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歷史

民事訴訟法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1-07 10:25:46

Ⅰ 民事調解的發展歷史

民事調解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的過程中,可以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主持並促使當事人雙方達成協議協商解決的制度。調解制度作為解決糾紛的一種機制,是中國固有的傳統,在審判中佔有重要地位。
調解在中國有著優久的歷史,早在西周在銅器銘文中就有調處的記載,秦漢以來,調解成為司訴的原則,兩宋時期,隨著民事糾紛的增加,調處呈現制度化的趨勢。明清時期,調處已是臻完善,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先生大力引進西方法制,建立西方法制體系,但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沒有中國實行開來。建國初期,審判方式一直沿用抗戰時期的「馬錫五審判方式」,強調審判與調解緊密結合,直到1979年中國起草《民事訴訟法(試行)》時,將「調解為主」改為「著重調解」,1991年中國開始修訂《民事訴訟法(試行)》,明確了調解的原則為「自願和合法」,適用范圍包括一、二審、再審,使調解原則更加符合人民法院民事訴訟調解的審判實踐,糾正了調解與判決販關系。近年來,隨著審判方式的改革,「調解為主,調判結合」,大量簡易審理的案件所佔比例逐年提高,如黑龍江省孫吳縣人民法院2003年收案996件,審結983件,其中調解結案413件,占結案數的42%,2004年收案871件,結案856件,其中調解結案436件,占結案數的50.93%,而兩個基層法庭所審理的民事案件有七成為調解結案,由此可見,民事調解制度在人民法院解決糾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Ⅱ 簡述民法法系的歷史發展

民法法系的淵源可以追溯到羅馬法。其中,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於6世紀主持編纂的《國法大全》是現代歐陸法系極為重要的來源;此外,歐洲中世紀的教會法、日爾曼法和商人法也對歐陸法系的產生有一定影響。
12世紀(相傳為1135年),在義大利北部發現了因戰亂而佚失數百年的《國法大全》抄本,學者們在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對《國法大全》進行考訂和注釋,形成了歐陸法系法學中最早的「注釋法學派」。由於《國法大全》的內容比當時歐洲大陸的許多法律更加先進,因此很快在歐洲大陸掀起了研究羅馬法、適用羅馬法的高潮,史稱「羅馬法復興」,與「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並稱為「歐洲三大思想運動」(由於這三個詞的開頭字母都是R,因此又簡稱「3R運動」)。「羅馬法復興」的結果是歐洲大陸的法律基本上都以羅馬法為仿效對象,進而形成了民法法系的雛形。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國法大全》的內容基本上屬於民法(以及民事訴訟法),因此民法至今仍然是整個歐陸法系的基礎。在歐陸法系國家,民法典是市民社會中規范私權利的基本法,而憲法典則是政治國家中規范公權力的基本法,兩者的重要性是相當的。相對而言,英美法系中也有規范市民社會中私權利的法律,但多以單行法、特別法的形式出現,通常不存在體系化的民法典。

Ⅲ 中國歷史上上第一部民法典是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1929-1931年國民黨政府頒布的《中華民國民法典專》。該法典在國統區適用20年,屬1949年中國共產黨發布了文告,廢止了包括民法典在內的國民黨《六法全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法典後來僅限於在我國台灣省施行。
《中華民國民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頒布實施的民法典。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以憲法、民法、刑法、民事訴訟法、法制編製法為主幹的六法體系的形成,標志著當時中國在西方先進法文化和移植與法律資源的本土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標志著以近代法律理論為指導、具有近代特徵的法律制度在中國的成長與確立。開始於清朝末年的中國法律近代化進程至此得以初步完成」。

Ⅳ 民事訴訟法歷史修改記錄 從82年立法開始都修改過幾次,分別都修改過什麼內容

民事訴訟法變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失效][19820308]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19910409]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2007)[20071028]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07修正)[20071028]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已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正案決定,此決定將於2008年4月1日起施行。

(4)民事訴訟法歷史擴展閱讀:

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強制執行的新規定和不足,供大家探討。

1.申請執行管轄法院的增加

第二百零七條改為第二百零一條,第一款修改為:「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或者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根據上述新規定,當事人可根據被執行人的財產情況或其他有利於申請執行的情況,有選擇的向某管轄法院申請執行,這既避免了法院之間委託執行的時間和財力的浪費,又有利與申請人根據其或被申請人不同的實際情況而向不同的法院申請執行。

2.向上級人民法院申請上移執行

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零三條:「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請執行書之日起超過六個月未執行的,申請執行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可以責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內執行,也可以決定由本院執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執行。

根據原相關規定,法院承辦執行案件的時間為6個月,滿6個月後,未執行的法院一般會以被申請人無財產可供執行為由裁定終止執行,這嚴重影響了申請人的權利。新規定的出台使得申請人如認為承辦法院超過6個月還是未執行的,可直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執行,避免了承辦法院的地方保護主義或不盡職的執行行為。

3.申請執行期間的延長

第二百一十九條改為第二百一十五條,修改為:「申請執行的期間為二年。申請執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

「前款規定的期間,從法律文書規定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規定分期履行的,從規定的每次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未規定履行期間的,從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計算。」

原規定申請執行的期間根據雙方主體是否為個人而分別規定為12個月和6個月。這樣的區別對待也是無實際根據的。筆者曾代理過一些申請執行或恢復執行案件,好多案件因原規

五一長假除了旅遊 還能做什麼? 輔導補習 美容養顏 家庭家務 加班須知

定的申請執行的期間過短而超過期限,使得原訴訟變得不僅毫無用處而且失去進一步訴訟的可能性。

新規定將申請執行的期間加長為二年,使得判決後,申請人和被申請人有充足的時間協商處理如何履行判決問題,不必因擔心超過申請執行期間而患得患失,這一方面大大減輕了申請人的壓力和限制,同時使得一部分案件可通過雙方協商而解決,可大大減輕法院執行工作量。

4.當被執行不能履行判決的法定義務時的法定舉證責任

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一十七條:「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應當報告當前以及收到執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財產情況。被執行人拒絕報告或者虛假報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對被執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關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

此增加的新規定加重了被申請人「無償還能力」的「舉證責任」,使得對一些被申請人企圖以「要錢沒有,要明一條」的無賴作風逃避強制執行失去了市場。

5.被執行人不履行判決的限制辦法

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三十一條:「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對其採取或者通知有關單位協助採取限制出境,在徵信系統記錄、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信息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措施。」

此新規定將原先一些法院定期在報紙上公告一些拒不履行判決的單位和個人的做法予以了法律化,特別是對其採取或者通知有關單位協助採取限制出境的辦法使得一些企圖卷寬款外逃的被執行人只能「望洋興嘆」,徵信系統記錄也給企圖逃避執行的人很大的警示!

(1)法院受理後6個月不採取執行措施的,你可以向上一級法院申請提級執行。 依據是:《民事訴訟法》第203條:「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請執行書之日起超過六個月未執行的,申請執行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可以責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內執行,也可以決定由本院執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執行。」 (2)在沒有到6個月之前:只能是多催問一下法官,也可以找法院院長反映。

2、關於逾期不執行的利息:應是從判決確定的履行期限屆滿之日(如果判決中沒有確定履行期限,應是從判決生效之日),向你支付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2倍稍息。

依據是:《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九條:「 被執行人未按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的,應當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被執行人未按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支付遲延履行金」。

3、關於雙倍罰息:如果你的執行申請中沒有寫上,應當向執行法官申請增加請求。

Ⅳ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中華民國民法典》。
《中華民國民法》是中國歷史上第回一部頒答布實施的民法典。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以憲法、民法、刑法、民事訴訟法、法制編製法為主幹的六法體系的形成,標志著當時中國在西方先進法文化和移植與法律資源的本土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標志著以近代法律理論為指導、具有近代特徵的法律制度在中國的成長與確立。開始於清朝末年的中國法律近代化進程至此得以初步完成」。
《中華民國民法》十分強調對社會公益的保護,它以社會本位主義為民法典的立法原則,將對社會公益的保護貫徹到了法典的每一個角落。
⑴以維護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為原則。⑵對所有權進行限制⑶對契約自由進行限制⑷無過失責任的引入⑸酌情減免義務人的責任。5、強調平等原則在民法典中的應用
《中華民國民法》所規定和體現出來的平等,不僅包括男女平等,而且包括雇傭人與受僱人的平等、債務人與債權人的平等、承租人與出租人的平等、以及所有權人與佃權人之間的平等,內容非常廣泛。同時,在重視形式平等的基礎上,更致力於追求實質上的平等,尤其體現在對弱者的特別扶助,使其在社會上與強者處於平等地位。

