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復合型合同民法概念

復合型合同民法概念

發布時間: 2021-02-12 20:29:20

1. 什麼是單一民事法律關系於復合民事法律關系

民事責任與民事義務的區別.

民事責任和民事義務是民法上不同的兩個概念,其主要區別如下: 一是性質不同。從權利、義務、責任三者的關系看,義務的本質是權利人實現權利的必要條件。民事義務根據當事人的約定或法律規定而產生,是為了權利人實現其權利。義務是義務人「應為」的行為。應為而為,即義務人履行了義務,則權利人的權利得以實現。從權利、義務、責任三者的關系看,民事責任的本質是促使義務人履行民事義務的輔助條件。義務人應為而不為,即不履行民事義務,其結果是權利人的權利不能得到實現。因此,義務人則應當承擔其後果,即民事責任。 二是對應的關系不同。民事義務與民事權利相對應。通常由合法的表意行為和適法的事實狀態而生的民事法律關系,是一種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的民事法律關系,有民事權利即有民事義務,有民事義務即有民事權利。民事責任既是一個和民事義務相對應的概念,但不完全對應。說其對應,是指在通常情況下,有民事義務才會有民事責任,沒有民事義務就不會有民事責任。說其不完全對應,是因為多數情況下,民事主體能夠主動履行民事義務,因而不會發生民事責任的問題。傳統民法學強調民事責任與債務(民事義務的一種形式)的統一性,認為二者以合一存在為原則,而忽視二者的區別。「債務與責任原則上相伴而生,如影隨身,難以分開。」如果說債務與責任以合一存在為原則,是指責任是「債之一般擔保」 ,「在現行民法中,以有債務即有此種民事責任為原則」確切地說,責任視為「債之一般擔保」是學理上的概括,正如史尚寬先生所說:「債之效力最重要者,為給付之強制執行與其利益之損害賠償,------然強制執行,除以物之交付為標的外,仍系命債務人為金錢之支付(代執行及間接強制),而損害賠償亦多以金錢填補,故民法債之效力,結局歸於請求金錢之支付。在現今法制,為使債務人支付金錢,惟有處分其財產換取之。古代法之強使債務人服役,或以之為奴隸出賣,而以所得清償債務,或拘押債務人,而迫其親友代為清償之手段,在今日已屏棄不用。故債之效力之最後手段,乃不出於債務人之一般財產。」 由此可見,債務人的「一般財產」作為「債之一般擔保」,實質是指「債之效力之最後手段」,或者說是以「一般財產」為極限,這顯然不是法定意義上的民事責任的概念。責任是不履行債務的後果,如果債務人履行了債務,就無責任可言。實踐中通常是債務人自動履行了債務,而沒有責任,少數情況下,債務人不履行債務而產生責任。應當說責任與債務相分離為常態,合一存在為例外。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民事義務又是與救濟權相對應的概念 。但是,這種對應是存在責任的情況下派生的對應概念,如果義務主體不履行其義務,該為而不為,不該為而為之,則侵害了權利主體的合法利益,就轉化為以救濟權和民事責任為內容的法律關系,先有責任,後有救濟權,而不是相反順序。 三是民事責任與民事義務的范圍不同。民事義務與民事責任雖然都是為實現他人利益而負擔,但是對負擔者本人而言,其是否受到不利益的程度有所不同。民事義務,除債務外,其負擔對負擔者而言並非不利益。債務之負擔就廣義之債而言,這種不利益作為從對方獲得利益的對價,也並非真正的不利益,民事責任作為對民事違法者承擔的法律後果,則必然使其遭受不利益,包括財產上的不利益(如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等)或人身的不利益(如賠禮道歉、消除影響等)。即使按狹義之債把債務看作一種不利益,那麼違反債的責任(如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等)也是超越了原債務范圍的新的不利益。即使一個民事主體不參加債的關系,不負擔債務(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那麼依照法律規定,他也是要負擔不侵害他人物權、知識產權、人身權的義務。而民事責任,作為民事違法行為的民事法律後果,則不是任何民事主體都要承擔。只要民事主體認真履行其負擔的民事義務,不侵害他人的民事權利,就不會承擔民事責任。 四是法律約束力不同。民事義務產生以後,具有法律拘束力。這種拘束力是指義務人不履行義務時,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基於民事法律關系的平等自願原則,對義務的履行沒有強制性,權利人不能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司法機關也不能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在義務人不履行義務時,權利人有權請求法院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在這種情況下,法院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實質是強制義務人承擔責任)。民事責任具有強制性,在義務人不履行義務時,權利人有權請求義務人承擔民事責任,或請求司法機關強制義務人承擔民事責任。 區別民事義務與民事責任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區別民事義務與民事責任是完善民法理論的需要。傳統的民法理論認為民事義務產生民事責任,又說民事責任產生如此民事義務,如此循環,那麼民事責任與民事義務還如何區別。 其次,區別民事義務與民事責任是正確處理民事法律關系的需要。民事責任與民事義務的本質不同,對於不同質的問題應當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權利人可以請求司法機關強制義務人承擔民事責任,而不能請求司法機關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我過合同法第107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這里明確規定繼續履行是違約責任。民事責任的范圍基本上可以由當事人約定,但是,民事責任形式只能由法律規定,當事人沒有權利約定民事責任形式的權利。

