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夏朝司法制

夏朝司法制

發布時間: 2021-03-02 02:40:49

㈠ 中國古代司法制度

  1. 西周時期

    在距今兩千五百多年的西周時期,就有了明確的從事司法審判的司寇,在此之前的夏商時期只是有了監獄這種司法執行機關。西周時的最高審判權還在周王手裡,他統轄的中央地區的具體司法官是士師和眚史。西周時的案件區域管轄還沒有明確區分,不過審級已經有了王、三公、司寇、鄉、遂、縣六級,古代的司法機關基本形成。就已有了類似現在治安管理的職能分工。當時,國家設有司民(戶籍)、司稽(捕盜)、司寇(刑獄與糾察事務)等相應的官職。

  2. 戰國時期

    到戰國時期,各國也有自己的司法機關,秦國的最高司法官叫廷尉,楚國叫廷理,齊國叫大理。魯國則設有大司寇一職。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擔任過魯國的大司寇。

  3.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統治,中央司法機關是廷尉府,最高司法官是廷尉。秦的地方是郡縣制,地方的司法機關由郡守和縣令兼任,疑難案件上報中央,一般的則自己處理。在縣鄉兩級,則創設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專門基層治安機構——亭。亭是秦漢時代政府的末端組織之一,遍布全國,主要設置於交通要道處,大致每十里(相當於3公里)設置一亭。亭本來是為軍事交通設置的機構,後來逐漸演變為兼具軍事交通和治安行政的基層政府機構,兼司緝捕盜賊和維護治安之職。秦朝的司法機關體制奠定了以後中國歷代王朝司法機關的基礎。

  4. 漢朝

    漢朝基本繼承了秦朝的制度,包括司法體制,所以歷史上有了「漢承秦制」的說法。漢朝中央的司法機關仍然是廷尉,地方則與秦朝相同。但漢武帝之後,王權逐漸加強,出現了尚書台這種中樞組織,尚書台內設立了執法機構,在西漢是三公曹,東漢是二千石曹。從而侵奪了廷尉的司法權。 漢朝對於重大案件由中央主要官員會審,這種名為「雜治」的會審制度體現了皇權對司法權的控制進一步加強。

  5. 三國兩晉南北朝

    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除了基本繼承漢朝司法制度外,也有了一些發展。北齊將廷尉改稱大理寺,下屬官員也增多了,擴大了司法機關的規模。更重要的一點是,死刑的復核權收歸了皇帝,這是古代司法制度的一大變化。

  6. 隋唐

    在隋唐時期,古代的司法制度基本成熟、制度化。隋唐的司法機關是三個: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大理寺職責是審判,刑部是司法行政,御史台是監察。但刑部許可權很大,可以對審判進行干預,而且復核大理寺的徒、流以上的案件。御史台除了監督外,還參加重大案件的審判。皇帝交辦的重大案件由以上三個司法機關共同審理,這就是唐朝的「三司推事」。同時,死刑的復奏制度也明確化,死刑執行前必須再報皇帝,批准以後才能執行。

  7. 宋朝

    宋朝的司法機關也是繼承了唐朝的體制,但也有些變化,如宋太宗時期設置了審刑院,侵奪了大理寺和刑部的部分職權,到神宗時撤消,職權又分歸大理寺和刑部。 地方的司法機關,州和縣也是司法和行政合一的。為了加強對地方司法的管理,在各路設立了提點刑獄官來監督各州縣的司法事務。 宋朝還規定地方司法官必須親自審理案件,否則處以徒二年的刑罰。從這以後,一直到明清時期,八百多年的時間里,州(府)縣官員都要親自審判案件。

  8. 元朝

    元朝在繼承前朝的體制基礎上,也有變化,在保留刑部和御史台的同時,設置大宗正府來代替大理寺。蒙古人享受了很多的司法特權。 明清時期也是以三法司為主要司法機關。但是其職權發生了變化,大理寺的審判權歸了刑部,而刑部的復核權則給了大理寺,御史台改名為都察院。

  9. 明朝

    明朝的特務組織如錦衣衛、東廠、西廠也都有司法審判權,甚至還凌駕於普通三法司之上,直接受皇帝管轄,自行審判、執行。同時,明清的會審制度也完善起來。死刑案件的最高決定權還在皇帝手裡。中央集權在司法方面有了集中體現。

