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與私權利
⑴ 「權力」既然有「公權力」,那有沒有「私權力」如果有的話,「私權力」和「私權利」又有什麼異同點
私的話就不能叫權力,應該叫權利。
什麼是私權利?其英文為Private right,意指個人權利,因內與「公容權」或「公權力」(public power or state power)相對應,具有「私人」(個人)性質,故常被稱為「私權」或「私權利」,它涵蓋了一切不為法律明文禁止的個人行為。
http://news.sohu.com/20060925/n245524167.shtml 這裡面講得很詳細。
⑵ 什麼叫公權力和私權利
公權力與私權利是相對應的。
所謂公權力,是指以維護公益為目的的國家公權力機關及其責任人在職務上的權利。它是基於社會公眾的意志而由國家機關具有和行使的強制力量,其本質是處於社會統治地位的公共意志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所謂私權利,意指個人權利,其與「公權力」相對應,具有「私人」(個人)性質,故常被稱為「私權」或「私權利」,它涵蓋了一切不為法律明文禁止的個人行為。私權利,主要來自於個人(即行使者)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並由此自然延伸,這些權利也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人類社會是由無數個個體組成的共同體。
(2)刑事訴訟法與私權利擴展閱讀:
權力有三大特性:
1、權力的唯一性
一個組織內,權力只有一個,這個權力是不喜歡被分割的。所以,歷朝歷代的的政治發展,就是一個權力逐步集中的過程,到了清朝的軍機處,就完成了,集權的最高峰,所有人都是權力的奴才。都是臨時性的授權,只有參與不能決策。一個組織內,除了一把手,其餘的都是權力的服務員。
2、權力的暢通性
權力是不喜歡有任何的阻礙的,必須有極強的暢通性。就是他必須是不能收到任何阻力的。為了保持權力的暢通性,就要採用,諸如獎勵,懲罰,資源掌控,信息壟斷等手段,所以,這就是說,為什麼權力命令後,不管你是不是能夠完成任務,態度上不能討價還價。必須先行接受,保證暢通。
3、權力的擴張性
權力擁有擴張的特性,這就是權力的觸角會越來越大。如果權力不擴張,就會形成一潭死水,所以,這個擴張是依靠信任和心腹來擴張的,不信任的人,你無法給他傾斜資源,如果把資源給你不信任的人,這不是擴張,這是自取滅亡,如果誰都不信任,那麼自己的資源就無法最大化。
所以,權利的三大特性,唯一性,暢通性,擴張性,就能夠推理出所有的權力理論,所有的權謀理論其實都是通過這樣的基本原則給推理出來的。
參考資料:網路-公權力
⑶ 請談談對公權利和私權利的認識
公權力是人類共同體(國家、社團、國際組織等)為生產、分配和提供「公共物品」(安版全權、秩序、公交、通訊等)而對共同體成員進行組織、指揮、管理,對共同體事務進行決策、立法和執行、實施決策、立法的權力。
公權力是為維護和增進公益而設的權力。它來源於私權力,是私權力實現的手段與保障。公權力有利於保障個人權利的實現和促進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另一方面,公權力也具有其內在局限和異化特質。
私權利通常是指以滿足個人需要為目的的個人權利。例如,債權和物權。
⑷ 公權力與私權利的區別,價值追求和意義
公權力是人類共同體(國家、社團、國際組織等)為生產、分配和版提供「公共物品」權(安全、秩序、公交、通訊等)而對共同體成員進行組織、指揮、管理,對共同體事務進行決策、立法和執行、實施決策、立法的權力。
公權力是為維護和增進公益而設的權力。它來源於私權力,是私權力實現的手段與保障。公權力有利於保障個人權利的實現和促進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另一方面,公權力也具有其內在局限和異化特質。
私權利通常是指以滿足個人需要為目的的個人權利。例如,債權和物權。
劃分公法與私法,就是要在私法中強調私權神聖,提倡私法自治。所謂私權神聖,即是民事主體在市民社會生活領域所享有的權利,非經正當的重大事由是不受公法或公權力的非法剝奪的。所謂私法自治,即是在民事生活、經濟生活領域,由當事人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自己的行為,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他人,即使是國家也只能在當事人之間發生糾紛不能通過協商解決問題時,以仲裁者的身份進行裁決。由此可見,公法與私法的劃分,公權力與私權利的劃分,對於保障私權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
⑸ 根據我國憲法有關規定如何處理好公權利和私權利之間的關系
