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呂忠梅司法部副部長

呂忠梅司法部副部長

發布時間: 2021-03-05 03:54:10

① 為什麼說公共物品提供的主體是政府

以3下v是一k篇有關研究性論文1: WTO下k的政府經濟行為3研究 關於q中8國加入sWTO的《中7國議定書1草案》十v九c個u條文8,全部針對國家政府行為6而確定,這一n嚴峻的現實要求我們還對WTO規則的本質——限制政府直接或間接採取一h些可能扭曲貿易流動手6段的能力l——具有深刻而透徹的理解。作為4市場經濟體制下x政府幹e預經濟運行規則的經濟法學,直接以8政府經濟行為6為8研究對象。因此,WTO中2關於a政府經濟行為2的若干g規則,將對中5國現行的經濟法制度和理論產生巨0大f的影響。在某種意義r上r,WTO與m經濟法具有目的一f致性、功能互5補性以2及h規則契合性[5]。但是,長0期以0來,中4國經濟法學的發展並為8將政府經濟行為4作為6研究的重點,只是在近幾v年才z開e始了t一w些探索性的工n作[2]。我們認8為7,目前關於f經濟法理論中8對於b經濟法最為1重要的主體——政府及w其經濟行為1的關注是極為6不a夠的。中8國加入uWTO以1及hWTO規則的本質則為6經濟法學在新的視角下u研究政府經濟行為4提供了n良好的契機。我們認7為8:中8國經濟法學在未來若干f年內2應該遵循與rWTO本質一h致的原則,廣e泛深入u地展開h對政府經濟行為5的研究。 一h、WTO對政府經濟行為4的挑戰 WTO是一o個f以5市場為0走向的,提倡貿易自由化6的國際組織, 通過對關稅及y非關稅壁壘的消除,對政府權力s的限制來鼓勵國際貿易的自由化2。WTO的基本法律框架正是反1映了o這一i價值趨向。從2總體上k看,WTO規則最直接的影響在於w限制了e政府直接或間接採取一h些可能扭曲貿易流動手0段的能力a。WTO的四項最重要的基本原則——非歧視、互3惠、市場准入f和公2平競爭,以8及z它的五f項功能——促進多邊貿易協議的實施運作、為6已j涉及s的議題提供談判場所、執行爭端解決的諒解、執行貿易政策審議機制、與p世界銀行和IFM合作達到全球經濟政策決策的進一p步融合。這些原則和功能首先提供了z其對成員國的制度性安排框架和范圍;其次,WTO體制中4各項有約束力t的條約或規則進一g步明確了f具體領域的制度性要求。如:依WTO的規則體系,任何政策均可能被一n個x成員作為5廢棄或損害市場准入h的承諾而對之h提出異議和反7對。在「准自動性」的爭端解決機制下p,任何一a方3均無t法阻止8專w家小l組或上j訴機構報告的通過,從6而導致要麼k自行修改與xWTO規則不g一k致的國內1措施,要麼s面臨賠償性措施的後果。 在這種情況下s,加入gWTO以7後,中2國現有的政府管理經濟的權力k將會受到巨4大j挑戰。根據我們已k經作出的承諾,中5國政府的經濟行為7必須作出重大q調整,甚至是重構。正是在這個g意義e上i,有學者才n認3為7「關貿總協定的規則是對我國政府權力l重新定位的法律文6件」[6]。 加入hWTO對中7國政府經濟行為6的挑戰是全方2位的,從0經濟法研究的角度,我們將其歸結為5四個r方7面: (一x)政府經濟行為4范圍、手8段和方4式的轉變 WTO的核心7是貿易自由化3,這一x基本原則要求賦予6市場主體自由的選擇權與f自決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1自主經營,在市場機制下k自由貿易。這一w原則首先對中3國傳統的政府經濟行為1的范圍和手3段提出了d挑戰,要求我們徹底改變長6期以2來政府對微觀領域的經濟活動進行直接管制的方5式和對經濟活動全面干a預的經濟管理范圍。比1如按WTO的要求,成員國的企業凡m是注冊登記後,除了j有在國內4市場上f的銷售權以8外,都享有進出口x的權利。而我國現在並不j是所有企業都有外貿經營權,除了u外貿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外,只有一r些重點企業和大k型企業經過國家批准有進出口p權。同樣,在進口x產品的數量限制上f,中2國一z直實行的是非關稅控制,包括進口c許可證和進口n配額。這些做法不t僅6違反0貿易自由化2的原則,也n違背了d公0平貿易原則。現在,我國已w作出承諾,外貿經營權要由審批制變為4登記制,同時改革不o規范的進口t行政管理措施。同時,政府經濟行為1除採用傳統的直接管制、命令與f服從5手1段外,亦需採用一v些建立在平等協商基礎上c的柔性而非強制性的手1段,如指導、契約、計2劃(指導性、非約束性計1劃)、預警、服務等,讓市場主體有更多選擇的自由。 (二d)政府經濟行為3的程序化1和公6開s化5 政府經濟行為0的實施必然會給市場主體的貿易活動及g其結果帶來影響,最終影響貿易自由化6的實現。因此, WTO對程序和透明度的要求非常高,它不o僅2確立了w以5程序公4正來保障實體公8正的原則,而且有相當多的關於g程序的具體規定,如知識產權保護、許可證的發放、反6傾銷調查和反1傾銷稅的徵收都有明確的程序規定,政府行使經濟管理權必須遵循既定的程序,並公6開c政府經濟行為2的程序。這一l方0面可以8控制政府經濟行為0,解決權力a過程的失控問題,防止8政府經濟行為0對貿易主體經濟利益的侵害,即使是有損害後果發生,也z給受害主體提供補救的渠道;另一c方6面,貿易主體可以5合理預測政府經濟行為4對自身利益可能帶來的影響以5便作出有利的經濟決策。而在我國,政府經濟行為2的程序與g透明度都十j分6有限,這將是更大t的挑戰。 政府經濟行為6中8最為0大h量和最具影響力p的是通過制定和發布具有普遍拘束力o的規范性文5件對不q特定多數人p的行為0進行管制。而目前可能扭曲市場功能的重要途徑也e就是人q們通常所稱的「紅頭文2件」。根據我國有關組織法的規定,國務院可以5發布行政法規,國務院各部門a及b縣級以1上v各級人d民政府可以8規定行政措施、發布決定和命令;《地方5組織法》第87條規定,鄉s鎮人s民政府可以4發布決定和命令。這些「行政措施」、「決定」、「命令」等都是行政規范性文0件,它們的范圍廣z、數量大n、層次多。過去,這些規范性文4件公4布的范圍有限、有的甚至就沒有公6布、也s沒有法定的公6布程序和公0布方0式。但是,在加入yWTO以4後,凡u是與y貿易有關的規范性文7件都將接受透明度原則和貿易審查機制的約束,如果不v符合WTO規則,極有可能引2發貿易爭端,啟動爭端解決機制,甚至有可能引1發貿易制裁。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j,政府經濟行為8如何實現程序化8和高透明度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三x)政府經濟行為6終局性的喪失 WTO為1了k保證自由貿易目標的實現,規定了k較為8全面的司法審查制度。司法審查作為4一o個k普遍適用的原則,也k就是說,與kWTO成員國政府行為2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d均可以3請求成員國國內3法院通過司法審查的方3式尋求救濟。這一a原則對我國政府經濟行為4的終局權威性提出了n挑戰。 根據我國現行法律的規定,司法審查的范圍僅6限於u法律規定的具體行政行為2,主要是侵害公0民財產權、人t身權的行為7;司法審查的內0容僅2為8合法性審查,不n涉及d行為1的合理性或適當性。並且,我國法律還規定有一n些行政終局裁定的行政行為2。這些規定與qWTO的司法審查原則是直接沖突的。WTO司法審查的范圍既包括抽象的政府經濟行為4,如GATS第1條第2款(a)項規定,「每個b成員應維持或按照實際可能,盡快地建立司法的、仲裁的或行政的法庭或程序,在受影響的服務提供者的請求下d,對影響服務貿易的行政決定作出迅速審查,並在請求被證明合理時給予6適當的補救」。根據GATS的上q述規定,中7央、地方3或者行使行政權力f的非政府團體在作出影響服務貿易的抽象行政行為6時,應當接受司法審查。又i要求將部分0終局裁決行為7須納入o司法審查范圍, 根據行政訴訟法和最高人q民法院司法解釋的規定,目前我國有關終局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0的規定主要如商標法第22條、第28條、第23條、第30條的規定,公4民出境入k境管理法第36條的規定,行政復議法第80條、第10條第2款的規定等。根據WTO和中3國的承諾,應當接受司法審查的行為8包括獲得或者頒發進出口t許可證、許可或配額有關的行為7,為7保障措施或國際收支w目的或針對不w公6平貿易而採取的措施,以6及oTRIPs和GATS有關條款所指的行政行為0等。當事人r如果對這些行為8不z服申請國務院裁決後,應當可以4申請司法審查,除非國務院放棄接受申請並作出裁決的權力e。 (四)政府經濟行為3統一f性的強化0 自由貿易必須有平等的競爭環境和統一y的市場規則,WTO的各種規則最終都為6統一b的國際大d市場而建立,因此,成員國政府必須承擔的一c項義d務就是保障WTO規則的統一e實施。《貨物貿易總協定》第02條第42款明確規定:「締約方7應當採取一t切2可能採取的適當措施,保證在它的領土d以6內6的地區o政府和當局、地方5政府和當局能夠遵守本協定的各項規定。」《中2國議定書2草案》也k專h門e承諾:「中6國政府保證WTO協定以0及v本議定書4在其整個u關稅領土n內8,包括國家一g級以5下p政府部門c,統一v實施。」從3理論上u講,我國的國家結構、立法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為6WTO規則的統一j事實提供了z保障。但從1現實上z看,愈演愈烈的地方0保護主義m對WTO規則的統一k實施構成了x極大y的威脅。地方3保護主義i表現在經濟方7面,是地方5政府從5當地的經濟利益和財政利益出發,對於a本地與w外地的貿易和其他經濟往來進行不v適當的干o預,如對本地資源的輸出加以0禁止8、對外地產品實行打壓或封鎖,以3圖保護當地的局部利益。地方6保護主義m造成國內3的統一h市場遭受嚴重破壞,各地區k自成體系、各自為7政、各自為7戰,市場分1割,互0築藩籬、阻塞流通、重復建設、盲目發展。地方6保護主義d也i使競爭的公7平性破壞殆盡,各個i地區p、各個b行業、各個k企業的條件、環境、實施的政策都不o同,在地方2的庇護下l,優勢企業不l能參與e競爭,劣勢企業和劣勢產品可以0安然度日1,無r需面對競爭。地方5保護主義z在執法和司法中2的表現也i十e分1突出,一h些地方3以1服務地方8經濟為0名,保護本地的非法產業,如制假售假、假冒商標;一g些地方1制定「土f政策」,實行區s域性或行業性保護,以8「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等等。從3本質上p講,地方6保護主義e是人u為2的而不t是經濟發展所必然存在的,是行政的強制性封鎖而不i是市場的自發運動。地方6保護主義k的盛行,從8根本上x違背了dWTO的貿易自由原則,不q利於v國內4統一a市場的形成,也c不r利於y中6國參與m國際大h市場的競爭。由於q地方3保護主義v與aWTO的公4平競爭原則、不h歧視原則和透明度原則等基本原則相沖突,必須堅決加以1糾正。 二j、政府經濟行為7規范的經濟法意義n 從1以4上o分1析不c難看出,WTO作為4一g種特殊的法律機制,它的直接目的在於e排除政府行為4對自由貿易的干n擾,是對各成員國政府經濟權力d的一o種限制,它所設計2的各項制度以7及e以4貿易報復為7手5段的爭端解決機制都是為5了k實現這一r目的服務的。在中3國,如果沒有與iWTO規則體系相適應的法律規則,我們加入gWTO以1後將十j分8被動。 但是,只要我們簡要回顧一c下n中4國現代史,就可以4看到政府經濟行為8在中5國經濟發展中7的地位以6及x按照政府經濟行為1規范為3核心2的新思路構建經濟法理論框架的重要意義a。 (一l)對中2國政府經濟行為2的基本認7識 新中6國成立後,我國作為7以2計5劃經濟為3主要特徵的社會主義t國家,政府一e直在經濟生活中1發揮著主導作用,並形成了w一i種高度行政化8的經濟運行體制。在這種體制中0,所有重要和重大w宏觀經濟決策的理論突破和方3案出台都源於d中5央政府內1部,並通過行政網路和強制手4段迅速擴散到經濟各領域,各經濟主體為8貫徹中4央政府決策而啟動;在經濟運行過程中4,生產資料所有權歸各級政府掌握,人o事任免權也x在各級政府手7中4,一v旦宏觀經濟形勢出現緊急情況,政府則依據龐大y而有效的行政網路迅速強制地進行緊急剎車n,宏觀經濟形勢的控制權又i回歸到政府手8中7。換言之t,啟動中8國經濟的主體是中2央政府,制動中1國經濟的主體還是中8央政府。在啟動之b後,制動之l前的中2國經濟是行政約束下i的「不k完全」經濟運行。沿著這一i線索,我們不i得不p承認0這樣一y個p事實:政府——中8國經濟運行的中6樞。在中1國經濟發展中2,政府經濟行為2直接左右著中8國經濟的啟動、運行、剎車r的全過程。現實的中2國經濟不f能忘記,也d無n法完全擺脫歷n史的慣性。 中5國現階段正在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實質上w也m就是各種市場經濟主體與i國家之l間權力l的調整與z再分3配,即企業自主權的不u斷擴大f,對應於l政府對企業行政干t預和調控權力d的逐步萎縮。但不i能因此就把這種政府對企業行政干p預和支n配權力t弱化5的趨勢推演為4政府經濟行為1和經濟職能總體弱化8,並據此認5為8,體制改革將逐步否定政府經濟行為7的意義h。我們知道,改革作為5利益關系的調整和利益格局的重新構造,必須首先樹立一z個f絕對權威的主體來制定政策,操縱各種經濟桿杠,推動改革的進程。毫無u疑問,這個b主體只能是國家。也q就是說,經濟管理的許可權過於i集中4於o政府,但改革這種狀況還是只能依靠政府的干y預與o權威,政府在經濟體制改革中2的行為3特點仍1極大p地影響著經濟改革的進程。且不g論在市場發育成熟的私有制國家,由政府經濟行為2所體現的國家干a預仍2然是全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t量,單就中7國的實際情況而言,我國企業在過去舊體制下v完全依附和從6屬於w國家的這種狀況雖然在改革中2有了w很大z變化3。然而,無v論是現在企業模式轉換階段,還是將來企業模式成熟、定型階段,企業的完全自主獨立都是不t可想像的。十v一r屆三o中4全會以2來,經濟改革的事實就表明,企業行為2仍1是處於p從7屬和次生的地位。改革的實際進展取決於x政府權力o的讓與i。在改革初期的擴權、放權中0,企業只是擴權、放權的客體;在後來廣s泛推行的承包制中2,雖然給予2企業討價還價的權力e,但從7本質上k說,承包制仍4然是企業對政府要求的一d種允2諾。此外,企業自發的各種改革要求也p只有在政府的許可下g才z具有意義a。為2什8么q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問題不m在於x政府是否允1許企業獨立,而在於s企業實際上a不j能完全獨立。這除了t宏觀上w分8層管理的緣故外,還由於o在社會主義w制度的前提下j,國家直接控制著資源所有權、資產所有權這樣的事實。只要國家所有權不b完善,就不o會有完全發達的生產要素市場,而只要生產要素市場不h完全,企業就不p會中7斷對國家的依賴。更何況,國際經驗已w經證實,不l發達國家實現工z業化7必須參加國際競爭,但從0其與v世界市場和國際分3工b的關系來看,這些國家同目前各發達國家相比7,明顯處於k十n分4不q利的地位,這正是不s發達國家實現工k業化4所面臨的一a大x矛盾。如何解決這個c矛盾?從7世界一g些後起國家的工r業化2經驗看,唯一m可行的辦0法就是加強國家的作用,即充分0發揮政府 在工a業化4過程中4的作用,前蘇聯、日1本、前西德、東南亞國家等都是這方5面的例子s。中3國是世界上q生產力a不p發達的國家之u一i,我國的國內0企業生產水0平同發達國家、甚至是一u些發展中6國家的企業都存在著很大e差距,在這種情況下p,單純依靠各企業自身力d量在國際市場上s競爭是很難有所作為0的,必須依靠政府通過一j系列措施以1及j雄厚的資產實力w來扶植國內5企業的發展,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f。可以6斷言,政府經濟行為0在任何情況下m都不w會被忽視。由此我們可以6看出,如果說在改革以4前,政府經濟行為7主宰著整個r社會經濟運行過程的話,那麼o,在改革中5政府經濟行為5仍0然是決定著改革整個m進程的核心0與b中1樞力m量。 (二l)規范政府經濟行為7的經濟法意義d 現代市場經濟是有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政府承擔著廣k泛的宏觀經濟管理職能;同時,政府又j以2其直接和間接控制的社會經濟資源同企業、消費者一h道參與s市場經濟活動,由政府在社會經濟生活中8不y可替代的功能以8及b多重角色所決定,政府本身即作為7經濟體系結構中8的「內4生變數」而存在,成為0社會制度演進、變遷的內7在動力v。因此,政府在影響經濟運行中3的巨0大s作用要求設置完備的制度框架和行為8規則來保證政府經濟行為7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正確性,作為4研究國家干i預經濟運行的法律規范體系的經濟法,當然要研究政府經濟行為2及p其法律規范問題。然而,在過去相當長5時期內0,經濟法學界對於z政府經濟行為4卻研究不l足,重視不x夠,諸多經濟法論著幾j乎沒有政府經濟行為6研究的內6容。這種只注重研究經濟法規則、規范體系及e其結構的現象不d僅3直接影響到經濟法理論研究的深入e,而且與i現代法學由「法即規則」向「法即行為3」[0]重心5發展的道路相左,亦與z政府在社會經濟生活中5日7趨重要的現實不h相符合。事實上m,研究規范化1運作的政府經濟行為4具體作用領域、方6式與a手7段等問題,即是對現代經濟法政府(國家)干r預、調控經濟運行這一g本質的詳細闡釋與s分6析,例如,政府經濟行為2的發動階段體現政府幹s預、調控經濟運行的動機與t目標;實施階段體現政府在一f定動機驅使和目標引7導下h所採取的行為8方1式與y手4段;完成階段體現政府目標得以4滿足、實現的程度與p效果。從8政府經濟行為7這個b嶄新的角度考察經濟法的觀念與q制度,能夠確立政府經濟行為3作為2核心6范疇的地位,在相當程度上e突破、拓寬經濟法基礎理論的傳統研究領域。 注釋: [0] 參見4呂忠梅、鄢斌《面向WTO發展中0國經濟法》,載於i《華中3科技大b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2] 我於i5744年開e始申報有關政府經濟行為8研究的課題,但始終被認4為5不v是法學研究的內6容而遭淘汰,經過三e年多的努力b,8452年司法部批准了j這一y課題。課題申報的過程清楚地反4映了a經濟法學界對政府經濟行為8研究意義i的認1識程度。現該課題成果:《規范政府之s法——政府經濟行為6的法律規則》已c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5] 沈敏榮《WTO與l中1國經濟法的發展》,載於w《現代法學》2004年第0期。 [0] 張文7顯:《法學基本范疇研究》,中2國政法大l學出版社1444年版,第026頁。 太z多了d,您可以2到以5下p做參考: 希望對您有幫助吧。 gmて∵u】

