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境外

民法典境外

發布時間: 2021-02-12 17:33:18

Ⅰ 關於國外法律

首先告訴你,歐美法律是英美法系,是判例法,同時有陪審員制度,所以不會出現回你說的這種極端情答況。
第二點,父母需要承擔責任的前提條件是父母在孩子受害的過程中,有明顯過錯,沒有盡到監護責任,同時後果非常嚴重。這個監護責任不是說,孩子只要意外受傷就是沒有盡到,而是要明確證明父母允許子女單獨脫離父母監護,受到傷害。

Ⅱ 求國外有關私人律師(private lawyer)的著作,法學、法律實踐等皆可,中英文皆可,英文原版最好。

《法律之門》,哈佛大學的法學院學生的入門必讀物
《法律篇》 柏拉圖(古希臘) 統治權絕對不可集中於同一人手中
載選其中幾句經典

The state in which the law is subject and has no authority,I believe to be the high way to ruin; but I

see that the state in which the law is above the rulers has salvation and every blessing which the it can

confer.
凡是法律未能獨立且無權威者,國家必定滅亡;反之,法律之尊嚴勝過統治者,那麼國家必定多福。

For if a man is born divinely gifted that he could naturally apprehend the truth,he would have no need of

laws to rule over him;But then there is no such mind anyway or at least not much;and therefor we must

choose law.
如果有人天生就具有認識真理的秉賦,那麼此人無須受法律的規范。因為世上並未出現此種大智之人,至少沒有多少,

所以我們必須選擇次善之法律。
Mankind must have laws and conform to them or their life would be as bad as that of the most savage

beast.
一般講,法律是導致文明的力量,如果沒有這種力量,讓人性聽其自然,人就會成為最野蠻的動物。

《政治學》 亞里士多德(古希臘) 法治優於一人之治
民法大全》 查士丁尼(古羅馬) 西方私法的「聖經」
《戰爭與和平》 格勞秀斯(荷蘭) 國際法是支配國與國相互交往的法律
《利維坦》 霍布斯(英國) 國家是人們訂立契約而產生的
《論法的精神》 孟德斯鳩(法) 三權分立,民主制衡是法治的根本
《社會契約論》 盧梭(法) 政府應該由人民選舉和監督
《論犯罪與刑罰》貝卡利亞(意) 廢除死刑,政府無權剝奪生命
《聯邦黨人文集》漢密爾頓(美) 解讀美國憲法的文本
《法國民法典》(《拿破崙法典》) 大陸法系的奠基之作
《歷史法學》 薩維尼(德) 法律應該尊重人的習慣
《政府片論》邊沁(英) 立法權是最高權力
《德國民法典》1900年1月1號施行 大陸法系的新篇章
《為權利而斗爭》耶林(德) 關於權利斗爭的言說
《正義論》 羅爾斯(美) 個人的平等自由必須受法治的保護
《認真對待權利》德沃金(美) 權利的提出是為了約束政府行為
《法律的經濟分析》波斯納(美) 用經濟學家的眼光看待法律

Ⅲ 民法典第幾條是拐賣兒童的

第二百四十條 拐賣婦女、兒童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情節特別嚴重的,處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一)拐賣婦女、兒童集團的首要分子;
(二)拐賣婦女、兒童三人以上的;
(三)姦淫被拐賣的婦女的;
(四)誘騙、強迫被拐賣的婦女賣淫或者將被拐賣的婦女賣給他人迫使其賣淫的;
(五)以出賣為目的,使用暴力、脅迫或者麻醉方法綁架婦女、兒童的;
(六)以出賣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
(七)造成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或者其親屬重傷、死亡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
(八)將婦女、兒童賣往境外的。
拐賣婦女、兒童是指以出賣為目的,有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婦女、兒童的行為之一的。
第二百四十一條 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強行與其發生性關系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六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非法剝奪、限制其人身自由或者有傷害、侮辱等犯罪行為的,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定罪處罰。
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並有第二款、第三款規定的犯罪行為的,依照數罪並罰的規定處罰。
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又出賣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四十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按照被買婦女的意願,不阻礙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對被買兒童沒有虐待行為,不阻礙對其進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百四十二條 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七十七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聚眾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首要分子,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其他參與者使用暴力、威脅方法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民法典草案說明,本次民法典草案中對收養共有4條最新規定,其中,被收養人的范圍由原來的僅限於14周歲擴大為符合條件的未成年人均可被收養。

