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逛街
『壹』 以下哪些行為由民法調整甲在商場購物
以下哪些行為由民法調整。(ABCD )
A、甲在商場購物
B、乙搭乘公共汽車
C、戶口登記
D、甲乙訂立合同
『貳』 以下哪些行為由民法調整.a.a,甲在商場購物 b.b,乙搭乘公共汽車 c.c,戶口登
a和b。甲在商場購物與商家形成買賣合同關系,其行為是受《民法》和《合同法》調整的。
乙搭乘公共汽車與公共汽車運營公司形成運輸合同,其行為也是受《民法》和《合同法》調整的。
『叄』 法學研究生三年應該如何度過過來人給個建議吧。感激不盡。
一個學長的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學法十年
自1998年入河南大學成為一名法科生,我習法已整整十載。從還充滿好奇的 「小青年」,到已近而立之年;從一名中學生,到現在的碩士研究生;從對法的近乎無知,到後來的系統研習;從走出河大園,到再次步入明倫街85號,我人生的十年過去了----也許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十年。十年了,每憶往昔,總不免感慨頗多;十年了,該有一個總結了。
真的好感謝老師們給的機會和教誨----正是這份機會和教誨,使我十年中的最後一年幸運地獲得了無比豐富的意義,阻止了我因多年來的碌碌無為而欲對自己的痛罵。就讀研究生的第一年,是我人生思考最多和認識提高最快的一年,就專業來說,尤其如此。小學生只學習知識和生活的基礎,中學生則僅僅是建立了對事物 「對或錯」的簡單二元判斷(這或許與他們平時的考試訓練有關----題答對了就得分,否則就不得分),即使大學本科生也不過是藉助於概念、命題較為系統的掌握了一門知識框架----他們掌握的概念、原則、命題往往是沒有語境的,生硬、孤立、抽象、形式化而又程式化,這種知識框架充其量只是「教科書」的知識體系。依賴教科書,每天看得也是教科書,甚至把專業學習理解成是對教科書的掌握----教科書掌握住了,專業就學成了,到工作崗位上就可以大展宏圖了。他們認為教科書,尤其是知名教授編著的教科書,講得就是對的----頂多有一點對「來自其他學者或任課教師的批評」的認可;他們也同樣迷信老師,認為老師講的也都是對的,殊不知,老師講的僅是他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東西,結果他們往往欠缺自己的思考和觀點,也無法形成獨立思考和獨立學習的習慣和素養。他們還沒有意識到:事物是復雜的,有時無法通過下確切定義的方法來理解;事物有許多側面,掌握這些不同的側面也許就是對事物的正確理解;非要下個定義,看似准確,實則謬誤。結果,他們不知不覺養成了一種「概念+特徵」式的學習方法----或許,從許多學生遞交的論文中「概念+特徵+作用+歷史+意義」的套路和將近80%的篇幅佔有量就可以發現這一點。不幸的是,我曾經就是「他們」的一員;但幸運的是,通過任瑞興老師的指導和一年來的學習和思悟,自己意識到了這些,並著力進行了矯正。
一、一年來的收獲
第一年的收獲之一是,補充了法哲學和法律史知識。法理學其實無非是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把各部門法的共性東西抽出,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組成一個合理的體系,並成為各部門法均可以找到指導原理的基礎學科,但這還是從法律自身認識出發去解釋法律關系和法律問題。而法哲學是一種用外在於法的哲學視角和高度來審視法,給我們提供了更廣泛的遐想空間和參照系,並帶來了抽象的概括能力和勇於探求深度的決心及習慣。立法規定的是條文,課堂學的是規范,而我們卻要理解法的精神----法哲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通過對法進行哲學分析進而找到法之精神的方法。研究法,不僅需要共時性的思維還需要歷時性思維,去比較不同概念、原則、制度,發現現象背後的本質,找出一定的規律,進而獲取對問題的通透理解,提出有價值的觀點,豐富對法的認識,所以,法律史知識很重要。並且,法律史學習中強烈的史料意識,對提高我們的資料收集能力、訓練掌握較好的整理方法和獲取較多的研究資料和相關信息都大有幫助。
收獲之二是,確立了明確的學術興趣和方向----民法法典化。法典化相關理論可謂是最為宏觀且最具哲學思維和高度的民法理論,就中國的語境而言,它還是立法和民法理論界現在和今後一段時間關注的中心點。法典理論提綱挈領式的高度,使我們可以去俯視鳥瞰民法體系的整體面貌,明晰各具體制度的功能及相互之間的聯系,進而獲取對民法的體系化認知,領略民法作為私法之理念和精神。法典化程度是一個社會法律制度是否成熟的標志。中國正式的民法法典化從1998年(民法起草小組的成立)就開始啟動工作。當下的法典論戰持續激烈,從「綁聯」、「現實」、「浪漫」三種思路,到「梁慧星版」、「 王利明版」、「徐國棟版---《綠色民法典》」 三個學者建議稿;從「物文主義」、「舊人文主義」、「 新人文主義」三種精神,到「法國」、「德國」、「國產」 三個模式;從「九編」、「七編」、「五編」 等編數設計,到「人格權」、「知識產權」、「侵權責任法」 等內容的位置安排,等等。以往的經驗證明:論戰越激烈,民法典越先進;分歧越多,法典越科學。在民法典的制定過程中出現的這種爭吵,真可謂是我國法學界的一大盛事,也是難能可貴的一種法學上的進步。不管未來的民法典有多少「徐國棟成分」,我覺得我們都應該感謝他所盪起的「學術漣漪」、善意的「鄙視」和理性而又歇斯底里般的「叫囂」。自己原本就比較關注法典化問題,又受到魏磊傑師弟的啟發,所以我現在的研究路向首先選擇了法典理論,而且我覺得作為民法方向的研究生應當置身、跟進和融入到民法法典化----目前最主流也最富時代意義的民法理論潮流中。
收獲之三是,從「學習英語」到「利用英語」思想意識的轉變。這個假期,有幸跟著魏磊傑翻譯了篇文章,並榮幸能得到了魏磊傑的充分肯定。這是我第一次去系統的翻譯一篇文章,英語算不上好,再加上專業英語知識的欠缺,說真的,自己最初的心態可謂是如履薄冰,生怕有負所託。但經過一個月以來的嘗試,我感覺到:外文的譯介實屬不易,然大膽去做,「則難者亦易乎」!外文的譯介對我來說是一種新鮮的工作,其實也是一種新的學習方法。社科院渠濤教授在其《最新日本民法》的後記中提到中國人在學習外語問題上的一個共同認識是「英語是哭著進取,笑著出來;而日語是笑著進取,哭著出來」。這一個月以來的經歷使我非常認同此言。而且,對我來說,努力的結果不僅僅是把英語文本譯成了中文文本,更是掌握了一種研讀、翻譯、利用外文的學習和科研能力。彭小龍師弟說現在北京的學者都不屑於搞翻譯----太浪費時間,而且外文的翻譯已不再看成是科研成果,不如搞文章或寫專著,象王軼等青年才俊都不去搞翻譯。我本人並不認同他的觀點。我國絕大多數法律都是 「西方舶來品」,因此,對西方語言的良好認知應為法律人的基本素養。翻譯外文可以提高外語水平和運用能力,而且也只有先熟練掌握翻譯----這種准確理解外文的能力之後,才可以在直接引用外文時做到准確和得心應手。實際上,日本大村敦志所著《民法總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就是由王軼校對的。當然我也深知,不是靠翻譯一篇短文就可以掌握一種外語能力的。我給自己制定了今後的訓練計劃:我已通讀了《民法通則》、《法國民法典》的英文版,基本把民法中的概念、術語和用語習慣給掌握住了,接下來爭取在一至兩年的時間里,與他人合作去翻譯3、4篇文章和一本書,學會如何去選擇所要翻譯的文本、如何組織一個志同道合的團隊、怎樣去聯系文本的原作者並爭取他的翻譯授權和如何把這些辛苦的工作轉換為成果。最後一年,自己開始去翻譯德文文本。
