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勞動法自由改革主義的代表理論的代表是

勞動法自由改革主義的代表理論的代表是

發布時間: 2021-01-04 06:46:41

① 新自由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一.新自由主義的實質

新自由主義實質上是以經濟學包裝起來的西方意識形態,是發達國家競爭戰略,和西方大國國家霸權主義理論。
新自由主義起源於1985年「華盛頓共識」,西方大國逼日圓升值,把日本經濟和全球經濟拖入泡沫,樹立了美英的金融霸權。80年代末期美國哈佛大學薩克斯搞垮蘇聯陣營;90年代導致亞洲金融危機和拉丁美洲連鎖性的政治經濟社會危機,前者是由於盲目擴張出口而依賴於國際市場,後者是由於長期依賴外資而損害了民族產業,外部依賴性和內部腐敗性的結合,雖然在一定時期形成經濟高速度增長,但終究陷入危機不能自拔。
新自由主義的第二個歷史性標志是1995年在美國召開的「世界政治精英和科技精英」論壇,提出未來世界「20:80」的理論,認為現代化以資本力量統治世界,將把80%的世界人口和國家邊緣化,這是導致全球兩極分化和恐怖主義的根源思想根源之一。
新自由主義之所以能達到核武器達不到的目的,一方面是因為各
個國家有自己內部的體制缺陷,一方面則是因為新自由主義是以經濟
包裝起來的,有極大的欺騙性。長期占據國際經濟學主流地位的是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其理論發展非常精細,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們追求短期利益的需要,因此被許多發展中國家所盲目仿效。新古典經濟學所鼓吹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效率第一,市場萬能,比較利益,自由貿易,金融深化等信條,在發展中國家應用時,由於與發達國家實力相差太遠,資源和體制環境都不具備,所以往往走向反面,成為撤消國家保護,瓦解戰略產業,製造經濟泡沫,培植買辦集團,製造社會分裂的理論依據。所以,新古典經濟學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不是單純的經濟學理論,而成為一種新型的西方意識形態------新自由主義。它同時又成為西方大國從事國際競爭,壓制和控制其他國家的戰略思想武器。

二.張五常是新自由主義在中國的頭面人物

張五常是美英右翼意識形態集團和情報系統最早安插在香港,以新自由主義理論誤導中國改革開放的頭面人物。80年代科斯勸說張五常到香港任教是這樣說的:「中國正在改革開放,即將出現意識形態真空,你懂得中文,可以影響中國的改革開放。」 科斯通過當時的港英當局情報六處,推薦張五常到香港大學經濟學院當院長。他積極策動了中國1987年激進的「價格闖關」,並且在十六大前夕炒作新自由主義理念,講演上百次,吹噓他和弗里德曼,科斯的關系,稱自己是華人中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形成了社會性的「張五常熱」。
新自由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不僅僅是新古典主義經濟學,還有新制度學派。在西方處於非主流的新制度學派,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盛行,是因為中國處於經濟體制改革時期。於是,科斯等人特地選擇了私有產權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
為樹立新自由主義在中國的話語霸權,就需要貶低馬克思抬高科斯。張五常有一篇文章題目是:「最蠢還是馬克思。」他說:「關於馬克思的剩餘價值概念,我曾經用過三招兩式,使它片甲不留。」
「1984年12月我寫了《馬克思奄奄一息》,把勞力價值定律批評得一無是處。馬克思的理論不是過了時,而是從未對過。在馬克思和科斯之間的一場智力角賽中,無論是邏輯或實證科斯均全面勝出。」
「科斯老早便體察到,產權的監察和市場的運作將會牽涉到費用及代價……從邏輯推理及實證兩方面,都否定了以摧滅私有產權來提高生產力的可能性。中國亦絕不可能例外。」
「困難的還是馬克思自己,他是個術語的創造者,有理無理總是說不清。天下怎麼會有那樣高深的學問?所以我認馬克思是最蠢的。」

