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基本范疇
⑴ 刑法包括哪些法
廣義的刑法包括: (1)刑法典。 (2)單行刑事法規。 即全國人大常委會版98年12月29日通過的《權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 (3)附屬刑法規范。 即非刑事法規中的刑事責任條款。如,《價格法》第46條規定:價格工作人員泄露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索賄受賄,構成犯罪的,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價格法》屬於行政法,但由於第46條涉及到追究刑事責任的條款,屬於附屬刑法規范,因此,屬於廣義刑法的范疇。
希望採納
⑵ 刑法的適用范圍都有哪些主要任務是
一、刑法第二復條規定製,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二,刑法的主要任務可分為:第一,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首要任務,即根本任務);第二:保護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第三: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第四:維護社會秩序。
⑶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基礎都有哪些
刑法就是三個字,罪,責,刑。具體來說包括刑法總論,刑法分論。分論很回好說全是罪名:侵答犯人身財產犯罪,瀆職罪,危害公共秩序罪,危害國家安全罪,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最。總論包括犯罪主體,客體,主觀方面,客觀方面;主刑,附加刑,數罪並法,自首,累犯,緩行,假釋。基本這些吧,小弟能力有限,你可以找本發條看看,才五塊錢。
⑷ 刑法有哪幾個主要法條
第二百七十七條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處三年以下有 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
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依法執行代表職務的 ,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在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中,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依法履行職責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故意阻礙國家安全機關、公安機關依法執行國家安全工作任務,未使用暴力、威脅方法,造 成嚴重後果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相關法條」《刑法》第157條第2款、第242條第1款;最高人民檢察院2000年3月21日《關於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事業編制人員依法執行行政執法職務是否可對侵害人以妨害公務罪論處的批復》。
「意思分解」
1本條規定是妨害公務罪。典型的妨害公務罪即第1款規定的以暴力、威脅的方法阻礙國家 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行為。本條第2款、第3款、第4款規定的是特殊情形的妨害公務行為。本罪的犯罪對象是正在依法執行職務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包括人大代表、紅十字會工作人員)。
2如果是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人大代表執行公務的,要求必須是依法執行代表職務;如 果是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依法履行職責的,還要求必須是發生在自然災害或突發事件中,這是特定時間要件;對於故意阻礙國家安全機關或者公安機關依法執行國家安全工作任務,則不需要必須以暴力、威脅方法作為特定的手段要件,但此種情形構成本罪的要滿足二個條件:一是依法執行的是國家安全工作任務;二是要求必須造成嚴重後果。而本條前三款所規定的情形並沒要求必須有嚴重的後果發生。當然,如果採用了暴力威脅的手段,阻礙國家安全機關、公安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安全任務,即使沒有造成嚴重後果,也可以構成妨害公務罪,因為這完全符合本條第1款的規定。
3根據《關於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事業編制人員依法執行行政執法職務是否可對侵害人 以妨害公務罪論處的批復》,對於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有事業單位人員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行政執法職務的,或者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中受委託從事行政執法活動的事業編制人員執行行政執法職務的,對侵害人也應以妨害公務罪追究刑事責任。
「重點法條」
第二百七十九條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招搖撞騙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 、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冒充人民警察招搖撞騙的,依照前款的規定從重處罰。
「相關法條」《刑法》263、266、372條。
「意思分解」
1本條規定的是招搖撞騙罪。本罪行為的實質是利用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身份謀取非法利益,這種「非法利益」既包括物質性,也可能是非物質性的。行為人必須同時具備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身份和招搖撞騙的行為才能構成本罪。
