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所亮點
『壹』 公證民事案件司法解釋亮點有哪些
新的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在2015年2月4號正式實施。新民訴法司法解釋具有六大亮點 亮點一:保障訴權 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規范撤訴行為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中關於改革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的要求,依法保護起訴權,建立立案登記制,《民訴法司法解釋》規定,人民法院接到當事人提交的民事起訴狀時,對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的起訴條件,且不屬於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情形的,應當登記立案;對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接收起訴材料,並出具註明收到日期的書面憑證。需要補充必要相關材料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告知當事人。在補齊相關材料後,應當在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民訴法司法解釋》還依法保護和規范當事人一審、二審、再審各個階段申請撤訴行為,增加規定反訴構成的要件,明確規定因重復起訴不予受理的判斷標准,對當事人在訴訟中變更或者增加訴訟請求作出細化規定。」杜萬華說。 亮點二:法庭紀律 未經許可現場傳播審判信息,法院可強制刪除 近年來,隨著現代科技和信息網路的快速發展,案件審理過程中,出現了個別訴訟參與人未經准許進行錄音、錄像、攝影和利用郵件、博客、微博客、微信等方式報道庭審活動現象;出現了個別訴訟參與人、旁聽人員沖擊、哄鬧法庭,在法庭上公然毆打對方當事人,辱罵法官的現象,引發輿論關注。 對此,《民訴法司法解釋》規定,未經准許進行錄音、錄像、攝影的,未經准許以移動通信等方式現場傳播審判活動的,人民法院可以暫扣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進行錄音、錄像、攝影、傳播審判活動的器材,並責令其刪除有關內容;拒不刪除的,人民法院可以採取必要手段強制刪除。 審判公開是實現審判公正的重要保障。《民訴法司法解釋》嚴格執行開庭審理規定,對二審、再審程序可以不開庭審理的情形予以限制,進一步規范裁判文書製作,規定了申請查閱裁判文書的范圍和方式。 「作為與《民訴法司法解釋》配套的成果,我們正在制定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文書樣式,全面梳理、規范民事訴訟涉及的法律文書,制定可操作性規則,以此切實提高裁判文書製作水平和質量。」最高法貫徹實施修改後民事訴訟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孫佑海說。 亮點三:電子證據 明確簡訊、微博、網聊記錄等可作證據 證據制度是現代民事訴訟制度的基石。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全面貫徹證據裁判規則的要求,嚴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審查、運用證據,完善證人、鑒定人出庭制度,保證庭審在查明事實、認定證據、保護訴權、公正裁判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對此,《民訴法司法解釋》增加舉證證明責任分配原則的規定,合理分配舉證證明責任;對逾期舉證及其後果作出了分層次、分情形予以處罰的規定;增加關於法官組織質證、進行認證的規定,指引和規范法官組織質證、進行認證活動;增加關於法官審查判斷證據的原則的規定,要求法官公開對證據審查判斷的理由和結果。 根據《民訴法司法解釋》,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簡訊、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也可以作為民事案件的證據。 亮點四:誠信原則 被執行人不履行義務的納入「黑名單」 近年來,民事訴訟中的虛假陳述、偽證、虛假調解、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規避執行等現象時有發生,必須予以嚴厲制裁。」杜萬華說,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在總則部分增加了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的規定,在分則部分增加了禁止虛假訴訟、規避執行的規定,並修改提高了對妨害民事訴訟行為的罰款上限,加大了制裁力度。 為促進訴訟誠信,《民訴法司法解釋》規定,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拒不簽署保證書,待證事實又欠缺其他證據證明的,人民法院對其主張的事實,不予認定。證人拒絕簽署保證書的,不得作證,並自行承擔相關費用。