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刑事訴訟法博士生導師
㈠ 清華大學研究生導師
清華大學部分研究生導師: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導師信息:周皓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導師:何芸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導師:葛寧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導師:樊平毅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導師:霍玉晶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導師:陳明華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導師:黃翊東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導師:周炳琨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導師:蔣建國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導師:賈海峰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導師:黃俊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導師:胡洪營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導師:賀克斌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導師:何苗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導師:郝吉明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導師:傅立新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導師:段雷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導師:杜鵬飛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導師:鄧述波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導師:陳呂軍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導師:陳吉寧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導師:陳超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導師:常杪
清華大學創建於1911年,現已發展成為一所具有理學、工學、文學、藝術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和醫學等學科門類的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大學。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成立於1984年,是我國1978年恢復研究生教育制度後,經國務院批准在全國高等院校中組建的第一批研究生院之一,是國家培養博士和碩士的重要基地。
清華大學從20世紀20年代起開始培養研究生,至1965年共培養了研究生近千名。自1981年國家建立學位制度至2014年底,學校共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90771人(含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7628人),其中博士學位18098人(含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4440人),碩士學位72673人(含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3188人)。現有在學研究生29545(含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3862
人),其中博士生11249(含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1929
人),碩士生18296(含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1933
人)。培養的研究生中,涌現出了大批優秀人才,包括知名學者、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省部級領導以及大企業的技術或管理負責人,他們以民族復興為己任,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腳踏實地、開拓創新,為國家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依託學校雄厚的辦學實力,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為研究生的成長創造良好的學科環境與學術氛圍。目前清華大學共有一級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54個,僅有二級學科學位授權的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僅有二級學科學位授權的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擁有2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5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以及2個國家實驗室、18個國家重點實驗室、8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0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9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4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博士後流動站48個。清華大學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其中科學院院士43人,工程院院士33人,教師中具有正高級職稱的1300餘人,具有副高級職稱的1400餘人,其中具有博士生指導資格教師2100餘人。全校設有19個學院和55個系,全方位服務於研究生培養。
嚴謹求實的校風,著重創新的質量標准,名師的精心指導,良好的學習和研究工作環境,優秀的生源,成為培養出高水平創新型人才的保證。從1999年至2013年,學校入選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15篇(含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篇數居全國高校首位。從2008年至2013年,學校入選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35篇。清華大學研究生還在許多世界性、全國性學術創新活動或賽事上取得優異成績,獲得各種獎勵。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瞄準一流大學建設目標,重點圍繞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不斷探索,銳意改革。在招生上,更注重考核科研基本素質和能力,積極開拓優秀生源。在培養上,優化培養環境,引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做前沿性高水平研究工作。採取各種措施,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開展國際評估,提高學科建設水平。在思想教育方面,提倡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與自我管理,引導研究生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幹、做貢獻。在相關事務管理上,強調以人為本,並依託計算機、網路等技術手段,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30年的改革與探索,為學校今後研究生教育發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總體目標奠定了良好基礎。展望未來,充滿希望,清華大學研究生教育事業將翻開健康發展的新一頁。
