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重新進行司法鑒定的法律規定
㈠ 司法鑒定輕傷二級,經派出所調解後,還能追究其刑事責任嗎
要根據具體情況:
1、派出所的調解,僅是就雙方的民事賠償問題進行調解,對於刑事部分還需要依法進行。最終是否會被檢察機關批准逮捕,需要看檢方對於案件是否符合不起訴條件來決定的。
2、故意傷害他人身體,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以特別殘忍的手段致人重傷造成殘疾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死刑。
3、犯罪嫌疑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有《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
4、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
5、犯罪分子有揭發他人犯罪行為,查證屬實的,或者提供重要線索,從而得以偵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現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有重大立功表現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1)刑事訴訟法重新進行司法鑒定的法律規定擴展閱讀:
法律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
第六十七條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
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論。
第六十八條犯罪分子有揭發他人犯罪行為,查證屬實的,或者提供重要線索,從而得以偵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現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有重大立功表現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犯罪後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
第十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㈡ 鑒定為輕傷後派出所應該怎麼處理
鑒定為輕傷後派出所應該盡快移交公安局,沒有相應的時間規定,受回害人應等待結果。
但根據《答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二十四條對犯罪嫌疑人逮捕後的偵查羈押期限不得超過二個月。案情復雜、期限屆滿不能終結的案件,可以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批准延長一個月。
第一百二十五條因為特殊原因,在較長時間內不宜交付審判的特別重大復雜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報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延期審理。
可見,公安機關在一般情況下,應在兩個月內進行結案。
(2)刑事訴訟法重新進行司法鑒定的法律規定擴展閱讀:
輕傷指的是伴有或不伴有器官功能障礙的輕微損傷。此種損傷在受傷時或在治療過程中對生命均無危險,勞動能力降低不超過三分之一。
輕傷是指物理、化學及生物等各種外界因素作用於人體,造成組織、器官結構的一定程度的損害或者部分功能障礙,尚未構成重傷又不屬輕微傷害的損傷
㈢ 同一司法鑒定所在三個月內對同一傷情作出二份不同的鑒定結果(由輕傷
重新鑒定,應當另行指派或者聘請鑒定人。重新鑒定後,與前次鑒定意見不同,這也是正常的。對鑒定意見有異議,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經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如果鑒定人故意作虛假鑒定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一、《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七條第三款:
公訴人、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經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
二、《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六條
偵查機關應當將用作證據的鑒定意見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提出申請,可以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
三、《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五條
鑒定人進行鑒定後,應當寫出鑒定意見,並且簽名。
鑒定人故意作虛假鑒定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四、《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二百四十六條
經審查,發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應當重新鑒定:
(一)鑒定程序違法或者違反相關專業技術要求的;
(二)鑒定機構、鑒定人不具備鑒定資質和條件的;
(三)鑒定人故意作虛假鑒定或者違反迴避規定的;
(四)鑒定意見依據明顯不足的;
(五)檢材虛假或者被損壞的;
(六)其他應當重新鑒定的情形。
重新鑒定,應當另行指派或者聘請鑒定人。
經審查,不符合上述情形的,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作出不準予重新鑒定的決定,並在作出決定後三日以內書面通知申請人。
㈣ 刑訴法鑒定方面的規定有哪些
