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認證

刑事訴訟法認證

發布時間: 2021-01-28 18:47:34

『壹』 考律師資格證需要什麼

一、考律師資格證需要的條件:

1、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2、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3、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4、具有高等院校法律專業本科以上學歷,或者高等院校其他專業本科以上學歷具有法律專業知識(持港澳台地區和外國高等院校學歷的人員,其學歷經認證後可以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

5、品行良好。

依據《司法部關於確定國家司法考試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方的意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所轄自治縣,各自治區所轄縣,各自治州所轄縣;國務院審批確定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西藏自治區所轄市、地區、縣、縣級市、市轄區,可以將報名的學歷條件放寬為高等院校法律專業專科學歷。

二、律師資格證教材:

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有三卷:

第一卷包括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法理學、法制史、憲法、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

第二卷包括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第三卷包括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仲裁法。

三、合格分數:國家司法考試的通過數額及合格分數線,待考試結束後,由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確定公布。

(1)刑事訴訟法認證擴展閱讀:

地點與方式:

在內地工作、學習或者居住的香港、澳門居民,可以在香港、澳門報名,也可以在內地居所地司法行政機關指定的報名點報名,並按要求提交相關材料。在內地報名的,須提交在內地工作、學習或者居住的證明。

國家司法考試實行全國統一評卷。評卷工作結束後,考試成績由司法部國家司法考試辦公室公布。根據《國家司法考試實施辦法(試行)》的規定,國家司法考試的通過數額及合格分數線,待考試結束後,由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確定公布。

