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萬民法圖片

萬民法圖片

發布時間: 2021-03-05 21:17:36

⑴ 羅馬法的起源發展完善

羅馬法,是羅馬共和國及羅馬帝國所制定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羅馬法的歷史開始於東羅馬帝國時期,於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時期達到鼎盛。

體系特點

羅馬法是現今許多國家法律體系的基礎。所謂的「民法」就起源於羅馬法。在歐洲的大陸法系國家以及南美洲的許多國家都因為法國民法典而與羅馬法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適用普通法系統的國家和地區,羅馬法的影響比較小。

羅馬法的起源是著名的十二銅表法(公元前449年)。在此之後,羅馬法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經過幾個世紀,其形成了今天許多國家的法律的基石。

例如,羅馬法提出了契約和侵權行為的不同之處。而在此之前(如古代希臘法),契約的不履行被簡單地視為一種侵權。另外,羅馬法也提出了佔有(一種事實狀態:某人擁有某種物體)與所有權(一種權利:某人可以對物體做任何行為)的區別。還有,現代的契約概念就來源於羅馬法中的合意規定。

羅馬法分為本國國民所適用的「市民法」以及使用與外國人的「萬民法」,後者就是現在的國際私法的起源。

羅馬法反映出當時羅馬帝國的現實。羅馬執政官保證了法律能夠適應一個迅速膨脹的帝國不斷變化的需求。但是,這種變化仍然是在傳統的價值體系下完成的。執政官並不重新修改法典,而是通過新的解釋或者修訂來解決新的問題。這種對傳統的依賴以及對變動的懷疑態度正是羅馬人的思維特點。

編纂過程

狄奧多西一世皇帝於公元438年將帝國的法律匯編成《狄奧多西法典》(Codex theodosianus)。這部匯編只是把君士坦丁大帝(306年-337年)之後的歷任皇帝所簽署的憲令進行匯集。一個世紀後,查士丁尼大帝對大部分羅馬法進行了重新整理匯總,編纂成一部有四部分構成的《民法大全》(Corpus Iuris Civilis,又譯作「國法大全」)。該法典是羅馬法的集大成者。

第一部分為《法典》(Codex),收集了自哈德良皇帝(117年-138年)以後的各代皇帝敕令。第二部分為《學說匯纂》(Digesta或Pandectae),收集了羅馬帝政時代被賦予「解答權」的法律學者們的學說。這一部分共有50卷,費時3年,於533年完成。皇帝也同時命令編輯了一本法學入門教材《法學階梯》(Iustiniani Institutiones),這部教材非常經典,以至於到今天仍然作為法學學生的使用書籍。該書有四卷構成,旨在對學習羅馬法的學生提供一個概覽。與普通教科書不同,該書的內容被賦予了法律的效力。這部教材也是《民法大全》的第三部分。查士丁尼死後,法學家們整理其在位期間頒布的憲令,定為一編,名為《新律》(Novellae Constitutiones Justiniani)。《新律》共收有百餘條,以希臘文和拉丁文兩種文本行世,流傳至今的有152條。1583年,法國法學家丹尼斯·高第弗洛依首次使用《民法大全》(Corpus Juris Civilis)來指稱包括《新律》在內的查士丁尼編纂的全部法典。

在整個編纂工程完成之後,任何對於《民法大全》的評論或者其他立法都被禁止。

羅馬法的發展被分成三個歷史時期:羅馬王國,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第一個時期即法律訴訟(legis actiones)時期包括王國及共和國的初期。公元前3世紀羅馬法進入程式訴訟(formulas)時期。從元首制羅馬帝國早期開始,羅馬法進入了最後一個階段,就是法律認知(cognition)時期。

後世影響

在此之後的1500年間,《民法大全》被列入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學生必讀書目之中,成為了世界上最具有影響力的法學著作之一。19世紀德國法學家耶林,說羅馬人曾三次征服世界,頭一次以武力,再一次以宗教,末一次以法律。

⑵ 中考歷史的知識網路圖或者記憶方法。

框架很重要,買本小冊子就可以了,我們高中用的叫《名校直通車》好像哈,但專那隻是看哈結構,屬最重要的是看書,一遍一遍的看,仔細看。答題的時候要注意知識的串聯,還有,平時注意比較記憶,相關的全部拿到一塊兒記。。。其實屬於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祝你金榜題名哈。。。

