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行政法庭
法國的兩大法院組織系統互不隸屬。①普通法院系統。由初審法院、大審法院、違警法院、輕罪法院等基層法院和重罪法院(又稱巡迴法院)、上訴法院、國家安全法院等中級法院以及最高法院組成,負責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其中,初審法院和大審法院屬於民事法院,違警法院、輕罪法院和重罪法院屬於刑事法院。法官的產生,除民事法院中的商事法庭、鄉鎮對等法庭、勞資調解委員會、社會保險訴訟委員會的法官由選舉產生外,刑事法院和其他民事法院法官則由最高司法委員會或司法部長推薦或任命。法官實行終身制,非經彈劾不得免職。②行政法院系統。由最高行政法院和各省所設的27個行政法庭組成,主要任務是解釋現行法律和行政法令,並提供建議和擬訂草案;審理行政機關之間的糾紛和公民對行政機關的控告。行政法院的成員不是職業法官,而是行政官員,任命和調動按公務員制度規定辦理。③在兩大法院組織系統之外,還設有爭議法庭和特別高等法院。爭議法庭由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選出的法官以及司法部長等組成,負責處理普通法院與行政法院兩系統間關於管轄權的爭議。特別高等法院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選出的議員組成,專門審理總統所犯的叛國罪和政府部長在執行職務期間所犯的刑事罪和危害國家安全罪。
⑵ 法國法院制度
分為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兩大系統。法院包括民事法院和刑事法院。其中專屬於民事法屬院的有初審法院和大審法院,屬於刑事法院的有違警法院,輕罪法院和重罪法院。此外,還有上訴法院(民事,刑事案件的上訴審法院,重罪案件除外),國家安全法院(負責審理和平時期顛覆活動案件以及司法部長以政治罪為由指定其審理的案件),以及最高法院(普通法院的最高審級,但只復議法律問題,不審理事實,不製作新判決)。行政法院擔負兩項任務:(1)就現行法律和行政法令向行政部門作出解釋,提供建議和擬定草案,屬行政職能;(2)審理行政機關之間的糾紛和公民對行政機關的控告,屬司法職能。行政法院分為兩級,即最高行政法院和各省所設的行政法庭。爭議法院是處理普通法院與行政法院兩系統間關於管轄權的爭議。根據法國憲法規定,還設有獨立於上述兩系統之外的特別高等法院,專門審理總統所犯叛國罪和政府部長在任職期間所犯的刑事罪和危害國家安全罪。
⑶ 《西方政治制度》法國行政法院與普通法院相比有哪些特點
法國是「行政法之父」,是現代行政法的發源地。法國行政法的發展是隨著行政法院的產生與完善而逐漸成熟的。所周知,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前,法國的行政權力掌握在資產階級手裡,而代表司法權的普通法院則掌握在封建貴族手中,兩者之間芥蒂頗深,相互抵牾。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以後,資產階級掌握的政府頒布了許多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法律,但這些法律的執行往往受到代表封建勢力法院的故意阻撓和破壞,因此,為規避干涉起見,資產階級以「三權分立」為理論武器,在1790年制憲會議上制定了關於司法組織的法律規定:「司法職能和行政職能不同,現在和將來永遠分離,法官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擾行政機關活動,也不得因其職務上的原因,將行政官員傳喚到庭,違者以瀆職罪論」。自此,普通法院便喪失了行政審判的權力。雖然在大革命時期,制憲會議禁止了普通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權力。但是在禁止以後的十年內,並沒有考慮設立一個行政法院來專門管轄行政訴訟。法國公民對於行政行為的申訴,主要由被訴行政主體的上級機關受理,而最終的裁判權屬於國家元首。因此,這個時期雖然存在行政救濟,但是嚴格意義上的行政訴訟尚未產生。拿破崙上台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決定設立國家參事院,就是現在的最高行政法院。但在普法戰爭後,國家參事院一度被取消,後來又被恢復了,那時又規定,國家參事院以法國人民的名義行使行政審判的權力,據此,行政審判權不再是法國國家元首保留的權力,國家參事院在法律上成為了最高行政法院。1889年,最高行政法院在著名的卡多案件的判決里,正式否定了部長法官制,規定當事人不服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
