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服務承諾
⑴ 在法律上,承諾和保證有什麼區別
承諾書和保證書都屬於合同一種,具有的法律效力
在法律上他們都是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都可以在法院起訴時,做原告或被告和第三人使用
⑵ 承諾的構成要件有哪些,承諾生效有哪些法律效果
一、承諾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一項承諾,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產生合同成立的法律後果。依合同法的一般理論,承諾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1)承諾必須由受要約人作出。要約和承諾都是相對人的行為,要約只對要約人和受要約人有拘束力,因此,只有受要約人才有承諾的能力。受要約人的承諾,可以由其本人或其代理人作出,無行為能力人由其監護人作出。其他人作出的承諾的意思表示,不產生合同成立的法律效果,但可以視為一項要約。
(2)承諾必須向要約人作出。承諾是對要約的同意,只對要約人和受要約人有拘束力。對要約人以外的人作出的承諾,合同不能成立。向要約人的代理人進行承諾,與向要約人本人承諾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3)承諾的內容須與要約的內容一致。承諾是受要約人願意按照要約的全部內容與要約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所以,承諾欲取得成立合同的法律效果,就必須在內容上與要約的內容一致,舍此便不能成立合同。如果受要約人在承諾中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變更的,便不構成承諾,而應視為對原要約的拒絕而作出的一項新的要約,或稱反要約。
(4)承諾應在要約有效期內作出。承諾的這一要件,依要約是否定有承諾期限分為兩種情況:定有承諾期限的要約,承諾須於期限內作出方為有效承諾;未定有承諾期限的要約,如屬口頭要約,承諾須由受要約人立即作出才為有效,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如是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則應由受要約人在合理期限內作出承諾。有效期間經過後作出的承諾,稱為遲到承諾,不能發生承諾的效力,應視為新要約。但受要約人在要約有效期間內所作承諾,依通常情形可於有效期內到達要約人而遲到者,稱為未遲發而遲到的承諾。對這種承諾,要約人應負對承諾人發遲到通知的義務。
二、承諾生效有哪些法律效果
1 、交叉要約。交叉要約是指合同當事人採取非直接對話的方式,作出了為訂立同一內容合同的要約。如甲對乙作出為訂立合同的要約,而乙對甲也作出了同樣內容的要約。此時雙方的意思表示的內容完全一致,而且雙方均有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並且發出要約的時間也幾乎在同時。既然雙方有相同的意思表示,法律即可推定其必互有承諾的結果,所以認定合同成立。合同成立的時間以後一個要約到達對方當事人時為准。
2、同時表示。同時表示與交叉要約本質上相同,交叉要約是在非直接對話的方式的情況下發生的,而同時表示是在對話方式的情況下發生的。
⑶ 承諾書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承諾書實際上是合同的一種,當然具有法律效力。
有效的承諾書必須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1.是當事人真實意願的反映。承諾書的內容應當是當事人內心真實意思的表達,不能被強迫或威脅或利誘、欺騙等。
2.沒有違反相關法律規定;承諾書的內容必須合乎法律的規定,不能違反法律或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否則可能導致承諾書無效。
3.沒有侵犯他人利益。承諾人只能基於自己有權處分的物進行處分,而不能因此侵犯到了他人的合法利益。
拓展資料:
承諾書是 承諾人對要約人的要約完全同意的意思,表示以書面形式。通常是要求以書面訂立的合同,其承諾也必須採取書面形式。
如《美國統一商法典》第二篇第2-201條規定,凡價金超過5000美元的貨物買賣合同,除該法典另有規定外,均須以書面方式作成,否則不能要求法院強制執行,法院在訴訟中對這種合同原則上不接受口頭證據。
⑷ 承諾,需要負法律責任嗎
承諾書實際上是合同的一種,具有法律效力。有效的承諾書必須同時滿足以下三內個條件:1.是當事人真容實意願的反映。2.沒有違反相關法律規定;3.沒有侵犯他人利益。那麼違反承諾保證會有什麼法律後果?中國《合同法》共規定了五大類違約責任形式:1.繼續履行,又稱強制履行,指在違約方不履行合同時,由法院強制違約方繼續履行合同債務的違約責任方式。2.採取補救措施: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等。3.賠償損失,即債務人不履行合同債務時依法賠償債權人所受損失的責任。4.定金責任:《合同法》第115條規定: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5.違約金責任,又稱違約罰款,是由當事人約定的或法律直接規定的,在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合同時向另一方當事人支付一定數額的金錢,也可以表現為一定價值的財物。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⑸ 書面承諾有沒有法律效應
當然有啊,甚至沉默都可以作為承諾的。
合同實際上只是雙方的合意。也版就是雙方達成權一致的東西。我們平時見到合同書只是合同的文字體現,並非合同本身。
所以口頭承諾當然有效。如去飯店點菜,也是一個服務協議,你點菜就是承諾,由此服務合同成立。
生活中大部分合同都是口頭承諾甚至默認的。如上街買一斤蘋果。
只是口頭承諾涉及到證明的問題。所以在可能引起爭議或者履行其較長的合同一般建議將合同書寫在書面上。
⑹ 承諾具有法律效力嗎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54條、民事法律行為是指公民、法人為了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義務所實施的合法行為。
56條、民事法律行為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其它形式。法律規定使用特定形式的,應當依照其規定。
57條、民事法律行為自成立之日起具備法律效力,行為人除非依照法律規定或對方當事人同意,不得隨意變更或解除。
綜上所述,口頭承諾系公民、法人為了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義務所實施的合法行為的一種。
根據上述法律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其它形式。
因此,可以認定口頭承諾具有法律效力,其效力自承諾開始,也就是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生效。承諾之人受承諾的約束,除非依照法律規定或對方當事人同意,口頭承諾之人不得對自己的承諾隨意變更或解除。
這亦符合民事法律行為應當遵守誠實信用原則的司法精神之體現。法律的淵源來自於一個國家的社會道德,我國自古就有「人無信而不立」。這亦體現了,社會道德與法律對於信守承諾的看重!
然而,客觀事實與你能夠證明的客觀事實未必一致!接受承諾一方,如果不能證明口頭承諾的客觀存在,恐怕維權方面講面臨巨大障礙。
所以,很多時候,無論是在實踐之中還是法律方面,都盡量主張將相關承諾落實與紙面上。
關於民事法律行為,包括口頭承諾,只要在其行為實施之時,不存在欺詐、脅迫、重大誤解、顯失公平、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等符合無效或可撤銷、可變更的情形下
該民事法律行為依法成立,依法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包括口頭承諾)自成立之日具有法律約束力
⑺ 承諾書在法律上能作為證據嗎
承諾書應當及時收回啊,就還款承諾書能作為證據到法院起訴。債務人要承擔舉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