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我國行政訴訟法的效力
㈠ 如何認識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的效力等級從憲法、立法法、行政訴訟法等找到相關依據
廣義上的地方性法規包括地方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地方法規是地方人大制內定的,及權力機容關制定。地方政府規章是地方政府制定的,即行政機關制定。
部門規章是由國務院內的具體部門制定的,及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制定,也是行政機關。
一般來說,地方法規的效力等級高於地方規章(人大高於政府)。部門規章一般是針對某一特定領域的規定,全國均需遵守,具有專項性。而地方法規和規章是針對某一特定地域內的具體規定,具有地緣性。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規章間沒有嚴格的等級高低之分。
如果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發生沖突,由國務院裁決適用。因為兩者都是政府體系內制定的,所以國務院作為中央政府,是兩者的共同上級有裁決權。
如果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發生沖突,國務院可以決定適用地方性法規,若國務院認為應適用部門規章,則需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因為此時是政府文件和人大文件出現了沖突,作為中央政府的國務院可以決定放棄適用政府文件,服從人大的規定。如果國務院支持適用部門規章的話,則需要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因為此時全國人大常委會是兩者的共同上級。
㈡ 行政法的原理里有具體行政行為一經作出,即具有法律效力,求法律依據在那
依據?!具體行為國家做出的,一定具有法律效力《行政訴訟法》 法律是要有內法學強大的理論來支持的,容在法理學的角度,具體行為一經做出就產生一個約束力,這個力是形式上推定的效力,所以才需要進行爭議 爭議後的具體行政行為才具有確定力,這個是實質上的效力。 所以說你說一經做出就產生法律效力,這句話經不起推敲,因為具體行為明顯重大違法時候自視不發生任何效力,可獲得國家賠償。
㈢ 什麼是行政訴訟法
一、 行政訴訟法 (36)
行政訴訟法是規范行政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 行政訴訟法的淵源 (37)
具體而言其法律淵源主要有: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的規定尤其是有關公民基本權利的規定對行政訴訟活動的進行具有基礎性的指導和規范作用。
(2)國際條約。《行政訴訟法》第7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同本法有不同規定的,適用該國際條約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3)《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中有關審判組織、審判程序以及法律監督的規定。
(4)行政訴訟法典。
(5)單行法律、法規。
(6)正式有效的法律解釋。主要是指《若干解釋》以及有權機關對法律、法規所作的其它解釋;
(7)民事訴訟的有關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訴訟法和本解釋外,可以參照民事訴訟的有關規定。
三、 行政訴訟法的效力范圍 (74)
行政訴訟法的效力范圍,是指行政訴訟法的適用范圍,具體包括行政訟法的空間效力、時間效力、對人的效力和對事的效力。
(一) 空間效力 (29)
空間效力是指行政訴訟法適用的地域范圍。我國行政訴訟法適用於我國國家主權所及一切空領域,包括我國的領土、領空、領海以及領土延伸的所有空間。也就是說凡在我國進行行政訴訟活動,均應適用我國行政訴訟法。
我國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不適用我國行政訴訟法。有關行政訴訟的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只能在本行政區域內適用。
(二) 時間效力 (23)
時間效力是指行政訴訟法適用的時間范圍,具體包括行政訴訟法的生效、失效的起止時間以及行政訴訟法對該法生效前發生的行政案件的溯及力。我國行政訴訟法第75條規定:本法從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該日期即為行政訴訟法的生效日期。同時,我國行政訴訟法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三) 對人的效力 (23)
行政訴訟法的效力,是指行政訴訟法能對哪些人有拘束力,對哪些人沒有拘束力。我國行政訴訟法採用屬地原則確定對人的效力。凡在我國領域內進行行政訴訟的,無論當事人為中國公民、法人還是外國公民、外國組織或無國籍人,均適用我國行政訴訟法。但是,中國參加或締結的國際條約對外國公民的權利作了特殊規定的,適用該規定。外交代表享有民事管轄豁免和行政管轄豁免,據此,除非派遣國政府明確表示放棄豁免或者外交人員從事與公務無關的活法,行政訴訟法對其沒有約束力。
(四) 對事的效力 (17)
對事的效力,是指行政訴法對行政案件的適用范圍,即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圍。
四、 行政訴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 (53)
(一) 行政訴訟法與行政實體法 (43)
行政訴訟法是規范行政訴訟行為,調整行政訴訟關系的程序法,它規定法院、訴訟當事及其他參與人在訴訟活動中的程序性權利和義務,因此,是有關程序規范的總和。而行政實體法是規定行政機關及相對一方實體權利義務的法律規范。所以,二才規定的內容及范圍是不同的。但是,行政訴訟法與行政實體法也有一定的聯系。行政訴訟法是保證實體法得到正確實施的重要手段。
(二) 行政訴訟法與行政程序法 (58)
行政訴訟法與行政程序法都屬於程序法,都是保證行政實體法正確實施的手段。但適用的主體不同,所處的階段也不同。行政訴訟法主要是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程序依據;而行政程序法主要是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實施公務行為的依據。從適用的階段看,行政訴訟法是審理行政案件時適用的程序法,因而是事後救濟程序;而行政程序法是關於行政得為的程序法,它於行政行為的全過程,不僅包括事後救濟程序,也包括事前、事中程序。通常情況下,行政實體法首先通過行政程序法得以實施,只有發生行政爭議時,才有適用行政訴訟法,通過訴訟程序實施行政實體法的必要。
五、 行政訴訟法的立法目的 (29)
(一) 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 (20)
(二) 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19)
(三) 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行使行政職權 (20)
㈣ 行政訴訟法草案有法律效力嗎
法律的生效時間
(1)在法律條文中規定「本法自x年x月x日起施行」,直接規定具版體的生效日期。
(2)在法律權條文中沒有直接規定具體的生效日期,而是規定「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但法律何時公布,根據我國憲法關於法律由國家主席公布的規定,則由國家主席發布主席令來確定
(3)規定一個法律的生效日期取決於另一個法律的制定和實施時間。
如無明文規定則是公布時生效。草案未經正式公布不具有法律效力。
㈤ 行政訴訟法是核心,法律效力最大對嗎
(1)一般性原則一般性原則是指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在開展行政訴訟、民事訴訟和刑回事訴訟中都必須答遵守的共同性行為准則。①審判獨立原則;②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③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④辯護原則;⑤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兩審終審原則;⑥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 (2)特有原則特有原則是行政訴訟特有的不同於民事訴訟、刑事訴訟的特殊原則。①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有審查權原則;②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原則;③訴訟不停止執行原則;④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原則;⑤司法變更權有限原則。