(window.cproArray = window.cproArray || []).push({ id: "u3054369" });
可以直接向國家參事院起訴。自此,總體意義上的法國行政法院制度才正式形成,從而奠定了世界上最為典型的普通法院與行政法院並立的二元司法制度。
法國最高法院是司法法院系統最高級別的法院,於1790年在巴黎成立,是法國唯一對全國有管轄權的司法法院,處於司法「金字塔」的頂端。最高法院肩負著雙重任務:一是保護合法。最高法院監督下級法院的判決,對上訴案件只審查原判適用法律是否正確,訴訟程序是否合法,不審理案件事實;二是統一判例,即統一對法律的解釋,法律不僅僅必須實施,還必須在全國范圍內以統一的方式實施。最高法院的機構設置是依據法國《司法組織法典》的規定,最高法院設6個審判庭,其中包括1個刑事審判庭和5個民事審判庭。院長是法院的最高領導,也是全法國最高級別的法官,主要從事重要的行政職能,特別是主持最高法院全體會議和混合法庭作出的重大決定。庭長的主要職權是負責在法官之間分配案件,參加最高法院全體會議和混合法庭審理案件。法官由院長分配其所工作的審判庭。助理法官主要是協助法官審理案件,通常年紀較輕,級別也低於法官。助理辦案員一般從事行政事務工作,尤其是文件資料工作。最高法院還設有書記員室,由一名總書記官領導。
⑷ 法國的行政法院由什麼組成
法國行政法院沿革
作者:張海斌
法國是「行政法之父」,是現代行政法的發源地。法國行政法的發展是隨著行政法院的產生與完善而逐漸成熟的。因此,對法國行政法院的沿革進行必要的梳理,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現代行政法的價值和精神。
眾所周知,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前,法國的行政權力掌握在資產階級手裡,而代表司法權的普通法院則掌握在封建貴族手中,兩者之間芥蒂頗深,相互抵牾。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以後,資產階級掌握的政府頒布了許多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法律,但這些法律的執行往往受到代表封建勢力法院的故意阻撓和破壞,因此,為規避干涉起見,資產階級以「三權分立」為理論武器,在 1790年8月制憲會議上制定了關於司法組織的法律規定:「司法職能和行政職能不同,現在和將來永遠分離,法官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擾行政機關活動,也不得因其職務上的原因,將行政官員傳喚到庭,違者以瀆職罪論」。自此,普通法院便喪失了行政審判的權力。
雖然在大革命時期,制憲會議禁止了普通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權力。但是在禁止以後的十年內,並沒有考慮設立一個行政法院來專門管轄行政訴訟。法國公民對於行政行為的申訴,主要由被訴行政主體的上級機關受理,而最終的裁判權屬於國家元首。因此,這個時期雖然存在行政救濟,但是嚴格意義上的行政訴訟尚未產生。拿破崙上台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於 1799年通過憲法,決定設立國家參事院(即現在的最高行政法院)。國家參事院除了起草和審查法律外,還受理公民對於行政機關的申訴案件。但是,由於參事院的裁決必須以國家元首名義作出,此時行政裁判權仍由國家元首保留著。普法戰爭後,國家參事院一度被取消,但1872年即被恢復。同時規定,國家參事院以法國人民的名義行使行政審判的權力。據此,行政審判權不再是法國國家元首保留的權力,國家參事院在法律上成為了最高行政法院。後來根據1872年的法律,又成立了一個許可權爭議法庭,專門裁決行政法院與普通法院之間的許可權爭議。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由於 1799年國家參事院的設立,並沒有取消部長對行政案件的裁決權。因此在當時,除非法律規定可以直接向國家參事院起訴,一切行政案件必須先由部長裁決,不服部長裁決,當事人才可以向國家參事院起訴。此即所謂「部長法官制」。1889年12月,最高行政法院在著名的卡多案件的判決里,正式否定了部長法官制,規定當事人不服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可以直接向國家參事院(最高行政法院)起訴。自此,總體意義上的法國行政法院制度才正式形成,從而奠定了世界上最為典型的普通法院與行政法院並立的二元司法制度。