2注意冒充軍警人員進行犯罪活動的處理方法,在刑法分則中,有三個地方分別對此作了 相應的規定:一是如果冒充軍警進行搶劫的,應作為搶劫罪的(情節)加重犯,在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的范圍處罰(第263條);二是如果冒充人民警察招搖撞騙的,應定招搖撞騙罪,並從重處罰(本條第2款);三是如果冒充軍人招搖撞騙的,應定冒充軍人招搖撞騙罪(第372條)。可見,同樣是冒充軍警,如果是進行搶劫的,則定性一樣,如果是招搖撞騙的,則定性不同。那麼如果冒充武警進行招搖撞騙的,應如何定性?根據《刑法》第450條的規定,在我國,軍人的范圍包括人民武裝警察,所以,冒充武警與冒充民警進行招搖撞騙行為的定性有所不同,前者構成372條的冒充軍人招搖撞騙罪,而後者則構成本條的招搖撞騙罪。因為武警屬於軍人的范疇,而民警則屬於國家機關(公安機關)工作人員的范疇。
3注意區分招搖撞騙罪與詐騙罪的界限。招搖撞騙必須以冒充國有機關工作人員的方式進行行騙。再者,招搖撞騙不僅謀取物質性的利益,也可以是非物質性的利益。如果二者構成要件發生重合的情況,應當考慮優先適用重法的原則,如果具體犯罪行為對應的法定刑幅度一致,應適用特殊法條的原則,即二者競合時不能一律定招搖撞騙罪或一律定詐騙罪,而應具體分析,區別不同情況。
「重點法條」
第二百八十條偽造、變造、買賣或者盜竊、搶奪、毀滅國家機關的公文、證件、印章的, 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的印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 奪政治權利。
偽造、變造居民身份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相關法條」全國人大常委會1998年12月29日《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 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第2條;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2001年7月2日《關於辦理偽造、販賣偽造的高等院校學歷、學位證明刑事案件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意思分解」
1本條第1款規定是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和盜竊、搶奪、毀滅國 家機關的公文、證件、印章罪。第2款規定的是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罪,注意該犯罪對象僅限於印章而不包括公文、證件,這里的公司、企業也不僅限於國有性質的單位。第3款規定的是偽造、變造居民身份證罪。
2注意偽造、變造、買賣公文、證件、印章的犯罪與其他犯罪行為的關系。行為人利用這
些公文、證件、印章,一般都是為了進一步實施其他犯罪活動,因此常與這些罪行發生牽連 關系,對此,應當按照處理牽連犯的原則處理,即以其中最重的罪名定罪量刑。
3《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第2條規定,買賣偽造、變造的 海關簽發的報關單、進口證明、外匯管理部門核准件等憑證和單據或者國家機關的其他公文、證件、印章,依本條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定罪處罰。
4對於偽造、或者販賣偽造的高等院校學歷、學位證明的行為定性問題。上述兩高聯合作 出的司法解釋規定應當以本條第2款即偽造事業單位印章罪論處(高等院校的學歷證明不屬於國家機關的公文、證件,故不能定第1款之罪,但偽造高等院校學歷證明必然同時有偽造該高校印章的行為,而高等院校又屬於事業單位,故可構成第2款的偽造事業單位印章罪)。
5本條所規定的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不包括武裝部隊的公文、證件、印章,對這些公文、證件、印章的偽造、變造、買賣、盜竊、搶奪的,應以《刑法》375條定罪處罰。
「重點法條」
第二百八十二條以竊取、刺探、收買方法,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非法持有屬於國家絕密、機密的文件、資料或其他物品,拒不說明來源與用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相關法條」《刑法》第111條。
「意思分解」
1本條第1款規定的是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罪,第2款規定的是非法持有國家絕密、機密文件 資料、物品罪。二者的犯罪對象有所不同,前者包括絕密、機密、秘密這三個密級的國家秘密,後者僅限於屬於國家絕密、機密二個密級的文件、資料、物品。
2如果行為人採取竊取、刺探、收買方法獲取國家秘密後向境外機構、組織、人員提供的 ,應當以《刑法》111條的為境外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罪定罪處罰。
3行為人非法持有屬於國家絕密、機密文件、物品、資料的必須是具有拒不說明來源和用 途的情形,才可構成本罪,即僅僅有非法持有尚不能定本罪,如果能夠查明其來源或者用途,則應以其他相關犯罪論處如間諜罪、為境外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罪、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罪等,而不再定本罪。
「重點法條」
第二百八十六條違反國家規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進行刪除、修改、增加、干擾,造成計算機信息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後果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違反國家規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刪除、修改、增加的操作,後果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故意製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等破壞性程序,影響計算機系統正常運行,後果嚴重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⑸ 簡述刑法的效力范圍
