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多因一果
1. 刑法多因一果如何定罪
多因一果,是數個行為共同導致一個結果的情況下,如果除去一個行為結果將發生,除去全部行為結果將不發生,則全部行為都是結果發生的原因。只要具體行為對最終的結果事實上起作用,行為和結果之間就有條件關系。
2. 法律問題民法中的因果關系和刑法中的因果關系有何異同
你好!因果關系是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之間所存在的一種內在的必然版的聯系,原因是引起某一現象的權現象,而被某一現象引起的現象就是結果。在法律關系中,因果關系,可以簡單地解釋為行為與後果的關系。民法中的因果關系指的是民事行為和該民事行為引起的後果之間的關系;刑法中的因果關系指的是犯罪行為和該行為引起的後果之間的關系。謝謝閱讀!
3.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與民法中的因果關系有什麼區別
你好來!因果關系是各種源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之間所存在的一種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原因是引起某一現象的現象,而被某一現象引起的現象就是結果。在法律關系中,因果關系,可以簡單地解釋為行為與後果的關系。民法中的因果關系指的是民事行為和該民事行為引起的後果之間的關系;刑法中的因果關系指的是犯罪行為和該行為引起的後果之間的關系。謝謝閱讀!
4. 刑法上多因一果怎麼處理
刑法上多因一果怎麼處理?對一果處理的是非常簡單,我們直接可以照顧的,按書法來,按書法來說就可以的,按除法的刑法的之類說的可以的
5. 如何認定民法上的因果關系
當事人的民事違法行為和損害後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是追究當事人民事責任的客觀根據之一。但是,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問題,是法學家長期研究而至今仍頗有爭議的一個重大理論課題,遠沒有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真正地加以解決。本文就民法因果關系的某些問題淺述筆者的認識。 一、民法上因果關系的特殊性 民法上的因果關系與哲學上的因果關系、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有聯系而又不同。 哲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概括和總結。因此,法學中的因果關系必然與哲學范疇中的因果關系有著一定的聯系。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因果關系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一個個單個現象都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為了了解單個現象我們就必須從普遍的聯系中抽象出來,孤立地考察它們,而且在這里不斷更替的運動就顯示出來。一個為原因,另一個為結果。這就是說因果關系有先後順序性。同時,因果關系又是客觀存在的,它經過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可以認識的。因此,由於人的活動,就建立了因果觀念的基礎。因果關系是人們對客觀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的認識,它具有客觀性。我們在法學上研究因果關系時,同樣不能違背因果關系的客觀性和先後順序性。 但法學上的因果關系有其特殊性,這種特殊性主要表現在:法學上的因果關系不是研究一般自然現象的因果關系,而是研究一定的社會現象,是有人的行為參與的現象間的因果關系,並且一般地說主要是研究有一定法律意義的人的行為與特定的法律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這也就決定了刑法上的因果關系與民法中的因果關系有一定的聯系性。 然而,同樣不能忘記,民法上的因果關系與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不同,其主要表現在: 第一、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指一定的人的社會危害行為同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研究它的目的是確認一定的危害行為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後果,即確認主體的特定行為是造成犯罪結果的原因;而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指一定的人違反民事義務的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研究的目的在於確認某一特定的損害後果是由誰的行為造成的,以便確定應由誰來承擔責任。因此,如果說刑法上研究因果關系首先是以一定人的危害行為為基點截出客觀現象之間的一定因果鏈條的話,那麼民法上的研究因果關系則首先從一定的損害後果為基點截取因果鏈條,向前去追尋引起這一損害後果的特定原因。 