⑸ 如何看待法國行政法院的組織系統和許可權。
法國的法院組織實行二元制,即由普通法院系統和行政法院系統組成,分別行駛司專法權。前屬者審理刑事、民事案件,後者審理國家機關之間、國家機關官吏與公民之間發生的爭議案件。二者互不隸屬,各有管轄范圍。
(一)普通法院系統與許可權。審理民事、刑事案件的普通法院系統共設三級法院,即大審法庭、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實行三級兩審制。
大審法庭是第一審級,也是基層法院,其中有包括初審法庭和大審法庭。
上訴法院是第二審級,其中包括巡迴法院、國家安全法院和上訴法院。
最高法院是普通法院系統最高一級的審判機關,全國只有一所,設於巴黎,內設民事審判庭和刑事審判庭。
(二)行政法院系統與許可權。法國的行政法院由行政法庭、行政上訴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組成,主要審理涉及國家機關之間、公民對國家機關、國家機關的官吏在執行公務期間而發生的訴訟。此外還具有咨詢職能和監督職能。
⑹ 求法國,德國的司法機關,他們各自與議會是什麼關系
德國。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議院行使立法權,監督法律的執行,選舉聯邦總理,參與選舉聯邦總統和監督聯邦政府的工作等。
法國 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司法管轄體系,即負責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普通法院與負責公民與政府機關之間爭議案件的行政法院。
普通法院有三類:1、專門法庭(包括兒童法庭、負責處理僱主和職工之間糾紛的勞資調解委員會、審理商人之間或商業公司之間爭端事件的商務法庭和社會保險法庭)。2、民事法院。 3、刑事法院(包括判決輕微犯罪案件的警察法庭、判決輕罪案件的輕罪法庭、判決重大刑事案件的重罪法庭)。
普通法院系統縱向上又分為四級:初審法庭、大審法庭、上訴法院和終審法院。終審法院是最高一級司法機關,負責受理對35個上訴法院所作判決的上訴。院長居伊·加尼韋(Guy CANIVET)。
行政法院是最高行政訴訟機關,下設行政法庭。行政法院對行政法令的合法性作最後裁決,並充當政府在制定法律草案方面的顧問。
法國的檢察機關沒有獨立的組織系統,其職能由各級法院中配備的檢察官行使。檢察官雖派駐在法院內,但行使職能獨立於法院。檢察官的管理權屬於司法部。最高法院設總檢察長 1人,檢察官若幹人;上訴法院設檢察長1人,檢察官若幹人;大審法院設檢察官1人,代理檢察官和助理檢察官若幹人。
⑺ 法國的普通法院能看見什麼
法國的普通法院能看見什麼,我也不知道你上法上那網路看去
⑻ 法國最高行政法院的審查范圍
一、法國行政法院制度概況作為法國行政法制度的一部分,法國行政法院制度也體現著法國行政法的精神,正如已故的J.D.B.米切爾教授所說:這個問題,坦率地說,即我們是否需要在政府中恢復法律的位置。這種恢復要求一個可被接受的法以及一個可被接受的實施該法律的主體,同時該主體也要認識到政府的真正需求和個人的價值。這就是隱藏於技術背後的行政法的樣子,也是最高行政法院試圖成為的東西。①從這里可以看出法國行政法體現出的人文精神,正如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所闡述的那樣,政府所擁有的權力是人們讓渡出來的,是人們和社會政府之間所達成的一種契約,當政府行為違反公眾意志的時候,人民就有權推翻它,它強調在保護個人利益的前提下控制國家權力,在這里政府是一個服務機構,而非專制機器。政府是充分尊重個人意志和價值的。這和長期處於封建專制,忽視和抹殺個人,強調整體的中國有著根本上的不同!法官的存在和預先設立的司法控制促使行政服從於法律,在這里法國人認為法官必須是專門的法官,法律也必須是專門的法律。