為何要擴大被收養人年齡范圍,這一變化將帶來怎樣的影響?對此,太琨創始合夥人、太琨律(成都)所主任朱界平律師認為,將14周歲到18周歲的未成年人納入收養對象,或將減少兒童拐賣和非法送養現象,也更能體現收養的制度價值,實現「幼有所養」。

應平等對待亟需被收養的未成年人

實現「幼有所養」

根據現行《收養法》,被收養人年齡限制在14周歲以下,這就意味著對14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無法被合法收養。而在這一部分人群中,有部分群體是亟待被收養的。其中,就包括被解救的拐賣兒童。

根據現行規定,得到解救的被拐賣兒童,能找到親生父母的,公安機關會將其送回;如果實在找不到,則送到當地的福利院收養;對於符合收養政策的,可以讓其他家庭收養,確保他們有一個比較好的成長環境。

與福利院中被遺棄兒童大多患有中重殘疾不同,被拐賣兒童身體健康,更容易被收養。然而,「14周歲以下」的限制,將很多可能被收養的未成年人拒之門外。

朱界平認為,由於家庭變故等原因而缺乏生活來源的14周歲至18周歲的未成年人,也是需要被收養的人群。「雖然《收養法》第七條規定符合條件者可以『收養三代以內同輩旁系血親的子女』,且不受『被收養人不滿14周歲』的限制。但不受限的對象也只是收養人的『三代以內同輩旁系血親的子女』,非『三代以內同輩旁系血親的子女』的14周歲以上未成年人仍然被排除在被收養人范圍之外。」他解釋。

朱屆平認為,將收養條件放寬至未成年人,有利於實現收養制度的制度價值,實現「幼有所養」。

擴大收養范圍或將減少非法送養

利於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此次民法典草案對於被收養人年齡的修改,從立法目的上首先能夠一定程度上減少兒童拐賣和非法送養的不法現象。」朱界平說。此前收養限於14歲以下未成年人,收養條件過於嚴苛,在一定程度上使兒童拐賣和非法送養存在發展空間。

將收養條件放寬至未成年人,更多有收養需求的家庭可以通過合法途徑收養未成年人,而無需通過收買被拐賣未成年人等非法途徑達成收養目的。

除此之外,將收養條件放寬至未成年人,有利於降低未成年人的犯罪率。「14至18周歲的未成年人,往往處於叛逆期,其心智尚不成熟,極易受到外界影響,可能因此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他說。民法典草案中規定收養時需征詢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的意見,這就是國家致力於實現未成年人收養雙向選擇的直接表現,有利於實現和諧小家構建和青少年犯罪率的降低。

最後,無論是《民法通則》、《民法總則》還是到現在的《民法典(草案)》,我國都以年滿18周歲作為成年人的基本認定標准,而《收養法》中對於被收養人的年齡卻規定為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這樣的立法安排造成14周歲至18周歲的未成年人排除在被收養的范疇外,與我國收養制度的有利於未成年人成長的初衷是相違背的,同時也不利於《收養法》與我國其他部門法相銜接。

Ⅳ 民法典對於拐賣兒童的怎麼判刑

對於拐賣兒童判刑處罰,要看具體案情,法院量刑會綜合考慮犯罪動機、主觀惡性、社會危害性、是否累犯、有無自首、立功等從輕減輕情節,以及當事人的認罪態度等因素確定。根據《刑法》的規定,犯拐賣兒童罪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情節特別嚴重的,處死刑,並處沒收財產:(一)拐賣兒童集團的首要分子;(二)拐賣兒童3人以上的;(三)以出賣為目的,使用暴力、脅迫或者麻醉方法綁架兒童的;(四)以出賣為目的,偷盜幼兒的;(五)造成被拐賣的兒童或者其親屬重傷、死亡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六)將兒童賣往境外的。
哪些行為屬於拐賣兒童
根據我國《刑法》第240條的規定,拐賣兒童罪是指以出賣為目的,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兒童的行為。其中,「兒童」一般指14周歲以下的人。拐騙是指行為人以欺騙、利誘等手段,使兒童處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並脫離其家庭或監護人;綁架是指行為人以暴力、脅迫或麻醉等方法,將兒童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使其脫離其家庭或監護人;收買指在出賣之前支付錢物,購買兒童,收買既可以是向其他人販子收買,也可以是向被害人的親屬收買;販賣是指將已控制在手中的兒童轉賣給他人;接送是指在拐賣兒童過程中,負責藏匿、看管、轉換車船等中間轉運。只要實施了前述一種行為,即以拐賣兒童罪論處。

