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司法部關於刑事法律援助全覆蓋

司法部關於刑事法律援助全覆蓋

發布時間: 2025-07-24 14:17:52

① 最高法、司法部聯合出台辦法開展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是真的嗎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日前聯合出台了《關於開展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的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這是推進司法改革和律師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國人權司法保障的一大進步,對於充分發揮律師在刑事案件中的辯護職能作用,維護司法公正,彰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文明進步,具有重大意義。

這就將通知辯護范圍擴大到法院階段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所有一審案件、二審案件和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審理的案件;同時,適用簡易程序、速裁程序審理的案件,被告人沒有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派駐的值班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幫助;在法律援助機構指派的律師或者被告人委託的律師為被告人提供辯護前,被告人及其近親屬可以提出法律幫助請求,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派駐的值班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幫助。

② 鄂爾多斯刑事案件是不是法律援助全覆蓋

很棒的一個問題,涉及改革前沿,不敢妄下結論,但通觀本題(及以下諸多答案),關於刑事全覆蓋至少仍有較多誤區需要澄清。

故此,淺析一二,拋磚引玉。

為了方便問題展開,答案中會適當羅列思考刑事法援是否應當全覆蓋所需要的基礎信息,因此行文也會略顯冗長,但這些基礎信息大多是必要的。否則,思而不學,討論難免歧路亡羊,流於表面(慣例反對 @王瑞恩 ,哈哈,沒錯,又是我)。

正式展開:

1、什麼是「刑事全覆蓋」?

「刑事全覆蓋」,又稱「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顧名思義,是指一種覆蓋所有類型刑事案件的指定律師辯護制度。

回顧歷史,在我國,指定律師辯護制度最早由1954年《人民法院組織法》確立,1954年《人民法院組織法》第七條規定:

人民法院認為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指定辯護人為他辯護。
這是一種「任意辯護」(即並不強制,由人民法院裁量),也是最早的指定律師辯護制度。

1979年《刑事訴訟法》將聾、啞及未成年人納入指定律師辯護制度中,明確:

被告人是聾、啞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為他指定辯護人。
(第二十七條)

這是我國立法文本中首次出現「應當」(也就是明確要求)指定辯護人的規定。

1996年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在舊法基礎上,增加了「盲人」、「可能被判處死刑」兩類「應當指定辯護人」的情況。

被告人是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第三十四條)

2012年再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又在九六年版本的基礎上,增加了「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一類「應當指定辯護人」的情況(第三十四條)。

自此,除經濟困難申請法律援助外:

盲、聾、啞;
未成年人;
精神病人;
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或死刑。
四種情況均「應當指定辯護人」。

2017年10月9日由最高院、司法部頒布《關於開展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的辦法》,《辦法》在《刑事訴訟法》的基礎上再一次擴展了指定律師辯護的范圍,將之擴展到「其他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一審案件、二審案件、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審理的案件」。

《辦法》在北京、上海、浙江、安徽、河南、廣東、四川、陝西省(直轄市)試行,在原有《刑訴法》基礎上,新增的「其他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一審案件、二審案件、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審理的案件」才是「刑事辯護全覆蓋」制度的試點內容,也是本題的爭議焦點。

小結如圖:

二、哪一類人真正受「刑事全覆蓋」試點影響?

首先指出,並不是 @王瑞恩 舉例的我們耳熟能詳的聶樹斌案、陳滿案、劉忠林案,以上三案中,聶樹斌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陳滿、劉忠林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按照現行《刑事訴訟法》,均屬於應當指定辯護人(如無辯護人)的情形。

無論是否推行「刑事全覆蓋」制度,以上三例(在現有法規下)都應當有律師辯護。

事實上,聶樹斌、劉忠林審判定罪均在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訂前(參見上圖,1996修訂首次加入可能判處死刑應當指定辯護人的規定),陳滿在修訂後,因此即使只看舉例王兄也搞錯了,陳滿案是有辯護律師的。

以上三例和本題並沒有直接聯系。

事實上,幾乎所有重大惡性案件,因為現行《刑事訴訟法》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或死刑應當指定辯護人的規定,都與本題我們討論的「刑事全覆蓋」試點無關。

