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績效占工資比例
A. 勞動法有沒有規定績效工資不能超過工資總額的百分之幾
一般都不會超過40%。
績效工資是近年來採取的一種公司激勵方式。
至於占個人收入的比重回,這個並沒答有正規的規定。因為屬於企業自己的行為,而且根據不同行業,不同工種,這個比例是完全不一樣的。
比如銷售行業,基本工資一般比較低,甚至都沒有基本工資,完全靠銷售業績的提成來賺取薪資。這個銷售業績的提成就是所謂的績效工資,可見比例是有很大差別的。
傳統行業的不同崗位績效也是差別很大的。
比如行政崗位,工人,技術員,管理人員等,他們的工作方式不一樣,所採取的績效管理模式不一樣,這個績效比例也是很有懸殊,但是一般都不會超過40%,超過了,這些拿固定收入的人就人心惶惶了。感覺幹活總有一雙眼睛盯著,很是不踏實。最後活都沒法幹了。
公司以前有過,本來是40%,後來調到20%不到一年,就取消績效考核了。
尤其是行政管理崗位,以及聯合作業的崗位,發下這個計算績效的成本遠遠高於實際的管理成本,最後都不了了之了。
所以說既然是激勵機制,那麼就要根據企業的自身情況,以及員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合理計算,最終目的是成功激勵員工,所以不要苛求什麼正規比例。
B. 新勞動法中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的比例
新勞動法中對於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的比例沒有進行規定。
工資的專構成,屬於用人單位屬薪酬制度的一部分,可以由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協商確定,法律不幹涉。
用人單位每月支付給正常出勤的勞動者的工資不能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C. 績效工資(占工資20%)打折,違法勞動法規定嗎
不管是否是農村戶口都應當繳納五險,績效本身就是按照業績發放的,合法
D. 勞動合同法中如何規定年薪中績效工資
新勞動法中對於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的比例沒有進行規定。
工資的構專成,屬於用人單位薪酬制屬度的一部分,可以由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協商確定,法律不幹涉。
用人單位每月支付給正常出勤的勞動者的工資不能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更多精彩內容來源重慶律師在線 http://china.findlaw.cn/chongqing
E. 績效工資占工資的多少比例是合理的,國家有規定嗎
沒有規定,抄只要全部工資不襲低於最低工資標准即可。
《勞動法》
第四十八條 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最低工資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報國務院備案。
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F. 工資中包含30%績效工資合法嗎
勞動法抄中並沒有明確規定績效工襲資的佔比,事實上勞動法連企業採取哪種工資結構、是否必須設置績效工資都沒有規定,完全由企業依據管理的需要而設定,只是規定了在發放時不能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問題中的績效工資其實可以理解為浮動工資,浮動工資可以是績效工資、也可以是獎金、提成等等形式。至於浮動工資的比例往往因崗位性質不同而進行差異化的設計,如銷售人員、生產一線的浮動工資比例通常會大於50%,甚至是全浮動;而技術研發人員通常會小於50%,以40%、30%居多;職能後勤人員浮動比例會更小,通常為30%、20%。總的原則可以歸納為,對企業業績產生的影響越大,其工資中浮動工資的佔比也就越大。
G. 請問一下,勞動法中,固定工資和績效工資怎麼規定的
勞動法並未對固定工資和績效工資作出規定,勞動法對企業工資分配事實規定按勞分配、同工同酬、工資隨經濟效益和物價水平增長,最低工資保護,企業內部採用那種工資分配形式,屬於企業自主權。不過,企業工資分配製度是規章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勞動法規規定,企業工資分配製度訂立應當經過員工民主討論,制定中有工會和職工代表參與,且經過公示,內容合法。
公司按績效考核,排除不可抗力影響,員工不能達標達到一定次數的,屬於不能勝任工作的情形,按勞動合同法第四十條(二)款規定,公司應當對其進行培訓或者調整崗位。經過培訓或調整崗位,仍然不能勝任工作的,公司可以提前30天書面通知或者額外支付一個月工資解除勞動合同,但因此解除合同應當按勞動者本單位工作年限每年一個月支付經濟補償金。
拓展資料
績效工資
