公平救濟的制度。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上,國家賠償是被否定的。1873年,法國許可權爭議法庭在布朗戈案作的判決中,在法律沒有作出規定時,明確承認了國家賠償責任。此後,國家賠償被正式確立。我國1954年憲法就提出了國家賠償,1995年正式實施。但從實施的現狀看,仍有待進一步完善。有的公司受到行政機關的不法拘禁長達幾年,但出來後的賠償往往是象徵性的 。這與依法行政的人民利益原則不相一致。
二、行政控權:依法治國在西部大開發中的深化
我國依法行政的提法是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大背景下產生的。如果說依法治國的實質是依法治權 ,那麼,在西部大開發中體現依法治國實質要求的依法行政,必然以行政控權作為其本質內容,這是我國依法行政的本質特點。
一般意義上的行政控權系指英美法系國家的行政程序控制理論,即強調行政法是程序法。但是,從實踐看,行政控權不僅局限於程序。在這方面,大陸法系國家的公共權力論、公務論等恰好是一個補充。也就是說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行政法理論基礎雖然形式不同,但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這是因為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行政法理念的理論基礎具有共同性,即都建立在人民主權和權力制衡理論的基礎上。為了保障人民主權,必須對權力的行使實行監督的制約。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鳩系統地論述過分權和制衡的思想。孟德斯鳩指出:為了防止權力濫用,保障自由,就必須對權力進行制約,而對權力制約的最好方法,就是「用權力約束權力」。 此後,人民主權和權力制衡的原則就成為資產階級憲法和法治的一般原則,無論是英美法系、大陸法系,其行政法的理論基礎都源於此。
此外,從法治的實質內容看,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國家面臨的問題都有共同性,即如何防止國家權力不被濫用?從現代國家看,國家權力最普遍的形式是行政權。因此,法治國防大學家防止國家權力不被濫用的首要考慮就是能夠對行政權實施有效控制。當然,行政行為還涉及到行政效率、社會公共福利的目標等,但與行政控權相比,它們無疑是具有從屬性。在任何一個法治國家,行政效率最終都取決於行政控權的效能。我們不否認,在特定的條件下,某些腐敗行為可能會提高效率,如某些賄賂可以加快辦事速度,但這是以整個行政效能的降低為代價的。從整體上提高一個國家的行政效能,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加大行政控權的力度和廣度,而不是容忍甚至鼓勵腐敗。二戰以後,當代法治國家普遍以行政立法作為主導,一大批制約和控制行政權力的法律相繼出台,甚至連行政官員的道德行為也納入了法治的軌道,有效地防止了行政權的濫用,規范了行政行為。
從法治國家的歷程看,雖然所運用的觀念不同,但依法行政本質上都是通過控權實現的。依法行政的歷史事實證明了行政控權的作用不可替代。1215年英國大憲章,作為資產階級憲政的開端,其實質正是控權。此後,行政控權的思想和實踐在西方法治國家不斷發展,並日益完備。無論是英美法系國家還是大陸法系國家都是如此。在大陸法系國家法國,著名憲法學這有狄驥就說過:「法學上一個最重要的原則,是國家也須受法律的限制。」 這種控權的思想,早在法國大革命以後頒布的人權宣言就有了明確的表達:「所有公民都有權親身或由其代表來確定賦稅的必要性,自由地加以認可,注意其用途,決定稅額、稅率、客體、徵收方式和時期。」「社會有權要求機關公務人員報告其工作 」。同樣是大陸法系的德國,行政控權被表述為行政監督,正如德國斯佩耶爾大學法學教授賴納•皮查斯所說:「法律在國家的統治中佔有中心地位。它限制國家的統治,確定國家的職能並將它控制於法律監督之下。這點尤其適用於行政行為,它同樣受制於法律。 」英美法系國家更是如此。美國作為典型的三權分立國家,行政控權其實是權力制衡的一種特殊形式。在這種形式下,為了保障社會公共權利,即使是總統行為也受到了嚴格制約。
除了上述法治作用以外,行政控權在我國西部法治建設中還有其獨特的意義。行政控權是我國西部反腐敗斗爭的迫切需要。盡管我國近年加大了反腐敗的力度,但是腐敗現象仍在蔓延。從制度上說,就在於我國反腐敗的控權機制還沒有健全。我們在1997年就開始提依法治權的法治思想,但如何治權和治官,實踐中還有較大的距離。實踐證明,腐敗滋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和最本質的表現形式是權力的濫用,而克服腐敗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行政控權。