按照《中國法律年鑒》2009、2010、2011年公布的數據,判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案件僅占所有案件的15%左右,可能判處死刑、無期徒刑的比例顯然更低,換言之,不適用《刑訴法》指定律師制度的刑事案件占絕對多數,這一部分普通案件才是刑事案件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刑事全覆蓋」真正影響的「普通一、二審,審判監督程序(也就是與死刑、無期徒刑無關、量刑較輕的罪名)」案件。

(記住這一點,這很重要,我們繼續往下看)

三、「刑事全覆蓋」試圖解決的問題

2018年,在《辦法》試點一年後,《人民檢察》刊載中央財經大學郭華、韓笑《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的經濟學分析》一文。

文中指出,我國長期以來刑事案件律師辯護不普遍、質量不高,主要表現在:

一是刑事案件中律師辯護不普遍且分布不均衡。據統計,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以前,全國刑事案件律師辯護率不足30%,有些省市甚至只有12%。
二是律師辯護率與訴訟程序的復雜程度呈正比。實證研究發現,簡易程序中被告人獲得律師辯護的機率比普通程序中的被告人低,並呈現出一種訴訟程序越復雜,可能判處的刑法越重,律師辯護率越高的趨勢。
從被告人個體的角度說,聘請律師意味著一定的經濟支出,因此刑罰越重、程序越復雜,聘請律師就越是「物有所值」,簡單程序和輕罪就不那麼有必要。

但是在制度設計層面,普通案件數量占絕對比例 ,案件審理越便捷,越需要律師確保司法在追求效率過程中未失卻司法公正。簡化簡單多數和優化復雜少數可以實現最優司法配置,但只有在認罪認罰被告人辯護權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替代性簡化程序的增量使用才有助於實現法律上的帕累托最優。若權利保障缺位,則程序簡化可能導致實質真實發現原則向形式真實發現原則退卻,甚至導致實質正義與程序正義的雙雙失落。

③ 法院法律援助是免費的嗎

可以到司法局申請法律援助。法院是判案的,不提供法律幫助。法院經審查認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對受援人作出緩收案件受理費及其他訴訟費的決定。

一、法院有免費法律援助嗎?

《法律援助條例》對法院審理法律援助案件沒有規定,但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關於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聯合通知》規定:「人民法院應當積極支持律師行使辯護職能所開展的法律援助工作,為其提供查閱、摘抄、復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實的材料及同在押的被告人會見和通信等方面的便利條件。」《關於民事法律援助工作若干問題的聯合通知》規定:「對民事法律援助案件及時立案、及時審結、及時執行。」「法院經審查認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對受援人作出緩收案件受理費及其他訴訟費的決定。」

二、法律援助的條件規定是什麼?

《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本人及其近親屬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一)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申請法律援助的規定

1、本款的適用范圍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情形。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經濟上的原因,請不起律師,或者因經濟困難以外的其他原因,如無人替他擔任辯護人等,因此未委託辯護人。這一規定體現了國家對於經濟困難的人的法律援助,任何被告人都享有委託辯護人的權利,該權利不應因其貧困而被放棄。需要注意的是,可以委託辯護人而自動放棄這一權利的,不屬於本款規定可以提供法律援助的范圍。

2、本款規定的申請法律援助的主體是「本人及其近親屬」。這里所規定的「本人」,是指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人。「近親屬」,依照本法第一百零六條第六項的規定,是指該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

3、本款規定的法律援助申請的受理和審查機構是法律援助機構,即直轄市、設區的市或者縣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根據需要確定的,負責受理、審查法律援助申請,指派或者安排人員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的機構。

4、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指派律師提供辯護。根據這一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近親屬根據本款規定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受理並進行審查,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這是法律援助機構的法定義務。

(二)刑訴中對殘障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規定

本款的規定既適用於公訴案件,也適用於自訴案件。其中「盲」是指雙目失明,「聾」是指兩耳失聰。「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依照刑法第十八條的規定,這些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規定對上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主要是考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聾、啞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因其生理上的缺陷,可能會造成其法律知識的欠缺和對外界事物認識的偏差,而且在庭審中對證據的識別以至辯護都存在障礙,因而應當有辯護律師維護他的合法權利。

本款規定適用於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義務主體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和法律援助機構。對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聾、啞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在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都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由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三)刑訴中當事人為無期或死刑的法律援助的規定