  10. 清末中國才有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警察制度。西方警察形象首次在中國亮相,是在租界內。在此之後,中國開始逐漸接受西方的警政思想。

㈡ 中國法制史問答題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內容

(一)中國法律的歷史起源; (二)中國法律名稱的歷史演變;(三 )西周時期,禮和專刑都作為法而存屬在並適用者,請問二者孰重孰輕?(四)商朝司法制度的特點;(五)從夏朝的法律制度看法律與原始氏族社會習慣的不同。(六)為什麼說春秋時期公布成文法在中國法制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七)秦代的法律制度;(八)兩漢春秋決獄制之法源性質;(九)舊律體制下的道德人倫主義及刑罰思想;(十)春秋決獄與中國傳統法制之發展。

㈢ 夏商時期主要法律形式是

夏代法制簡況 (一)法律形式(1)習慣法(2)制定法——夏有亂政,而作禹刑。(3)誓——夏代君主在戰爭期間發布的緊急軍事命令。(二)法律內容 1、將原社會的禮改造成法律統治的有效武器。法律維護專制王權,鎮壓各種違背「王命」和反抗國家統治的行為。2、規定帶有行政法規性質的《政典》,用以維護奴隸主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3、確認土地「國有」的民法的內容。4、確認徵收賦稅的各項制度。(三)司法制度1、司法制度和審判制度 夏代中央最高司法官稱「大理」,地方司法官稱「士」,基層稱「蒙士」。2、監獄的設置——圜土,圓也。 </B>商代的法律制度</B>一、商代的立法指導思想(一)「王權神授」的法律思想(二)「天討」與「天罰」的法律思想二、法律形式與主要法律 (一)法律形式 1、制定不公開的刑書——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 2、誓 3、王與權臣的命令、文告——商代權臣根據王的意志發布的命令,當時被稱為「訓」。(二)主要法律 1、《湯刑》——為商代成文刑書,也是商代法律的泛稱。2、《官刑》——商代懲治國家官吏犯罪、違紀與失職行為的專門法律,帶有行政法律的性質,但卻採取刑事制裁的方式加以處理。3、「居民」之法——丈量土地、劃分居住區域及安置百姓的法規。4、車服之令——商湯為區別尊卑貴賤的等級,曾下車服之令。三、法律內容 (一)軍事法規內容 1、以軍法保證對夏代的討伐戰爭 2、嚴格軍法,懲治「不服誓言」罪(二)刑事法規內容 1、運用刑法手段,嚴厲鎮壓反抗國家統治的各種犯罪——商代以刑法嚴酷著稱。 2、刑法嚴懲蠱惑民心擾亂社會秩序的犯罪。 (三)行政法規內容——制定了嚴格約束統治集團成員的行政法律規范《官刑》。 (四)民事法規內容 1、所有權問題——當時,土地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歸為王有,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2、婚姻家庭制度——商代在確定婚姻關繫上比夏代更明確地規定了一夫一妻制,但只適用於平民百姓。 3、繼承製度——兄終及弟,子繼為輔。四、司法制度 (一)司法機構 商代中央最高審判機構改稱為司寇,司寇以下設「正」、「史」等審判官。 (二)審判制度 1、重案與疑案的審理 ◆商代對重要案件的審理一般要經過三級,即史與正的審理,大司寇的審理,以及三公參聽的審理,最後上報商王的批准。 ◆商代對疑案的審理持慎重態度,主張廣泛徵求意見,然後定案。 ◆主張審判依據事實,有犯意無實據的,不認為是犯罪。 2、天罰和神判 ◆統治者廣泛利用社會上普遍存在迷信與落後,假託神意進行審判。 ◆假託鬼神之意,實施殘暴的處罰和刑殺。 3、監獄制度商代因襲夏代制度,把監獄仍然稱之為「圜土」。商代又有專門的關押要犯的監獄,稱之為「囹圄」。

