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主體的認定
A. 勞動法的適用主體有哪些哪些不適用,為什麼2
對於勞動法的適用主體,《勞動法》第二條有明確規定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回境內的企業答、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而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的幹部按照或者參照公務員體制進行管理,由《公務員法》進行調整。簡單地說,工人適用《勞動法》,幹部適用《公務員法》而不適用《勞動法》。
國家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對與兩者勞動者(工人和幹部)的管理要求不同,他們得到的保障也是有區別的,分門別類進行管理,有利於維護工人身份勞動者的權益。
B. 勞動法的主體和客體以及主要內容是什麼
勞動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分別為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內容與客體。
(一)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
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依據勞動法律的規定,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勞動法律關系的參與者,包括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等用人單位和與之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即僱主與雇員。依據我國勞動法的規定,工會是團體勞動法律關系的形式主體。
勞動者成為勞動法律關系主體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具有勞動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所謂勞動權利能力是勞動法律關系主體依法享有勞動權利和承擔勞動義務的資格;行為能力是勞動法律關系主體能以自己的行為依法行使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使勞動法律關系建立、變更和消滅的資格。依據人的年齡、健康、智力和行為自由等事實要素,法律通常將自然人分為完全勞動行為能力人、限制勞動行為能力人和無勞動行為能力人。完全勞動行為能力人是指身體健康,有完全行為自由,l8周歲以上的男性勞動者。限制勞動行為能力人同樣依據前述四個要素劃分,之所以限制勞動行為能力是為保護特定群體的特殊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的目的而不是歧視,更不是違反勞動平等的原則。限制勞動行為能力人主要包括:16~18周歲的未成年人(禁止從事特別繁重的體力勞動的工種、崗位的工作等);女性勞動者(在女職工禁忌勞動的工種或崗位被視為無勞動行為能力;在特定的生理時期,不得安排從事某些特定的生產作業);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只能從事與其勞動能力相適應的職業);某些特定的疾病患者(不得從事特定的職業或崗位、工種的工作);部分被依法限制行為自由的人(因違反某些特定規則,被依法限制執業資格的人等)。無勞動行為能力人主要是指16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經過有權的機關批准,文娛、體育和特種工藝單位可以招用的未成年人除外),以及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等。
各類用人單位包括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國家機關、事業組織和社會團體成為勞動法律關系主體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具備用工權利能力和用工行為能力。所謂用工權利能力是指用人單位依法享有用工權利和承擔用工義務的資格;所謂用工行為能力是指用人單位依法能以自己的行為行使用工權利和承擔用工義務的資格。包括能夠提供給勞動者進行勞動的物質、技術和組織條件,其他符合國家法定最低標准以上的勞動安全衛生條件,支付勞動報酬,繳納社會保險並能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用人單位作為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資格一般依存於它的民事主體資格,即必須有自己的名稱、住所、財產和組織機構。用人單位的用工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通常依據一定的法律程序由其職能部門代理行使。
C. 不具備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資格的人員有哪些
不具有勞動行為能力的公民大體有四類,(1)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2)完全喪失勞動專能力的殘疾屬人,(3)精神病患者,(4)行為自由被剝奪者或受到特定限制者。
勞動者的主體資格是勞動法規定的公民成為勞動者應當具備的條件。它包括公民的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兩個方面。勞動權利能力是指公民能夠享有勞動權利並承擔勞動義務的法律資格。勞動行為能力是指公民能夠以自己的行為行使勞動權利並承擔勞動義務的法律資格。公民在勞動法上的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與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是不同的。公民享有民事權利能力,但不一定享有或不一定完全享有民事行為能力,享有民事行為能力必然享有民事權利能力;公民享有勞動權利能力必然同時享有勞動行為能力,反之亦然,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具有統一性。
D. 用人單位作為勞動法的適格主體有無范圍