死刑是刑罰中最重的刑罰,我國歷來主張對適用死刑要慎重,因為判決一旦生效執行,即使發現錯誤也難以挽回。無期徒刑也是很重的刑罰,會在很長時間內剝奪罪犯的人身自由。所以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必須保證讓這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充分行使辯護權。這是對重刑犯的辯護權的特殊保護,同時也體現了立足現階段國情循序漸進的原則。這里所規定的「可能被判處死刑」,既包括可能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也包括可能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

需要指出的是,這里規定的是「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是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根據案件的事實和證據情況得出的一種可能性的判斷,而不是定論。對於在刑事訴訟過程中一旦發現根據案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未委託辯護人的,就應當立即依照本款規定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本款規定適用於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義務主體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和法律援助機構。對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沒有委託辯護人的,在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都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由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希望以上內容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咨詢專業律師。

【法律依據】:《法律援助條例》第二條;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公民,可以依照本條例獲得法律咨詢、代理、刑事辯護等無償法律服務

第二十二條;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員,應當遵守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提供法律援助不得收取任何財物。

④ 北京上海等八省市試點律師刑事辯護全覆蓋情形如何

今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聯合出台《關於開展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的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在北京、上海、浙江等8個省市試點律師刑事辯護全覆蓋。

《法制日報》記者今天采訪北京、上海、浙江、河南4地法院和司法行政機關了解到,試點單位立足本地實際,在推進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工作中不斷創新工作舉措,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數量明顯增加,刑事案件律師辯護率大幅提升,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加強監管確保「量質」雙升

推動律師辯護全覆蓋,不只是要提高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辯護率,解決律師辯護「量」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解決律師辯護「質」的問題。

陳偉強告訴記者,浙江司法廳要求把好法律援助指派關。根據案情難易程度、律師的專業特長和執業年限,結合受援人意願等因素,指派相應專業、相應資質的律師承辦。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指派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律師承辦。

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長徐建偉說,溫州中院聯合市檢察院、公安局、司法局、律協出台意見,明確入庫律師資格,只有符合刑辯業務精湛、熱心法律援助工作且未因執業受到紀律處分或違法執業被查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10年以上並從事刑事辯護5年以上,執業期間辦理刑事案件40件以上,近3年每年辦理10件以上等條件的律師,由市司法局審定後才能列入援助律師人才庫。

此外,入庫律師必須簽訂履職保證書,保證依法履行職責辦理法律援助刑事案件,接受指派後辦理的刑事案件,均應接受市法律援助中心組織的案件質量年度考核。對出現無正當理由拒絕指派,沒有依法履行會見、閱卷、出庭等情形的律師,經核查屬實予以除名。

河南司法廳要求法律援助機構加強案件質量監管,加強旁聽、回訪、征詢意見工作,注重事前、事中、事後監督相結合,採取前置性的風險控制措施,不斷提高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質量。

上海部分法院建立法律援助監督機制,如浦東區人民法院建立案件審理結束的「一案一評」監督機制,即對每一個法律援助案件中援助律師的工作態度、業務水平、履職情況等做綜合評價,及時將上述信息反饋區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保障法律援助的工作質量,防止走過場、流於形式。

「既要看辯護率的高低,也要看辯護律師的工作是否實現法律援助的初衷。因此,我們提出,及時為需要幫助的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的同時,也要加強質量監控,確保法律援助取得預期效果。」劉建華說。

⑤ 請問刑事案件可以申請法律援助的條件是什麼

1、犯罪嫌疑來人在被偵查源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2、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3、公訴案件的自訴人以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注意公民因經濟困難需要法律援助的,要提供經濟困難的證明。