在法國,行政的司法控制被賦予了一個在專門法院裡面的由專家組成的法官群體。這些法院現在形成了以巴黎的最高行政法院為首的三級體制,有七個地區上訴行政法院,27個位於法國各大都市的行政法庭。在法國的海外省及領地,也有四個行政法庭。這些行政法院除了一般的管轄權外,在許多專門的領域和其他的行政管轄權方面行使著司法職能,當然這些專門行政管轄權是要受到監督的,但是並不是由普通法院來監督,而是由最高行政法院作為最高級別的行政法院來進行的。行政法院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大革命前法國相應制度的延續和繼承,以最高行政法院為例,其就是由大革命前的「國王參事院」演變而來,作為一個曾經在它自己的權力范圍內被建立起來的法院,最高行政法院在進行各類的行政侵害救濟,比如決定,合同的違反,侵權責任,稅務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0世紀行政領域的擴大增加了行政法院的重要性,同時也增加了它的訴訟負擔,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建立能夠處理大量常規訴訟的中下級行政法院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在大革命前,處理針對國王行政訴願的地方法院就已經存在,由總督來管理,它們是後來的地方行政司法體系的模版,省參事院與國家參事院一樣,由拿破崙在1799年建立。1926年,86個省參事院為26個內部部門會議所替代,每一個會議的管轄權覆蓋了好幾個省。此後每個會議都任命了一格法院的全職人員作為主席,會議的成員成為獨立的具有較高職務的公務員。會議在1934,1938年擴大了管轄權,許多種類的事務都被移交給它們,他們自此也就成為最高行政法院專有管轄權的一部分。 最高行政法院經過1953,1987年的改革,目前主要保留了三項管轄權:一,對一審和終審的管轄權。二,最高行政法院繼續保有的針對那些沒有在1987年的改革中轉移給行政上訴法院的對行政法庭的上訴。三,撤銷之訴。行政法院為了適應自身不斷的發展需要,在1953年進行了行政司法體系的整合,行政法庭②被賦予了更高的地位,提高了服務的條件,薪水,增加了晉升機會,並規定最高行政法院的一些人員可從行政法庭中招聘。我們看到無論是最高行政法院和行政法庭或是行政上訴法庭,他們的成員都大部分來自國立行政學院(在最高行政法院中,成員還保留著部分的行政職務)。總體而言,法國的改革者通過對官僚機構作出的行政決定的過程,進行規制來尋求公共行政的發展,制定法律或者命令需要與相關的人進行討論或咨詢,並獲得信息,這樣的預先控制經常比其後向法院或法庭申訴更為有效。
⑼ 西方政治及憲法制度(圍繞行政,法院,公民分析)
就政治體制而言,西方所有國家都是實行議會民主、多黨制和三權分立的制度。但在具體的組織方式上不同國家又各有自己的特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美國的總統制模式、英國、德國的議會內閣制模式和法國的半總統制模式。
一、美國政治體制模式的基本特點
美國的政治體制是一個總統制的國家,在其早期的權力構架中,並沒有政黨的因素,只是在後來政治角逐中,政黨不斷在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特點是:
1、總統候選人由政黨推薦產生,總統在全國由全體選民直接投票、間接選舉產生,當選總統並不一定是得到絕對選票多者,而是為獲得選舉人票更多者,哪一位總統候選人只要獲得270張選舉人票即當選美國總統。當選總統所在的那個黨即為「執政黨」,上台組閣行使行政權。總統還是行政首腦,直接控制著行政機構,並且還是三軍總司令。
2、美國的政黨體制相當鬆散,政黨存在的意義更多的是作為各類選舉的工具,選舉之後,政黨作為一種組織體系作用相當微弱,所以它是一種典型的「選舉黨」。美國是一個典型的兩黨制國家,但它不同於西歐國家的兩黨制,它不是以意識形態劃分的,而是按照區域和利益集團來劃分,兩黨從本質上講都是代表不同資產階級利益的政黨。在美國的權力體系中,從聯邦到地方各級政府的絕大部分權力都由兩黨人士掌控,第三黨從未在真正意義上對共和、民主黨構成實質威脅。
3、美國的國會即眾議院、參議院議員一般由政黨推薦參選,由全民投票直接選舉產生,擁有立法權。除個別當選議員是第三黨、獨立人士外,大部分議員都由共和、民主兩黨所得,並組成各自的黨團。眾院議長由多數黨資深議員出任,參院議長由副總統兼任,另設臨時議長。與西歐國家不同,即便在參、眾兩院獲得多數席位也未必是執政黨,只有總統所在的黨才是執政黨。在總統任期的中間,還有中期選舉,主要是改選部分參議員和眾議院全部改選。