行政控權的優越性是現代法治本質特點。在理論上,行政控權不過是權力制約原則在行政法領域的推廣。正像治權是法治的本質一樣,行政法如不具備良好的行政控權功能,行政法的其它功能必將受到影響,甚至完全不能實現。比如,行政法的服務功能,強調行政主體具有為人民服務的義務,這當然是對的。但法制意義上的服務不應只是一種道德要求,也應是一種法定責任。也就是說,當行政主體違背為人民服務的義務的時候,他將受到追究或為此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服務功能只有在行政控權的條件下,才有全面實施的可能。行政法的控權功能體現了現代法治的本質精神,是行政法治的內在要求。現代民主憲政和法治國家的本質精神和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控制公共權力,防止權力濫用,保障公民權利和經濟的自由發展。十五大以後,我國理論界進一步明確,依法治國的實質就是依法治官或依法治權。在這方面,行政法的控權功能是任何法律所無法比擬的。
誠然,行政控權在法治發達國家受重視的程度有所不同。正像有些學者所指出的,行政控權在有些法治國家已成為歷史。在西部大開發,行政控權是一種十分迫切的現實。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沒有一個民族能夠一個跟斗翻越它的歷史發展的各個必要階段。 」
三、實現西部大開發,走向行政法治的具體步驟
(一)完善西部法律體系是依法行政的基礎
實現依法行政首先要求建立完整,嚴密、和諧、優質的法律體系,從而把西部政治、經濟、文化納入法制的軌道。一是立法必須從實際出發,從少數民族聚居較多地區出發,中央應授權西部省、市人大享有更大的立法權,地方立法也應該具有前瞻性和法律科學性。二是加強立法的開放性和民主性,特別是在當前中國已加入WTO,我國西部立法必須與WTO法律框架接軌,既要根據地方實際制定行政執法的規范,又要在引進外資或進行商務活動中按國際公約、國際慣例行使行政權。在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形勢下,我國行政立法要大膽借鑒外國有益的立法經驗和立法成果,維護西部人民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
(二)提高行政執法效率,廉潔公正執法是實現西部大開發的關鍵
如果說,有法可依是實現依法行政的前提的話,那麼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則是行政執法的關鍵。十五大文件指出:「一切政府機關都必須依法行政,切實保障公民權利,實行執法責任和評議考核制。 」從而把依法行政與保障人權緊密結合起來。行政執法在國家各種權力中是最活躍、最經常、最普遍、最直接運用權力與公民、法人和其它組織有著最密切關系,因此最容易發生侵權問題。以前,行政機關責任意識淡薄。在西部開發中,行政權力必須服從於法律的預設,法律的行政權力處地支配和控制地位,行政機關應積極,主動發揮管理功能,服務功能並適當運用自由裁置權,在西部開發中,樹立行政機關的新形象至關重要。英國學者說,政府是一個感染力極強的,以身示教的教師,不論教好教壞,它總在以自己楷模行為教育整個民族。
(三)提高公務人員素質,提高西部公民法律意識,是實現西部大開發一項系統工程
從人治走向法治的制度創新過程,正是建設法律權威和法律信仰的過程。公務員是依法行政的主體,是代表國家的形象,執法的好壞將影響到整個西部開發的成功與否。守法、護法又是一個公民最基本的義務。只有全民法律意識增加了,行政執法才有廣泛的基礎。孟德斯鳩說過「要接受最好的法律,人民的思想准備是必要的 」。當前,西部大開發中,培養公民學法、守法、護法精神和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十分重要。雖然西部是一個多民族地區,人民文化素質不高,普法教育也就顯得更為重要。對於廣大西部公務人員來說,學習法律知識是重要的,但更重要是樹立法律權威觀念和權力服從法律觀念。畏法者最快活,尊法者最順心,只有在法律范圍內活動才能獲得最大自由。
總而言之,行政機關在西部大開發中,應積極能動地發揮其管理功能,服務功能,並適度運用自由裁量權,提高行政效率。在我國西部大開發中,必須堅持法治原則、法律至上原則、正當程序原則、公民救濟原則。在西部大開發中建立依法行政的法律體系,強化依法行政觀念,為實現依法治國起引導、橋梁作用。
㈤ 闡述為什麼我國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法典.
