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通過勞動法和集體談判
A. 我國勞動法體系由()構成
1.促進就業法律制度
2.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制度
3.勞動標准制度
4.職業培訓制度
5.社會保險和福利制度
6.勞動爭議處理制度
7.工會和職工民主管理制度
8.勞動法的監督檢查制度
B. 關於勞動法的作用,說法錯誤的是()
此題應該是多選吧。
A、正確,《中華人們共和國憲法》規定,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回務。所以勞動權答利也是人權一部分,勞動法在調解勞資雙方的關系,起到保護雙方的合法權利。
B、正確,法律有教育性,預防性,我國是大陸法系國家,是按照法律法規判決的,所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勞動法的功能就是為解決勞動爭議提供了法律依據。
C、錯誤,企業有權要求員工按照單位需要,依崗位職責工作,「強制」一詞不妥,應為在涉及加班時候,按照相干法律法規,要用單位提出希望勞動加班,勞動者同意後方可加班,所以在涉及加班問題上,用人單位無法「強制」勞動者。
D、錯誤,勞動合同的簽定、勞動關系的建立,與勞動力市場的勞動力資源沒有直接關系,勞動力市場的勞動力是由人口,地區分布,經濟情況,多種情況決定的。
E、集體合同與集體談判,正式為了保證所有員工的利益,一般集體合同規定了一些最低保障,集體的相同崗位、職級的工資待遇,休假等。保護集體的利益,同事也保護了個人利益。
PS:不知道對哇,你要是有正確答案要告訴我啊!
C. 有誰懂日本勞動法啊/請幫幫忙!
1樓說的也是一個方法,但是找律師,相談,一次就是最少5000日元。我看你可以版這樣,先在你的周圍看看有沒權有與你同樣的人,如果有就跟他們打聽,如果沒有,你就拿著你和公司的合同(復印件)區咨詢一下[勞動基準監督署],問問看吧。現在這種事情多的是。
D. 勞動法中集體協商的特點是什麼
勞動法中集體協商的特點主要如下:
集體合同首先具有一般合同的共同特徵,即是平等主體基於平等、自願協商而訂立的規范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
集體合同是特定的當事人之間訂立的協議。在集體合同中 當事人一方是代表職工的工會組織或職工代表;另一方是用人單位。 當事人中至少有一方是由多數人組成的團體。特別是職工方.必 須由工會或職工代表參加,集體合同才能成立。
集體合同內容包括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 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在集體合同中,勞動標準是集體合同 的核心內容,對個人勞動合同起制約作用。
集體合同的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不均衡.其基本上都是 強調用人單位的義務,如為勞動者提供合法的勞動設施和勞動條件。
集體合同採取要式合同的形式,需要報送勞動行政部門登 記、審查、備案方為有效。
集體合同受到國家宏觀調控計劃的制約,就效力來說,集 體合同效力高於勞動合同,勞動合同規定的職工個人勞動條件和勞 動報酬標准,不得低於集體合同的規定。
E. 我國勞動法的作用
1、保護勞動者權利
(1)平等就業的權利。《勞動法》規定,凡具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都有平等就業的權利,即勞動者擁有勞動就業權。勞動就業權是有勞動能力的公民獲得參加社會勞動的切實保證按勞取酬的權利。公民的勞動就業權是公民享有其他各項權利的基礎。如果公民的勞動就業權不能實現,其他一切權利也就推動了基礎。
(2)選擇職業的權利。《勞動法》規定,勞動者有權根據自己的意願、自身的素質、能力、志趣和愛好,以及市場信息等選擇適合自己才能、愛好的職業,即勞動者擁有自由選擇職業的權利。
選擇職業的權利有利於勞動者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既是勞動者勞動權利的體現,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標志。
(3)取得勞動薪酬的權利。《勞動法》規定,勞動者有權依照勞動合同及國家有關法律取得勞動薪酬。獲取勞動薪酬的權利是勞動者持續行使勞動權不可少的物質保證。
(4)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勞動法》規定,勞動者有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這是對勞動者在勞動中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以及享受勞動權利的最直接的保護。
(5)享有休息的權利。我國憲法規定,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為此,國家規定了職工的工作時間和休假制度,並發展勞動者休息和休養的設施。
(6)享有社會保險的福利的權利。為了給勞動者患疾病時和年老時提供保障,我國《勞動法》規定,勞動者享有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即勞動者享有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在內的勞動保險和福利。社會保險和福利是勞動力再生產的一種客觀需要。
(7)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我國憲法規定,公民有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所謂受教育既包括受普通教育,也包括受職業教育。
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是勞動者實現勞動權的基礎條件,因為勞動者要實現自己的勞動權,必須擁有一定的職業技能,而要獲得這些職業技能,就必須獲得專門的職業培訓。