㈡ 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您好 清華有個叫李蘇淮的博導嗎請問他是那個院系的
沒這人,看圖
㈢ 清華大學王進廷教授的博士後導師是誰
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教授、博導。
中文名
王進廷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性 別
男
目錄
1個人簡介
2工作履歷
3研究領域
4研究概況
5獎勵與榮譽
6學術成果
1個人簡介編輯
1991-1995 北方交通大學 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學士
1995-1998 北方交通大學 岩土工程專業 碩士
1998-2001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水工結構工程專業 博士
2工作履歷編輯
2001-2003 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 博士後
2003-2006 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 講師
2006-2012 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 副教授
2012- 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 教授、博導
2007.12-2009.1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訪問學者
3研究領域編輯
1. 結構實時耦聯動力試驗
2. 高壩動力災變機理及抗震加固措施
3. 高壩真實工作性態
4. 多種介質動力相互作用理論及數值方法
4研究概況編輯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集成項目(91215301)課題:「高混凝土壩地震災變過程模擬與集成研究」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179093):「基於有限元的實時耦聯動力試驗方法及其應用」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0779021):「雙振動台實時耦聯動力試驗方法研究」
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0309005):「多層多相介質的動力響應與高壩動力相互作用研究」
5.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082014):「城市輸水/輸油管道地震破壞機理研究」
6. 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20130002110032):「基於地震學方法的高壩地震動場模擬研究」
5獎勵與榮譽編輯
1.2013年第十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2.2013年大禹水利科學技術一等獎
3.2013年水力發電科學技術一等獎
4. 201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5. 2011年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
6. 2011年清華大學學術新人獎
7. 2011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8. 2010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9. 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0. 2006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11. 2003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㈣ 清華大學易延友
易延友 1973年生
教授、博士生導師
清華大學法學院證據法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背景
1992-1996,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系,法學學士
1996-1999,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法學碩士
2001-2002,英國華威大學法學碩士
1999-2002,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法學博士
還是比較年輕的老師,有沖勁。
請看清華大學官方鏈接:
http://www.tsinghua.e.cn/publish/law/3563/2010/20101220195201791121787/20101220195201791121787_.html
網路:
http://ke..com/view/1001350.htm
下面引自清華大學官方介紹
學術成果
(一)著作
1. 《刑事訴訟法(第四版)》(法學階梯),法律出版社,2013年。
2. 《刑事訴訟法精義》(法學名師講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3. 《Understanding China』s Criminal Procere》(英文教材),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美國海馬出版社,2012年。
4. 《中國刑訴與中國社會》,2010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5. 《證據法的體系與精神》,2010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6. 《刑事訴訟法(第三版)》(21世紀法學教材),法律出版社,2008年。
7. 《陪審團審判與對抗式訴訟》,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8. 《刑事訴訟法(第二版)》(21世紀法學教材),法律出版社,2004年。
9. 《刑事訴訟法(第一版)》(21世紀法學教材),法律出版社,2003年。
10.《沉默的自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
(二)論文
1. 《刑事強制措施的體系及完善》,《法學研究》,2012年第3期。
2. 《State Ideology Transition and Procere Model Transformation: China』s Criminal Procere Law and Its Revisions》, Tsinghua China Law Review, 2012.
3. 《論無罪推定的涵義與刑事訴訟法的完善》,《政法論壇》,2012年第1期
4. 《論最佳證據規則》,《比較法研究》,2011年第6期。
5. 《公民憲法權利的刑事程序保護與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以美國聯邦憲法第四修正案為中心展開》,《清華法學》,2011年第4期。
6. 《證人出庭與刑事被告人對質權的保障》,《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
7. 《對抗式刑事訴訟的形成與特色——兼論我國刑事司法中的對抗制改革》,《清華法學》,2010年第2期。
8. 《眼球對眼球的權利——對質權研究》,《比較法研究》2010年第1期。
9. 《Can A Government Compulsorily Make Citizens More Free? Revisiting Non-Judicial Detentions under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in PR China and Their Justifications》, in Tsinghua China Law Review, 2010, vol. 2.
10. 《刑事審級制度的建構與反思》,《法學研究》,2009年第3期。
11. 《美國聯邦證據規則中的關聯性》,《環球法律評論》2009年第6期。
12. 《除罪化、程序法治與法的可預期性——以黃碟案為中心的法理透視》,《清華法學》2009年第4期。
13. 《特免權規則:美國的制度與實踐》,《證據科學》,2009年第4期。
14. 《英美證據法上的證人作證規則》,《比較法研究》,2008年第6期。
15. 《證據規則的法典化——美國<聯邦證據規則>的制定及對我國證據立法的啟示》,《政法論壇》,2008年第6期。
16. 《傳聞法則:歷史、原理與發展趨勢》,《清華法學》2008年第4期。
17. 《Arrest as Punishment: the Abuse of Arres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PUNISHMENT & SOC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NOLOGY, 2008, vol. 10, No. 1.
