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撤回起訴民事訴訟法

撤回起訴民事訴訟法

發布時間: 2021-01-04 09:38:49

Ⅰ 民事案件法院已經宣判,判決了的案件,原告可以撤銷撤訴嗎

民事案件法院已經宣判,判決了的案件,原告不可以撤訴。

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後,宣告判決之前,原告可以要求撤回其起訴的行為。

按實際情況,由於案件已經判決,原告無法申請撤訴,如果原告對判決不服的,可以在上訴期內上訴,也可以依法申請再審。

(1)撤回起訴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根據《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二十四條 人民法院對下列起訴,分別情形,予以處理:(五)對判決、裁定、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申請再審,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第一百四十三條 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訴處理;被告反訴的,可以缺席判決。

第一百四十五條 宣判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裁定不準許撤訴的,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根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66、在訴訟中,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提出上訴。但該第三人在一審中無權對案件的管轄權提出異議,無權放棄、變更訴訟請求或者申請撤訴。

143、原告應當預交而未預交案件受理費,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預交,通知後仍不預交或者申請減、緩、免未獲人民法院批准而仍不預交的,裁定按自動撤訴處理。

144、當事人撤訴或人民法院按撤訴處理後,當事人以同一訴訟請求再次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158、無民事行為能力的當事人的法定代理人,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如屬原告方,可以比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九條的規定,按撤訴處理;如屬被告方,可以比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條的規定缺席判決。

159、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經人民法院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對該第三人比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九條的規定,按撤訴處理。

160、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後,原告申請撤訴,人民法院在准許原告撤訴後,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作為另案原告,原案原告、被告作為另案被告,訴訟另行進行。

161、當事人申請撤訴或者依法可以按撤訴處理的案件,如果當事人有違反法律的行為需要依法處理的,人民法院可以不準撤訴或者不按撤訴處理。

191、當事人在二審中達成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對雙方達成的和解協議進行審查並製作調解書送達當事人;因和解而申請撤訴,經審查符合撤訴條件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Ⅱ 民事訴訟法撤訴規定的原因是什麼

《民事訴訟法》第131條第1款規定,宣判前,起訴,應當同時符合以下條件:
1、原告申請撤回起訴,必須以書面或者口頭方式向受訴人民法院提出內容明確的申請。申請撤訴是當事人行使處分權對自己的訴訟權利加以處分的具體體現,故需有內容明確的意思表示,才有可能產生相應的法律效果。
2、原告申請撤回起訴的目的必須正當、合法。依照處分原則的要求,當事人的處分行為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實施方為有效。因此,原告申請撤回起訴亦須以正當、合法為前提。也因如此,原告撤回起訴的申請並不會當然地產生撤訴的效果,而需由受訴人民法院進行審查,並在此基礎上裁定是否准許原告撤回起訴。
3、原告申請撤回起訴,必須基於自己真實的意思表示。所謂基於自己真實的意思表示,是指申請撤回起訴必須是原告主動、自願所為,而不能是被動、違心所致。因此,任何人(包括審判人員)既不得強迫或者變相強迫原告撤回起訴,也不得說服、動員原告撤回起訴。
4、原告撤回起訴的申請最遲應在受訴人民法院宣告判決前提出。不論是當庭宣判,還是定期宣判,均應如此。這樣既可使原告有較為充分的斟酌時間,慎重地適時實施撤訴行為,同時又可避免因原告於宣判後再提出撤訴申請而損及受訴人民法院所作判決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因為判決一經宣告,即便尚未發生法律效力,非經法定程序,亦不得隨意撤銷。

Ⅲ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幾條規定了關於申請撤回起訴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幾條規定了關於申請撤回起訴的內容

一、《民事訴訟法》

(1)第一百二十四條 人民法院對下列起訴,分別情形,予以處理:(五)對判決、裁定、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申請再審,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2)、第一百四十三條 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訴處理;被告反訴的,可以缺席判決。

(3)、第一百四十五條 宣判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

人民法院裁定不準許撤訴的,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4)第一百五十四條 裁定適用於下列范圍:(五)准許或者不準許撤訴

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1)、66、在訴訟中,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提出上訴。但該第三人在一審中無權對案件的管轄權提出異議,無權放棄、變更訴訟請求或者申請撤訴

(2)、143、原告應當預交而未預交案件受理費,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預交,通知後仍不預交或者申請減、緩、免未獲人民法院批准而仍不預交的,裁定按自動撤訴處理。