『貳』 刑事案件辯方如何對控方證據質證

轉載他人論文一篇,供參考。

關於刑事庭審質證,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7條規定:「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訊問、質證,聽取各方證人的證言並經過查實以後,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除此之外,最高人民法院於1998年通過《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8條又進一步規定:「證據必須經過當庭出示、辨認、質證等法庭調查程序查證屬實,否則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從廣義上說,質證是指在訴訟過程中,由法律允許的質證主體對包括當事人提供的證據在內的各種證據採取詢問、辯認、質疑、說明、解釋、咨詢、辯駁等形式,從而對法官的內心確信形式特定證明力的一種訴訟活動。狹義的質證,主要指在庭審過程中由訴訟當事人就法庭上所出示的證據進行的對質、核實等活動。質證的本質特徵在於「質」,即對證據的質疑和質問,而且這種「疑」和「問」都帶有當面對抗的性質。雖然在質證的過程中可能要對證據進行辨認、說明和解釋,但是這些行為並不代表質證的本質特徵。由此可見,質證雖帶有審查證據的性質,但並非所有對證據的審查都屬於質證。對本方證據的審查不屬於質證的范疇,從中立角度對證據進行的質疑和質問才是質證,才體現了質證的本質特徵。
我國《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證據必須在法庭上公開出示並經公開質證才能予以採納,這表明我國已在刑事訴訟立法上確定了質證是刑事庭審的必經程序。但從當前我國的刑事訴訟實踐來看,公訴人提出的證據一般較少受到激烈的盤詢和質疑,而法庭上公訴人對辯護方所舉證據卻鮮有高質量的質詢,質證程序並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目前我國法學界對刑事質證的概念尚未達到一致的盾法,可謂眾說紛紜。較早的法學詞典對質證的定義是:「指出問題,要求證人作進一步的陳述,以解除疑異,並確認證明作用的訴訟活動,是審查和核實證人證言的一種方式」,或是「在刑事審判的法庭調查階段,公訴人、被害人、被告人和辯護人在法庭上對與證人證言有關的疑難問題,以提問的方式進行核實查證的訴訟活動。
對制裁證要領的爭議主要是關於質證對象范圍方面的分歧,即在質證程序中「被質疑證據」的范圍問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觀點:第一類認為質證對象僅限於證人證言;第二類認為質證對象為所有證據;第三類認為質證對象是與實物證據相對立的言詞證據。近來越來越多的學者趨向於贊同質證對象應為一切證據的觀點。對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等一類言詞證據的盤詢質疑僅僅是質證制度中較特殊的一部分內容。筆者認為質證對象應為一切證據。
據此筆者認為刑事庭審質證的概念是:指刑事庭審過程中,在法官的指揮下,控辯各方對當庭舉出的所有證據相互進行質疑和辯駁,以此為法官的認證提供依據的訴訟活動。
二 刑事庭審質證的法律關系
法律制度一經確立後,即在相關領域形成了特定的法律關系。質證制度一經確立後,就在控辯雙方及相關的證人、鑒定人等接受質詢的人之間形成了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對該種程序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不妨稱為質證法律關系。由於法律關系是法律制度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化,因此通過對質證法律關系的剖析,能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這一制度的本質。
對於一切法律關系而言,其都不外乎由主體、客體和內容三要件構成,質證法律關系也不能例外。因此,對質證法律關系的認識也就是對其所含的諸構成要件的認識。
(一)、刑事庭審質證法律關系的主體
在刑事質證活動中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是刑事質證法律關系的主體。其范圍包括:1、檢察官(當事人)。在英、美法系檢察官也是當事人,本文只就大陸法系做一探討。檢察書在提起刑事訴訟後即代表國家對犯罪行使訴訟權,對被告人是否有罪有指證的責任。因此,檢察官必須通過對各類證據進行質證,合理排除被告人無罪的所有疑點。當事人是指與案件的審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人。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當事人包括被告人、被害人、自訴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和被告。由於當事人與訴訟的結果有最終的利害關系,因此,當事人對訴訟證據應有質證的權利。2、辯護人和訴訟代理人。辯護人在刑事訴訟中有根據事實和法律,證明被告人無罪、罪輕或都應當減輕、免除處罰的責任,因此通過質證排除對被告人不利的證據是辯護人維護被告人權利的重要手段。訴訟代理人受當事人委託參加訴訟,在受託范圍內為維護委託人的利益,也應有質證的權利。此外,由於質證是一項對法律專業和訴訟技能互相配合的訴訟活動,因此,作為辯護人和訴訟代理人的律師實際上在質證活動中要發揮比當事人更大的作用。3、接受質證的人。在以人證作為證據方法的場合,提供證詞的證人、被害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是接受質證的人。如以鑒定結論、勘驗筆錄作為證據的,鑒定人、勘驗人是接受質證的人,如以物作為證據方法的,負責收集物證的偵查人員以及物的所有人、保管人、持有人等與證物有關的人均有可能是接受質證的人,如以書證、視聽資料作為證據的,收集證據的偵查人員、以及該書證、視聽資料本身的製作者及其它等與證據相關的人員是接受質證的人。
