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待證事實
Ⅰ 證據的種類有哪些
證據的種類有:物證、書證、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鑒定意見等。
根據《民內事訴訟法》第容六十三條證據包括:
(一)當事人的陳述;
(二)書證;
(三)物證;
(四)視聽資料;
(五)電子數據;
(六)證人證言;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
(1)民事訴訟法待證事實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避免薄的成績單。如果口供所記錄的內容過於簡單或籠統,雖然反映的是案件事實,但由於沒有充分反映細節,很容易被推翻。
因此,應盡量圍繞違紀或犯罪構成要件,詳細記錄案件事實。甚至可以記錄重點案件的事實一再的記錄,來驗證事實的客觀存在的情況下與一個或更多的細節,同時驗證這句話的真實性由議長說「小細節」。
Ⅱ 證據確鑿出軌一審二審法院判決孩子撫養權歸女方
婚內出軌與子女撫養權的歸屬,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其實是非常非常小的。
有些朋友存在了一個誤解,認為對方有婚內出軌的行為,相當於對方就會放棄財產的所有權和子女的撫養權,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
子女撫養權與財產的分割,和子女撫養權的歸屬是兩碼事情,不能因為對方有婚外出軌行為,就剝奪了對方的撫養權和財產分割權。
法院在判決子女撫養權的時候,主要依據的還是哪一方的條件,更加有利於小孩的健康成長。
主要有以下三個標准。第一個標准,兩周歲以內的小孩,撫養權原則上要判決給女方。因為這個時候女方更加有利於撫養子女。
第二個標准,孩子如果是八周歲以上的,小孩子有自己的選擇權。法院一般會尊重孩子的選擇權。
第三個標准,二到八周歲的小孩,要看誰的條件有更加有利於小孩的健康成長,要綜合評判男方和女方各自的條件,比方說,經濟條件、教育條件、醫療衛生等條件,綜合一定的條件之後,哪一方更加有利於小孩的健康成長,法院才會判決撫養權歸屬於這一方。
當然,如果婚內對方的確存在了出軌等情形,有證據能夠證明對方是有這些情形的。對方既然有婚內出軌行為,說明對方道德水平比較低,不有利於給子女樹立一個道德標准,在離婚時可以提出這樣的意見。
我要爭取子女撫養權,首先要看子女的年齡,其次還要看爭取子女撫養權的有利條件。
Ⅲ 民事訴訟審理中,對方我提出的父母寄存物品清單,部分不認可,法官判決書能用「對方不認可」一句話作結論嗎
如果本方只有一份自己製作的物品清單,清單上沒有對方簽字或蓋章,從法律上講,這份清單沒有任何證明力,而從舉證責任角度看,本方對這份清單是負有舉證責任的;但如果對方認可的,法庭可以予以確認,如果對方不認可的,本方又沒有其他證據證明的,則是屬於待證事實真偽不明的,應當認定該事實不存在。
一、最高法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零八條
對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並結合相關事實,確信待證事實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應當認定該事實存在。
對一方當事人為反駁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所主張事實而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並結合相關事實,認為待證事實真偽不明的,應當認定該事實不存在。
法律對於待證事實所應達到的證明標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八條
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但涉及身份關系的案件除外。
對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否認,經審判人員充分說明並詢問後,其仍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項事實的承認。
當事人委託代理人參加訴訟的,代理人的承認視為當事人的承認。但未經特別授權的代理人對事實的承認直接導致承認對方訴訟請求的除外;當事人在場但對其代理人的承認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當事人的承認。
當事人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撤回承認並經對方當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證據證明其承認行為是在受脅迫或者重大誤解情況下作出且與事實不符的,不能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
Ⅳ 如何理解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解釋第一百零八條中的待證事實
您好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一百零八條 對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提專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並屬結合相關事實,確信待證事實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應當認定該事實存在。對一方當事人為反駁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所主張事實而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並結合相關事實,認為待證事實真偽不明的,應當認定該事實不存在。法律對於待證事實所應達到的證明標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該條文中的待證事實是指原被告在訴訟過程中提出的對於案件訴訟請求會產生影響的案件事實。不過本條文的核心是關於民事證據證明標準的規定,證明標准也稱證明要求、證明度,是指在訴訟證明活動中,對於當事人之間爭議的事實,法官根據證明的情況對該事實作出肯定或者否定性評價的最低要求。本法條中基本上採取「高度蓋然性」來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Ⅳ 錄音可以做為法庭證據嗎
錄音可以做為法庭證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
證據包括:
1、當事人的陳述。
2、書證。
3、物證.
