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復議法和行政訴訟法的區別

行政復議法和行政訴訟法的區別

發布時間: 2021-01-10 03:56:12

Ⅰ 行政復議法的內容是否適用行政訴訟法的規定

你好朋友,行政復議法的內容是適用行政訴訟法的規定的新聞,可以幫到您

Ⅱ 比較行政訴訟法與行政復議法在受案范圍上的相同點

「有權利(力)必有救濟」、「有侵害必有保護」。現代行政法治要求對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所造成的侵害必須予以法律上的補救,這就是行政救濟。行政救濟是對行政權力侵犯公民權利所造成的損害給予補救的法律制度總稱,即行政救濟是對行政權力侵犯公民權利的制度化的救濟。①行政救濟以是否由行政機關實施救濟作為標准可分為行政內救濟和行政外救濟。②行政內救濟是指行政機關實施的救濟,在我國包括行政復議、信訪、行政仲裁等,主要是指行政復議。行政外救濟包括訴訟救濟和立法直接實施的救濟以及立法機關或其他機關已經形成制度的其他救濟途徑,在我國主要是指行政訴訟。 對行政爭議採取訴訟途徑進行救濟符合現代法治社會國家權力分工基本原則的要求。對糾紛的解決權和救濟的給予權應屬於司法機關司法權的內容。設立行政訴訟制度直接體現了司法最終解決原則,其含義是指對行政權力侵犯公民權利的一切情形都應當設置司法的救濟途徑,使權利在受到侵害時可以直接的或間接地通過司法的途徑獲得救濟。但由於現代社會的發展,行政權力逐漸擴大,立法逐漸將一些司法裁判權賦予行政機關。即使是在嚴格實行三權分立原則的國家,立法上和理論上也盡量在保留司法對行政裁決權的最終的控制和監督的前提下,逐漸將對行政糾紛的裁決權和救濟的給予權交給行政機關。「盡管有三權分立的迂腐教條,向行政機關授予審判權卻一直沒有中斷過。復雜的現代社會需要行政機關具有司法職權,是這種授權不可避免。」③隨著現代行政法的發展,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通過行政程序解決行政糾紛和實施行政救濟。將行政內救濟作為行政訴訟必經或可能經過的訴前程序,已經成為一種世界性經驗。世界許多國家都有與我國行政復議相同涵義的制度。我國的行政復議制度最初是作為行政訴訟制度的配套制度而建立起來的,作為這一制度建立標志的《行政復議條例》與《行政訴訟法》在立法上基本上保持了一致,但是,由於立法上的限制,這一制度在實施中沒有能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新的《行政復議法》的頒布實施從立法上改變了這一狀況,它標志著我國的行政復議制度的成熟與完備,但也正是由於它在立法上擺脫了《行政訴訟法》的影響和束縛,因而,《行政復議法》與《行政訴訟法》在不少制度的設定方面相互不能銜接,存在著相互脫節的現象。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簡稱司法解釋),對行政訴訟法的適用和執行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和說明,從而使行政訴訟制度更趨完善,但也使行政復議制度與行政訴訟制度之間的脫節現象愈為明顯。這一問題不解決,會使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這兩項民主制度的優越性大打折扣,本文就行政復議法與行政訴訟法的顯著不同作出列舉。一﹑行政復議范圍與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之比較在具體行政行為方面:行政復議的范圍要較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寬泛得多,明確列入行政復議范圍而未列入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有:(1)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許可證、執照、資質證、資格證等證書變更、中止、撤銷的決定不服的;(2)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3)認為行政機關變更或者廢止農業承包經營合同,侵犯其合法權益的;(4)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審批、登記有關事項,行政機關沒有依法辦理的;(5)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受教育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沒有依法履行的;(6)申請行政機關發放社會保障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費,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放的。此外,為防止列舉規定的疏漏,《行政復議法》並增加了「認為行政機關的其他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概括規定。《行政復議法》實際上就將行政機關所有的外部具體行政行為納入到行政復議的范圍之中,而《行政訴訟法》,除了上述列舉的內容未有規定外,其概括規定也僅限於「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情形,因此,《行政訴訟法》實際上只是將主要的具體行政行為納入到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之中;《行政復議法》上只是將主要的具體行政行為納入到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之中;不僅如此,《行政復議法》將對相對人權利保護的范圍拓展到所有的權利領域,即只要相對人認為其合法權益受到具體行政行為的侵犯,都可以申請行政復議,而《行政訴訟法》則將權利保護的范圍局限在人身權和財產權(即民事權利)方面。盡管《行政訴訟法》在其第11條第(2)款中做了補充規定,但是,這一規定也僅僅說明,相對人如越出人身權或或財產權的范圍提起訴訟,必須要有法律、法規的明確規定。此外在抽象行政行為方面:《行政復議法》已將部分抽象行政行為納入行政復議的范圍,但《行政訴訟法》則將抽象行政行為完全排斥在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之外。我國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之比較