對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除對被執行人予以處罰外,還可以根據情節將其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將被執行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義務的信息向其所在單位、徵信機構以及其他相關機構通報。 亮點五:公益訴訟 提起公益訴訟需有公益受損初步證據 2012年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增加了公益訴訟制度,但僅有一個條文規定。該法第五十五條:「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為規范公益訴訟有序進行,《民訴法司法解釋》按照立法原意,結合有關審判實踐,細化規定提起公益訴訟的受理條件。根據《民訴法司法解釋》,有關機關和組織提起公益訴訟的,除了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還應當同時符合下列條件:有明確的被告;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有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的初步證據;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為明確公益訴訟案件的管轄法院,《民訴法司法解釋》規定,公益訴訟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污染海洋環境提起的公益訴訟,由污染發生地、損害結果地或者採取預防污染措施地海事法院管轄。對同一侵權行為分別向兩個以上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必要時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亮點六:小額訴訟 明確物業、電信服務合同等小額訴訟一審終審 什麼是小額訴訟程序?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二條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簡單的民事案件,標的額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實行一審終審。根據此規定,我國確立了小額訴訟程序,而本次出台的司法解釋進行了細化。 《民訴法司法解釋》規定明確,買賣合同、借款合同、租賃合同糾紛,銀行卡糾紛,物業、電信等服務合同糾紛等九類金錢給付的案件,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理。人身關系、財產確權糾紛,涉外民事糾紛,知識產權糾紛,需要評估、鑒定或者對訴前評估、鑒定結果有異議的糾紛以及其他不宜適用一審終審的糾紛,不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理。
『貳』 民訴法司法解釋2015年有何亮點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已於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其亮度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
1.明確立案登記制。司法改革中備受關注的立案審查變為立案登記制在本次解釋中有所體現,解釋中規定:人民法院接到當事人提交的民事起訴狀時,對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規定,且不屬於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情形的,應當登記立案;對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接收起訴材料,並出具註明收到日期的書面憑證。
2.規定訴訟過程中的撤訴條件。司法解釋規定了在二審和再審程序中,原審原告申請撤回起訴,經其他當事人同意,且不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許。准許撤訴的,應當一並裁定撤銷一審裁判。但原審原告撤回起訴後重復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細化反訴的構成要件。司法解釋細化了反訴的構成要件,在當事人適格問題上,反訴的當事人應當限於本訴的當事人的范圍,且當反訴與本訴的訴訟請求基於相同法律關系、訴訟請求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或者反訴與本訴的訴訟請求基於相同事實的,人民法院應當合並審理。
4.確定「一事不再理」的認定標准。
5.細化變更/增加訴訟請求的條件。司法解釋細化了當事人變更/增加訴訟請求的條件,在案件受理後,法庭辯論結束前,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的,人民法院應當合並審理。