(3)、144、當事人撤訴或人民法院按撤訴處理後,當事人以同一訴訟請求再次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4)158、無民事行為能力的當事人的法定代理人,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如屬原告方,可以比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九條的規定,按撤訴處理;如屬被告方,可以比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條的規定缺席判決。

(5)159、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經人民法院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對該第三人比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九條的規定,按撤訴處理。

(6)160、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後,原告申請撤訴,人民法院在准許原告撤訴後,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作為另案原告,原案原告、被告作為另案被告,訴訟另行進行。

(7)161、當事人申請撤訴或者依法可以按撤訴處理的案件,如果當事人有違反法律的行為需要依法處理的,人民法院可以不準撤訴或者不按撤訴處理。

(8)191、當事人在二審中達成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對雙方達成的和解協議進行審查並製作調解書送達當事人;因和解而申請撤訴,經審查符合撤訴條件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Ⅳ 刑事案件申請撤訴附帶民事訴訟應如何處理

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五條及《最高人民法院關內於適用〈中華人民容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61條之規定,原告有處分自己訴權的權利,除非有違法行為需要處理,對於原告在宣判前提出的申請撤訴,法院應當准許。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一百四十五條宣判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

人民法院裁定不準許撤訴的,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第一百六十條 人民法院認定公訴案件被告人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對已經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經調解不能達成協議的,應當一並作出刑事附帶民事判決。
人民法院准許人民檢察院撤回起訴的公訴案件,對已經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可以進行調解;不宜調解或者經調解不能達成協議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並告知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可以另行提起民事訴訟。

Ⅳ 撤訴後可以再起訴嗎

撤訴後可以再起訴,原告撤訴或者法院按撤訴處理後,原告以同一訴訟請求再次起訴的,法院應予受理。原告撤訴或者按撤訴處理的離婚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六個月內又起訴的,比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七項的規定不予受理。

原告申請撤訴,人民法院應當依法進行審查,申請符合條件的,裁定準許撒訴,案件審理終結;申請不符合條件的,裁定駁回申請,案件繼續審理。不論是否准許撤訴,都必須以裁定的方式告知當事人。

當事人申請撤訴或者依法可以按撤訴處理的案件,如果當事人有違反法律的行為需要依法處理的,法院可以不準許撤訴或者不按撤訴處理。法庭辯論終結後原告申請撤訴,被告不同意的,法院可以不予准許。

(5)撤回起訴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申請撤訴,即原告在法院立案受理後,進行宣判前,以書面或口頭形式向人民法院提出撤回其起訴的要求。按撤訴處理,即原告雖然沒有提出撤訴申請,但其在訴訟中的一定行為已經表明他不願意繼續進行民事訴訟,因而,法院依法決定注銷案件不予審理的行為。不論是當事人申請撤訴還是按撤訴處理的,都會產生一定的法律後果。

按撤訴處理和原告缺席判決: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三條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訴處理;被告反訴的,可以缺席判決。

第一百四十四條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第一百四十五條宣判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

人民法院裁定不準許撤訴的,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Ⅵ 我在民事調解書下來之前去法院撤訴,可法院說不可以撤訴了,請問我該怎麼辦

申請撤訴的條件
《民事訴訟法》第131條第1款規定,宣判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在我國的民事訴訟中,原告申請撤回起訴,應當同時符合以下條件:
1、原告申請撤回起訴,必須以書面或者口頭方式向受訴人民法院提出內容明確的申請。
2、原告申請撤回起訴,必須基於自己真實的意思表示。
3、原告申請撤回起訴的目的必須正當、合法。
4、原告撤回起訴的申請最遲應在受訴人民法院宣告判決前提出。

接到原告撤回起訴的申請以後,受訴人民法院應當依法進行審查(重點是審查原告申請撤訴的目的是否正當、合法)。經過審查,如果認為其申請符合上述所有條件,人民法院即應作出裁定,准許原告撤回起訴;經過審查,如果認為其申請所應符合的條件有所欠缺,尤其是撤回起訴後將會導致對法律的規避或者損害國家、集體利益或他人的合法權益時,則應作出裁定,不準許原告撤回起訴。
《民事訴訟法》第八十九條規定: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一條規定: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

所以如果你不簽收的話,法院會以判決書的形式結案的。

Ⅶ 民事訴訟法

第二審程序的概念

民事訴訟當事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未生效的第一審判決、裁定,在法定期限內提起上訴,請求上一級人民法院進行審判,上級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上訴案件進行審理所適用的程序稱第二審程序。