一為刑法的空間效力,二為刑法的時間效力。
刑法空間
1、 刑法的空間適用范圍:以屬地原則為基礎,兼采屬人原則和保護原則,並有保留地採用普遍管轄原則。
(1) 刑法的屬地管轄原則
① 凡在中國領域內犯罪的都適用本法,但法律有特別規定的除外。
"除外"包括:
Ⅰ享有外交特權和赦免權的外國人――其刑事責任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Ⅱ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對本法變通或補充。
Ⅲ刑事特別法另有規定的――依照特別規定。
Ⅳ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只有兩種情況適用本法:戰爭狀態和緊急狀態。
②中國的船舶、航空器屬中國領域。(外國駐華使館原則上也屬中國領域)
③行為或結果有一項在中國領域即可。
(2) 刑法的屬人管轄原則(中國人在中國領域外犯本法之罪)
①軍人和國家工作人員,一律適用。
②其他人,原則上適用,但法定最高刑"3年以下"的,可以不予追究。
(3)刑法的保護管轄原則。(外國人在外國對中國或中國人犯罪)
①原則上不適用,但法定最低刑"3年以上"的,可以適用。
②按犯罪地法律不受處罰的,不適用。
(4)刑法的普遍管轄原則
① 對國際犯罪,在承擔條約義務范圍內行使管轄權。
② 經過外國審判的,仍然可以追究,但在外國已受到刑罰處罰的,可以免除或減輕處罰。
2、 刑法的時間適用范圍
①生效時間:自公布之日起生效,明示廢止。
②失效時間:默示廢止,新法代替舊法。
③在刑法的溯及力問題上,我國採取了"從舊兼從輕"原則。
⑹ 刑法的適用范圍包括哪幾方面的內容
刑法的適用范圍,又叫刑法的效力范圍,它指的是一個國家的刑法在什麼范圍、在什麼時間它是有效的。刑法的效力范圍可以分為刑法的空間效力和刑法的時間效力兩個問題。
1.刑法的空間效力,是指刑法對地和人的效力,它是解決一個國家的刑事管轄權的范圍問題。刑法的空間效力在理論上一般認為具有以下四個原則。
第一是刑法的屬地管轄原則,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刑法在這個國家的領域范圍之內它是有效的。所謂屬地它是一個立體的概念,既包括這個國家的領陸,也包括這個國家的領海和領空,根據我國刑法規定,領域不僅包括了領陸、領海、領空,還包括了刑法上所說的浮動領土。我國刑法第6條2款還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當然這種規定也導致了兩個不同國家的管轄權競合的問題。
第二個原則是屬人管轄原則,所謂屬人管轄,也就是按照國籍的原則來管轄。我國刑法第7條第1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定的最高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第7條第2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當然這種規定同樣存在著與國外刑法管轄的競合。
第三個原則是保護管轄原則,我國刑法第8條規定:「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
第四個原則是普遍管轄原則,這是對國際犯罪懲治的管轄原則。我國刑法第9條規定:「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的,適用本法。」
時間效力2.在刑法的時間效力問題當中,主要掌握的是刑法的溯及力的問題,即刑法生效以後,對於其生效以前未經審判或者尚未確定的行為是否具有溯及既往效力的問題。如果適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是沒有溯及力。我國刑法是堅持從舊兼從輕的原則。從舊就是按照行為時的法律規定處罰。從輕有兩種情況,一是舊法規定為犯罪而新法不認為是犯罪,從新法也就是不認定為犯罪;二是舊法新法都認為是犯罪,但新法處罰較輕則從處罰輕的法律規定即從新法。當然現在理論上還有一個中間法的問題。
(一)完全有溯及力,也叫從新原則。認為新刑法全部適用其生效以前的行為。這常見於一個政權建立之初所頒布的刑法,如1922年的蘇俄刑法典第23條規定:「本刑法典對於實行前未審判的一切案件,同樣適用。」
(二)完全沒有溯及力,也叫從舊原則(舊是指舊刑法,即行為時刑法,以下同)。認為新刑法對其生效以前的行為完全不適用,只能依據行為時刑法審理案件,「英美判例采之」。
(三)部分有溯及力。認為新刑法對其生效以前的行為不是完全適用,也不是完全不適用,而是有選擇地利用。具體來講又可以分為從輕原則,部分從輕原則,從新兼從輕原則,從舊兼從輕原則。
1.從輕原則,認為新刑法與行為時刑法相比較,哪個法律輕就適用哪個法律來審理案件。如1907年的日本刑法典第6條規定:「犯罪後法律使刑罰有變更的,適用較輕的法律。」
2.部分從新原則,認為新刑法有部分內容對其生效以前的行為可以適用。如泰國刑法典·頒布刑法典令第6條規定:「本刑法典一經實施,不管某一法律已做如何規定,關於任何一部法律中罰金易服徒刑,本法典的規定應當予以適用......」
3從新兼從輕原,認為新刑法對其生效以前的行為有效力,但依行為時刑法對行為人有利時,則適用行為時刑法。如1974年的日本刑法草案第二條第四規定:「保安處分適用新法。但是關於保安處分的要件與收容期,准用第二款的規定。」(第二款規定:「犯罪後,刑罰變更或者其他有關刑罰的法律變更的,適用對行為人最有利的法律。」)
4.從舊兼從輕原則,認為處理案件應當依據行為時刑法,新刑法原則上不具有溯及即往的效力,但新刑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處刑較輕的,則適用新刑法。如我國97刑法第十二條的規定。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採用這一原則,如中國,俄羅斯,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日本的改正刑法草案也採用了從舊兼從輕原則。對於美國,有的學者卻認為:「憲法禁止追溯既往的規定,通常被理解為『加重不得追溯,減輕不受此限』。」從舊兼從輕原則,既體現了法不溯及既往往原則,又較好第保護了行為人的權益。