收獲之四是,跳出了教材的包圍圈,學會了讀書,尤其是讀好書。就像不能老覺得英語還沒學好就一直去「學」英語,而應學習如何使用、利用英語,我們也不能把專業沒學好當成是教材還沒掌握的足夠牢,其實專業沒學好,也許反而是我們教材看得太多了。認識到這點之後,我決定除非有必要否則不再去看教材,要看好書。何謂好書呢?我覺得教授們寫作時經常引用的往往就是好書、好文章。事實證明我的判斷是正確的。這個假期,專程去了兩趟鄭州,又委託北京的同學選購了一批,還通過當當網、卓越網買了多本。好書的確不一般,象勒內•達維德的《當代主要法律體系》、茨威格特、克茨著的《比較法總論》、約翰•亨利•梅里曼的《大陸法系》、穗積陳重的《法律進化論》、梅因的《古代法》、大木雅夫的《比較法》、弗朗茨•維亞克爾的《近代私法史-以德意志的發展為觀察重點》、艾倫.沃森的《民法法系的演變及形成》、紀坡民的《商品社會的世界性法律》和《產權與法》、謝懷栻的《外國民商法精要》、我妻榮的《債權在近代法中的優越地位》、蘇永欽的《私法自治中的國家強制》、星野英一的《私法中的人》、埃爾曼的《比較法律文化》等等,這些好書給我帶來了巨大的震撼!
收獲之五是,搜集和整理了許多資料。學會整理和收集資料,是為學的基本功,除了購置多本書籍外,還通過互聯網收集了許多好資料。首先,找了幾個同學,進行分工,把民商法學界還包括許多法理法史專業的大家的文章,都從不同的網站上找到了,然後分門歸類,大家資源共享。其次,找到了幾個非常有用的網站,從中下載了許多好資料,如:史尚寬、王澤鑒的所有力著;法學家茶座全集;民商法論叢大部;法律出版社的「當代德國法學名著」(梅迪庫斯德《德國民法總論》)系列全部;德國、法國、日本、台灣的民法典中文版、多個國家民法典的英文版和幾乎全部的其他國家的西班牙、葡萄牙等語言版;還有德、法、美、英、日、意等國家的多本也已翻譯過來的名著;關於民法典專題的所有在網上能夠找到的文章。
收獲之六是,學習了第二門外語----德語。德語(Deutsch)是德國、奧地利的官方語言,也是瑞士的4種官方語言之一。德語是1億多人使用的母語(總計約為1.1億)。它最初在德國、奧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斯登、盧森堡、義大利南提洛爾,比利時的一小部分地區,部分波蘭地區和部分法國阿爾薩斯地區內使用。另外,在這些國家的殖民地內,例如納米比亞擁有大量的說德語的人口,在東歐的一些國家中,仍有少量的說德語的少數民族。此外,蘇聯和羅馬尼亞等國的德國移民區、以及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等地也有少數人使用德語。所以,德語是歐洲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語言,三個典型的民法典,其中兩個都是德文的。況且加上中國的德國民法血統,我覺得學習德語非常必要。上個學期,跟著學校的博士生聽了一個學期的課程,現在繼續學習中。現今的德文著作和文章相對還很少,學好了肯定很有幫助的。再者,王老師說推薦我考中國社科院孫憲忠老師的博士,他是一個德國通,我覺得,學好德語,考他的博士應是一個很大的優勢。
收獲之七是,也是最大的收獲是,自己學會了如何學習。研究生三年的學習,不應當是本科之後的簡單的時間累進,更重要的是掌握如何去學習、去發現和研究一些問題的方法。除了發現並努力糾正「概念+特徵」式的學習方法外,我還拓展了利用外語創造科研成果的能力。自己翻譯的文章將作為「轉型時期的私法發展與法典編纂」一書中的一部分將由魏磊傑聯系清華大學的高鴻均老師出版。我覺得,研究生階段了,決不應該是再悶頭苦讀、自我封閉,應該多與他人和外界交流,看看其他同學,瞧瞧其他學校尤其是重點大學法學院的研究生人家在做些什麼。其實,經驗證明,與他人進行交流總能獲得或多或少的知識,交流本身就是一種學習方法,只是被大多數人忽略了。我還認識到,一年級打了基礎之後,從二年級就應該樹立專業興趣和方向了。民法理論太廣博了,不可能每一個內容都學的很精深,而且,學術成長的一般規律和道路也往往是抓住較小的范圍和方向,做大、做強、做精,然後再從面上向其他范圍拓展。樹立專業興趣和方向之後,應該圍繞主題寫一些相關的文章。學習,不僅向老師學習,更重要的是自己學習。上課是學習,交流是學習,自己看專著和文章是學習,寫讀書筆記是學習,撰寫文章是學習,翻譯外文是學習,搜集和整理資料也是學習。其實,只要用心,我們可以經常進入到一種學習的狀態中去,即使看電視、逛街,只要帶著一種理性和思考的心,我們會發現許多有意義的問題,特別是與專業有關的課題,這也是在學習。通過思考和學習,我們可以把我們的一個個知識點得以串連,並按照某種規律和邏輯形成體系。我認為,對於一名碩士生,於本科的基點上,再打一下基礎,學會如何獨立學習,找到自己的學術方向並進而作出些成果,寫一篇不錯的學位論文,就是一名非常合格的學生,帶著這些進入到博士階段的學習就已經做的很不錯了。
學習民法,兩種思維應並進。一是微觀思維。民法的概念、制度等知識點很多,也很瑣碎,要把所有這些知識點都要搞清楚,不僅需要功夫、耐心,而且需要我們養成一種細心、善於具體分析、從細微處著手的思維習慣。二是宏觀思維。民法不僅廣博而且最富體系性,同樣的內容給予不同的順序安排,可能背後體現的立法意圖、民法精神、價值取向就大不相同;民法制定和修改時往往因為「牽一發而動全身」 的緣由變得十分困難;王澤鑒先生把「無權處分」喻為「法學上的精靈」,對該問題的處理,反映出立法者的立法水平。這是因為「無權處分」攸關物權法與債權法的體系,與所有權、合同效力、不當得利、侵權等制度和問題也密切相連----這充分說明了民法強烈的體系性。王軼教授還專門撰文研究了民法的體系強制問題。學習民法,尤其要注意對民法的這種體系化認知。郭明瑞教師在其主編的《民法學》教材中也指出:學習民法,要使用體系化的方法。我們要了解民法的體系,理解其博大精深的豐富內涵,就需要有一種不光停留在某一細節的宏觀思維方法和習慣。當然,二者決不是截然對立的,相反卻是相輔相成的:研究宏觀問題往往需要具體制度的支撐;而對具體問題的關注則需要用宏觀的、抽象的概括捕捉其共性、發現其中的症結所在、進而得出准確的結論。所以,我也要求自己不僅要去寫一些關於民法法典化的文章,也要具體研究民法中的具體制度,兩個方面都不可偏廢。