公權力是來人類共同體(國自家、社團、國際組織等)為生產、分配和提供「公共物品」(安全、秩序、公交、通訊等)而對共同體成員進行組織、指揮、管理,對共同體事務進行決策、立法和執行、實施決策、立法的權力。公權力是為維護和增進公益而設的權力。它來源於私權力,是私權力實現的手段與保障。公權力有利於保障個人權利的實現和促進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另一方面,公權力也具有其內在局限和異化特質。私權利通常是指以滿足個人需要為目的的個人權利。例如,債權和物權。
⑹ 公權力與私權利是個什麼樣的關系
公權力的存在是為了保障私權利,解決私權利間的沖突。
公權力是法無明文規定即禁止專,私權利屬是法無明文規定即自由。
公權力是來自於私權利的授權,比如,政府的權力來自於人民的授權,人民選舉產生政府,正所謂,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所以公權力的行使應以私權利的授權范圍為限。
⑺ 求我國刑事訴訟法中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保護制度的案例分析
一、我國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制度的缺憾
(一)刑事被害人程序性訴訟權利存在缺陷
1.被害人自訴權的行使受到嚴格限制。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賦予了被害人提起自訴的權利。但要求被害人必須有證據證明被告人的行為構成犯罪,而我國法律將犯罪的偵查權明確賦予給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被害人作為普通公民,尤其是在受到犯罪侵害後處於弱勢狀態下,其對犯罪證據的搜集能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在公訴轉自訴案件中,被害人通常不具備專門的法律知識,而公訴機關不再承擔任何訴訟義務,被害人即便有律師的幫助,往往也很難在訴訟中享有如同國家公訴機關一樣的訴訟能力。
2.刑事被害人缺乏獨立的上訴權。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二條規定「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的,自收到判決書後五日內,有權請求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這樣一個看似保護被害人權利的規定,卻在實質上剝奪了被害人的上訴權。刑事訴訟法一百八十二條賦予被害人的僅僅是抗訴請求權,它並不是必然導致第二審程序的啟動,跟被告人的上訴權相比,是頗為不公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被害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3.被害人缺乏必要的刑事訴訟參與權。被害人作為犯罪的直接受害人,刑事訴訟的結果與其有最直接的利害關系,但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除了附帶民事訴訟外,被害人一般不出庭,即被害人不能直接參與審判活動的權利。在審理過程中,只有被告人享有申請迴避的權利,進行答辯的權利,最後陳述的權利等,被害人的相應權利無疑是被剝奪了。
(二)刑事被害人的救濟程序存在缺陷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規定:「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遭受的物質損失,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這項制度的建立,旨在刑事訴訟過程中解決被害人的物質損失賠償問題,但由於我國這項制度的規定不盡合理,程序不盡完善,使得其在被害人保護中的作用被削弱。
1.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將精神損失排除在外。傳統刑事司法理念認為,行使國家公權利懲治犯罪,對其定罪科刑就是對被害人最大的精神撫慰和精神賠償。然而「精神」雖然是指人的某種意識活動,但「精神損失」無疑是與「損害賠償」聯系在一起的。而賠償的范圍必定要用財產才能衡量。我國《民法通則》確立了精神損害賠償,而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卻排除精神損害賠償,這樣一個具有民事訴訟性質的程序法卻排斥民事實體法的規定,這在處理具體案件中極易造成了法律適用上的混亂。在刑事案件中,除了單純的侵財類案件外,針對公民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名譽尊嚴的刑事犯罪,除了會造成被害人經濟上的損失外,最重要的還是對其精神上的損害。從當今世界立法和司法實踐趨勢來看,許多國家的刑事訴訟法是明確把精神損害賠償納入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讓罪犯承擔精神損失,才能體現對被害人正當權益的認可和充分保護,才能體現讓侵權者承擔全部責任的公平精神。