2. 合同的概念、特徵、種類。

1合同的概念:
合同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當事人之間為實現一定的目的,明確彼此權利和義務的協議。
2合同具有以下法律特徵:
首先,合同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民法通則》第54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合同的這種民事法律行為,在主體方面要求有兩個以上的當事人,在意思表示方面要求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
其次,合同以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為目的。所謂設立,是指當事人訂立合同以形成某種法律關系;所謂變更,是指當事人協商一致以使原有的合同關系在內容上發生變化;所謂終止,是指當事人協商一致以消滅原法律關系。
3合同的種類《合同法》把合同分為十五類:
(1)買賣合同。指出賣人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於買受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合同。
(2)供用電、水、氣、熱力合同。供用電合同是供電人向用電人供電,用電人支付電費的合同。供用水、供用氣、供用熱力合同,則參照供用電合同的有關規定。
(3)贈與合同。指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與贈與的合同。
(4)借款合同。指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並支付利息的合同。
(5)租賃合同。指出租人將租賃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
(6)融資租賃合同。指出租人根據承租人對出賣人、租賃物的選擇,向出賣人購買租賃物,提供給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 (7)承攬合同。指承攬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給付報酬的合同。
(8)建築施工合同。指承包人進行工程建設,發包人支付價款的合同。
(9)運輸合同。指承運人將旅客或者貨物從起運地點運輸到約定地點,旅客、托運人或者收貨人支付票款或者運輸費的合同。
(10)技術合同。指當事人就技術開發、轉讓、咨詢或者服務訂立的確立相互之間權利和義務的合同。
(11)保管合同。指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並返還該物的合同。
(12)倉儲合同。指保管人儲存存貨人交付的倉儲物,存貨人支付倉儲費的合同。
(13)委託合同。指委託人和受託人約定,由受託人處理委託人事務的合同。
(14)行紀合同。指行紀人以自己的名義為委託人從事貿易活動,委託人支付報酬的合同。
(15)居間合同。指居間人向委託人報告訂立合同的機會或者提供訂立合同的媒介服務,委託人支付報酬的合同。

3. 民法的概念是什麼

民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最為重要的法律部門之一。廣義的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人身關系。婚姻家庭關系和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狹義的民法不包括婚姻法和屬於傳統商法內容的法律規范。

4. 復合民事法律關系通俗一點的理解。。

單一民事法律關系,是指只有一組對應的權利義務的民事法律關系。在這回種關系中,當事人一答方享有權利,另一方相應的負有義務,權利義務關系單一明確。如所有權法律關系,權利人享有權利,而義務人則負有不得妨礙所有人行使權利的義務。復合民事法律關系,是由兩組或兩組以上對應的權利義務構成的民事法律關系。比較典型的是雙務合同關系,雙方當事人都既享有權利又負有義務。