在我國,由於實行兩審終審制,所以有第一審程序和第二審程序的區別。第二審程序是為了保證當事人依法行使上訴權和上一級人民法院依法進行審判而設置的。民事訴訟法關於第二審程序的全部條文,都是針對審判上訴案件所作的規定。所以第二審程序是審理上訴案件的程序,也稱上訴審程序。人民法院適用第二審程序對上訴案件進行審理後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終審判決、裁定,當事人不得上訴。因此,第二審程序又稱終審程序。

第二審程序和第一審程序雖是兩個審級不同的程序,但第二審程序與第一審程序有著密切的聯系。具體說,第一審程序是第二審程序的前提和基礎;第二審程序是第一審程序的繼續和發展,即對同一民事案件繼續進行審理,而不是開始審理另一個新的案件。第二審程序發生後,上一級人民法院就要根據上訴人的請求范圍審查第一審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在認定事實,適用法律、執行審判程序上是否正確、合法,繼續行使國家賦予的審判權,最終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爭議,以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應當明確,第二審程序並不是每個案件的必經程序。如果一個案件經過第一審程序審理,當事人達成了調解協議,或者在上訴期限內當事人沒有提出上訴,就不會引起第二審程序的發生,當然也就不需要經過第二審程序。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二審法院作出的,或者上級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審的,也都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然而提審、再審的案件適用第二審程序與上訴案件適用第二審程序是有區別的,比如當事人的訴訟地位。稱謂不同,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不完全一樣、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理范圍也不完全相同。

綜上所述可見,第二審程序是上訴人要求上一級人民法院審查第一審人民法院的裁判是否正確、合法,以上訴權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訴訟程序;也是上一級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上訴請求,對第一審人民法院裁判的有關內容進行檢查、監督,使有錯誤的裁判在發生法律效力前得到糾正的訴訟程序。

(二)第二審程序的意義

民事訴訟法規定第二審程序,其意義在於:

(1)有利於上級人民法院檢查和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級人民法院通過對上訴案件的審理,可以發現下級人民法院在認定事實、適用法律和審判作風中存在的問題,加強審判監督,幫助下級人民法院總結審判工作經驗,提高審判工作水平和辦案質量,保證人民法院正確行使審判權。

(2)有利於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當事人不服第一審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依法提起上訴後,第二審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上訴請求對第一審判決、裁定進行審查,可以發現第一審判決、裁定在認定事實、適用法律、執行審判程序上是否正確。原判決、裁定正確的,予以維持;原判決。裁定錯誤的,可以及時得到糾正。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理,就可以盡量避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因人民法院的錯誤裁判而受到損害。

(3)有利於加強上下級人民法院的聯系。便於上下級法院相互溝通情況,交流經驗,加強聯系,改進工作,促進審判人員業務素質的提高,強化人民法院的審判職能,保證執法的統一性和嚴肅性。

(4)有利於進一步克服重實體法輕程序法的錯誤傾向,提高審判人員執法水平。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第二審程序中人民法院發現原判決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應當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必然促使人民法院重視程序法,把正確適用程序法與正確適用實體法同樣作為提高執法水平的標志,在審判活動中堅決執行民事訴訟法,嚴格遵守法定程序,進一步提高執法水平。

(三)上訴的提起

民事訴訟當事人,不服地方各地人民法院未生效的第一審判決、裁定,在法定期限內提出上訴狀請求上一級人民法院進行審判的訴訟行為,稱為上訴。法律賦予當事人的這一訴訟權利,叫上訴權;提起上訴的案件,就叫上訴案件。

上訴是民事訴訟法規定的一項訴訟制度,保證這項制度的正確貫徹執行,是嚴格依法辦案的一個重要方面,審理好上訴案件是保證辦案質量重要的一環。上訴是當事人的訴訟權利,這是審級制度決定的,是否上訴,當事人有權自己決定,任何人都不得限制與剝奪。