對於未成年人能否成為質證的主體,法律上沒有明確的規定。但是,由於未成年人能夠在其認識范圍內作證,因此,在其作證的范圍內應當有接受質詢的義務。如果未成年人作為被告人,由於法律同樣賦予其為自己辯護的權利,因此,其應有對證人及相關人員就證據問題進行質詢的權利。
對於上述人員作為質證法律關系的主體在理論上應不會有太大的爭議,爭議主要體現在審判人員能否作為質證的主體。因此,要從質證的本質和審判人員的職責進行分析。質證在本質上運用質詢、辯論等對抗的方式來揭示證據證明力的活動,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說服審判人員採納某一證據作為判決的依據。而審判人員的職責是對於質證的結果進行「認證」。而審判人員的職責是對於質證的結果進行「認證」。在審理過程中審判人員會就證據的某些問題進行發問,但是這只能是「認證」權的延伸,其范圍只限在控辯雙方在質證的范圍內,未能表述清楚,或者審判人員未能聽清的內容。也就是說審判人員不是質證的主體,但是其對質證活動應有監督權和指揮權,以確保庭審活動有秩序、高效率地進行。
(二)、刑事庭審質證法律關系的客體
即是質證這一訴訟活動的訴訟標的。對於刑事訴訟的全過程而言,被告人是否構成犯罪是本案的訴訟標的。但對於質證這一特定的訴訟活動而言,其訴訟標的就是特定的,即某項證據資料在訴訟中的證明力。通常情況下,凡是規定能夠作為證據資料的,都必須經過質證才能確定其證明力大小,並作為裁判的依據。對此也存在例外的情況,例如:某些常識、顯而易見的事實、可以根據已知的事實簡單推理得出結論等,無須經過質證就可以被裁判所採納。此外,根據我國證據學來說,證據必須同時具備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三性才能作為裁判的依據,因此,證據資料的證明力大小應由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和合法性所決定。因此,質證法律關系的客體也就是證實證據資料的真實性、關聯性和合法性。
(三)、刑事庭審質證法律關系的內容
是控辯雙方和接受質詢的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這種權利義務關系是相對應的關系,一方主體在行使質證權利的同時也就是另一方主體履行受質問義務的過程。在控辯雙方和證人之間是質詢和受質詢的關系。通常情況下,受質詢的人有回答控辯雙方提問的義務,對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有權拒絕回答,其次,對控辯雙方而言,同時有向對方進行質證的權利和回答對方質詢的義務。
三 刑事庭審質證的基礎規則
借鑒國外的有關立法規定,結合我國刑事司法的實際情況,筆者以為在我國的刑事庭審質證程序中應確立以下的基本規則。
(一)、充分質證規則
這是最重要的基本規則之一,也是實現控辯各方質證權利的根本保障。主要內容是:一是指所有證據材料都必須經過在庭審中控方(包括公訴人、被害人或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等)、辯方(包括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的辯認、質疑、說明、解釋方能作為定案根據;二是指每個證據都應該給予控辯雙方對其進行充分的辯論、駁斥的機會。
(二)、嚴格程序規則
這是保證質證活動順利進行的基本規則。其內容包括:庭審質證程序必須實行「誰舉證、誰主詢、誰答疑」原則,質證主體每一項質證行為都應當遵循法官的指揮,詢問必須經法官同意後才可進行,必須嚴格按照規定的詢問順序進行質疑等。如果一方違反規則,擅自詢問,或打斷對方的正常詢問,法官應予以制止,以維護法庭程序和質證的順利進行
(三)、證據中心規則
這是保證質證效率和效果的基本規則,主要指質證必須圍繞當庭當示的某些特定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和合法性等問題進行質證,在質證環節中不允許隨意地進行其它事實問題或法律適用等的辯論,質證必須對事不對人,嚴禁一切借質證之名進行人身攻擊、惡意侮辱他人人格、侵犯他人隱私權的行為。
(四)、質證自願規則
一般來說,控辯各方是否質證以及對哪些證據進行質證被認為是質證主體的權利。主持和指揮質證程序的法官不適合去干涉控辯各方行使這種權利的自由,以保障刑事質證依照控辯各方的意願有序進行。當然,必須同時在立法上明確不質證和不能充分質證的後果,以促進質證主體積極有效進行使質證權。為防止故意的訴訟拖延,法官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對控辯雙方的證據進行詢問,但必須站在公正的立場上,而且必須嚴格限制。