績效工資分為廣義績效工資和狹義績效工資,廣義績效工資又稱績效加薪、獎勵工資(Merit pay)或與評估掛鉤的工資。
用馬克思的三種勞動論來說,績效工資主要是根據員工的第三種勞動即凝固勞動來支付工資,是典型的以成果論英雄,以實際的、最終的勞動成果確定員工薪酬的工資制度。主要有計件工資制、傭金制等形式。績效工資從本義上說,應是根據工作成績和勞動效率。
績效工資制可以提高工作績效,若使它能更好發揮作用,僱主必須確信能有效地對工作績效進行評估。傳統的績效工資制通常是個人績效,對員工績效增加認可的形式通常是在每年規定的時間內提高基本薪資。績效工資是以對員工績效的有效考核為基礎,實現將工資與考核結果相掛鉤的工資制度,它的理論基礎就是「以績取酬」。
H. 企業考核工資占收入比例法律法規
一般都不會超過40%。
績效工資是近年來採取的一種公司激勵方式。
至於占個人收入的內比重,容這個並沒有正規的規定。因為屬於企業自己的行為,而且根據不同行業,不同工種,這個比例是完全不一樣的。
比如銷售行業,基本工資一般比較低,甚至都沒有基本工資,完全靠銷售業績的提成來賺取薪資。這個銷售業績的提成就是所謂的績效工資,可見比例是有很大差別的。
傳統行業的不同崗位績效也是差別很大的。
比如行政崗位,工人,技術員,管理人員等,他們的工作方式不一樣,所採取的績效管理模式不一樣,這個績效比例也是很有懸殊,但是一般都不會超過40%,超過了,這些拿固定收入的人就人心惶惶了。感覺幹活總有一雙眼睛盯著,很是不踏實。最後活都沒法幹了。
公司以前有過,本來是40%,後來調到20%不到一年,就取消績效考核了。
尤其是行政管理崗位,以及聯合作業的崗位,發下這個計算績效的成本遠遠高於實際的管理成本,最後都不了了之了。
所以說既然是激勵機制,那麼就要根據企業的自身情況,以及員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合理計算,最終目的是成功激勵員工,所以不要苛求什麼正規比例。
I. 員工績效工資占員工工資的多少合適
勞動法中並沒有明確規定績效工資的佔比,事實上勞動法連企業採取哪種工資結內構、是容否必須設置績效工資都沒有規定,完全由企業依據管理的需要而設定,只是規定了在發放時不能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問題中的績效工資其實可以理解為浮動工資,浮動工資可以是績效工資、也可以是獎金、提成等等形式。至於浮動工資的比例往往因崗位性質不同而進行差異化的設計,如銷售人員、生產一線的浮動工資比例通常會大於50%,甚至是全浮動;而技術研發人員通常會小於50%,以40%、30%居多;職能後勤人員浮動比例會更小,通常為30%、20%。總的原則可以歸納為,對企業業績產生的影響越大,其工資中浮動工資的佔比也就越大。
J. 國企里工資組成是基本工資加績效,績效這部分怎麼算,佔比例大嗎求解答
國企績效工資計算辦法有企業自主確定。
按《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根據本單位的生產經營特點和經濟效益,按照按勞分配、同工同酬原則和最低工資保護規定,依法自主確定本單位的工資分配方式和工資水平。國企職工工資分配涉及績效工資比重由企業自主確定。
首先,國家律法里對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的比例是沒有硬性規定的,這之中的比例可以由單位自己調整。但基本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穩定或者穩定發展的企業,一般可以參照:
普通員工:基本工資和績效獎金從比例為80%和20%;
中基層管理:基本工資和績效獎金從比例為70%和30%~60%和40%;
高層管理:基本工資和績效獎金從比例為60%和40%~40%和60%;
銷售人員:基層比績效工資(傭金、獎金等)佔60%以上,中層和高層績效工資的比例要低一些。
技術人員:基本工資+績效工資+項目獎金的方式,一般前兩者基本工資比例要大些,後者額度要大些。
(10)勞動法績效占工資比例擴展閱讀
現代薪酬管理的四大目標:
1、吸收組織需要的優秀員工。
合理的高報酬不僅能為員工提升工作的熱情還能為組織的未來發展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
2、達到效率目標。
薪酬效率目標的制定其本質就在於要用適當的薪酬花費給組織帶來最大的收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要站在產出的角度分析即薪酬能為組織績效帶來最大價值利益;
第二要站在投入角度分析即要實現薪酬成本的優化控制,用最合適的花費為組織謀取最大的利益。
3、起到激勵作用。
薪酬發放的本質即在於對員工努力工作的付出提供等值的報酬。只有在員工的付出能夠在得到相應的讓其滿意的報酬時,員工才能更有工作的積極性以及對未來的憧憬。
4、盡力做到公平的原則。
薪酬公平要做到分配、過程、機會三方面的公平。分配公平即組織在進行人事決策與獎勵措施時符合公平的要求;過程公平即組織多依據的標准方法要符合公平性,程序過程要公開、公平、公正;機會公平即組織要提供給員工相同的發展機會,不搞內部認定製等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