6.細化規定維護當事人、案外人、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二、公開庭審及裁判文書,保證司法公開
1. 限制二審、再審程序可以不開庭審理的情形。
2.提高裁判文書水平規定裁判文書查閱方式和范圍。
三、證據的審查與運用
1.明確舉證責任原則及規則。此次司法解釋明確了承擔舉證責任的原則,即在確認、變更或消滅之訴中,當事人應對法律關系存在、變更、消滅或者權利受到妨害的基本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在作出判決前,舉證不力的當事人應承擔不利的後果。
2.指引法官質證、認證及公開相關依據。此次司法解釋明確了未經當事人質證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當事人在審理前的准備階段認可的證據,經審判人員在庭審中說明後,視為質證過的證據。同時對質證對象進行了說明,即需要圍繞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以及與待證事實的關聯性進行質證。
3.電子證據的認定。此次司法解釋明確,視聽資料包括錄音資料和影像資料。電子數據是指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簡訊、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其特別之處在於微博、網上聊天記錄等可作「呈堂證供」。
4.專家輔助人制度。此次司法解釋對民訴法中一筆帶過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這一身份用了兩個條文,265字進行專項規定,主要內容涉及當事人可申請的人數為一至二名,其發言相當於當事人的陳述,雙方當事人各自申請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可以就案件中的有關問題進行對質,並且具有專門知識的人不得參與專業問題之外的法庭審理活動。
四、提高審判效率
1. 完善小額訴訟和簡易程序案件規定。
2. 規定期間和送達問題。為促使當事人依法及時行使訴訟權利,保障訴訟程序順暢有序進行,司法解釋還細化了訴訟程序的期間和送達問題。
3. 增加規定審理前准備和庭前會議制度。
4. 規定實現擔保物權的特別程序。
五、貫徹誠實信用原則
1.制裁虛假訴訟。若第三提起撤銷之訴後,經審查,原案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進行虛假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駁回原案當事人的請求,並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處罰當事人、證人虛假作證。新司法解釋的一大亮點在於,解釋明確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要求當事人本人到庭,就案件有關事實接受詢問。在詢問當事人之前,可以要求其簽署保證書。而保證書應當載明據實陳述、如有虛假陳述願意接受處罰等內容。當事人應當在保證書上簽名或者捺印。
3.規定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制度。
六、公益訴訟制度
針對新民訴中草草帶過的「公益訴訟制度」,本次司法解釋就公益訴訟的受理、管轄等具體的操作程序予以明晰。
七、完善法庭紀律
近年來,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出現了個別訴訟參與人未經准許進行錄音、錄像、攝影和利用郵件、博客、微博客、微信等方式報道庭審活動現象;出現了個別訴訟參與人、旁聽人員沖擊、哄鬧法庭,在法庭上公然毆打對方當事人,辱罵法官的現象,這些問題引發了輿論關注。
『叄』 關於開展創建五好示範司法所活動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緊緊圍繞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三項重點任務,全面落實關於規范化司法所建設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努力提高司法所幹部隊伍的綜合素質,提高司法所管理水平,提高司法所業務能力,充分發揮基層司法行政工作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為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作出應有貢獻。
二、主要目標
進一步強化基層司法所規范化建設力度,以創建組織機構好、隊伍建設好、業務工作好、所務管理好、基層設施好的「五好」司法所活動為載體,全力推進司法所規范化建設,努力將司法所的建設、管理提高一個新水平,使全省的司法所組織機構鞏固健全,隊伍素質明顯提高,辦公條件顯著改善,制度體系規范完備,管理體制科學合理,整體工作水平邁上新台階。
(一)組織機構好。按照機構獨立、編制單列、職能強化、管理規范的要求,規范司法所的機構設置,司法所正式立戶列編,管理體制理順,建制級別落實,實行所長負責制。
