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六十一條
⑴ 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十六條第一項
《行政訴訟法解釋》第56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1)起訴被告不作為理由不能成立的;
⑵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六十一條第三項規定
首先來看一下法條原文:
第六十一條 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的,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但是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依法改判;
(三)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由於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也可以查清事實後改判。當事人對重審案件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
這一條是對於上訴案件的規定。要理解這條法規,要結合第六條的規定來看。
第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我國訴訟法體系是用兩審終審制,這一制度不只是在行政訴訟法,在刑事、民事訴訟中都在採用。行政訴訟尖第六十一條第三款規定的情形,和第一第二款的區別就在於認定事實是否清楚,在認定事實清楚的情形下,適用前兩款規定。在「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這是案件實體方面;「或者由於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這是程序方面。在這兩種情形下,上級法院「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也可以查清事實後改判」。就是說上級法院對這兩種情況可以有兩種處理方式發回重審或直接改判,至於採用哪一種,上級法院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和審判資源決定。
如果是上級法院直接查清事實後改判,這個判決或裁定就是第二審判決或裁定,是終審判決或裁定,不能再上訴。如對此不服,只能通過審判監督程序來申訴。
如果是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那就是重新進行第一審程序,重審的重審案件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
⑶ 行政訴訟法解釋為何第六十九條沒見第一款(一)條
一般法律會有法律本文,就是你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但有時高院會出台針對此法的司法解釋,你可以咨詢法院,詢問是具體哪年的司法解釋哪條條款,既可
⑷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九條,第七十條第(一)項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1989年4月4日七屆人大二次會議內通過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屆人大常委員會容第十一次會議修訂 同日公布 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第六十九條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申請被告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第七十條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
(一)主要證據不足的;
(二)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
(三)違反法定程序的;
(四)超越職權的;
(五)濫用職權的;
(六)明顯不當的。
⑸ 行政復議法第六十一條,說可以附帶解決民事爭議。如果原告提出請求,法院可以不管民事的嗎
你好!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或者應當知內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容之日起6個月內提出。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在涉及行政許可、登記、徵收、徵用和行政機關對民事爭議所作的裁決的行政訴訟中,當事人申請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一並審理。
第四十六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6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而按照《民法通則》的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限為2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行政訴訟附帶民事訴訟的訴訟時效應當分別符合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之規定。鑒於民事爭議之訴訟時效通常長於行政爭議之訴訟時效,在一般情況下,行政訴訟附帶民事訴訟應當在《行政訴訟法》規定的時效,超過《行政訴訟法》規定的時效的,只能另行單獨提起民事訴訟。
⑹ 法院口頭判決和書面通知間隔時間是多長
當庭宣告判決的(口頭宣判),如果是刑事案件,應當在五日內送回達判決書;如果答民事或行政案件的,應當在十日內送達判決書。
1、〈刑法訴訟法〉第196條規定:
宣告判決,一律公開進行。
當庭宣告判決的,應當在五日以內將判決書送達當事人和提起公訴的人民檢察院;定期宣告判決的,應當在宣告後立即將判決書送達當事人和提起公訴的人民檢察院。判決書應當同時送達辯護人、訴訟代理人。
2、〈民事訴訟法〉第148條規定:
人民法院對公開審理或者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一律公開宣告判決。
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定期宣判的,宣判後立即發給判決書。
宣告判決時,必須告知當事人上訴權利、上訴期限和上訴的法院。
宣告離婚判決,必須告知當事人在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前不得另行結婚。
3、〈行政訴訟法〉第80條規定:
人民法院對公開審理和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一律公開宣告判決。
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定期宣判的,宣判後立即發給判決書。
宣告判決時,必須告知當事人上訴權利、上訴期限和上訴的人民法院。
⑺ 行政訴訟法91條一百一十六條第二款解釋
第九十一條 當事來人的申請符合下自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不予立案或者駁回起訴確有錯誤的;
(二)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未經質證或者系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法規確有錯誤的;
(五)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
(六)原判決、裁定遺漏訴訟請求的;
(七)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八)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⑻ 行政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六條提及的「正當理由」有哪些
司法文書主要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書,如判決書、裁定書等;也包括不直接發生法律回效力,但對執答行法律有切實保證作用的文書,如判決書等,注意:訴狀不屬於司法文書。司法活動中我們回答看見起訴書、判決書等文書,這些都是司法文書,司法文字貫穿了整個司法活動,而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起訴的時候需要起訴書,法院審理最後會依法作出判決書。
⑼ 在行政復議期間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嗎
企業不服,向該統計部門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提起行政復議。在復議期間,企業又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行政訴訟,法院經審查後,裁定不予受理。法院的做法正確嗎?
正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4條:「法律、法規未規定行政復議為提起行政訴訟的必經程序,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既提起訴訟又申請行政復議的,由先受理的機關管轄;同時受理的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選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申請行政復議,在法定起訴期限內對原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對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行政案件,法律、法規未規定行政復議為提起行政訴訟必要前置程序,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申請行政復議,在法定復議期間內又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也就是說,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申請行政復議後,在行政復議機關依法做出行政復議決定之前,或者行政復議機關在行政復議期間內沒有做出行政復議決定,在法定的行政復議期間內,都不得提起行政訴訟,否則人民法院將不予受理。這是因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先申請了行政復議,就應當等待復議機關作出決定,也要等待行政復議期限的經過。這樣一方面是對復議機關作出行政復議決定權力的尊重,另一方面也避免給行政復議機關和法院解決行政爭議帶來混亂。
在本案中,某企業提請解決的行政爭議並不屬於法律、法規規定的「復議前置」的情況。因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4條的法律規定,企業在向統計部門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復議期間,不得再向人民法院起訴。
(作者:馬榮) 附件 相關文檔
⑽ 行政訴訟法,第六十六條與行政處罰法,第五十一條
1,《行政訴訟法》,第六十六條:
(1)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認為行政機關的主管人員、直接責任人員違法違紀的,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監察機關、該行政機關或者其上一級行政機關;認為有犯罪行為的,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檢察機關。
(2)人民法院對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將被告拒不到庭或者中途退庭的情況予以公告,並可以向監察機關或者被告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提出依法給予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處分的司法建議。
2,行政訴訟法:是為了規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夠正確、及時的審理行政案件,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
3,行政處罰法,第五十一條 :
當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1),到期不繳納罰款的,每日按罰款數額的百分之三加處罰款;
(2),根據法律規定,將查封、扣押的財物拍賣或者將凍結的存款劃撥抵繳罰款;
(3),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4,行政處罰法:是為了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規定製定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