Ⅲ 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有什麼區別

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區別如下:
1、處理機關不同。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的處理機關是不同的,前者是行政機關,後者是人民法院,即司法機關。
2、性質不同。處理機關的不同決定了它們行為性質上的區別:行政復議機關的復議行為屬於行政行為,它是一種行政機關內部的層級監督制度,對相對人來說,這是一種行政救濟的手段;而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活動屬於司法活動,是人民法院對行政機關的監督活動,是人民法院行使司法權對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對行政相對人來說這是一種訴訟救濟的手段。前者受行政程序法即行政復議法調整,後者則受訴訟法即行政訴訟法支配。
3、受案范圍不同。行政復議范圍大於行政訴訟范圍。屬於行政訴訟范圍的,必然屬於行政復議范圍;但屬於行政復議范圍的,未必屬於行政訴訟的范圍。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限於人身權和財產權方面:行政復議的受案范圍除行政行為對人身權、財產權的侵犯外,還包括對受教育權和其他權利的侵犯。
4、審查標准不同。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都以行政行為為審查對象,但其審查標準是不同的。行政復議對行政行為是否合法與適當進行審查;行政訴訟原則上只對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對不適當的行政行為不予審查。此外,行政復議法對復議的申請范圍作了擴大的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更全面的保護。
5、審理方式和審理制度不同。行政復議是行政機關內部的上級對下級的監督監督制度,是高層級的行政權對低層級行政權的監督。所以監督是全面的,不僅限於對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審查,還包括對行政行為合理性的審查。甚至不僅包括對行政行為的審查,而且在對行政行為審查的同時,還可以審查作為行政行為的依據的規章以下的行政規范性文件。行政復議一般實行書面復議制度,也就是說復議機關在審理復議案件時,僅就行政案件的書面材料進行審查,不傳喚申請人、被申請人、證人或其他復議參加人到庭,這樣可以節省時間精力和費用;而行政訴訟一般不實行書面審理制度,當事人雙方必須到庭,相互答辯。行政復議實行一級復議制,也就是說對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一般不得再請求復議;而行政訴訟實行兩審終審制,當事人對一審裁判不服的,可依法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而且行政訴訟是行使司法權來審查行政行為,一般只審查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對行政機關行使自由裁量權的合理性,則不屬於審查范圍。
6、處理許可權不同。行政復議機關在復議中解決糾紛的許可權與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解決糾紛的許可權大有區別。行政復議機關通過對原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全面審查,依法可作出維持、責令履行、撤銷、變更、確認、賠償損失等行政復議決定。行政復議以變更原處理決定為常見,而行政訴訟則只能對顯失公正的行政處罰予以變更。這是因為,在行政復議中,審查機關與被審查機關屬於同一系統主體,而在行政訴訟中,審查機關是司法機關,被審查機關則是行政機關,是兩個不同系統的主體,它們受到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分工的約束。
7、處理依據不同。行政復議案件的審理以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上級行政機關制定和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為依據;而行政訴訟案件的審理則只能以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為依據,以行政規章為參照。
8、法律效力不同。行政復議一般沒有最終的法律效力,相對人對復議不服,還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只有在法律規定復議裁決為終局裁決的情況下,復議才具有最終的法律效力,相對人不能再提起行政訴訟。只有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才有權規定哪些案件的行政復議能夠有終局裁決權。行政機關自己制定的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不能為自己設定終局裁決權。地方法規也無權規定行政復議的終局裁決權。行政訴訟則具有最終的法律效力,無論有沒有經過行政復議的案件,一經行政訴訟,訴訟的裁判結果就具有最終效力的結果,當事人必須遵行,不能再由行政機關復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向行政機關提出行政復議申請,行政機關受理行政復議申請、作出行政復議決定,適用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Ⅳ 根據《行政復議法》和《行政訴訟法》的規定