㈣ 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一)禹刑

夏朝的法律,古文獻中稱之為「禹刑」,由於缺乏原始史料,我們很難詳細了解夏朝的具體法律制度,只能從一些古書上的記載進行分析。《左傳·昭公六年》記載:「夏有亂政,而作禹刑。」《漢書·刑法志》記載:「禹承堯舜之後,自以德衰,而作肉刑。」『這里所說的「德哀」和「亂政」,可以理解為奴隸反抗奴隸主貴族的斗爭,以及堅持氏族舊傳統的集團反對階級秩序的斗爭。)禹刑,不一定指禹時制定的刑法,也不是指一部成文法典,而是泛指夏朝的法律和刑罰,以禹為名表不對夏族傑出祖先和開國之君禹的懷念和尊敬。至於典籍中所說「夏刑三千條」、「夏後氏正刑有五,科條三千」等等,有些雖然是後人的附會,但是從一個側面也說明夏刑的規模。關於「禹刑」的具體內容,我們無法確切認定,我們只能通過片斷的記載,來分析當時的法律狀況。

夏朝的法律,大多屬於代代相傳的習慣法。原始社會的習俗,經過統治階級的精心選擇,或予淘汰,或改造為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習慣法。只有在奴隸制國家的支持下,才有可能賦予氏族社會的某些習慣以法律的性質。從夏朝法律的整體上看,夏王的命令也是重要的法律形式。

(二)主要罪名

《左傳·昭公十四年》引《夏書》說「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凡「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墨」、「殺人不忌為賊」,這是說夏朝已經有了強盜罪、貪污罪和殺人罪的罪名,根據夏代皋陶的刑法,凡屬上述三者均處死刑。

「不孝」罪也是夏朝一項重要的罪名。由於夏朝是早期奴隸制國家,氏族血緣關系還有很強的約束力,所以嚴懲不孝罪。特別是因為提倡孝道,是治理人民的一個有效手段,因此後來的統治者沒有不重視的。

夏朝《政典》里有一條「先時者殺無赦,不逮時者殺無赦」的規定,即要求官吏執行任務時必須嚴格遵守命令或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有關官吏職務犯罪的最早記載。

除此之外還有「不用命」、「不恭命」等罪名,即不遵守王命。

(三)刑罰原則

夏朝隨著統治經驗的積累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刑罰原則。「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就是一條被後世傳誦的刑事政策原則。辜是罪,經是常法,也就是說寧肯不依常法審案,也不能錯殺無罪的人。這條用於統治階級內部的刑法原則,由於審慎用刑而又不拘泥於條文,曾為後世所傳頌。

