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律師稱謂

律師稱謂

發布時間: 2021-12-06 23:17:01

① 對律師最高的遵稱是什麼

主任,正式的應為合夥律師,平時稱呼的話可以稱為XX主任,或直接說XX律師。

② 舊社會的律師怎麼稱呼

在中國古代,從事和現今律師類似職業稱之為狀師。在西方國家稱之為辯護人。

狀師:

今意
「狀師」也就是「訟師」。《清稗類鈔·獄訟類》里收錄了清代數十則著名「狀師」的故事,他們譎詐多謀,壞法亂紀,除了勾結官吏,包攬訴訟外,也經常每能以不可思議的機巧手段,在訴訟里獲得勝利。他們的角色類似於現代的律師,但刀筆及巧詐工夫尤勝近代的律師一籌] 。

古意
古代的「狀師」「訟師」在進入民國之後,被律師制度所取代,但他們的功能並未因此而消失,而是在新的司法訴訟關系裡發展出一種新的「司法黃牛」。它是個司法上的「非正式制度」或「非正式關系」。司法體系裡的某些參與者,繼承了「狀師」與「訟師」的角色,一仍舊慣地玩著包攬訴訟,賄賂法官的游戲。民國初年佚名所著的《老上海見聞》里的「狀師」這個條目下遂曰:

——「狀師在吾國,本已具著悠遠綿邈的歷史,但是,自從歐風東漸以來,律師的制度傳入我國,既而國人多數察覺狀師的弊竇與罪惡,因之民國成立伊始,政府當局即頒布命令禁止狀師的私底營業,規定只許正式律師懸牌應征,但是狀師的演出卻始終沒有絕跡,……那些靠托充當狀師以生活的,仍舊比比皆是。……湊著幾個法院和其他律法團體的四周,紛紛從事活躍。依目前狀態而說,有法院的所在,就有小茶館的蹤跡,這些狀師們,幾乎全部都在那裡駐足,……以作業務上的競爭。……他們對古時那種巡檢,典司,吏目之類的人物,都具有相當的交誼。」

辯護人:
古羅馬人發展了復雜的成文法典以及訴訟制度,包括辯護律師制度,都為近代西方法體系所繼承。由於城邦社會重視法治及程序保障的緣故,古羅馬時代的律師享有相當崇高的地位,常代表當事人與對造或政府進行訴訟,並且講求來自希臘地區一脈相承的修辭學及雄辯術訓練,許多元老院議員都曾操此業,其中最著名者當推古羅馬名政治家西塞羅(Cicero)。

律師起源於古羅馬。共和制羅馬(公元前510或509~前30)的訴訟,必須根據執政官或法務官的告示,按法定的手續進行。由於法律和告示不斷增多,日趨復雜,當事人在訴訟中,特別是在法庭進行辯論時,需要熟悉法律的人協助,因此,從共和制末期到帝國制初期(公元前1世紀後半期),辯護人應運而生。

至公元5世紀末,充當辯護的人,須在主要城市學過法律,取得資格。他們逐漸形成行業,組成自己的職業團體,成為專職律師。

封建制時期,多數國家廢除了古代辯論式訴訟,改用糾問式,使律師失去作用。有的國家,如中古初期的法國,雖保留律師制度,但主要只適用於宗教法院,而且律師的職務由僧侶充任。世俗法院有時也允許辯護,但也只有僧侶才能執行這一職能。

公元12世紀以後,法國禁止僧侶在世俗法院充當辯護人,代之以受過封建法律教育,經過律師宣誓、登記入冊的職業律師,但其許可權受到很大限制,甚至形同虛設。

③ 古代律師叫什麼

古代的律師稱謂:「狀師」也就是「訟師」。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對訟師存在價值的基本定位:

由於辯護在中國古代並不具備法律程序上的正當性,所以訟師在中國古代的為政者或法律的視野中一般都不具備「良好」的形象,往往被視為添亂者與社會麻煩製造者。

對訟師定位的表現正如有學者所言:「在傳統的社會裡面,訟師素來受人輕賤,他們的形象……是貪婪、冷酷、狡黠、奸詐的,最善於播弄是非,顛倒黑白,捏詞辨飾,漁人之利。」 (梁治平著:《法意與人情》)

從根本上看,這種對「訟師」品質低下的定位是由中國古代鐵板一塊的權力集權體製造就,並逐步灌輸到了整個社會,形成了一種法制文化。

在這種文化傳承里,根本就不承認訟師的辯護是一種崇高的工作,更談不上對這種辯護工作悉心呵護。說到底,就是傳統文化認為權力具有至上性,不承認權力與權利之間有沖突、有矛盾,權力意識完全取代了權利意識。

