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被告人供述沒有
① 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什麼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規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內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容,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② 刑事案件有人指認證據但沒有物品證據可以刑事拘留嗎
作案工具屬於證據中的物證,但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與其它證據形成共專同的證據屬鏈,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在刑事訴訟中,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 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
證據包括:
(一)物證;
(二)書證;
(三)證人證言;
(四)被害人陳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六)鑒定意見;
(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
(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五十三條 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③ 沒有被告人的口供,可以定罪量刑嗎
證據充分就可以認定有罪和處以刑罰。
刑事訴訟法
第五十三條 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版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權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④ 只有一個證人證言,沒有被告人口供,能否定罪
這種情況是不能定罪的。
《刑事訴訟法》第42條規定,證人證言是證據之一種,是證人就自己所知道的案件情況向法院或偵查機關所作的陳述。理論上來說,既然肯定了證人證言的證據能力,那麼其就應有與其他種類證據相同的效力——在被查實後可以作為定罪根據。但是應當認識到,證人證言因其是對客觀情況的一種陳述,不可避免地具有某些主觀性,並且,從《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鑒於尚無「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但考慮到刑事訴訟的證明標准一般要高於民事和行政訴訟,依舉輕以明重之原則在此稍作援引)的規定來看,不同形式的證據,其證明力是不一樣的,因此,不得不質疑。 再者,被告人供述也是證據之一種,客觀而言,在被告人供述與證人證言間,被告人供述的證明力應高於證人證言,但《刑事訴訟法》第46條規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充分確實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僅憑被告人供述尚不能定罪,單憑證人證言就可定罪? 相關法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七十七條 人民法院就數個證據對同一事實的證明力,可以依照下列原則認定:
(一)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依職權製作的公文書證的證明力一般大於其他書證;
(二)物證、檔案、鑒定結論、勘驗筆錄或者經過公證、登記的書證,其證明力一般大於其他書證、視聽資料和證人證言;
(三)原始證據的證明力一般大於傳來證據;
(四)直接證據的證明力一般大於間接證據;
(五)證人提供的對與其有親屬或者其他密切關系的當事人有利的證言,其證明力一般小於其他證人證言。
第七十八條 人民法院認定證人證言,可以通過對證人的智力狀況、品德、知識、經驗、法律意識和專業技能等的綜合分析作出判斷。《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六十三條 證明同一事實的數個證據,其證明效力一般可以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認定:
(一)國家機關以及其他職能部門依職權製作的公文文書優於其他書證;
(二)鑒定結論、現場筆錄、勘驗筆錄、檔案材料以及經過公證或者登記的書證優於其他書證、視聽資料和證人證言;
(三)原件、原物優於復製件、復製品;
(四)法定鑒定部門的鑒定結論優於其他鑒定部門的鑒定結論;
(五)法庭主持勘驗所製作的勘驗筆錄優於其他部門主持勘驗所製作的勘驗筆錄;
(六)原始證據優於傳來證據;
(七)其他證人證言優於與當事人有親屬關系或者其他密切關系的證人提供的對該當事人有利的證言;
(八)出庭作證的證人證言優於未出庭作證的證人證言;
(九)數個種類不同、內容一致的證據優於一個孤立的證據。
⑤ 只有犯罪嫌疑人的口述認罪,沒有其他證據可以定罪嗎
《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
第六十七條 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回犯罪嫌疑人供述和採用暴力答、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