⑺ 刑法的適用范圍和作用
又要全面又要簡單明了。。。
其實刑法條文裡面全部都有,你只要看看就知道了
不知道你是為了考試呢還是有實際的用途。
刑法的適用范圍包括人的范圍,也包括空間地域的范圍。
條文是這樣規定的:
我國刑法在空間上的適用范圍以屬地原則為主,兼採用屬人原則和保護原則。(1)屬地原則體現在:我國《刑法》第6條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城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使用與本法」「凡在中華人民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犯罪的行為或者有一項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城內的,就認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城犯罪(2)屬人原則體現在;我國《刑法》第7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城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定的最高行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3)保護原則體現在:我國《刑法》第8條規定:「外國人在中華人民過和國領城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
刑法的作用是在總則裡面的條文體現的:
第一條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
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
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
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
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
、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
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⑻ 刑法的適用范圍
刑法的適用范圍,即刑法的效力范圍,是指刑法在什麼地方、對什麼人和在什麼時間專內具有效力。刑法的適用屬范圍,分為刑法的空間效力與刑法的時間效力。 刑法的空間效力,是指刑法對地和人的效力. 我國刑法第6條第1款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刑法第7條第1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定的最高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第7條第2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
⑼ 刑法基本原則的意義具體是怎樣的
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貫穿於整個刑法規范、具有指導和制約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義、並體現我國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則。 首先、刑法基本原則必須是貫穿全部刑法規范,具有指導和制約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義的;在刑事立法上,為了解決定罪和量刑的問題,需要制定出各種不同的法律原則,在刑事司法中也必須遵循這些原則。 其次,刑法基本原則必須體現我國刑事司法的基本精神,這就是堅持法制,擯棄人治;堅持平等,反對特權;講究公正,反對徇私舞弊,只有符合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原則才能成為刑法的基本原則。 依據上述界定,罪刑法定原則、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無可置疑應當屬於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並且已經為我國刑法典總則所確定。但是,也有一些原則如罪責自負原則、主客觀相統一原則、懲罰與教育相結合原則,盡管修訂後的刑法典沒有明文加以確認,但它們也符合上述界定的標准,所以,我們認為,它們也仍然屬於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刑法的基本原則是貫穿於全部的刑法規范和刑法適用中的准則,是刑事法制基本精神的集中體現,它們對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所具有的指導意義是毋庸置疑的。今後的刑事立法工作,必須完全符合1997年修訂的刑法典所確立和體現的刑法的基本原則,而絕對不能違背這些基本原則。對於刑法典如有必要加以修改補充時,一定要以這些基本原則為指導,使罪刑規范更加具體、明確、清晰,既有利於保護社會,又有利於保障人權。刑事司法工作要大力貫徹這些基本原則,強化法制意識、平等觀念和公正無私、剛直不阿的思想,使所辦的案件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總之,刑法的基本原則具有強大的威力,它們既有利於積極同犯罪作斗爭,又有利於切實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既有利於推進法制化進程,又有利於維護法律的公正性;既有利於實現刑法的目的,又有利於達到刑罰的最佳效果。因此,它們必將促進我國刑事立法的更加完善和刑事司法的更加文明,從而更好地保障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進行。 (二)罪刑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的含義是:什麼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種犯罪的構成要件是什麼,有哪些刑種,各種刑種如何使用,以及各種具體罪的具體量刑幅度如何等,均由刑法加以規定。