《勞動合同法》第二來條規定:中自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因此,中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是勞動合同法的自然適格主體;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主要與勞動者建立了勞動關系的,也可以成為勞動合同法的適格主體。
E. 勞動合同的主體必須符合法定主體資格條件必須是勞動合同法適用范圍內的什麼
法律的適用范圍,又稱為法律的調整范圍或法律的效力范圍,指的是法律的生效范圍或者是適用范圍,即法律對什麼人、什麼事、在什麼地方和什麼時間有約束力。從上述的界定可以看出,法律的適用范圍可以分為四種:即對人的效力、對事的效力、空間效力和時間效力。一般而言,對人和對事的效力范圍限於空間和時間的效力范圍,後兩個范圍只是一個人應該遵守某種行為所在的地域和所處的時間。
所以對於法律的適用范圍,我們一般從主體的適用范圍、時間的適用范圍以及地域的適用范圍三個方面來分析。
《勞動合同法》 第2 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按照上述規定,《勞動合同法》 的適用范圍可以作如下區分:
(1)對主體的適用范圍:從該法第2 條的規定來看,其主體的適用范圍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用人單位;二是勞動者。
這就涉及到兩個問題,即哪些單位可以算作用人單位;什麼樣的人才能稱為勞動者。我國的立法機關採納窮盡列舉的模式,將用人單位限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同時將例外情況下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也遵照《勞動合同法》來執行。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勞動合同法》對於勞動者的范圍沒有進行界定。細言之:
① 就用人單位來說,一般是指同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的對方當事人,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從這個規定來看,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也納入到了《勞動合同法》 的調整范圍,這為實現並軌並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創造了條件。
需要注意的是,個人是否可以成為用人單位呢?我國《勞動合同法》 對此並沒有明確規定。如果單純從用人單位這一稱謂上來看,用人單位既然是單位,那麼肯定不能為自然人。但是另一方面,《勞動合同法》 又規定了非全日制用工的形式中的個人承包經營招用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發包的個人或者組織與個人承包經營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②就勞動者來說,什麼樣的人才能稱為勞動者呢?一般而言,勞動者是指達到法定年齡且有勞動能力的自然人。我國《勞動合同法》 上的勞動者可以分為廣義上的勞動者和狹義上的勞動者,前者指具有勞動主體資格的自然人,即勞動力市場中的勞動者,其主體資格應當由《勞動法》 規定;後者指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即參與勞動關系並在其中享有勞動權利,承擔勞動義務的自然人。
《勞動法》 中有的制度,如工資、工時、勞動條件、勞動爭議處理程序等都是為狹義勞動者所設計的。《勞動法》第2 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按照一般的理解,《勞動合同法》 的勞動者的范圍可以通過用人單位的界定范圍和勞動關系的概念來確認。
F. 勞動法的主體是什麼
勞動者與用人單位。
G. 為什麼他們不具備勞動法律關系主體資格
我國《勞動法》第二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與之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是否具備勞動法律關系主體資格要人兩個方面來看:
一是用人單位的主體資格:我國勞動法規定的用人單位主體是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不包括群眾性自治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家庭、農村承包經營戶)。企業、個體經濟組織經工商管理機關審核登記成立,國家機關、事業組織按法定程序依法設立,社會團體依照法律規定設立(如工會)或經登記成立(民間社會團體),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依法成立即取得法人資格,取得法人資格的就有合法的用人主體資格,否則就不具備主體資格。
二是勞動者主體資格。我國勞動法規定「不得招用已滿16周歲未滿18周歲的公民從事過重、有毒、有害的勞動或者危險作業」的規定,是關於勞動者限制行為能力在年齡界限上的法律規定,已滿18歲的公民為完全勞動行為能力的勞動者。 我國勞動法律法規在對勞動者勞動權利能力的規定多為授權性的,而對勞動者的勞動行為能力,從保護勞動者利益出發,作了具體排除性規定。不具有勞動行為能力的公民大體有四類,(1)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2)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3)精神病患者,(4)行為自由被剝奪者或受到特定限制者。我們只需對公民的勞動行為能力作出認定,即可實現對公民勞動者主體資格的確定與否。在實踐中,城鄉居民男滿60周歲、女滿55周歲即視為不符合勞動者主體資格,特別是已經享受完善的社會保障的人員,發生的勞動關系不適用勞動法調整。
H. 勞動法主體是什麼
勞動者與用人單位
I. 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是什麼意思
勞動者需年齡段在16-達到退休年齡,用人單位指經過注冊登記合法單位
J. 勞動法主體 客體和內容
主體: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參與者。即勞動者和用人單位。
客體:主體權利義務所指向的事物,例如工薪、工作時間和休假等。
內容:主體依法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