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訟法移送案件
⑴ 其他行政單位移交公安機關的案件立案依據刑事訴訟法哪一條款
看看這個吧:
《行抄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第八條規定,公安機關應當自接受行政執法機關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之日起3日內,依照刑法、刑事訴訟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立案標准和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的規定,對所移送的案件進行審查。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依法決定立案的,應當書面通知移送案件的行政執法機關;認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事實顯著輕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依法不予立案的,應當說明理由,並書面通知移送案件的行政執法機關,相應退回案卷材料。
⑵ 民事訴訟法 移送管轄和管轄權轉移的區別
1.管轄權轉移是由管轄權的法院將案件的管轄權移給無管轄權的法院,案件的轉移只是形回式,管轄答權的轉移才是本質;移送管轄則是受訴法院對案件無管轄權卻錯誤的受理案件的情況下,為糾正錯誤而將案件移送給有管轄權的法院,其移送僅僅是案件,而不涉及管轄權的變更。
2.管轄權的轉移主要是用於調節級別管轄,案件的轉移一般在上下級法院進行;而移送管轄則主要適用於地域管轄其目的在於糾正管轄權行使的錯誤,案件的轉移一般在同級法院間進行。
3.管轄權轉移必須經上級法院的決定或同意,而移送管轄則無需上級法院及受移送法院的決定或同意。
在實踐中必須區分開管轄權轉移和移送管轄
⑶ 民訴法關於移送公安機關的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
第三十六條 人民法院發現受版理的案件不屬於本院權管轄的,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認為受移送的案件依照規定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應當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不得再自行移送。
(3)訴訟法移送案件擴展閱讀: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級別管轄異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規定:
第一條 被告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管轄權異議,認為受訴人民法院違反級別管轄規定,案件應當由上級人民法院或者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受訴人民法院應當審查,並在受理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作出裁定:
(一)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
(二)異議成立的,裁定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
第二條 在管轄權異議裁定作出前,原告申請撤回起訴,受訴人民法院作出准予撤回起訴裁定的,對管轄權異議不再審查,並在裁定書中一並寫明。
第三條 提交答辯狀期間屆滿後,原告增加訴訟請求金額致使案件標的額超過受訴人民法院級別管轄標准,被告提出管轄權異議,請求由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本規定第一條審查並作出裁定。
⑷ 在線等: 行政訴訟法中移送管轄與移轉管轄有什麼區別
移送管轄,是指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發現本法院對該案無管轄權,依照法律規定將案件移送給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審理。
移送管轄就其實質而言,是對案件的移送,而不是對案件管轄權的移送。它是對管轄發生錯誤所採用的一種糾正措施。移送管轄通常發生在同級人民法院之間,但也不排除在上、下級人民法院之間適用。根據《民事訴訟法》第36條規定:「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本法院管轄的,應當移送給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認為受移送的案件依照規定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應當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不得再自行移送。」
管轄權的轉移又稱移轉管轄。是指基於上級人民法院決定或者同意,將行政訴訟案件的管轄權,由下級人民法院轉移給上級人民法院審判,或由上級人民法院轉移給下級人民法院審判的制度。《行政訴訟法》第23條規定:「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判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也可以把自己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移效下級人民法院審判。」「下級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判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決定。」
管轄權的轉移和移送管轄的區別是什麼?
管轄權的轉移和移送管轄雖然都是將行政案件由一個人民法院轉給另一個人民法院,但二者有實質的區別:(1)管轄權的轉移是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將行政案件的管轄權轉移給本無管轄權的法院,其轉移的是行政案件的管轄權;而移送管轄則是無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把不屬於自己管轄但已受理的行政案件移送給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其移送的不是管轄權也不可能是管轄權,而只是行政案件。(2)管轄權的轉移只能在上下級人民法院之間進行;移送管轄一般是在同級異地人民法院之間進行,也可以在上下級人民法院之間進行。(3)管轄權轉移應經上級人民法院決定或同意,否則不得轉移。下級人民法院只能提出管轄權轉移的建議;移送管轄則不需要經過其他人民法院的決定或同意。
PS:一般是用管轄權的轉移這個概念,我們的教科書就只有管轄權的轉移這個概念.
⑸ 根據新刑事訴訟法第106條的規定,公安機關偵查終結的案件,移送同�
《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零六條 本法下列用語的含意是:
(一)「偵版查」是指公安機關、人權民檢察院在辦理案件過程中,依照法律進行的專門調查工作和有關的強制性措施;
(二)「當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三)「法定代理人」是指被代理人的父母、養父母、監護人和負有保護責任的機關、團體的代表;
(四)「訴訟參與人」是指當事人、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辯護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
(五)「訴訟代理人」是指公訴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託代為參加訴訟的人和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託代為參加訴訟的人;
(六)「近親屬」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