對於刑法分則沒有明文規定的犯罪,不得定罪處罰。概括起來說,就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指什麼行為是犯罪和對這種行為處以何種刑罰,必須預先由法律明文規定的原則) 確立罪刑法定原則具有重大意義。它不僅有利於維護社會秩序,也有利於保障人權。此外,罪刑法定原則也是對個人自由的基本保證,這一原則是對公民的保護,可以使公民免受法官的擅斷行為,因為公民事先了解哪些行為是被社會禁止的行為,同時也了解如果實行這些行為將受到何種懲處。 西方學者提出,罪刑法定主義有四個派生原則,這就是:排斥習慣法;排斥絕對不定期刑;禁止有罪類推;禁止重法溯及既往。有的學者還進一步提出明確性原則、嚴格解釋原則、實體的正當程序原則等。我國學者對這些原則一般也予以肯定。 刑法典規定的罪刑法定原則要付諸實現,有賴於司法機關實際的執法活動。從我國的司法實踐來看、切實貫徹執行罪刑法定原則,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正確認定犯罪和判處刑罰 對於刑法明文規定的各種犯罪,司法機關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認真把握犯罪的本質特徵和犯罪構成的具體要件,嚴格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定,做到定性准確,不枉不縱,於法有據,名副其實。對各種犯罪的量刑,亦必須嚴格以法定刑及法定情節為依據。 2.正確進行司法解釋 對於刑法規定不夠具體的犯罪,最高司法機關通過進行司法解釋,指導具體的定罪量刑活動,這對於彌補立法的不足、統一規范和指導司法實務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進行司法解釋不能超過其應有的許可權,無論是擴張解釋,還是限制解釋,都不能違反法律規定的真實意圖,更不能以司法解釋代替刑事立法,否則,就會背離罪刑法定原則。 (三)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 我國《刑法》第4條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法制國家憲法原則的具體體現。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要求,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在刑法面前—律平等,其合法權益一律平等地受到刑法保護、其犯罪行為一律依法予以平等地追究,在刑法面前,絕不允許任何公民享有刑法規定以外的特權,也不得使任何公民受到刑法規定以外的刑事追究。平等地保護法益與平等地追究刑事責任(包括平等地定罪、平等地量刑與平等地行刑),是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要求。 (四)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我國《刑法》第5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這是我國刑法關於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規定。根據這一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罪行的社會危害程度以及犯罪人所應當承擔的刑事責任大小相適應,做到輕罪輕判,重罪重判,罪刑均衡,罰當其罪。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涉及到罪行、刑事責任和刑罰三個基本范疇之間的關系。罪行(符合犯罪構成的主客觀事實情況)是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前提,也是決定行為人刑事責任輕重的決定性依據,但行為人的個人情況所決定的主觀惡性(再犯可能性、人身危險性)也是影響刑事責任的重要因素。刑罰作為實現刑事責任的基本方式,應當受行為人所犯罪行及其所決定的刑事責任的輕重的制約,在主要考慮犯罪分子所犯罪行的輕重並據以決定刑罰輕重的同時,亦適當考慮犯罪分子的個人情況對刑事責任和刑罰輕重的影響,從而使罪行、刑事責任和刑罰之間保持均衡和成比例的狀態。 我國刑法總則關於犯罪構成、故意犯罪的停止狀態、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責任、刑罰體系以及各種法定從輕、從重、減輕、免除刑罰的情節、刑法裁量和刑罰執行制度的一般性規定、刑罰分則關於各種法定犯罪法定刑的具體規定,均體現了罪責刑相適應原則。貫徹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關健在於司法實踐中應當正確理解和落實這些刑法規定。
⑽ 刑法的性質是什麼呀
刑法的性質如下:
一、刑法的階級性質就是指刑法的階級屬性。
二、刑法的法專律性質就是屬指刑法作為法律體系中之一部分所具有的特徵。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各階級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且應當負何種刑事責任 ,並給予犯罪嫌疑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10)刑法基本范疇擴展閱讀:
刑法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狹義刑法僅指刑法典,在我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與廣義刑法、狹義刑法相聯系的,刑法還可區分為普通刑法和特別刑法。普通刑法指具有普遍使用效力的刑法,實際上即指刑法典。特別刑法指僅使用於特定的人、時、地、事(犯罪)的刑法。在我國,也叫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
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是刑法的三個基本范疇。這三者的關系是:犯罪決定刑事責任,刑事責任決定刑罰。換句話說,沒有實施犯罪,就不負刑事責任,無罪即無責,從而也不受刑罰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