⑶ 羅爾斯的奮斗史

約翰·羅爾斯(1921-2002),被譽為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政治哲學家,先後執教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康奈爾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擔任過美國政治與社會哲學家協會主席以及美國哲學協會東部地區主席,並榮獲1999年度美國國家人文科學獎章。

1971年他的第一部著作《正義論》出版後,成為哲學和政治學等專業學生的必讀書目。據說當時的西方學者人手一冊,幾乎所有的政治哲學著作中都要提到羅爾斯的名字。目前該書已被譯成27種語言、售出四十餘萬冊。如今,斯人已逝,但是那瘦削的身影依然在政治哲學的殿堂中高高佇立,令人仰視,他那親切而帶些羞澀的笑容依舊溫暖著所有仰慕者的心靈。

童年埋下正義的種子

1921年2月21日,羅爾斯出生於巴爾的摩一個富裕的知識分子家庭。其父威廉·李是一位自學成才的傑出律師和憲法專家,也是當時馬里蘭州州長艾伯特·里奇的密友和非正式顧問。母親安娜·埃布爾曾任婦女選民聯盟巴爾的摩分部的主席。羅爾斯受母親的影響巨大,她爭取婦女權利的工作引起了羅爾斯後來對於婦女平等權利的關注。

雖然衣食無憂,但他的童年卻還是遭遇了兩次悲劇。在連續的兩年中他的兩個弟弟因為從他那裡傳染了疾病——分別染上了白喉和肺炎——而相繼離世。悲傷的記憶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靈。羅爾斯後來提起,正是這些不幸使得他的口吃進一步加重而困擾其一生。兩個弟弟的相繼離世使年少的羅爾斯感受到命運的冷酷無情,也使他對弱勢群體有了一種特別的關切。他也開始把目光投向周圍的黑人,並和一個黑人孩子成為好友,但這受到了母親的反對。父親也像他那個階層的人一樣懷有種族偏見。種族和階級問題又進入了他的腦海。有一次隨家人在緬因州度假時,他發現了當地的窮苦白人受教育的機會和人生前景遠不及他。在多年之後,他在《正義論》中寫到,由社會制度決定了人們不同的社會地位和不同的生活前景。這是一種特別深刻的不平等,需要正義原則來進行調節。童年的經歷似乎已經註定了他今生的使命。

在二戰中死裡逃生

二戰爆發時,羅爾斯進入了普林斯頓大學。在對化學、數學甚至藝術史一一嘗試之後,他最後選擇了哲學,並遇到了其大學時代最重要的老師馬爾科姆。1941年夏季二人的初次見面以羅爾斯提交的論文被嚴厲批評和退回而告終,但這反而強化了他對哲學的興趣。1943年1月,聰敏而勤奮的羅爾斯以最優成績提前一個學期從哲學系畢業。一個月後他接受軍訓並成為太平洋戰場的一名步兵,先後在新幾內亞、菲律賓和日本服役,度過了他一生中並不愉快的兩年戎馬生涯。其間有一次差點遭到日軍伏擊,但是幸運女神再次降臨,因為日軍槍響得太早,羅爾斯倖免於難。對於美國向廣島投放原子彈的行為,他表示了深深的譴責。這個正直的青年發出了這樣的詢問:為什麼世間會有邪惡?人類是否可被救贖?建設一個正義的秩序良好的社會是否可能?戰爭引發了他對人類正義問題的思考,他試圖尋找人為的災難背後的深刻原因和解決之道。他一生的工作就旨在發現正義對我們的要求,並且顯示我們人類有能力去實現它。

1946年初羅爾斯放棄升任軍官的機會離開了軍隊這個「陰郁之所」,並得以重返普林斯頓攻讀哲學碩士學位。在那裡他邂逅了布朗大學的四年級女生馬迪,6個月後,二人於1949年6月結婚,從此羅爾斯有了一位53年溫柔相伴的賢內助。1950年羅爾斯可謂雙喜臨門,他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也迎來了他的第一個孩子安娜。 ;P6?p!{:M5Dv