㈤ 中國古代的司法制度的發展變化

(一)司法機關
1.夏朝和商朝都是從原始社會進化而來的奴隸制國家,它們的司法制度尚未建立起來,但作為國家暴力機關監獄卻是存在的。
夏朝監獄的名稱有「圜土」、「均台」和「夏台」。
商朝監獄名稱有「圜土「、「羑里」和「囹圄」。
西周設中央司法機關和地方司法機關。
中央司法機關包括:(1)大司寇,為全國最高司法機關。(2)小司寇,是中央直轄地區的司法機關。(3)士師,是國都之內的司法官吏。
地方司法機關包括(1)鄉士(2)遂士。
3.秦的最高司法審判機關是「廷尉」,它的主要任務是:(1)負責皇帝詔令審理的案件;(2)審理地方送來的疑難案例以及重大案例的復審。
4.漢朝發展了監察機關和檢察制度。
(1)中央監察機關。
漢代中央設御史府也叫御史大夫寺,為最高監察機關。長官為御史大夫,地位僅次於丞相,協助丞相總理國政,同是掌管全國的最高監察權。下設御史中丞和侍御史等屬官。御史中丞也叫御史中執法,下領侍御史十五人。
(2)地方監察機關有司隸校尉和州(部)刺史。
5.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發展,到了唐朝,發展成為三大司法機關,即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
(1)大理寺是唐朝的中央最高審判機關,審理中央百官犯罪與京師徒刑以上案件和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
(2)刑部為中央司法行政機關,負責審核大理寺及州縣審判的案件。
(3)御史台是中央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動,也參與某些案件的審判。逢大案,常有大理寺卿會同刑部尚書、御史中丞共同審理,叫作「三司推事」。 6.宋初除按唐制,在中央設刑部及大理寺分掌司法以外,又於建隆年間在宮中設置審刑院。規定:凡大理寺審判的案件,經刑部復核後,須送審刑院詳議,再奏請皇帝批准。可見,審刑院就是為了加強皇帝對司法權的直接控制而建立的。
7.明朝的司法機關,中央仍為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但就其職責而言,與唐、宋有所不同:大理寺不主管審判,而專掌復核,凡是刑部、都察院審判的案件,均由大理寺復核,有權駁令更審,或請旨發落;刑部主管審判,受理地方上訴案件和重案,也審理中央百官的案件;都察院為監察機關,監督刑部、大理寺的司法活動;也握有一定的審判權。
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會審。由御史、大理寺官員和刑部官員共同審理的,謂「小三法司會審」;由都御史、大理寺卿和刑部尚書共同審理的,謂「大三法司會審」;審判後送皇帝裁決。如遇特別重大案件,則由三法司會同吏、戶、禮、兵、工各部尚書及通政使共同審理,清代叫「九卿會審」,是中央的最高審級,但判決仍須奏請皇帝核准。明朝在司法制度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廠衛干預司法。統治者為了強化封建君主專制,在常設的普通司法機關之外,又設立了廠衛特務審判機構。衛指錦衣衛,廠指東廠、西廠、內行廠,合稱廠衛,是明朝特有的特務司法審判機構。錦衣衛是由保衛皇帝人身安全的侍衛親軍組成的,是皇帝貼身的禁衛軍。東廠、西廠、內行廠,是由專門服侍皇帝及其後妃的宦官成員組成的另一特務司法審判機構。
8.從1906年開始,在中央,清政府把原來掌管審判的刑部改為法部,專門負責司法行政;把原來掌管案件復核的大理寺改為大理院,作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負責審判,同時負責解釋法律、監督各級審判;設立總檢察廳,作為最高檢察機關,獨立行使檢察權,取消都察院。
9.南京臨時政府為貫徹三權分立,實現司法獨立的資產階級法治原則,中央設「臨時中央審判所」(亦稱「裁判所」),作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
10.北京政府司法機關體系龐雜,法院有普通法院、建立司法法院、特別法庭、平政院之分。11.南京國民政府最高司法機關是司法院。司法院之下設立各級法院。法院有普通法院、特別法庭之分。普通法院分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三級,行三級三審制。特別法庭是據特別法規而設置的,行法西斯審判制度。
(二)審判制度
1.西周審理時,「以五聲聽獄訟」。所謂「五聽」,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這種察顏觀色的審訊方法,盡管還不太科學,但它是奴隸主階級在長期司法審判實踐中的經驗總結,也是最早對犯罪心理分析的嘗試,所以為後世封建統治者所採用。
5.從秦簡上看,秦朝案件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其中公室告屬於受訴案件,而非公室告則不予受理。「公室告」是指對家庭以外其他人犯有殺人、傷害、盜竊的,就是危害國家和公共利益,也即對整個統治秩序的侵犯,這類案件必須要向官府告發,官府必須受理。「非公室告」指的是子女盜竊父母的錢財或者主人擅自殺死、傷害或「髡」子女、臣妾一類的案件,這類案件僅限於有血緣關系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上述行為和主人對奴婢的侵犯行為。如果這類案件告發到官府,官府不予受理,如果堅持告發,則判處告發人有罪。
審訊後,作出判決,向當事人宣讀判決書,即「讀鞫」。如果當事人服罪,則執行判決。如果喊冤,不服罪,則可以請求再審,叫做「乞鞫」。
6.漢代出身出現了春秋決獄。
所謂《春秋》決獄,就是以《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為審判的法律根據,從而把儒家經典法律化。
7.明清時期審判制度有較大發展。秋審是復審各省死刑案件的一種制度,因在每年秋季舉行,故名「秋審」。清律規定:凡嚴重危害封建統治的犯罪,應立即處決的,叫「斬立決」或「絞立決」,如危害性較小或有可疑者,暫判「斬監候」,或「絞監候」,緩刑處決,延至秋天由九卿會審。會審包括秋審和朝審」。
此外,還有「熱審」,是指每年小滿後十日至立秋前一日,由大理寺左右二寺官員,會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承辦司(稱作「小三司」)審理發生在京師的笞、杖刑案件的審判活動。
8.清末的司法審判制度體現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典型的兩種制度是領事裁判權和會審公廨。
9.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仿照西方文明的審判方式,對專制野蠻的封建審判制度加以改革,其主要內容之一是廢除刑訊體罰。
10.南京國民黨政府審判制度包括:
(1)「一告九不理」,即對九種提起的訴訟不予立案處理。
(2)「自由心證」。即對證據的取捨和對證明力的判斷,法律不預先規定,由法官據其法律意識和內心確信,自行判斷。這是仿效資產階級國家法律原則而確定的一項審判原則。
(3)「不幹涉主義」。這是民訴中採用的一項訴訟原則,即訴訟活動依當事人意思決定,不得就當事人未申明的事項判決,一切全憑當事人意思行事。
12.在抗日戰爭時期,馬錫五把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創造性地運用到審判工作中去,創造了一種司法民主的嶄新形式,即馬錫五審判方式。其的特點:一是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實是求是地了解案情;二是依靠群眾,教育群眾,尊重群眾意見;三是方便群眾訴訟,手續簡便,不拘形式。馬錫五審判方式為整風運動的產生奠定了思想基礎,群眾智慧是其產生的力量源泉。它的出現、推廣,培養了大批優秀司法幹部,解決了積年疑難案件,減少爭訟促進團結,利於生產保證抗日,使新民主主義司法制度落到實處。

