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明顯不當
『壹』 行政訴訟法第一稿為什麼沒有將明顯不當寫進去
法院能否審查行政行為的合理性,即能不能管「明顯不當」的行政行為,在1989年《行政訴訟法》制定時就有爭論。爭論的結果是,對行政行為是否適當「基本不管」。也就是,法院原則上不對行政行為的合理性進行審查;但如果行政機關濫用職權法院可以撤銷,行政處罰顯失公正法院可以變更。這給了法院有限的審查權力。但在實踐中,法院在這兩個標准下,對行政行為的合理性進行一定的審查。然而,由於法律欠缺明確規定,法院普遍存在「不敢審」、「不願審」的情況。再次修改時,仍然面臨同樣的問題,特別是行政機關有一定的抵觸情緒,所以第一稿是,仍然沒有加入對「明顯不當」的審查。
一、學術界對於合理性審查的必要性做了大量的論證和呼籲。
學者們指出,行政裁量作為立法留給行政的一種選擇自由,不是絕對的。它不是行政機關自由馳騁的天空,也不是司法審查不能涉足的禁區。法治並不排斥行政裁量,但反對不受限制的裁量。在實踐中,司法審查逐漸進入了行政裁量領域,誠實信用、理性適度、平等無欺、正當程序等原則成為法律對行政的一般要求。正因如此,「行政自由裁量」這個曾經廣泛使用的概念遭到一些學者拋棄,代之以較為中性的「行政裁量」。
二、《行政訴訟法》修改時,法律界對於強化法院對行政裁量的審查,具有高度共識。
學術界起草的多個版本的行政訴訟法修改建議稿中,無一例外地擴大了法院對合理性問題的審查范圍。如果說行政法學界在行政訴訟法修改過程中曾經達成一些共識,這是為數不多的一致共識。微弱的異議聲音來自政府部門。一位法制辦官員委婉地提出,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的功能還是應當有所區分:《行政復議法》規定了復議機關對行政行為明顯不當的予以糾正,法院最好堅持合法性審查的立場,不審合理性問題。對此,有學者反駁,《行政復議法》規定復議機關只能撤銷「明顯不當」的行政行為,這一規定本身就是明顯不當的,甚至有違政府層級監督的憲法規定。所以,應當修改的是《行政復議法》的規定。
三、「明顯不當」入法,實際上已經是大勢所趨
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把「明顯不當」審查標准寫入法律沒有遭遇很大困難,盡管也談不上一帆風順。事實上,《行政訴訟法》修改草案第一次審議稿沒有規定「明顯不當」的審查根據。各方對此反應強烈,紛紛要求寫上。法律委員會報告說:「有些地方、法院、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提出,現行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只能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對於行政機關明顯不合理的行政行為,沒有規定人民法院可以判決撤銷,不利於解決行政爭議。」 於是,《行政訴訟法》修改草案第二次審議稿在法院可以判決撤銷行政行為的情形中,增加了「明顯不當」一項;在法院可以判決變更的情形中,「顯失公正」的措詞也統一為「明顯不當」。這一改之後再無波瀾,直到草案通過。
四、「明顯不當」入法,意義重大
中國法院可以對行政裁量的合理性進行審查,從此毫無疑問。一些原來根據「濫用職權」標准不能獲得支持的,現在有可能在「明顯不當」的標准下獲得支持;一些原來因為無法對裁量進行實質性審查而用其他理由撤銷行政行為的,現在可能徑直用「明顯不當」的根據予以撤銷。行政訴訟堂而皇之地進入合理性審查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