險遭火焚的傳世巨著

1949-1950學年羅爾斯在普林斯頓的一個研討班上,研習了美國歷史上幾乎所有有關正義的重要觀點,並試圖把每一種觀點融入一種系統的正義觀念之中。1950年到1952年,羅爾斯擔任了哲學系的講師。在普林斯頓,他遇到了很多良師益友。得益於他們,羅爾斯擺脫了對形而上學爭議的糾纏,投入到建構性的哲學任務之中。1951年的《用於倫理學的一種決定性的程序的綱要》是處理羅爾斯成熟理論中中心問題的早期嘗試:什麼樣的決定程序有助於我們公正解決有爭議的問題。此後他便一直致力於《正義論》的研究和寫作。 www.zhehome.com.I#SC4w5}l(`

1952年至1953年,他以高級訪問學者身份在牛津基督教會學院游學,在牛津所從事的有關法律和政治哲學的實質性工作對他啟發巨大,特別是受到哈特和伯林的影響,奠定了他以後的學術目標:尋找一種將自由和平等在一個政治正義的概念中統一起來的方法。

在他寫作《正義論》的年代,美國正處於一片混亂之中,外有越南戰爭,內有黑人運動、學生抗議運動和女權運動。羅爾斯將產生種種社會危機的症結歸於財富的嚴重分配不均,並把正義問題的解決放在社會制度的合理設計之上,希望構建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以使人們獲得一種有價值的美好生活。 's F0U{V

1962年他來到哈佛大學執教。1969-1970學年羅爾斯帶著200頁的《正義論》第三稿來到斯坦福大學以便專心完成他的巨著。當時還沒有用電腦寫作的條件,修訂的部分由秘書列印出來。一天早晨6點鍾,研究中心主任給他打來電話:「夜裡幾顆燃燒彈在中心爆炸了!你的東西全完了!」羅爾斯的心頓時一落千丈,他8個月以來全部的寫作稿都在辦公室的書桌上。不過令他欣喜的是他的書稿在火災中倖免於難,只是經受了水的洗禮。

1970年9月,羅爾斯又回到哈佛,由於同時承擔著行政和教學任務,他只能利用晚上的時間對手稿進行最後的潤色。他自己也不知道手稿的長度,當哈佛出版社送來587頁的校樣讓他校對時,他也大吃了一驚。1971年年底,這部凝結著近20年心血的劃時代巨著一經出版,即震驚了美國和世界,羅爾斯被公認為政治哲學的領軍人物。《正義論》引起了對道德和政治哲學中實質性問題的重新關注,實現了政治哲學向正義的轉向。眾多的學者很快發現,從此他們必須在羅爾斯的理論框架中開展研究。羅爾斯對西方的影響涉及哲學、法律、心理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等領域。他也為後來者樹立了一個把全部學術生涯都奉獻給對一個知識性問題的孜孜不倦研究的楷模。在《正義論》出版之後,他又發表了《政治自由主義》(1993)、《萬民法》(1999)等書,作為對其正義理論的進一步闡釋和完善。他的一生在他的論文集中清楚地呈現,這些傑作見證了他嘔心瀝血的48年。 讀者家園Je8Hz3z{

正義二原則

羅爾斯把社會基本結構作為正義的主題,而把功利主義作為其主要的理論對手。他把對正義原則的選擇當作一種訂立契約的過程。《正義論》的第一部分設計了一種原初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們只知道人類社會的一般事務,但又處在無知之幕後,對於任何個人信息一無所知。他問道:假如我們不知道我們的天分、財富或者觀念,我們將選擇何種正義原則?他的答案就是正義二原則。第一個原則是基本的平等自由原則,要求平等地分配基本權利和義務,相應於自由原則。第二個原則包括機會的公平平等原則和差別原則,分別對應於平等和博愛的原則。差別原則主張社會和經濟不平等要最有益於最少受惠者。其中,第一個原則優先於第二個原則,第二原則中機會原則優先於差別原則,表明了在優先性上,羅爾斯認為自由優先於平等,正義優先於效率和福利。兩個原則強調了社會制度的兩個不同的方面。第一個原則是關於公民的政治權利,第二個原則是有關社會和經濟利益的部分。他宣布,社會必須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賦較低和出生於較不利的社會地位的人們。羅爾斯通過原初狀態和社會契約論來證明人們為什麼會選擇這兩個原則。另一條證明途徑是通過「反思的平衡」,即將兩個原則與常識的正義判斷進行反思和對照來達到二者的平衡和一致。羅爾斯堅信他的正義原則具有現實的可行性,為此,他在《正義論》的第二編中探討了正義的制度要求,第三編論證了正義理論的穩定性。他堅信,他的正義理想決不是烏托邦。