(3)律師稱謂擴展閱讀:

廣東四大訟師:

訟師者代寫狀紙,口若懸河於公堂之上,有良心者為民申冤,無恥者就與官勾結,欺壓百姓。於是就有了民間不朽的傳奇∶「廣東四大訟師」。

人稱「鐵嘴銅牙,扭盡六壬」,手搖白紙扇,把那堂堂七品縣官問得個啞口無言,貧苦弱勢的老百姓就是因為有了這「四大訟師」才有可能挽回他們應得的那小小公道。

這「四大訟師」分別就是大名鼎鼎的「陳夢吉」、「方唐鏡」、「何淡如」和「劉華東」。

「陳夢吉」相傳為清代廣東順德陳村人士,傳說自幼經歷已十分傳奇,剛出生時竟然不哭不鬧,家人都以為天生聾啞,後經高人教化,其過人天賦、才華橫溢漸漸顯露。後來在廣州城成為傳誦一時的「扭計祖宗」、「橋王之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訟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大訟師

④ 原告和被告各自請的律師稱呼叫什麼

無論是民事,還是刑事,原告和被告各自請的律師,都可以叫委託代理人。
也內可以稱被告聘容請的律師為辯護人或者辯護律師。
原告聘請的律師為案件代理人。
‍‍詳情你可以查閱〈律師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

⑤ "大律師"稱呼的標準是什麼!

將律師分大小來,一無客觀標准,源二無主觀可比性,三從中國律師的現狀也不宜這樣的劃分。可以說:所有自稱大律師者,多為沽名釣譽之徒。不信,請哪位「大律師」站出來讓大家瞧瞧!半桶水,才需要晃盪!
當然,人是要有理想的。追求成功,也是應該的。何為成功?並無一個硬指標,只是相對而言。我們平時講的大律師,只是這些一定程度成功的律師而已。對此,我有篇老文章《三立--成功律師的標准》曾經貼上網,一孔之見,拋磚引玉之。

⑥ 大牌律師稱呼

中國品牌大律師

⑦ 律師為什麼叫律師而不叫法師

律師不叫法師是因為稱呼的習慣性,另外,法師這個詞語很早就有了,大眾對該詞語的理解已經固化,如果堅持叫法師非常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混淆。

從漢朝時候起,就有「律師」的稱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一三中,比丘被分為經師、律師、論師、法師、禪師,一共五類。其中,長於誦經的為經師,長於持律的為律師,長於論義的為論師,長於說法的為法師,長於修禪的為禪師。

唐朝以後,除了佛家弟子,道家弟子也可以稱呼「律師」。《唐六典·祠部郎中》記載過,道士修行有三號:其一曰法師,其二曰威儀師,其三曰律師。「法」和「律」的含義最初是基本相似的。

「法」和「律」的含義後來漸漸有了區別,法是公之於眾的法典,偏於抽象和原則;而律是對法的解釋,偏於具體和執行。「法」一般是上位的,比如「法官」、「法典」,「律」傳統意義上比「法」低。

在佛教中,「律」更多指戒律。後來由於各朝代官方的法典多稱「律」(比如秦律、漢律、大唐律、大明律、大清律),到了清朝,民間慢慢對於擅長解釋法律、講解法律內容的人也叫成「律師」。

⑧ 「律師」在中國古代的稱呼叫什麼

中國古代就沒有正真意義上的律師,比較相似的應該是「訟師」,但與現在律師在職能上還有較大差異。

熱點內容
法律知識大全網 發布:2025-05-17 06:07:54 瀏覽:934
流是什麼刑法 發布:2025-05-17 06:01:49 瀏覽:122
守好條例 發布:2025-05-17 06:01:46 瀏覽:609
民法是不是 發布:2025-05-17 05:56:00 瀏覽:772
中心組學習條例 發布:2025-05-17 05:53:49 瀏覽:756
陳印法規2014 發布:2025-05-17 05:53:43 瀏覽:105
刑法120條第三款 發布:2025-05-17 05:53:13 瀏覽:562
社會學觀察法有哪幾種 發布:2025-05-17 05:35:41 瀏覽:370
非法本過司法 發布:2025-05-17 05:35:38 瀏覽:684
道德經寵辱若驚 發布:2025-05-17 05:26:39 瀏覽: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