㈥ 夏朝法律制度的刑罰種類

死刑(統稱大辟,主要有誅、殺、戮、孥戮等):孥戮是指將罪犯本人及專其子一同屬殺死,類似以後朝代的族誅。也有人認為應解釋為:或將罪犯罰做奴隸,或將罪犯殺死。
肉刑(墨、劓、臏、宮):墨:在罪犯的臉上刺字,然後塗上墨色。劓:割去罪犯的鼻子。臏:去掉犯人的膝蓋骨;宮:破壞犯人的生殖器官。
流刑:將犯人流放到邊遠的地方,最初是作為寬恕同族人所犯五刑之罪的,但是後來就不僅用作此了。
贖刑:允許罪犯用銅等貴金屬來贖罪。不同於「罰」。夏朝的贖刑制度非常發達,在西周制定贖刑制度時還參照了夏朝的制度。

㈦ 夏朝法律制度的神權法制思想

在我國奴隸制社會里,奴隸主階級既控制著物質生產資料,又支配著社會精神文化。他們不內僅依靠容物質手段去統治和壓榨奴隸,還採用精神手段來欺騙和奴役奴隸,以達到維護他們的統治的目的。他們編造的天命、天罰等神權法思想,就是力圖神化他們的統治權力,使之合法化,並把反映他們的意志的法律說成是神意的體現。 相傳夏朝奴隸主已開始利用天命、天罰的神權法思想對奴隸進行欺騙,給夏王的統治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

㈧ 夏朝的制度是什麼啊。

夏朝是世襲制度。
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內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一般認容為夏朝是多個部落聯盟或復雜酋邦形式的國家。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 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 ,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㈨ 夏商周時期法制的主要特徵有那些

1、中國法律的產生及起源: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即奴隸制國家。在夏朝之前的原始社會沒有法律,調整社會成員行為的是不成文的習慣。原始社會的習慣體現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沒有國家強制力,人民自覺遵守。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和階級產生了。習慣逐漸無力調整對抗性的階級矛盾,體現奴隸主階級利益、由國家認可、靠國家強制力實施的法律隨著就出現了。

2、夏朝的法律制度的內容:

(1)"夏有亂政,而作禹刑"。 禹刑是以禹命名的夏朝奴隸制刑法的總稱,其具體內容已無從查證。據後人追述,夏朝已經有"五刑",共三千條。

(2)"威侮五行,怠棄三正"。這是夏啟在准備討伐有扈氏時發布的戰爭令,即軍令〈甘誓〉中一條罪名。

(3)"昏、墨、賊,殺"。 其中的昏、墨、賊是夏朝的三個罪名,殺是刑名。"己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墨"。"殺人不忌為賊"。