人如其文的慈父良師

正義的觀念不僅是羅爾斯一生研究的主題,同樣也是他人生的信條。當新婚的妻子告訴他,她重男輕女的父母只給她的兄弟准備大學教育費用而她和妹妹卻無此殊榮時,他就決定一定要為自己的兒女提供同等的機會。後來他的4個子女都在他的支持下念完了大學。

越南戰爭爆發後,國防部決定不徵募學業優良的學生,而有一門不及格的學生則可能被征入伍,這也等於給了教授特殊的權力。羅爾斯認為這樣區別對待學生是不公正的。那些家庭富裕和社會關系廣泛的學生應該和別人一樣承受相同的命運。他和自己的同事聯合起來,在學校會議上建議學校採納他們的建議。

在他的同事和學生眼裡,他是一個安靜、謙虛、舉止優雅、具有紳士風度的人。他如此完美,以致於有人戲稱他為「基督」。他不逐名利,也不希望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除了享受和家人朋友一起的輕松時光之外,他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了研究和教學。1999年他終於同意接受國家人文學科傑出成就獎,在此之前他通常拒絕各種榮譽。她的女兒利茲說他願意做更多其他的事情而非與首相共進晚餐。他經常指責英國王室的做法和特權腐敗影響。這也說明了他喜歡林肯的原因——他認為林肯是一個重視人人平等而且從不向邪惡妥協的總統。在他哈佛的辦公室里還掛著一幅他相濡以沫的妻子馬迪畫的林肯肖像。對於妻子熱愛的藝術活動他也一直給予支持和關注。在介紹他的劍橋手冊封面上,是他妻子親繪的他的肖像。他曾一度拒絕刊登自己的任何圖片,不明白人們為何會關心他的長相。

羅爾斯在哈佛的教學生涯一直持續到1991年。他把大量精力用於課堂教學,他的演講總是精心准備,寫成講稿後再三修改。他把講稿分發給學生,以免因自己有時口吃而影響他們的理解。雖然有時口吃讓他難以完整地說出一個單詞,而且不用來聽也能通過講稿了解學習內容,但是他每次上課總會讓容納幾百人的階梯教室人滿為患,必須早早前去才能搶到座位。上完課虔誠的學生都會拍紅了手掌送他離開,直到他聽不到為止。在他的學生中有數十名引人注目的哲學家,其中不少是女性,美國大學大多數重要的哲學系裡都至少有一名他的弟子。羅爾斯自己喜歡研究歷史上的偉大哲學家——洛克、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等,對他們滿懷敬意,並一直在思索能夠從他們那裡學到什麼。作為無數研究生的良師益友,他引導很多人成為了這些哲學家的有影響的詮釋者。

有著一雙深邃藍眼睛的他還是一個出色的水手,飲茶時像孩子一樣貪吃燕麥餅。他對生活充滿了熱愛。七十多歲依然堅持鍛煉,喜歡騎自行車、慢跑和遠足,就在辭世前的一些日子裡他依然每天出來散步,就像他熱愛的哲學家康德一樣,他比康德多活了一年。2002年11月24日早晨9點30分,這位心如赤子的81歲老人,因為心力衰竭,在家中安詳地離去,直到最後的時刻依然保持著清醒。

在去世之前,他竭盡最後的心力,整理出版了《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簡潔概括了其正義思想的諸多方面,似乎要讓世界銘記他的囑托。如今,失去了羅爾斯的世界依然回響著他的追問:「假如正義盪然無存,人類在這世界生存,又有什麼價值?」

⑷ 欠錢要賬條幅圖片庫

欠條和借條的來性質是不一自樣的,它們形成的原因不同,借條主要是因借貸而產生,欠款則可能是因為買賣、租賃、利息等原因產生。

借款如果沒有約定還款日期,那麼債權人可以在任何時間索要,時效從債務人拒絕還款時起算,最長時效不得超過三年,如果約定了還款期限。

「合法的借貸關系受法律保護」的規定,在錢款借貸中,高利貸行為違反了法律、法規的禁止性規定,由此所形成的借條產生無效民事行為的法律後果,不能成為權利主體主張權利的憑證。

⑸ 上海高一高中歷史第一分冊第11課奧斯曼帝國的筆記整理,要求如下!