(二)隊伍建設好。堅持把學習作為自身內在要求常抓不懈,以先進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努力提高理論學習的能力、依法行政能力、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大力弘揚改革創新精神,勤於思考,勇於實踐,爭做眼界寬、思路寬,胸襟寬及素質優、作風優、實績優的幹部,不斷保持和增強蓬勃向上的朝氣,開拓的銳氣,不畏艱難的勇氣。司法所人員具備會調解、會宣傳、會寫作、會協調的能力。
(三)業務工作好。以「提高人員素質、提高工作水平」為目的,著力提高司法所工作人員的「學習、研究、表達、服務、創新」五種能力,嚴格履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創造亮點,細化量化各項業務工作標准,提高信息應用水平,統籌兼顧各項業務工作協調發展。
(四)所務管理好。建立健全所務公開制度、崗位責任制度、學習例會制度、台賬登記制度、信息報告等日常管理制度,完善各項業務工作制度,構建起制度健全、管理規范、運轉協調的司法所工作管理體系。各項規章制度落實到位,貫徹執行好。
(五)基礎設施好。司法所辦公用房面積不少於100平方米,設有辦公室、調解室、接待室和檔案資料室。配有電話、電腦、傳真機等必備辦公設備。具備各種常用工具書籍和《人民調解法》等學習資料。有一個符合規范要求的宣傳(政務公開)欄。上牆規章制度內容規范、齊全。配有文件資料櫃。所容所貌整潔美觀,物品擺放整齊有序。
三、工作任務
各級司法行政機關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兩辦批轉的《省司法廳關於創建規范化司法所工作的意見》和本通知精神,積極開展創建「五好司法所」活動,推出一批組織機構好、隊伍建設好、業務工作好、所務管理好、基層設施好的「五好司法所」。要創新工作方式,豐富載體內容,通過抓點帶面,抓重點促一般等手段,充分發揮典型示範作用,全面加強司法所軟硬體建設,提高司法所工作水平。
(一)提升幹部隊伍綜合素質。按照《省司法廳關於創建規范化司法所工作的意見》、《甘肅省「五好司法所」創建標准》,嚴把「入口」,暢通「出口」,實行司法所幹部初任培訓制度。深入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活動,加強政治理論和業務知識培訓,制定培訓教育規劃,認真開展分級教育培訓工作。結合創先爭優和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活動,加強幹部思想作風建設,切實提高政治業務素質。鼓勵司法所幹部參加繼續學歷教育,有針對性培養一批懂法律、懂電腦、懂心理學、懂社會學的復合人才,優化隊伍知識結構。
(二)提升司法所工作水平。建立健全縣(市、區)司法局對司法所的管理機制。規范司法所各項工作程序,完善工作流程,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高效運轉。健全職責明確、獎罰分明的考核制度,形成競爭激勵機制。健全監督制約、過錯糾正和重大責任追究制度,確保司法所依法行政。
(三)加強表彰宣傳工作。各級司法行政機關要尊重基層的首創精神,關注基層生動活潑的工作實踐,善於發現、總結和提煉基層的好做法、好經驗,及時總結推廣。要加大對基層先進典型的培育和表彰工作,發揮典型和模範的先鋒示範作用,調動和保護好基層幹部的工作積極性。要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對基層工作、典型經驗和英模人物的宣傳工作,不斷擴大司法所影響,提高司法所的社會公信力。
四、活動要求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司法所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開展「五好司法所」創建活動,既是強化司法行政基層基礎的現實需要,也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舉措。各級司法行政機關要堅持抓基層、打基礎,堅持完善司法所建設領導責任制,著眼於全面提高司法所建設規范化、正規化、信息化水平,深入貫徹實施省委、省政府兩辦批轉的《省司法廳關於創建規范化司法所工作的意見》,深入開展「五好司法所」創建活動,全面加強司法所組織機構、幹部隊伍、業務能力、所務管理、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司法所規范化建設深入開展,不斷提升司法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和水平。
(二)強化督導,加壓促動。要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加
大督促檢查力度,定期開展檢查、考評活動,堅決杜絕弄虛作假現象。要實行「五好司法所」創建活動通報制度,通報同時抄送當地黨委、政府分管領導。各級司法行政機關要不定期督查指導,了解掌握實際情況,及時發現創建活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確保「五好司法所」活動扎實運作、健康運行。
