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明商法
① 海洋文明誰提出的
人類文明是由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共同構成的。海洋文明一詞最早出現在李二和《舟船的誕生》一文中,後被國內外學界陸續引用。 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是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中華古代文明,就是由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而成的。陸上的火與石斧創造出了舟船,舟船的水上活動又推動了大陸文化的發展。獨木舟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它不僅體現了人類生產力的發展程度,以及整個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而且為人類海洋文化的發展,開辟了一個嶄新的紀元。 人類的特性,就是對未知世界的探求與渴望。 人類對水的依賴是如此的強烈。只要有水流經過,人類就會逐水漂航。古埃及的尼羅河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及古代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文明,莫不緣此而生。同樣,在海洋上,只要有海島(在人們的視野)出現,人們就會乘舟船逐島而去,從而建立起陸海之間的文化交往。古代中國的文化,就是這樣被一步步傳播到世界各地的。 中國不僅是一個國土廣袤的大陸國家,黃河、長江做為母親河哺育了中華民族並使中國以其古老的文明著稱於世;中國同時又是一個具有漫長海岸線和遼闊海洋的海洋國家。偉大的中華民族同地中海國家一樣,都是人類海洋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內涵豐富的海洋文化,是人類歷史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不僅早在7000年之前就創造了輝煌的航海歷史,而且遠在7000年頻繁而漫長的航海中,把最早的人類文明、古代文化和科學技術帶到了美洲和世界各地(李二和《中國水運史》緒論)。 這是由世界各地先後出土和發掘的大量的、歷代文物及世界各國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對歷代古文獻資料的研究,包括多次有關中國海洋文化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結果所達成的共識。 在我國浙江餘姚縣的河姆渡遺址,出土了五支木槳。其中一支殘長為62.4厘米,殘寬為10.8厘米;另一支殘長為92厘米,殘寬9厘米。經碳14測定,五支木槳距今年代為7000年左右,屬母系氏族社會遺物。同層出土的還有近百種動植物和帶有榫卯和企口板結構的房屋建築所用的木料遺存,還有炭化稻粒等。這證明,漁獵和採集在當時的經濟生活中,仍然起著十分重要的輔助作用。河姆渡遺址位於杭州灣以南的寧紹平原,姚江從遺址的西部和南部流過,南為四明山,與河姆渡隔江相望。遺址海拔僅3—4米,在古代可能是一片汪洋或低窪的沼澤地。值的特別注意的是,在出土木槳的槳柄與槳葉結合處,陰刻有弦紋和斜線紋圖飾。由此證明,如此雕工精細的木槳,決不是最原始的,當有一個漫長的發展和演化過程。那麽原始木槳的出現,應當更早一些,可能在8000年左右(李二和《中國水運史》第1章中就作了大膽的推論)。無獨有偶,同樣是在浙江杭州,在蕭山跨湖橋新石器遺址,又出土挖掘出了一隻獨木舟。經碳14測定,這只木舟的距今年代為7500—8000年,這恰與我們在《中國水運史》中的推斷相吻合。應當說這是一個驚人的發現,這是我國迄今發掘到的一隻最早的獨木舟(李二和《海上七千年》)。 那麽,人們不僅要問:舟船的起源到底在何時?誰是舟船的發明者? 這在古代浩繁的典籍中,說法卻不一。 《山海經海內經》中說,番(凡)禺始作舟。《墨子》說,是巧垂。《呂氏春秋》卻說是舜的臣子虞姁(於許)。《發蒙記》中又說是舜的另一個臣子伯益。《世本》中又說,是黃帝的兩個臣子共鼓、貨狄。《易經·系辭下》說:「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說黃帝「劊木為舟,剡木為楫,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 另外,我國遠古文獻中對舟船的記載也很多。《世本》中,有巴人乘土船浮夷水(今清江)之說;《爾雅·釋水》:「庶人乘泭」、「並木以渡」;《國語·齊語》中說「方舟設泭;《越絕書》中說「方船設泭,乘桴洛河」;《論語·公冶長》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等都是古代對舟筏的記載。 馬克思曾說:「一般說來,勞動過程只要稍有一點發展,就已經需要經過加工的勞動資料。」而「火和石斧通常已經使人們能夠製造獨木舟。」古代中國舟船文化的史實恰恰證明了這一點。《世本》說:「古者觀落葉以為舟」;《淮南子》說:「見竅(翹)木浮而知為舟。」「浮」的現象和概念賦予了人們美好的想像;導致人們去「刳木」,使其變輕易浮,從而產生了獨木舟。 