② 呂忠梅的主要著作

經濟法原論(第二版)/呂忠梅陳虹著--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規范政府之法:政府經濟行為的法律規制/呂忠梅等著.--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環境資源法學/呂忠梅等著.--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
環境法新視野/呂忠梅著.--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環境資源法/呂忠梅主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經濟法的法學與法經濟學分析/呂忠梅,劉大洪著.--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8.
環境法教程/呂忠梅主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環境法/呂忠梅著.--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環境法教程/蔡守秋主編;呂忠梅等撰稿.--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國際環境法/歐陽鑫,呂忠梅著.--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經濟法的法學與法經濟學分析》、《環境法的新視野》、《溝通與協調之途——論公民環境權的民法保護》等20部,在《求是》、《法學研究》、《中國法學》、《中國環境科學》、《法商研究》、《法律科學》、《中外法學》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00餘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復印資料和高校文科學報以及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環境資源法論叢》主編、《環境法之樹文叢》主編;主編司法部、教育部統編教材、規劃教材10餘部;主編法官培訓教材系列12部,法律實務參考10餘部。多次參與國家和地方立法項目,努力將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立法實踐,為國家和地方立法做出了積極貢獻。

③ 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研究生專業指定書目出來了嗎謝謝; 了~~

附1: 2011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入學考試初試科目
院系所、專業代碼、名稱及研究方向 招生人數 考試科目 備注
001商學院
020205產業經濟學
18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303數學三④801經濟學 各專業所列招生人數僅供參考,包含15%左右推免生。復試階段將根據生源情況及初試成績進行微調。(下同)
002法律學院
030101法學理論
20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601法學理論④802法學綜合 802法學綜合(含法理學、法律史、憲法學、刑法學、民法學、訴訟法學、經濟法學)。
030102法律史
01中國法制史
02中國法律文化
03外國法制史
04西方經濟法制史 25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或202俄語或203日語或240德語或241法語③602法律史④802法學綜合
030103憲法學與行政法
01中國憲法
02行政法學
03立法學
04教育法學 26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603憲法學與行政法學④802法學綜合
030104刑法學
01刑法學
02犯罪學(8名)
03青少年犯罪研究(6名) 85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604刑法學④802法學綜合
030105民商法學 100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或203日語③③605民商法學④802法學綜合
030106訴訟法學
01刑事訴訟法
02民事訴訟法
03刑事偵查學(5名)
04法律邏輯學(5名)
70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606訴訟法學④802法學綜合 606訴訟法學包括①刑事訴訟法②民事訴訟法③刑事偵查學。
報考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法律邏輯學方向的考生均選考①刑事訴訟法②民事訴訟法
報考刑事偵查學方向的考生選考①刑事訴訟法③刑事偵查學。
003經濟法學院
030107經濟法學
01經濟法
02商法
03金融法
011國際金融法律學院
030107經濟法學
04國際金融法
100

25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或203日語③607經濟法學④802法學綜合 607經濟法學由經濟法、商法組成,含金融法內容

030108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12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608環境法學④802法學綜合
004國際法學院
030109國際法學
01國際公法
02國際私法
03國際經濟法
012國際航運法律學院
030109國際法學
04國際航運法
90

15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或203日語③609國際法學④802法學綜合 報考日語語種的考生需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

005刑事司法學院
★030120司法鑒定
01法醫
02物證技術
03司法會計
04計算機與聲像資料鑒定

20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610司法鑒定④803法學綜合(鑒定)
803法學綜合(鑒定)包括:①《法學概論》、②《刑事訴訟法學》、③《訴訟證據法學》
該專業與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技術研究所聯合培養。有醫學、計算機等理工科專業背景或相關工作經驗的考生優先,本專業同時招收委培生。司法會計方向需有會計相關專業背景,復試時加試一門專業課。計算機與聲像鑒定方向復試時加試一門專業課《計算機網路》(其內容主要包括:計算機網路與信息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識。
006知識產權學院
★030121知識產權
50 ① 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或203日語③611知識產權法學④804法學綜合(知產) 804法學綜合(知產)包括:憲法學、法理學、民法學。其中憲法學、法理學合佔60分,民法學佔90分。
復試口試科目為民法和知識產權法,復試筆試科目為知識產權法。
007政治理論部
03050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10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613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④806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030505思想政治教育 10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614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④807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008政治學研究院
030201政治學理論
10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612政治學原理④805行政學原理
009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030125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
10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或203日語③617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④802法學綜合
120401行政管理 28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615公共管理學④805行政學原理
120404社會保障 14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或203日語③616社會保障學④808社保綜合 808社保綜合(含勞動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勞動法
125200公共管理碩士 50 ①無②204英語二③399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④無 專業課全國聯考
010研究生教育院
035101法律碩士(非法學)
220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或202俄語或203日語③398法碩聯考專業基礎(非法學)④498法碩聯考綜合(非法學) 專業課全國聯考
035102法律碩士(法學) 100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397法碩聯考專業基礎(法學)④497法碩聯考綜合(法學) 專業課全國聯考