2.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完全依附於刑事訴訟而存在的,在程序上缺乏民訴的完整性,容易造成「重刑輕民」。在我國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片面強調刑事優先,不能完整地體現民事訴訟特有的財產保全、舉證責任、證明標准、辯論原則等程序規定,不能稱其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民事訴訟。以證明標准而言,我國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民事訴訟部分的證明標准沒有作出明確規定,如果單純採用民事訴訟的證明標准,會造成法官在處理刑事審判部分的證明標准出現邏輯混亂。司法實踐中一般採用刑事案件的證明標准來衡量民事請求是否成立。但刑事案件的證明標准遠遠高於民事訴訟,會造成被害人的某些民事請求因證據不能達到真實、客觀要求,不被法院支持,這樣認為的提高附帶民事訴訟證據的證明標准對被害人而言是不公平的。
3.缺乏國家補償制度,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往往有名無實。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目的在於讓被害人能夠得到經濟賠償,但拿到一紙判決的被害人卻常常無法及時從被告人那裡得到實際的賠償。鑒於刑事被告人的特殊性,其常常是缺乏賠償能力的,甚至很多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長期不能被抓獲,面對這種情況,被害人只能面對漫長地等待和苦苦的尋求。國家補償制度是對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有利補充。當刑事被害人不能及時取得罪犯或者其他賠償義務人實質性的賠償時,可以通過國家補償制度解決一時困難,維持自身生活。而正是缺失這一制度的有利支撐,被害人民事權力實際上處於了一種懸而未決的狀態。
(三)刑事被害人的保障性訴訟權利存在缺陷
1.刑事訴訟中被害人獲得法律援助的權利缺失。法律援助是針對一些經濟困難或者存在特殊情況的當事人提供免費或者減費的法律幫助,以保障其利益得以實現的一項法律制度。我國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已經為被告人的法律援助建立起了一套比較完善的體系,但被害人的法律援助卻被嚴重忽視,幾乎成為空白。
2.被害人委託訴訟代理人制度有待完善。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四十條規定了公訴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委託訴訟代理人。這位被害人作為當事人有效的參與訴訟起到了有利的保障作用,有利於被害人完整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意願。但這一被害人代理制度在立法上的規定卻過於簡單,且存在很多不合理的限制。例如《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三百二十五條對律師閱卷權設置了范圍的限制,對被害人的訴訟代理人責任的規定不盡明確,這些都制約了被害人代理制度作用的發揮,不利於被害人權利的保護。
3.刑事被害人缺乏應有的知情權。在刑事訴訟中,被害人作為犯罪行為的直接侵害對象,理應對整個案件的處理進程有充分的了解,以便於其及時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卻對被害人知情權沒有明確規定,加之傳統司法理念對被害人的權利保障存在偏失,導致被害人常常要想盡各種辦法通過各種渠道打聽案件進程,直到法院開庭審理前都沒有明確規定要將起訴書副本送達被害人。在判決的執行環節,法律也沒有賦予被害人了解、參與執行的權利,這就可能會損害到被害人尋求賠償,追回損失的合法權益。
二、完善我國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制度之構想