高中歷史第一分冊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古代東方
第1課 古代兩河流域
1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三大標志:文字、國家、金屬工具
2 兩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經的區域,基本上位於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國境內。古希臘人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
3 蘇美爾人率先在兩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國家。隨後,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亞述人以及迦勒底人也相繼在此建立過形式相似而規模不一的王國。其中古巴比倫王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4 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發明者:蘇美爾人。
5《吉爾伽美什》是古代兩河流域的著名史詩,用楔形文字寫成。
6《漢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法典全面維護統治集團的根本利益,保護社會成員的私有財產,嚴格規定了各個階層的義務,嚴厲懲罰各種社會犯罪,比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倫王國歷史的第一手文獻。
7 促使大河流域國家產生的原因:大河灌溉農業的需要
第 2 課 古代埃及
1 埃及——尼羅河的贈禮
2 古代埃及國家實行高度集權的法老專制統治。
3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專制權力的象徵,是古代埃及人來世信仰的具體體現,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結晶,也是古埃及社會經濟和建築技術發展的一項具體成就。
4 古埃及的文字: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消失的原因:(1)復雜難懂 (2)受到強勢的希臘文化的沖擊。
第 3 課 古代印度
1 古代印度位於恆河、印度河流域
2 公元前14世紀至約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歷史,一般被稱為「吠陀時代」,因這一時期最主要的歷史文獻是雅利安人的宗教經典吠陀及解釋吠陀的梵書而得名。
3 種姓制度:
產生原因:雅利安人為了更好地統治被征服者
四大種姓:婆羅門 祭司階層
剎地利 軍事貴族 (國王)
吠舍 雅利安自由民(農民、商人)
首陀羅 奴隸
特點:四大種姓職業世襲、內部聯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會權利與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響:種姓制度造成印度社會階層的隔離,阻礙了社會成員的流動,對印度社會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公元前6世紀,隨著剎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明顯上升,他們對婆羅門的宗教和種姓特權日益不滿,各種新教派、新學說廣為流傳,佛教是其中影響最大者之一。
4 佛教的創立者:悉達多 (釋迦牟尼、佛祖)
佛教經典:三藏經(大藏經):經藏、律藏、論藏
佛教倡導宗教領域內的眾生平等,因此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傳播迅速,公元前3世紀佛教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
5 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史詩的內容雖然多為神話傳說,但也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生活的多個側面以及雅利安人擴張的情景。
第二單元 古代美洲與黑非洲
第 4 課 美洲印第安文明
1 美洲印第安文明三大中心:中美洲的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2 瑪雅人從野生植物中培育出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瑪雅人的金字塔是宗教建築,埃及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3 阿茲特克人是今墨西哥人的先祖。
4 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集大成者。(太陽之子,今烏拉圭、阿根廷)
第 5 課 古代黑非洲
1 古代黑非洲的文明:東北非:麥羅埃文明、阿克蘇姆文明;南非:大辛巴威文明
2麥羅埃文明代表了庫施文明鼎盛階段的成就。
3 阿克蘇姆文明是在多種文明因素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混合型文明。阿克蘇姆王國是當時的世界貿易大國。
4 大辛巴威文化是南部黑非洲文明的傑出代表:石頭城。
第三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
第 6課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1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發祥地,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心之一
2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形成原因:古代希臘形成數以百計的城邦,是當時希臘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結果,也是希臘地理環境影響與制約的結果。社會經濟的發展使氏族社會解體,以地域為基礎的國家應運而生,由於希臘的地理環境山地多,島嶼多等特點,希臘形成了200多個城邦。
時間:公元前8世紀~前6世紀,古代希臘城邦制度開始形成,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是古希臘歷史上的「古典時代」,也是古代希臘城邦制度全盛的時期。
特點:以一座城市為中心,連帶周邊鄉村地區而形成的獨立國家,以小國寡民為基本特徵。