(五)、禁止性規則
針對質證程序的特點,設計一些較具體的禁止性規則對於確保質證活動的順利進行和高效地實現質證目的非常必要。這類規則主要應包括禁止誘導性詢問、禁止質證已方證人和限制重復詢問規則等。
四 刑事庭審質證的模式
一般認為,刑事質證程序的模式從屬於刑事訴訟程序的模式,當前世界各國刑事訴訟程序的模式主要有三種:法官主質型、控辯方主質型和兼容型質證模式。
(一)、法官主質型質證模式
法官主質型質證模式主要在大陸法系國家適有。是在批判地繼承和改造糾問式訴訟形式的基礎上,並吸收英國的辯論式訴訟形式形成的混合式訴訟形式,其主要特點是注重發揮法官在質證中的作用,而不強調當事人在質證中的積極作用。這種模式下,法官擁有很大的職權,可以主動詢問被告人、公訴人。依職權主動調查收集各種證據。這種模式的優點在於在整個庭審過程中均以法官為中心,在法官的控制下開展詢問、調查,辦案的效率自然也就比較高,但是這一模式的弊端主要是庭審法官越俎代皰,削弱了公訴人的控訴職能,並且受到檢察機關的起訴材料的影響,難以客觀公正的聽取辯護意見,從而導致控、辯失衡,這對於查明案件真相、作出公正的判決是極為不利的。
(二)、控辯方主質型質證模式
控辯方主質型質證模式主要在英美漢系國家適用。在繼承和改造控告式訴訟的基礎上,形成了辯論式訴訟模式,其主要特點是:注重被告人、辯護人和公訴人、訴訟代理人在訴訟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強調控、辯雙方的力量平衡,賦予雙方當事人以平等的訴訟地位各自提出證據以支持自己的主張,法官只負責主持法庭辯論,處於消極仲裁者的地位,一般不主動直接調查收集證據,這種模式的優點是防止法官先主為主,在對案件進行審理之前作出預斷,這種模式強調遵守法定程序和注重被告人合漢權利的保護,因而更符合設立質證程序的本意,其缺點是:1、懲罰犯罪方面的力度不夠,並且難以把遵守法定程序和尋求客觀真實有效地結合起來。2、這種質證模式容易導致訴訟過分拖延,乃至降低訴訟效率。
(三)、兼容型質證模式
兼容型質證模式主要在二戰後的義大利、日本等國家被使用。是法官主質型質證模式和控辯方主質型質模式的有機融合,這種質證模式彌補了法官主質型質證模式存在過分強調法官的能動性,忽略和限制被告人及辯護人在庭審質證中的積極主動性,不利於辯護職能的發揮,不利於法官從正反兩個方面兼聽而明的缺點。同時也彌補了控辯方主質型質證模式存在的案件的審理過分依賴於控辯雙方的調查和辯論。因而,案件處理結果很可能會依賴於控辯雙方的經驗和辯論技巧,尋求客觀真實變成空談和這種質證模式容易導致訴訟拖延缺點,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特點:控辯雙方在法官的指揮下進行質證,法官在庭審質證的過程中也並不是消極被動的。在公訴人、訴訟代理人和被告人及其辯護人進行詢問以後,法官就案件的相關部分,可以在控辯雙方詢問結束以後作補充性詢問。兼容型質證模式的優點是吸取了前兩種質證模式的長處,兼顧了公平和效率,具有可借鑒性。
五 刑事庭審質證制度在我國的實施情況
(一)、漠視辯方權力導致控辯雙方在庭審質證中的地位不平等
據材料在偵查階段就已經開始形成,並固定成形,但這些證據作為犯罪嫌疑人在偵查、審查起訴階段根本不可能見到,雖然我國《刑事訴訟法》第96條規定: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請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控告,使律師能夠提前介入,幫助犯罪嫌疑人,但由於質證前司法機關對有些證據的採集的程序是否合法以及其本身的真假,作為辯方難以予以證實,即使是質證,也很難達到量明案件真相的目的。我國《刑事訴法》第93條規定:「犯罪嫌人對於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這就強調了犯罪嫌嫌疑人不享有沉默權,應當配合偵查機關查明案件真實情況,由於這種情況是在極為秘密的方式中進行的,外界根本無法知曉。實踐中,偵查機關採用刑訊副供的這種對他們來說奉為「捷徑」的方式獲取的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如果被告人在庭審質證時說這是刑訊逼供形成的,又怎麼去證實呢?這樣一來,質證的意義又有何在呢?相反,由於犯罪嫌疑人人身被限制,找尋證據的可能性很少,即使是其辯護人(在偵查階段目前我國《刑事訴訟法》還沒有給律師一個明確的稱呼),由於法律沒有賦予其足夠的權力,獲取證據的渠道少之又少。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可以看到,律師在偵察階段是不享有調查取證權,雖然在審查起訴階段,法律賦予了律師這種權力,但這是有條件限制的。《刑事訴訟法》第37條規定:「辯護律師經證人或者其它有關單位和個人同意可以向他們收集與本案有關的材料」、「辯護律師經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許可並且經被告人或者其近親屬、被害人提供的證人同意,可以向他們收集與本案有關的材料」。辯方的這種帶條件的權力同控辯方依靠國家強制力為後盾表現出來的結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單從證據材料數量的掌握上,辯方就已經處於絕對的劣勢,質證時極容易形成一邊倒的局面,這樣就會使質證這一庭審程序中極為重要的環節,往往流於形式,根本不利於查明案件真相,打擊犯罪,保障無辜的人不受追究。