(一)轉變司法理念,提高保護刑事被害人的法律意識。被害人作為刑事案件的當事人之一,在刑事訴訟活動中應當與被告人處在同樣平等的地位,保護被告人的人權不能就忽視被害人的人權。司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在處理刑事案件時,要克服國家本位主義的影響,強化保護被害人合法權益的司法理念,不能片面追求辦案效率而無視被害人的合法權利和正當要求,充分發揮被害人在追訴犯罪當中的積極作用。
(二)完善對被害人訴權的規定。真正賦予被害人補充起訴的權利,加強對司法機關不立案、不起訴權利的制約,排除被害人直接起訴權的障礙。賦予被害人獨立的上訴權,使被害人的當事人地位得以充分體現,增強其對法律的信任感,同時也加強了對公、檢、法機關的法律監督。賦予被害人最後陳述權,使被害人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意識,平息被害人對判決結果的對立情緒,促進社會和諧。
(三)完善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制度。擴大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受案范圍,針對犯罪嫌疑人長期不能到案的情況,如果被害人具備了提起民事訴訟的條件,應當允許其先於刑事訴訟提起獨立的民事訴訟,對潛逃的犯罪嫌疑人作缺席判決,使被害人損失可以得到及時的補償。賦予被害人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對由於被告人實施了侵犯他人人身權利和其他合法權利,造成被害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害人有權要求其承擔精神損害賠償。建立國家補償制度,在刑事被害人無法獲得經濟賠償的情況下,由政府給與適當的補償和援助,保證其基本生活水平。以國家公權利的追訴代替被害人私權利的追訴,由國家通過實施代為求償權追究被告人的賠償責任,減輕被害人尋求經濟賠償的壓力,避免造成被害人的二次傷害。
(四)完善被害人權利保護的社會保障制度。在刑事被害人受到財產損失,經濟上形成巨大困難時,雖然可以通過訴訟獲得賠償或補償,但數量往往不能完全滿足其要求,就可以通過保險賠償、社會救助等途徑給與適當援助。同時,還可以從社會公益服務、新聞輿論等各個方面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招募志願者建立社會服務機構,向被害人提供急需的法律服務、心理咨詢等,給被害人的以多方面的幫助,切實保障其合法權利。
⑻ 誰能講解一下公權利和私權利之間的關系 以及它們的重要性 如何保護或行使這些權利
你提問的問題比較大,所以,三言兩語回答可能不盡滿意,簡單說吧,人類社會生內活可以分為兩容大領域,一是政治國家生活領域,二是市民社會生活領域。對前者予以規范的法律就是公法,比如憲法、刑法、行政法等。對後者予以規范的法律就是私法,私法的主要內容就是民法。與此相對,依據公法享有的權力為公權力,如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等,依據私法享有的權利為私權利,如財產權、人身權等;(注意:公權「力」和私權「利」,力和利有區別)公法強調國家意志,私法強調個人意志,二者既對立又統一。真正實行法治的國家,公權力與私權利始終處於平衡狀態。否則,公權力的極度膨脹,就是專制,就是中央集權制;私權利的極度泛濫,就是自由主義,就是無政府主義。私權利可以行使也可以自動放棄,但是,公權不可以以私權一樣放棄。比如:某人的行為已經構成故意殺人罪,但是,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親屬不能私自達成協議了結此事。警察不可以對犯罪行為不作為。由於篇幅有限有好多關系不能盡答。如果對此有興趣,可以查閱一下《行政法學》。
⑼ 在刑事訴訟中刑辯律師如何進行非法證據排除
現行法律框架內非法證據排除的相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50條對非法證據進行了原則規定,請大家務必高度注意本法第50條的規定,刑事訴訟法第50條的規定將「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均納入了非法證據的范圍,不限於刑訊逼供所收集的證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在證據一章第54條到58條對排除非法證據進行了規定;