第二、刑法上研究因果關系時,作為原因的行為多是積極的行為,即作為;而民法可作為原因的行為卻相當一部分是不作為,即消極的行為形式。例如,違反合同的行為,多數是不作為的形式。一個人借了他人的一輛自行車放在門外,晚上另一個人損壞。從刑法上講,該人的行為與自行車的損害沒有因果關系的,但從民法上講就不能否認它們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 第三、刑法上作為原因的行為,只是犯罪主體一個人的行為,而民法上卻往往是雙方的行為。換句話說,如果說刑法上在多因一果的場合下考慮的只是犯罪者一方作為原因的行為的作用,而民法上則要考慮各個行為在諸多原因中的作用。例如,行人橫穿馬路,被駛來的車輛撞傷,對於追究駕駛員的責任來說,一般只考慮駕駛員的行為性質;在民法上則既要考慮行人的行為,又要分析駕駛員的行為。而且,民法上作為原因的行為往往是利益相反的人(例如債權人和債務人,受害人和加害人)的行為。 第四、刑法上的原因行為一般都是個人的行為,而民法上的原因行為則往往是集體(法人)的行為。就某一個人的具體行為說,在刑法上一般只能是他本人實施該行為所造成的危害後果的原因,而在民法上這一行為會被看成是法人的行為,成為法人造成的損害後果的原因。 刑法上因果關系與民法上因果關系的區別決定了民法上不應當也不能照搬刑法因果關系的理論。刑法因果關系的理論對於研究民法因果關系有重要的無可爭議的借鑒或啟迪作用,但刑法上因果關系問題的解決不等於民法上因果關系問題的解決。 二、正確認定民法因果關系的關鍵 正確地認識條件與原因、必然與偶然是正確認定因果關系的關鍵。 關於因果關系的學說歷來有條件說和原因說兩大學派。條件說主張:凡屬發生結果的條件都是原因,凡是原因,對結果的發生都有同等的原因力。按照這種觀點,只要結果的發生與行為之間存在有邏輯關系的事實,就為有因果關系。按照原因說,在引起結果發生的諸因素中應區別原因與條件,其中之一是原因,其餘則為條件,原因和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條件和原因之間沒有因果關系。這里涉及到原因和條件的關系問題。 唯物主義辯證法認為,「不起作用的原因不是原因。」反過來,起作用的原因都是原因。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這些原因就是對事物的變化發生作用的客觀現象。在這里,沒有原因和條件之別,只有內因和外因之分。內因是事物變化的內在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外在條件。顯然,根據和條件是一對范疇,條件是相對根據而言的,條件和原因根本就不是一個平面的一對范疇。而是在不同平面的不同范疇。把條件和原因對立起來相提並論,至少是犯了邏輯上的錯誤。對某一現象的出現起作用的諸事實都是該現象變化的條件或原因。誠然,這些原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一般情況下,內因是變化的根據,是起主導的決定作用,外因要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但是我們同樣不應忘記,外因在一定的場合,也是極為重要的,正是它使可能性變成了現實性。如果忽視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犯形而上學的錯誤,導致忽視對違法者的責任追究。例如,甲患嚴重的高血壓病症,乙大罵甲,致甲生氣而引起血壓上升致死。這里,無疑甲的死亡的根本原因在於他患有高血病,但能說乙的行為與甲的死亡沒有任何因果關系嗎?能說乙的行為不是死亡的原因嗎?當然乙對甲的死亡負擔民事責任還要看乙的行為是否具有違法性,主觀上是否有過錯,但無論如何,是不能否認其原因性的。 主張區分條件和原因的人所持的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是:如果把條件和原因等同起來,把任何條件都看成是引起危害結果發生的同等重要的原因,那就擴大了因果關系的范圍,也就會擴大負法律責任的客觀基礎。這個理由是站不住的,不能令人信服的。因為:第一,不在原因中區別原因和條件,並不是把任何條件都看成是引起危害結果發生的同等重要的原因。一切條件對結果的發生都具有同等的原因力,這是條件論者的觀點,從哲學上講是機械唯物論的觀點。但否定條件論的關鍵在於要區別各種條件對結果發生的不同作用,而不在於區分條件和原因。區分條件和原因的結果只能是走向形而上學。否認條件是原因,也就是否認條件對結果發生所起的作用,把原因和非原因的現象同等看待。第二,條件具有原因性,不是擴大了責任的客觀基礎,而正是恰如其分地劃定了責任的客觀基礎的范圍。否認條件的原因性必然會導致這種結局,即盡管一個人的行為對損害結果的發生起了一定的作用,這樣只會主觀地縮小責任的客觀基礎,這在實踐中是行不通的。 在社會主義民法學者中有人提出了必然因果關系說,主張違法行為在必然引起損害結果時,則為有因果關系。但在如何理解必然原因上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往往把原因性和必然性、偶然性交織在一起。 唯物辯論法認為,偶然性和必然性是對立的統一,是事物發展的表現形式。一個事物、一個關系、一個過程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特殊表現,必然性寓於偶然性之中。必然性決定於事物發展的內在根據,偶然性取決於事物發展的外部條件。