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關系的特點有哪些
1. 把握行政法律關系特點有何意義
行政法和私法不同,不承認私友自治原則,而確立了為實現行政目的,以多數人為相對方,統一規定其權利義務並強行實施的原則。因此,行政法所規范的,往往不是注重其對象的主觀的、內在的、實質的內容,而是主要著眼於其對象的客觀的、外在的、形式的現象。並且,行政法律規范一般都具有為實現一定結果而設置合理手段的技術法規性質。
(一)行政法的強行性
行政法是從公共利益出發,為實現一定的目的而對權利義務的統一規定,所以,原則土不因當事人的不同意思表示而排除法的適用。相對人必須服從行政法規定,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也負有依據行政法規定執行公務的義務,不得以自己的自由意志進行與行政法規定不同的行為。例如,稅務行政機關負有嚴格按照稅法規定征管稅務的義務,沒有法律根據,便不能減免納稅義務,更不能歪曲法律規定,就納稅金額進行和解⑧。在此意義上,可以說行政法具有強行法規的性質。當然,行政法律規范承認行政機關自由裁量的情形也不少,但該裁量僅限於法定范圍內的栽量。超越法定范圍,違法的栽量當然不被承認。
與上述原則相對應,有時也承認一定的例外。因為行政法是為實現一定的公共目的而作出的統一的強行規范,所以,在不姑礙該目的的實現的范圍內,也允許根據當事人的同意來規定法律關系,如行政合同。一般說來,行政合同並不一定限於有明文法律根據,只要不違反成文法規的目的和宗旨,就可以成立。
(二)行政法的外觀和形式性
由於行政法通常具有對多數人整齊劃一執行的性質,所以一般不個別考慮其規范對象的主觀的、內在的、實質的關系,傾向於注重其客觀的、外在的、形式的現象而予以統一規定。例如,土地徵用中的損失補償,關於所徵用的土地,不考慮土地使用者的主觀價值,而是從客觀上予以「適當補償」;行政土的強制及行政處罰的適用,也同樣具有依據客觀的、外在的現象來進行的傾向。所以,作為行政法的執行的行政行為,往往要求一定的固定形式,只要欠缺該形式,該行為就成為有瑕疵的行政行為,往往就難以達到其預期的法律效果;只要具備了該形式,就可以推定該行為有效。
(三)行政法的技術性和合理性
行政法律規范通常規定實現行政目的的手段,為了更加有利於該目的的實現,必須具有技米性和合理性。例如,有關土地徵用的法律,一方面要以保證對公眾有利的事業取得其所需土地為目的,另一方面又要考慮如何調整土地使用者及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利害關系,其規定本身屬於技術性程序法。又如,悅法,一方面要以確實保障國家活動所必需的資財來源為目的,另一方面要按照納稅義務人的稅負承擔能力進行公平負擔,具有極強的技術性。可以說,所有行政法規都或多或少地具有這種技米性特點。各個具體行政法的目的各不相同,但作為規定行政主休和行政相對人的關系的法,總起來說都具有一方面以實現國家公共利益為目的,另一方面為維護公民的利益,減少磨擦、沖突和抵抗,公正地調整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之間的關系的特點。
正是由於行政法或多或少地具有上述技米性,行政法表現為經常地追求合理性,並不斷地為引進更加合理的技米而努力。行政法具有作為實現某種目的的手段的技術性特盧、,關於其規定的意義的解釋運用,要求經常地與其目的相聯來來考慮。因此,行政法尤其需要進行符合目的的解釋運用。
(四)行政法的方針政策性
憲法是行政法的基本法源⑨,規定行政法的基本原則;行政法是憲法的具體化;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行政法根據憲法而制定。行政法是憲法的重要的實施法,是實施有關現代國家機關之間關來的憲法規范的主要法律,具有保障和監督對社會有廣泛影響的行政管理的作用,同時,是實施憲法確定的各項國家政策的主要法律。
2. 簡述行政法律關系的特徵
行政法抄律關系的特徵主要有:
(1)行政法律關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
(2)行政法律關系具有非對等性。
(3)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義務一般是法定的。
(4)行政主體實體上的權利義務是重合的。
(5)大多數的行政法律關系爭議由行政機關或行政裁判機構依照行政程序或准司法程序加以解決,只有在法律有規定的情況下,才由法院通過司法程序解決。
3. 行政法律關系的特徵
復
行政法律關系
的特徵主要制有:
(1)行政法律關系中必有
一方
是
行政主體
。
(2)行政法律關系具有非對等性。
(3)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義務一般是法定的。
(4)行政主體實體上的權利義務是重合的。
(5)大多數的行政法律關系爭議由
行政機關
或
行政裁判
機構
依照
行政程序
或准
司法程序
加以解決,只有在
法律
有規定的情況下,才由
法院
通過司法程序解決。
4. 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的概念與特徵
一、行政訴訟法律關系
是指由行政訴訟法律規范所調整的,在行政訴訟中形成的人民法院與行政訴訟參與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主體構成有行政機關、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證人、鑒定人員、翻譯人員、勘驗人員。
二、行政訴訟法律關系,或行政訴訟的特徵:
(1) 行政訴訟所要審理的是行政案件。
這是行政訴訟在受理、裁判的案件上與其他訴訟的區別。刑事訴訟解決的是被追訴者刑事責任的問題;民事訴訟解決的是民商事權益糾紛的問題,而行政訴訟解決是行政爭議,即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行政管理過程中發生的爭議。
(2) 行政訴訟是人民法院通過審判方式進行的一種司法活動。
這是行政訴訟與其他解決行政爭議的方式和途徑的區別。在中國,行政爭議的解決途徑不止行政訴訟一種,還有行政復議機關的行政復議等等。而行政訴訟是由人民法院運用訴訟程序解決行政爭議的活動。
(3) 行政訴訟是通過對被訴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審查以解決行政爭議的活動。
其中進行審查的行政行為為具體行政行為,審查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違法行政行為的侵害。這就決定了行政訴訟與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在審理形式和裁判形式上有所不同。如行政訴訟案件不得以調解方式結案;證明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舉證責任由被告承擔;行政訴訟的裁判以撤銷、維持判決為主要形式等。