(二)、證據展示制度對刑事庭審質證的影響
跟據我國司法實踐,刑事案件中,證據展示的范圍、方式、時間對於刑事庭審質證的作用的發揮具有直接的影響。我國《刑事訴訟法》第36條規定「在審查起訴階段,辯護律師只能『查閱、摘抄、復制本案的訴訟文書、技術性鑒定材料』。」而對於案件事實部分的證據仍在禁看之列,這對於辯方對案件事實和證據的了解和做抗辯准備不會起到有益作用,因此也顯得沒有多大的意義。而根據《刑事訴訟》第36條的規定,辯護律師「自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日起,可以查閱、摘抄、復制本案所指控制的犯罪事實材料………」但此處規定的「犯罪事實材料」只能是《刑事訴訟法》第三者150條規定的「證據目錄、證人名單和主要證據復印件及照片。」控方在審查起訴時只向法院移交這部公材料,所以辯護律師通過法院所獲無幾,根本無法對控方證據材料作全面了解,從而影響辯方的辯護權的充公實現,最終導致質證失去了實際意義。
(三)、法官在刑事庭審質證活動中的作用
司法實踐中法官在法庭上對證據直接進行查問的仍然過多,去庭調查往往是以法官的職權詢問為主。法官甚至在庭前的調查和閱卷中就形成了對實體問題的預斷,從而使控辯雙方的質證實際上成了印證其預斷的表演。而且,法官在這種預斷形成的「內心確信」的驅使下,往往會對控辯雙方之間的質證活動持漠視態度,甚至對質證橫加干涉。
法官在庭審質證程序中的定位應主要是質證程序的指揮者和秩序維持者,只有在例外的情況下才成為直接的質證主體。而為限製法官司的恣意,例外情況必須由法律明確規定。具體來說,法官在質證中的作用應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法官擁有對質證的引導權。在當事人雙方或一方陷入案件枝節問題或偏離案件事實時,由法官加以引導,使詢問緊緊圍繞對裁決有決定和影響作用的事實和情節進行。其次,法官司應該保障控辯雙方具有均等的質疑、詢問機會。再次,庭審質證禁止性規則中規定的禁止權應當由法官來行使。
我國的訴訟制度還存在另一個突出的問題,即案件的最終處理要經過不出庭的庭長、審委會成員、院長決定。由於出庭的法官未必對案件的處理有最終決定權,這就直接影響到控辯雙方對質證的積極性。
(四)、證人出庭率低,導致質證的質量度不高
我國《刑事訴訟法》對庭審方式作了重大改革,確立了「控辯式」庭審方式,要求證人原則上應當出庭,接受以交叉詢問方式進行的質證,必要時還要接受法官的詢問。從而使法庭能夠直接審查證人的作證資格,感知能力、記憶能力、表達能力,合理判斷主客觀因素對證人作證的影響,辯別證方的真偽。但是從我國的司法實踐來看,刑事案件中證人出庭做證的簡直是少的可憐。這種情況的出現導致法庭審理事實上深化了法官對控方卷宗筆錄的書面或口頭審查:由於證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均不出庭作證,法官對證人證言等言詞證據的調查,僅局限於摘錄和宣讀控方卷所記載的筆尋。這種庭審方式使得質證變成了「紙上談兵」而流於形式。導致證人不出庭用出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而:1、法律規定不明,且相互矛盾,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8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對於條款中的「作證」是出庭作證還是不出庭只是向司法人員提供證人證言,沒有明確的規定。同時《刑事訴訟法》157條又規定證人可以不出庭作證,對未到庭的證人證言,應當當庭宣讀,然後審判人員應當聽取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意見就算完事了。以上可以看出證人履行作證義務既可以出庭作證,當庭向法庭口頭陳述自己的所知道的案情,也可以不出庭作證,由司法人員其證言制定成筆錄在法庭上宣讀一下就可以了,在這種有選擇的情況下,容易造成成證人不出庭作證的現象。2、證人的義務與現任脫節,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作證是公民的義務,但是對於證人拒絕作證,卻沒有規定負什麼法律責任,受什麼懲罰,也沒有規定,對證人拒絕作證可採取什麼樣的措施,因此,證人不出庭作證時沒有任何後顧之憂。3、由於沒有具體的保護措施,沒有專職人員以及行之有效的保護機制,對證人的保護只停留在事後保護、人身保護、宣言式保護范圍內,忽視了對證人事前預防及財產方面的保護,因此在法律不能提供給社會大眾一致有效的法律保障時,個人最好的對策是明哲保身,少染是非。4、目前部分法官受自身素質影響,沒有充分認識到證人出庭的重要性,所以他們在執行證人出庭作證時採取消極應付的方法,認為證人證言已經在卷宗中出現,出不出庭都不礙大局,這樣一來質證也往往只是走過場,走形式。
此外,關於鑒定人、勘驗人、偵查人員出庭接受質證的比例就更低了。
在此,筆者認為盡管嚴格要求每個案件都傳喚所有相關人員出庭接受質證是沒有必要的,但對一些重大、疑難案件,仍然有必要強調相關人員都要出庭接受質證,以保證判決的公正性。