4、視聽資料。
5、電子數據.
6、證人證言。
7、鑒定意見。
8、勘驗筆錄。
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其中第四項是「視聽資料」也就是錄音錄像證據。
(5)民事訴訟法待證事實擴展閱讀:
按法律規定,非法取得的證據是不可以作有效證據的,錄音證據如果是非法取得的,也仍然不能作為有效證據使用。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十條規定:
一方當事人提出的下列證據,對方當事人提出異議但沒有足以反駁的相反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確認其證明力:
有其他證據佐證並以合法手段取得的、無疑點的視聽資料或者與視聽資料核對無誤的復製件;
該條款對視聽資料作了明確的限制,首先就要求是「合法手段取得的」!那麼,在對方不知情、未同意的情況下,偷錄是合法手段還是非法手段呢?在司法實踐中,這要看具體情況分析:
1、如果是與對方當面或電話溝通過程中,偷偷錄制雙方溝通的過程取得的視聽證據。一般認為屬於合法取得,有效。
2、如果是採取在他人居所、工作場所等安置偷錄設備,或者是採取其他非法手段取得的視聽證據,一般認為不屬於合法取得,無效。
Ⅵ 民事訴訟法證據形式有哪些
一,什麼是民事訴訟證據?
民事訴訟證據:是指能夠證明民事案件真實情況的客觀事實材料。
1. 客觀性
作為民事證據的事實材料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也就是說,作為證據事實,它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它以真實而非虛無的、客觀而非想像的面目出現於客觀世界,且能夠為人所認識和理解。
2. 關聯性
指民事證據必須與案件的待證事實之間有內在的聯系。
這種事實材料所表現出來的關聯性一般以兩種形式表現出來:
1). 直接的聯系,如事實材料所反映出來的事實本身就是待證事實的一部分;
2). 間接的聯系,如事實材料所反映出來的事實能夠間接證明某一待證事實成立。
3. 合法性
作為民事案件定案依據的事實材料必須符合法定的存在形式,並且其獲得、提供、審查、保全、認證、質證等證據的適用過程和程序也必須是合乎法律規定的。
二,民事訴訟法證據形式有哪些?
根據民事訴訟法律規定的民事訴訟證據的表現形式為標准,我國民事訴訟證據的表現形式可以分為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電子數據、鑒定結論、勘驗筆錄八種。
1. 書證是指以文字、符號、圖形等所記載的內容或表達的思想來證明案件真實的證據。
2. 物證是指以其存在的形狀、質量、規格、特徵等來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
3. 視聽資料,是指利用錄音、錄像、電子計算機儲存的資料和數據等來證明案件事實的一種證據。
4. 證人是指知曉案件事實並應當事人的要求和法院的傳喚到法庭作證的人,證人就案件事實向法院所作的陳述稱為證人證言。
5. 當事人陳述是指當事人在訴訟中就與本案有關的事實,向法院所作的陳述。
6. 鑒定人是指那些接受聘請或指派憑借自己的專門知識對案件中的疑難問題進行科學研究並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結論的人。
7. 人民法院審判人員,在訴訟過程中,為了查明一定的事實,對與案件爭議有關的現場、物品或物體親自進行或指定有關人員進行查驗、拍照、測量的行為。對於查驗的情況與結果製成的筆錄叫勘驗筆錄。
8. 電子數據是指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簡訊、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
Ⅶ 民事訴訟法 簡述哪些事實是無需證的證明的
根據《最高人來民法院關於民事自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九條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
(一)眾所周知的事實;
(二)自然規律及定理;
(三)根據法律規定或者已知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實;
(四)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
(五)已為仲裁機構的生效裁決所確認的事實;
(六)已為有效公證文書所證明的事實。
前款(一)、(三)、(四)、(五)、(六)項,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