您好,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法院解釋」)第57條規定「對於證人能否辨別是非,能否正確表達,必要時可以進行審查或者鑒定。」《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以下簡稱「檢察規則」)第199條至第203條對鑒定、鑒定的啟動、鑒定人的條件、鑒定注意事項以及鑒定人的責任等作了明確規定。《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以下簡稱「公安規定」)第233條至239條規定了鑒定、鑒定的范圍、鑒定機構人員、鑒定的批准程序及對鑒定過程的具體要求。這些都是對「刑訴法」中關於「鑒定」的規定的具體細化和補充,可操作性更強。
刑事司法鑒定的程序具體如下:
1、選定鑒定人。鑒定人的選定有兩種方式:一是指派,即由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指派其內部的刑事技術鑒定部門具有鑒定資格的專業人員進行鑒定;二是聘請,即由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聘請其他部門的專業人員進行鑒定。指派、聘請的鑒定人應當是具有某項專門知識,而且與本案和本案當事人沒有利害關系,能夠保證客觀、公正地進行鑒定的人。
2、偵查機關應當為鑒定人進行鑒定提供必要條件,及時向鑒定人送交有關檢材和對比樣本等原始材料,介紹與鑒定有關的情況,並且明確提出要求鑒定解決的問題,但是不得暗示或者強迫鑒定人作出某種鑒定意見。
3、鑒定人進行鑒定時,應當遵守自己的職業道德,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鑒定人故意作虛假鑒定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4、鑒定人進行鑒定後,應當寫出鑒定意見,並且簽名。鑒定意見應當對偵查人員提出的問題作出明確的回答,並說明其科學或者技術上的根據。實踐中,鑒定意見一般用鑒定書的形式製作。鑒定人故意作虛假鑒定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5、偵查人員對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應當進行審查,如果有疑問,可以要求鑒定人作補充鑒定。必要時,也可以另行指派或者聘請鑒定人重新鑒定。
綜上所述,公安機關通過委派的司法鑒定無法做出鑒定時,就需要聘請專業人員輔助,對此,公安機關要支付鑒定費用。聘請的司法鑒定人應該具備相關資質,能夠提供專業的鑒定服務。以上就是聘請鑒定刑事訴訟法方面的規定。司法鑒定活動是非常嚴謹的法律活動,必須確保結果客觀真實。
㈤ 姜傑律師:刑事司法鑒定意見書應送達各方當事人
姜傑律師按:在辦理刑事案件和法律咨詢過程中經常會碰到公安機關不願意把司法鑒定書給當事人,尤其是不願意給被害人的情況。法律規定「偵察機關應當將用作證據的鑒定意見告知法罪嫌疑人、被害人」,應當怎樣理解「告知」呢?本文將作出解讀。
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六條規定「偵查機關應當將用作證據的鑒定意見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提出申請,可以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第二百五十三條、《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二百四十三條、第二百四十五條、第二百四十六條作了與刑事訴訟法類似規定。
上述法律規定中「告知」從文義上解釋不是送達,法律沒有規定送達,這也是一些偵查機關不給當事人送達司法鑒定書的理由。為什麼會這樣規定,立法者目的?筆者不得而知。
從立法精神上理解鑒定書應當送達各方當事人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六條規定,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對鑒定意見提出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申請,可以補充鑒定或重新鑒定。
這里規定的是可以補充鑒定或重新鑒定,並不是應當補充鑒定或重新鑒定,所以,補充鑒定或重新鑒定是有條件的,並非是無條件的。
《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二百四十五條和第二百四十六條具體規定了補充鑒定和重新鑒定的條件。這些具體條件的提出都需要查看鑒定書才能做到,因此,只有向當事人送達司法鑒定書,才能保障當事人提出補充鑒定和重新鑒定的訴訟權利。
綜上,姜傑律師認為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六條的「告知」根據立法精神應當理解為「送達」,司法鑒定意見書應當送達各方當事人。
《時事與法律》關注時事法治資訊,解讀熱點法律問題。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務必保留本文完整性:包括作者署名信息、媒體號信息都不能刪減。
㈥ 司法鑒定人員的迴避制度的缺陷
作為具有相當專門知識的司法鑒定工作,在我國其為處理各種案件提供線索、收集證據、審查核實證據和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訴訟當事人與參與人智能水平的提高,各類案件中涉及的專門性工作的增多,難度的增大,對司法鑒定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我國司法鑒定工作在制度建設方面顯得滯後,暴露出一系列的問題。2005年2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其中規定對我國現行的司法鑒定製度中的這些問題有了很好的解決。《決定》的實施對我國司法鑒定工作的制度建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是我國的司法鑒定製度向最終完善邁進的重要一步。
一、《決定》前我國司法鑒定的運行機制問題。
我國司法鑒定的運行機制不太順暢。這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鑒定啟動的沖突