『叄』 刑事價格認證鑒定可以重新鑒定嗎

可以申請重新鑒定,但要有充分的證據或者依據

『肆』 定罪需要什麼條件當很多人都指證某人犯罪時,是否可作證據

三人以上口供指證,事實清楚,能夠排除合理懷疑的,可以定罪處罰。但是,如果需要書證、物證證明的,不能僅憑證言定罪。

《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4)刑事訴訟法認證擴展閱讀

定罪的意義:

定罪對於實現報應的意義

定罪是刑罰處罰的前提,某一個人的行為只有在確定有罪以後,才能受到刑罰處罰。而刑罰處罰是刑罰報應的必然後果,因為刑罰報應追求的是有罪必罰,即犯罪與刑罰的必然性與確定性。因此,正確地定罪,對於實現刑罰報應具有重要意義。

定罪對於實現預防的意義

定罪是對犯罪人及其行為的否定評價,通過定罪使犯罪人認識到其行為已經觸犯刑律構成犯罪,因而定罪具有個別預防之功能。同時,通過定罪,也使社會上的其他人認識到犯罪將會受到刑罰懲罰,使之感受到刑罰威嚇的存在,因而定罪還具有一般預防之功能。

定罪對於報應與預防的雙重意義

定罪過程中,首先應當考慮的報應的因素,因為某一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主要是由犯罪構成要件決定的,而犯罪構成的罪責與罪體反映的是行為自身的主觀惡性與客觀危害。同時,定罪還包括對預防因素的考慮,這主要是指在定罪的時候,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程度也起一定的作用。