三.張五常觀點的核心是腐敗私有化

張五常認為,公有產權導致人權不平等,所以共產主義沒有出路。不健全的私有產權會產生尋租和腐敗,因此要徹底實行完全的私有產權制度,這是人類社會最優的產權制度。推行私有化的國家都是欣欣向榮的,這是「獨步單方」。
他說:「市場經濟是基於私有產權的,這是科斯定律」,「中國大陸的共產經驗一敗塗地」,「私有產權是真正的市場的先決條件」,「私產的界定是市場成交的先決條件」,「唯一沒有經濟浪費的競爭准則是市場價值,這種准則只有在私有產權下才可以有效運用」,「中國改革的要點當然是要把資產轉為明確的私產……就是政府要盡量讓資金落在私人或私營機構手上」。
「我曾經建議將某些資產乾脆地交給有較大特權的作為私產,讓他們先富起來,作為放棄特權的交換……我堅持中國的改革要急進,即使這樣做會引起混亂,也要冒險而行的」。
張五常認為「貪污只有在管制的情況下產生」,「1987年,我大膽建議,國家要送資產給高幹,或者說,以適當補償他們因改革而受到的損失,誘導他們棄官從商。這樣做在道德上也許說不過去,但就經濟效益而言,卻是大為可取的。合乎經濟原則的制度,是資產要有明確的權利界定,而權利屬誰是不重要的,這是科斯定律的核心了。」
張五常反對公平處理國有資產,反對腐敗私有化,他完成了新制度學派產權理論的中國化。記者問他:您認為,只在私有產權的情況下,價格機制才能起作用,若實行完全私有化又會引起混亂。改革進入了兩難境地。您對此有何看法?張五常的意思非常明確:把國有資產送給有權力的人就是了。

四.張五常的惡劣影響

張五常赤裸裸鼓吹腐敗私有化,休克療法,瓦解國有經濟和政府職能,在中國是有市場的,它符合了一小撮腐敗分子利用改革開放機會侵吞國有資產以至全民資產的需要。在他們的鼓惑和利益驅動下,許多地方政府限期把國有資產低價賣給企業經營者,並且通過擔保公司向他們發放銀行貸款。國家經貿委出台了經營者持大股的決定。在權錢結合腐敗猖獗的社會背景下,將演變成為一小撮人利用權力瓜分國有資產的狂潮,從不合法的偷竊演變成合法的瓜分。在外資大量進
入的背景下,權力資本的惡性膨脹在國內不能取得合法性,必然向買辦資本演化並圖謀搞垮共產黨和國家。
為此,就需要詆毀馬克思,社會主義,共產黨和中國革命歷史,張五常這方面言論非常猖狂,在青年學生中流毒甚廣,甚至滲入了國家機關,比如國家經貿委研究中心,兩次以高價請他講演;有專門的報紙如高小勇的《經濟學消息報》替他做經紀人,收取高價安排講座,在張五常被美國判罪之後,還連篇累牘發表他的文章。
因此我們要求公開批判張五常,在理論上揭露新自由主義對中國的影響,制止對權力國有資產的瓜分。

② 科學主義思潮的代表人物

羅蒂
笛卡爾

③ 自由改革主義學派與激進派的區別和相似在哪裡

19世紀70年代,英國經濟危機嚴重,為適應新的政治要求,T.H.格林首先提出了既堅持英國自由主義傳統,又實施國家干預,充分發揮國家作用的新理論。90年代以後,英國自由黨內外很多自稱「集體主義者」的激進知識分子,主張建立平等、合作的新社會,要求國家在減少日益嚴重的失業和貧困現象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他們從格林的著作中尋找行動的理論依據。「新自由主義」成為他們所推崇的理論的代名詞。此時的新自由主義事實上是New Liberalism,因為新自由主義對「自由」解釋與古典自由主義相比有了顯著的不同,提出自由應該是制度框架內的自由,而不是放任自流。最早的新自由主義者代表人物多為牛津大學的教授、學者和研究人員。20世紀初,新自由主義逐漸成為英國官方政策的重要基礎,其影響遍及英倫三島並擴展到西歐,引起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實踐的深刻變化。兩次世界大戰嚴重阻礙了新自由主義在歐洲的傳播,但它的思想原則卻在北美得到了體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50~60年代,「福利國家」政策在西方國家興盛,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也不斷擴大。