學習要有方法。星野英一教授在《債權在近代法中的優越地位》的中文版序中指出:我妻榮教授之所以取得那樣巨大的成就,同先生先在青年時即以寫就了方法論的論文和確立了方法論、然後一生一世追求這種方法,有密切關聯。好的學習方法可使我們受到事半功倍之效。看了卡爾•拉倫茨的《法學方法論》、黃茂榮的《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胡玉鴻的《法學方法論導論》、楊仁壽的《法學方法論》、任成印的《民法方法論》、王澤鑒先生的《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林立的《法學方法論與德沃金》以及賀衛方、梁彗星、季衛東、王利明等關於如何學習法律的講演稿。基本了解了研究民法的方法問題,大有「眼前一亮、豁然開朗」的感覺,相信這會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二、努力的方向
以前覺得自己啥都敢寫,來讀研究生之後,又覺得啥都不敢寫了,可能是因為發現自己其實很無知。看得書越多,越覺得自己的淺薄和無知。所以,這一年來我一直處在一種因自己淺薄而心虛的意識當中,我對自己的能力深深懷疑,內心愧疚。盡管比磊傑高一個年級,但卻發現自己的巨大差距。反省是為了使自我獲取進步,自己深知自己是一個愚鈍的人,沒有磊傑的聰慧,唯有加倍努力,才能減少這種差距。
成果意識也很重要。付出努力和勞動的工作,盡可能把它變成有說服力的成果。對於要考博者,尤為重要。通過這將近半年的潛心讀書,已掌握了一定的素材、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下面就要結合自己的興趣寫上幾篇文章了。我也已把商法課的作業《淺論公司法與合同法的關系----以一個對公司解讀的合同路徑為視角》(現在題目是《公司的合同解讀》)進行了修改投了出去,期待好的結果。《論民法典總則的技術構造》也已完成,修改之後,也准備投出去。磊傑這次回來,給我帶來了珍貴的、從台灣復印的《奧地利民法》。這部法典大陸好像還沒有公開出版的書籍,幾部好的《比較法》談到的也不多,我手頭的近20本有關民法典的專著和論文集也都對此毫無專門談及,網上查到的相關文章也極少。我想好好研讀之後,寫一篇關於奧地利民法典的文章。這些都是較為宏觀的內容,還要寫一些較為微觀的,如特許經營合同、物上請求權與債權、侵權行為的關系等,我總共列了10個題目,爭取在二年級全部完成。我覺得,經過一個較為充備的積累期後,已經有了許多的想法,「專業嗅覺」也增加了。之後,在寫文章時,選定題目之後,看兩周與之相關的書和文章,第三周開始動筆寫,邊寫邊看,第四周完成並修改。這樣,如果全身心投入的話,一個月左右就可以完成一篇文章。
我對自己專業興趣的思考是:首先,近期的目標是:通過德國、瑞士、奧地利三個國家的民法典和相應的資料,去研究茨威格特、克茨「法樣式論」中的德意志法系。其次,長遠的目標是:要建立起一個以「查士丁尼皇帝羅馬法法典編纂時期----中世紀----《法國民法典》編纂前啟蒙時期----近現代」為時間緯度、以羅馬法的建立、變種、繼受、沉淪、發展為連線的知識脈絡。這可以使自己建立起一個以羅馬法為源頭、以當代的普遍民法典編制為結果的呈縱向的私法知識系統,以期發現一些有價值的課題。我只是關注了近現代從1804年《法國民法典》到晚近的1992年的《荷蘭民法典》,羅馬法的知識還很薄弱,中世紀時期羅馬法的狀況如何知之甚少,而且這方面的研究資料也不很多,增加了學習和研究的困難。今後更需要努力。
『肆』 人身傷害的理賠
關於人身損害賠償的標准和計算問題
(一)人身損害賠償規定中的主要問題
1.賠償的基本項目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17條規定了人身損害賠償的基本項目,這就是:
第一,造成一般傷害的賠償,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賠償義務人應當予以賠償。
第二,受害人因傷致殘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後續治療費,賠償義務人也應當予以賠償。
第三,受害人死亡的,賠償義務人除應當根據搶救治療情況賠償本條第一款規定的相關費用外,還應當賠償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
2.關於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的性質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應當特別注意的是,司法解釋把殘疾賠償金和死亡的賠償金從過去精神損害賠償的性質改成了現在的物質損害的性質,那麼,它就屬於人身損害賠償的范圍,不屬於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
我們可以看一看,在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當中,規定精神損害賠償的項目,就是叫精神損害撫慰金,精神損害撫慰金裡麵包括三部分:一種是殘疾賠償金;一種是死亡賠償金;一種是其他精神撫慰金。這三部分構成精神損害賠償金。這一次司法解釋把它改變了,就把死亡賠償金和殘疾賠償金變成了物質損害賠償金,也就意味著,死亡賠償金和殘疾賠償金不再是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這個變化是比較大的。
我介紹一下這個問題的演變過程。大家先可以看一看,在《民法通則》頒布之後,對於死亡的賠償,就是第119條規定的喪葬費賠償。後來大家都認為這個規定不合理,因為死亡賠償的數額太少,不足以賠償受害人的損失。因此尋求變更。最早規定死亡賠償的,是《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當中規定了死亡補償費賠償。那時候,我還在最高法院民庭工作,公安部起草《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民庭派人參加,提出的意見之一,就是尋求解決死亡賠償不足的問題,因此根據我們的建議,寫上了死亡賠償金的規定。那是第一次規定了精神損害賠償性質的賠償金。後來在《產品質量法》當中規定了一個撫恤費賠償,這個撫恤費和這個死亡賠償金的規定是一個性質的。後來到了起草《國家賠償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時,就增加了統一得死亡賠償金和殘疾賠償金。從《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以後,就一直是把這些規定當作是精神損害賠償金,特別是《消法》規定了死亡賠償金和殘疾賠償金,影響更大。最典型的一個案件就是北京市海淀區法院審判的,賈國宇一家在春海餐廳吃飯,卡式爐的小液化氣瓶爆炸,造成賈國宇重傷毀容的後果。法院判決其他的人身損害賠償之後,還判決承擔殘疾賠償金10萬元。這個案件是第一次賠償了10萬元殘疾賠償金,這實際賠償的是精神損害,並不是財產損失。