Ⅳ 2020年國家重大事件有哪些

1、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

到2020年,通過產業扶持,可以解決3000萬人脫貧;通過轉移就業,可以解決1000萬人脫貧;通過易地搬遷,可以解決1000萬人脫貧,總計5000萬人左右。還有2000多萬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可以通過全部納入低保覆蓋范圍,實現社保政策兜底脫貧。

2、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同時也是通向下一個更加偉大勝利的新起點。

3、「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五年規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4、民法典草案審議

民法典草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上首次亮相。這也是民法典各分編草案與2017年制定的民法總則「合體」後,首次以完整版中國民法典草案的形式呈現。

5、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普查對象是普查標准時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自然人以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國公民,不包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員。

普查主要調查人口和住戶的基本情況,內容包括:姓名、公民身份號碼、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程度、行業、職業、遷移流動、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況等。普查標准時點是2020年11月1日零時。

Ⅵ 國際私法法條是什麼

國際私法法條是外國人民事法律地位的規范、沖突規范、統一實體規范、國際民事訴訟與國際商事仲裁程序規范。國內法包括《民法通則》《民通意見》《繼承法》《收養法》《婚姻登記條例》《民事訴訟法》《票據法》《海商法》《民用航空法》等法條。

國際私法(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在世界各國民法和商法互相歧異的情況下,對含有涉外因素的民法和商法關系,解決應當適用哪國法律的法律。由於涉外因素又稱國際因素,民法和商法在西方傳統上稱為私法,國際私法因而得名。

為廣義的民法可以包括商法,各國民法和商法互相歧異的情況,法律術語稱為民法的抵觸或民法的沖突,或稱法律的抵觸或法律的沖突,因此長期以來這一部門法被稱為法律抵觸法或法律沖突法。

國際私法包括的部分法條如下:

《民法通則》

第八章 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

第一百四十二條 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依照本章的規定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第一百四十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定居國外的,他的民事行為能力可以適用定居國法律。

《繼承法》

第三十六條 中國公民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遺產或者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外國人的遺產,動產適用被繼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

外國人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遺產或者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中國公民的遺產,動產適用被繼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外國訂有條約、協定的,按照條約、協定辦理。

(6)民法典境外擴展閱讀

國際私法的產生條件

①各國人民往來頻繁,有些民事法律關系含有涉外因素,或者涉訟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外國人,或者涉訟財產在外國,或者涉訟行為或事實發生在國外。

②各國民法互相歧異,例如對合法婚姻年齡、繼承人的遺產分配份額、違約法律責任等規定有所不同。

③對含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法律關系,在一定范圍內有適用外國法的必要和可能。例如中國同不少外國以條約相互給與對方法人以注冊商標並予以保護的權利,在執行這種條約時,有時會發生一個法人是不是對方本國法人的問題,就是法人的國籍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各國的法律是不一致的。歐洲大陸各國主要採取管理中心主義,以法人的社會住所即主事務所所在地國作為其本國。而按照英美法系的國家的法律,以法人設立地國作為其本國,換言之,法人按照哪一國家的法律設立,即具有該國國籍。