附2: 2011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參考書目
020205產業經濟學:《西方經濟學》高鴻業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三版);《現代西方經濟學簡明教程》尹伯成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
030101法學理論:《西方法律思想史》徐愛國、李桂林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法理學導論》徐永康主編、顧亞璐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法理學專論》徐永康主編、蘇曉宏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030102法律史:《中國法制史》王立民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國法律制度史》丁凌華主編,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外國法制史》(第四版)(21世紀法學規劃教材)何勤華主編,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外國法制史》何勤華、李秀清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030103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憲法學》童之偉 殷嘯虎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沈福俊 鄒榮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030104刑法學:《刑法學》劉憲權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及其補充修改規定。
030105民商法學:《民法學》(高等政法院校規劃教材)彭萬林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或《民法學》高富平主編,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婚姻家庭繼承法學》許莉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近兩年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輯出版的復印報刊資料;《商法學》(高等政法院校教材)覃有土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或《商法教程》(第二版)顧功耘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030106訴訟法學:《刑事訴訟法學》(第二版)葉青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刑事訴訟法學教學研究資料匯編》(第一輯2000—2005年)葉青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民事訴訟法學》江偉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民事訴訟法案例與圖表》葉青主編,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訴訟證據法學:指引、案例與文獻》葉青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偵查學》楊正鳴主編,中國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偵查學原理》楊正鳴主編,中國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
030107經濟法學:《經濟法教程》(第二版)顧功耘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商法教程》(第二版)顧功耘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新編金融法學》唐波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證券法教程》吳弘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經濟法部分,《民商法學》商法部分。
030108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環境保護法學》(第四版)韓德培主編,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環境法原理》呂忠梅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自然資源法學》張梓太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生態主義法哲學》鄭少華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030109國際法學:《國際公法學》(第三版),王虎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近兩年《中國國際法年刊》,中國國際法學會主編,法律出版社;《國際私法學》(第二版),丁偉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近兩年《中國國際私法與比較法年刊》,中國國際私法學會、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主辦,北京大學出版社;《國際經濟法學》,朱欖葉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近兩年《國際經濟法學刊》,陳安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近兩年人大復印資料《國際法學》。
★030120司法鑒定:《中國司法鑒定製度研究》杜志淳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司法鑒定概論》,杜志淳主編,法律出版社,2010年出版;司法鑒定相關法律法規(截至2010年10月1日之前);
法醫學方向:《法醫學》閔銀龍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醫患糾紛司法鑒定理論與疑案評析》,閔銀龍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物證技術學方向:《物證技術學》徐立根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第3版。
司法會計方向:《中級財務會計學》(全國會計學術領軍後備人才組編),朱國泓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司法會計學》,於朝著,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計算機與聲像資料鑒定方向:初試:《計算機操作系統(修訂版)》,湯子瀛,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版;《資料庫系統概論》(第四版),王珊 薩師煊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版。復試:《計算機網路(第四版)》,作者:Andrew S.Tanenbaum著,潘愛民等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第4版;《信息安全原理與應用(第四版)》,作者:Charles P. Pfleeger著,李毅超等譯,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年11月第4版。
803法學綜合(司鑒):《法學概論》(第十版),吳祖謀 李雙元主編,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刑事訴訟法學》(第二版)葉青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訴訟證據法學》葉青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030121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法部分:《知識產權法(第三版)》吳漢東主編,法律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第1-24章;《知識產權法教程(第二版)》王遷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804法學綜合(知產)憲法學部分:《憲法學》童之偉、殷嘯虎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法理學部分: 《法理學導論》 徐永康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民法學部分:《民法學(第二版)》高富平主編,法律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第1-14章、第18-19章、第22-29章、39-43章。
03050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030505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陳秉公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邱偉光、張耀燦主編,教育部社會科學與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08年修訂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第3版。
★030125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社會保障法論》方樂華著,世界圖書出版社2001年版;《十大熱點事件透視勞動合同法》董保華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8月版。參考讀物: 《勞動關系的法律調整機制》董保華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社會法原論》董保華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030201政治學理論:《政治學基礎》(第二版)王浦劬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政治學概論》(第二版)孫關宏等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公共行政學》(第三版)張國慶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行政管理學》張永桃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20401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學概論》第二版,張國慶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近年來印刷的版本均可);《行政管理學》(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或者類似教材)張永桃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公共管理學》黎民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公共管理學》(或者類似教材)第二版,陳振明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20404社會保障:《社會保障學》鄭功成著,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社會保障法論》方樂華著,世界圖書出版社2001年版;《人力資源管理概論》董克用、葉向峰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勞動經濟學》曾湘泉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十大熱點事件透視勞動合同法》董保華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8月版。
▲802法學綜合我校提供法學綜合課考試大綱。
法理學部分:《法理學導論》徐永康主編、顧亞璐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四、六、九、十四、十五、十六章。
法律史部分:《中國法制史》王立民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章第一、二 、三節,第七章第二、三、四節,第十三章第一、二、三節;《外國法制史》(第四版)何勤華主編,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章、第十章。
憲法學部分:《憲法學》童之偉 殷嘯虎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四章。
刑法學部分:《刑法學》劉憲權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二章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第四章第一節、第二節,第五章第一節,第七章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第八章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第九章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第十章第二節、第四節,第十一章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第五節,第十二章第二節、第五節,第十三章第二節,第十六章第二節、第三節,第十七章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第五節、第六節,第二十四章第二節、第四節,第二十五章第二節,第二十八章第二節、第三節。
民法學部分:鄭雲瑞著《民法總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二章第一節、第四章第二節、第五章第二節、第六章第二節、第五節、第七章第三節、第十章第三節、第五節、第七節、第十一章第二節、第四節、第十二章第二節。
訴訟法學部分:《刑事訴訟法學》(第二版)葉青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五章、第七章、第十五章;《民事訴訟法學》江偉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六章、第十二章。
經濟法學部分:《經濟法教程》(第二版)顧功耘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商法教程》(第二版)顧功耘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六章第二、三、四節,第九章第一、二、四節,第十四章第一、二節,第十六章第一、二、三節。
▲專業學位聯考科目考試大綱由教育部考試中心或教育部指定相關機構組織編制(2011年版)。

④ 民訴證明責任倒置的理由

摘要:環境民事侵權是一種特殊的民事侵權行為,由於其自身的特殊性決定了在訴訟中原告的舉證責任要轉移一部分給被告。本文論述了環境侵權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倒置的一些基本問題,如舉證責任倒置的含義、在環境侵權民事訴訟中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的依據、對我國有關舉證責任倒置規定的理解等問題。本文最後還提出了在環境侵權民事訴訟中運用舉證責任倒置還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環境民事侵權 舉證責任倒置 民事訴訟

近年來,隨著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中國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全國每年發生的工業污染事故多達數千起,因環境污染和破壞而引發的民事糾紛也日漸增多。人們為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而上訴法律部門,但能獲得賠償的受害人卻是很少的。在環境侵權民事訴訟過程中,當事人雙方所承擔的舉證責任決定了雙方的敗訴風險,因此舉證責任成為訴訟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性問題。環境侵權是一種特殊的民事侵權行為,因此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在法律上有其特殊的規定。早在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便在《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適用意見》)中規定了侵權訴訟中在舉證責任方面需要特殊規定的六種情況,其中就規定了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但在這一《適用意見》中對當事人的舉證責任規定得相當籠統,在訴訟中,對原告提出的侵權事實,被告否認的,由被告負責舉證。這一規定在實際的運用操作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與麻煩。2001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定》)對環境侵權民事訴訟的雙方當事人所負的舉證責任作了詳細的規定。在訴訟過程中,應否以及如何適用舉證責任倒置成為民事案件的難點和焦點,對案件的處理有重大影響。有鑒於此,本文將對環境侵權民事訴訟中如何適用舉證責任倒置進行詳盡的論述,以資為理論和實務上作參考與運用。

一、環境民事侵權的定義及其特點

在理論研究中,很多法學家對環境民事侵權這一概念有很多不同的定義。但不管是在理論上還是在法律規定中都認為環境民事侵權是有別於一般的民事侵權,是人類活動和文明發展的產物。筆者認為,環境民事侵權是指由於人為的原因致使人類所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到了嚴重的污染或破壞,從而造成一定范圍內的公民的民事權益,如生命健康權、財產權、環境權等權益受到損害的一種特殊侵權行為。與傳統的民事侵權相比較,環境民事侵權具有以下特點:

1、侵害范圍的廣泛性。所謂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自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過的自然因素的總體,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場所,屬於人類所共有。環境中的每一個要素是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如果其中某一要素遭到破壞或污染有可能使人類生存的整個自然環境發生改變。因此,環境民事侵權的對象往往是相當地區范圍內不特定的多數人或物,而且還有可能涉及到人類的後代。

2、侵害時間的長期性。環境民事侵權行為所造成的侵害結果具有很長的潛伏期而且還不容易被發現。人類向環境排放的污染物對人體健康或財產所造成的損害一般要經過數年後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被發現。有些污染物甚至在數百年的時間里不斷地對周圍人群的人身或財產造成侵害。一般的侵權行為一旦侵害人停止實施,其侵害就停止了。但環境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是持續不斷的,不會因侵害行為的停止而立即停止,而要在環境中持續作用一定的時間。總之,環境侵權行為所造成地危害後果的潛伏期相當長,有些甚至是不可逆轉的。

3、加害行為的利益性。由於環境民事侵權始終與經濟發展相伴隨,諸如排放煙塵、傾倒廢物等污染環境的行為往往是各種創造社會財富,從事公共福利活動中的衍生行為,在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同時,還帶有相當程度的價值正當性。傳統的侵權行為一般被認為是對社會無益的行為,在價值判斷上,是一種無價值的行為。可見,在社會價值判斷方面環境民事侵權與傳統的侵權行為是不同的。而實際上,有些地區為了發展本地區的經濟,很多環境侵權行為得到了政府行政機關的許可,為違法行為提供了一種行政合法性。很多事實表明,環境侵權行為被看作是一種有價值的侵害,是一種可容許的危害。

除此以外,環境民事侵權還具有因果關系的復雜性、加害原因的多樣性、加害主體的不特定性等特點。受害人為救濟自己的合法權益而提起環境侵權民事訴訟,環境侵權民事訴訟是環境侵權的受害人為保護自己的合法民事權益,依法向人民法院對污染和破壞環境造成其權益損害的行為人提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環境侵權民事訴訟不同於一般的民事訴訟,其中一個不同之處就在於當事人的證明責任問題上採取了舉證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的一個例外原則??舉證責任倒置。

二、舉證責任倒置概述

(一)舉證責任倒置的定義

舉證責任倒置是大陸法上的一個概念,早在20世紀50-60年代,德國學者為了修正法律要件分類說的缺陷而提出了舉證責任倒置的理論。可見,舉證責任倒置與法律要件分類說理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學術界認為對法律要件分類說的修正理論就是所謂的舉證責任倒置。所謂舉證責任倒置在德國法上是指:「反方向行使」,在這個意義上不是說「本來由此方當事人承擔的證明責任轉換給彼方當事人承擔」,而是指「應由此方當事人承擔的證明責任被免除,由彼方當事人對本來的證明責任對象從相反的方向承擔證明責任」。這是對舉證責任倒置較早的定義。而在我國,《證據規定》出台之前,關於到底什麼是舉證責任倒置,理論上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說法。在《證據規定》出台後,對舉證責任倒置的理解還依然存在著分歧。一種觀點認為,舉證責任倒置就是法律要件分類說的例外;而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舉證責任倒置是「誰主張,誰舉證」原則的例外。但這兩種觀點達成了一點共識,就是都認為舉證責任倒置是證明責任分配一般原則的例外。我們對舉證責任倒置往往存在著誤解,認為在一些特殊侵權民事訴訟中證明案件事實的責任完全由相對方當事人承擔。而事實上,舉證責任倒置僅僅意味著某些特殊案件中的部分要件事實倒置給相對方當事人承擔。也就是說,如果原告所提起的是需要舉證責任倒置的特殊侵權案件,原告所需要證明的要件事實就可以適當減少,而將一些本應由原告證明的要件事實倒置給被告承擔。而被告所承擔的證明責任是從相反方向證明待證事實。比如,在一般侵權案件中,原告需舉證證明被告人主觀上存在過錯的事實,而在特殊侵權案件中,由於實行舉證責任倒置,被告人便承擔起其主觀上不存在過錯的舉證責任。筆者認為,舉證責任倒置是指一方當事人對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不由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而是由否認的當事人從相反的事實加以證明的一種證明責任分配方式。