在這個司法解釋之前,關於死亡賠償金和殘疾賠償金講的都是精神損害賠償,現在的司法解釋裡面提到的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性質發生變化了,這個變化主要體現在第18條規定當中,第18條規定:「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予以確定。」這個條文是一個寫得不很成功的條文,因為其中有一個循環的問題:確定精神損害賠償要按照精神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來確實,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裡面恰恰講的死亡賠償金和殘疾賠償金是精神損害賠償的問題,現在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17條規定又把死亡賠償金和殘疾賠償金放到了人身損害賠償的范圍裡面去了,所以,這兩個條文道理和意思大家都是明白的,但是條文寫的不是很清楚。現在只能按照意思來解釋,就是說,今後的精神損害賠償,凡是涉及到人身損害賠償的精神損害賠償問題,就是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就變成了物質損害,這是應該注意的一點。
還有一點應該特別注意的就是,殘疾賠償金代替了「殘廢者的生活補助費」,這樣等於是對《民法通則》的規定作了一個修改,在這個司法解釋中不再提殘疾者生活補助費的賠償,而直接賠償殘疾賠償金。那麼,從5月1日之後,對殘疾受害人的賠償,就賠償殘疾賠償金,而不再賠償生活補助費。對死者的賠償金等於是對死者「余命」的賠償。按照我們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男人一般是在73歲左右,女人是在76歲左右,假如把一個人50歲的時候就致死了,他少活了20多年,死亡的賠償金等於是賠償受害人的余命,這一點的變化應該說是和各國的賠償法規定的內容是相一致的。
3.關於侵害人身的精神損害賠償和侵害身體權的問題
這次的司法解釋把死亡的賠償金和殘疾的賠償金已經轉到物質損害上去了,就剩下精神損害撫慰金,精神損害撫慰金它賠償的對象是什麼呢?它賠償的是死者近親屬的精神痛苦和殘疾受害人的痛苦。
除了這兩點以外,還有一般傷害的精神損害,這些都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從范圍上來說,應當說還有一個問題也是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就是這個司法解釋第一個條文當中提到的,因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遭受侵害,賠償權利人起訴請求賠償義務人賠償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現在第17條當中提到的這些,實際上講的主要是生命權和健康權的損害賠償,幾乎沒有提到身體權的損害賠償。那麼,對於身體權的損害是不是也可以請求賠償?第一個條文已經規定了,身體損害也可以賠償。對身體的損害一般不大會造成對財產的損失,怎麼樣來確定身體權?美國的侵權法當中規定,比如說毆打,毆打就分成兩種不同的毆打,一種是傷害性的毆打,它侵害的就是健康權;一種是冒犯性的毆打,它侵害的是身體權。
關於侵害身體權的問題,在精神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當中已經作了規定,侵害身體權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但是到目前為止,各地沒有幾個法院審判過典型侵害身體權的案件。這裡面說明什麼問題?我想主要是中國人對身體權的概念缺少認識,另外,我們法官也很少碰到當事人請求身體權的精神損害賠償,也沒有這方面的案例。這樣對於身體權雖然作了規定,侵害身體權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三年的時間內,沒有看到典型的案例。
我最近看到兩個案件,一個是審判過的,一個是還沒有審判的,但是都不是以身體權的問題來說的。一個案件是,在一個鄉鎮的中學,早晨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第一節課老師就把全體學生罰站,一下子站了一節課,等第二節課的時候,就讓每個學生把手掌伸出來,這個老師就拿著削鉛筆的小刀,在每個學生的手掌上劃一下,開始的時候用刀背來劃,後來就用刀尖來劃,有的就把同學的手劃出血來了,一直劃到最後,把全班四十五個學生每個人都劃了一下。我想這種案件是侵害身體權的。還有一個案件就是武漢審判的一個案件,涉及到性騷擾,原告在講騷擾事實的時候,說被告侵擾了我的身體權。案情是一個中學的教研室,教研室的副主任是一位男老師,新來的是一位女老師,這位男老師就經常的對這位女老師口頭的進行騷擾。有一次他們學校組織老師進行旅遊,住在一個飯店裡面,後來這位男老師就進到女老師的房間裡面,對這位女老師進行非法的身體接觸。這位女老師在起訴的時候就主張,這位男老師就侵害了她的身體權,法院在認定男老師侵擾事實的時候,也提到了侵害了她的身體。這是以侵害身體提起性騷擾訴訟案件,但是最終不是以侵害身體權來認定的,而是認定他構成性騷擾。這些都是侵害身體權的案件。
那麼,這個身體權實際上是一個什麼權利呢?就是維護身體組成部分完整性的權利。對身體權的侵害,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就是破壞身體的實質性的完整性,造成身體組成部分的殘缺,造成這種殘缺不是對健康權的損害,而是對身體權的損害。比如說,一拳打掉對方一顆牙齒,對於健康沒有太大的損害,這是一個對於身體權的侵害。另一種就是對身體權形式的完整性的侵害,就是說,我的身體不能被非法接觸,就像冒犯性的毆打,也沒有把你打傷,就是把臉打腫了,這種就是對身體的形式上完整性的損害。這些都是對身體權的損害。這兩種侵害身體權的行為,它一般不會造成傷害的後果,造成傷害的後果就構成侵害健康權了。
對侵害身體權的救濟,最主要的就是精神損害,那就是精神損害撫慰金。如果造成財產上損失的,那麼對財產損失也應當賠償。
死亡的賠償、殘疾的賠償、一般傷害的賠償以及沒有造成傷害,只是對身體權侵害的賠償,適用的都是精神損害撫慰金。精神損害撫慰金究竟應該賠償多少?這幾年當中,有過一些城市訂過標準的,廣州訂的標準是《消法》當中的,精神損害賠償最低標準的5萬,重慶訂的最高標準的5萬,原來最高法院在起草精神損害的司法解釋當中,在草案當中也提到最高標準的5萬。我們就說,別瞎說了,最高法院如果要是訂的最高標準的5萬,那廣州訂的最低標準是五萬,那就是最低標準是5萬,最高標准也是5萬,你的麻煩不就大了嗎?大家也可以看一看,全國人大常委會起草的《民法典草案》,它規定的最高標準是10萬,我說那也是瞎說,制訂民法典是什麼呀?民法典是千秋萬代的,《法國民法典》都用了200年了,人家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你現在訂10萬精神損害賠償的最高限額,那10年以後你就得修改法律,你不是還為將來修改法律打基礎嗎!