收集物證、書證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
在偵查階段發現有應當排除的證據的,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提請批准逮捕、移送審查起訴的依據。
人民檢察院認為可能存在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要求公安機關進行說明的,公安機關應當及時進行調查,並向人民檢察院作出書面說明。
《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六條 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充分確實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為此,只有犯罪嫌疑人供述是不能作為證據,也不能定罪。
⑥ 犯罪嫌疑人沒有口供. 能判刑嗎
公安局僅憑當事人口供,不可以定罪,還要結合其他證據才能定罪。
《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五十七條公安機關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除特殊情況外,可以吸收他們協助調查。
第五十六條 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
證據包括:
(一)物證;
(二)書證;
(三)證人證言;
(四)被害人陳述;
(五)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辯解;
(六)鑒定意見;
(七)勘驗、檢查、偵查實驗、搜查、查封、扣押、提取、辨認等筆錄;
(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6)刑事訴訟法被告人供述沒有擴展閱讀
即便是對口供雙重屬性的認識,也多是停留在理論上,在此不妨將實踐中常見口供形態予以列舉,探究其證據效力。
1、孤立的口供,未經查證和查證不實的口供當然不具有證據效力,這已由立法所確定,不必贅述。
2、關於查證屬實的口供的證據效力。依法獲取的口供一經查證屬實,當然可以作為定案的依據。但是應當看到,對口供的查證過程,同樣是一個收集其他證據,審查判斷所收集的證據的過程,審查口供的真實性必須有足夠的其他證據,口供作為一種對案件事實有直接證明作用的證據,根據邏輯規則,其自身在不能證明自身真實性時,亦即喪失了獨立證明案件事實的可能性。
3、非法獲取的口供,雖經查證屬實,也不應承認其證據效力。
⑦ 刑事訴訟法中對犯罪嫌疑人拒不供述該怎麼辦
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內不能認定容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充分確實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因此,只要有充分的證據,就可以量刑處理。
⑧ 第四十六條 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是的,法條的意思很明確,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內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因容此如果只有甲的供述,但沒有其他任何證據,比如一些證物或者證言,則不能只憑甲的供述就認定其有罪。必須根據甲的供述核實案件情況,找尋相關證據以佐證其供述,才可定罪。
⑨ 刑事訴訟沒有旁證,怎麼辦。只有當事人的口供可以嗎
我國刑事訴來訟要求定罪量刑源的證據確實、充分,只有被告人的供述,沒有其他證據不能認定為有罪,其他當事人的口供確實、充分的,可以作為定案的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
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⑩ 光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能否認定構成犯罪
本案在審理過程中,針對兩被告人搶劫大貨車的事實,公訴機關僅出示了兩被告人的供述,未出示其它證據,兩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法定代理人均對公訴機關指控的主要犯罪事實未提出異議,並認為兩被告人搶劫大貨車司機的行為已構成搶劫罪。 【審理】 法院認為,被告人趙軍、宋影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採用威脅方法搶劫他人財物,其行為均已構成搶劫罪,公訴機關指控被告人犯搶劫罪罪名成立。二被告人雖已著手實施搶劫,但由於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致使搶劫未得逞,屬犯罪未遂,可以比照既遂犯減輕處罰。本案二被告人屬共同犯罪。公訴機關指控二被告人搶劫大貨車的事實,因僅有被告人的供述及同案犯的供述材料證實,沒有其它相關證據材料印證,證據欠扎實充分,不予認定。被告人宋影在作案時,尚未年滿十八周歲,屬未成年人犯罪,應當依法減輕處罰。 法院最終以二被告人犯搶劫罪,判處被告人趙軍有期徒刑二年,並處罰金三千元;判處被告人宋影有期徒刑六個月,緩刑一年,並處罰金二千元。 【分歧】 本案在審理過程中,就公訴機關指控二被告人搶劫大貨車的犯罪事實,僅有被告人的供述及同案犯的供述材料證實,沒有其它相關證據材料印證,能否認定為犯罪事實的問題,有二種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公訴機關指控二被告人搶劫大貨車的犯罪事實,可以認定。本案在審理過程中,兩被告人對公訴機關指控的搶劫大貨車的犯罪事實並無異議,兩被告人的辯護人、法定代理人也都認為兩被告人搶劫大貨車司機的行為已構成搶劫罪。