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校園暴力刑事訴訟法

校園暴力刑事訴訟法

發布時間: 2021-01-04 08:00:43

❶ 關於校園暴力訴訟的法律依據都有哪些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在第7條中規定:內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容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 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 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38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 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第39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 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❷ 校園暴力的行為人責任有哪些

您好!1、刑事責任
同學間因故看不順眼挑釁生事、辱罵、互毆、群毆等行為有可能觸犯的法律是:過失至人死亡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條)、故意傷害罪(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過失至人重傷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條)、非法拘禁罪(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條)、侮辱罪(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聚眾斗毆罪(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尋釁滋事罪 (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等等。

同學間以保護、借錢為名向同學勒索財務或以其他不正當的手段獲取財務有可能觸犯的法律是搶劫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盜竊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五條)、搶奪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條)、敲詐勒索罪(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綁架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條)現在還有些學生認為自己是未成年人,即使是犯罪也不用負刑事責任,我們知道,根據《刑法》的有關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校園暴力的施害人如達到法定年齡,則法院應對犯罪嫌疑人加以刑罰,以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我刑事訴訟法採取國家追訴主義的原則,由檢察官代表國家,向法院提起公訴。

2、民事責任

因故意或過失侵害他人的人身權和財產權依法應負損害賠償責任。由侵權行為引發的損害賠償稱為民事責任。民事責任旨在保護受害人的身體財產不受不法侵害。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有關規定當九種人格權力遭受不法侵害時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這九種人格權是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被害人因侵權行為致死,其家屬因此在精神上受到極大的打擊,可以依法提起精神損害賠償,要求支付撫慰金。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行為人因過失或故意不法侵害他人身體,致使被害人殘疾或死亡,根據我國《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的相關規定,至被害人殘疾的應當賠償被害人醫療費、傷殘生活補助費 至被害人死亡的應當支付喪葬費。

校園暴力的被害人如若死亡,就死亡本身來說並無損害賠償請求權,因為被害人已經死亡,權利能力因而隨之消滅,因此被害人的監護人或近親屬不能以被害人如果尚在人世時可以得到的利益為借口,請求施害人賠償。

校園暴力的再犯會不會構成犯罪這個問題上文已經做了回答,如果只是普通的校園暴力,一般會被認定為違法行為,實施校園暴力的行為人只會受到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處罰,但是如果校園暴力的行為使被害人達到了輕傷及以上的級別,那就可能會構成犯罪。

關於賠償法,民事賠償是由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侵權引起的民事責任。民事賠償責任主體、責任性質、適用的賠償原則、標准和程序與國家法律賠償制度中的國家賠償不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以民事主體身份實施的侵權行為屬於民事侵權,由此產生的責任是民事賠償責任。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❸ 校園暴力中國相關法律有哪些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版》在第7條中規定:權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 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 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38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 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第39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 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❹ 中國大陸有哪些防治校園暴力的法律法規

1、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在第7條中規定:

「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

2、《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38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39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4)校園暴力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預防和應對校園暴力

第一點:作為個人,我們絕對不能參與校園暴力。

校園暴力並非無源之水,它的存在標志著有些學生在心理上出現了問題。而作為健康的我們,如果參與了校園暴力,只會讓那些本來心理就有問題的人,雪上加霜。因此,從源頭將校園暴力阻止,才是有用的方法,絕對不能參與到校園暴力的活動中去。

第二點:我們看到校園暴力也不能熟視無睹。

有的人可能會說,反正受到暴力的又不是我,我為什麼要去管?萬一被人記仇了怎麼辦?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校園暴力必須禁止,如果不管不顧,只會讓校園暴力分子的氣焰更加囂張,這對整個校園精神文明的建設都是有害的。

況且,如果有一天,遭受校園暴力的人是你,倘若你的大聲呼救沒有任何人去幫助,你會是怎樣的心情呢?因此一旦見到校園暴力,一定要及時通知家長和老師,不要自己去勸阻,這樣也有可能對你自身造成危險。

第三點:家長與老師一定要與有暴力傾向的同學進行深入溝通交流。

校園暴力並不是無緣無故的,那些有暴力傾向的人心裡一定有著某些問題,只有將這些問題解決才能真正解決校園暴力。作為學生時代最親密的人,老師和家長是同學們唯一能夠傾訴的對象之一。