18. 《英美證據法上的專家證言制度及其挑戰》,《環球法律評論》,2007年第4期。
19. 《英美法上品格證據的運用規則及其基本原理》,《清華法學》,2007年第2期。
20. 《冤獄是怎樣煉成的——從<竇娥冤>中的舉證責任談起》,《政法論壇》2006年第3期。
21. 《權衡原則是怎樣把人權消滅掉的——以<刑事訴訟法>第93條為例》,《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2. 《證據學是一門法學嗎——以研究對象為中心的考察》,載《政法論壇》2005年第3期。
23. 《陪審團移植的成敗及其啟示》,載《比較法研究》,2005年第1期。
24. 《英美證據法的歷史與哲學考察》,載《中外法學》,2004年第3期。
25. 《陪審團在衰退嗎?——當代英美陪審團發展趨勢解讀》,載《現代法學》,2004年第3期。
26. 《論證據法學的理論基礎》,載《法學研究》,2004年第1期。
27. 《論辯訴交易應當緩行》,載《法學》,2003年第12期。
28. 《走向獨立與公正的司法——司法改革研究述評》,載《中外法學》,2000年第6期。
29. 《論反對自我歸罪的特權》,《比較法研究》1999年第2期。
30. 《對自由心證證據制度哲學基礎的再思考》,《比較法研究》1998年第2期。
(三)隨筆
1. 《檢察官客觀義務需要理論與實踐支撐》,《檢察日報》,2009年9月23日。
2. 《日本陪審團的恢復及對中國的啟示》,《南方周末》,2009年7月。
3. 《官位與資源讓學者們馬失前蹄》,《法制日報》,2009年6月24日。
4. 《重典治亂與司法能動主義無關》,《法制日報》,2009年8月31日。
5. 《法院判決應當經得起法律的推敲——英文字母入姓名不符合我國法律》,《法制日報》,2009年3月4日。
6. 《量刑辯論程序理應推廣和完善》,《法制日報》,2009年6月。
7. 《我國暫不宜設立藐視法庭罪》,《法制日報》,2009年1月22日。
8. 《保障眼球對眼球的權利》,《南方周末》,2008年11月27日。
9. 《律師應當為何而戰》,《中國律師》,2008年。
10. 《附帶民事訴訟與刑事被害人權利保障》,《檢察日報》,2006年5月18日。
11. 《法院判案何須請示》,《南方周末》,2004年5月27日。
12. 《人民法院整體迴避於法有據——評法官謀殺院長案》,搜狐評論,2003年10月13日。
13. 《我們能被關押多久》,《南方周末》,1999年11月2日。
14. 《「可不知論」與「不可不知論」》,《南方周末》,1998年12月18日。
15. 《法院如何給說法》,《南方周末》,1998年9月25日。
16. 《法官應代表哪家的利益》,《南方周末》,1998年6月26日。
17. 《毒樹之根豈可不挖》,《南方周末》,1998年6月5日。
㈤ 清華一個導師帶多少博士
清華抄大學此次研究生培襲養機制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和完善以「三助崗位」體系為主要內容的研究生獎助體系。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高策理表示,此次改革,旨在增強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將研究生的培養、獎勵、資助與研究生的實際能力和綜合表現緊密聯系起來,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和水平。 為保證導師在指導研究生方面有足夠的投入,學校規定只有具備培養條件的導師才有資格招收研究生,同時控制博士生導師招收博士生的數量上限,每位導師在讀博士生數不能超過10人。 除「三助」崗位津貼外,清華將繼續為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研究生發放普通獎學金和北京市生活補貼;繼續設立清華大學研究生獎學金,用於獎勵品學兼優的研究生。 為此,清華大學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在本學期(2007-2008學年度秋季學期)開展試點工作;待各項工作進一步細化後,將於下學期(2007-2008學年度春季學期)全面鋪開。
求採納
㈥ 能介紹幾位知識產權法方面比較好的博士生導師嗎
知識產權法是指來因調整知識產源權的歸屬、行使、管理和保護等活動中產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知識產權法的綜合性和技術性特徵十分明顯,在知識產權法中,既有私法規范,也有公法規范;既有實體法規范,也有程序法規范。但從法律部門的歸屬上講,知識產權法仍屬於民法,是民法的特別法。民法的基本原則、制度和法律規范大多適用於知識產權,並且知識產權法中的公法規范和程序法規范都是為確認和保護知識產權這一私權服務的,不佔主導地位。
㈦ 清華大學的張樹新已經是博士生導師了。
對張樹新不是很了解
㈧ 清華大學心理學博士生導師有哪些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
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同時它也與神經科學、醫學、生物學等科學有關,因為這些科學所探討的生理作用會影響個體的心智。
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行為。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事業的基礎。
心理學符號的含義:符號在希臘語里是靈魂的意思,後來變成英文psyche。
㈨ 北大清華的博士生導師和科學家有什麼區別
一個培養博士生,一個天天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