(4) 行政訴訟是解決特定范圍內行政爭議的活動。
行政訴訟並不解決所有類型的行政爭議,有的行政爭議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而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均無類似於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的限制。至於,不屬於行政訴訟解決的行政爭議只能通過其他的救濟途徑解決。
(5) 行政訴訟中的當事人具有恆定性。
行政訴訟的原告只能是行政管理中的相對方,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行政訴訟的被告只能是行政管理中的管理方,即作為行政主體的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政訴訟的當事人雙方的訴訟地位是恆定的,不允許行政主體作為原告起訴行政管理相對方。這個特點與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不同。民事訴訟中訴訟雙方當事人均為平等的民事主體,原被告不具有恆定性,允許被告反訴;而刑事訴訟,也存在著自訴案件中允許被告人作為被害人所訴自訴人。
5. 行政法律關系的特點有哪些
(1)行政法律關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 (2)行政法律關系具有非對等性版。 (3)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權的權利義務一般是法定的。 (4)行政主體實體上的權利義務是重合的。 (5)大多數的行政法律關系爭議由行政機關或行政裁判機構依照行政程序或准司法程序加以解決,只有在法律有規定的情況下,才由法院通過司法程序解決。
6. 簡答題 簡述行政法律關系的特點有哪些
第一: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一方,必定是行政機關或法律的授權代行某種行政職能的社會組版織。
第二:行權政法律關系的成立,往往是以行政機關單方面的行為為根據。
第三: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主體一方的行政機關往往可以直接運用國家強制力,強制對方當事人履行義務或者接受制裁。
第四: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爭議,通常是通過一定的行政程序予以解決。
7. 行政法律關系特徵的介紹
行政法律關系的特徵必須能夠反映其作為部門法的自身質的規定性,能夠抽象各種具體的法律關系所體現的共通的特點。
8. 行政復議法律關系的特點
行政復議制度有如下特徵:
(1)行政復議以具體行政行為的存在和爭議的存在為前提。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國家行政管理權行使的具體表現,具體行政行為的內容往往直接涉及到作為管理者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切身利益,影響其權利和義務,行政權的行使是根據公共利益的需要。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利益之間,往往因各種主客觀條件影響而出現不一致,爭議的出現有其不可避免性,正是這種爭議的存在,決定了有必要建立行政復議制度,以解決爭議。
(2)行政復議是一種由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出申請引起的,復議機關對有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的制度。相對人是主動的一方,作出有爭議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動的一方。行政復議之所以只能由行政相對人提出,是因為國家行政機關有權直接作出行政決定、採取行政措施,而相對人如果認為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卻無法以自身的力量得到補救,只有通過一定的途徑,由一定的國家機關來解決爭議。
(3)行政復議是一種由上一級行政機關或法律規定的復議機關對作出有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的制度,所以它是一種行政機關內部的層級審查制度。這種制度具有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進行監督的性質,對行政相對人來說則具有救濟的性質。
(4)行政復議是一種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適當性進行全面審查的制度,這不同於司法審查,法院不能代替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所以司法審查一般是審查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不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適當性。
(5)行政復議是一種嚴格按法定程序進行的行政活動,復議參加人的構成,參加人的權利義務,復議活動的步驟、過程、方式、方法,都由行政復議法加以規范,不得偏離法定程序。
9. 教育行政法律關系的基本特徵是
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必有一方是國家行政機關。
行政法律關回系具有強制性答。
行政法律關系具有程序性。
拓展:行政法律關系的特點:
1、主體的恆定性與不可轉化性:
(1)行政法律關系雙方中必有一方主體是行政主體,不以行政主體為一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不可能是行政法律關系
(2)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不能由另一方當事人代替,各自的地位和法律角色是確定的。在我國的行政訴訟關系中,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對人,被告只能是行政主體,他們也不能互為原被告。
2、主體資格的受限制性:
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無論是行政主體還是行政相對人都要受到一定資格和條件的限制。
3、主體地位「平等下的不對等性」
具體表現為:
(1)主體雙方各自權利義務的性質不完全相同
(2)主體雙方各自權利義務的數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權利義務是另一方不具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