他們為這些同學提供正確的發展方向,在此基礎上了解到他們的問題,再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建議,去解決這些問題。

預防校園暴力,人人有責。要想做到這點,需要學校,家長和學生的全力配合,不要讓校園暴力污染了整個校園的精神文明,學校成為學生們真正的學習聖地,而不是遭受迫害的暴力場所。

❺ 校園暴力涉及哪些法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在第7條中規定:對未專成年人依屬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 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 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38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 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第39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 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❻ 校園欺凌可能觸犯的法律有哪些

一、同學間因故看不順眼挑釁生事、辱罵、互毆、群毆等行為有可能觸犯的法律是:

過失至人死亡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條)、故意傷害罪(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過失至人重傷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條)、非法拘禁罪(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條)、

侮辱罪(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聚眾斗毆罪(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尋釁滋事罪(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等等。

二、同學間以保護、借錢為名向同學勒索財務或以其他不正當的手段獲取財務有可能觸犯的法律是:

搶劫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盜竊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五條)、搶奪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條)、敲詐勒索罪(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綁架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條)

(6)校園暴力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校園暴力行為有可能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刑事責任

現在還有些學生認為自己是未成年人,即使是犯罪也不用負刑事責任,我們知道,根據刑法的有關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校園暴力的施害人如達到法定年齡,則法院應對犯罪嫌疑人加以刑罰,以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我刑事訴訟法採取國家追訴主義的原則,由檢察官代表國家,向法院提起公訴。

民事責任

因故意或過失侵害他人的人身權和財產權依法應負損害賠償責任。由侵權行為引發的損害賠償稱為民事責任。民事責任旨在保護受害人的身體財產不受不法侵害。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有關規定當九種人格權力遭受不法侵害時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這九種人格權是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被害人因侵權行為致死,其家屬因此在精神上受到極大的打擊,可以依法提起精神損害賠償,要求支付撫慰金。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

行為人因過失或故意不法侵害他人身體,致使被害人殘疾或死亡,根據我國《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的相關規定,至被害人殘疾的應當賠償被害人醫療費、傷殘生活補助費至被害人死亡的應當支付喪葬費。



❼ 遇到校園暴力,報警可行嗎警察管嗎

如果遇到校園暴力的話,當然可以報警的,警察也一定會管的。

《反家庭暴力法》第十四條學校、幼兒園、醫療機構、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救助管理機構、福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現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應當對報案人的信息予以保密。

第十五條公安機關接到家庭暴力報案後應當及時出警,制止家庭暴力,按照有關規定調查取證,協助受害人就醫、鑒定傷情。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因家庭暴力身體受到嚴重傷害、面臨人身安全威脅或者處於無人照料等危險狀態的,公安機關應當通知並協助民政部門將其安置到臨時庇護場所、救助管理機構或者福利機構。

(7)校園暴力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校園暴力要承擔的法律後果:

1、刑事責任

現在還有些學生認為自己是未成年人,即使是犯罪也不用負刑事責任,我們知道,根據刑法的有關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校園暴力的施害人如達到法定年齡,則法院應對犯罪嫌疑人加以刑罰,以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我刑事訴訟法採取國家追訴主義的原則,由檢察官代表國家,向法院提起公訴。

2、民事責任

因故意或過失侵害他人的人身權和財產權依法應負損害賠償責任。由侵權行為引發的損害賠償稱為民事責任。民事責任旨在保護受害人的身體財產不受不法侵害。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有關規定當九種人格權力遭受不法侵害時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這九種人格權是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被害人因侵權行為致死,其家屬因此在精神上受到極大的打擊,可以依法提起精神損害賠償,要求支付撫慰金。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行為人因過失或故意不法侵害他人身體,致使被害人殘疾或死亡。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的相關規定,至被害人殘疾的應當賠償被害人醫療費、傷殘生活補助費 至被害人死亡的應當支付喪葬費。

校園暴力的法律後果相比較成人犯罪的後果是不一樣的,因為校園暴力涉及的主要是在校學生,有很多都是未成年人,涉及的法律主要是未成年人保護法。校園暴力如果後果特別嚴重的話,十四周歲以上就可以受到刑事處罰了。學生在學校中一定要注意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

防範校園暴力的方法:

(1)、過濾電視節目。

(2)、拒絕暴力影片,防止學生模仿成人的攻擊行為。教師謹言慎行,避免不良示範。

(3)、減少體罰,以防學生以為暴力是正確的處理方式。

(4)、利用個人基本數據,記錄目前交友狀況,與家長密切聯系;觀察學生的出入,若與素行不良份子來往,則立即勸阻,單純化其交友狀況。

(5)、鼓勵家長建立良善的親子關系。

(6)、從事法律教育倡導,讓學生了解犯罪後需承擔的罰責。

(7)、建立學生申訴管道。

因為學校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地方,所以應該是和諧的書香環境,是不能有暴力事情發生的,所以我們應該嚴格管理學校的校園環境,堅決抵制暴力事件。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請上華律網進行專業的咨詢。

人民警察的職責在《人民警察法》里有明確規定。

《人民警察法》第六條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按照職責分工,依法履行下列職責:

(一)、預防、制止和偵查違法犯罪活動;

(二)、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會治安秩序的行為;

(三)、維護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處理交通事故;

(四)、組織、實施消防工作,實行消防監督;

(五)、管理槍支彈葯、管制刀具和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等危險物品;

(六)、對法律、法規規定的特種行業進行管理;

(七)、警衛國家規定的特定人員,守衛重要的場所和設施;

(八)、管理集會、遊行、示威活動;

(九)、管理戶政、國籍、入境出境事務和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居留、旅行的有關事務;

(十)、維護國(邊)境地區的治安秩序;

(十一)、對被判處管制、拘役、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和監外執行的罪犯執行刑罰,對被宣告緩刑、假釋的罪犯實行監督、考察;

(十二)、監督管理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保護工作;

(十三)、指導和監督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和重點建設工程的治安保衛工作,指導治安保衛委員會等群眾性組織的治安防範工作;

(十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校園欺凌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

❽ 校園暴力犯法嗎

犯法。

由於校園暴力有特殊之處,即它發生在我國教育、教學活動的專門機構里及附近,一旦校園暴力發生,其波面之廣,影響之深,范圍之大,是深遠的。對於個人來說可能是一輩子揮之不去的陰影。

《刑法》第17條

第一、二款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人故意殺人,傷害致人重傷或者,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在年齡上劃分負刑事責任的階段,既有警示有暴力傾向的在校學生,一旦達到一定辨別是非的能力就要承擔因此產生的法律責任,同時照顧未成年生理和心理特點。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五條

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當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犯罪記錄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但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或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規定進行查詢的除外。依法進行查詢的單位,應當對被封存的犯罪記錄的情況予以保密。

(8)校園暴力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避免校園暴力的方法

1、避免校園暴力的第一個方法就是惹不起我躲得起,至少要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那麼放學之後要和同學們結伴而行,有校車的盡量坐校車,有家長接送的就家長接送。

2、另外晚上需結伴而行也不要走小路抄近路之類的,一定要避免一些潛在的危險地帶。

3、學校也可以開設的心理教育課程和心理聊天室,很少有真正用到的,學校要做的就是將心理教育貫徹到孩子的生活中去,讓他們有個傾訴發泄的地方。

4、另外學校既然成立的校園110,就一定要將監督檢查落實到實處,學校管理好了,就應該輻射到學校的周邊地區。

❾ 校園暴力觸犯的法律涉及哪些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在第7條中版規定:對未成年人依法權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 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 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38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 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第39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 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熱點內容
司法局法促科 發布:2025-10-08 16:50:30 瀏覽:892
不屬於行政法規名稱的是 發布:2025-10-08 16:09:19 瀏覽:65
刑事訴訟法關於偵查人員詢問部分 發布:2025-10-08 16:08:36 瀏覽:413
巴彥淖爾中級法院 發布:2025-10-08 16:04:08 瀏覽:186
青島大蝦事件法律知識 發布:2025-10-08 16:00:20 瀏覽:443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考核辦法 發布:2025-10-08 16:00:19 瀏覽:99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三十六條 發布:2025-10-08 15:43:13 瀏覽:116
自考本科參加司法考試 發布:2025-10-08 15:40:31 瀏覽:659
重慶萬州律師 發布:2025-10-08 15:34:24 瀏覽:11
法院和紀檢 發布:2025-10-08 15:23:30 瀏覽: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