當事人行使上訴權,依照法律規定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提起上訴必須是享有上訴權或可依法行使上訴權的人。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第一審案件中的當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訴訟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提起上訴;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人民法院判決其承擔民事責任的,也享有上訴權。上訴權可以由當事人自己行使,也可以委託他人代為行使。但是代為行使上訴權的;必須是法律明文規定可以行使上訴權的人。第一審案件中,公民作為當事人的,只要具有民事訴訟行為能力,都可由自己行使上訴權依法提起上訴;無民事訴訟行為能力,由他的法定代理人,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代理人,代理被代理人行使上訴權,但上訴人仍為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人。法人作為當事人的,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行使上訴權;其他組織作為當事人的,由他們的主要負責人行使上訴權。必要共同訴訟人可以全體提起上訴,也可以一人或部分人提起上訴。普通共同訴訟人,各自都可以獨立行使上訴權。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的共同訴訟,由訴訟代表人行使上訴權。經過當事人特別授權的委託訴訟代理人,向人民法院提交特別授權委託書的,可以代理被代理人行使上訴權,但上訴人仍是被代理人。不享有上訴權的人,或者不是法律規定可以代為行使上訴權的人,都不能以自己的名義或者當事人的名義提起上訴;提出上訴的,人民法院應裁定予以駁回。有的案件原、被告雙方和第三人都提起上訴,只要都享有上訴權,應當都列為上訴人。

(2)提起上訴的對象必須是依法允許上訴的判決或裁定。當事人不服並依法行使上訴權,請求上一級人民法院予以糾正的判決、裁定,稱上訴對象。能夠成為上訴對象的,只能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包括適用第一審普通程序或簡易程序作出的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不予受理、對管轄權異議、駁回起訴等未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定。調解協議不能成為上訴對象。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決或裁定,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依照特別程序審理的案件作出的判決或裁定,都不準上訴。法律規定的裁定,除以上可以上訴的三種裁定外,其他裁定,也不準上訴。

(3)必須在法定期限內提起上訴。當事人對第一審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提起上訴,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進行。民事訴訟法規定,對判決提起上訴的期限為十五日,對裁定提起上訴的期限為十日,從判決書、裁定書送達當事人之日起算。一審判決書和可以上訴的裁定書不能同時送達雙方當事人的,上訴期從各自收到判決書、裁定書之日起計算。過了法定期限,法律文書發生了法律效力,當事人不能再行使上訴權。在上訴期間,當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其他正當理由耽誤了上訴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的十日內,可以申請順延期限。人民法院查明確系由於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而延誤上訴期的,應當准許順延期限,以保護當事人的上訴權利。民事訴訟法第七十六條關於期限耽誤後,當事人申請順延,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的規定,是指人民法院應當審查當事人的申請是否有正當理由;並分別作出准予順延或不準順延的決定,而不是指具備順延期限條件的,仍可作出不許順延期限的決定。對上訴期限的計算還應當指出兩點:一是當事人一方在國內,一方在國外的案件,因法律規定的上訴期限不同,必須在雙方當事人上訴期限都屆滿後,判決才發生法律效力。法律規定,國內一方當事人不服一審判決的上訴期限為十五日,國外一方當事人不服一審判決的上訴期限為三十日。十五日屆滿,國內一方當事人未提出上訴,即喪失了上訴權,但法律文書尚未發生法律效力,只有國外一方當事人的上訴期限屆滿後,判決才生效。二是必要共同訴訟的上訴期限。應從最後收到判決書的當事人收到判決書之日起計算。因為共同訴訟人可能分散居住各地,收到判決書的時間也不同,這樣規定,有利於保護共同訴訟人的上訴權。非必要的共同訴訟中,因各共同訴訟人可以獨立行使上訴權,其上訴期限從各自收到判決書之日起計算。

(4)上訴必須遞交上訴狀。上訴狀是當事人提起上訴的根據,沒有上訴狀就難以判明當事人是否行使上訴權和上訴請求的范圍,第二審人民法院也無從進行審理和裁判。上訴狀依照法律規定應包括:當事人的姓名、法人的名稱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及其主要負責人的姓名;原審人民法院名稱、案件的編號和案由;上訴的請求和理由,上訴的請求和理由是上訴狀的重要內容。「上訴請求」,是上訴人通過上訴所要達到的目的,即上訴人通過上訴要求上一級人民法院變更或撤銷原裁判的一種意思表示。「上訴理由」,則是上訴人提出上訴請求的具體根據,包括對第一審查明的事實、證據的不同認識,在第一審未提供的新的事實、理由和證據,也包括請求追加當事人的理由、根據,以及對適用法律、執行審判程序的不同意見的理由和根據等。在宣告判決、裁定時,當事人上訴的口頭表示,不能代替上訴狀,但當事人已口頭表示上訴的,應當告知他們在法定上訴期限內書寫上訴狀,不要採取簡單的做法,等到上訴期滿以當事人沒有提出上訴處理。但當事人在人民法院告知後,未在法定上訴期間遞交上訴狀的,則視為未提出上訴。上訴狀中欠缺的部分可告知上訴人補正,但不能以此為理由剝奪其上訴權。上訴狀應當通過原審人民法院提出,並按照對方當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數提出副本。如果當事人將上訴狀直接寄交第二審人民法院,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後的五日內,將上訴狀移交原審人民法院。當事人提起上訴,應依法交納訴訟費。訴訟費一般應在遞交上訴狀的同時交納。