④ 西方資本主義代表人物及其理論

保守主義(Conservatism)是資產階級政治思想的重要傳統之一,通常的含義是指要求維護社會現狀和歷史傳統,反對一切激進的革命和革新,主張節制政治,以妥協的手段調和各種社會力量的利益沖突的理論和思潮。
保守主義的起源:保守主義是20世紀西方最主要的政治思潮之一,保守派的意識形態。70年代以來,隨著西歐福利國家運動和美國「偉大社會」運動受挫,中右勢力赫然崛起,從70年代末開始保守派先後在英、美、西德等西方工業大國上台執政,在法、意、奧、瑞典等國也有相當進展,形成1848年革命以來最強勁的保守主義運動。其意識形態也因此而迅速擴大影響,成為80年代西方最流行的政治思潮之一。
保守主義在西方社會淵源深遠,古希臘的柏拉圖、中世紀的阿奎那、文藝復興時期的馬基雅維利、近代的霍布斯等大思想家均有程度不等的保守色彩。但作為一種明確的政治態度,政治哲學和政治運動的保守主義,卻遲至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爆發時才形成。那場以自由、平等、博愛為旗幟、以暴力和恐怖為手段的社會激變,對歐洲以至整個世界產生了巨大沖擊, 並引起各種政治力量的不同反應。保守主義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首先奠定其思想基礎的是英國政論家和議會活動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1729-1797)。
18世紀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民群眾所表現出來的巨大作用,使資產階級內部的一些保守分子產生了很大的擔心和恐懼。伯克於1790年出版了《法國革命感想錄》(也譯為《法國革命論》),對法國大革命進行了猛烈的批評,提出了一套系統的保守主義觀點。這被公認為保守主義誕生的標志。但伯克從未使用過保守主義一詞。保守主義來源於法文Conservateur,是波旁王朝復辟時期的法國保王派創造的。這個術語迅速為其它反對法國革命的政治集團所採納,美國共和派從1830年開始自命為「保守分子」,英國托利黨也於同年得到「保守黨」的稱號。
伯克認為,人性是無知和容易犯錯誤的,平等只是一種虛構,社會政治體內必然存在等級差別,這是一種習慣的社會紀律。遵從社會的習慣和傳統就是人的本性。法國大革命通過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不過是一派既無價值又含糊其詞的具文。這是其一。其二,伯克認為,同國家相比,個人是渺小和短暫的,而國家或公共生活是偉大的、永久的;文明不是個人的、而是社會的財富。國家是最高財富的化身,一個人只有成為社會成員才能擺脫野蠻,一個人所有的精神財富都來自有組織的社會成員的身份;個人必須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否則,個人就會成為一幫雜亂無章的逃兵和無賴。其三,伯克認為,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是該國特定的自然條件、歷史傳統、民族性格、宗教信仰、倫理道德、社會習慣等所決定的,是經過若干世紀、若干代人慎重選擇的結果,是約定俗成的產物。社會政治制度的基礎是習慣和傳統。要創造什麼新的政體是極其可笑而可悲的。他反對革命和改革,主張審慎的「改善」。他認為,偉大的政治傳統一向包含有自身發展的提示,社會政治制度可以改進,但必須遵照人民的習慣,符合歷史傳統;改進的目的是為了維護這種傳統,如同修繕房屋一樣,要使修繕盡可能地符合房屋的格局。(薩拜因:《政治學說史》,下,1986,pp.670-694)伯克的思想,對後來的保守主義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伯克對法國革命的理論和實踐作了全面批判,指出自由和法律秩序、倫理准則、個人尊嚴之間有不可割裂的內在聯系,抽象的、孤立的自由只會蛻化為少數人的特權而終歸毀滅。法國革命恰恰破壞了自由的條件,因此其結局必定是空前的混亂和新的專制。西方思想界對伯克的觀點評價各不相同,但公認他對法國革命的前景有驚人的預見力。
伯克未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但闡發了保守主義的一些基本信念,諸如上帝締造的、以身份和財產不平等為標志的「自然秩序」;「時效」所產生的權益;由無數世代共同創造、體現社會共同利益的「民族」概念;容忍漸進的和保存優秀傳統的改良、反對蓄意破壞現存制度和社會秩序的激變的態度等等。伯克熱情贊頌貴族精神,但並不是一個死板的復古主義者。他所維護的是英國社會由來已久的個人自由,他本人就曾屬於自由主義的輝格黨。因此伯克對西方政治思想有跨時代的深遠影響,不僅為早期保守主義奠定了基礎,而且依然是許多當代保守黨人的精神源泉。