(三)注重結合,提升效果。要按照「抓主體帶整體」的思路,把「五好司法所」活動,與各項基層司法行政任務結合起來,緊緊圍繞中央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大決策部署,圍繞地方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指導司法所積極履行職責,切實做好服務基層群眾的各項工作,充分發揮司法所職能作用,切實提高服務大局、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水平。以創建活動,促進和帶動基層各項工作的全面發展。要及時總結創建活動中的經驗做法,培育先進典型,加強宣傳,充分發揮典型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推進創建活動深入開展。
『肆』 淺談如何做好司法行政信息工作
做好司法行政信息工作,是提升司法行政行政形象,加大司法行政工作社會影響的重要手段,是促進司法行政工作全面發展的有力推手。近年來,全區司法行政信息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稿件數量和質量較以往有了增加和提高,但普遍存在著發展不平衡、報送不及時、稿件質量不高等問題,距離上級主管部門對信息工作的要求還有差距。如何切實做好我區的司法行政信息工作,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一、把握司法行政信息工作的「五性」一是要有高度的政治覺悟。司法行政工作擔負著「法制宣傳、法律服務、法律保障」三大職能和任務,而國家的法律法規是執政黨意志和人民群眾意願的集中反映和體現,履行三大職責任務,宣傳國家的法律法規和由此展開的法律事務和法律服務行為,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很高的政策要求和很強的原則性,因此,從事司法行政信息工作的同志必須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敏銳的政治鑒別力,在工作中,能准確熟練地運用各種法律知識和政策要求。二是要抓時效性。時效是信息工作的關鍵。信息工作要求及時、快速,搶抓時間,做到早介入、快撰寫、快報送,否則,就會使新聞變舊聞,失去信息的價值。要做到及時快速報送信息,就要求信息工作人員必須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有豐富的工作素材積累,有扎實的文字寫作功底,還必須有對工作的前瞻性、預見性和敏銳的判斷力。三是要有針對性。司法行政信息工作必須服從並服務於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發揮「參謀」和「助手」作用,現階段,要把貫徹十七大會議精神、構建和諧社會、關注民生、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等作為工作重點,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貢獻。必須緊貼「法制宣傳、法律服務、法律保障」三大任務,大力宣傳本系統本行業的工作動態、重大活動、重要案件、先進典型、經驗做法。必須在法律援助、司法所建設、人民調解、法制宣傳等工作上下功夫,突出重點,打造亮點。必須遵循信息主管部門對信息工作的要求,緊扣時政,反映特色,推動工作。必須體現黨委(組)的工作意圖。要通過信息工作,使黨委(組)的工作思路、工作決策、工作要求、工作舉措家喻戶曉,人人盡知,使各單位和每位工作人員明白在某階段、某項工作上該做什麼,該怎樣做。四是絕對真實性。信息工作必須真實准確,切忌誇大事實,切忌用華麗的詞藻堆砌文字,要堅決避免虛假性、隨意性,決不能猜想杜撰編造信息。要實事求事的反映工作的 進程,事件的真相,好的經驗做法,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為上級機關和領導作出正確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五是具有實用性。要把推動工作發展作為司法行政信息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真正發揮信息工作新聞性、指導性、借鑒性、啟發性和參考性的作用,使工作動態能及時為公眾所知曉,工作方法能為他人所借用,工作經驗能為他人所借鑒,工作舉措能使他人受啟迪,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為工作發展的「助推器」。二、深層次提升司法行政信息工作的「四種能力」一是必須提升理論認知力。信息工作人員要掌握哲學基本知識,學會邏輯思考,要樹立專業工作理念,同時還要著力解放思想,不斷更新司法行政工作理念。二是要有搜集素材的敏銳力。要樹立「時時有素材、事事皆素材」的觀念,要具備靈敏的嗅覺,全面的洞察力,准確的捕捉力,形成信息工作的「條件反射」。三是深入打磨素材的挖掘力。要挖掘和深化信息的深度,提高信息的價值含量,切忌就事論事,記流水帳式的信息報送。要善於,總結經驗,敢於揭示問題,勇於提出建議,對一些熱點、難點和前沿性問題要深入調查研究,認真進行思考,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撰寫出有深度、信息量大、含金量高的信息,使之具有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參考價值,變被動接收信息為主動組織策劃,積極搜集和挖掘信息。四是提升信息工作者的學習能力。要堅持向書本學,不斷拓寬知識面,培養觀察、判斷、分析、預測及文字表達能力;堅持向網路學,分享優秀網路資源,借「他山之石」而「攻玉」。三、必須掌握信息編寫的三種方法一是務必實事求是,尊重客觀事實。信息是為領導決策和指導工作服務的。