(8)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勞動法》規定,當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發生勞動爭議時,勞動者享有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即勞動者享有依法向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勞動仲裁委員會和法院申請調解、仲裁、提起訴訟的權利。
其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由用人單位、工會和職工代表組成,勞動仲裁委員會由勞動行政部門的代表、同級工會、用人單位代表組成。
(9)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包括:依法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包括: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依法享有參與民主管理的權利,勞動者依法享有參加社會義務勞動的權利,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革新、發明創造的權利,依法解除勞動合同的權利;
對用人單位管理人員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有拒絕執行的權利,對危害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行為有權提出批評、舉報和控告的權利,對違反勞動法的行為進行監督的權利等。
2、用人單位權利
(1)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的權利。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的權利源於用人單位享有的生產指揮權,既然用人單位享有生產指揮權,所有用人單位有權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制定各項規章制度,要求勞動者遵守。
(2)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勞動定額的權利。用人單位幫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後,就獲得了一定范圍勞動者的勞動使用權,並有權根據實際情況給勞動者制定合理的勞動定額。對於用人單位規定的合理的勞動定額,在沒有出現特殊情況時,勞動者應當予以完成。
(3)對勞動者進行職業技能考核的權利。用人單位有權對勞動者進行職業技能考核,並根據勞動者勞動技能的考核結果安排其適合的工作崗位和獎金薪酬。
(4)制定勞動安全操作規程的權利。用人單位有權利根據勞動法上勞動安全衛生標准,制定本單位的勞動保護制度,要求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操作規程。
(5)制定合法作息時間的權利。用人單位享有根據本單位具體情況和對員工工作時間的要求,合法安排勞動者作息時間的權利。
(6)制定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標準的權利。為了保證勞動得以正常有序進行,用人單位有權制定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標准。勞動紀律是用人單位制定的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必須遵守的規章制度。
(7)其他權利。包括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平等簽訂勞動合同的權利等。
(5)已通過勞動法和集體談判擴展閱讀
基本原則
1.基本原則
勞動既是權利又是義務的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2.勞動是公民的權利
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都有從事勞動的同等的權利:
(1)對公民來說意味有就業權和擇業權在內的勞動權;
(2)有權依法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職業和用工單位;
(3)有權利用國家和社會所提供的各種就業保障條件,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增加就業機會。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平等地錄用符合條件的職工,加強提供失業保險,就業服務,職業培訓等方面的職責。對國家來說,應當為公民實現勞動權提供必要的保障。
3.勞動是公民的義務
這是勞動尚未普遍成為人們生活第一的現實和社會主義固有的反剝削性質所引申出的要求。
F. 我國集體談判的法律依據是: ( ) 勞動法 集體合同規定 工會法 勞動合同法
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法專門有一章進行對集體合同的明確規定。
G. 關於如何完善集體談判權制度
集體合同制度成為調整勞資關系的一種產生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集體協商即集體談判的行為最早出現在十八世紀末。1791年美國的費城和紐約等城市的印刷業工人、製鞋業工人和木製業的工人都成立了行業組織,大家以這樣的組織形式團結起來反抗僱主方面的剝削。據史料記載,最早的集體談判是在1799年,美國費城的製鞋業工人為維護其合理的經濟利益而與僱主就勞動標准問題進行過集體談判,後來費城和紐約等城市的印刷業等行業的工人也開始了這種談判,集體談判若是不能達成協議就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罷工斗爭以示對僱主方面的抗議和威脅。僱主也想盡辦法對工人和工人組織進行指控,但是這樣的指控往往既難以達到其殘酷剝削的目的也難平息此起彼伏的罷工浪潮。在這種斗爭與妥協中,開始出現通過更認真的集體談判解決問題的方案。雖然當時談判的內容還比較簡單,但是,這種行為卻開啟了集體談判的先河。