保守主義的演變。自伯克之後,保守主義在19世紀發展為三個不同學派。法國的正統主義,也稱拉丁派,屬於保守主義的極右翼。創始人和主要代表是兩位法國貴族德·梅斯特爾(Joseph de Maistre l753一1821)和德·波納德(Louis de Bonald11753—1840)。他們實際上是封建貴族的代表。這一派發揮伯克的神權思想並使之系統化,指責1789年大革命毀滅精神生活和社會秩序,造成無政府狀態,並嚴厲批判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自利傾向。他們要求恢復革命前「黃金時代」的政治制度,即統一的世界性基督教會和絕對王權相結合的封建專制。正統主義在「神聖同盟」統治歐洲的年代盛極一時,但其專制主義立場完全違背歷史潮流,同時也與溫和派保守黨人不合拍,因而自1848年歐洲革命後便漸趨衷落。不過它在後來的法國保守主義傳統中仍有一定影響,20世紀20和30年代夏爾·莫臘和莫里斯·巴雷斯領導的「法蘭西行動」就是其後繼者。
德國的浪漫主義。該稱號緣於贊美情感、貶低理智的精神傾向。其成員為一批缺乏科學頭腦、憎惡資產階級並支持貴族和君主制度的知識分子,主要代表有諾瓦利斯(1772—1801)、弗里德里克·馮·施萊格爾(1774—1829)、亞當·穆勒(Adam Muller 1779—1829)、海因里希·馮·特萊奇克(1834—1896)等。此外。英國的薩繆爾·泰勒·柯爾律治(1772—1834)和托馬斯·卡萊爾(1795—1881)同他們也有關聯。這派人持一種世俗的、辯證唯心主義的眼光。他們把伯克的思想運用於社會歷史領域,將社會歷史理解為一個發展過程,其動因在於自然和時間。他們注重傳統和歷史的連續性,反對社會革命;倡導精神的絕對自由,但是與社會有機體論相結合,主張實現自由的唯一途徑是個人應獻身於整個國家和社會的事業,而不是追求個人權益。這種觀點最終導致無限度的種族統一和國家權力,因而同樣與溫和派保守主義有沖突。他們反對理性,主張用人的情感、情緒和激情來體現現實。在政治領導權問題上,他們有一種類似精英論的觀點,論證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如詩人、哲學家等)的統治使命。浪漫主義後來成為法西斯主義的理論來源之一。
英國的溫和派。其主要代表除伯克外,還有威廉·科貝特(1763—1835)、羅伯特·塞西爾·索爾茲伯里侯爵(R·C·Salisbbry 1830—1903)、亨利·梅因(H·Main 1822—1885)、威廉·萊基(1838—1903)、詹姆斯·斯蒂芬爵士(1829—1894)等。此外,本傑明·孔斯坦(1767—1830)、德·托克維爾(1805—1859)等比較保守的法國自由主義者也與他們有相通之處。這一派的價值觀有強烈的貴族主義色彩,但不像前兩派那樣絕對化,而比較靈活、實際。他們屬於資本主義社會的保守派,主要旗幟為個人自由、法治和議會民主,主張以妥協、溫和的手段調解社會沖突。他們厭惡近代工業文明和資本主義民主,卻又避免直接對抗,並能採取主動行動竭力將其納入自己的軌道,防止其走向極端。本傑明·迪斯雷利(1804—1881)領導的「托利黨民主」運動就是一個突出例證。英國溫和派影響最大、最持久,是早期保守主義的主流。
19世紀的保守主義思潮是一個復雜的思潮,裡面既有封建的保守勢力的思想,又有資產階級保守派的思想。這三個學派之間的界限不是絕對的,它們反對革命、抵制民主改革的基本立場接近一致。每一派在其它國度亦有代表人物,而不少思想家兼備兩派、甚至三派特徵。各派之間之所以存在顯著差別,一是由於各國社會傳統不同,如法國的政:冶斗爭一向十分激烈,左右兩翼沒有妥協餘地;二是由於各國發展程度不同,19世紀上半期法國社會進程落後於英國一個世紀以上,而當時的德國甚至尚未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