B. 正確

Ⅳ 行政復議法是根據行政訴訟法而制定的

根據憲法
行政復議法
第一條為了防止和糾正違法的或者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Ⅵ 行政訴訟法與行政復議法的異同

兩者同屬於救濟途徑

行政訴訟是司法行為,行政復議是行政行為。
前者是法律,後者是法規。
前者是審理,後者是審查。
前者是人大出的,後者是國務院出的。

Ⅶ 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有什麼區別

行政復議與起訴有諸多共同點,但畢竟是解決行政爭議的兩種不同方式,相互間存在明顯區別,這主要體現在:
1、處理機關不同。行政復議與起訴的處理機關是不同的,前者是行政機關,後者是人民法院,即司法機關。
2、性質不同。處理機關的不同決定了它們行為性質上的區別:行政復議機關的復議行為屬於行政行為,它是一種行政機關內部的層級監督制度,對相對人來說,這是一種行政救濟的手段;而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活動屬於司法活動,是人民法院對行政機關的監督活動,是人民法院行使司法權對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對行政相對人來說這是一種訴訟救濟的手段。前者受行政程序法即行政復議法調整,後者則受訴訟法即行政訴訟法支配。
3、受案范圍不同。行政復議范圍大於行政訴訟范圍。屬於行政訴訟范圍的,必然屬於行政復議范圍;但屬於行政復議范圍的,未必屬於行政訴訟的范圍。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限於人身權和財產權方面:行政復議的受案范圍除行政行為對人身權、財產權的侵犯外,還包括對受教育權和其他權利的侵犯。
4、審查標准不同。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都以具體行政行為為審查對象,但其審查標準是不同的。行政復議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與適當進行審查;行政訴訟原則上只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對不適當的具體行政行為不予審查。此外,行政復議法對復議的申請范圍作了擴大的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更全面的保護。

Ⅷ 有什麼方法巧記行政復議法和行政訴訟法中的期限

除了理解原因沒有其它方法。

Ⅸ 比較行政訴訟法和行政復議法在受案上的異同

行政復議法規定的抄受案范圍要廣於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一、行政復議法規定只要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即可向行政機關提出行政復議,當然這里要區分具體行政行為和抽象行政行為,一般對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不服單獨提起復議,行政機關是不受理的,應當一並提起;二、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就比較窄了,就現行法看,也就相對人認為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受教育權以及高校不發學位的行為不服的可以提起行政訴訟,並且訴訟中是不會對抽象行政行為本身進行審查的。有不足之處還望各位同仁賜教

熱點內容
國外會計法律責任制度 發布:2025-10-07 07:24:03 瀏覽:153
法院知道律所 發布:2025-10-07 07:00:42 瀏覽:274
遼寧省司法廳新任廳長 發布:2025-10-07 06:55:22 瀏覽:198
土地轉包合同法違約責任 發布:2025-10-07 06:53:46 瀏覽:471
司法備案室 發布:2025-10-07 06:51:27 瀏覽:26
公司法第22條 發布:2025-10-07 06:50:11 瀏覽:767
尊敬的道德 發布:2025-10-07 06:41:52 瀏覽:67
合同法總則體系圖 發布:2025-10-07 06:41:17 瀏覽:560
勞動法領域專家學者 發布:2025-10-07 06:35:43 瀏覽:799
合同法違約的相關試題和答案 發布:2025-10-07 06:31:22 瀏覽: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