(二)在環境侵權民事訴訟中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的依據

在前面的論述中,我們知道在《適用意見》和《證據規定》中明確的規定了在環境侵權民事訴訟中雙方當事人在提供證據方面的責任。在這里所要探討的是,究竟是什麼樣的具體原因促使立法者或司法者在環境侵權民事訴訟中需要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在傳統的民事損害賠償訴訟中,一般都要求受害人提出加害人有過錯、有損害事實、加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及受害人本人沒有過錯等證據。在環境侵權訴訟中,這樣的「舉證」對受害人來說是難以做到的。因此,法律明確規定受害人的一些舉證負擔轉移給了加害人。首先從證據距離的角度來說,加害人更容易收集證據。證據距離是指在有可能負擔舉證責任的雙方當事人之間,哪一方距離證據的源泉更近一些。在環境污染案件中,受害人本來必須證明所受的損害與加害人釋放的污染源之間有因果關系,這是根據「誰主張,誰舉證」這一舉證責任分配原則。但是,根據證據距離的理論,對特定的污染源是否會引起特定的損害後果,加害人在通常情況下比提起訴訟的受害人要更容易了解,或者說更有條件與可能予以判定。污染物從排入環境到造成損害往往有一個積累的過程,涉及到復雜的科學技術問題,受害人根本無法確定。可見,在環境侵權案件中,受害人離證據的距離比加害人更遠一些。其次從舉證能力的角度來說,加害人更有能力收集證據。舉證能力是指收集證據、調查證據、利用證據的能力。我們知道,一般對環境造成污染的加害人都是企業或工廠,它們不管從經濟實力或從技術實力來說還是在專業知識方面都要比一般的受害人要強。在環境侵權訴訟中,受害人要聘請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員來取證,這需要花費很高的費用,受害人往往難以支付。由於受到科學文化知識的限制,在大多數情況下一般的公眾或居民是缺乏對高度專業化的工藝流程的了解,在專業設備上也缺乏污染物的檢測儀器和化驗設備。最後受害人可能會遇到舉證妨礙。舉證妨礙是指負有舉證責任的一方當事人,在相對方因故意或過失行為將訴訟中存在的唯一證據滅失或無法提出,以致處於證明不能狀態的一種特殊訴訟現象。在環境侵權訴訟中,企業有可能以保守商業和技術秘密為借口,而不對外公布其生產設備、工藝流程與生產原理,這樣受害人很難獲得證據。

(三)國外環境保護法關於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

在環境侵權民事訴訟中實行舉證責任倒置與因果關系理論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由於傳統的民事因果關系理論不能在環境侵權訴訟中起到應有的作用,在環境侵害的因果關系理論研究領域中推出了一系列的理論,從而完善了傳統的民事因果關系理論。「事實推定說」的提出減輕了受害人的舉證負擔,實現舉證責任的轉移,為一些國家所援用。這一學說主張,在環境訴訟中,因果關系存在與否的舉證,無須以嚴密的科學方法,只要到達蓋然性程度即可。蓋然性就是可能性的意思,即在侵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只要有某種程度的可能性,就認為存在因果關系。日本、美國等國家的環境民事責任體制規定減輕有關過錯或者因果關系的舉證以有利於受害人。例如,美國《密執安州環境保護法》第三條規定:原告只需提出簡單的證據,證明被告已經或可能污染大氣、水等自然資源,訴訟請求便可成立。若被告否認應承擔責任,則需證明他沒有或不可能造成此污染行為;或無另外可行辦法代替其所採取的行動,而且其行動的目的是未保護這些資源免受污染。日本在處理公害糾紛中,也採用了加重加害人的舉證責任,即舉證責任倒置。

三、對我國環境侵權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倒置的理解

1992年的《適用意見》規定了在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中,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由被告承擔一定的舉證責任,這固然減輕了原告的舉證責任和法院的工作負擔及費用,但是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2001年的《證據規定》是對舉證責任倒置有關規定的突破,也是對在環境侵權訴訟中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的相關問題作了具體規定。在《證據規定》的第四條規定,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可見,在環境侵權訴訟過程中加害人要從兩方面加以舉證才能免責。一方面是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這一方面是由法律所明文規定的,其免責事由有三方面的內容:一是不可抗力因素,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如戰爭行為、自然災害等。但這一因素要成為免責事由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即損害必須完全是不可抗力因素所致,並且該損害必須是經及時採取了合理措施仍不能避免;二是第三人的過錯責任,包括第三人的故意或過失行為所導致的環境污染損害。但損害是由第三人無過錯引起的,加害人仍然應承擔賠償責任;三是環境污染損害是由受害人自身責任引起的。

另一方面是加害人要對其污染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加以舉證。我國在1989年修改頒布的《環境保護法》第41條第1款中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在這一規定中,沒有要求加害人需要有過錯與違法行為的存在為前提,即加害人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損害承擔無過錯賠償責任。無過錯責任是特殊侵權行為的歸責形式。無過錯責任與過錯責任原則在構成上的其中一個不同點就在於加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的證明責任。在環境侵權訴訟中,由受害人認定事實因果關系是相當困難的,因此在立法上規定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轉移到了加害人一方。筆者認為,在因果關系的證明責任方面我國採取的是前面所論述的「事實推定說」的理論。如果受害人能夠科學地證明損害事實與污染行為之間有聯系,而加害人不能拿出有力的證據證明這種因果關系不存在,那麼就推定有因果關系的存在。在我國的環境民事審判實踐中,實際上採用的是因果關系推定的原則,以利於受害人參加訴訟並保護其合法權益,避免過分強調直接的因果關系而導致不可知論。

四、在運用舉證責任倒置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在環境侵權民事訴訟中,雖然規定實行舉證責任倒置有利於保護被害人的利益,但這一責任分配原則在實踐中的運用應當注意一些問題:

1、舉證責任倒置只是意味著原告的部分舉證責任由被告承擔。在環境侵權訴訟中,受害人還是要對因環境污染而受到的損害事實予以舉證,同時還要證明加害人的污染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如果原告舉證已達到蓋然性的程度,而被告又無法對此舉出反證時,則不得否認因果關系的存在。可見,原告還是要對一些基本的事實加以證明。

2、在司法上法官對舉證責任倒置的適用有自由裁量權。在環境侵權訴訟中,如果原告的舉證和被告的反證都達到了蓋然性的程度,這樣勢必會動搖法官的自由心證,從而拖延訴訟,使原告的救濟遙遙無期。在訴訟中,當案件的事實處於一種真偽不明的狀態時,法官可以根據當事人雙方基於案件事實性質與取證能力之上的舉證能力,本著實現法律公正的宗旨,賦予在司法中對舉證責任倒置的自由裁量權。

3、法官應當將舉證責任倒置的情況事先告知當事人。在環境侵權民事訴訟中,盡管法律規定了加害人的舉證責任,但在實際的司法操作過程中還有很多具體的問題。在舉證責任倒置後,被告不一定明確知道所要證明的待證事實。如果法官不事先予以說明,這無異於剝奪該方當事人證明的機會,造成了證據突襲,有悖程序的公正。

4、在司法判決書中應詳細的說明舉證責任倒置的理由。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因舉證責任倒置而敗訴的一方當事人信服,減少上訴和申請再審,另一方面在敗訴一方不服倒置提出上訴時,可以使上級法院易於審查舉證責任倒置的運用是否正確。

參考資料:

(1)《論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倒置》湯維建著 載於《訴訟法學》2002年第11期

(2)《民事舉證責任倒置研究》 單國軍著 載於《訴訟法學》2002年第5期

(3)《論環境民事責任體制》呂忠梅著 載於《環境資源法論叢》第一卷

(4)《中國環境法原理》 汪勁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年6月第一版

(5)《環境法原理》 陳泉生著 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年5月第一版

(6)《2003國家司法考試法律法規匯編》 司法部國家司法考試中心編審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3年5月第一版