但不管怎麼說,無論是誰發明的,無管是怎樣一種說法,它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獨木舟的出現,直觀地說明了古代中國人民在舟船科技與海洋文化方面非凡的發明和創造力;她擴大了人類的生存空間,同時也揭開了人類水運歷史的序幕、揭開了舟船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序幕。 近年來,我國和世界各地出土的有關與中國古代舟船文化有關的文物、歷史遺存越來越多。 除了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雕花木槳,和杭州蕭山跨湖橋遺址出土的8000年前的獨木舟,在江蘇武進出土的戰國時期的特大獨木舟,至今陳列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還有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沉船等,都分別訴說著古代中國的航海技術和發展水平。 那麼,舟船文化的發生與發展,是不是一件獨立的事情?當然不是。她既是人類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又直接推動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與提高,幾乎影響了人類所有科學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在長島縣廣鹿島吳家村,出土了「杯底舟形器」;丹東東溝縣馬家店後窪濱海的新石器遺址中,出土了距今6000年前的仿舟陶器,同時還有伴出的骨魚鉤、骨魚叉和重達兩公斤的石網墜,以及距今5000年前的鯨魚頸椎骨等。1976年,在遼東半島大連沿海的郭家村新石器遺址中,也出土了仿舟陶器;1973年,湖北宜都紅花套還出土了距今5600多年的陶船。在浙江吳興錢山漾遺址中,出土了一隻距今為4700年前的青楓木木槳;在陝西寶雞北首嶺,發倔出了一件船型彩陶壺,上面繪制有展開的精密網紋。這當然是古人用船拉網捕魚的又一物證。迄今為止,光是在武昌、漢陽等地就發現了數千處新石器文化遺址,其出土的文物大多與舟船、水和海洋有關。 位於南部渤海水域的山東長島縣,更是海洋文化的搖藍。這里發掘出土了從舊石器到鐵器時代的一系列重要文化遺存。其中新石器時代遺址有33處。在黑山北庄遺址中,發掘出兩座四五十人的合葬墓,一座以海螺鋪身,顯然為海洋葬俗。裡面出土的彩陶以紅花黑彩的波浪形紋為主,當與水居有關。更有大量的貝殼和魚骨。所有出土的文物,無不反映出我國母系氏族社會,漁獵生活重要的社會特徵。
② 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區別是什麼
一是復必須要領先於人類社會的制發展,二是這種領先必須主要得益於海洋文化,而不是其它文化。
③ 海洋文明
1、文明,按《辭海》的解釋:「指人類社會進步狀態,與『野蠻』相對。」國外也有與此相類似的定義。(1)本文取文明的這一定義,對海洋文明作出這樣的界定:海洋文明是人類歷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經濟發展、社會制度、思想、精神和藝術領域等方面領先於人類發展的社會文化。
2、海洋文明是人類歷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經濟發展、社會制度、思想、精神和藝術領域等方面領先於人類發展的社會文化。所以,一種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稱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領先於人類社會的發展,二是這種領先主要得益於海洋文化,兩者缺一不可。
3、埃及不是海洋文明。一種文明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海洋,甚至有比較發達的海洋文化,並不一定是海洋文明。古埃及靠海,但其文明的發展主要得益於尼羅河;古巴比倫也靠近海洋,但其文明的發展主要得益於兩河;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
4、我們可以總結出海洋文明的三大特點:第一個特點是開放性。海洋文明不是一種閉關自守的文明,而是一種不斷從異質文化汲取營養的文明。海洋文明的開放是多方位的。從經濟上講,它是一種對外貿易依賴型的文明,發展海外市場,開拓海外殖民地成為這種文明的最重要的經濟要求。從人口流動上講,它在不斷吸收外來人口的同時,又不斷向外殖民。人口的流動改良了人種的素質,又促進了文化和思想的開放。
海洋文明的第二個特點是它的文化的多元性。容忍異質文化和多種文化共存和競爭成了這種文明開放性的補充。多種文化的共存使每一種文化都隨時意識到競爭的存在,為了在競爭中取得優勢,都要設法不斷發展,以發展求生存。由於海洋的分隔,希臘文化的各個實體保持了它的多樣性。多樣性促進了競爭,而競爭又促進了發展。同時又是由於海洋的保護,使每一個城邦都有可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點而又可以有選擇地吸收他人的優點。文化的多元性體現在一個政治實體內部就是容忍個體發展自己的個性和創造性,它的政治體現就是民主制,雅典就是它的典型的代表。希臘的活力就在於文化的多元性。