5. 合同的概念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85條:
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
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意思表示一致的協議。
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
注1、上述是關於合同的傳統界定,所關注的是合同的行為側面,現代的學說則傾向於從過程的側面把握合同,認為合同是一種從合同締結前的階段到履行完畢後的一個連續的過程。
注2、《合同法》中第43條關於合同締結過程中的保密義務規定和第42條的締結過失責任規定以及第92條關於合同終了後的義務規定等等如果藉助合同過程論則可以獲得較好的說明。
1.3《法國民法典》第1101條規定:
合同為一種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數人對於其他一人或數人負擔給付某物、作為或不作為的債務。
這是大陸法系關於合同的經典定義。
1.4《德國民法典》第305條規定:
以法律行為發生債的關系或改變債的關系的內容者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必須有當事人雙方之間的合同。
1.5美國《法律重述:合同》(第2版):
合同是一個允諾或一系列允諾,違反該允諾將由法律給予救濟;履行該允諾是法律所確認的義務。 學理上合同有廣義、狹義、最狹義之分。
2.1廣義合同指所有法律部門中確定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如民法上的民事合同、行政法上的行政合同、勞動法上的勞動合同、國際法上的國際合同等。
2.2狹義合同指指一切民事合同。
作為狹義概念的民事合同包括財產合同和身份合同。
上述財產合同又包括債權合同(即下述的「最狹義合同」)、物權合同、准物權合同。
上述身份合同又包括「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第2款)。
2.3最狹義合同僅指民事合同中的債權合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分則所規定的15種有名合同全部是債權合同。這15種有名合同分別是:
(1)買賣合同;(2)供用電、水、氣、熱力合同;(3)贈與合同;(4)借款合同;(5)租賃合同;(6)融資租賃合同;(7)承攬合同;(8)建設工程合同;(9)運輸合同;(10)技術合同;(11)保管合同;(12)倉儲合同;(13)委託合同;(14)行紀合同;(15)居間合同。 制定《合同法》之時,中國的《物權法》尚未制定,故物權合同、准物權合同當時僅停留在學術探討階段。
抵押合同、質押合同、留置合同、探礦權合同、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承包合同等物權性質的合同在沒有特別法規范的情況下仍然適用合同法總則或類推適用合同法相關分則。 3.1合同是兩個以上法律地位平等的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協議。
3.2合同以產生、變更或終止債權債務關系為目的。
3.3合同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 雙方的意思都表示一致而達成的一種契約.簡單地說,就是你情我願,然後我們把大家都同意的事情固定下來,說明白,說清楚,那麼我們達成一致的這個事項就是協議,在法律上就叫合同。
一般來說,生效的合同和協議法律效力就是相同的.除非沒有生效或因為一些條件而失效。比如:合同或協議的一方是個7歲的小孩,這樣的合同就沒有效力。
需要公證的合同或協議只是把合同或協議的效力固定並強化,如果法律沒有要求,合同,協議的當事人也沒有約定,是不需要特別的公證的。 合同或協議一般兩份就夠了。合同當事人各持一份,如有第三份,很可能是給見證人或第三人,這個作用也是為了強化合同或協議的效力,由雙方當事人約定的。
合同或協議一般只是名稱,叫法的不同.只要不違反法律和道德風俗,當事人可以任意約定合同或協議的名稱,內容,形式,都是有效的。 5.1不是所有的合同或其內容都經由合意。
如,附隨義務作為合同的內容即未經當事人約定。
再如,事實勞動關系的內容也未經當事人合意。
再如,合同只要就其最低限度的內容達成合意即可,其他內容可以根據合同法第61、62、63條等等規定確定。
5.2不是所有合意都能作為合同。
如,情人間約定的約定,朋友之間一起吃飯的約定等等。
因此,「合同」=「合意」只是一個粗略的界定,並沒有全面准確揭示合同概念的內涵。 合同曾有契約與合同之分。契約是雙方當事人基於相互對立的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如買賣契約。合同是雙方或者三方以上當事人基於方向並行的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 ,如合夥合同。我國現行法律不再作這樣的區分,把二者統稱為合同。

6. 合同法為何屬於民法范疇

民法是指規定調整復平等主體的制公民間、法人間及公民與法人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是調整市場經濟關系中商人及其商事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我國實行的是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商法被認為是民法的特別法和組成部分。

合同法第一條:為了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
化建設,制定本法。第二條: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上述兩條表明了合同法的立法目的,符合民法定義。因而合同法屬於民法范疇。