⑤ 在傳統的公共管理體制之下,政府在生產物品方面的利與弊

以下是一篇有關研究性論文: WTO下的政府經濟行為研究 關於中國加入WTO的《中國議定書草案》十九個條文,全部針對國家政府行為而確定,這一嚴峻的現實要求我們還對WTO規則的本質——限制政府直接或間接採取一些可能扭曲貿易流動手段的能力——具有深刻而透徹的理解。作為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幹預經濟運行規則的經濟法學,直接以政府經濟行為為研究對象。因此,WTO中關於政府經濟行為的若干規則,將對中國現行的經濟法制度和理論產生巨大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WTO與經濟法具有目的一致性、功能互補性以及規則契合性[1]。但是,長期以來,中國經濟法學的發展並為將政府經濟行為作為研究的重點,只是在近幾年才開始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2]。我們認為,目前關於經濟法理論中對於經濟法最為重要的主體——政府及其經濟行為的關注是極為不夠的。中國加入WTO以及WTO規則的本質則為經濟法學在新的視角下研究政府經濟行為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我們認為:中國經濟法學在未來若干年內應該遵循與WTO本質一致的原則,廣泛深入地展開對政府經濟行為的研究。 一、WTO對政府經濟行為的挑戰 WTO是一個以市場為走向的,提倡貿易自由化的國際組織, 通過對關稅及非關稅壁壘的消除,對政府權力的限制來鼓勵國際貿易的自由化。WTO的基本法律框架正是反映了這一價值趨向。從總體上看,WTO規則最直接的影響在於限制了政府直接或間接採取一些可能扭曲貿易流動手段的能力。WTO的四項最重要的基本原則——非歧視、互惠、市場准入和公平競爭,以及它的五項功能——促進多邊貿易協議的實施運作、為已涉及的議題提供談判場所、執行爭端解決的諒解、執行貿易政策審議機制、與世界銀行和IFM合作達到全球經濟政策決策的進一步融合。這些原則和功能首先提供了其對成員國的制度性安排框架和范圍;其次,WTO體制中各項有約束力的條約或規則進一步明確了具體領域的制度性要求。如:依WTO的規則體系,任何政策均可能被一個成員作為廢棄或損害市場准入的承諾而對之提出異議和反對。在「准自動性」的爭端解決機制下,任何一方均無法阻止專家小組或上訴機構報告的通過,從而導致要麼自行修改與WTO規則不一致的國內措施,要麼面臨賠償性措施的後果。 在這種情況下,加入WTO以後,中國現有的政府管理經濟的權力將會受到巨大挑戰。根據我們已經作出的承諾,中國政府的經濟行為必須作出重大調整,甚至是重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學者才認為「關貿總協定的規則是對我國政府權力重新定位的法律文件」[3]。 加入WTO對中國政府經濟行為的挑戰是全方位的,從經濟法研究的角度,我們將其歸結為四個方面: (一)政府經濟行為范圍、手段和方式的轉變 WTO的核心是貿易自由化,這一基本原則要求賦予市場主體自由的選擇權與自決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自主經營,在市場機制下自由貿易。這一原則首先對中國傳統的政府經濟行為的范圍和手段提出了挑戰,要求我們徹底改變長期以來政府對微觀領域的經濟活動進行直接管制的方式和對經濟活動全面干預的經濟管理范圍。比如按WTO的要求,成員國的企業凡是注冊登記後,除了有在國內市場上的銷售權以外,都享有進出口的權利。而我國現在並不是所有企業都有外貿經營權,除了外貿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外,只有一些重點企業和大型企業經過國家批准有進出口權。同樣,在進口產品的數量限制上,中國一直實行的是非關稅控制,包括進口許可證和進口配額。這些做法不僅違反貿易自由化的原則,也違背了公平貿易原則。現在,我國已作出承諾,外貿經營權要由審批制變為登記制,同時改革不規范的進口行政管理措施。同時,政府經濟行為除採用傳統的直接管制、命令與服從手段外,亦需採用一些建立在平等協商基礎上的柔性而非強制性的手段,如指導、契約、計劃(指導性、非約束性計劃)、預警、服務等,讓市場主體有更多選擇的自由。 (二)政府經濟行為的程序化和公開化 政府經濟行為的實施必然會給市場主體的貿易活動及其結果帶來影響,最終影響貿易自由化的實現。因此, WTO對程序和透明度的要求非常高,它不僅確立了以程序公正來保障實體公正的原則,而且有相當多的關於程序的具體規定,如知識產權保護、許可證的發放、反傾銷調查和反傾銷稅的徵收都有明確的程序規定,政府行使經濟管理權必須遵循既定的程序,並公開政府經濟行為的程序。這一方面可以控制政府經濟行為,解決權力過程的失控問題,防止政府經濟行為對貿易主體經濟利益的侵害,即使是有損害後果發生,也給受害主體提供補救的渠道;另一方面,貿易主體可以合理預測政府經濟行為對自身利益可能帶來的影響以便作出有利的經濟決策。而在我國,政府經濟行為的程序與透明度都十分有限,這將是更大的挑戰。 政府經濟行為中最為大量和最具影響力的是通過制定和發布具有普遍拘束力的規范性文件對不特定多數人的行為進行管制。而目前可能扭曲市場功能的重要途徑也就是人們通常所稱的「紅頭文件」。根據我國有關組織法的規定,國務院可以發布行政法規,國務院各部門及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可以規定行政措施、發布決定和命令;《地方組織法》第61條規定,鄉鎮人民政府可以發布決定和命令。這些「行政措施」、「決定」、「命令」等都是行政規范性文件,它們的范圍廣、數量大、層次多。過去,這些規范性文件公布的范圍有限、有的甚至就沒有公布、也沒有法定的公布程序和公布方式。但是,在加入WTO以後,凡是與貿易有關的規范性文件都將接受透明度原則和貿易審查機制的約束,如果不符合WTO規則,極有可能引發貿易爭端,啟動爭端解決機制,甚至有可能引發貿易制裁。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政府經濟行為如何實現程序化和高透明度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三)政府經濟行為終局性的喪失 WTO為了保證自由貿易目標的實現,規定了較為全面的司法審查制度。司法審查作為一個普遍適用的原則,也就是說,與WTO成員國政府行為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均可以請求成員國國內法院通過司法審查的方式尋求救濟。這一原則對我國政府經濟行為的終局權威性提出了挑戰。 根據我國現行法律的規定,司法審查的范圍僅限於法律規定的具體行政行為,主要是侵害公民財產權、人身權的行為;司法審查的內容僅為合法性審查,不涉及行為的合理性或適當性。並且,我國法律還規定有一些行政終局裁定的行政行為。這些規定與WTO的司法審查原則是直接沖突的。WTO司法審查的范圍既包括抽象的政府經濟行為,如GATS第6條第2款(a)項規定,「每個成員應維持或按照實際可能,盡快地建立司法的、仲裁的或行政的法庭或程序,在受影響的服務提供者的請求下,對影響服務貿易的行政決定作出迅速審查,並在請求被證明合理時給予適當的補救」。根據GATS的上述規定,中央、地方或者行使行政權力的非政府團體在作出影響服務貿易的抽象行政行為時,應當接受司法審查。又要求將部分終局裁決行為須納入司法審查范圍, 根據行政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規定,目前我國有關終局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的規定主要如商標法第22條、第27條、第29條、第35條的規定,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第15條的規定,行政復議法第14條、第30條第2款的規定等。根據WTO和中國的承諾,應當接受司法審查的行為包括獲得或者頒發進出口許可證、許可或配額有關的行為,為保障措施或國際收支目的或針對不公平貿易而採取的措施,以及TRIPs和GATS有關條款所指的行政行為等。當事人如果對這些行為不服申請國務院裁決後,應當可以申請司法審查,除非國務院放棄接受申請並作出裁決的權力。 (四)政府經濟行為統一性的強化 自由貿易必須有平等的競爭環境和統一的市場規則,WTO的各種規則最終都為統一的國際大市場而建立,因此,成員國政府必須承擔的一項義務就是保障WTO規則的統一實施。《貨物貿易總協定》第34條第12款明確規定:「締約方應當採取一切可能採取的適當措施,保證在它的領土以內的地區政府和當局、地方政府和當局能夠遵守本協定的各項規定。」《中國議定書草案》也專門承諾:「中國政府保證WTO協定以及本議定書在其整個關稅領土內,包括國家一級以下政府部門,統一實施。」從理論上講,我國的國家結構、立法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為WTO規則的統一事實提供了保障。但從現實上看,愈演愈烈的地方保護主義對WTO規則的統一實施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地方保護主義表現在經濟方面,是地方政府從當地的經濟利益和財政利益出發,對於本地與外地的貿易和其他經濟往來進行不適當的干預,如對本地資源的輸出加以禁止、對外地產品實行打壓或封鎖,以圖保護當地的局部利益。地方保護主義造成國內的統一市場遭受嚴重破壞,各地區自成體系、各自為政、各自為戰,市場分割,互築藩籬、阻塞流通、重復建設、盲目發展。地方保護主義也使競爭的公平性破壞殆盡,各個地區、各個行業、各個企業的條件、環境、實施的政策都不同,在地方的庇護下,優勢企業不能參與競爭,劣勢企業和劣勢產品可以安然度日,無需面對競爭。地方保護主義在執法和司法中的表現也十分突出,一些地方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名,保護本地的非法產業,如制假售假、假冒商標;一些地方制定「土政策」,實行區域性或行業性保護,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等等。從本質上講,地方保護主義是人為的而不是經濟發展所必然存在的,是行政的強制性封鎖而不是市場的自發運動。地方保護主義的盛行,從根本上違背了WTO的貿易自由原則,不利於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也不利於中國參與國際大市場的競爭。由於地方保護主義與WTO的公平競爭原則、不歧視原則和透明度原則等基本原則相沖突,必須堅決加以糾正。 二、政府經濟行為規范的經濟法意義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WTO作為一種特殊的法律機制,它的直接目的在於排除政府行為對自由貿易的干擾,是對各成員國政府經濟權力的一種限制,它所設計的各項制度以及以貿易報復為手段的爭端解決機制都是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服務的。在中國,如果沒有與WTO規則體系相適應的法律規則,我們加入WTO以後將十分被動。 但是,只要我們簡要回顧一下中國現代史,就可以看到政府經濟行為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以及按照政府經濟行為規范為核心的新思路構建經濟法理論框架的重要意義。 (一)對中國政府經濟行為的基本認識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作為以計劃經濟為主要特徵的社會主義國家,政府一直在經濟生活中發揮著主導作用,並形成了一種高度行政化的經濟運行體制。在這種體制中,所有重要和重大宏觀經濟決策的理論突破和方案出台都源於中央政府內部,並通過行政網路和強制手段迅速擴散到經濟各領域,各經濟主體為貫徹中央政府決策而啟動;在經濟運行過程中,生產資料所有權歸各級政府掌握,人事任免權也在各級政府手中,一旦宏觀經濟形勢出現緊急情況,政府則依據龐大而有效的行政網路迅速強制地進行緊急剎車,宏觀經濟形勢的控制權又回歸到政府手中。換言之,啟動中國經濟的主體是中央政府,制動中國經濟的主體還是中央政府。在啟動之後,制動之前的中國經濟是行政約束下的「不完全」經濟運行。沿著這一線索,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政府——中國經濟運行的中樞。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政府經濟行為直接左右著中國經濟的啟動、運行、剎車的全過程。現實的中國經濟不能忘記,也無法完全擺脫歷史的慣性。 中國現階段正在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實質上也就是各種市場經濟主體與國家之間權力的調整與再分配,即企業自主權的不斷擴大,對應於政府對企業行政干預和調控權力的逐步萎縮。但不能因此就把這種政府對企業行政干預和支配權力弱化的趨勢推演為政府經濟行為和經濟職能總體弱化,並據此認為,體制改革將逐步否定政府經濟行為的意義。我們知道,改革作為利益關系的調整和利益格局的重新構造,必須首先樹立一個絕對權威的主體來制定政策,操縱各種經濟桿杠,推動改革的進程。毫無疑問,這個主體只能是國家。也就是說,經濟管理的許可權過於集中於政府,但改革這種狀況還是只能依靠政府的干預與權威,政府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的行為特點仍極大地影響著經濟改革的進程。且不論在市場發育成熟的私有制國家,由政府經濟行為所體現的國家干預仍然是全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單就中國的實際情況而言,我國企業在過去舊體制下完全依附和從屬於國家的這種狀況雖然在改革中有了很大變化。然而,無論是現在企業模式轉換階段,還是將來企業模式成熟、定型階段,企業的完全自主獨立都是不可想像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濟改革的事實就表明,企業行為仍是處於從屬和次生的地位。改革的實際進展取決於政府權力的讓與。在改革初期的擴權、放權中,企業只是擴權、放權的客體;在後來廣泛推行的承包制中,雖然給予企業討價還價的權力,但從本質上說,承包制仍然是企業對政府要求的一種允諾。此外,企業自發的各種改革要求也只有在政府的許可下才具有意義。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問題不在於政府是否允許企業獨立,而在於企業實際上不能完全獨立。這除了宏觀上分層管理的緣故外,還由於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國家直接控制著資源所有權、資產所有權這樣的事實。只要國家所有權不完善,就不會有完全發達的生產要素市場,而只要生產要素市場不完全,企業就不會中斷對國家的依賴。更何況,國際經驗已經證實,不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必須參加國際競爭,但從其與世界市場和國際分工的關系來看,這些國家同目前各發達國家相比,明顯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這正是不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所面臨的一大矛盾。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從世界一些後起國家的工業化經驗看,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加強國家的作用,即充分發揮政府 在工業化過程中的作用,前蘇聯、日本、前西德、東南亞國家等都是這方面的例子。中國是世界上生產力不發達的國家之一,我國的國內企業生產水平同發達國家、甚至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企業都存在著很大差距,在這種情況下,單純依靠各企業自身力量在國際市場上競爭是很難有所作為的,必須依靠政府通過一系列措施以及雄厚的資產實力來扶植國內企業的發展,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可以斷言,政府經濟行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被忽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如果說在改革以前,政府經濟行為主宰著整個社會經濟運行過程的話,那麼,在改革中政府經濟行為仍然是決定著改革整個進程的核心與中樞力量。 (二)規范政府經濟行為的經濟法意義 現代市場經濟是有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政府承擔著廣泛的宏觀經濟管理職能;同時,政府又以其直接和間接控制的社會經濟資源同企業、消費者一道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由政府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功能以及多重角色所決定,政府本身即作為經濟體系結構中的「內生變數」而存在,成為社會制度演進、變遷的內在動力。因此,政府在影響經濟運行中的巨大作用要求設置完備的制度框架和行為規則來保證政府經濟行為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正確性,作為研究國家干預經濟運行的法律規范體系的經濟法,當然要研究政府經濟行為及其法律規范問題。然而,在過去相當長時期內,經濟法學界對於政府經濟行為卻研究不足,重視不夠,諸多經濟法論著幾乎沒有政府經濟行為研究的內容。這種只注重研究經濟法規則、規范體系及其結構的現象不僅直接影響到經濟法理論研究的深入,而且與現代法學由「法即規則」向「法即行為」[4]重心發展的道路相左,亦與政府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日趨重要的現實不相符合。事實上,研究規范化運作的政府經濟行為具體作用領域、方式與手段等問題,即是對現代經濟法政府(國家)干預、調控經濟運行這一本質的詳細闡釋與分析,例如,政府經濟行為的發動階段體現政府幹預、調控經濟運行的動機與目標;實施階段體現政府在一定動機驅使和目標引導下所採取的行為方式與手段;完成階段體現政府目標得以滿足、實現的程度與效果。從政府經濟行為這個嶄新的角度考察經濟法的觀念與制度,能夠確立政府經濟行為作為核心范疇的地位,在相當程度上突破、拓寬經濟法基礎理論的傳統研究領域。 注釋: [1] 參見呂忠梅、鄢斌《面向WTO發展中國經濟法》,載於《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 [2] 我於1994年開始申報有關政府經濟行為研究的課題,但始終被認為不是法學研究的內容而遭淘汰,經過三年多的努力,1997年司法部批准了這一課題。課題申報的過程清楚地反映了經濟法學界對政府經濟行為研究意義的認識程度。現該課題成果:《規范政府之法——政府經濟行為的法律規則》已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3] 沈敏榮《WTO與中國經濟法的發展》,載於《現代法學》2001年第4期。 [4] 張文顯:《法學基本范疇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26頁。 太多了,您可以到以下做參考: 希望對您有幫助吧。 回答時間:2011-10-24 0:13:10