(4)"呂命穆王,訓夏贖刑"。夏朝已經有了贖刑。當時用青銅來贖罪。

3、禹刑:以禹命名的夏朝奴隸制刑法的總稱。據古書記載,夏朝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刑法和軍法。刑法又包括刑名、罪名和一些刑事政策原則。

4、甘誓,

5、罪名

6、監獄:夏朝的監獄叫"圜土"。圜土是監牢的形象名稱,在地下挖成圓形的土牢,或在地上圍起圓形土牆,以監禁罪犯,防止其逃跑。

夏朝監獄的名稱還有"均台"(夏朝將中央直轄監獄設置在都城陽翟的地方)、"夏台"(夏桀囚商湯的地方)之稱。

第二章 商朝的法律制度

1、刑事立法的指導思想:神權思想。商朝繼續沿用夏朝的立法指導思想,具體表現為"天命"、"天罰",意思是說一切服從上天的安排。夏啟在討伐有扈氏時,商湯討伐夏桀時,都是假借上天的名義,把自己說成是上天安排解救人民的。

2、法律形式:除了沿用夏朝的法律,又頒布了命、誥、誓。

3、立法概況:

(1)"商有亂政,而作湯刑"。"湯刑"並非湯所作,而是商朝刑法的總稱。

(2)盤庚遷殷時,對"湯刑"作了調整,增加了制裁大臣不遵守法紀的內容。

(3)"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湯刑"。

4、法律內容

(一)刑法

A、刑名 (歷史上有"刑名從商"的說法,是指商朝的刑事立法較夏朝有了發展,並較為發達,為中國奴隸製法制,尤其是刑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1) 死刑

a、斬、戮

b、炮鉻 ,讓有罪的人在澆了油、底下燒火的銅柱上走。

c、醢 ,把人剁成肉醬。歷史上有"醢九侯"的案件。

d、脯,把人曬成肉乾。歷史上有"脯鄂侯"的案件

e、劓殄,即族誅。

(2) 肉刑

a、墨刑,臉上刻字,塗以黑墨。

b、劓刑,割掉鼻子。

c、 刖刑,砍斷腳踝。

d、宮,割掉男女的生殖器。

(3)徒刑

B、 罪名

(1)舍棄穡事:不種植莊稼。

(2)不從誓言:不聽從商王的命令。

(3)不吉不迪:行為不善,不按商王指出的正道辦事。

(4〕顛越不恭:不遵守法紀,不恭敬國王,狂妄放肆。

(5)暫遇姦宄:欺詐姦邪,犯法作亂。

(6)不有功於民:禁止無故動用民工。

(二)民法

1、婚姻制度(商朝王室的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制多妾制

2、繼承製度(商朝王室的繼承製度):

商初,兄終弟及與父死子繼並行,但以弟及為主

商中期,實行父死子繼

商末,又逐漸實行了嫡長繼承製。

5、司法制度

(一)司法機關:

(1)商王掌握最高的立法權和司法權,只有他能制定法律。

(2)負責占卜的官吏也具有一定的司法權。

(二)監獄:商朝的監獄被稱作:"圜土"、"牖里"、"羑里"、"囹圄"。

第三章 西周的法律制度

〖重點提示〗

1、 刑事立法指導思想:西周的統治者總結了商王朝滅亡的教訓,感到神權思想岌岌可危,因此提出了"明德慎罰"的刑事立法指導思想。所謂"明德慎罰"就是謹慎地使用刑罰,提倡德教,對罪犯採取寬緩的政策。

2、 定罪量刑的若干原則:

(1)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意即7歲以下,80歲、90歲以上的人犯罪,不處以刑罰。 這一原則的確立標志著我國刑法中關於刑事責任年齡原則已初步確立。

(2)區分眚、非眚、非終、惟終:即故意或一貫犯罪從重處罰,過失或偶然犯罪從輕處罰的原則。

(3)"慎測淺深之量以別之":依據罪行輕重量刑。

(4)罪疑從赦:即對於定罪有一定根據,不定罪也有一定理由的案件,從輕處罰或赦免的原則。這一原則在西周以前已產生,周朝使疑罪從輕從赦原則定型化。

3、 刑名與罪名:

(一) 罪名:

(1)違抗王命罪:如果不服從周王的命令,就要被從重處罰。這是一種嚴重的犯罪。

(2)不孝不友罪:就是不孝敬父母,不恭敬兄長。西周認為這是罪大惡極的犯罪。

(3)寇攘與殺越人於貨罪:即後世的"強盜罪",這直接威脅奴隸主階級的生命財產安全。

(4)群飲罪:西周統治者接受商朝滅亡的教訓,規定不許聚眾飲酒。

(二) 刑名:

(1) 死刑

(2) 肉刑

(3) 流刑

(4) 徒刑

(5) 拘役

(6)贖

(7)沒為官奴婢

4、 法律形式:

(1) 誓,即誓詞,多為周王或諸侯於戰前對臣下發布的帶有軍令性質的誓詞。

(2) 誥,周王對諸侯和下級官吏的訓話。

(3) 命,周王就具體事務臨時向行政機關發布的命令。

(4) 禮,相傳周公"制禮作樂"。里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司法、婚姻家庭、倫理道德等各個方面,其中不少具有法律規范性。

(5) 遺訓,先王的遺訓。

(6) 殷彝,商朝法律中有利於周統治者的某些內容。

5、 民事立法中的所有權和契約關系

(一)所有權:

(1)周王對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奴隸擁有最高所有權,周王有權把土地和奴隸封賞給諸侯和臣屬,也有權把土地收回。諸侯和臣屬對土地只有佔有、使用權而無處分權,不許買賣。在西周初年有田裡不鬻的制度。

(2)奴隸和牛馬也是奴隸主的重要財產。

(3)凡拾得遺失物,都要送交朝士,公開認領。10日後無人認領的,貴重物品歸公,小的物品歸拾得人。

(二)契約關系

(1)買賣契約,西周稱為質劑。質劑是把兩份買賣的內容寫在一片竹簡上,以分為二,買賣雙方各執一半,半而字全。這種竹簡分為兩種,長的叫質,短的叫劑;買賣奴隸或牛馬等大買賣用長券,即用質;買賣兵器或珍異物品用短券,即用劑。

(2)債務契約, 西周稱為傅別。傅別是在一片簡牘上只寫一份借貸的內容,從中央剖開,債權人和債務人各執一半,牘上的字為半文。

(3)損害賠償

(4)租賃契約,在西周晚期已經存在以土地為標的的租賃關系,初現了租賃契約。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議定租金,是租賃關系成立的條件。

6、婚姻家庭和繼承製度

(一) 婚姻制度締結的原則: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同姓不婚:按照周禮的規定,"娶妻不娶同姓"。這不僅有利於後代的繁衍,有利於古代人口質量的提高,還有利於達到"附遠厚別"的政治目的,即通過聯姻與血緣關系遠的異性貴族建立姻親關系,並嚴格別於同宗,以防紊亂倫常。

(二) 婚姻關系的締結程序:六禮

六禮:中國古代的六道結婚程序,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 親迎。

納采指男家請媒人去女家提親,女家答應議婚之後,男家用一隻大雁並備上其他禮物前去求婚。

問名指男家請媒人問女家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納吉指男家卜得吉兆之後,備禮通知女家,決定締結婚姻。

納徵指男家向女家送聘禮。

請期指男家選定婚期,備禮告訴女家,求得同意。

親迎指新郎親自去女家迎娶。

(三) 婚姻關系的解除理由:七出或七去

七出:又叫"七去"。中國古代休棄妻子的七種理由。所謂"七出",即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所謂"七去",即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惡疾、多言、盜竊"七出"和"七去"詞殊而意同,都體現了男尊女卑的思想,有利於家庭中的夫權統治。

(四) 繼承製度:嫡長繼承製

嫡長繼承製,就是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長子繼承的制度。此制度開始於商朝末期,西周初期正式確立。

7、司法機關與訴訟制度:

(一) 西周的司法機關有:

(1) 大司寇,全國最高司法機關。

(2) 小司寇,中央直轄地區的司法機關。

(3) 士師,國都之內的司法官吏。

(4) 鄉士,國都之外百里之內的司法官吏。

(5) 遂士,國都百里之外、三百里之內的司法官吏。

(二) 西周的訴訟制度:

(1)訴訟,西周時期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有了區別。民事訴訟用"訟"表示,"以兩造禁民訟";刑事訴訟用"獄"表示,"以兩劑禁民獄"。

(2)起訴,可以口頭起訴,也可以書面起訴。刑事案件的書狀叫"劑",民事案件的書狀叫"傅別"。起訴是要交納訴訟費,否則不予受理或被認定敗訴。民事訴訟交納"束矢";刑事訴訟交納"鈞金"。

(3)審理,西周規定兩造(當事人)具備才能審理,但命夫命婦不躬坐獄訟。審理時"以五聲聽獄訟"。所謂"五聽",是指審判官在審判活動中觀察當事人心理活動的五種方法,即辭聽、色聽、氣聽、耳聽、目聽。這種察言觀色的審訊方法,是奴隸主階級在長期的司法審判實踐中的經驗總結,也是最早對犯罪心理分析的的嘗試,雖然時形而上學的,但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4)判決,要有司法機關製作法律文書,還要向當事人宣讀。西周的判例叫"成",即以往的辦案成例,可以作為斷案的參考。

(5)上訴,當事人不服,允許上訴。西周法律規定了不同的上訴期,有一旬、二旬、三旬、三個月和一年。

二、案例分析

1、 [夏桀囚商湯] 夏朝末期,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商族的首領湯等諸侯有背反夏朝之心,因此,夏桀將湯囚禁在夏台(今河南禹縣),後來因證據不足不得不將湯釋放。

[案例分析] 夏朝剛剛從原始社會進化為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司法機關尚未建立,但已經存在監獄。夏朝的監獄稱為圜土。因為夏桀將湯囚禁在夏台,夏台也是夏朝監獄名稱。據說夏在都城陽翟「均台」這個地方設有監獄,所以「均台」也是夏朝監獄的名稱。

2、 [醢九侯] 此案發生在商朝末期,九侯有一個漂亮的女兒,「入之紂」,但九侯的女兒不喜淫,紂王發怒,就把九侯的女兒殺了。九侯因此受牽連,被紂王處以死刑,行刑後被剁成肉醬。

3、[脯鄂侯] 此案發生在商朝末期。鄂侯因對九侯案不滿而與紂王發生爭辯,被紂王處以死刑,行刑後曬成肉乾。

4、 [囚周文王案] 此案發生在商朝末期。周文王(西伯昌)對九侯案、齶侯案的處理結果不滿,崇侯虎知道後向紂王進讒言誣陷說:「西伯基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將不利於帝。」因此,商紂王將文王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湯陰縣)。後來周文王之臣閎夭等人尋求美女、奇物、寶馬進獻給紂王,紂王赦免文王,將他釋放。

[案例分析] 商朝的司法機關,史籍無明確記載。但根據史記和甲骨文記載,商朝已經有了監獄,叫做「圜土」。因商紂王將文王囚禁在羑里,商朝的監獄又叫做「羑里」。據說因為有些土牢是在地下挖窯穴,上面蓋上棚,並開有牖,類似今天的天窗,所以用「牖里」來代稱監獄。

熱點內容
檔案局法規教育科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4 10:40:19 瀏覽:617
勞動合同法關於雙倍工資的規定 發布:2025-09-14 10:34:13 瀏覽:786
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必須一手抓法治 發布:2025-09-14 10:30:49 瀏覽:525
寄件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14 10:30:48 瀏覽:345
網路平台發布哪些免責聲明是無法律效力的 發布:2025-09-14 10:22:06 瀏覽:164
單位收取假發票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4 10:21:34 瀏覽:217
國際商法考試答案 發布:2025-09-14 10:21:30 瀏覽:12
寫女法官的電視劇 發布:2025-09-14 10:12:20 瀏覽:243
不承擔法律責任弄死一個人 發布:2025-09-14 09:56:49 瀏覽:792
海南大學法律碩士社會認同度 發布:2025-09-14 09:51:01 瀏覽: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