Ⅵ 行政訴訟法的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1989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根據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在常委會第11次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修正,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一、中國封建時代,人們心目中沒有民可以告官的觀念

封建時代,中國的皇帝代表統治階級依靠封建法律統治和壓迫老百姓。當時的法律,是民、刑、行政不分;實體、程序不分的。由於長期以來官貴民賤、官尊民卑的意識形態,人們心目中沒有民可以告官的觀念。不存在提起「民可以告官」的訴訟制度。

二、新中國成立後,始終未形成規范的行政訴訟制度

1989年4月4日《行政訴訟法》的制定與實施,打破了幾千年傳下來的傳統觀念,建立起了民可以告官的行政訴訟制度。因此,人們普遍地把這部法律叫做「民可以告官」的法律。它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

中國行政訴訟法,除《行政訴訟法》中比較集中地規定的一些行政訴訟法律規范外,還包括其他分散規定在其他許多法律、法規中的行政訴訟法律規范。

三、行政訴訟法,是建立資產階級國家以後的產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有的國家已制定了行政程序方面的單行法律,如美國的《聯邦行政程序法》、日本的《行政案件訴訟法》、德國的《聯邦行政訴訟法》等。有的國家還設有行政法院,受理行政案件。把程序法同實體法逐步分開來形成為兩個相對獨立的法律部門,已成為當代行政法發展的必然趨勢。

現代國家的行政法,同刑法、民法不同,大多數國家的許多行政法律文件中,都既規定了實體法規范,又同時規定了相應的程序法規范。而在刑法領域和民法領域中,實體法同程序法已基本分開,形成了刑法、刑事訴訟法和民法、民事訴訟法等相對獨立的法律部門。

Ⅶ 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學有區別嗎

當然有區別,譬如:
1、民事訴訟法是從事民事訴訟活動所必需遵從的現行法律;回但民事訴訟法學主要答是研究民事訴訟法的結構、體系、制度、條文的設置及其原理。
2、民事訴訟法是民事訴訟活動的規則,民事訴訟法學是研究、評論民事訴訟法的學問。

Ⅷ 新民事訴訟法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歷史版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12年8月31日修正版版)
中華權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07年10月28日修正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於1991年4月9日生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於1982年10月1日生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12年8月31日修正版)為最新版本,於2012年08月31日發布,2013年01月01日生效;

全部版本內容:http://www.lawxp.com/statute/s1692514.html

Ⅸ 民事訴訟法 全文下載

民事訴訟法歷史修改版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12年8月31日修正版)
中華人內民共和國民事訴容訟法(2007年10月28日修正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於1991年4月9日生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於1982年10月1日生效)
http://www.lawxp.com/statute/s1692514.html