⑥ 趙立新的學術研究

(一)近五年承擔的學術研究課題
1.參加呂忠梅教授主持的司法部「法治建設與法學理論」一般項目:《稅法基礎理論問題研究》,排名第二
2.參加李進才教授主持的國家十五重點計劃項目:「規模與速度——高等教育與資本市場關系研究」,主持子項目「高等教育與資本對接法律問題研究」
3.參加呂忠梅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重大項目:《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環境侵權問題研究》,參與全國性調研和論文寫作工作
4.主持湖北省教育廳十五教育科學規劃項目:《高校管理中的大學生權利保護法律問題研究》
5.主持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湖北省發展循環經濟的法律對策研究》
6.參加趙興教授主持的武漢市社科基金項目:《武漢市國有資產授權運營機構內部治理結構研究》排名第二
7.參加李臘生教授主持的北省教育廳省級教學研究項目:《高校人文素質類公共選修課課程體系研究》排名第四
8.參加張發坤教授主持的武漢市國資委委託項目:《安全與效率:國有獨資公司治理中的法律問題研究》,排名第二
9.參加楊衛東校長主持的武漢市兩型社會建設研究項目:《兩型社會的內涵與建設途徑》,初稿統稿人
10.主持武漢市市屬高校科研項目:《兩型社會建設中的社區參與機制研究》
11.參加國家重大社會科學項目《環境友好型的環境侵權救濟機制研究》
12.參加中美合作《環境與健康法律項目》研究工作。
(二)公開發表的學術成果(包括論文、作品、專利、教材等)
1.《現代稅收正義的憲政基礎》獨撰、《社會主義研究》(中文核心)2005年第2期;
2.《高等教育與資本市場價值關系的法律分析》獨撰、《黑龍江高教研究》(中文核心)、2005年第8期;
3. 《科技法之創新價值芻議》獨撰、《科技進步與對策》(全國中文核心)2005年第5期;
4. 《建設信用武漢的幾點法律思考》獨撰、《理論月刊》(人文社科核心)、2003年第3期;
5.《論構建我國產業安全保障法律體系》第一作者、《湖北社會科學》(人文社科核心)、2004年第12期;
6.《論我國國有資產授權營運的法律規范》第一作者、《理論月刊》(人文社科核心)、2004年第9期;
7. 《稅權的憲政邏輯》,獨撰、《政治與法律》、中文核心、2007年第1期 8.《論WTO與中國產業立法》,《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9.《稅收本質的法律闡釋》獨撰、《江漢大學學報》、2005第1期;
10.《論產業法的地位》獨撰、《江漢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11.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法理念》獨撰、《江漢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12.《高等教育與資本市場對接問題的法律思考》,獨撰,載李進才主編《運用資本市場推進高等教育——中國高等教育發展速度、規模與資本市場關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月版;
13. 《稅法的憲政之維》第二作者、載《財稅法論叢》第5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4.《兩型社會的發展邏輯與制度路徑》獨撰,載《江漢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15.《作為目的與工具的環境權》獨撰,載《十六大與21世紀中國發展之路》、武漢出版社、2003年;
16. 《ADR之司法正義價值及其運行機制選擇》,獨撰,載《江漢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17.《湖北省發展環境經濟的法律對策思考》,獨撰,載《法律前沿》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版;
18.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的經濟法使命》獨撰、《載和諧社會之經濟法治理念》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版;
19.主編:《社會和諧之經濟法治理念——湖北省經濟法研究會第八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版;
20:副主編:《經濟法》教材一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版;
21.主編《經濟法》教材一部,中國政法大字出版社2009年版。
(三)獲得的學術研究表彰
2004年湖北省法學會經濟法研究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三等獎
2006年湖北省法學會經濟法研究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2007年全國法院系統第十九屆學術論文三等獎
2008年湖北省法院系統學術論文二等獎
2009年湖北省法院系統學術論文三等獎

⑦ 要寫篇關於政府經濟行為研究的論文,請問政府經濟行為包括哪些提供公共物品算嗎

以下是一篇有關研究性論文:

WTO下的政府經濟行為研究

關於中國加入WTO的《中國議定書草案》十九個條文,全部針對國家政府行為而確定,這一嚴峻的現實要求我們還對WTO規則的本質——限制政府直接或間接採取一些可能扭曲貿易流動手段的能力——具有深刻而透徹的理解。作為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幹預經濟運行規則的經濟法學,直接以政府經濟行為為研究對象。因此,WTO中關於政府經濟行為的若干規則,將對中國現行的經濟法制度和理論產生巨大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WTO與經濟法具有目的一致性、功能互補性以及規則契合性[1]。但是,長期以來,中國經濟法學的發展並為將政府經濟行為作為研究的重點,只是在近幾年才開始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2]。我們認為,目前關於經濟法理論中對於經濟法最為重要的主體——政府及其經濟行為的關注是極為不夠的。中國加入WTO以及WTO規則的本質則為經濟法學在新的視角下研究政府經濟行為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我們認為:中國經濟法學在未來若干年內應該遵循與WTO本質一致的原則,廣泛深入地展開對政府經濟行為的研究。

一、WTO對政府經濟行為的挑戰

WTO是一個以市場為走向的,提倡貿易自由化的國際組織, 通過對關稅及非關稅壁壘的消除,對政府權力的限制來鼓勵國際貿易的自由化。WTO的基本法律框架正是反映了這一價值趨向。從總體上看,WTO規則最直接的影響在於限制了政府直接或間接採取一些可能扭曲貿易流動手段的能力。WTO的四項最重要的基本原則——非歧視、互惠、市場准入和公平競爭,以及它的五項功能——促進多邊貿易協議的實施運作、為已涉及的議題提供談判場所、執行爭端解決的諒解、執行貿易政策審議機制、與世界銀行和IFM合作達到全球經濟政策決策的進一步融合。這些原則和功能首先提供了其對成員國的制度性安排框架和范圍;其次,WTO體制中各項有約束力的條約或規則進一步明確了具體領域的制度性要求。如:依WTO的規則體系,任何政策均可能被一個成員作為廢棄或損害市場准入的承諾而對之提出異議和反對。在「准自動性」的爭端解決機制下,任何一方均無法阻止專家小組或上訴機構報告的通過,從而導致要麼自行修改與WTO規則不一致的國內措施,要麼面臨賠償性措施的後果。

在這種情況下,加入WTO以後,中國現有的政府管理經濟的權力將會受到巨大挑戰。根據我們已經作出的承諾,中國政府的經濟行為必須作出重大調整,甚至是重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學者才認為「關貿總協定的規則是對我國政府權力重新定位的法律文件」[3]。

加入WTO對中國政府經濟行為的挑戰是全方位的,從經濟法研究的角度,我們將其歸結為四個方面:

(一)政府經濟行為范圍、手段和方式的轉變

WTO的核心是貿易自由化,這一基本原則要求賦予市場主體自由的選擇權與自決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自主經營,在市場機制下自由貿易。這一原則首先對中國傳統的政府經濟行為的范圍和手段提出了挑戰,要求我們徹底改變長期以來政府對微觀領域的經濟活動進行直接管制的方式和對經濟活動全面干預的經濟管理范圍。比如按WTO的要求,成員國的企業凡是注冊登記後,除了有在國內市場上的銷售權以外,都享有進出口的權利。而我國現在並不是所有企業都有外貿經營權,除了外貿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外,只有一些重點企業和大型企業經過國家批准有進出口權。同樣,在進口產品的數量限制上,中國一直實行的是非關稅控制,包括進口許可證和進口配額。這些做法不僅違反貿易自由化的原則,也違背了公平貿易原則。現在,我國已作出承諾,外貿經營權要由審批制變為登記制,同時改革不規范的進口行政管理措施。同時,政府經濟行為除採用傳統的直接管制、命令與服從手段外,亦需採用一些建立在平等協商基礎上的柔性而非強制性的手段,如指導、契約、計劃(指導性、非約束性計劃)、預警、服務等,讓市場主體有更多選擇的自由。

(二)政府經濟行為的程序化和公開化

政府經濟行為的實施必然會給市場主體的貿易活動及其結果帶來影響,最終影響貿易自由化的實現。因此, WTO對程序和透明度的要求非常高,它不僅確立了以程序公正來保障實體公正的原則,而且有相當多的關於程序的具體規定,如知識產權保護、許可證的發放、反傾銷調查和反傾銷稅的徵收都有明確的程序規定,政府行使經濟管理權必須遵循既定的程序,並公開政府經濟行為的程序。這一方面可以控制政府經濟行為,解決權力過程的失控問題,防止政府經濟行為對貿易主體經濟利益的侵害,即使是有損害後果發生,也給受害主體提供補救的渠道;另一方面,貿易主體可以合理預測政府經濟行為對自身利益可能帶來的影響以便作出有利的經濟決策。而在我國,政府經濟行為的程序與透明度都十分有限,這將是更大的挑戰。

政府經濟行為中最為大量和最具影響力的是通過制定和發布具有普遍拘束力的規范性文件對不特定多數人的行為進行管制。而目前可能扭曲市場功能的重要途徑也就是人們通常所稱的「紅頭文件」。根據我國有關組織法的規定,國務院可以發布行政法規,國務院各部門及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可以規定行政措施、發布決定和命令;《地方組織法》第61條規定,鄉鎮人民政府可以發布決定和命令。這些「行政措施」、「決定」、「命令」等都是行政規范性文件,它們的范圍廣、數量大、層次多。過去,這些規范性文件公布的范圍有限、有的甚至就沒有公布、也沒有法定的公布程序和公布方式。但是,在加入WTO以後,凡是與貿易有關的規范性文件都將接受透明度原則和貿易審查機制的約束,如果不符合WTO規則,極有可能引發貿易爭端,啟動爭端解決機制,甚至有可能引發貿易制裁。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政府經濟行為如何實現程序化和高透明度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三)政府經濟行為終局性的喪失

WTO為了保證自由貿易目標的實現,規定了較為全面的司法審查制度。司法審查作為一個普遍適用的原則,也就是說,與WTO成員國政府行為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均可以請求成員國國內法院通過司法審查的方式尋求救濟。這一原則對我國政府經濟行為的終局權威性提出了挑戰。

根據我國現行法律的規定,司法審查的范圍僅限於法律規定的具體行政行為,主要是侵害公民財產權、人身權的行為;司法審查的內容僅為合法性審查,不涉及行為的合理性或適當性。並且,我國法律還規定有一些行政終局裁定的行政行為。這些規定與WTO的司法審查原則是直接沖突的。WTO司法審查的范圍既包括抽象的政府經濟行為,如GATS第6條第2款(a)項規定,「每個成員應維持或按照實際可能,盡快地建立司法的、仲裁的或行政的法庭或程序,在受影響的服務提供者的請求下,對影響服務貿易的行政決定作出迅速審查,並在請求被證明合理時給予適當的補救」。根據GATS的上述規定,中央、地方或者行使行政權力的非政府團體在作出影響服務貿易的抽象行政行為時,應當接受司法審查。又要求將部分終局裁決行為須納入司法審查范圍, 根據行政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規定,目前我國有關終局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的規定主要如商標法第22條、第27條、第29條、第35條的規定,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第15條的規定,行政復議法第14條、第30條第2款的規定等。根據WTO和中國的承諾,應當接受司法審查的行為包括獲得或者頒發進出口許可證、許可或配額有關的行為,為保障措施或國際收支目的或針對不公平貿易而採取的措施,以及TRIPs和GATS有關條款所指的行政行為等。當事人如果對這些行為不服申請國務院裁決後,應當可以申請司法審查,除非國務院放棄接受申請並作出裁決的權力。