關於誰有權啟動鑒定程序的問題,在我國依據現行法律、法規,尤其是《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仲裁法》等程序法中有關的原則規定,鑒定的啟動權主要還是掌握在公、檢、法三機關司法人員手中。即鑒定程序的啟動依賴於司法人員的職權行為。尤其案件進人審判程序後對相關技術問題是否進行司法鑒定,取決於法官的認知。雖然當事人可以提出申請,但沒有決定權。這就在一定程序上剝奪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同時也違背了人民法院作為審判機關中立地位的原則。由此引出的後果就是司法公正目標難以實現。當然根據<<民事訴訟法>>「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及司法部頒布的《司法監定通則(試行)》,這一狀況在一些省市有些改觀,一些司法鑒定機構在受理司法機關、仲裁機構鑒定委託的同時,也受理當事人或委託代理人的鑒定委託,但多數是在進人審判階段之前。不言而喻。這種合法權益在相大程度上還是受到限制。另外,由於在司法實踐中,公、檢、法都有權決定進行司法鑒定,就常常會導致各機關分頭鑒定,相互沖突,一個刑事案件可能會產生多份鑒定結論,有的是一致的,有的卻不一致,甚至結論截然相反,導致許多不好的結果。
因此,應該統一鑒定決定權的行使,對鑒定決定權紛亂的情況進行整合,在訴訟中應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鑒定決定權,公安和檢察機關可以根據需要向人民法院申請鑒定令。對於訴訟外或訴訟前的鑒定委託,可由當事人自行決定。最終為一個目的,即得出一份標准而不致沖突的結論
(二)鑒定標準的競合
說道標准,鑒定標准就是鑒定結論的根本保證,是衡量鑒定結論正確與否的尺度。我國由國家發布的標准很少,鑒定標准大部分是部門制定的,未經過立法程序,不具有法規性質。例如,我國目前尚未制定統一的適用於普通傷害案件的人體傷殘程度的鑒定標准,因此在普通傷害案件的人體傷殘等級鑒定時,鑒定人常常隨意適用各種鑒定標准,造成許多不必要的矛盾和問題。由於諸多標准適用范圍不同,寬嚴不一,有的還存在相互沖突,造成鑒定秩序和鑒定結論十分混亂,使訴訟當事人對鑒定結論常常發生爭議。《決定》需對此作出相應規定。
所以,我們需要制定統一的具有法規性質的標准。這些標準的制定應充分考慮到如下幾點:①符合法律的規范;②要有利於統一鑒定人的鑒定尺度,避免隨意裁量; ③有利於非專業人員理解標准原義,防止發生歧義;④有利於其他行業借鑒;⑤有利於與國內外相關專業的鑒定標准進行比較和交流,等。
(三)鑒定對象的不確定
鑒定對象是鑒定結論產生的物質基礎和依據。鑒定結論是一類獨立的法定證據,而作為產生鑒定結論物質基礎和依據的鑒定對象,只有得到法律認可,鑒定結論來源才具有合法性。我國尚未用法律形式具體確定,只是原則性地規定了「專門性的問題」。司法實踐中,公安部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鑒定規則中只對鑒定對象作了幾大專業的限定,而無具體規定。這樣使鑒定的范圍過窄或過寬,實踐中難以操作和把握。如我國刑法、刑事訟法修改後,原屬檢察機關管轄的涉及財會業務的經濟犯罪的司法會計鑒定,公安機關因無此鑒定門類而無力承擔,許多地方出現了這類案件無人問津的情況,影響了鑒定工作的順利進行。
因此,應當用法律形式固定鑒定對象,這樣才能使鑒定結論的來源具有合法性,才能經得起法庭辯論。另外,法律上確認鑒定對象時,須對其以統一標准(上述)進行科學分類。我們需要考慮司法鑒定工作是一種非常專業的、科學的,需要以其確定性、合法性來作為訴訟中的證據。所以絕對不能模糊。而《決定》第十七條具體規定了三類司法鑒定的對象: 即法醫類鑒定,物證類鑒定和聲像資料鑒定,就解決了司法鑒定機構受理鑒定的范圍不明確,普遍存在著隨意性和重復性的問題。
(四)我國司法鑒定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以《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為例:
《刑事訴訟法》第120條第二款對刑事案件中人身傷害的重新鑒定作出了明文規定,即:「對人身傷害的醫學鑒定有爭議需要重新鑒定或者對精神病的醫學鑒定,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進行。」這一規定旨在解決重新鑒定中的疑難爭議問題,但是該條文自身卻存在缺陷,它容易混淆醫學鑒定和法醫學鑒定。醫學鑒定是指臨床醫療診斷方面的鑒定,而法醫學鑒定是運用醫學、生物學、化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的理論與技術來解決法律上有關問題的一門科學,包括勘驗現嘗檢驗活體、屍體、物證、毒物以及審查其他有關醫學方面的材料,為偵查、審判案件提供記據材料。兩者混淆,不分你我,在實踐中法醫和臨床醫師也會混而不清。而目前我國各個有關的醫院中都不設法醫,所以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進行人身傷情重新鑒定右客觀上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各有關的醫院都配備專職法醫,將使得醫院結構龐大而復雜。這是不現實的。
因此,需要完善我國的法律制度,糾正立法偏差,將鑒定問題納人《刑事訴訟法》「總則」的「證據」章中,以避免司法實踐中引起歧義,同時在法理上也更加嚴謹。《決定》從司法鑒定登記管理到鑒定人資格,到鑒定機構獨立,到鑒定人責任,再到鑒定對象等多方面作了規定,就是對司法鑒定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其中規定的法醫類鑒定,包括法醫病理鑒定、法醫臨床鑒定、法醫精神病鑒定、法醫物證鑒定和法醫毒物鑒定。就明確了法醫學鑒定的類容,將其與醫學鑒定區分開來,補充和完善了《刑事訴訟法》對這一規定的不足。
㈦ 精神病《刑事訴訟法》。
我加她法律是這樣規定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卻不是那麼回事,往往我們看內到的有些容精神病患者,他並沒有被強制送到醫療機構進行一個醫治,而是在社會上流浪,七,最大程度是拋棄在社會之中歸家庭成員所承擔最大的經濟既負擔
㈧ 司法鑒定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1、法醫鑒定,即對與案件有關的屍體、人身、分泌物、排泄物、胃內物、毛發內等進行鑒別容和判斷的活動;2、法醫精神病鑒定,即對人是否患有精神病、有沒有刑事責任能力進行鑒別和判斷的活動;3、刑事技術鑒定,即對指紋、腳印、筆跡、彈痕等進行鑒別和判斷的活動;4、會計鑒定,即對賬目、表冊、單據、發票、支票等書面材料進行鑒別和判斷的活動;5、技術問題鑒定,即對涉及工業、交通、建築等方面的科學技術進行鑒別和判斷的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