中國受理商標注冊的機關,要決定一個外國法人是否具有該國國籍,只能適用該外國的法律。

Ⅶ 如果給國外的公司做代理,需要什麼法律文件嗎求解答

外貿代理簡介所謂外貿代理,就是由我國的外貿公司充當國內客戶和供貨部門的代理人,代其簽訂進出口合同,收取一定的傭金或手續費的做法。過去長期以來,我國外貿公司在出口方面一直是採取收購制,即由外貿公司用自有資金向國內供貨部門收購出口商品,然後由外貿公司以自己的名義自營出口,自負盈虧。推行外貿代理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改變過去的傳統做法,即改為由外貿公司接受國內供貨部門的委託,代其對外簽訂出口合同,代辦出口手續,收取約定的傭金,至於出口的盈虧則由國內供貨部門自負。這項改革的主要好處在於:它有利於國內供貨部門了解國際市場對產品的要求,促使他們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增強其競爭能力和出口創匯能力;增強國內生產供貨部門對履行出口合同的責任感,促使其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同時還可以減輕外貿公司在收購出口貨源方面的財務負擔,並使外貿公司的經營方式更加靈活多樣。對於工貿雙方都十分有利。
相關法規
我國《民法通則》第63條規定:公民、法人可以通過代理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各國法規
對於代理的概念,大陸法系各國一般都規定得比較窄。《德國民法典》第164條第1款規定:代理人於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名義所為的意思表示,直接為被代理人和對被代理人發生效力。[1]《法國民法典》第1984條規定:委託或代理,為一方授權他方以委託人的名義為委託人處理事務的行為。[2]大陸法系各國為了拓寬代理的適用范圍還規定,只有當被代理人經過兩道合同手續才能與第三人發生法律關系,第一個是代理人與第三人訂立的合同,第二個是代理人把有關權利轉讓於被代理人的合同。英美法系中代理概念的含義則較為完整並具有整體化的特徵。英國法學家認為當一人(代理人)根據委託人(被代理人)授權而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時,該代理人與委託人之間發生的法律關系稱為代理。代理人所訂立的合同對委託人和該第三人發生效力。[3]顯然這個概念表述的代理既包括顯名代理、隱名代理(Agentforanunnamedprincipal即所謂代理人在同第三人訂立合同時表明他是代理人,但沒有指出他為之代理的被代理人的姓名的代理),也包括未經披露被代理人身份的代理(),並且即使是在未經披露被代理人身份的代理關系中,三方當事人之間的關系也表現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 相比之下,我國《民法通則》第63條規定的代理的概念卻顯得過於狹窄,即代理必須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而且只將代理理解為代理人的行為。從法理上來看,代理不僅指代理行為,也指代理法律制度,更重要的是指代理法律關系。據此有的學者提出,代理是發生在被代理人、代理人及第三人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代理人依代理權與第三人進行民事活動,其權利義務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擔,但行紀關系不包括在代理概念之中。[4]這一概念拓寬了我國代理概念的范疇,表明我國的代理不僅應包括顯名代理,也應包括隱名代理,並將行紀作為一種獨立的民事法律關系。相關法規我國《民法通則》第63條規定:公民、法人可以通過代理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各國法規對於代理的概念,大陸法系各國一般都規定得比較窄。《德國民法典》第164條第1款規定:代理人於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名義所為的意思表示,直接為被代理人和對被代理人發生效力。[1]《法國民法典》第1984條規定:委託或代理,為一方授權他方以委託人的名義為委託人處理事務的行為。[2]大陸法系各國為了拓寬代理的適用范圍還規定,只有當被代理人經過兩道合同手續才能與第三人發生法律關系,第一個是代理人與第三人訂立的合同,第二個是代理人把有關權利轉讓於被代理人的合同。英美法系中代理概念的含義則較為完整並具有整體化的特徵。英國法學家認為當一人(代理人)根據委託人(被代理人)授權而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時,該代理人與委託人之間發生的法律關系稱為代理。代理人所訂立的合同對委託人和該第三人發生效力。[3]顯然這個概念表述的代理既包括顯名代理、隱名代理(Agentforanunnamedprincipal即所謂代理人在同第三人訂立合同時表明他是代理人,但沒有指出他為之代理的被代理人的姓名的代理),也包括未經披露被代理人身份的代理(),並且即使是在未經披露被代理人身份的代理關系中,三方當事人之間的關系也表現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
相比之下,我國《民法通則》第63條規定的代理的概念卻顯得過於狹窄,即代理必須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而且只將代理理解為代理人的行為。從法理上來看,代理不僅指代理行為,也指代理法律制度,更重要的是指代理法律關系。據此有的學者提出,代理是發生在被代理人、代理人及第三人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代理人依代理權與第三人進行民事活動,其權利義務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擔,但行紀關系不包括在代理概念之中。[4]這一概念拓寬了我國代理概念的范疇,表明我國的代理不僅應包括顯名代理,也應包括隱名代理,並將行紀作為一種獨立的民事法律關系。
備注可以有,但是沒有太大的用處。最好的辦法就是業務兌沖。你是貨代吧。應該能明白。協調進口與出口的比例,在財務方面做到平衡,這比法律文件更有實際作用。

Ⅷ 在國外通話錄音是違法的,所以沒人開發這類軟體 尤其是ios系統,我想知道,具體是哪條法律法規,謝謝您!