長期以來,統一的行政法典一直被許多人視為非分之想。行政權的不斷擴張、行政事務的紛繁復雜以及國外鮮有行政法典的現實,使行政法法典化的思路一直難以被立法部門及行政法學界的主流所接受。但隨著行政法學研究的深入及國內外行政法治的發展,克服行政法法典化的技術障礙已觸手可及,在此背景下,中國行政法是否應和其他部門法一樣,選擇一條法典化的發展道路,這關系著中國行政法發展的宏觀戰略和未來形貌,值探討。
一、行政法法典化的技術障礙
迄今為止,認定行政法難以法典化的理由顯然出自技術方面的考慮。「行政法之所以不存在統一的法典,其原因有三:第一,行政法所調整的對象———行政關系過於廣泛,且多種多樣,各種不同的行政關系又在較大的別,很難以統一的規范加以調整;第二,部分行政關系的穩定性低,變動性大,有必要留給法律位階較低的法規和規章調整,而不宜由統一法典進行規范;第三,行政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產生較晚,規范各種行政關系的基本原則尚未完全形成,有些基本原則雖已形成,但尚不完全成熟,從而不具備將之編篡成統一法典的條件。」①為了論述的方便,筆者將上述三點原因分別概括為行政關系廣泛說、行政關系不穩定說、行政法不成熟說。首先,對於行政關系廣泛說,筆者認為並不
能服眾。與其他部門法相比,很難說行政法的調
整對象比民法的調整對象更廣泛。現代行政權的
觸角盡管已延伸至從搖籃到墓地的時空領域和社
會領域,但其基礎仍然是人與人之間的財產及人
身關系,即民事關系。從這種意義上說,無論被
塗上了權力色彩的行政關系如何擴張,其范圍都
難以超越作為其基礎的民事關系。就淵源而言,
總是先有涉及搖籃和墓地的民事關系,才會有針
對搖籃和墓地的行政關系;總是先有涉及互聯網
上的「網財」的民事關系,才會有針對「網財」
的行政關系。作為公法關系的行政關系與作為私
法關系的民事關系之間的這種淵源關系,使行政
關系廣泛說失去了賴以立論的歷史佐證。而且,
行政活動的種類再多,也多不過民事活動,甚至
不見得多於形形色色的犯罪活動。而不同的行政
關系之間的差別,也很難說比不同民事關系之間
的差別更大,甚至不好說比不同性質的犯罪間的
差別更大。更何況,行政關系的廣泛性是近現代
行政權擴張的結果,在奉行「管得最少的政府就
是最好的政府」的年代,西方國家行政關系的范
圍並不算廣泛,但行政法的法典化仍然沒有實現。
因此,按照行政關系廣泛說的邏輯,既解釋不通
民法和刑法何以能夠法典化的現實,也解釋不通
在行政關系簡單的年代行政法何以仍然沒有實現
法典化的現象,以行政關系廣泛說為依據來反對
行政法的法典化,恐怕難以自圓其說。
其次,就行政關系不穩定說而言,其立論的
依據,實際上是擔心統一的行政法典會損害行政
機關應對豐富多彩的社會事務的能力,但這種擔
心實際上並不必要。因為,統一的行政法典並不
會將所有的行政法規范一網打盡———正如民法典
也沒有將所有的民事規范一網打盡一樣,統一的
行政法典既不會完全取代法律位階較低的行政法
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也不會取消行政機
關的自由裁量權及行政立法權,甚至不會影響立
法機關在行政法典之外製定單項行政法律的權力,
因而不會損害行政機關的應急能力,也不會降低
行政機關的回應性。
最後,對於當今各國罕有行政法典的原因,
應當承認,行政法不成熟說提出了一種非常有力的解釋。正是由於行政法及行政法學的不成熟,
才導致支持行政法法典化的主張無論在立法實踐
領域還是學術研究領域都難以占據主流地位。但
另一方面,任何法律部門及法律學科都有一個由
不成熟走向成熟的發展過程,而法典化則是其成
熟與否的重要標志。顯然,行政法不成熟說有助
於我們認識行政法在過去為何無法實現法典化,
卻不能用來否定行政法法典化的未來趨勢。隨著
行政法及行政法學的漸趨成熟,行政法完全可以
緊隨民法、刑法等其他部門法的腳步,走上一條
法典化的發展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行政法法典化的技術障礙不
僅在理論上可以克服,在實踐中也同樣可以跨越。
拋開已成為歷史的德國、前蘇聯等國在此方面的
努力不談,《荷蘭一般行政法》的生效、一些國
家和地區行政程序法典所呈現出的實體化的傾向
(即,行政程序法中納入實體性條款)、以及卷帙
浩繁的美國聯邦行政法典的編篡,都表明阻礙行
政法法典化的技術障礙絕非堅不可摧。
二、行政法法典化的非技術障礙
如果說過去各國行政法難以實現法典化的原
因主要出自技術障礙的話,目前阻礙我國行政法
法典化的深層原因則主要出自非技術障礙。這種
非技術障礙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對行政法法