3 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建立過程中的兩個里程碑:梭倫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終確立。
(2)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時期:伯里克利時代
(3)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積極: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消極: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則都被排除在外。
第 7 課 希臘古典文化
1 古代希臘史詩:《荷馬史詩》,其中穿插了許多希臘神話和傳說的內容,同時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紀至9世紀之間古代希臘的社會狀況,還涉及邁錫尼時代的一些社會風尚。
2 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
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
3 雅典的帕特農神廟是希臘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多利亞柱式建築。
4 三大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5 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 《歷史》(《希波戰爭史》)
6 實物史料:帕特農神廟 口傳史料:《荷馬史詩》 文獻史料:《歷史》
第 8 課 古代羅馬政治制度
1 羅馬政體的演變: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
2 羅馬人確立其在地中海地區霸權的三次戰爭: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敘利亞戰爭
3 羅馬進入帝國時代的標志: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
4 「羅馬和平」的標志:政治上:統一和穩定;經濟上:繁榮和發展;文化上:昌盛和發達;城市的涌現和繁榮。
5 公元2世紀,羅馬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兩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
6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這一事件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志,也是歐洲古代歷史終結的標志。
第9課 羅馬法體系
1 羅馬法系的形成:習慣法- 成文法-公民法 -萬民法
(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 (羅馬帝國)
2 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
「十二銅表法」:明文公示、安律量刑,改變了以往貴族隨意解釋法律的狀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規范了社會生活。它從法律條文的思路和格式上為後來羅馬公民法奠定了基礎,成為羅馬法體系的淵源。
3 公民法:僅適用於羅馬公民內部
萬民法:適用於羅馬境內各民族。
公元212年,卡拉卡皇帝頒布赦令授予帝國全體自由民以公民權,於是「公民法」和「萬民法」逐漸統一起來。
4 查士丁尼民法典的頒布,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形成。
5 羅馬法體系的影響:古代羅馬的法律體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備的法律體系,古代羅馬法律制度的發展歷史體現了羅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決心。羅馬法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比較完備的形式對後來歐洲各國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則為後人樹立了榜樣。羅馬法的歷史局限性:將奴隸排斥在法律對象之外。
第四單元 古代伊斯蘭世界
1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創立者:穆罕默德 聖地: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 經典:《古蘭經》
2 阿拉伯帝國是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3 阿拉伯文學作品:《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
4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具有溝通東西、承上啟下的作用。
阿拉伯人的足跡遍布亞、歐、非三大洲,不但善於吸收其他文化,而且還在鑽研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保存並傳播了許多珍貴的古代文化。如:中國的四大發明和印度的數字、十進位制等先進科學技術成果,都是經阿拉伯人傳入西方的。這不僅促進了中西方之間的交流,而且還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此外,由於阿拉伯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歐洲古代文化遺產,許多古代希臘典籍都是經阿拉伯文再轉譯為拉丁文,才為中世紀歐洲人所熟知的,這為他們學習和研究歐洲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條件。
啟示:科學知識源於生活,人們必須在實踐中主動學習,堅持探究,敢於創新,才有可能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己。
第11課 奧斯曼帝國
1 1299年,奧斯曼一世宣布獨立建國;1453年,遷都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16世紀後,奧斯曼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2奧斯曼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的原因:
主觀上:(1)新生產方式的活力:立國前後,奧斯曼土耳其在周邊先進制度影響下,氏族制度解體,封建生產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軍事制度剛剛建立,具有一定的活力。(2)對外擴張的內驅力。內部分化帶來的矛盾,奧斯曼人熱衷對外擴張,擺脫困境。(3)正確的外交策略。對突厥和蒙古採取守勢,集中進攻拜占庭帝國。
客觀上:周邊國家的衰落,尤其是拜占庭帝國已日薄西山。
3 奧斯曼帝國崛起後,控制了亞歐商路,迫使歐洲商人另行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第五單元 中世紀歐洲
1 歐洲中世紀社會的基本特徵:庄園經濟、附庸采邑制、基督教信仰
法蘭克王國是西歐日耳曼國家中存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國家。
2 歐洲封建制度形成的三大因素:日耳曼因素(氏族制)、羅馬因素(隸農制),基督教因素
3 封建經濟制度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基本特徵。
4 8世紀上半葉查理馬特「采邑改革」:查理馬特改革土地分配製度,變無條件賞賜為有條件分封。(接受土地的人必須對分封者服兵役;各級封建主只服從自己的上級封建主,與其他封建主沒有關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采邑改革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發展,但也導致王國處於分裂割據狀態。
5 西歐封建制度大體產生於6世紀下半葉,11世紀前後基本確立。
6 西歐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徵之一:等級君主制
等級君主制是王權藉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的一種政權形式,貴族和市民等階層共同參政,並在一定程度商分享權力。
形成的原因:12世紀以後,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英、法等國王權呈加強之勢。
英法等級君主制形成的標志:1265年召開的英國議會和1302年舉行的法國三級會議。
第13課 王權與教權
1 王權:世俗權利;教權:宗教權力
2 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的例子:
8世紀時,教會仍受王權控制。教會為了自身的發展和壯大,竭力與王室結成同盟,已獲得國家的大力扶植。王權則期望教會能為自己的統治披上合法神聖的外衣,強化王權。於是雙方相互利用,互為依存,如:
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丕平篡位開創了教皇干預世俗君主廢立的先例。
丕平獻土(把羅馬周圍的土地交給教皇統治)——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並使羅馬教會掌握了世俗權力。
查理加冕稱帝——體現了「君權神授」的古老原則。
3 王權與教權相互斗爭的例子
從11世紀開始,由於教會權勢的膨脹和世俗權力的軟弱,一度攜手的王權和教權沖突時起。這一矛盾在德意志國家表現得尤為明顯,如:
卡諾莎覲見——表明教皇當時已完全擺脫了世俗君主的控制,並具備了與之抗衡的能力。
13世紀末葉,十字軍運動以慘敗而告終,作為倡導者的天主教會威望驟降,教權開始走下坡路,與此同時,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新興市民階層的支持,英、法等國的中央政府權力則逐步得到加強。
阿維尼翁之囚是教權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第 14 課 庄園和城市
1 庄園是歐洲中世紀農村基本的經濟和社會組織。
特點:自給自足 勞動者:農奴
庄園衰敗的原因:14世紀以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貨幣關系的滲透,導致領主自營地大為縮減,庄園開始衰敗。
2 城市的復興與自治
城市復興的原因和時間:從11世紀開始,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再度興起。
城市復興的地點:義大利北部地區、法蘭西南部地區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區的中世紀城市,興起最早,發展最快。
爭取自治(司法權、行政權)是城市反對封建領主斗爭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金錢贖買和武裝斗爭是常用的兩種手段。
3 西歐封建制度的特點:
1 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基本特徵的封建經濟制度。
2 封建等級制度和等級君主制
3 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和斗爭的狀況成為西歐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重要特徵。
4 庄園制度。14世紀後,城市復興。
第15課 中世紀文化
1 經院哲學
經院哲學是中世紀西歐占統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學。
經院哲學主張理性服從信仰,哲學服務神學,這是歷史的局限,應該揚棄;經院哲學用形式邏輯論證基督教神學信條,這種思維方式對西歐思想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哲學思想的傳承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應該給予肯定。
托馬斯.阿奎那是經院哲學集大成者,代表作《神學大全》被奉為中世紀天主教神學的網路全書。
2 世俗文化
法國的《羅蘭之歌》是騎士文學的代表作之一
法國的《列那狐的故事》是市民文學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大學的興起:
原因:隨著城市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新興的市民階層出於經濟活動的需要,強烈要求開展世俗教育,大學由此而興起。教會為了在更大范圍內研究和傳播神學,也支持大學的創辦。
作用:大學的世俗教育性質有助於學術研究擺脫教會控制,有利於師生的自由探索,因此為日後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准備了條件。