海洋文明的第三個特點是它的原創性和進取精神。人從陸地進入海洋本身就意味著一種挑戰,征服海洋會培養和激發人的創新和進取精神。古希臘人較少有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束縛。從希臘神話中可以看出,在希臘人的眼中,沒有誰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甚至神也是如此。大多數的神的行為更像一群頑皮的孩子,主神宙斯的行為也不檢點,沒有很高的權威。神和人都不是因其已有的地位而是因其事功的獨一無二性而受到頌揚。
④ 大河文明與海洋文明的區別 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
西方來文明產生於海洋文明,希臘源文明和愛琴海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搖籃,之後誕生的羅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一個揮之不去的夢想,羅馬又孕育了基督教,基督教使西方世界凝聚在一起。海洋文明有其開放性;向外拓展和商業貿易;以法制為基礎的城邦政治;文化的多樣性等。
印度文明和中國文明是都起源於大河文明,恆河是印度文明的搖籃,黃河和長江是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大河文明的特徵是封閉性;農耕經濟;村落社會與中央集權專制國家。
古代亞非文明也被稱為大河文明。古代北非和亞洲的大河流域,沃野千里,灌溉便利,獨特的農耕環境為人類的生存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大河流域成為人類文明的發源地。農業是這些地區最主要的生產部門,中國等古代國家就是在農業經濟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並表現出自己的文明特徵。大部分燦爛的古代文化遺產都是由大河文明創造的。
海洋文明則表現為征服、殖民、開拓、進取、冒險等等。他們同洶涌的大海斗爭,這些民族不會滿足於現狀,他們有著拓展的眼光,去接觸、嘗試和征服新發現的事物。
⑤ 海洋文明的基本簡介
生命的起源一直是科學家們研究的課題,從現在的研究成果看,普遍認為生命起源於海洋。水是生命活動的重要成分,海水的庇護能有效防止紫外線對生命的殺傷。大約在45億年前,地球就形成了。大約在38億年前,當地球的陸地上還是一片荒蕪時,在咆哮的海洋中就開始孕育了生命--最原始的細胞,其結構和現代細菌很相似。大約經過了1億年的進化,海洋中原始細胞逐漸演變成為原始的單細胞藻類,這大概是最原始的生命。由於原始藻類的繁殖,並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和二氧化碳,為生命的進化准備了條件。這種原始的單細胞藻類又經歷億萬年的進化,產生了原始水母、海棉、三葉蟲、鸚鵡螺、蛤類、珊瑚等,海洋中的魚類大約是在4億年前出現的。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它為生命的誕生進化與繁衍提供了條件;海洋是風雨的故鄉,它在控制和調節全球氣候方面發揮有重要的作用;海洋是資源的保護,它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和無窮盡的資源;海洋是交通的要道,它為人類從事海上交通,提供了經濟便捷的運輸途徑;海洋是現代高科技研究與開發的基地,它為人們探索自然奧秘,發展高科技產業提供了空間。
海洋文明,是人類歷史上領先於人類發展的社會文化。文明,則按《辭海》的解釋是:「指人類社會進步狀態,與『野蠻』的相對」。而廣義的文化概念,是指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文化。具體的講,海船、航海、有關海洋的神話、風俗和海洋科學等都是海洋文化。海洋文化與海洋文明有著很大的區別。海洋文明的二個基本特徵是:一是必須要領先於人類社會的發展,二是這種領先必須主要得益於海洋文化,而不是其它文化。也就是說海洋文明是指在人類歷上諸多方面領先人類社會發展的文化。
但是,靠近海洋,不等於就有海洋文明。即使有較發達的海洋文化,也不一定是海洋文明。古埃及靠近海洋,但其文明主要得益於尼羅河文明。古巴比倫也靠近海洋,但其主要得益於兩河文明。中國有漫長的海岸線,也創造了豐富的海洋文化,但也算不上海洋文明,而是地道的黃河文明,即大河文明。
在世界歷史上,真正能算得上是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國家就是古希臘,夠得上大河文明的代表性國家就是古代中國。其它國家都不具備條件。後來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美國等,從嚴格意義上講都不具備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國家。他們充其量是海洋大國,雖然也產生了輝煌的海洋文化,但不具備代表性的海洋文明的國家。海洋文明的剛性條件:一是社會必須是開放性的;二是必須是文明古國;三是各種文明可以相互轉換;四是擴張是溫和的人性化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殖民主義擴張和帝國主義的佔領;五是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藝術方面有系統的成果以及與海洋有關的神話、海洋遠航的手段等。本來中國可以具備海洋文明國家的條件,但海洋文明不連續。所以古希臘最具代表性。