典化的現實意義認識不足,二是行政領域的立法
存在路徑依存。
(一)對行政法法典化的現實意義認識不足
行政法法典化的意義不僅在於使行政法形式
上更加美觀,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如下現實意義:
1.減少行政法制中的法律沖突
法典化最明顯好處在於它能夠減少和避免行
政領域單項立法之間的法律沖突。在法典化之前,
由於在行政領域存在著若干個單項法律,這些法
律盡管都由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但
由於其側重點不同、參與起草的部門不同、審議
的人員不同、制定的時間及背景不同,因而在同
一事項上的規定可能會有所不同。同時由於各個
單項立法均屬同一個法律位階,互不隸屬,且缺
乏可以統轄這些單項立法的行政法律原則,這樣
在同一事項上的不同規定就演變成為法律沖突。
而在法典化之後,行政領域的一些單項立法被並
入行政法典之中,且行政法典確立了統一適用於
行政一般領域的行政法原則,這既有利於避免或
減少在同一事項上存在不同的法律規定,又有利
於解決因這些不同的法律規定而產生的法律沖突。
2.彌補行政法制中的法律空白
盡管我國的行政法制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
但行政法領域的法律空白依然存在,而且還會繼
續存在。由於行政領域的單項法律均各管一段,
在這些單項法律間的空白地帶行政權就處於無法
可依的狀態。在此無法可依的空白地帶,無論行
政機關有所做為還是裹足不前,均會均會授人以
柄,受到來自不同利益群體的責難。而統一的行
政法典通過對行政法基本原則的確立,可以為行
政機關在法律空白地帶行使權力或約束權力提供
法律依據,從而彌補行政法制中的法律空白,使
政府擺脫進退失據的尷尬境地。
3.減少行政法制中的重復條款
在目前單項行政法律中,存在著一些內容完
全雷同或基本相近的條款。例如,無論行政處罰
法、行政許可法,還是起草過程中的行政強製法,
均有內容相近的關於行政公開的條款。這些內容
重復的條款,不僅增加了行政法制中的條款數量,
製造了行政法條款的虛假繁榮,而且還為起草、
審議及學習掌握該條款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制
定統一的行政法典可以將這些內容雷同或相近的
條款合並集中,從而消除行政法制中的條款泡沫。
4.避免公法拖累私法
盡管私法公法化是一股世界性的潮流,公法
與私法之間仍然存在著一條大致清晰的分界線。
但在我國,公法與私法的界限卻常常為人所忽視,
從而導致私法侵凌公法的現象,即在原本屬於私
法體系的法律文件中不適當地吸納公法條款。而
基於該公法條款而引發的爭議,又拖累了該私法
文件的審議通過,由此導致公法拖累私法的現象。
有關行政壟斷條款的爭議對於反壟斷法的影響,
即是公法拖累私法的典型事例。②
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公法拖累私法的現象的
出現,其原因固然非常復雜。但公法與私法之間
的界線不被國人所尊重,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而行政法典的出台,有助於國人明確公法與私法
的界線,從而有助於消除或減少公法拖累私法的
現象。
應當指出的是,對於行政法法典化的上述現
實意義,無論學界還是立法部門在理解上並不存
在困難,但由於對行政法法典化的現實意義認識
不足,學界和立法部門對行政法的法典化表現得
相當冷淡。
㈥ 中國最早的行政法典的內容是什麼
唐玄宗時期編纂的《唐六典》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唐六典》一書共分30卷,其篇目為:卷一,三師三公尚書省;卷二,吏部;卷三,戶部,卷四,禮部;卷五,兵部;卷六,刑部;卷七,工部;卷八,門下省;卷九,中書省,卷十,秘書省;卷十一,殿中省;卷十二,內官侍中省;卷十三,御史台,卷十四,太常寺;卷十五,光祿寺;卷十六,衛尉寺、宗正寺,卷十七,太僕寺;卷十八,大理寺、鴻臚寺;卷十九,行農寺;卷二十,太府寺;卷二十一,國子監;卷二十二,少府監、軍器監、鑄錢監等;卷二十三,將作監、都水監等;卷二十四,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領軍衛;卷二十五,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左右千牛衛、左右羽林軍;卷二十六,太子三師、三少、太子詹事府、左右春坊內房內官;卷二十七,太子家令事率更寺仆寺,卷二十八,太子左右衛儲率府;卷二十九,儲王府公主邑司,卷三十,府、督護州。內容涉及封建國家機關所執掌的各項工作。反映了唐朝的政治、經濟實況。可以稱之為唐朝行政法規大全。