㈥ 行政訴訟法學 法律效力包括哪些
主要目的
中國制定行政訴訟法法典的目的明確、具體地規定在法典第一條中,即:
①為了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
②為了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
③為了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主要特點
中國行政訴訟法的主要特點是:
①規定被告一方是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政案件是當事人控告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案件。
②它解決的糾紛,是政府機關進行行政管理活動過程中同行政管理相對一方當事人之間發生的行政糾紛。
③它規定的行政訴訟,是法律規范明文規定的當事人可以向法院控告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訴訟。
④行政訴訟雙方當事人所爭議的,只能是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
⑤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
「民告官」更加暢通 明年5月1日起施行
2014年11月1日上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全文共計61條,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這是行政訴訟法自1989年制定後作出的首次修改。修改的最大亮點,是擴大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表現在:一是具體列舉了除人身權、財產權以外的其他一些社會權利,比如社會保障權、公平競爭權等等;二是把部分行政合同也納入到受案范圍;三是把「具體行政行為」修改為「行政行為」,更加便利了立案難問題的解決。此外,對於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也就是俗稱的紅頭文件,《決定》規定可以在提起具體訴求時提出審查請求。
另外,《決定》明確提出法院應當保障當事人起訴的權利,擴大原告資格,延長起訴期限等等,進一步加強對公民訴訟權利保護,切實解決立案難問題;提出要適時解決行政爭議,避免程序空轉,並增加了調解制度;加強對行政行為的監督,明確復議機關維持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和作出原行政行為的機關作為共同被告,並要求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完善管轄制度,規定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可以確定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一審行政案件;完善判決形式,增加了確認違法判決和確認無效判決等判決形式,切實強化了法院審判權力,等等。
行政訴訟法是一部「民告官」的法律,實施以來發揮了積極作用。隨著公民權利意識、法律意識的增強,行政訴訟案件逐漸增多,一些行政機關千方百計不當被告,導致很多應當通過訴訟解決的糾紛進入信訪渠道,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信訪不信法」情況。統計顯示,近年來全國法院年均受理行政案件僅有十幾萬件,佔全部案件總量的比例很低。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對於拓寬「民告官」法律渠道,完善依法維權和化解行政糾紛機制,改進和完善行政訴訟起訴、審理、判決、執行等機制,強化對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監督,均具有不可忽視的重大意義。
㈦ 行政訴訟的效力范圍
()空間效力
空間效力又稱地域效力,行政訴訟法的空間效力是指行政訴訟法適用的地域范圍。中國行政訴訟法適用中國國家主權所及的一切空間領域,包括中國的領土、領空、領海以及領土延伸的所有空間,此外在公海中的中國籍船隻以及飛行器一般也認為是中國領域。凡是在中國領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以及在中國領域內進行的行政訴訟活動,均應適用中國行政訴訟法。但也有例外:一是中國兩個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不適用中國(內地)行政訴訟法;二是有關行政訴訟的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與單行條例只能在本行政區域內適用。
(2)時間效力
行政訴訟法時間效力是指行政訴訟法的生效、失效的起止時間以及對該法生效前發生的行政案件是否具有溯及力,即溯及既往的效力。如《行政訴訟法》第103條明確規定:「本法從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這里的施行日期即為該法生效日期。同時,中國行政訴訟法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3)對人的效力
行政訴訟法對人的效力是指行政訴訟法適用於哪些人,對哪些人有拘束力,對哪些人沒有拘束力。中國行政訴訟法原則上採用屬地原則確定對人的效力,凡是在中國領域內進行行政訴訟的當事人均適用中國行政訴訟法。當事人包括:中國各級各類行政機關;中國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中國進行行政訴訟的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但對外國人、無國籍人和外國組織,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4)對事的效力
行政訴訟法對事的效力是指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凡是依照《行政訴訟法》第12條規定在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內提起行政訴訟的案件,都適用行政訴訟法來審理解決。
㈧ 行政訴訟法與勞動法兩者的效力如何
首先 ,行來政訴訟法自主要是為了規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夠正確、及時的審理行政案件,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
行政訴訟法是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訴訟參加人(原告、被告、代理人等)進行訴訟活動必須遵守的准則。它規定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規范和行政訴訟參加人行使權利、承擔義務的各種法律規范,是現代國家據以建立行政訴訟制度的法律依據。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從而根據憲法的規定製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
其次,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它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法律部門;它是從民法中分離出來的法律部門;是一種獨立的法律部門。
勞動法的法律條文規管工會、僱主及雇員的關系,並保障各方面的權利及義務。
㈨ 行政規章的效力低於法律和行政規章,且不能作為相對人提起行政訴訟的根據對嗎
你好,根據現行法律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法規為依據,參照行政規章;所以,你所說的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