《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在證據一章第67條、第68條對排除非法證據做出了專門規定;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65條到第75條對非法證據排除做出了詳細的規定,我認為,這才是最重要的關於非法證據排除的內容,檢察院作為公訴案件的舉證義務主體,非法證據排除是檢察院行使職責的重要內容。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四章證據的第八節對非法證據排除進行詳細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建立健全防範刑事冤假錯案工作機制的意見》第8項規定:「採用刑訊逼供或者凍、餓、曬、烤、疲勞審訊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被告人供述,應當排除。除情況緊急必須現場訊問以外,在規定的辦案場所外訊問取得的供述,未依法對訊問進行全程錄音錄像取得的供述,以及不能排除以非法方法取得的供述,應當排除。」
我們辯護律師必須注意最高法院的《關於建立健全防範刑事冤假錯案工作機制的意見》中的疲勞審訊和非辦案場所訊問這兩個問題,尤其辦理職務犯罪案件,在職務犯罪案件中,這兩個問題最為常見。
以上就是關於非法證據排除的法律規定。
由法律規定可見,非法證據排除的法律規定有個漸進的軌跡,從無到有,從粗糙到精細的完善過程。
由以上的法律規定可見,非法證據排除制度貫穿於全部的司法程序之中。公安機關有權利和義務啟動非法證據排除程序;檢察院有權利和義務啟動非法證據的排除程序;法院有權利與義務啟動非法證據排除程序,猶以檢察院和法院啟動的非法證據排除程序最為重要。
關於排除非法證據的具體方法:
(一)、啟動非法證據排除程序的主體
非法證據排除的義務主體可以分為兩類,私權利主體與公權力主體。第一類是依據《中國刑事訴訟法》第54條規定所確定的偵查機關、審查起訴機關、審判機關,它們均具有法律義務去排除非法證據,排除非法證據是公權力機關的法律義務。第二類是依據《中國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所確定的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排除非法證據是私權利主體的法律權利。
從當前司法實踐來看,非法證據排除程序均為通過私權利主體的申請所啟動,可見,非法證據排除程序是通過對私權利進行救濟從而保障司法公正的法律制度,側重於私權利的救濟。
(二)、可以啟動非法證據排除程序的三個階段
1、非法證據排除可以分為偵查階段(包括審查批准逮捕階段)的非法證據排除程序、審查起訴階段的非法證據排除程序、審判階段的非法證據排除程序。
2、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關於非法證據排除程序,主要集中在庭前會議這兩個程序之中,虛置了偵查階段、審查批准逮捕階段的非法證據排除,弱化了審查起訴階段的非法證據排除,強化了審判階段所出現的非法證據排除程序。
⑽ 公權利與私權利的行使規則有什麼不同
私權,也叫私權利。但私權並不等於私人財產權,這是一般人容易誤解的,人們往往以為保護私權就是保護私人財產權,這就把私權看窄了、看「私」了。財產權只是私權中的一種,私權的內容要比財產權更多。私權也不只是作為公民的個人的權利。
私權是公民、企業以及社會組織甚至國家,在自主、平等的社會生活、經濟生活中所擁有的財產權和人身權。不僅公民的權利是私權,企業的權利也是私權,一些社會組織,如團體、協會也有私權,當國家不以公權身份出現來參加民事活動時也擁有的是私權。
具體而言,私權包括:公民財產權(物權、債權、繼承權、知識產權中的物質收益權),公民的人身權(人格權、身份權等),企業的財產權和商譽權等,社會組織的財產權等,國家的國企財產權、國家債權等。所有這些私權各自都是自主、獨立的,相互平等地交往,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私權社會(市場經濟是私權社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公權,也叫公權力、公共權力。公權是服務於私權社會,調整私權社會中的關系和矛盾的,公權的擁有者是具有政治權利的公民和這些公民們選舉、組織的國家。因為,私權社會中的公民和組織有些事情自己做不好,比如社會治安、經濟秩序、糾紛仲裁、公共建設和公共福利等一堆有關公民、組織的公共利益之事。國家就是為公民、組織來做這些公共利益之事的,它的權力就是公權,包括立法、司法、治安和管理經濟、文化、社會的行政活動。
可見,私權並非是「小」的、「私」的,而恰恰是「多」的、「廣」的、「本」的。它是正常地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和企業、社會組織的各種「生活」權利,它們是自主、自由、平等的,正常狀況下不需要公權介入。只有出現了私權的被侵害、違法和沖突時,才由公權來幫助保護、裁決、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