古代希臘地處地中海東部。它的地理范圍以希臘半島為中心,包括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西部沿海愛奧尼亞群島以及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等。它的自然地理條件是多山環海,地勢崎嶇不平,僅有若干個小塊平原,但又多為關山所阻隔。土地不適合種植糧食作物,而適合種植葡萄和橄欖。海岸曲折、島嶼密布。海產資源比較豐富。
古希臘的氣候純屬於地中海氣候,溫和宜人。特殊的地理條件,對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關山所阻隔的小塊平原,造就了典型的「小國寡民的城邦」,也決定了古希臘人只有通過商業貿易才能維持其生存和發展,而這種貿易只能是海外貿易,這又決定了古希臘人工商航海業居主導地位的民族特性。
古希臘商業航海貿易遵循「以平等交換」為原則的商業行為。加之,商業貿易的發展要求自由的環境,進而又促使古希臘人「平等觀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古希臘「小國寡民的城邦」意識,一旦人口的增加而無法負荷時,古希臘人就自然而然的到海外去拓展,開展頻繁的航海貿易活動。航海使古希臘人練就了勇於開拓,善於求索的民族性格。造就了開拓、求索的民族精神,同時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海洋文化,並使希臘成為西方文明的旗幟和搖籃。這一切都與古希臘的自然地理、生存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古希臘海洋文明,實際上是一種綜合了古代東西方文明諸因素之後而發展起來的新型海洋文明,它對以後地中海地區及整個世界歷史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具體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藝術、神話傳說及航海技術和手段等方面。
⑥ 海洋文明與大陸文明的各自特徵
海洋文明
人類歷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經濟發展、社會制度、思想、精神和藝術領域等方面領先於人類發展的社會文化。領先於人類社會的發展,這種領先主要得益於海洋文化。
大陸文明
1、中國大陸文明是獨特的、唯一的,其主要原因在於中國地理上的封閉性。
2、中國文明不但是最古老的,也是最獨特的。中國是第一個養蠶並將纖細的的蠶絲製成精美絲製品的國家,也是唯一不用動物乳汁和乳製品供人們普遍使用的重要文明。
3、祖先拜祭從遠古時代就一直是中國宗教獨特的重要特徵。
(6)海洋文明商法擴展閱讀
人類文明是由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共同構成的。海洋文明一詞最早出現在李二和《舟船的誕生》一文中,後被國內外學界陸續引用。
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是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中華古代文明,就是由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而成的。陸上的火與石斧創造出了舟船,舟船的水上活動又推動了大陸文化的發展。
獨木舟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它不僅體現了人類生產力的發展程度,以及整個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而且為人類海洋文化的發展,開辟了一個嶄新的紀元。人類的特性,就是對未知世界的探求與渴望。
⑦ 海洋文明的定義和特點是什麼
意思是中國是海洋大國 鄭和下西洋 中國古代航海業發達與印度通商 絲綢之路與其他阿內拉伯國家互通商貿 所以中國容是大陸文明兼有海洋文明
地中海沒有太平洋大 而且它被陸地包圍著 只能與地中海沿岸進行交流 所以地中海文明非海洋文明的正宗
⑧ 大陸文明和海洋文明孰優孰劣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受到文化的影響,對於中國的小夥伴來說,我們說到的文化主要是大陸文化,因為大陸文化是一種地勢等為主要特點劃分的文化類型,與之對應的是海洋文化,或者說叫做海洋文明,針對的主要是一些沿海的國家。那麼大陸文明和海洋文明,哪一個更好一點呢?
大陸文明和海洋文明都是人類發展歷史上的良知,燦爛的文化類型,是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思考的,同時每一種文明都有它燦爛的一面,我們都應該去欣賞,去研究它的發展,而不是說去給他評斷哪一個好,哪一個差,這一點本身就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