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司法機關
❶ 宋朝司法
資料一:
宋朝的司法機構
宋朝的司法機構,也是按照中央集權建立起來的。
宋朝把全國分為諸路,每路都設有轉運判官,是朝廷特命的路一級常設官員,其主要任務是協助轉運使管理刑事和民事審判事官。宋制地方原則上只分兩級,一般由各級行政長官即地方政府首腦兼理司法。
縣級司法審判事務由縣長官知縣事全權職掌,並且以親自參與審判案件為原則。縣以下的鎮岩官員,無權審理案件;其社首、甲首也只能在州縣官員的監督下,處理一些輕微的刑事案件。可見,縣為宋朝司法機構的基層單位。
州級(與州同級的機構還有府、軍)司法審判事務由州的長官即知州事、知府事和軍監掌管。進行為了控制司法和監督地方官吏,在各州特設通判,作為州的副長官。全州的行政公事都須經過通判,才得施行。同時,朝廷還選派幕職官員,如判官、推官等,以佐理知州,處理全州的行政和司法事務。其掌管檢法議罪的,有司法參軍;掌管調查審訊的,有司理參軍。
因開封府在京師,在司法官員的設置上有些特殊的規定,實際上不同於其他州、府。開封府除設府尹一人外,還設有判官、推官四人,分日輪流審判案件。另設左右軍巡使判官二人,分掌京城地方一切案件的審訊;左右廂公事干當官四人,分管檢查偵訊和處理輕微事件。此外還設有司錄參軍一人,處理戶口婚姻等糾紛。(原來開封府有這么多官,可憐的包、策、昭三個人要干這么多活,累也累死了!)
宋初,在其中央主要設立刑部和大理寺分別共掌司法。大理寺長官不設專職,以判寺一人為首,兼少卿事一人為副,均由其他官員兼任。下設詳斷官和法直官等,辦理具體司法事務。寺不設監獄,所有人犯都寄禁在開封府獄(怪不得開封府的監獄很擁擠)。真到神宗時改革官制,大理寺正副長官,才開始設置專職官吏,並恢復大理寺獄。(這就是後話了)
此外,宋朝的中央司法機構中,還設有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一人為台長,往往由其他官員兼任;以知雜待御史一人為副,主持台務。下設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檢法、主薄等官,辦理對違法失職官吏的偵訊,參與重大刑事案件的審理,行使監察職務。與大理寺不同的是,御使台有拘禁犯人的監所,稱為台獄,監禁它所主辦的案犯。
宋朝的司法制度,實際上是三級三審制。
宋朝的基層司法審判機關設在縣一級,由其知縣負責。但縣級司法機關只能處理杖刑以下的刑事案件;徒以上的,知縣搜集證據,並對案件審理明白,然後上送州里,這稱叫「結解」。縣知事對於刑事案件,原則上應親自審理。縣屬鎮岩官員,只能處理輕微刑事案件,以笞為限,應處杖以上的案犯,即送縣訊辦,不得自行決斷。杖以下的刑事案件,由縣判決執行,知縣署名。縣獄只羈押未決犯,已決犯笞、杖罪的行刑後即釋放,徒以上的犯均要上解州里,故不羈押已決犯。(想起很多單元里的縣令,都在法場監斬呢,真可怕!)