4、美國的總統盡管名義上是所在黨的領袖,但當選後更多的是以「全民總統」的面目出現,其政黨背景和痕跡淡化,沒有哪一個美國總統全面領導過一個黨,他難以通過黨組織來控制國會、州和地方公職人員。美國總統不由國會選舉產生,他不對國會負責。
5、這一政治體制模式的優點是:美國總統的權力較大,總統受政黨的約束小,獨立性較大,有利於較快地作出政治決斷,提高執政效能。其弱點是:美國三大權力體系的相互制約與牽制明顯,造成一些體制消耗。總統無權解散國會,但可以否決國會通過的法案,國會可以彈劾總統;總統可以任命最高法官,最高法院又可以裁決國會和總統的法律、決定是否違憲。
二、英國、德國等政治體制模式的基本特點
這類國家的政黨政治及政權構成模式在西方較為普遍,包括如英國、德國、瑞典、加拿大、義大利、日本和西歐大陸的多數發達國家。它們基本上都是屬於責任內閣制政體,是典型的議會民主制政體,其基本特點是:
1、政黨獲得權力的主要途徑就是贏得議會選舉的勝利,即獲得下院即眾議院議席的多數。議員候選人大都由政黨推薦或具有政黨背景,多黨參加的競選是體現其所謂民主制度的重要方面,一般都設定了3-5%的門檻票,並實行以多數代表制為主的選舉制度,更有利於大黨獲得多數議席。一般是由獲得下院相對多數的黨領銜組閣,並由該黨的領袖出任政府首腦。但也有議會的少數黨組閣的現象,這尤其是在多個黨進入了議會,且無一黨獲得議會相對多數的情況下更有可能。
2、國家的權力體系以內閣為核心,內閣擁有國家的最高行政權力。內閣對議會負責,受議會制約。內閣不僅擁有行政權力,而且具有立法建議權,由執政黨所控制的議會多數保證立法的通過。內閣總理或首相有很大的權力,他不僅能夠挑選閣員,決定國家大政方針,甚至可以解散議會,宣布提前進行大選。
3、總統或國王更多的是一種榮譽性職位,並無真正的實權。在這一政體中,國王均為世襲制,總統多為間接選舉產生,如由國會議員投票選舉產生。總統或國王作為國家元首更多地體現為一種象徵性、禮儀性意義,只是在特殊情況下介入政黨間的權力調解,平常較為超脫,不承擔具體責任。
4、政黨大都是一個相對嚴密的組織體系,但右翼比左翼要鬆散。政黨無論是作為群眾黨還是精英黨,大都有一個從上到下的組織系統,乃至還有一套黨的外圍組織如工會、青年、婦女組織,對本黨執政起著一種輔助作用,甚至可以對政府形成某些牽制。
5、這種政權模式的優點是,無論是體制形成還是實際運作都相對民主、公正,更有利於決策的科學和周全。但缺點是,體制或制度容易模式化,導致官僚主義,影響執政效率。
三、法國政治體制模式的基本特點
與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不同,法國的政權模式是一種「半總統制」模式,既有總統制的特點,又有議會制的特徵,其主要特點為:
1、總統候選人由政黨或政黨聯盟推薦,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從原來的七年減為五年,同議會、政府任期同步。總統作為國家元首,權力不如美國總統大,但又遠遠大於內閣制國家的總統或國王。他掌管著國家的外交和國防大權,決定包括經濟社會事務在內的各項大政方針,實際上掌握國家最高行政權(但他不是行政首腦,也不具體負責經濟社會事務),主持內閣會議,享有對政府官員的任命權,並有權解散議會,宣布提前大選,還可施行憲法第16條規定的非常權力。
2、政府由獲得下院即國民議會多數的政黨組成,總理也由該黨領袖出任,並由總統任命,政府主要職責是管理經濟與內政事務,同時對總統和議會負責,議會可以質詢並彈劾政府。
3、法國的總統和議會一般都實行兩輪投票制(總統如在第一輪選舉中獲得超過50%的多數,就不必再進行第二次投票),總統、議員都是由在第二輪投票中獲得相對多數的候選人出任。如果總統與獲得議會多數的黨不是同一個黨,便會出現「左右共治」的政治現象,但一般都把在政府中當政的黨視為執政黨。近20年來,法國幾次出現了這種「左右共治」的現象。
4、這種政治模式的優點是,權力相對分散,不易於導致專制和專權,總統握有一定的實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其缺點是,行政權力的分散使得政府權威較弱,不利於國家管理,而且「左右共治」現象又導致了政黨間的爭權奪利,損害了政黨的形象,也不利於社會問題的順利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