上述四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上訴才能成立,才能引起第二審程序的發生。當事人已提出上訴的案件,第一審判決、裁定不發生效力。但對第一審人民法院所作的財產保全、先予執行的裁定效力不發生影響,仍應執行。

(四)上訴的受理

原審人民法院在收到上訴人提出的上訴狀或者第二審人民法院移交的上訴狀後,應當在五日內將上訴狀副本送達對方當事人,並告知其在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對方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提出答辯狀的,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副本送達上訴人。對方當事人不提出答辯的,不影響第二審人民法院的審理。

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答辯狀,應當在五日內連同全部案卷和證據,報送第二審人民法院。當事人提起上訴後,原審人民法院發現本院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仍應將案件按上訴程序在法定期限內報上一級人民法院,原審人民法院可以提出原判決有錯誤的意見,由第二審人民法院按照第二審程序進行審理,但不能另行組成合議庭按審判監督程序自行改判。因為當事人上訴,原審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並沒有發生法律效力,也就不能適用審判監督程序予以糾正。

上訴審人民法院審查上訴人的上訴後,認為符合法律規定條件的,應當立案受理。

(五)上訴的撤回

在第二審人民法院受理上訴人的上訴至第二審人民法院判決、裁定宣告前,上訴人認為自己的上訴理由不充分,或者接受了第一審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可以向第二審人民法院申請撤回上訴。這是當事人對訴訟權利的處分,但是否准許,應由第二審人民法院裁定。因此,撤回上訴是兩個訴訟行為的結合:一是上訴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訴訟權利,向人民法院提出撤回上訴的申請;一是人民法院依法審查上訴人撤回上訴的請求,有沒有違反法律、逃避法律等不應准予撤訴的情況,並據此作出是否准予撤回上訴的裁定。只有這兩個訴訟行為結合起來,撤回上訴才能成立。

撤回上訴的申請必須在第二審人民法院受理上訴至宣判前提出。第二審人民法院未受理上訴,當然不存在撤回上訴的問題;第二審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裁定已經宣判,上訴人再無權撤回上訴。

人民法院審查上訴人撤回上訴的申請,認為一審判決確有錯誤,或者雙方當事人串通損害國家、集體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及他人合法權益的,應當裁定駁回申請,不準撤回上訴。

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六條規定,人民法院是否准予上訴人撤回上訴,都應當作出裁定。裁定可以採取書面形式,也可以採取口頭形式。人民法院不準上訴人撤回上訴,是駁回上訴人程序上的請求,可以用口頭裁定的形式;但是准予上訴人撤回上訴的裁定,由於是對一審判決、裁定效力的確認,一般應採取書面形式。書面裁定應製作裁定書,由合議庭組成人員、書記員簽名,並加蓋人民法院印章。口頭裁定,應當記入筆錄。

上訴人撤回上訴,一經人民法院准許,即產生兩個法律後果:一是第一審人民法院的判決或裁定即發生法律效力;二是當事人喪失了對本案的上訴權。撤回上訴與撤回起訴一樣,必須堅持自願原則,不能強迫或者附加其他條件。

熱點內容
司法局法促科 發布:2025-10-08 16:50:30 瀏覽:892
不屬於行政法規名稱的是 發布:2025-10-08 16:09:19 瀏覽:65
刑事訴訟法關於偵查人員詢問部分 發布:2025-10-08 16:08:36 瀏覽:413
巴彥淖爾中級法院 發布:2025-10-08 16:04:08 瀏覽:186
青島大蝦事件法律知識 發布:2025-10-08 16:00:20 瀏覽:443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考核辦法 發布:2025-10-08 16:00:19 瀏覽:99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三十六條 發布:2025-10-08 15:43:13 瀏覽:116
自考本科參加司法考試 發布:2025-10-08 15:40:31 瀏覽:659
重慶萬州律師 發布:2025-10-08 15:34:24 瀏覽:11
法院和紀檢 發布:2025-10-08 15:23:30 瀏覽: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