《唐六典》的編纂始於開元十年,至二十六年完成。書前雖署「玄宗撰、李林甫等注」,但實際上是出於張九齡等當時知名學者之手。
在《唐六典》之前,歷代王朝雖有行政性質的立法,但並沒有匯編成一部綜合性的行政法典。《唐六典》的編纂在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自它以來,行政法從刑律中分離出來而自成一個法律部門,它的產生是我國封建法律制度完備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㈦ 我國行政法的總體特徵
我國行政法的特徵包括:
①在行政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中,有一方是國家行專政機關或依法享屬有行政管理權的組織;
②在行政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中,國家行政機關處於管理者的地位,而對方則處於被管理者的地位;
③行政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產生是以國家行政機關單方面的意思表示為依據,不需要被管理一方的同意;
④行政機關有權對違反行政法的一方進行強制性制裁;
⑤在執行行政法過程中產生的糾紛,除構成行政訴訟按照行政訴訟程序解決之外,要按照行政程序解決。
㈧ 闡述為什麼我國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法典.
行政法律規范缺乏統一的實體法典。實體行政法律規范一般不集中的規定於一個法典式法律專文件屬中,而是分散的規定於不同行政領域和不同法律效力等級的法律文件中。主要是由於國家行政管理內容的內容復雜多變和管理層次繁多,難以在一個法律文件中作窮盡性列舉規定。
㈨ 行政法有什麼意義
行政法的意義有兩個方面:
一、維護社會秩序,保證公共利益。行政權是建立社會秩序、實現公益的基礎,行政法是調整行政權力授予、運行的法律規范。在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共利益的實現方面,行政法具有重大作用。
二、規范行政權力的行使,保護相對人的合法權益。行政權力是一柄雙刃劍,一旦違法行使,極有可能侵犯相對人的合法權益。行政法的制定和實施可以有效地預防和補救違法行政給相對人帶來的危害。
行政法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9)行政法典對我國的意義擴展閱讀:
行政法尚沒有統一完整的實體行政法典,這是因為行政法涉及的社會領域十分廣泛,內容紛繁豐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難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統一法典。行政法散見於層次不同、名目繁多、種類不一、數量可觀的各類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之中。
凡是涉及行政權力的規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規范。重要的綜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國和國外主要有: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許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開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㈩ 我國行政法的一大形式特點是用分散的法律文件來表現行政法規范是對的嗎
對。中國沒有統一、完整的行政法法典,而是散見於數量繁多、層次不同、表現回形式多樣的各類規答范性文件之中。行政法之所以沒有像刑法、民法等部門法一樣,由國家制定出統一完整的實體性法典,是因為行政法涉及的社會生活領域十分廣泛,調整的社會關系極為復雜,其內容紛繁易動,且專業性技術性較強,因此,很難制定一部完整的、系統的統一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