同時,同案犯供述搶劫大貨車的犯罪事實相對於被告人而言,不再是被告人供述,而成為證人證言,可認定為指證該犯罪事實的證人證言。在此種情況下,雖沒有其它相關證據材料印證,但被告人供述和同案犯的供述能夠相互佐證,也可認定搶劫大貨車的犯罪事實。 第二種意見認為,公訴機關指控二被告人搶劫大貨車的犯罪事實,沒有其他相關證據材料印證,證據欠確實充分,不能認定。兩被告人雖對公訴機關指控搶劫大貨車司機的犯罪事實無異議,但證實該犯罪事實也僅有被告人自己的供述和同案犯的供述,但同案犯的供述不能作為案件的證人證言,因其供述存在指名問供或串供的可能性,不論其證實的是自己的還是其他同案犯有罪,都僅僅只能認定為被告人供述,這種情況下,相當於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證實。所以應當認為公訴機關指控二被告人搶劫大貨車的犯罪事實,不予採信。 筆者贊同第二種意見。 【評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46條規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並提出了證據要「確實充分」的證明標准,反映了法律對口供慎之又慎的態度。上述運用證據的原則和證明標准,都要求我們要對口供進行嚴格的審查,對其證據效力進行合理的判斷。從立法上分析,這條立法的意願是為了防止執法人員一味的追求被告人的供述,而不去查找其他證據致使刑訊逼供的泛濫,造成冤假錯案。該條規定的後果是對口供施加了證據證明力的限制。 我們知道,口供具有雙重特徵:一方面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自己的行為最清楚,可能是案件最真實、最全面、最具體的證據材料;另一方面,由於案件的處理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罪責有直接利害關系,出於各種動機,他們會作出虛假的供述和辯解或虛假的檢舉揭發。一方面是證據的一種,具有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另一方面又具有辯護的性質,是訴訟權利的行使。因此,口供的真實成份與虛假成份並存,有時也可能全部是虛假的成份。口供自身的這種特點,也要求我們對其從形成過程、內容、動機和與案內其他證據的關聯程序來查證。 一、同案各被告人的供述性質上不屬於證人證言 所謂被告人供述,指被告人承認犯有某種罪行向司法機關所作的交待。所謂證人證言,是指獨立於犯罪行為之外第三者就其直接或間接感受到的有關案件情況向司法機關所作的陳述。 被告人供述和證人證言是《刑事訴訟法》第四十二條所規定的兩種不同性質的證據,不應將二者混淆。二者的根本區別點在於:被告人是案件的當事人,案件的處理結果與其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因而其陳述常具有某種虛假性;而證人是案件的「局外人」,一般與案件的處理結果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因而其一般能客觀公正地陳述案情。 共犯共同被告人就被指控的犯罪所進行的供述,是被告人供述,不是證人證言。這是因為,從其參與訴訟的身份來看,他是以被告人的身份參與的,而不是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從訴訟的結果來看,他與訴訟的結果有直接的利害關系,有可能因其陳述受到刑事處罰。因此,由於共犯共同被告人所作的供述,只能是被告人供述,而不能是證人證言。 二、同案各被告人的供述不能互為證據 在處理兩人或兩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案件能否憑各被告人的口供定罪問題時,要解決的另一關鍵問題是對《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六條「只有被告人的供述」如何理解的問題。「只有被告人的供述不能定罪」是指只有一個被告人的供述不能定罪,還是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被告人的供述也不能定罪,現有法律沒有明文規定。 筆者認為,同案被告人陳述同一共同犯罪事實的口供,不能互為證人證言。 首先,共同犯罪案件中,在沒有任何其他證據印證的情況下,被告人的供述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是無法確定的,共犯互證的一致雖使口供朝著真實可靠的方向前進了一步,但只憑互證,其真實可靠性仍然不是十分確定的。互證的一致性並不等於口供的真實性。以口供證實口供,無異於以一個不確定的因素上證明另一個不確定的因素,其結論將依舊可能是不確定的。 其次,各被告人在主觀上有共同故意,客觀上有共同行為,他們對同一共同犯罪事實的陳述通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中有他」,相互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同案被告人均是該共同犯罪案件的當事人,都與其所作陳述的案件的處理結果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各被告人的供述陳述不能互為證人證言。 本案中被告人的供述和同案人的供述都僅僅只能認定被告人的的供述,即被告人自己對犯罪事實認可。而被告人對事實的認可,並不能免除公訴人的證明舉證責任。本案除了有被告人的供述外,還應有其他相關證據,如被害人的陳述、現場物證,及其他證人的證言等,以上證據相互佐證才能認定該犯罪事實,從而對被告人定罪。在沒有其他證據佐證的情況下,只有被告人供述,按照「疑罪從無」的原則,不能認定該犯罪事實。所以在本案中,公訴機關指控二被告人搶劫大貨車的犯罪事實,僅有被告人口供和同案被告人的口供,沒有其他證據予以佐證,從而不能認定該犯罪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