一個人的不法行為所引起的結果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我們不能認為某一事物就是偶然的,也不能認為任何現象的出現都是必然的。 因果性是原因和結果的關系。原因和結果是如同偶然性和必然性一樣的對立範疇。原因和結果之間也是相互轉化的,任何一個現象,它既不是原因,又不是結果。一定的現象必然也引出另一個現象,那麼這個兩個現象之間就有因果關系。因果關系有時間上的先後順序性。但僅僅根據一個現象在另一個現象之後發生就作出二者有因果關系的結論是錯誤的。例如不能因為乙罵了甲,甲後來死了,就說罵人和人的死亡有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就其實質來說都是事物之間的必然的因果關系。 因為我們所研究的客觀現象並不是單一的自然現象,而是有人的行為在內的社會現象。我們在研究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時,從客觀現實的普通聯系抽出來的是損害後果和發生這一後果的原因之間的關系。發生這一後果的原因如果不能說全部,至少可以說大多數場合並不是唯一的排他性的一個原因,而是幾個原因的結合。這幾個原因中的任何一個單獨地出現時,可能都不會引起該後果的發生,但它們結合在一起時就要發生這種後果。而當這些原因中包含有當事人的行為時,我們就有理由說行為和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這可以說是指二者的必然聯系。當然我們這樣講是舍棄了其他的條件(原因)的。如果單純就這一行為的發展過程看,該結果的出現是偶然的,但正如我們已指出的,在該場合,在其他因素的配合下,該結果的出現卻又有必然性。我們所說的因果關系中的必然聯系,不是別的,就是指恰是該行為或包括該行為的作用在內的諸事實的綜合引起了該結果的發生。後者例如當事人雙方的行為,第三人行為的介入,不可抗力的影響作用等,在這種情況下,既可看作是多因一果,有的也可看作是幾個因果關系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叉或復合。 三、確認因果關系應當注意的問題 民事確定因果關系不能從抽象的概念出發,應當依照法律的規定作客觀的具體分析。 由於客觀世界是復雜的,當事人的行為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客觀的,因果關系既有先後順序性、又有連鎖性。因此,我們在分析某一具體損害後果和當事人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時,不能從主觀意念出發,不可用一成不變的模式去套,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根據法律的規定,不擴大也不縮小抽出來的聯系面。具體說來,應當做到: 第一,要重視因果關系的時間的連續性。因果關系的時間連續性表現為原因在前,結果在後。前一現象是原因,後一現象是結果。從因果性上說,總是一定的原因引出一定的結果的,但從我們分析案件的具體情況說,一般是從損害事實開始,將損害事實作為結果,去探索引起這一結果的原因中有無當事人的行為。這時我們應當注意,不能把當事人的違法行為實施前已存在的現象作為結果。 第二,要注意因果關系的客觀性。因果關系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也不是由常人的觀念所決定的。所以對因果關系的認定,必須建立在對實際情況的客觀調查研究上,反映事實的真相,而不能建立在主觀臆斷上。 第三,要注意因果性表現的多樣性。所謂多樣性是指損害結果原因包括當事人行為在內的諸因素引起的,當事人行為作為原因力的表現是不同的。 應當注意:1、在合夥責任中,如果違反合同屬於權利人和義務人雙方的過錯,雙方應按各自的過錯承擔責任。2、在某些場合,無法確認誰的行為造成了損害的後果,或者不能確認誰 的行為造成了損害後果,或者不能確認共同實施行為的當事人行為的原因力,各當事人應依法承擔連帶責任。例如連帶義務人沒有履行合同義務、共同侵權行為等。共同侵權行為和共同犯罪不同,共同犯罪的共犯,要求犯罪者之間須有共同犯意。而民法的侵權行為則不以共同過錯為必要條件,在某些情況下,即使當事人沒有共同侵權的意思聯絡,也能構成共同侵權,也應承擔連帶責任。例如,甲廠、乙廠排出的污水,使丙的農作物絕收,甲、乙的行為就構成侵犯丙之權利的共同侵權行為,雖然他們並沒有共同侵害的故意,甲、乙仍應承擔連帶的賠償責任。
6. 多因一果的名詞解釋
多因一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結果只有一個。
7. 民法的六大原則是什麼
(一)平等原則
平等原則是民事法律關系區別於行政法律關系和刑事法律關系的重要標志。民法的平等原則是指民法賦予民事主體平等的民事權利能力,並要求所有民事主體同受普遍性法律的約束。
這一原則的具體內容為:第一,民事主體資格(民事權利能力)平等。第二,任何民事主體在民事關系中的法律地位都是平等的。第三,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平等地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第四,民事主體所享有的民事權益平等地受到法律保護。這一原則是由民法調整對象的特點決定的。我國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因而平等原則必然貫穿我國民法始終。