因此,編寫信息時必須真實准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既不能誇大,也不能縮小。對一些關系重大的信息素材,還要經過核實,數字要准確無誤,結論要符合實際,辦法要切實可行。在這里假不行,模稜兩可、似是而非也不行。編寫信息做到實事求是,尊重客觀事實,關鍵是要有高度的責任心,要有對事業、對工作高度負責的態度。二是文字要講究,條理要清楚。信息的編寫要中心突出,有主有次,語言文字規范。實際寫作時,要盡量避免和克服可能出現的一些通病。一忌面面俱到。不要總擔心說得不夠全面,把攤子鋪得很大,在大問題里套小問題,過於繁瑣。二忌語言不夠簡練。編寫信息要「惜墨如金」,凡與表現主題無關的話以及不必要的重復和解釋應堅決刪去。三忌穿靴戴帽,入題太慢。信息寫作應直截了當,開門見山地把事實寫清楚。四忌結構不合理。一般情況下,信息是把主要事實放在前邊寫,然後再分析原因,提出建議,以適應領導工作快節奏的需要。五忌詳簡不當。信息需要簡練,但在表達上哪些需要簡述、哪些需要詳談,要根據信息所表達的主題來把握。把握不好,就有可能詳簡不當,空洞無物,影響原意的表達。六忌使用語言和標點符合不準確。編寫信息時要用詞恰當,符合語法,邏輯嚴謹。切忌生造名詞,亂加形容詞。七忌行文不規范。在編信息時,引用人名、地名、機關名稱不要隨意簡化,所用字體、統計數字、計量單位要統一規范。三是必須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吃透上情,摸清下情是做好信息工作,也是搞好信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信息是寫給領導和領導機關看的,如果不了解黨的中心工作,黨委、政府的重要工作部署,就不能緊緊圍繞領導和領導機關的需求收集、提供信息,寫信息時也會離題千里。寫信息如不注意了解基層的情況,就會「手中無糧,心裡發慌」,或「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總之,吃不透兩頭,就寫不好信息,就會給工作帶來被動。信息工作人員只有提高理論水平和政策水平及綜合分析能力,同時注意利用各種機會和形式深入基層了解掌握情況,才能自如地應用收集到的信息素材,寫出對領導決策有用的信息來。
『伍』 如何上好一節法制課 ——基層司法所長開展法制教育之我見
基層司法所長開展法制教育之我見
筆者認為,要上好法制課,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 要認真備課,精心准備。特別要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1、必須分清具體對象。法制課的對象一般分為小學生和中學生兩類,由於對象年齡差異、知識層次不同,因而備教案的側重點(即選題)有很大的區別,對於小學生一般可以介紹一下法律的概念,著重講解面對違法和犯罪時如何防範應對,比如在校發生侵權行為時可以告訴老師,在校外如有危險可大聲求救和撥打110,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等;重點講解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如何養成良好的習慣,避免違法和犯罪行為的發生,比如,學會識別和抵禦誘惑,敢於大聲呼叫,要勇敢地說不,能盡情傾訴,要明確身體隱私部位不可被別人觸摸,不去危險的地方,不做危險的動作,出門要結伴而行或由大人帶領,不可亂跑,要遵守道路安全交通規則等。對於中學生則應當首先介紹當前社會上中學生違法犯罪的類型、特點、幫助其分析原因,其次以案釋法,幫助他們遠離違法犯罪,比如要謹慎上網,預防網路不良誘惑方面的違法犯罪,謹慎交友、預防以哥們義氣帶來的違法犯罪,謹慎玩耍,預防意外傷害方面的違法犯罪,謹慎娛樂,預防侵害損害方面的違法犯罪等等。在授課時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參照。多結合同學們在成長過程中有可能涉及到的幾個法律問題,使他們遠離黃、毒、賭,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需要面面俱到,要有重點。但備課內容一定要充實,同時要通俗易懂,要有針對性、實效性。
2、熟悉所要講的內容。在上課時,要盡量能脫稿而講,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跑題,說起來無邊無際。
3、要做到三多三少。多舉近期的事,少講久遠的事;多講身邊的事,少講外地的事;多講與學生有關聯的事,少講成人的事。
二、要注意儀容儀表。
前去授課的同志,就是孩子們心目中的老師,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儀容儀表,如果是政法系統的同志,一定要著正裝,以達 到好的效果。
三、要注意課堂氣氛和師生互動。
四、要盡量使用普通話、同時要做到語言嚴謹精煉。
講課的老師要堅持使用普通話,使聽者能聽准、聽清,以達到良好的授課效果。因為是法制課,所以,講課的同志一定要做到語言嚴謹精煉,做到講課內容的科學完整。
五、要努力做到有焦點、有觀點、有視點、有亮點。
