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食品行政法規分為哪幾類
① 與食品安全相關的行政法規有什麼
與食品安全相關的行政法規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
- 核心作用:該條例是為了配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貫徹實施而制定的,它進一步細化了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定,增強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執行力。
- 內容涵蓋:條例涵蓋了食品生產經營、食品安全標准、食品檢驗、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食品安全事故處置等多個方面,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了詳細的法律依據。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
- 立法目的:該法旨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維護公眾健康,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 主要內容:法律對農產品的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等方面進行了規范,要求農產品生產者、銷售者等主體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確保農產品質量符合安全標准。
三、《食品生產經營日常監督檢查管理辦法》
- 監管對象:該辦法主要針對食品生產經營者,包括食品生產企業、餐飲服務提供者等。
- 檢查內容:辦法規定了日常監督檢查的程序、內容、頻次等,要求監管部門對食品生產經營者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及時發現並糾正違法違規行為。
四、《食品召回管理辦法》
- 實施目的:該辦法旨在加強食品安全管理,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規范食品召回活動。
- 召回范圍:辦法明確了食品召回的范圍、程序、時限等要求,要求食品生產經營者在發現食品安全問題時,及時啟動召回程序,減少食品安全風險。
這些行政法規共同構成了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法律體系,為保障公眾食品安全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② 食品安全法律法規有哪些
第一條為了保證食品安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下列活動,應當遵守本法:
一)食品生產和加工(以下稱食品生產),食品銷售和餐飲服務(以下稱食品經營);
二)食品添加劑的生產經營;
三)用於食品的包裝材料、容器、洗滌劑、消毒劑和用於食品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以下稱食品相關產品)的生產經營;
四)食品生產經營者使用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
五)食品的貯存和運輸;
六)對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的安全管理。
供食用的源於農業的初級產品(以下稱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管理,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規定。但是,食用農產品的市場銷售、有關質量安全標準的制定、有關安全信息的公布和本法對農業投入品作出規定的,應當遵守本法的規定。
第三條食品安全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式控制制、社會共治,建立科學、嚴格的監督管理制度。
第四條食品生產經營者對其生產經營食品的安全負責。
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准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保證食品安全,誠信自律,對社會和公眾負責,接受社會監督,承擔社會責任。
第五條國務院設立食品安全委員會,其職責由國務院規定。
國務院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依照本法和國務院規定的職責,對食品生產經營活動實施監督管理。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依照本法和國務院規定的職責,組織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風險評估,會同國務院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制定並公布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依照本法和國務院規定的職責,承擔有關食品安全工作。
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負責,統一領導、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以及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監督管理工作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法和國務院的規定,確定本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衛生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的職責。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人民政府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可以在鄉鎮或者特定區域設立派出機構。
第七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實行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責任制。上級人民政府負責對下一級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進行評議、考核。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對本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進行評議、考核。
食品安全法律法規有哪些
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食品安全工作經費列入本級政府財政預算,加強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能力建設,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保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溝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職責分工,依法行使職權,承擔責任。
第九條食品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行業自律,按照章程建立健全行業規范和獎懲機制,提供食品安全信息、技術等服務,引導和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依法生產經營,推動行業誠信建設,宣傳、普及食品安全知識。
消費者協會和其他消費者組織對違反本法規定,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依法進行社會監督。
第十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食品安全的宣傳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識,鼓勵社會組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食品生產經營者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以及食品安全標准和知識的普及工作,倡導健康的飲食方式,增強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一條為了保證食品安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下列活動,應當遵守本法:
一)食品生產和加工(以下稱食品生產),食品銷售和餐飲服務(以下稱食品經營);
二)食品添加劑的生產經營;
三)用於食品的包裝材料、容器、洗滌劑、消毒劑和用於食品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以下稱食品相關產品)的生產經營;
四)食品生產經營者使用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
五)食品的貯存和運輸;
六)對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的安全管理。
供食用的源於農業的初級產品(以下稱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管理,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規定。但是,食用農產品的市場銷售、有關質量安全標準的制定、有關安全信息的公布和本法對農業投入品作出規定的,應當遵守本法的規定。
第三條食品安全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式控制制、社會共治,建立科學、嚴格的監督管理制度。
第四條食品生產經營者對其生產經營食品的安全負責。
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准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保證食品安全,誠信自律,對社會和公眾負責,接受社會監督,承擔社會責任。
第五條國務院設立食品安全委員會,其職責由國務院規定。