(四)政府經濟行為統一性的強化

自由貿易必須有平等的競爭環境和統一的市場規則,WTO的各種規則最終都為統一的國際大市場而建立,因此,成員國政府必須承擔的一項義務就是保障WTO規則的統一實施。《貨物貿易總協定》第34條第12款明確規定:「締約方應當採取一切可能採取的適當措施,保證在它的領土以內的地區政府和當局、地方政府和當局能夠遵守本協定的各項規定。」《中國議定書草案》也專門承諾:「中國政府保證WTO協定以及本議定書在其整個關稅領土內,包括國家一級以下政府部門,統一實施。」從理論上講,我國的國家結構、立法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為WTO規則的統一事實提供了保障。但從現實上看,愈演愈烈的地方保護主義對WTO規則的統一實施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地方保護主義表現在經濟方面,是地方政府從當地的經濟利益和財政利益出發,對於本地與外地的貿易和其他經濟往來進行不適當的干預,如對本地資源的輸出加以禁止、對外地產品實行打壓或封鎖,以圖保護當地的局部利益。地方保護主義造成國內的統一市場遭受嚴重破壞,各地區自成體系、各自為政、各自為戰,市場分割,互築藩籬、阻塞流通、重復建設、盲目發展。地方保護主義也使競爭的公平性破壞殆盡,各個地區、各個行業、各個企業的條件、環境、實施的政策都不同,在地方的庇護下,優勢企業不能參與競爭,劣勢企業和劣勢產品可以安然度日,無需面對競爭。地方保護主義在執法和司法中的表現也十分突出,一些地方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名,保護本地的非法產業,如制假售假、假冒商標;一些地方制定「土政策」,實行區域性或行業性保護,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等等。從本質上講,地方保護主義是人為的而不是經濟發展所必然存在的,是行政的強制性封鎖而不是市場的自發運動。地方保護主義的盛行,從根本上違背了WTO的貿易自由原則,不利於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也不利於中國參與國際大市場的競爭。由於地方保護主義與WTO的公平競爭原則、不歧視原則和透明度原則等基本原則相沖突,必須堅決加以糾正。

二、政府經濟行為規范的經濟法意義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WTO作為一種特殊的法律機制,它的直接目的在於排除政府行為對自由貿易的干擾,是對各成員國政府經濟權力的一種限制,它所設計的各項制度以及以貿易報復為手段的爭端解決機制都是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服務的。在中國,如果沒有與WTO規則體系相適應的法律規則,我們加入WTO以後將十分被動。

但是,只要我們簡要回顧一下中國現代史,就可以看到政府經濟行為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以及按照政府經濟行為規范為核心的新思路構建經濟法理論框架的重要意義。

(一)對中國政府經濟行為的基本認識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作為以計劃經濟為主要特徵的社會主義國家,政府一直在經濟生活中發揮著主導作用,並形成了一種高度行政化的經濟運行體制。在這種體制中,所有重要和重大宏觀經濟決策的理論突破和方案出台都源於中央政府內部,並通過行政網路和強制手段迅速擴散到經濟各領域,各經濟主體為貫徹中央政府決策而啟動;在經濟運行過程中,生產資料所有權歸各級政府掌握,人事任免權也在各級政府手中,一旦宏觀經濟形勢出現緊急情況,政府則依據龐大而有效的行政網路迅速強制地進行緊急剎車,宏觀經濟形勢的控制權又回歸到政府手中。換言之,啟動中國經濟的主體是中央政府,制動中國經濟的主體還是中央政府。在啟動之後,制動之前的中國經濟是行政約束下的「不完全」經濟運行。沿著這一線索,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政府——中國經濟運行的中樞。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政府經濟行為直接左右著中國經濟的啟動、運行、剎車的全過程。現實的中國經濟不能忘記,也無法完全擺脫歷史的慣性。

中國現階段正在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實質上也就是各種市場經濟主體與國家之間權力的調整與再分配,即企業自主權的不斷擴大,對應於政府對企業行政干預和調控權力的逐步萎縮。但不能因此就把這種政府對企業行政干預和支配權力弱化的趨勢推演為政府經濟行為和經濟職能總體弱化,並據此認為,體制改革將逐步否定政府經濟行為的意義。我們知道,改革作為利益關系的調整和利益格局的重新構造,必須首先樹立一個絕對權威的主體來制定政策,操縱各種經濟桿杠,推動改革的進程。毫無疑問,這個主體只能是國家。也就是說,經濟管理的許可權過於集中於政府,但改革這種狀況還是只能依靠政府的干預與權威,政府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的行為特點仍極大地影響著經濟改革的進程。且不論在市場發育成熟的私有制國家,由政府經濟行為所體現的國家干預仍然是全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單就中國的實際情況而言,我國企業在過去舊體制下完全依附和從屬於國家的這種狀況雖然在改革中有了很大變化。然而,無論是現在企業模式轉換階段,還是將來企業模式成熟、定型階段,企業的完全自主獨立都是不可想像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濟改革的事實就表明,企業行為仍是處於從屬和次生的地位。改革的實際進展取決於政府權力的讓與。在改革初期的擴權、放權中,企業只是擴權、放權的客體;在後來廣泛推行的承包制中,雖然給予企業討價還價的權力,但從本質上說,承包制仍然是企業對政府要求的一種允諾。此外,企業自發的各種改革要求也只有在政府的許可下才具有意義。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問題不在於政府是否允許企業獨立,而在於企業實際上不能完全獨立。這除了宏觀上分層管理的緣故外,還由於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國家直接控制著資源所有權、資產所有權這樣的事實。只要國家所有權不完善,就不會有完全發達的生產要素市場,而只要生產要素市場不完全,企業就不會中斷對國家的依賴。更何況,國際經驗已經證實,不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必須參加國際競爭,但從其與世界市場和國際分工的關系來看,這些國家同目前各發達國家相比,明顯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這正是不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所面臨的一大矛盾。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從世界一些後起國家的工業化經驗看,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加強國家的作用,即充分發揮政府 在工業化過程中的作用,前蘇聯、日本、前西德、東南亞國家等都是這方面的例子。中國是世界上生產力不發達的國家之一,我國的國內企業生產水平同發達國家、甚至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企業都存在著很大差距,在這種情況下,單純依靠各企業自身力量在國際市場上競爭是很難有所作為的,必須依靠政府通過一系列措施以及雄厚的資產實力來扶植國內企業的發展,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可以斷言,政府經濟行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被忽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如果說在改革以前,政府經濟行為主宰著整個社會經濟運行過程的話,那麼,在改革中政府經濟行為仍然是決定著改革整個進程的核心與中樞力量。

(二)規范政府經濟行為的經濟法意義

現代市場經濟是有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政府承擔著廣泛的宏觀經濟管理職能;同時,政府又以其直接和間接控制的社會經濟資源同企業、消費者一道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由政府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功能以及多重角色所決定,政府本身即作為經濟體系結構中的「內生變數」而存在,成為社會制度演進、變遷的內在動力。因此,政府在影響經濟運行中的巨大作用要求設置完備的制度框架和行為規則來保證政府經濟行為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正確性,作為研究國家干預經濟運行的法律規范體系的經濟法,當然要研究政府經濟行為及其法律規范問題。然而,在過去相當長時期內,經濟法學界對於政府經濟行為卻研究不足,重視不夠,諸多經濟法論著幾乎沒有政府經濟行為研究的內容。這種只注重研究經濟法規則、規范體系及其結構的現象不僅直接影響到經濟法理論研究的深入,而且與現代法學由「法即規則」向「法即行為」[4]重心發展的道路相左,亦與政府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日趨重要的現實不相符合。事實上,研究規范化運作的政府經濟行為具體作用領域、方式與手段等問題,即是對現代經濟法政府(國家)干預、調控經濟運行這一本質的詳細闡釋與分析,例如,政府經濟行為的發動階段體現政府幹預、調控經濟運行的動機與目標;實施階段體現政府在一定動機驅使和目標引導下所採取的行為方式與手段;完成階段體現政府目標得以滿足、實現的程度與效果。從政府經濟行為這個嶄新的角度考察經濟法的觀念與制度,能夠確立政府經濟行為作為核心范疇的地位,在相當程度上突破、拓寬經濟法基礎理論的傳統研究領域。

注釋:
[1] 參見呂忠梅、鄢斌《面向WTO發展中國經濟法》,載於《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

[2] 我於1994年開始申報有關政府經濟行為研究的課題,但始終被認為不是法學研究的內容而遭淘汰,經過三年多的努力,1997年司法部批准了這一課題。課題申報的過程清楚地反映了經濟法學界對政府經濟行為研究意義的認識程度。現該課題成果:《規范政府之法——政府經濟行為的法律規則》已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3] 沈敏榮《WTO與中國經濟法的發展》,載於《現代法學》2001年第4期。

[4] 張文顯:《法學基本范疇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26頁。

太多了,您可以到以下做參考:
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8792

希望對您有幫助吧。

⑧ 呂忠梅的人物榮譽

1993年被評來為湖北省重點學科帶自頭人;
1995年被評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999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
2000年被評為湖北省跨世紀學術帶頭人;
2002年榮膺第三屆中國「十大中青年法學家」稱號;
2004年當選2003年度全國海內外有影響力的「十大女傑」之一;
2005年入選「中國法學名家」;
2009年被評為「2008中國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
曾獲得司法部、教育部優秀教材一、二等獎,司法部、教育部、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科技進步獎等省部級優秀科研成果獎20餘項。

⑨ 華東政法法律考研

華東政法大學
2009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招生簡章

二、招生人數、學制及學習方式
我校 2009 年擬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約 850 名(含統考生、聯考生、推薦免試生),具體招生人數以當年國家下達的招生規模為准。學習方式為全日制,學制三年,學習期限可延長到五年。

三、報考條件
1 、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德良好、身體健康、年齡不超過四十周歲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和往屆本科畢業生。
2 、同等學力考生的報考條件: A 、獲得國家承認的高職高專學歷後,經兩年或兩年以上( 2007 年 9 月 1 日以前畢業); B 、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 425 分以上)或者取得普通高校專升本或自學考試本科六門以上主幹課程合格證書(由本科院校教務處或自學考試部門蓋章證明)。
3 、對國家承認學歷的本科結業生、成人高校應屆本科畢業生(不含自考生和網路教育學生),按上述同等學力的報考條件報考。
4 、法律碩士專業學位只招收非法學專業畢業的考生(下列 13 個專業不得報考:法學、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經濟法、勞動改造法、商法、公證、法律事務、行政法、律師、涉外經濟與法律、知識產權法、刑事法)。
5 、已獲得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的人員,只能報考委託培養或自籌經費的碩士生。
6 、在校研究生、國防生報考需徵得所在學校同意。

四、報名辦法
碩士研究生招生入學考試採用網上報名與現場確認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1 、網上報名 考生在網報時間內( 10 月 10 日— 31 日)通過互聯網登錄到「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網址: http://www.yz.chsi.com.cn ),按報名網站的提示和要求如實填寫本人報名信息,選擇方便的報考點。考生必須在相應的欄目內正確填寫所報考專業的研究方向、選考科目及其對應的代碼。
2 、現場確認 考生在現場確認時間內( 11 月 10 日— 14 日)攜帶本人的身份證(或軍官證)、本科畢業證書(應屆生憑學生證,同等學力者提供相關材料)確認報考資格,並辦理交費和現場圖像採集等手續。 在上海參加入學考試的考生到華東政法大學進行現場確認,在外地參加入學考試的考生到各省(市、自治區)高校招生辦公室指定的報名點進行現場確認。
3 、如考生在報名時採取弄虛作假手段而取得報考、錄取資格的,一經查實,即按有關規定取消其報考、錄取資格。

五、考試
1 、入學考試分初試和復試。
2 、考試時間由教育部在當年招生通知中規定(具體時間詳見准考證)。
3 、考試地點由報名點另行通知。
4 、全國統考的初試科目:政治理論、外國語和兩門業務課(詳見招生目錄)。其中政治理論、外國語、數學的考試大綱由教育部制訂並由教育部統一命題,其餘的業務課由學校自行命題(學校提供考試參考書目或大綱)。各科的考試時間均為 3 小時。政治理論、外國語滿分各 100 分,兩門業務課滿分各 150 分。
5 、法律碩士聯考初試科目:政治理論、外國語、專業基礎(含刑法、民法)專業綜合(含法理、憲法、中國法制史)。其中政治理論、外國語使用全國統考試卷,兩門業務課的命題由教育部考試中心承辦。
6 、復試辦法和程序一般在 4 月中旬公布,復試主要考核考生的專業知識掌握程度、綜合素質能力和創新精神。復試採取差額復試,方式為筆試和口試相結合。外語聽力和口語測試在復試中進行,成績計入復試總成績。
7 、除「法律碩士聯考」的同等學力考生外,其他以同等學力資格(以報名時為准)報考的考生,在復試時須加試兩門所報專業的本科主幹課程。

六、調劑
初試成績符合教育部復試基本要求,但因招生名額限制無法復試的考生,可以申請調劑。調劑復試的具體要求均以初試結束後教育部發出的當年錄取工作通知的規定為准。屆時,考生可通過「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調劑服務系統填寫報考調劑志願。