很多人就說,精神損害賠償就沒有補救措施,精神損害賠償數額也就是一個瞎說的數字。還說,最好要明碼實價。很多記者在訪談的時候都問我,精神損害賠償要不要明碼實價?我說,不可能明碼實價。精神損害撫慰金就是法官自由裁量的權利,法官認為一個合適的數額就是一個合適的數額,這個合適的數額有沒有標准?我說,就是三個標准:第一個標准,能夠對受害人的精神損害給予撫慰;第二個標准,能夠對加害人的違法行為給予制裁;第三個標准,能夠對一般的群眾起到警示或者教育的作用。確定一個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根據這三點考慮到了,這個數額就是合適的數額。例如說,上海一個精神損害賠償案件,就是那個屈臣氏的案件,一個女大學生到超市買東西,被人家說她偷東西,然後對她脫衣服進行搜身,一審法院判決精神損害賠償20萬元,後來上訴到二審法院,改成1萬元了。後來有的記者問我,楊老師你說,應當判多少合適?我說兩個數額都不怎麼合適,20萬太多一點,1萬太少一點,要是5萬到10萬比較合適。具體的來說,比如說一個法院,那一種情況賠償多少,大體上還是有一個比較的,比方說,造成了一個很重的殘疾要賠償10萬,再重一點的賠償15萬,大概有一個標准,就靠案件積累起來的經驗,然後法官再把握一個適當的數額,但是最終決定的方法還是得法官來決定。
4.關於性騷擾案件的認定和賠償
剛才我提到性騷擾的問題,我這里再稍微的介紹一下。
性騷擾的問題,最近我和幾個學生在做一個課題,研究這個問題。這幾年性騷擾的案件陸陸續續的發生,全國大概判了9個這樣的案件,我說勝訴的是2.5個,因為有一個判決勝訴,但是不判決賠償,這只能算作半件。
性騷擾的案件多數是判決原告敗訴,其實原告敗訴在什麼地方呢?主要是證據問題,原告起訴被告性騷擾你得拿出證據來呀。性騷擾一般情況下都是一對一的,這樣怎麼來確定這個證據呢?有一個案件起訴性騷擾被駁回了,《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雜志》這些記者都抱不平,找我說要個說法。我說這個不抱怨別人,還是要怨自己,證據不足怎麼說啊!他說,你看也有證據呀,證據是什麼?他說,這個單位的很多同事都證實這個老闆經常找她,進到她的辦公室,我說這個證據證明不了問題;第二個證據,是有一天有兩個同事證實老闆把她叫到辦公室以後,她在辦公室裡面有尖叫聲。我說,尖叫也不好說裡面有什麼行動啊,性質難以確實。靠這些證據能夠證明性騷擾的問題嗎?所以,主要還是證據問題,不能說法官不保護受害人。
性騷擾當中第二個問題,就是性騷擾侵害的是什麼權利?性騷擾在各國不同的法律制度下,它侵害的客體是不一樣的,在美國、日本法律最健全的地方,他們其實是在保護勞動的權利,是在勞動場合、在工作場合,在這個場合當中實施了性方面的騷擾的話,認定為性騷擾。這就是職場主義。但是,有一些國家不是這樣的,他們認為性騷擾侵害的是性權利。這就是權利保護主義。我們採用什麼樣的辦法呢?後來我說,不能採用美國和日本這種的做法,性騷擾一定要在勞動場合或者工作場合,是對勞動秩序的干擾。他的這種做法是什麼呢?就是說,如果一個員工在企業或者單位當中受到了性騷擾以後,不僅僅直接騷擾你的這個人要承擔責任,而且老闆也要承擔責任。因為你提供的勞動環境不好,就像我們說的替代責任差不多。多數國家的規定不是這樣的,性騷擾還是對個人的權利的侵害。我們現在處理的這些性騷擾的案件,既有在勞動場所發生的,也有一般同事之間發生的性騷擾,比如象我剛才講的兩個老師之間。還有就是純粹的一般的場合,北京朝陽區法院的最近處理了一起性騷擾的案件,是打手機騷擾,說有兩個男的是同事,兩家關系非常密切經常來往,有一天一方的這個男的,就是被告,給同事的妻子也就是原告發了一條簡訊,說我和太太要去逛街,你過來和我們一起逛街吧!原告接到簡訊以後立刻就跑到他們家去了,到他們家去了以後,發現只有這個男的自己在家,她就問,怎麼就你自己啊!他說我老婆出去了,就咱倆逛街還不好嗎!咱們倆逛比和我老婆逛更好,就帶有點挑逗的性質。這個女的就說,我們都是正經人,怎麼能夠這樣呢?據原告講,被告就有動手動腳的行為,原告掙脫了以後跑回家去了。在隨後的兩三天時間裡面,被告就給原告發了8條手機簡訊,這8條簡訊寫的都是有關性的內容。原告認為受到了性騷擾,就向法院起訴,說被告用手機簡訊進行性騷擾。到了法庭上以後,被告說我這是跟原告開玩笑,以前也開。法官就說,你拿出證據來呀!然後被告的太太也出庭作證,她們兩個關系本來就曖昧,有一天我還看見她們倆還在床上躺著呢!證據在哪啊!原告提出的證據是板上釘釘的,有8條信息都在電話上放著呢!而且都是從你的電話中發出來的,你還有什麼可否認的。最後被告就說,我這是在開玩笑。但原告不認為你在開玩笑,你就是構成性騷擾。所以,法院的判決就是被告構成性騷擾。這個案件說的比較清楚,就是說,我們實際上所採取的立場,反擊性騷擾,保護的就是性的權利。就是說,一個人自主支配自己的性利益,違背我的意志進行一些性方面的挑逗或者其他有關的行為,那你就構成性騷擾。所以,這個案件我覺得特別有典型意義,就是能夠說明性騷擾侵害的客體能夠確定下來,行為方式也都可以確定下來,這就是性騷擾,侵害的就是性權利。當然,也有女性對男性進行性騷擾的,如果違背意志的話,也構成性騷擾。性騷擾案件出現的比較少,一個是證據問題,另外一個就是大家對這個問題認識不夠。
(二)具體問題
這個司法解釋下面規定的一些都是具體賠償的問題,我就把一些和以往不一樣的地方我簡單的說一說。
1.醫療費賠償
第19條講的就是醫療費賠償。醫療費賠償,在這個司法解釋第19條當中規定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舉證責任分配的規定。原告提出來一個賠償的數額,他提出證據來了,如果被告對原告的賠償提出否定性意見的,被告要提出證據來證明。這樣,舉證責任就發生了一個變化,本來損害事實、損害賠償數額應該是由原告來證明的,但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告如果對他的合理性提出質疑的時候,你就要提出證據來證明。如果能夠證明他沒有合理性的,那麼就法院就予以採信。這個規定是比較重要的,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時候,還沒有實行舉證責任分配的制度,當事人提出一個賠償數額以後,被告要說他那裡面有不對的,都是法官騎車自己到醫院裡面去查葯費條子和處方,現在如果被告要否認的話,由被告自己來舉證證明。這是完全對的。
另外,確定醫療費截止的日期,就是一審法庭辯論終結的時間,這是說,我們的這個法庭研究的就是這一次審判賠償的數額,今後發生的醫療費是繼續治療的費用,可以另行起訴。這個規定也是很好的,把這個時間界限完全卡死。