進入20世紀、尤其是一戰後,各國保守主義的差別日益縮小,因為它們的論敵趨於一致:國際上以蘇聯為代表的共產主義運動和以意、德為代表的法西斯主義運動;各國國內的左翼和中左翼勢力,即有組織的勞工運動和福利國家運動。在保守派看來,這些不同敵手的實質相同:威脅傳統個人自由的國家干涉。因此歐美各地的保守主義逐漸聯成一體。進入20世紀以來,保守主義的發展過程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20世紀初到二戰前後為第一階段。此時西方政治秩序正發生迅速而劇烈的變化,保守派遇到明顯挫折。他們在思想上的主要表現是對消逝的舊傳統的悲嘆、對國家干預的新自由主義思潮的抵觸、對民主運動和革命風潮的恐懼和對強有力的傑出人物即精英人物的強烈呼喚,但沒有形成明確的政治綱領。這一時期主要有兩派人物:一是精英派和專家治國派。以義大利的莫斯卡(G·Mossca 1858一1941)和帕累托(V·Pareto 1848一1923)為代表的精英派認為,人類社會永遠存在有文化教養的傑出人物和愚昧無知的民眾。學者、政治家、藝術家和企業的管理人物是傑出人物,而保持精英的素質和領導權是拯救西方的惟一途徑。以美國的伯納姆(J·Burnham 1905—)和加爾布雷思(J·K·Galbraith 1908—)為代表的專家治國派則根據現代工業社會的新變化認為,西方各工業國都進入管理社會,出現了新的管理階級和作為社會主體的技術專家,他們是社會的真正領導者,議會民主行將滅亡。二是以英國的保守黨政治家塞西爾為首的保守主義,塞西爾對伯克的保守主義作了新闡發。
從二戰前後到70年代初為第二階段,此時保守派處境進一步惡化。這一時期,是新自由主義的盛行時期。與此相應,正是新保守主義潛心研究、醞釀和提出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構建理論體系的時期。當代許多新保守主義者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觀點、嶄露頭角的。由於部分歐洲保守分子曾同情、支持甚至參加法西斯運動,保守派在戰後聲名狼籍,以至於除英國之外的其它歐洲保守主義黨派均被迫改換了招牌。與此同時,福利國家運動橫掃西方世界,保守派為大勢所趨在福利建設方面與申左翼競爭,在理論上主要表現為哈羅德·麥克米倫(1894—1987)的「中間道路」。這種思想現實可行並有所建樹,但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卻喪失了獨立價值。在此期間,美國涌現一批以歐文·克里斯托爾和丹尼爾·貝爾為代表的「新保守主義者」,預示著保守主義的復甦。然而其思想並未完全越出「中間道路」的軌范,因而尚不具備改變政局的力量。
70年代中期以來為第三階段。隨著新自由主義理論和政策面臨的嚴峻挑戰和西方社會的困境,從70年代後期開始,保守派開始接連贏得選舉,而新保守主義思潮也迅速蔓延,成為80年代佔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這既是對福利國家的挑戰,也是對保守主義中間道路的反省,但已不是傳統或古典的保守主義,而是吸收部分自由主義成份的保守主義,即把古典自由主義同保守主義結合在一起,反對新自由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政策。因此,研究西方政治思潮的人們,通常把他們稱為自由保守主義。而西方經濟學界則多把他們稱為新自由主義者。這兩者含義的角度不同。這個時期另一令人矚目的現象是具有深厚自由主義傳統的美國取代英國而成為西方保守主義的中心。主要代表人物有哈耶克(F·A·Hayek l899—1992)、弗里德曼(M·Friedman l912—)及諾齊克(Robert Nozick 1938—2002)、布坎南(James M·Buchananlg 1919—)等。
70年代保守主義的崛起、崛起的主要原因及該思潮發展的一般概況可見教材pp.53-57。