應該是和隱私權有關的
美國《聯邦電子通訊隱私權法》
德國《聯邦數據保護法》
法國《民法典》第九條
英國《數據保護法》《通訊管理條例》《通訊數據指導保護條例》
日本《個人信息保護法》

Ⅸ 住所的國外規定

一般而抄言,在西方國家把住所視襲為永久居住的地方。如法國民法典第10條規定:「一切法國人,就行使其民事權利而言,其定居之地即為其住所。」
德國民法典第7條規定:「久住於一定地區者,即設定其住所於該地。」
日本民法典第23條規定:「以各人生活的住地為其住所。」
瑞士民法典第23條則規定:「以有永久居住意思的居住為其住所。」其次,住所是可以變更的。
如法國民法典第103條規定:「住所的改變,根據實際居住在另一地的事實,以及確定居地的意願而發生。」
德國民法典第7條第3款規定:「如以廢止的意思放棄其住所者,即為廢止其住所。」
由於西方各國法律規定及具中國情與生活習慣等的不同,因而確定住所側重哪一方面各有不同。

Ⅹ 民法典編纂為什麼要分「兩步走」

兩步走這個規劃,確保了民法總則從最初提出議案、編寫草案、修正草案到最終頒布,基本上沒有受到太多的干擾,並最終順利地得以通過。

這個方案的確立,是在中國問題意識下用中國方式分析中國結論的產物,不是簡單地比照外國或者境外地區的立法例,把我國立法套入外國立法的既有框架之中。

同時,面對一些近似於政治口號式的大話宣教,我們也是冷靜分析,雖然從中吸取了一些積極因素,但是也不隨風起舞。這個規劃看到了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發展中的長處和缺陷,准確地抓住了當前編纂民法典的切入點,先編制民法總則,然後再整合其他民法單行法律為民法典。

它既符合法理也符合我國民事法律發展的實際情況,獲得了普遍的認同,保障了立法的成功。

民法是國計民生的基本法律,因此編纂民法典是完善國家法制建設的基本工程,也是民法學界幾代人的熱切期盼。除少數人提出中國現在沒有能力、沒有必要編纂民法典的極端觀點之外,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黨中央作出編纂民法典的決定是正確的,現在中國應該編纂民法典。

但是就我國立法機關如何編制民法典的規劃,我國法學界提出了不同的方案。除上述「兩步走」的方案之外,法學界還提出了「一步走」,即一次性推出整體民法典的方案和「三步走」的方案,即上述兩步走方案中插入編制人格權法的方案。

「一步走」的方案認為,民法典的內部體系是高度協調的,分步走無法保障民法典內部的體系協調。這種觀點的出發點雖然是好的,但是它把民法典編纂工作簡單化了。

世界各國編纂民法典絕大多數都是分步進行的,著名的法國民法典在編纂過程中就曾經被分割為三十多個部分,逐一單獨制定出來,然後再整合在一起。因為民法典編纂工作量非常大,分步進行更容易集中精力,保證立法質量。

編纂民法典必須從我國現有民事法律發展的實際出發。應該注意到的是,改革開放後,尤其是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後我國民事法律發展到今天的現實,就是形成了以民法通則為核心,結合物權法、合同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繼承法等單行法而形成的民法群體。

當然,我國立法機關還制定了很多民法特別法。這個立法群體之中,民法通則制定於計劃經濟體制時代,其內容有些已過時,故陸續被其他法律替代。但是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這幾部重要法律制定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代,其內容雖然也有不足,但是它們的缺陷不像民法通則那樣嚴重。

民法通則修正為民法總則,基本的工作是重新制定,而其他的法律都是部分修訂。「兩步走」的方案,是根據這種實際情況確定的。

(10)民法典境外擴展閱讀

「兩步走」的思路:

第一步,編纂民法典總則編,即提請本次會議審議的民法總則草案;

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擬於2018年整體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分階段審議後,爭取於2020年將民法典各分編一並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通過,從而形成統一的民法典。按照進度服從質量的要求,具體工作安排可作必要調整。

其中,民法總則草案分為11章,包括基本原則、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期間計算、附則,共210條。

熱點內容
法學碩士ML 發布:2025-09-17 14:51:28 瀏覽:272
辭職郵件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17 14:14:41 瀏覽:900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婚姻法司法解釋二 發布:2025-09-17 14:12:52 瀏覽:92
法院執行多久上老賴名單 發布:2025-09-17 14:08:33 瀏覽:543
香港立法會直選結果出爐 發布:2025-09-17 14:04:50 瀏覽:438
道德經40集 發布:2025-09-17 13:57:43 瀏覽:925
同安企業法律顧問 發布:2025-09-17 13:37:02 瀏覽:133
民事訴訟法中的證據的重要性 發布:2025-09-17 13:36:21 瀏覽:528
司法局閑 發布:2025-09-17 13:27:06 瀏覽:791
2018全國道德模範 發布:2025-09-17 13:12:22 瀏覽: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