⑥ 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具體規定有哪些

一、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具體規定有哪些 第一條 為加強和規范 刑事訴訟法 律援助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 律師 法》、《 法律援助條例 》以及其他相關規定,結合法律援助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 辯護人 的,本人及其近親屬可以向辦理案件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所在地同級司法行政機關所屬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可以依照前款規定申請法律援助: (一)有 證據 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屬於一級或者二級智力殘疾的; (二) 共同犯罪 案件中,其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已委託辯護人的; (三)人民 檢察院抗訴 的; (四)案件具有重大社會影響的。 第三條 公訴 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 代理 人或者近親屬, 自訴案件 中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可以向辦理案件的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所在地同級司法行政機關所屬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第四條 公民經濟困難的標准,按案件受理地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規定執行。 第五條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在第一次訊問犯罪嫌疑人或者採取強制措施的時候,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權委託辯護人,並告知其如果符合本規定第二條規定,本人及其近親屬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人民檢察院自收到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材料之日起3日內,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權委託辯護人,並告知其如果符合本規定第二條規定,本人及其近親屬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應當告知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有權委託訴訟代理人,並告知其如果經濟困難,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人民法院自受理案件之日起3日內,應當告知被告人有權委託辯護人,並告知其如果符合本規定第二條規定,本人及其近親屬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應當告知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委託訴訟代理人,並告知其如果經濟困難,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人民法院決定再審的案件,應當自決定再審之日起3日內履行相關告知職責。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本規定第九條規定情形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如果不委託辯護人,將依法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第六條 告知可以採取口頭或者書面方式,告知的內容應當易於被告知人理解。口頭告知的,應當製作筆錄,由被告知人簽名;書面告知的,應當將送達回執入卷。對於被告知人當場表達申請法律援助意願的,應當記錄在案。 第七條 被 羈押 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法律援助申請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申請24小時內將其申請轉交或者告知法律援助機構,並於3日內通知申請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或者其委託的其他人員協助向法律援助機構提供有關證件、證明等相關材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無法通知的,應當在轉交申請時一並告知法律援助機構。 第八條 法律援助機構收到申請後應當及時進行審查並於7日內作出決定。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決定給予法律援助,並製作給予法律援助決定書;對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決定不予法律援助,製作不予法律援助決定書。給予法律援助決定書和不予法律援助決定書應當及時發送申請人,並函告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 對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請法律援助的案件,法律援助機構可以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了解案件辦理過程中掌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具有本規定第二條規定情形等情況。 第九條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沒有委託辯護人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自發現該情形之日起3日內,通知所在地同級司法行政機關所屬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一)未成年人; (二)盲、聾、啞人; (三)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 (四)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 死刑 的人。 第十條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通知辯護的,應當將通知辯護公函和採取強制措施決定書、起訴意見書、 起訴書 、 判決書 副本或者復印件送交法律援助機構。 通知辯護公函應當載明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姓名、涉嫌的 罪名 、羈押場所或者住所、通知辯護的理由、辦案機關聯系人姓名和聯系方式等。 第十一條 人民法院自受理強制醫療申請或者發現被告人符合強制醫療條件之日起3日內,對於被申請人或者被告人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應當向法律援助機構送交通知代理公函,通知其指派律師擔任被申請人或被告人的訴訟代理人,為其提供法律幫助。 人民檢察院申請強制醫療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強制醫療申請書副本一並送交法律援助機構。 通知代理公函應當載明被申請人或者被告人的姓名、法定代理人的姓名和聯系方式、辦案機關聯系人姓名和聯系方式。 第十二條 法律援助機構應當自作出給予法律援助決定或者自收到通知辯護公函、通知代理公函之日起3日內,確定承辦律師並函告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 法律援助機構出具的法律援助公函應當載明承辦律師的姓名、所屬單位及聯系方式。 第十三條 對於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指派具有一定年限刑事辯護執業經歷的律師擔任辯護人。 對於未成年人案件,應當指派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律師擔任辯護人。 第十四條 承辦律師接受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後,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辦理委託手續。 