尤其是在區分輕罪與重罪的時候,人身危險性程度更是不可或缺的內容。而且,定罪是在一定的社會中進行的,治安形勢、犯罪率、民憤等因素也會影響定罪。當然,在定罪的時候,報應因素起決定作用,預防因素起補充作用。只有正確地處理報應與預防的關系,定罪才能實現公正與功利的雙重預期。

『伍』 現在舉報都要實名嗎,不實名不行嗎

舉報不一定要實名舉報,可以匿名。但是現在國家提倡實名舉報。

單從保護舉報人切身利益,降低舉報人風險成本,提高舉報積極性考慮,舉報不一定要實名,當由舉報人自己選擇決定。特別是當舉報自己的上級或領導時,最好還是匿名舉報、化名舉報的好,這樣可以免去諸多後顧之憂,讓舉報人自由行使權利。

當然,舉報人舉報時,盡管可以隱去真實姓名或使用化名,但舉報責任必須承擔,舉報必須實事求是,真憑實據,並且留下方便的聯系方式,如電話、郵箱、QQ、微博等。

(5)刑事訴訟法認證擴展閱讀

1中央紀委、監察部舉報網站受理:針對黨組織、黨員和監察對象違反黨紀政紀問題的檢舉、控告;依法應由紀檢監察機關受理的黨組織、黨員和監察對象不服黨紀政紀處分和其他處理的申訴;對黨風廉政建設和紀檢監察工作的批評、建議。

2中央組織部「12380」舉報網站受理:反映縣處級以上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違反《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及有關法規選人用人問題的舉報。

3最高人民檢察院舉報中心受理:《刑事訴訟法》第十八條第二款規定的,並由最高人民檢察機關管轄的職務犯罪的舉報。

4最高人民法院舉報網站受理:對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和機關工作人員,以及高級人民法院院領導違紀違法行為的舉報。

5中央國家機關舉報網站受理:對黨組織、黨員違犯黨紀行為的檢舉和黨員的控告、申訴,保障黨員權利。

6公安部「12389」舉報網站受理:檢舉、控告公安機關及公安民警貪污賄賂、失職瀆職、違反廉潔自律和警務自律等違法違紀問題;涉及公安機關黨風廉政建設方面的批評、建議。

7國土資源部違法舉報信箱受理:對土地、商業賄賂、礦產方面的違法行為進行的舉報。

『陸』 只有嫌疑人的口供 而無確鑿的物證與認證

1、詐騙案屬於刑事案件,嫌疑人應該被關進看守所;
2、如果被關在拘留所的內話,一般是屬於治安違法容,20天是行政拘留的最長時間了(合並執行);
3、如果是治安拘留,公安機關就應該放人了,否則家屬有權向其上級機關投訴解決;
4、如果確定是刑事拘留,《刑事訴訟法》規定,公安機關認為需要逮捕的,應當在拘留後的三日以內,提請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在特殊情況下,提請審查批準的時間可以延長一日至四日。對於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請審查批準的時間可以延長至三十日。也就是說如果嫌疑人不屬於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則公安機關的刑事拘留已經超期,是違法的,你可以向其上級機關進行投訴,也可以向同級人民檢察院舉報,要求對公安機關的偵查行為依法進行監督。
5、對於刑事犯罪來說,僅有犯罪嫌疑人的口供而無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犯罪嫌疑人有罪。但如果有足夠的其他證據,即使沒有口供(即零口供)也可以認定犯罪嫌疑人有罪。
6、如果本案確實是刑事案件,建議委託律師介入,及時為嫌疑人提供法律幫助。

