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關系與勞動法的理解
『壹』 勞動法律關系與勞動關系有什麼區別
勞動法律關系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依據勞動法律規范所形成的實現勞動過回程的權利和義務關答系;事實勞動關系,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末按勞動法規定確立勞動關系,但在雙方之間卻實際存在具有勞動關系內容,且末產生勞動法律關系的一種社會勞動關系。
勞動法律關系與事實勞動關系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法定模式不同。勞動法律關系是符合法定模式的勞動關系;而事實勞動關系則完全或部分不符合法定模式,一般稱為勞務關系。
2、內容設定不同。勞動法律關系的內容即當事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是雙方預期設定的;而事實勞動關系的雙方當事人之間雖然存在一定的權利義務,但這不是雙方當事人預期設定的。
3、法律保障不同。勞動法律關系由法律規定保障;事實勞動關系如果不能依法對勞動者的社會保障,勞動行政部門應當強制其終止,但是事實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的利益仍然受法律保護。
『貳』 對勞動法的認識
勞動法(labour law),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其內容主要包括:勞動者的主要權利和義務;勞動就業方針政策及錄用職工的規定;勞動合同的訂立、變更與解除程序的規定;集體合同的簽訂與執行辦法;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制度;勞動報酬制度;勞動衛生和安全技術規程;女職工與未成年工的特殊保護辦法;職業培訓制度;社會保險與福利制度;勞動爭議的解決程序;對執行勞動法的監督、檢查制度以及違反勞動法的法律責任等。此外,還包括工會參加協調勞動關系的職權的規定。以上內容,在有些國家是以各種單行法規的形式出現的,在有些國家是以勞動法典的形式頒布的。勞動法是整個法律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獨立的法律部門
補充:
《勞動法》是國家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而制定頒布的法律。從狹義上講,我國《勞動法》是指1994年7月5日八屆人大通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從廣義上講,《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的法律法規,以及調整與勞動關系密切相隧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願、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
依法訂立的勞動合同具有約束力,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履行勞動合同約定的義務。 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
『叄』 談談你對勞動法的看法和認識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制定勞動法的目的是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維護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勞動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的勞動法,一般是指國家最高立法機構制定頒布的全國性、綜合性的勞動法,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廣義上的勞動法,是指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我國勞動法的淵源有:憲法中有關勞動領域事務的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勞動法律,如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以下簡稱勞動合同法);國務院制定的勞動行政法規;國務院所屬各部委制定的勞動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立法機關制定的地方性勞動法規和勞動規章;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勞動法規;我國批准生效的國際勞工公約;其他規范性文件(如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解釋)或准規范性文件(如中華全國總工會制定的《工會參與勞動爭議處理試行辦法》)等。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勞動合同法,是全面調整勞動合同關系的法律規范,在規范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履行、解除、變更、終止、續訂勞動合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勞動法與勞動合同法是一般法與特別法的關系,即勞動合同法有規定的,優先適用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法沒有規定的,適用勞動法。
『肆』 如何理解勞動關系的實質
勞動抄關系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運用勞動能力實現勞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關系。其主體是確定的,即一方是用人單位,另一方必然是勞動者。遇有個體工商戶雇請幫工的情形,則個體工商戶屬於用人單位的范疇。按照《勞動法》的規定,建立勞動關系須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勞動合同的內容包括七項必備條款和雙方自主協商的約定條款。
按實現勞動過程的方式來劃分,勞動關系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實現勞動過程的勞動關系,即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後,由用人單位直接組織勞動者進行生產勞動的形式,當前這一類勞動關系居絕大多數;另一類是間接實現勞動過程的勞動關系,即勞動關系建立後,通過勞務輸出或借調等方式由勞動者為其他單位服務實現勞動過程的形式
『伍』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的案例分析
1、企業處理是正確的,因為根據《勞動法》第25條之規定,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或用回人單位規章制度答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王某連續曠工28天,嚴重違反了勞動紀律,企業完全可以單方解除勞動合同。
2、仲裁委員會不應接受企業變更退工理由的請求,因為根據《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第41條第2款之規定,在舉證期限屆滿後提出變更仲裁請求的,應另案處理。據估算,在本案中,企業提出變更退工理由時,舉證期限肯定已經屆滿了。
3、本案應首先進行調解,調解不成或不願調解的,應當裁決駁回申請人(王某維持勞動關系)的仲裁請求,法律依據是前述的《勞動法》第25條。
僅供參考。
『陸』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和勞動關系法有什麼區別嗎
可以看看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勞動法律規定
『柒』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
第一個,應該選擇C,勞動法律關系主要是說勞動關系唄法律認可,認可回的理由就是簽訂了勞答動合同;而勞動關系只需要事實上的勞動關系存在就可以了。因此,前者的產生前提是勞動合同,而後者產生的前提是事實上勞動關系。
第二個,選擇A,勞動法律關系的雙方也就是用人單位與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是平等的,其他選項都是錯誤的,而D項勞動關系是在勞動中形成和實現的,而不是勞動法律關系,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