7. 選擇民法中的五個概念予以闡釋

我來答。五個概念我選取比較常見且簡單的概念。
第一是法人,法人和自然人、其他組織這兩個概念是並列的,都屬於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法人包括企業法人、事業單位法人、機關法人、社團法人等。常見的就是公司,工商局注冊的公司都屬於法人,法人就是字面含義,法律擬定的人。不是法定代表人,這倆概念不是簡稱和全稱的關系。法定代表人只能是自然人。自然人就是自然就是人,不需要擬定的人。
第二是合同。有人說合同還需要解釋嗎,合同還是有許多有誤區的地方。一是合同就是協議。你看看《合同法》里對合同的定義,合同就是一種協議,所以立法者認為協議還是合同的上位概念。協議大,合同小。這和普通老百姓認為大合同小協議完全相反。我的觀點,合同就是協議,協議就是合同。兩個概念可以通用,但是在引述發條的時候還是用合同吧。另外,合同分兩類,一類和財產相關,最常見的是合同之母買賣合同。一類和人身相關,如離婚協議、勞動合同。後者不適用合同法。
第三是權利。權利不是權力。前者是私有的權利,後者是共有權力。看英文就知道完全不一樣了。權利對應的是義務,沒有無義務對應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對應的義務。一方有權利,一方就是義務,除非沒有相對方。權益是啥呢,是權利和利益,很多利益難以用某某權來表述,所以含糊的說叫利益或權益。
第四是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重點就是擔保物權,這塊比較常用,也是把物的價值最大化的開發了,擔保物權說白了就是一種優先受償權。
第五是知識產權,台灣叫智慧產權。這是一種獨占權,將知識成果的利用獨占的權利。知識成果很多了各種作品、各種設計的商標、各種技術,知識產權提倡綜合保護,考慮不僅僅是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更是他們的綜合,還是不正當競爭法的兜底。

8. 合同法律關系的概念是什麼

法律關系是一抄定的社會關襲系在相應的法律規范的調整下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法律關系的實質是法律關系主體之間存在的特定權利義務關系。合同法律關系是一種重要的法律關系。

合同法律關系是指由合同法律規范所調整的、在民事流轉過程中所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合同法律關系包括合同法律關系主體、合同法律關系客體、合同法律關系內容三個要素,這三要素構成了合同法律關系,缺少其中任何一個要素都不能構成合同法律關系,改變其中的任何一個要素就改變了原來設定的法律關系。

9. 什麼叫復合性合同,它們與其他合同的區別是什麼

您好!復合性合同或復合性合同並不是我國合同的一個種類,只是對於部專分無名合同的稱呼而已。屬
我國《合同法》分則中列舉了十五種合同的種類:買賣合同、供用電、水、氣、熱力合同、贈與合同、借款合同、租賃合同、融資租賃合同、承攬合同、建設工程合同、運輸合同、技術合同、保管合同、倉儲合同、委託合同、行紀合同、居間合同。
但是在現實中,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極為復雜,上述十五種合同無法涵蓋全面,因此《合同法》又允許大量的無名合同存在。很多合同條款中涉及到了眾多其他合同的內容,例如《物業服務合同》,它與委託合同、承攬合同、代理合同和服務合同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關聯性,但也有本質的區別,不屬於上述任何一種合同,因此就是一種復合性合同。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10. 民法與合同法的區別

合同法是民法的范疇。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內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容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民法是指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民法在學術上有兩種觀點,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我國現行立法採取民商合一的立法觀點,認為《民法通則》是民法這個法律部門的基本法,《合同法》、《物權法》、《公司法》等民事、商事法律均屬於大民法的范疇。

熱點內容
法律碩士考試地點 發布:2025-09-17 14:57:22 瀏覽:104
法學碩士ML 發布:2025-09-17 14:51:28 瀏覽:272
辭職郵件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17 14:14:41 瀏覽:900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婚姻法司法解釋二 發布:2025-09-17 14:12:52 瀏覽:92
法院執行多久上老賴名單 發布:2025-09-17 14:08:33 瀏覽:543
香港立法會直選結果出爐 發布:2025-09-17 14:04:50 瀏覽:438
道德經40集 發布:2025-09-17 13:57:43 瀏覽:925
同安企業法律顧問 發布:2025-09-17 13:37:02 瀏覽:133
民事訴訟法中的證據的重要性 發布:2025-09-17 13:36:21 瀏覽:528
司法局閑 發布:2025-09-17 13:27:06 瀏覽: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