保守主義的基本特徵。首先,保守主義反映一種守舊拒新的社會心理。著名英國保守主義思想家休·塞西爾說:「謹慎小心的普通人不相信那種未經自己的經驗測試、也不知道別人的經驗業已測試並發現是令人滿意的事情。他寧可選擇他所熟悉的、即使不完善的東西,也不選擇未經測試的新東西,盡管那種東西可能是很吸引人的。」這種經驗主義傾向使保守主義一向貶低理論的作用,因而自身也從未形成嚴整統一的學說體系。其哲學基礎是:承認人的本性是惡的,是有缺陷的,必須通過法律和宗教對這些加以限制,否則,人的邪惡本質就會通過戰爭、暴力和掠奪等表現出來。故在哲學上,保守主義深受基督教原罪教義的影響,確認人類本性和理智有難以葯救的缺陷,社會弊病只可減輕而無法根除。因此保守主義總是懷疑政治活動的功能,反對徹底改造社會的任何企圖,特別是未經檢驗的烏托邦理想。節制政治的觀念是它區別於其它政治思潮的分水嶺。自由主義雖然也提倡節制政治,其出發點和目標卻不同,它所鼓吹的人權、進步和理性等抽象概念都是保守主義不能接受的。
其次,保守主義的社會觀是一種「機體論」。在對待社會變革的問題上,保守主義認為社會是一個長期發展而形成的有機體,它所依賴的是傳統、習慣、法律和秩序;對社會變革必須採取非常審慎的態度。它把人類共同體理解為生物一般的有機組織,其中各局部之間、各局部和整體之間存在一種相互依賴關系,局部不可離開整體而獨立生存。同時,各局部的地位也不同,如大腦和心臟在人體中的作用就超過手足和毛發。這種觀念的現實含義是:社會問題是復雜的,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案;社會的整體或公共利益應高於個人和集團利益,等級和階級差別乃自然秩序所定,因此所以社會成員均應服從命運、各司其職。所以,在處理個人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問題上,保守主義強調國家和社會對個人的重要性,認為一個人只有成為家庭、集體、國家和社會的一部分,才有存在的意義
再次,在政治上,保守主義堅持柏拉圖創立的賢人治國原則,宣揚領導權必須交給素質優異的傑出人物,而不是那些善於蠱惑人心的群眾領袖。統治權應該是永久性的,不能受頻繁的選舉活動的干擾和破壞,以確保政治的連續和穩定。保守派一貫強調秩序和法律,維護有利於統一的傳統社會紐帶如宗教、習俗、倫理、家庭等。由於這個緣故,他們得到「秩序黨」的稱號,與自由派的稱號「進步黨」恰成對照。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守舊拒新的保守態度主要表現為安於現狀,不願看到任何形式的劇變,無論急速前進還是大步倒退。因此一般說來,保守和反動不宜簡單地等同起來。此外,保守態度也並不意味著其思想內容一成不變。首先,不同時代的社會現狀和傳統大不一樣,如自由放任在19世紀是新生事物,到了20世紀就變為妨礙社會進步的一種消極傳統,現代自由主義反而呼籲國家干預以對抗威脅個人自由的壟斷組織,因而當代放任主義者不再屬於自由派而屬於保守派。其次,西方保守派是有執政能力的強大政治勢力,他們出於競爭策略的需要不得不時常變換政綱,以吸引各階層的廣大選民,與自由派和社會黨人進行競爭。當代保守主義者甚至高唱改革,當然這不過是權宜之計,是以變求保,以溫和改革取代激進改革,或者說對別人的改革進行改革。
以上保守主義的特點只是概而論之,某些保守主義派別和理論家每每表現出更極端的論點和主張,甚至混跡於反動陣營。這是政治思想領域的正常現象,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等
其它政治思潮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新保守主義的基本特徵和作用。新保守主義最為鮮明的特徵是「反國家主義」即反對國家干預社會經濟生活。他們對新自由主義的國家干預理論和政策及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進行了猛烈批評,認為現在的政府已經超載,主張政府不要干預社會經濟生活,讓市場經濟自己在那裡運行。實際上,他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闡發了古典自由主義的一些原則。
新保守主義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發生了重要影響。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西方主要國家「福利國家」政策陷入困境,經濟出現滯脹,爆發嚴重的經濟蕭條,同時,政府機構膨脹,這引發了大量社會問題。這表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表現方式發生了新變化。新保守主義的出現對英國、美國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政策發生了重大影響,這些國家紛紛採取新保守主義的政策,大力推行以私有化、改革社會福利政策為主的一系列政策。其結果,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在80年代到90年代獲得了新的發展。撒切爾、里根、科爾等都因此而曾經連任。
新保守主義在理論上研究了一些重要問題:如機會平等和結果平等、自由與平等、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他們認為,新自由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力圖調節人們收入的差距,得到結果平等,這反過來必然危及機會平等和人們自由競爭的權利,影響生產效率的提高,並且會削弱那些機會好的人的狀況,使那些辛苫勞作的人去養活那些靠社會福利而生活的人,這也是極不公道的。他們甚至認為,這樣也會導致政治上的專制。因為要維護這種不公正的狀況,只有靠專制才能做到。所以,國家不要干預社會經濟生活,從而保證個人在市場中自由競爭和發展。新保守主義從與新自由主義不同的角度研究和處理了國家與個人、機會平等與結果平等的關系。
新保守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關系。這是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如果說,新自由主義是對古典自由主義的自由放任立場的糾正,強調國家對市場的調節,主張擴大政府的權力,實行社會福利政策的話,那麼,新保守主義的主要特點則在於對古典自由主義的基本主張的重新論證與復歸。在這個意義上說,新自由主義和新保守主義的區別只有相對的意義。因此,許多人把哈耶克、弗里德曼稱為自由主義者。
新保守主義與新自由主義是當代西方資產階級思索和解決重大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的難兄難弟,都要維護資本主義的長治久安;它們都反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學說及社會主義國家。它們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故它們在許多問題上吸收、採納對方的主張十分正常。
新保守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在長達幾十年的爭論中,主要涉及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政策問題,如:如何看待自由市場的競爭和發展?政府要不要干預,如何干預?要不要實行社會福利政策?盡管它們的觀點不同,但本質上又是一致的,都要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即使新自由主義主張的國有化,實際上是私有制的一種變化而已;無論新自由主義主張國家干預,還是新保守主義主張自由競爭,最終都是為了維護個人自由,它們都不可能、也不會完全否認或者拋棄個人自由。這些使它們都可能成為資產階級政治思想的主流。