第三個需要介紹的就是,後續治療費用一般原則是在判決以後費用實際發生時,再另行起訴,這是醫療費計算賠償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2.誤工費賠償
第20條規定的就是誤工費賠償。誤工費賠償過去是按照實際發生的誤工費來賠償,後來按照《國家賠償法》的規定,有一個最高限額,最高不超過平均工資的五倍。這次司法解釋把它改過來了,上面沒有封頂的規定,誤工費就按照實際損失的數額來算。這裡面有這么幾點:
第一,是誤工時間的確定,一種情況是醫療機構出具的證明作為確定的標准;另一種情況是,如果造成殘疾持續誤工的,將誤工時間定在定殘的前一天。這個說的是什麼?就是說,你因為造成殘疾了,喪失勞動能力了,這個時候要賠償殘疾賠償金,在確定殘疾賠償金和誤工費損失之間從那個界限開始算,也是一個卡死,那就是從定殘這一天算起,定殘之前賠償誤工費,定殘之後賠償殘疾賠償金,這個規定也是很重要的。
第二,是誤工損失收入的計算原則是什麼呢?有固定收入的,按照實際減少的收入來計算。沒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來計算。另外,不能舉證證明最近三年平均收入的,參照受訴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業上年度職工的平均工資來確定。這三個標准規定的都非常清楚,現在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就是收入特別高的人,比如說,受害人是一個老闆,一年一百萬的年薪,一般人賠償不起。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這個司法解釋沒有最高賠償多少的規定,這種情況是稍微比較麻煩一點的。
3.護理費賠償
第21條講的是護理費賠償。護理費的賠償,原則上是根據護理人員的收入狀況和護理人員的期限來決定的,這是一個一般原則。然後,護理人員原則上是一個人,如果醫療機構或者鑒定機構有明確意見的,參照他的意見來處理,如果有需要特別護理的,需要有特別的證明。另外,護理人員有收入的,按照誤工賠償的規定來計算。如果護理人員沒有收入的或者僱傭護工的,按照當地從事同等級別護理的勞務報酬來計算,這個標准很低,一般醫院的護理人員的工資是最低的,像我們老家的醫院護理工,一個月才四百元錢的工資。
護理期限,一般原則就是到受害人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時為止。另外,受害人造成殘疾不能恢復自理能力的,確定護理期限最長不超過20年。受害人定殘後的護理,要根據其護理依賴程度,並結合殘疾用具的使用情況確定護理的級別,然後再確定護理的費用。
4.交通費賠償
第22條規定的交通費的賠償。交通費的賠償比較簡單,第一,就是受害人護理人員就醫轉院治療所實際發生的交通費;第二,判斷交通費賠償的標准就是以正式的票據為准,要與就醫的時間、次數、地點相一致。
5.住院伙食費賠償
第23條規定的是住院伙食補助費。住院伙食補助費,我們一般都是以工作人員出差補助的標准,所以,一般都是參照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出差伙食標准來補助。到外地治療的不能住院,受害人本人及陪護人員實際發生的住宿費、伙食費,合理的應當賠償。
6.營養費賠償
第24條規定的是營養費。營養費就是看情況,多數法官都是採用,如果需要營養費的話,需要請法醫作出鑒定。
7.殘疾賠償金
第25條規定的是殘疾賠償金。殘疾賠償金代替的是原來的殘疾者生活補助費,這一部分有這么四個要點:
第一,賠償的依據是什麼?殘疾賠償金是根據受害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或者傷殘等級,並非一律都要按照這個標准來做。這裡面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殘疾的賠償,賠償的是什麼?有三種說法:第一種主張賠償的是工資損失,是「收入喪失說」,造成殘疾了,工資損失了,工資損失多少,應該賠償多少;第二種主張是賠償的是勞動能力喪失,是「勞動能力喪失說」;第三種是賠償生活來源喪失,是「生活來源喪失說」,你把我打傷了,我現在沒有生活來源了,那你就要賠償我生活來源的損失。我們的《民法通則》原來講的生活補助費賠償,賠償的就是生活來源的喪失,我不管你原來賺多少錢,現在你造成殘疾了,賠償的就是你的生活費。這是一個最不合理的標准。勞動能力喪失就是你勞動能力喪失多少,我賠償你多少,不管收入是不是受到損失。這個不是特別好計算的。所以工資收入喪失是一個最准確的計算方法,假如你造成了殘疾,喪失了勞動能力,你工資損失多少我賠償你多少。比如,比如你一個月賺一千塊錢,現在受到損害以後,勞動能力部分喪失,現在一個月只能賺八百塊錢,工資收入少了二百塊錢,你就要賠償二百塊錢的工資收入。我勞動能力全部喪失了,不能工作了,那你就要賠償我一千塊錢的損失。現在的這個司法解釋當中規定的殘疾賠償金,它賠償主要講的就是工資收入。
第二,賠償的標準是什麼?就是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
第三,賠償的期限到什麼時間?自定殘之日起按20年計算。但60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75周歲以上的,按5年計算。另外,如果受害人因傷致殘但實際收入沒有減少,或者傷殘等級較輕但造成職業妨害嚴重影響其勞動就業的,可以對殘疾賠償金作相應調整。
這種賠償叫做將來的多次性賠償,也叫將來的多次性給付,它賠償的不是現實的損失,是將來可能要支出的損失,所以,是將來的賠償,是將來的多次性賠償,它的賠償方法是兩種方法:一種是一次性賠償,一種是定期金賠償。這個裡面規定的是一次性賠償,這個一次性賠償它確定的期限最高賠償20年,在這20年當中應該賠償多少,一次性就賠償完了。
在這個司法解釋後面的幾個條文當中,也提到了定期金的賠償。我們在很早很早以前就一直強調要搞定期金賠償了,一次性賠償好處是什麼呢?一次性賠償一下子就把這個法律關系給結束了,一次了斷,省得將來麻煩。但是一次性賠償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如果一次性賠償20年了,但20年以後他還活著呢,還有一個繼續賠償的問題。另一個是,已經確定賠償20年了,如果他活了兩年就去世了呢,就等於他的近親屬白賺了18年的賠償金。
