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民法總則
① 如何評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二審稿
這種徵求意見稿,沒啥評論的必要。
如果是學法律的或者法律工作者,發現有問題,可以提意見反饋。
等到民法典頒布的時候,再來評論吧。現在評論,沒准過兩天又修改了。
② 民法總論,案例分析
1.代理行為無效來 因為張自某和高某是惡意串通 見合同法52條
2.劉某的損失由張某和高某承擔連帶責任 見合同法59條
3.能 因為是連帶責任 劉某可以向兩人之中的任意一人主張全損(兩人內部才依過錯承擔按份責任)
③ 民法總則是什麼
《民法總則》系著名法學家施啟揚先生之重要著作。
《民法總則(修訂第8版)》以明白淺顯之語言,介述與研討民法基礎理論,融法律條文釋義、典型案例評析、部院解釋與指令等為一體,並施先生具三十餘年法務公職經歷,於理論闡釋之際多有經驗體悟,較之一般學院派著作,更具知行合一之特點。施先生於書中尤重視對於民法基本理論之比較研究,而不囿於地方性實踐。
④ 如何理解和評價《民法總則》中的法人的分類
《民法總則》第七十六條規定,以取得利潤並分配給股東等出資人為目的成立的法人,為營利法人。營利法人包括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業法人等。
第八十七條規定,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營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資人、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所取得利潤的法人,為非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
第九十六條規定,本節規定的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為特別法人。
由上可知,《民法總則》將法人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特別法人。民法總則制定過程中,存在多種關於法人分類體系的主張,有的主張將法人分為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有的主張分為營利法人、公益法人與中間法人,還有的主張採用公法人與私法人的分類。
《民法通則》沒有採用財團法人的概念還有其他客觀因素。當時已經存在事業單位的概念,該概念在功能上已經涵蓋財團法人,差別在於事業單位一般限於國家設立,而非民間設立,財團法人則側重於私人捐贈設立的非營利組織。
(4)評析民法總則擴展閱讀:
中國民辦的非營利組織是在《民法通則》頒布十年之後才開始出現和發展的。財團法人概念過於生澀,且財團一詞易引發誤解,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格格不入。
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民法總則》起草的影響,雖然民事立法是基礎性法治工程,尤其法典更具有極強的學術性,但不可忽視的是,民事基本法的立法技術和立法體例的選擇與政治背景是有著密切的關系的。
即使學術色彩極其濃重的《德國民法典》中的一些具體制度的設計同樣也有深刻的政治背景,例如財團法人制度的設計,其直接政治目的是國家為了限制教會的權力。在中國,具體的法律制度和立法體例背後的政治根源同樣值得重視。
《民法總則》起草前,我國立法早已開始使用「非營利法人」的概念,《民法總則》非營利法人一節實質上是對中國過去廿年非營利法人實踐在法典層面上的總結。
《民法總則》第七十七條規定,營利法人經依法登記成立。第七十八條規定,依法設立的營利法人,由登記機關發給營利法人營業執照。營業執照簽發日期為營利法人的成立日期。
第七十九條規定,設立營利法人應當依法制定法人章程。
⑤ 如何評價中國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您好,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開篇之作,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
民法專總則規定民屬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統領民法典各分編;各分編將在總則的基礎上對各項民事制度作出具體規定。《民法總則》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為基礎,採取「提取公因式」的辦法對基本民事制度作出規定,修改與完善了部分現行法律規定。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⑥ 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有何不同
民法通則是86年制定的,民法總則是在《民法通則》的基礎上做的修改,雖然沒有明確民法通則失效,民法總則生效後,基本上民法通則就不再使用。
⑦ 民法通則和民法總則有什麼區別
區別如下:
1、定抄義不同
①民法通則是中襲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
②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則編,規定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
2、來源不同
①民法通則在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②民法總則在2017年3月15日由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3、目的不同
①民法通則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②民法總則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⑧ 如何看待《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差異
通則和總則是兩回事,前者不僅涵蓋了民法總則的部分,還規定了物權、合版同、侵權責任等大量原本屬權於民法分則的內容。
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距今已有30年,限於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和立法技術,其中許多制度已經過時,比如「聯營」;而許多勃興於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內容又沒能規定在《民法通則》中,如環境權、公司股東權等。
拓展資料:
《民法總則(修訂第8版)》以明白淺顯之語言,介述與研討民法基礎理論,融法律條文釋義、典型案例評析、部院解釋與指令等為一體,並施先生具三十餘年法務公職經歷,於理論闡釋之際多有經驗體悟,較之一般學院派著作,更具知行合一之特點。施先生於書中尤重視對於民法基本理論之比較研究,而不囿於地方性實踐。
民法總則是將來可能實施的民法典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民法通則是現行的民法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