二 列舉題
1 列舉世界上的古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兩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中美洲瑪雅文字、中國甲骨文。
2 史詩
兩河流域:《吉爾伽美什》、印度:《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古希臘:《荷馬史詩》
3 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阿拉伯帝國
4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中國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變化:
秦始皇的主流價值觀是法家,追功逐利;西漢初期是黃老學說,崇尚清靜無為;漢武帝時代獨尊儒學,通經致用。
5 列舉西漢的兩次盛世
文景之治、光武中興
6 列舉與「楚漢相爭」有關的成語
約法三章、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烏江自刎
7 列舉在今南京建都的六個朝代
孫吳(建業)、東晉(建康)、宋(建康)、齊(建康)、梁(建康)、陳(建康)

⑹ (18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南宋鄭樵曾在《通志》中說:「置圖於右,置書於左,索象於圖,索理於書。


(1)三省分立,互相聯系,相互制約。(2分)作用:提高了政府機構的行政效率,有利於加強皇權(2分);明朝丞相制度被廢除(2分);
(2)要適時調整刑罰的輕重以維護君主的權威,保障君主專制統治(2分)
(3)擔心:直接的民主形式、抽簽選舉和輪流坐莊的參政方式意味著不同的文化、政治素養的人管理國家,會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2分)區別: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的實質是君主專制,雅典屬於民主政治。(2分)
(4)羅馬人先後形成了《十二銅表法》、公民法和萬民法。

⑺ 仔細閱讀,回答問題:(14分) (1)據圖一,秦朝疆域在規模上有何特點為鞏固統治,秦始皇建立了一套

(1)疆域遼闊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帝國。奠定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版本權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並不斷發展。
(2)民主政治(或愛琴文明,克里特文明)。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海洋文明,城邦林立,小國寡民,奴隸制商品經濟發達。
(3)原因:羅馬帝國形成過程中疆域不斷擴大,國內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人增多,出現諸多矛盾,為鞏固統治,羅馬法不斷的完善。
(4)原因:地理環境、文化傳統、生產方式等。

⑻ 據圖一.秦朝疆域在規模上有何特點

仔細閱讀,回答問題:(14分)

(1)據圖一,秦朝疆域在規模上有何特點?為鞏固統治,秦始皇版建立了一套權有效的政治制度,這一制度有何積極意義?(4分)

(2)「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是指古代希臘創造了怎樣的文明成果?其政治制度的突出特點是什麼?據圖二和所學知識分析希臘成為西方文明搖籃的原因。(5分)

(3)羅馬帝國時期法律制度滲透到各個角落,穩固了帝國的統治。據圖三,說明推動羅馬法由公民法到萬民法演變的原因?(2分)

(4)中國的中央集權制度,雅典的奴隸主民主政治和古羅馬的法律制度,使得古代政治文明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綜合上述圖片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政治制度的選擇與哪些因素有關?(3分)

(1)疆域遼闊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帝國。奠定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並不斷發展。

(2)民主政治(或愛琴文明,克里特文明)。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海洋文明,城邦林立,小國寡民,奴隸制商品經濟發達。

(3)原因:羅馬帝國形成過程中疆域不斷擴大,國內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人增多,出現諸多矛盾,為鞏固統治,羅馬法不斷的完善。

(4)原因:地理環境、文化傳統、生產方式等。

⑼ 羅馬民法大全承認什麼制度的合理性

奴隸制度唄,那會兒還沒有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呢

熱點內容
你進民法典的規定 發布:2025-09-13 18:52:43 瀏覽:270
中國司法鑒定官網 發布:2025-09-13 18:51:47 瀏覽:309
公司法第十五條 發布:2025-09-13 18:47:56 瀏覽:384
瑞達刑法內部講義 發布:2025-09-13 18:42:56 瀏覽:884
社會與法趕緊回家 發布:2025-09-13 18:39:47 瀏覽:580
在法院杠精 發布:2025-09-13 18:33:30 瀏覽:768
合肥免費律師 發布:2025-09-13 17:56:16 瀏覽:979
上蔡有名律師 發布:2025-09-13 17:50:42 瀏覽:472
刑事訴訟法134條之規定 發布:2025-09-13 17:47:04 瀏覽:711
勞動法基本原則的確立標准 發布:2025-09-13 17:20:08 瀏覽: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