那麼,定期金賠償是用什麼樣的方法呢?就是說,我這個判決就確定每年賠償的數額,受害人活多少年,就賠償他多少年,這樣就比較公平合理。但是定期金賠償也有一個問題,就是有風險,我現在有能力賠償,但是到20年之前,不知道我還有沒有支付能力,這個風險也要提供擔保來解決。這種將來的多次性賠償可以用一次性賠償的方法,也可以用定期金的賠償方法。我們現在通常使用的是一次性賠償的方法,定期金的賠償方法很少適用,將來我們可以嘗試一下這種方面。
8.殘疾輔助器具費賠償
第26條規定的是殘疾輔助器具賠償。這一部分規定的有三個要點:
第一,殘疾輔助器具的標准要用普通性,差不多就是那個最低型。
第二,如果受害人的傷情有特殊需要的,可以參照輔助器具配製機構的意見確定相應的合理費用標准。
第三點就是輔助器具的更換周期和賠償期限參照器具配製機構的意見確定。
這里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北京有一個許諾的案件,是1998年或者1997年判決的,當時判決的時候就判了賠償207萬元,是當時全國賠償數額最高的一個案件,這個案件的案情是這樣,有一個小孩九歲,叫許諾,他在和一個同學放學回家的途中,走到了一個建築設計院的前面。這個建築設計院的門口有一個小變電房,這個變電房不是特別高,這個變電房上面有一個電線桿把高壓線引進來,有一個電閘在那控制著,這個電閘是一個裸露的電閘。按照電業施工的規則規定,裸露的電閘應當離地面2.2米,按照我們中國人一般的身高,就不會發生危險。這個電閘當時建的時候,定的是1.8米,維修的時候降到了1.4米。這個小孩認為這個變電房上面扔了一些東西,他想肯定有好東西,他就想上去撿。這個變電房這邊是一堵牆,這個牆的旁邊有一個非法建築房子,這個房子旁邊又停了一輛三輪車,這個小孩就踩著這個三輪車上了非法建築,又從這個非法建築上蹬上這堵牆,牆的下面就是這個變電房。許諾往下面一蹦,結果雙手就抱到那個電閘的上面,一下子電閘上面的電流就把他擊倒,打到了地面上去了,結果造成這個小孩雙臂截肢。這個案件應當說是一個無過錯聯絡的共同致害,就是前邊講的那個共同侵權行為中說的那種。供電機關、維修單位、違章建築的產權機關,這些人的行為偶爾結合到一起,造成了這樣的損害結果,其中還包括這個小孩家長監護不周的責任。這些行為結合在一起,造成小孩的損害,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無過錯聯絡的共同致害。後來這個賠償就賠償了207萬,這當中主要的賠償就是殘疾用具費。
這個案件發生爭議的,是殘疾用具費的標准問題。原來計算時,一個使用的德國的標准,標准過高。第二個是更換的周期,究竟是一年更換一次,還是四年更換一次,用的也是一年的標准,也是標准過高。因此就計算出了200多萬元的賠償。
9.喪葬費賠償
第27條規定賠償的?/ca>
參考資料:http://www.dlcls.com/show.aspx?id=132&cid=8
『伍』 現在的法律對誤工費.營養費.護理費有沒有明確的賠償
這些具體賠償項目的計算標准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有具體的規定,具體涉及的標准要根據案情具體計算,現列出相應條款,請根據自己的情況計算。
第十七條 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賠償義務人應當予以賠償。
受害人因傷致殘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後續治療費,賠償義務人也應當予以賠償。
受害人死亡的,賠償義務人除應當根據搶救治療情況賠償本條第一款規定的相關費用外,還應當賠償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
第十八條 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予以確定。
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權,不得讓與或者繼承。但賠償義務人已經以書面方式承諾給予金錢賠償,或者賠償權利人已經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除外。
第十九條 醫療費根據醫療機構出具的醫葯費、住院費等收款憑證,結合病歷和診斷證明等相關證據確定。賠償義務人對治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異議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
醫療費的賠償數額,按照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實際發生的數額確定。器官功能恢復訓練所必要的康復費、適當的整容費以及其他後續治療費,賠償權利人可以待實際發生後另行起訴。但根據醫療證明或者鑒定結論確定必然發生的費用,可以與已經發生的醫療費一並予以賠償。
第二十條 誤工費根據受害人的誤工時間和收入狀況確定。
誤工時間根據受害人接受治療的醫療機構出具的證明確定。受害人因傷致殘持續誤工的,誤工時間可以計算至定殘日前一天。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誤工費按照實際減少的收入計算。受害人無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計算;受害人不能舉證證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狀況的,可以參照受訴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業上一年度職工的平均工資計算。
第二十一條護理費根據護理人員的收入狀況和護理人數、護理期限確定。
護理人員有收入的,參照誤工費的規定計算;護理人員沒有收入或者僱傭護工的,參照當地護工從事同等級別護理的勞務報酬標准計算。護理人員原則上為一人,但醫療機構或者鑒定機構有明確意見的,可以參照確定護理人員人數。
護理期限應計算至受害人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時止。受害人因殘疾不能恢復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據其年齡、健康狀況等因素確定合理的護理期限,但最長不超過二十年。
受害人定殘後的護理,應當根據其護理依賴程度並結合配製殘疾輔助器具的情況確定護理級別。