(二)自願原則
自願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不違反國家強制性規定的情況下,有權依自己的意願從事民事活動。當事人從事民事活動必須自主自願,任何民事主體都不能藉助於經濟優勢或行政權力強迫他人進行某種行為或不進行某種行為。
這一原則的具體內容為:第一,民法在規范民事主體的行為方面,體現當事人意思自治。第二,民事主體根據自己的意願設立、變更或終止民事法律關系,他人不得非法干預。第三,雙方或多方當事人實施民事行為由當事人自願協商。
(三)公平原則
公平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為民事法律行為時,應當兼顧各方當事人的利益,正當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公平原則實際上是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法律化。當事人從事民事活動必須公平合理,不能隨意抬價壓價,損害對方利益,不能乘人之危,強迫對方接受不合理的條件。
這一原則的具體內容為:第一,民法規范要求民事主體在權利、義務與責任的承擔上,體現公平原則,兼顧各方利益。第二,該原則主要是作為當事人在合同關繫上應當遵循的原則。第三,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中,對於當事人沒有明確約定的,應當遵循這一原則。
(四)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實施民事行為中,應誠實守信,以善意的方式履行其義務,不得濫用權利及規避法律或合同規定的義務。這一原則體現在合同關系中,具有很高的效力,起到平衡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國家利益的作用,並且具有禁止權利濫用的功能。
這一原則的具體內容為:第一,民事主體行使民事權利,與他人建立民事法律關系,均應誠實,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第二,民事主體在不履行義務造成他人損失時,應當自覺承擔責任。第三,民事案件的裁判人員處理民事案件,應當貫徹誠實信用原則,保護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平衡當事人的利益。
(五)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良俗原則是指民事主體的行為應當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風俗,不違反國家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的一般道德。這一原則在《民法通則》的第七條中有明確規定。公共秩序是指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善良風俗是指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饜所必需的一般道德。
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同時,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六)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在法律上,濫用權利的行為是被禁止的,因』為這一行為有損於社會利益和他人利益。構成濫用權利的條件一般包括:當事人有權利存在;當事人有行使權利的作為和不作為:當事人有濫用權利的違法性。權利人行使權利在法律上是應當的,但是,如果濫用權利,就可能給社會和他人帶來危害,因此,行使權利應當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進行。
8. 多因一果的損害賠償責任如何承擔
由直接加害人承擔賠償責任。
9. 民法裡面的孳息應該怎麼計算
不當得利復分為善意和惡意的。善意制的不當得利需要返還原物和孳息。對孳息付出的勞動,原物所有人應當返還。惡意的不當得利,付出的勞動,不能要求返還。另外,善意的不當得利,在沒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情況下,對原物的毀損,滅失,不承擔賠償責任。惡意的不當得利,如果原物毀損,滅失,應當賠償。區分善意還是惡意,以取得原物時的心理狀態為准。另外,如果取得的時候是善意的,後來轉為惡意佔有(不願返還),也視為惡意。銀行的那道題目,其屬於善意取得,返還原款10000,孳息5000,但是要扣除2000勞務費,實際返還13000.開錯車的題目,應當返還善意取得的100元孳息。這題難在什麼地方呢?我們需要搞清一個定義,那就是法定孳息。不要認為法定孳息就是租金和利息,那是表面的理解方式。所謂法定,是指基於法律關系所確定,並不是指法律的明文規定(和刑法中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理解相同)。只要是基於原物產生的,法律允許的財物,都是孳息!我舉個例子,一個的哥,開自己的車取得的打的款,就是孳息,只是我們稱它為「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