國務院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依照本法和國務院規定的職責,對食品生產經營活動實施監督管理。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依照本法和國務院規定的職責,組織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風險評估,會同國務院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制定並公布食品安全國家標准。
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依照本法和國務院規定的職責,承擔有關食品安全工作。
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負責,統一領導、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以及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監督管理工作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法和國務院的規定,確定本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衛生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的職責。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人民政府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可以在鄉鎮或者特定區域設立派出機構。
第七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實行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責任制。上級人民政府負責對下一級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進行評議、考核。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對本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進行評議、考核。
食品安全法律法規有哪些
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食品安全工作經費列入本級政府財政預算,加強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能力建設,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保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溝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職責分工,依法行使職權,承擔責任。
第九條食品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行業自律,按照章程建立健全行業規范和獎懲機制,提供食品安全信息、技術等服務,引導和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依法生產經營,推動行業誠信建設,宣傳、普及食品安全知識。
消費者協會和其他消費者組織對違反本法規定,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依法進行社會監督。
第十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食品安全的宣傳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識,鼓勵社會組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食品生產經營者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以及食品安全標准和知識的普及工作,倡導健康的飲食方式,增強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③ 關於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主要有哪些
關於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主要有: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食品安全標准;食品生回產經營;食品檢驗;食品進答出口;食品安全事故處置;監督管理;法律責任。
食品,指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葯材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食品安全,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預包裝食品,指預先定量包裝或者製作在包裝材料、容器中的食品。食品添加劑,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包括營養強化劑。
(3)我國食品行政法規分為哪幾類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是為保證食品安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修訂通過,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
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於2018年12月29日修正。
④ 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包括哪些
關於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主要有: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食品安全標准;食品生產經營;食品檢驗;食品進出口;食品安全事故處置;監督管理;法律責任。
食品,指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葯材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食品安全,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預包裝食品,指預先定量包裝或者製作在包裝材料、容器中的食品。食品添加劑,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包括營養強化劑。
1、《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是為保證食品安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修訂通過,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於2018年12月29日修正。
2、《食品安全抽樣檢驗管理辦法》經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局務會議審議通過,2019年8月8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畢攜中令第15號公布。該辦法分總則、計劃、抽樣、檢驗與結果報送、復檢和異議、核查處置及信息發布法律責任、附則8章56條,於2019年10月1日起施行。
3、《食品葯品行政處罰程序規定》經2014年3月14日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局務會議審議通過,2014年4月28日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令第3號公布。該《規定》分總則、管轄、立案、調查取證、處罰決定、手山送達、執行與結案、附則8章61條。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是為保證食品安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2015年4月24日隱鉛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修訂通過,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
⑤ 食品安全法規有哪些
食品安全法規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這是我國食品安全領域的基本法律,對食品安全的定義、食品生產經營、食品安全標准、食品檢驗、食品安全事故的處置以及監督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詳細規定。該法旨在保證食品安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配套行政法規,《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進一步細化了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定,增強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執行力。它涵蓋了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食品安全標准、食品生產經營許可、食品檢驗、食品安全事故處置等多個方面。
三、《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
該辦法主要針對餐飲服務提供者,包括餐館、快餐店、小吃店等,規定了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監督管理措施以及法律責任。它旨在確保餐飲服務提供者提供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標准,保障消費者的飲食安全。
四、《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
這是針對餐飲服務提供者具體操作層面的規范性文件,詳細規定了餐飲服務提供者從采購、貯存、加工製作到供餐等各個環節的食品安全操作要求。它旨在指導餐飲服務提供者規范操作,預防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
綜上所述,食品安全法規體系涵蓋了從食品生產到消費的各個環節,旨在全面保障食品安全,維護公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