承辦律師應當在首次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時,詢問是否同意為其辯護,並製作筆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同意的,律師應當書面告知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和法律援助機構。 第十五條 對於依申請提供法律援助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堅持自己辯護,拒絕法律援助機構指派的律師為其辯護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准許,並作出終止法律援助的決定;對於有正當理由要求更換律師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另行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對於應當通知辯護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拒絕法律援助機構指派的律師為其辯護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查明拒絕的原因,有正當理由的,應當准許,同時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需另行委託辯護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未另行委託辯護人的,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及時通知法律援助機構另行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第十六條 人民檢察院審查 批准逮捕 時,認為犯罪嫌疑人具有應當通知辯護的情形,公安機關未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的,應當通知公安機關予以糾正,公安機關應當將糾正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 第十七條 在案件偵查終結前,承辦律師提出要求的,偵查機關應當聽取其意見,並記錄在案。承辦律師提出書面意見的,應當附卷。 第十八條 人民法院決定變更開庭時間的,應當在開庭3日前通知承辦律師。承辦律師有正當理由不能按時出庭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延期開庭。人民法院同意延期開庭的,應當及時通知承辦律師。 第十九條 人民法院決定不 開庭審理 的案件,承辦律師應當在接到人民法院不開庭通知之日起10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書面辯護意見。 第二十條 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對承辦律師復制案卷材料的費用予以免收或者減收。 第二十一條 公安機關在撤銷案件或者移送審查起訴後,人民檢察院在作出提起公訴、不起訴或者撤銷案件決定後,人民法院在終止審理或者作出裁決後,以及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將案件移送其他機關辦理後,應當在5日內將相關法律文書副本或者復印件送達承辦律師,或者書面告知承辦律師。 公安機關的起訴意見書,人民檢察院的起訴書、不起訴決定書,人民法院的判決書、裁定書等法律文書,應當載明作出指派的法律援助機構名稱、承辦律師姓名以及所屬單位等情況。 第二十二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作出終止法律援助決定,製作終止法律援助決定書發送受援人,並自作出決定之日起3日內函告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 (一)受援人的經濟收入狀況發生變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 (二)案件終止辦理或者已被撤銷的; (三)受援人自行委託辯護人或者代理人的; (四)受援人要求終止法律援助的,但應當通知辯護的情形除外; (五)法律、 法規 規定應當終止的其他情形。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案件辦理過程中發現有前款規定情形的,應當及時函告法律援助機構。 第二十三條 申請人對法律援助機構不予援助的決定有異議的,可以向主管該法律援助機構的司法行政機關提出。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在收到異議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經審查認為申請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以書面形式責令法律援助機構及時對該申請人提供法律援助,同時通知申請人;認為申請人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維持法律援助機構不予援助的決定,並書面告知申請人。 受援人對法律援助機構終止法律援助的決定有異議的,按照前款規定辦理。 第二十四條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近親屬、法定代理人,強制醫療案件中的被申請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認為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而沒有告知,或者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或者訴訟代理而沒有通知的,有權向同級或者上一級人民檢察院 申訴 或者控告。人民檢察院應當對申訴或者控告及時進行審查,情況屬實的,通知有關機關予以糾正。 第二十五條 律師應當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法律援助業務規程,做好會見、閱卷、調查取證、解答咨詢、參加庭審等工作,依法為受援人提供法律服務。 律師事務所應當對律師辦理法律援助案件進行業務指導,督促律師在辦案過程中盡職盡責,恪守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 第二十六條 法律援助機構依法對律師事務所、律師開展法律援助活動進行指導監督,確保辦案質量。 司法行政機關和律師協會根據律師事務所、律師履行法律援助義務情況實施獎勵和懲戒。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案件辦理過程中發現律師有違法或者違反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行為,損害受援人利益的,應當及時向法律援助機構通報有關情況。 第二十七條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加強協調,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做好法律援助咨詢、申請轉交、組織實施等方面的銜接工作,促進刑事法律援助工作有效開展。 第二十八條 本規定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2005年9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下發的《關於刑事訴訟法律援助工作的規定》同時廢止。 綜上,關於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具體規定在上文中做了詳細的介紹,每一條都針對某一個事而制定,值得注意的是,在遇到具體的情況時,還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每一秒都有可能發生變化,所以在解決相關問題的時候還得考慮當時所處的環境和場合,以盡最大努力達到雙贏。

熱點內容
西南法律碩士就業 發布:2025-08-14 18:56:09 瀏覽:664
維修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14 18:46:09 瀏覽:112
律師晚上加班 發布:2025-08-14 18:13:38 瀏覽:494
法律民事責任分類 發布:2025-08-14 18:13:37 瀏覽:214
企業勞動合同法 發布:2025-08-14 18:11:30 瀏覽:963
南海區律師 發布:2025-08-14 18:11:30 瀏覽:103
經濟法試題老張 發布:2025-08-14 17:26:48 瀏覽:707
公職人員法治檔案 發布:2025-08-14 17:20:38 瀏覽:34
勞動法工傷喪失部分勞動能力 發布:2025-08-14 17:19:35 瀏覽:940
勞動法第四十五 發布:2025-08-14 17:11:19 瀏覽: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