七、體格檢查
考生復試時按規定到指定的二級甲等以上(含二級甲等)醫院進行體格檢查。

八、錄取
1 、按照「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保證質量、寧缺毋濫」的原則,根據國家下達的招生規模、考生入學考試的成績(含初試和復試)並結合其平時學習成績和思想政治、業務素質以及身體健康狀況擇優確定錄取名單。
2 、錄取類別分為計劃內(非定向、定向)、計劃外(自籌經費、委託培養)等形式。錄取前,定向、委託培養的考生需單位、學校和考生三方之間簽署培養合同,入學時其人事檔案、戶口等關系不轉入學校;非定向、自籌經費的考生需簽署錄取協議書,入學時其人事檔案必須轉入學校,戶口可按需要同時遷移。

九、培養費用
產業經濟學、政治學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社會保障六個專業對錄取為國家計劃內碩士生每學年收取學雜費 5000 元,國家計劃外委託培養和自籌經費碩士生每學年收取培養費 8000 元。 民商法學、經濟法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國際法學、法律碩士五個專業對錄取為國家計劃內碩士生每學年收取學雜費 7000 元,國家計劃外委託培養和自籌經費碩士生每學年收取培養費 10000 元,其他法學各專業上述費用分別為 6000 元和 9000 元。

十、畢業生就業
定向或委託培養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均回原定向或委託單位。 非定向和自籌經費碩士生畢業時與用人單位採取「雙向選擇」的方式,落實就業去向,學校負責辦理就業派遣手續。

十一、其他
1 、學校為研究生設立「助教、助研、助管」等三助崗位,研究生可通過自己的工作獲得相應的津貼。學校為在校生設立多種獎學金,為困難學生設立困難補助和銀行貸款等,資助研究生完成學業;學校另設新生獎學金,對被錄取的第一志願的優秀碩士研究生,給予獎勵。
2 、我校所有專業均可接收推薦免試研究生,接受推免生的人數不超過我校當年招生計劃總數的百分之十。
3 、有關招生信息請隨時關注我校研究生招生主頁 www.law.ac.cn ,如有變動,以報名期間研究生招生辦公室公布的信息為准。

十二、聯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長寧校區萬航渡路 1575 號 17 號樓 103 室
聯系部門: 研究生招生辦公室
郵政編碼: 200042
電話: 021 - 62071672 62071561 62071605
傳真: 021 - 62071672
email : [email protected]

2009 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入學考試科目

專業代碼、名稱及研究方向
人數
考試科目
備注

020205 產業經濟學
1 1
① 101 政治理論② 20 1 英語③ 303 數學三④ 801 經濟學
各專業的招生人數以當年國家下達的招生規模為准(下同)。

030101 法學理論
1 8
① 101 政治理論② 20 1 英語③ 601 法學理論④ 802 法學綜合
802 法學 綜合(含法理學、法律史、憲法學、 刑法學、民法學、訴訟法學、經濟法學 )。

030102 法律史

01 中國法制史

02 中國法律文化

03 外國法制史

04 西方經濟法制史
24

① 101 政治理論② 20 1 英語或 202 俄語或 203 日語③ 602 法律史④ 802 法學綜合

030103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01 中國憲法

02 行政法學

03 立法學

04 教育法學
3 0
① 101 政治理論② 20 1 英語③ 603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④ 802 法學綜合

030104 刑法學

01 刑法學

02 犯罪學

03 青少年犯罪研究
65

① 101 政治理論② 20 1 英語③ 604 刑法學④ 802 法學綜合

030105 民商法學
9 4
① 101 政治理論② 20 1 英語或 203 日語③③ 605 民商法學④ 802 法學綜合

030106 訴訟法學

01 刑事訴訟法

02 民事訴訟法

03 刑事偵查學
55

① 101 政治理論② 20 1 英語③ 606 訴訟法學④ 802 法學綜合
606 訴訟法學包括① 刑事訴訟法 ② 民事訴訟法 ③ 刑事偵查學。

報考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方向的考生均選考 ① 刑事訴訟法 ② 民事訴訟法

報考刑事偵查學方向的考生選考 ① 刑事訴訟法 ③ 刑事偵查學。

030107 經濟法學

01 經濟法

02 商法

03 勞動法
94

① 101 政治理論② 20 1 英語或 203 日語③ 607 經濟法學④ 802 法學綜合

030108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1 2
① 101 政治理論② 20 1 英語③ 608 環境法學④ 802 法學綜合

030109 國際法學
9 2
① 101 政治理論② 20 1 英語或 203 日語③ 609 國際法學④ 802 法學綜合
報考日語語種的考生需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

★ 030120 司法鑒定

01 法醫

02 物證技術

03 司法會計

04 計算機與聲像資料鑒定

20

① 101 政治理論② 20 1 英語③ 610

司法鑒定④ 803 法學綜合 ( 鑒定)

803 法學綜合 (鑒定)包括:①《法學概論》、②《刑事訴訟 法學》、③《民事訴訟法學》、④《訴訟證據法學》

該專業與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技術研究所聯合培養。 有醫學、計算機等理工科專業背景或相關工作經驗的考生優先,本專業同時招收委培生。司法會計方向需有會計相關專業背景,復試時加試一門專業課。計算機與聲像鑒定方向復試時加試一門專業課《計算機網路》。

★ 030121 知識產權
2 2
• 101 政治理論② 20 1 英語或 203 日語③ 611 知識產權法學④ 804 法學 綜合( 知產)
804 法學 綜合( 知產)包括 ①法學基礎(含憲法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民事訴訟法學);②專業基礎(民法學、普通物理、普通化學任選其一)。同等條件下 有法語背景的優先。

030201 政治學理論
7
① 101 政治理論② 20 1 英語③ 612 政治學原理④ 805 行政學原理

03050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7
① 101 政治理論② 20 1 英語③ 613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④ 806 馬克思主義 基本原理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7
① 101 政治理論② 20 1 英語③ 614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 ④ 807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120401 行政管理
1 8
① 101 政治理論② 20 1 英語③ 615 公共管理學④ 805 行政學原理

120404 社會保障
1 2
① 101 政治理論② 20 1 英語或 203 日語③ 616 社會保障學④ 808 勞動法與人力資源管理
808 勞動法與人力資源管理(含勞動經濟學、勞動法、人力資源管理) 。

030180 法律碩士
2 20
① 101 政治理論② 201 英語或 202 俄語或 203 日語 ③ 398 法碩基礎④ 498 法碩綜合

研究生入學考試參考書目

020205 產業經濟學 : 《西方經濟學》高鴻業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 年版(第三版);《現代西方經濟學簡明教程》尹伯成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

030101 法學理論 : 《現代西方法理學》沈宗靈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 年版;《法理學導論》徐永康主編、顧亞璐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法理學專論》徐永康主編、蘇曉宏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年版。

030102 法律史 : 《 中國法制史》王立民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中國法律制度史》丁凌華主編,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外國法制史》(第四版)( 21 世紀法學規劃教材)何勤華主編,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外國法制史》何勤華、李秀清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2 年版。

030103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 《憲法學教程》殷嘯虎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沈福俊、鄒榮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年版。

030104 刑法學 : 《刑法學》劉憲權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及其補充修改規定。

030105 民商法學 : 《民法學》(高等政法院校規劃教材)彭萬林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或《民法學》高富平主編,法律出版社 2008 年版;《婚姻家庭繼承法學》許莉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近兩年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輯出版的復印報刊資料;《商法學》(高等政法院校教材)覃有土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或《商法教程》(第二版)顧功耘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

030106 訴訟法學 : 《刑事訴訟法學》(修訂版)葉青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刑事訴訟法學教學研究資料匯編》(第一輯 2000—2005 年)葉青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年版;《民事訴訟法學》江偉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 年版;《民事訴訟法案例與圖表》葉青主編,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訴訟證據法學:指引、案例與文獻》葉青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年版;《偵查學》楊正鳴主編,中國方正出版社 2007 年版;《偵查學原理》楊正鳴主編,中國方正出版社 2007 年版。

030107 經濟法學 : 《經濟法教程》(第二版)顧功耘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商法教程》(第二版)顧功耘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

030108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 《環境保護法學》(第四版)韓德培主編,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環境法原理》呂忠梅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 年版;《自然資源法學》張梓太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年版;《生態主義法哲學》鄭少華著,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030109 國際法學 : 《國際公法學》(第二版)王虎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國際私法學》丁偉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國際經濟法學》朱欖葉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年版;近兩年人大復印資料《國際法學》。

★ 030120 司法鑒定: 《 中國司法鑒定製度研究》杜志淳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2 年 4 月第 1 版;司法鑒定相關法律法規(截至 2008 年 10 月 1 日 之前);《法醫學》閔銀龍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7 年 2 月第 1 版;《物證技術學》徐立根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 年 5 月第 2 版第 1 次印刷。《法學概論》(第十版),吳祖謀 李雙元主編,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刑事訴訟法學》(修訂版)葉青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民事訴訟法學》江偉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 年版;《訴訟證據法學》葉青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

★ 030121 知識產權: 《憲法學教程》殷嘯虎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俞子清主編,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民事訴訟法學》江偉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 年版;《民法學》高富平主編,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或《普通物理學》黃新民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年版,或《普通化學》馬家舉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3 年版;《知識產權法學》吳漢東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年版。

030201 政治學理論 : 《政治學基礎》王浦劬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政治學概論》孫關宏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3 年版;《公共行政學》張國慶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年版;《行政管理學》張永桃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03050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 「 三個代表 」 重要思想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版。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陳秉公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面向 21 世紀)課程教材,邱偉光、張耀燦主編,教育部社會科學與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7 月第 1 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2008 年修訂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年 2 月第 3 版。

120401 行政管理 : 《行政管理學概論》第二版,張國慶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年版(近年來印刷的版本均可);《行政管理學》(面向 21 世紀課程教材,或者類似教材)張永桃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公共管理學》黎民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公共管理學》(或者類似教材)第二版,陳振明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 年版。

120404 社會保障 : 《社會保障學》鄭功成著,商務印書館 2000 年版;《社會保障法論》方樂華著,世界圖書出版社 2001 年版;《勞動關系的法律調整機制》董保華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1 年版;《人力資源管理概論》董克用、葉向峰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 年版;《勞動經濟學》曾湘泉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3 年版。

030180 法律碩士 : 《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聯考考試指南》第八版,全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組編,曾憲義總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8 年版;《 2008 年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聯考考試大綱》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司法部法規教育司聯合制定,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8 年版。

▲ 802 法學綜合我校提供法學綜合課考試大綱。 法理學部分: 《法理學導論》徐永康主編、顧亞璐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第二、四、六、九、十四、十五、十六章。

法律史部分: 《中國法制史》王立民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二章第一、二 、三節,第七章第二、三、四節,第十三章第一、二、三節;《外國法制史》(第四版)何勤華主編,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三章、第十章。

憲法學部分: 《憲法學要義》殷嘯虎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年版,第五章。

刑法學部分: 《刑法學》劉憲權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第二章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第四章第一節、第二節,第五章第一節,第七章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第八章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第九章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第十章第二節、第四節,第十一章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第五節,第十二章第二節、第五節,第十三章第二節,第十六章第二節、第三節,第十七章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第五節、第六節,第二十四章第二節、第四節,第二十五章第二節,第二十八章第二節、第三節。

民法學部分: 鄭雲瑞著《民法總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年出版,第二章第一節、第六章第五節、第八章第二節、第十章第六節。

訴訟法學部分: 《刑事訴訟法學》(修訂版)葉青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五章、第七章、第十五章;《民事訴訟法學》江偉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 年版,第六章、第十二章。

經濟法學部分: 《經濟法教程》(第二版)顧功耘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第三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商法教程》(第二版)顧功耘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版,第六章第二、三、四節,第九章第一、二、四節,第十四章第一、二節,第十六章第一、二、三節。

熱點內容
原告虛假借款事實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3 20:47:42 瀏覽:381
農業種植公司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3 19:58:22 瀏覽:752
不斷推進法治 發布:2025-09-13 19:45:05 瀏覽:17
套印印章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13 19:43:11 瀏覽:226
2017技術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3 19:40:17 瀏覽:949
泉州市豐澤區法院 發布:2025-09-13 19:34:04 瀏覽:667
從法的產生對訴訟法進行定義 發布:2025-09-13 19:17:56 瀏覽:420
為什麼說婚姻法不保護女性 發布:2025-09-13 19:14:05 瀏覽:712
勞動法的調整對象包括哪些 發布:2025-09-13 19:08:36 瀏覽:733
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 發布:2025-09-13 18:57:47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