第二十二條交通費根據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護人員因就醫或者轉院治療實際發生的費用計算。交通費應當以正式票據為憑;有關憑據應當與就醫地點、時間、人數、次數相符合。
第二十三條住院伙食補助費可以參照當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予以確定。
受害人確有必要到外地治療,因客觀原因不能住院,受害人本人及其陪護人員實際發生的住宿費和伙食費,其合理部分應予賠償。
第二十四條營養費根據受害人傷殘情況參照醫療機構的意見確定。
第二十五條殘疾賠償金根據受害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或者傷殘等級,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自定殘之日起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受害人因傷致殘但實際收入沒有減少,或者傷殘等級較輕但造成職業妨害嚴重影響其勞動就業的,可以對殘疾賠償金作相應調整。
第二十六條殘疾輔助器具費按照普通適用器具的合理費用標准計算。傷情有特殊需要的,可以參照輔助器具配製機構的意見確定相應的合理費用標准。
輔助器具的更換周期和賠償期限參照配製機構的意見確定。
『陸』 新民法典老婆可以約束丈夫外出嗎
沒有任何法律規定一個人可以現在另一個的人身自由。但婚姻法規定夫妻雙方應相互尊重(包括考慮對方的感受)。
『柒』 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記憶力准備的意義這句話是誰說的
很多女孩子總是被男人的花言巧語所欺騙,所以我們時刻要謹記,一個男人能不能成為你的終身伴侶,一定要看他對你的態度,這態度包含著他對你的真心實意,也是他對你們這個家的堅定信念。
一段婚姻需要兩個人去經營,一個新家需要兩個人去建設。如果僅僅只有你辛苦付出,而他卻坐享其成的話,這段婚姻和感情始終不會長久。男女之間的戀愛過程,或一見鍾情,或經歷坎坷,盡管有著各不相同的色彩,但一般來說,大致總是經過相識、交往、相互產生好感、愛慕直到相愛這樣一個雙方不斷了解和感情深化的過程。戀愛中,為了最終實現建立幸福美滿的婚姻和家庭的目的,雙方總是力求達到相貌上的相互傾心、志向上的相互一致,情趣上的相互吻合,性格上的相互和諧,以及經濟和事業成就上的相互滿意。3
①不拒絕你們之間的肢體接觸
女人不管她表現得如何外向,其實骨子裡都是內斂的動物,而且本能的她們習慣隱藏自己的感情。言不由衷更是她們習慣的互動方式,有時候明明她已經有70分好感,可表現出來的卻總是不足20分。尤其一個女人對異性的肢體接觸是非常敏感的,如果不是有好感,那會讓她產生異常的抵觸和厭惡情緒,但如果這個女人不僅不拒絕你肢體的接觸靠近,還會非常的自然和開心,那麼一定是內心對你有好感且希望你主動追求撩一撩自己表明心跡。但撩只是誇張比喻,千萬不能成為曖昧的一種挑逗方式,不然很容易被定義為不尊重自己,而錯失本來大好的姻緣機遇。
②總是有理由找你幫忙,然後約你出來
女人雖然處於弱勢群體,可時代變遷如今的女人可以說個個是女漢子,獨當一面很少有她們處理不了的問題,即便這個女人真的對一些事力不從心,因為面子,因為不想欠人人情,也不會主動向男人索要幫助,而一個女人若頻發出「求助」信號,她總是能說出一大堆合情合理的原因把你約出去,那麼其實男人你該懂得,女人的本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關鍵是需要多些給你英雄救美的機會。她更希望一來二去兩人產生默契,從而自然地走到一起。所以不要再為自己那一點點處理問題的能力人脈或者維修技能而洋洋得意,因為那隻能證明自己還根本沒有翻譯對女人的心。
不要去欺騙自己,也不要去勉強自己,即使是你現在深愛這個男人,如果他對你的態度不夠端正,對你們婚姻的總是一副不自信的樣子,那麼這樣的男人和你是根本就走不到最後的。
不懂得體諒你的人不要,虛偽的人不要,不負責任的人不要,只顧自己的也不要。
人生伴侶的選擇一定要慎重之外再慎重,現在得不到沒有關系,不好的不要,得到的就要最好的最適合的。
期待他的到來,期待有一段美好的婚姻,有一個美好的人能夠陪你走完這一生。
③秒回你的每條信息
這一條是非常明顯,也會常常出現的一個暗示形式,女人的生活可遠比男人想的要忙碌,逛街吃飯約閨蜜,還有些非常勵志類型,忙碌自己的事業或工作上的東西問題,或許男人不能體會,但確實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會太悠閑是真的,只是大家忙碌的點不同而已。
但當男人不論發怎樣的消息,不管什麼時候發送,對方總能秒回自己的信息,千萬不要以為對方整閑得要命,而是由於她真的已經開始喜歡上了你,才會如此關注自己的手機,即便是女人變得天天捧著手機,也是在等待你的問候和消息,而秒回舉動其實已經暴露了女人的感情和不淡定的心理狀態,如果你也有好感一定要懂得抓准機遇。
或許還有很多細節上的態度和互動,然而在初期女人暗示階段,這些舉動也算是最為突出和常見的行為,人生很長,遇到的人也會有很多,但能夠遇到一個對自己心動的人實屬不易,若有意,請珍惜,切不可因為優越感爆棚而愚弄人的感情,因為很多過來人都曾經總結過「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所以要切忌。美好的愛情和婚姻要經歷一個萌芽,開花和結果的過程,這就是男女之間的戀愛過程。
『捌』 江西一貨車撞上轎車,轎車上6人不幸遇難,肇事司機將面臨怎樣的處罰
江西一貨車撞上轎車,轎車上6人不幸遇難,構成犯罪行為,肇事司機將會面臨著法律的制裁,負相應的刑事責任。轎車上六人全部不幸遇難,這屬於重大交通事故。
一、開車撞死人,肇事司機要負刑事責任。根據咱們國家《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江西火車司機,因為操作失誤,造成轎車上的六個人不幸遇難,這屬於重大交通事故。
開車即駕駛車輛的意思,開車安全的基礎是技術和經驗。為了方便觀察交通標識,在開車時要注意路邊、路上方設置的指示牌,視野要遠要高,弄清交通標識指示的含義後再行車。
如果你同意我的觀點麻煩給我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我,萬分感謝。另外你覺得肇事司機將會面臨怎麼的處罰?歡迎您到下面的評論區發表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