『柒』 法律訴訟中,電話錄音能作為證據吧需要什麼格式必須做鑒定么

電話錄音可以作為證據,格式為MP3、CD等音頻格式,需要經過法院鑒定,但是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一、錄音證據的取得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錄音雙方當事人的談話當時沒有受到限制,是自覺自由的意思表示,是善意和必要的,是為了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和查明案件真實情況的。

二、該錄音證據錄音技術條件好,談話人身份明確,內容清晰,具有客觀真實和連貫性,未被剪接或者偽造,內容未被改變,無疑點,有其他證據佐證。

三、手機通話錄音,需選在信號好的地方,必須在錄好後最少刻制4張光碟:法院、對方、你自己、你的代理人各1張,有MP3、CD等音頻格式,在每張光碟上寫明錄音人、雙方談話人及雙方的電話號碼、錄制設備、錄制時間、錄音時長等內容。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已於2002年4月1日起施行。該規定中已明確錄音、錄像等視聽資源同樣可以作為證據向法庭提供,該《規定》第七十條第二款明確規定,對於有其他證據佐證並以合法手段取得的、無疑點的視聽資料或者與視聽資料核對無誤的復製件,人民法院應當確認其證明力。

(7)刑事訴訟法認證擴展閱讀

民事證據的種類根據《民事訴訟法》第63條的規定,證據有下列幾種:

一、書證。書證,是指以文字、符號、圖表等記載或表達的內容來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作為定案證據的書證具有以下特徵:

其一,書證是以其記載或表達的思想內容來證明案件事實的;

其二,書證的特質載體一般是紙張,但也包括面板、金屬、竹木、布料、塑料等;

其三,書證的製作方法一般為手寫,但也包括列印、雕刻、拼對等;

其四,某些書證必須具備法定形式,如身份證、戶口簿、承運單等;

其五,書證也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品,某些證據如果既能以其記載或表達的內容證明案件事實,又能以其外部特徵再現案件真實,該種證據則既是書證又是物證。當事人向法院提供書證時,應當提交原件,如提交原件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製品、照片、副本或節錄本。為了便於人民法院審查,當事人提交外文書證時必須附有中文譯本。

二、物證。一切物品均是客觀存在的,都有自己的外形、重量、規格、特徵等。因此,凡是以自己存在的外形、重量、規格、損壞程度等標志來證明案件事實的一部分或全部的物品及痕跡,即稱為物證。民事訴訟中常見的物證有:所有權有爭議的物品,履行合同交付的規格、質量有爭議的標的物或定作物,侵權行為造成損害的公私財物及侵權用的工具、遺留的痕跡等等。

三、視聽資料。視聽資料是指利用錄像或錄音磁帶反映出的形象或音響,或以電子計算貯存的數據來證明案件真實的證明材料。在訴訟中,常用的視聽資料主要有錄音帶、錄像帶、電子膠卷、微型膠卷、傳真資料、電話錄音、雷達掃描資料、電子計算機貯存的資料等等。視聽資料可以分為錄音資料、錄像資料、電視監控資料、電子計算機貯存資料和運用其他技術設備獲得的資料等類型。所以磁帶錄音最好。

參考資料:北大法律信息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北大法律信息網——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熱點內容
合同法第162條 發布:2025-10-01 21:00:08 瀏覽:94
婚姻法女方有過錯 發布:2025-10-01 20:59:20 瀏覽:578
李競律師 發布:2025-10-01 20:52:16 瀏覽:866
2018年勞動法關於產假的規定 發布:2025-10-01 20:46:21 瀏覽:254
歷年司考民法真題 發布:2025-10-01 20:43:52 瀏覽:7
公司法為什 發布:2025-10-01 20:26:05 瀏覽:321
海洋律師 發布:2025-10-01 20:25:58 瀏覽:184
新聞出版業目前最主要的行政法規 發布:2025-10-01 20:18:43 瀏覽:680
航海碰撞條例 發布:2025-10-01 20:10:29 瀏覽:172
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條例規定 發布:2025-10-01 20:06:34 瀏覽: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