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的用人單位有
A. 勞動合同法規定的用人單位履行義務包括哪些
用人單位對於勞動者應該承擔的義務主要包括:按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回提供勞動崗位答、依法為勞動者繳納各項社會保險、為勞動者繳納公積金、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等。
《勞動合同法》第四條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
第十條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B. 勞動法中關於用人單位用工有幾種方式
勞動且向勞動者支付工資等勞動報酬的形式。目前用工形式一般有三種:
1、勞動合同關系。
《勞動法》第2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2、承攬合同關系。
承攬關系是承攬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給付報酬的權利義務關系。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 《合同法》第251條規定了承攬合同,以及相關章節又分別規定了建設工程合同、運輸合同、委託合同、行紀合同 、居間合同。
3、僱傭關系。
僱傭合同,我國法律沒有進行規定。「即受僱人於一定或不一定之期限內,為雇傭人服勞務,雇傭人負擔給付報酬的契約」。
(2)勞動法的用人單位有擴展閱讀:
勞動用工的誤區
誤區一
規章制度出台後即能約束員工。
企業都知道,可以制定規章制度來規范企業經營和約束員工的行為,於是幾乎每個企業都根據自身的需要出台了大大小小或繁或簡的規章制度。
許多企業認為當然可以,因為制定規章制度是法律賦予企業的權利,是用工自主權的重要內容。但正確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法律賦予企業此項權利的同時,為了防止此項權利的濫用導致員工合法權益受損而設定了相應的限制條件,這些限制條件主要包括三項:
①規章制度的內容要合法,即規章制度的內容不能與現行的法律法規、社會公德等相違背;
②規章制度要經過民主程序制定,即企業制定規章制度必須要經過職工大會或職工代表大會至少是職工代表同意;
③規章制度要向員工公示,即規章制度出台後要公開告知員工。法律同時規定,以上三項條件缺一不可,如果企業制定的規章制度不符合上述任何一項條件,則其不能作為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時的裁判依據。而實踐中此類有問題的規章制度比比皆是,這應引起企業的高度重視。
誤區二:
試用期內不簽訂勞動合同或只需簽試用期合同,不需繳納社會保險費。
企業可以對新進員工設定試用期,許多企業為了使自己占據主動,防止被「套牢」,往往同試用期內的員工不簽訂任何形式的勞動合同或只簽訂一紙「試用期合同」,實際上這種作法適得其反。
現行法律規定,企業同員工未簽訂勞動合同但存在勞動關系的作為事實勞動關系仍受法律保護,而作為事實勞動關系,企業要終止必須提前30天通知員工並應依法補償;法律還規定,只簽訂試用期合同的,試用期不成立,該「試用期」即為勞動合同期限。
顯然,試用期內不簽勞動合同或只簽試用期合同,企業本來是想防止被「套牢」,實際上恰好被「套牢」,因此,此種做法不可取。正確作法應是同新進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勞動合同中包含試用期的內容。
此外,許多企業認為試用期內雙方的勞動關系尚未最終確定,所以企業不需為試用期內的員工繳納社保費,其實不然。試用期內雙方的勞動關系雖未最終確定,但確已形成,因此法律明確規定企業應為試用期內的員工繳納社保費。
誤區三:
員工辭職需單位批准。
或許是由於歷史的原因,目前許多企業和員工仍然認為員工辭職要寫辭職申請,要得到單位批准。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現行法律規定得很明確,員工辭職只需提前30天通知企業即可,沒有其他條件。
誤區四:
為員工辦理退工手續是企業的權利和「砝碼」。
這樣的案例隨處可見:勞動關系結束後,員工要求企業辦理退工手續,而企業則以不為員工辦理退工手續為手段或談判的砝碼,要求員工支付違約金或退還培訓費等。
由於企業不辦理退工手續造成員工無法再行就業,員工要求企業賠償工資損失,最終員工要求賠償損失的請求獲得了法律的支持。
員工勝訴的原因主要在於現行法律規定,企業應當在勞動關系解除或終止後7日內為員工辦理退工手續,這是無條件的,同時法律規定,如不及時辦理造成員工損失的,企業應當賠償。
而企業的敗訴則在於企業錯把為員工辦理退工手續這一法定義務當成了自己的權利和有利於已的談判砝碼。這一誤區非常普遍,特別應引起企業的重視。
C. 最新勞動合同法用人單位沒有簽勞動雙倍工資賠償是幾條幾款
新勞動合同法中,關於用人單位沒有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要支付雙倍工資的賠償,是在第八十二條。
D. 勞動合同法中的用人單位包括哪些
勞動合同法規定的用人單位包括以下內容:
1、用人單位主要指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以及符合用人資格的其他勞動組織,在一定情況下還包括事業單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等組織。
2、其中,企業既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股份制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等,也包括法人企業、非法人企業(合夥企業、個人獨資企業等)。
3、個體經濟組織是依法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准登記,並領取營業執照從事工商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個體單位,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個體工商戶。