⑤ 新自由主義的基本主張是什麼

1.市場是完全自由的競爭
實質上是撇開人們的社會屬性和在生產關系中的地位不談,脫離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製造一種抽象的「理想市場」作為理論前提。
2.倡導個人主義
認為每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首先是利己的,其次才是利他的動機和行為。認為集體的利益是個人利益的總和,任何集體的利益的實現不應該以壓制合理的個人利益為代價。社會目標不能抑制個人目標。
3.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
認為自由選擇是經濟和政治活動最基本的原則。應當自由地擁有私人財產,自由地交易、消費和自由地就業。
4.支持發揮「看不見的手」的力量
認為市場的自我調節是分配資源的最優越和最完善的機制,通過市場進行自由競爭,是實現資源最佳配置和實現充分就業的惟一途徑。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認為,集中決策體制下不可能實現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因為政府不可能有充分的信息做出明智的決策。
5.反對國家過多干預經濟
認為由國家來計劃經濟、調節分配,破壞了經濟自由,扼殺了「經濟人」的積極性,降低了生產效率,只有讓市場自行其是才會產生最好的結果。因此,只要有可能,私人經濟活動都應該取代公共行為,政府不要過多干預。
6.主張私有化
認為私有化是保證市場機製得以充分發揮作用的基礎,私人企業是最有效率的企業,要求對現有公共資源進行私有化改革。

⑥ 自由改革主義學派觀點最具代表性的實例是哪個國家

自由改革主義學派觀點最具代表性的實例j是瑞典。
1 瑞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社會福專利國屬家之一
1、 大政府, 高福利 瑞典政府實施高稅收、 高社會支出, 國民享有較好的社會福利尤其是失業福利
2、 遵循「積極的勞動力市場」 政策臨時解僱的工人失業後的福利相當於失業前收人的80%,主要用於再培訓計劃及其之後尋找新工作的補助。 在降低失業社會成本的同時消除了工人擔心失業的憂慮,從而願意從事那些缺乏工作保障的職業,提高了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和市場變化的適應能力。
3、 強工會, 廣覆蓋工會在勞資關系中的作用較為重要, 對國家政策和管理具有重要影響
4、 集體談判很大程度上是在產業層面上進行,允許有更大的變更,談判在各部門之間顯示出了高度的協調性。
5、 貧困率低, 貧富差距小, 且可以自 由組成公會

熱點內容
司法局法促科 發布:2025-10-08 16:50:30 瀏覽:892
不屬於行政法規名稱的是 發布:2025-10-08 16:09:19 瀏覽:65
刑事訴訟法關於偵查人員詢問部分 發布:2025-10-08 16:08:36 瀏覽:413
巴彥淖爾中級法院 發布:2025-10-08 16:04:08 瀏覽:186
青島大蝦事件法律知識 發布:2025-10-08 16:00:20 瀏覽:443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考核辦法 發布:2025-10-08 16:00:19 瀏覽:99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三十六條 發布:2025-10-08 15:43:13 瀏覽:116
自考本科參加司法考試 發布:2025-10-08 15:40:31 瀏覽:659
重慶萬州律師 發布:2025-10-08 15:34:24 瀏覽:11
法院和紀檢 發布:2025-10-08 15:23:30 瀏覽: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