這是較高的要求,每節課,授課者最好能掌握主動,成為課堂里的焦點,吸引孩子們的眼球,避免他們走神、開小差。還有就是自己對於事物的理解和看法要有鮮明的觀點,不能似是而非,模稜兩可,要幫助孩子們立大志,慎交友,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另外要指導孩子們用自己的眼睛和頭腦來認識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最後還要有亮點,要及時發現孩子們的優點,進行表揚和鼓勵,使他們能明辨是非,發揚優點,克服缺點。(作者系興平市南位司法所李掌憲)
『陸』 司法所:人民調解工作的亮點是什麼,如何去做
分為軟體個硬體兩個方面。一、硬體:做到「六統一」,環境整潔,形象良好專。套用吳部長的要屬求「內強素質、外樹形象」二、軟體資料、台賬運行規范,整潔。在此基礎上再創亮點:1、普法宣傳有新意,做到「有圖有真相」2、人民調解有創新。矛盾糾紛排查制度做到「三靠前」,調解網路健全,在調解上放下位子,撲下身子,實實在在為民排憂解難。3、宣傳報道有力度。加強文字功底,提高理論水平,總結經驗,推廣典型。另外,在兩勞安置、社區矯正等方面都可有發揮餘地。總之,在總體工作較好的基礎上,有一亮點即可。
『柒』 調解中心駐派出所工作亮點
三級調解」凸顯執法為民新思路。針對案件辦理和調解矛盾糾紛分別涉及土地、版民政、司法權等部門的實際,辛屯派出所進一步創新社會管理工作,通過半年多的調研試點後報請鎮黨委政府推出了矛盾糾紛多層次調解機制:三級調解制,即一級調解組織為村治保調解小組,以村民小組為單位,由村民小組長、老年協會會長、村民代表或婦女代表組成;二級調解組織為村治保調解委員會,以村民委員會為單位,由村委會書記、副書記、主任、副主任、離退休幹部、村民代表及社區民警組成;三級調解組織為辛屯鎮治保調解委員會,由黨委政府主導、綜治辦、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門參與。工作中,一般民事糾紛由一、二級調解組織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由鎮治保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重大矛盾隱患或熱難點問題及時上報。三級調解制把原來分別歸屬於公安、司法、林業、國土等部門的民間糾紛統一進行調解,並由黨委政府統籌安排,根據需要組織相關部門逐一調解解決,改變了原來各部門之間重復調解或相互推諉的「割據」、「斷裂」狀況
『捌』 新頒布的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有什麼亮點
新的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在2015年2月4號正式實施。新民訴法司法解釋具有六大亮點
亮點一:保障訴權
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規范撤訴行為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中關於改革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的要求,依法保護起訴權,建立立案登記制,《民訴法司法解釋》規定,人民法院接到當事人提交的民事起訴狀時,對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的起訴條件,且不屬於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情形的,應當登記立案;對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接收起訴材料,並出具註明收到日期的書面憑證。需要補充必要相關材料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告知當事人。在補齊相關材料後,應當在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民訴法司法解釋》還依法保護和規范當事人一審、二審、再審各個階段申請撤訴行為,增加規定反訴構成的要件,明確規定因重復起訴不予受理的判斷標准,對當事人在訴訟中變更或者增加訴訟請求作出細化規定。」杜萬華說。
亮點二:法庭紀律
未經許可現場傳播審判信息,法院可強制刪除
近年來,隨著現代科技和信息網路的快速發展,案件審理過程中,出現了個別訴訟參與人未經准許進行錄音、錄像、攝影和利用郵件、博客、微博客、微信等方式報道庭審活動現象;出現了個別訴訟參與人、旁聽人員沖擊、哄鬧法庭,在法庭上公然毆打對方當事人,辱罵法官的現象,引發輿論關注。
對此,《民訴法司法解釋》規定,未經准許進行錄音、錄像、攝影的,未經准許以移動通信等方式現場傳播審判活動的,人民法院可以暫扣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進行錄音、錄像、攝影、傳播審判活動的器材,並責令其刪除有關內容;拒不刪除的,人民法院可以採取必要手段強制刪除。
審判公開是實現審判公正的重要保障。《民訴法司法解釋》嚴格執行開庭審理規定,對二審、再審程序可以不開庭審理的情形予以限制,進一步規范裁判文書製作,規定了申請查閱裁判文書的范圍和方式。
「作為與《民訴法司法解釋》配套的成果,我們正在制定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文書樣式,全面梳理、規范民事訴訟涉及的法律文書,制定可操作性規則,以此切實提高裁判文書製作水平和質量。」最高法貫徹實施修改後民事訴訟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孫佑海說。