十九世紀初英國工會合法化,1850年英國的紡織業、礦山業、冶鐵業的工會便代表勞工與僱主進行集體談判就有關勞動標准問題達成協議,到1870年,涉及工資等勞動標準的協議越來越多。1910年英國商務院第一次發表集體合同調查報告。在1696件集體合同中關於工資標準的集體合同就有563件,一般僱用條件的集體合同有1103件,其它的有30件。
集體合同法制化出現在十九世紀初。1904年紐西蘭頒布了最早的集體合同法律,制定了各種有關集體合同的法律。1907年奧地利和荷蘭也相繼制定了有關集體合同的法律制度。1911年瑞士頒布的《債務法》也有兩條是關於集體合同內容的。這個時期的集體合同多被視為民事法律關系,其內容也相對比較簡單,但是這卻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集體合同立法,開啟了調整勞資關系的法律制度。集體合同制度的產生是資本主義社會勞資斗爭的成果之一,波瀾壯闊的工人運動迫使僱主方面不得不正視工人作為一個最重要的社會力量的存在。為了避免更多的經濟利益的損失,僱主方面必須緩解勞資矛盾,這個緩解矛盾的有效方式就是通過協商談判的辦法,一方面對勞工提出的要求做出一定程度的讓步,同時,通過這個協商談判也對勞工的行為做出某種程度的約束。正是這種斗爭與妥協帶來的勞資關系的相對穩定更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集體談判進而簽訂集體合同的制度得到了國家的認可與肯定,於是便產生了集體合同法律制度。
隨著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高漲,迫於工人運動的壓力德國在1918年底頒布了《集體合同、勞工及使用人委員會和勞動爭議仲裁法》。這個法律文件對集體合同制度做了比較詳細的規定,此後,1921年4月又頒布了《集體合同法》,把該法納入了德國統一勞動法之中。1919年法國制定了集體合同特別法,也納入了勞動法典當中。芬蘭在1924年也制定了集體合同法,瑞士在1928年也頒發了集體合同法。美國1935年頒發的《國家勞資關系法》中也對集體合同的內容做了專門的規定。英國是集體談判和集體合同產生比較早的國家,但是由英國的判例法的法律體系本質所決定,其集體合同立法相對滯後於其它國家,甚至滯後於其殖民地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世界人民尤其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對戰爭和社會的動盪深惡痛絕,緩和勞資矛盾眾望所向。歐美國家開始積極干預勞資關系,制定了一系列的勞動法律,集體合同這種調整勞資關系的有效制度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發展。二戰後各國都在不斷地制定和完善勞動法律,許多國家都對集體合同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給予認可。1946年到1950年的四年間,法國就頒布了多項涉及集體合同的法律。集體合同制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不發達的國家受到發達國家的影響也有一些發展。1958年非洲的迦納也制定了國家《勞資關系法》,1967年盧安達制定了《勞工法》,1971年尚比亞制定了《勞資關系法》;阿拉伯世界國家如伊拉克在1970年制定了《共和國勞工法》,同年利比亞也制定了《利比亞勞工法》,同年阿拉伯葉門共和國也制定了自己的《勞工法》等等,所有這些國家的勞工法或勞資關系法,其中都有關於集體合同的專門性規定。蘇俄十月革命以後,學習和借鑒資本主義國家調整勞資關系的集體合同制度的經驗,實行了按產業不同簽訂集體合同的做法,逐步在企業內部也開始實行集體合同制度。東歐國家照搬蘇聯的經驗建國後也開始在企業內部實行集體合同制定,用集體合同制定來調整勞動關系。
集體談判產生於十八世紀末,集體合同制度形成於十九世紀初中葉,現代意義的集體合同制度實際上是完善於二十世紀中葉,業已成為世界各國調整用人單位和員工之間關系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手段,被各國普遍採用。
H. 急急急!!!關於勞動法集體談判的問題
可以給公司法人發書面談判通知書,關鍵是你的談判內容要有法律或制度政策依據,如企業有違法行為,可以向相關職能部門投訴,都沒有辦法只能停工倒逼法人談判了
I. SA8000與我國勞動法對工時及加班的要求不同,如要取得認證,應遵守那一個
SA8000標準是由美國非政府機構聯合相關組織制定的,其利益相關者自稱「SA8000是全球第一個可用於第三方認證的社會責任國際標准,其宗旨是賦予市場經濟以人道主義,最終達到公平而體面工作條件。」SA8000試圖通過在企業采購活動中附加道德標准來改善工人的工作條件,該標准對企業在九個方面做出了規范性要求:童工、強迫勞動、健康與安全、結社自由和集體談判權、歧視、懲戒性措施、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管理系統。自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頒布後,我國相繼制定了一系列勞動法律和法規,基本形成了以《勞動法》為核心,多層次法律規范並存的勞動立法格局。2007年我國新的《勞動合同法》頒布實施,勞動立法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勞動法律制度基本得以建立。由於SA8000已經有可能被發達國家作為一種貿易壁壘在發展中國家推行的苗頭,而且認證的費用也比較高,因此,我們不提倡在中國推行SA8000的廣泛認證。但從理論意義看,SA8000內容有其合理性,SA8000內容的廣泛傳播,可促進中國勞動權益保護,改善勞資關系。企業把SA8000標准作為經營行為規范,可以提高員工的工資及福利,減少員工和企業的勞資糾紛,減少員工的頻繁流動,有利於整個社會福利的提高,促進社會的穩定。
像一般企業單位或事業單位遵守的是勞動法,而SA8000也是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