4、民辦非企業單位,是指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
根據《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的規定,我國的民辦非企業單位主要有各類民辦學校、醫院、文藝團體、科研院所、體育場館、職業培訓中心、福利院、人才交流中心等。基於這類單位「企業化管理」的實質,將其內部的勞動關系納入勞動合同法調整。
新勞動法中對工作時長的規定:
1、第三條修改為:「職工每日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40小時。」
2、第五條修改為:「因工作性質或者生產特點的限制,不能實行每日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40小時標准工時制度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可以實行其他工作和休息辦法。」
3、第七條修改為:「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實行統一的工作時間,星期六和星期日為周休息日。企業和不能實行前款規定的統一工作時間的事業單位,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安排周休息日。」
4、第九條修改為:「本規定自1995年5月1日起施行。1995年5月1日施行有困難的企業、事業單位,可以適當延期;但是,事業單位最遲應當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企業最遲應當自1997年5月1日起施行。」
《國務院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根據本決定作相應的修正,重新發布。本決定施行前,國務院1994年2月3日發布、自1994年3月1日起施行的《國務院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繼續有效。
E. 我國法律規定的用人單位包括哪些范圍
您好,我國法律所規定的用人單位包括了法定用人單位和視同用人單位兩內種情形。
第一,法定容用人單位,包括三類:第一類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第二類「個體經濟組織」;第三類「民辦非企業單位」,是指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如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第二,視同用人單位是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勞動法》的相關規定。公務員和比照實行公務員制度的事業組織和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以及農村勞動者、現役軍人和家庭保姆等不適用勞動法;第三,上述用人單位取得營業執照的分支機構。
希望對您有幫助,歡迎點贊關注我們。
F. 《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可以裁減人員的情形有哪些
用人單位裁減人員的情形有:
1.依照企業破產法規定進行重整的。用人單位瀕臨破產時,法律規定了一個不超過兩年的整頓期間,在這個整頓期間內。瀕臨破產的企業在重整期內,確實需要裁減人員的,可以根據上述規定裁減人員;
2.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的。符合困難企業標准並且確需裁減人員的,用人單位可以依法裁減人員。
3.企業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合同後,仍需裁減人員的。用人單位經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經營方式調整後,對勞動者的需求也會發生變化,使用的勞動者也會減少,在對勞動者變更工作崗位和勞動合同後,仍然需要裁減人員的,可以依照上述規定裁減人員;
4.其他因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經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的。具體要根據用人單位所面臨的客觀實際情況和內部的具體情況加以確定。
G. 勞動合同法用人單位是否有權單方面增加勞動時間
《勞動法》第三十六條【國家工時制度】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內小時、平均每周工作容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第三十八條【休息日最低保障】用人單位應當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第四十一條【工作時間延長限制】用人單位由於生產經營需要,經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後可以延長工作時間,一般每日不得超過一小時,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在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三小時,但是每月不得超過三十六小時。 如公司違法可去勞動監察大隊投訴。
H. 適用《勞動法》調整的用人單位有哪些
適用勞動法的用人單位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國家機關、事業回組織、社會團體。
法律依答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