亮點三:電子證據
明確簡訊、微博、網聊記錄等可作證據
證據制度是現代民事訴訟制度的基石。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全面貫徹證據裁判規則的要求,嚴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審查、運用證據,完善證人、鑒定人出庭制度,保證庭審在查明事實、認定證據、保護訴權、公正裁判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對此,《民訴法司法解釋》增加舉證證明責任分配原則的規定,合理分配舉證證明責任;對逾期舉證及其後果作出了分層次、分情形予以處罰的規定;增加關於法官組織質證、進行認證的規定,指引和規范法官組織質證、進行認證活動;增加關於法官審查判斷證據的原則的規定,要求法官公開對證據審查判斷的理由和結果。
根據《民訴法司法解釋》,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簡訊、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也可以作為民事案件的證據。
亮點四:誠信原則
被執行人不履行義務的納入「黑名單」
近年來,民事訴訟中的虛假陳述、偽證、虛假調解、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規避執行等現象時有發生,必須予以嚴厲制裁。」杜萬華說,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在總則部分增加了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的規定,在分則部分增加了禁止虛假訴訟、規避執行的規定,並修改提高了對妨害民事訴訟行為的罰款上限,加大了制裁力度。
為促進訴訟誠信,《民訴法司法解釋》規定,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拒不簽署保證書,待證事實又欠缺其他證據證明的,人民法院對其主張的事實,不予認定。證人拒絕簽署保證書的,不得作證,並自行承擔相關費用。對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除對被執行人予以處罰外,還可以根據情節將其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將被執行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義務的信息向其所在單位、徵信機構以及其他相關機構通報。
亮點五:公益訴訟
提起公益訴訟需有公益受損初步證據
2012年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增加了公益訴訟制度,但僅有一個條文規定。該法第五十五條:「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為規范公益訴訟有序進行,《民訴法司法解釋》按照立法原意,結合有關審判實踐,細化規定提起公益訴訟的受理條件。根據《民訴法司法解釋》,有關機關和組織提起公益訴訟的,除了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還應當同時符合下列條件:有明確的被告;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有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的初步證據;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為明確公益訴訟案件的管轄法院,《民訴法司法解釋》規定,公益訴訟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污染海洋環境提起的公益訴訟,由污染發生地、損害結果地或者採取預防污染措施地海事法院管轄。對同一侵權行為分別向兩個以上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必要時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亮點六:小額訴訟
明確物業、電信服務合同等小額訴訟一審終審
什麼是小額訴訟程序?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二條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簡單的民事案件,標的額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實行一審終審。根據此規定,我國確立了小額訴訟程序,而本次出台的司法解釋進行了細化。
《民訴法司法解釋》規定明確,買賣合同、借款合同、租賃合同糾紛,銀行卡糾紛,物業、電信等服務合同糾紛等九類金錢給付的案件,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理。人身關系、財產確權糾紛,涉外民事糾紛,知識產權糾紛,需要評估、鑒定或者對訴前評估、鑒定結果有異議的糾紛以及其他不宜適用一審終審的糾紛,不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