Ⅹ 我國民事訴訟的歷史

一、新中國建立以前行政法的產生與發展
現代意義的行政法在中國產生於民國初期。1914年5月日公布的《行政訴訟條例》,同年7月15日公布的《行政訴訟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行政訴訟法。1914年3月21日公布的《平政院編制令》,平政院具有行政法院的性質,行政審判權不屬於普通法院,而屬於平政院。1932年11月27日,國民黨政府頒布了《行政訴訟法》,1945年4月16日又頒布了《行政法院組織法》,這兩個法律規定,行政法院與普通法院分立,專門處理行政訴訟案件。它規定行政訴訟有三個步驟,當事人必須先向行政機關提出訴願和再訴願,不服的才能向行政法院提起訴訟。
二、新中國行政法的產生與發展
新中國行政法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1、行政法的初創階段(1949-1956年)。這是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初創階段,沒有制定系統的行政法體系,甚至對行政法的認識也是有限的。
2、行政法的倒退與破壞階段(1957-1977年)。這一時期由於反右運動擴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爆發,行政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被破壞殆盡。
3、行政法的恢復階段(1978-1988年)。從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82憲法開始,行政法進入了恢復階段。許多領域的行政法律規范相繼制定,初步結束了無法可依的局面。1982年頒布的《民事訴訟法(試行)》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審理行政案件,這一規定標志著中國行政訴訟制度誕生的。
4、行政法的發展階段(1989年-)。1989年頒布的《行政訴訟法》具有重大意義,確立了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制約機制,給公民的合法權利以切實的保障,促進了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水平。近年來,行政機關和公民的法律意識有了極大的提高,權力機關和司法機關對行政權的監督機制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中國正朝著「法治國」的目標艱難而穩步地前進著。
三、外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現在人們使用行政法這一概念是指現代意義上的行政法,是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產物,是在資產階級民主與法制的理論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一、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大陸法系的行政法產生較早,體系完善、理論發達。其特點主要是各國都有兩個法院系統,即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都存在兩種法律規則,即公法和私法。法國行政法和德國行政法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但是由於大陸法系各國的歷史不同,在行政法的產生和發展上也存在差異。
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其特點主要是各國都沒有獨立的行政法院系統;普通法院在審理各種案件(包括行政案件)時,適用同一體系的法律規則。
1、英國行政法
在英國沒有明確的法律部門的劃分,所以早期的英國沒有明確的行政法概念。作為現代意義的行政法是17世紀下半葉開始出現的,它是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產物。
2、美國行政法
美國行政法受英國行政法的影響產生較晚,美國行政法的產生是同政府積極干預經濟相聯系的,1887年成立的州際貿易委員會被認為是美國行政法的開始。從羅斯福「新政」開始,美國行政法迅速發展,1946年聯邦行政程序法的制定是美國行政法上劃時代的法律,該法以美國憲法中的正當法律程序為基礎,建立起准司法的行政程序。
四、歷史發展比較
外國行政法主要分為兩大法系行政法,即為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
1、中國行政法與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
雖然中國屬於大陸法系國家,但中國行政法相對大陸法系其他國家的,特別是法國、德國的而言,起步較晚。從產生開始,中國的行政法就直接或間接的受到德國行政法的影響。
2、中國行政法與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
與英美法系國家相比,中國行政法研究則起步較早,重視程度也較高。中國現代意義的行政法產生於民國初期,而英美法系國家直到19世紀後半葉,其
學者們才開始注意行政法的功能並逐步建立了理論體系。在英國,作為一門科學,行政法研究真正受到重視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事情;美國行政法的發展是20世紀30年代以後。
從當代行政法的發展趨勢來看,中外行政法日趨融合。兩大法系互采之長,英美法系的行政法范圍向廣義演進,既包括程序法,又包括實體法,既包括內部行政法,又包括外部行政法。過去上訴法院把行政案件看作私法案件,由民事庭審理,現在,上訴法院專設了行政庭,審理行政案件。大陸法系行政法已經突破公法的范圍,在一些行政領域適用私法,在法德等國,行政私法已成為流行詞,公私法的界限日漸模糊。

熱點內容
法官作風不檢點 發布:2025-10-07 22:57:30 瀏覽:164
行政法學體系包括 發布:2025-10-07 22:52:04 瀏覽:913
電影法律法規 發布:2025-10-07 22:14:43 瀏覽:882
職業道德觀論文 發布:2025-10-07 22:09:27 瀏覽:292
司法拍賣重慶 發布:2025-10-07 21:55:24 瀏覽:563
偷蓋公司公章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07 21:54:16 瀏覽:428
道德評議會記錄 發布:2025-10-07 21:43:20 瀏覽:476
2013年司法考試的時間 發布:2025-10-07 21:39:27 瀏覽:124
代為追債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07 21:37:39 瀏覽:251
岳成律師事務所法律顧問研討會 發布:2025-10-07 21:36:49 瀏覽: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