州一級司法機構,包括府、軍,在宋朝司法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埋廷也特別重視。除知州事外還特設有通判作為各州的副長官。全州行政、司法公事都須經過通判簽署(當時叫簽議連書),方得施行;否則,無效。同時,朝廷又直接選派幕職官,比如判官、推官等佐理知州,處理全州行政、司法事務。
凡屬處徒以上的案件,均需送到州里處理,州可以判決執行徒以上直至死刑的案件。
州的審判程序,大致分為推鞫,檢斷和勘結三個階段:
所謂推鞫,就是巡檢、捕獲犯人,或者由縣衙解送人犯到州後,先由司理參軍審訊,傳集人證,搜集證據。(昭的活兒)
所謂檢斷,即檢法議罪的簡稱,就是由司法參軍,根據已經得到和查證落實的犯罪事實,檢出適當適用的相應法規,評議確定應當判處的罪名和刑罰。(策的活兒)
所謂勘結,就是由朝廷選派的幕職官,即判官或推官,根據審理所得到的案情事實際和檢出備齊的有關法規,進一步分析研究案情,或者視需重新直接審訊犯人,就定罪量刑作成判稿,報請行政長官知州簽發。
最後,由知州根據判稿決定判詞,並簽署判決,對外發布公告周知,有所趨避。(包的活兒)
案件的判決雖然是以知州的名議發布的,但是參與判決的判官或者推官,以及司理、司法各參軍,要負邊帶責任。因此,上述有關官員對判決如果有異議,應當及時申請知州更正;如果知州不採納此議,可另寫反對意見的文書呈送路的提刑司,保留意見,這稱作議狀。倘若以後發現判決有重大錯誤時,有議狀在先的官員,可以得到免除連事處罰;或者路的提刑司就是因議狀而發現原判決的重大錯誤,並藉以得到及時糾正者,而持有議狀在先者,還可以得到慶有的獎賞。宋朝最高統治者,以此獎懲辦法來提高司法官吏責任心,保證辦案質量。(要照這么說,包包每懲辦一次貪官污吏、每平一次冤案就要跟著連帶一批官員才是呀!看來和包包同一時期做地方官,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死刑案件,事關人命,宋朝在司法制度上的作有特殊規定。因而,知州在審判死刑案件的過程中,如果認為某案有「法重情輕,情重法輕,事有可疑,理有可憫」等特殊情事時,知州就應將全部案卷送請朝廷裁判,這叫奏讞。凡奏讞的案件,都要由大理寺詳斷。當然,犯罪事實明白,證據充分,定案准確,適用法律也沒有疑義,罪犯本人又已經認罪的,當然就沒有奏讞的必要了。(審不清楚的案件沒看幾件上交大理寺的,倒是有不少上交到包青天這里來呀!)《宋會要》「刑法四」的規定:凡應奏讞而不奏讞,或者不應奏讞而奏讞的,知州都要受一定的處分。這樣就可以防止地方官吏在辦案上的專斷或者推諉。
宋朝對死刑案件還規定有「翻異」制度,即准許呼冤。凡已經判決尚未執行的死刑案件,罪犯本人和他的家屬都可以鳴冤,這在當時稱作「翻異」。刑律規定,案件一經翻異,司法機關便需再審理一次,這稱為「復推」。(這種情況「包青天」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凡在提刑司錄問時,即因復核而審訊時翻異的,提刑司應當差遣原審官以外的法官審理,稱叫「別推」。這在宋時叫不幹礙官司,類似現代的迴避制度。如果案件是在提刑司詳復後核准執行時翻異的,則應由該路其他監司審理。假如本路監司都有干礙,比如同犯人有親友關系等,那就應當由鄰路提刑司審理,以免枉法裁判,(想起《狄青》單元里的大理寺官員,他的女兒就是被懷疑被狄青所殺,老人家一點也不避嫌)再審後,仍有鳴冤的,那就要直接請示朝廷,這稱為奏裁,由皇帝決定。
宋朝還規定,凡天下大辟罪(即死罪)案件,都要送朝廷刑部復審,同時朝廷也經常派出使臣到各地審理案件。就是說,一切死罪案犯都須先經過刑部詳細復核。(那為蝦米包包可以在公堂上直接鍘人呢??答:因為包包的鍘刀是御鍘!)而由各州奏讞的刑事事案件,大理寺復審後,最終還要交到刑部詳復,然後自送審刑院詳議。由此可見,大理寺的職權是相當有限的。
大理寺的審判事務,具體分工還是嚴格的,其左部負責斷刑,掌管全國官員、將校被檢舉犯罪的事件,和死罪案件以及其他報請復審的案件;其右部負責治獄,即掌管京師各機關職官的犯罪案件。案件在大理寺經過詳斷作出定判,經刑部詳復後,還須經門下省復核,門下省如果認為案件處理不當,則得依法駁斥,退回大理寺再行詳斷;刑部還須再行詳復,或者由門下省直接予以糾正。門下省通過,中書省仍得評議,如果評議結果認為原判不當,中書省可以直接向皇帝陳述異議。假如皇帝也認為案件有疑義時,則發交兩制(即指翰林學士和知制誥的中書舍人)、大臣(即指同平章事——宰相、參知政事——副相)、台諫(即指御史——御史中丞、諫官——知諫院)共同評議(這當時稱雜議),再行決定。(麻煩死了,還不如直接交給包包方便些!最可氣的是,刑事案件這樣層層把關,可還是冤獄叢生。)
總之,審刑院、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為宋朝的司法機關,分工制約統統對皇帝負責;其司法制度也體現著這一高度中央集權的精神。
資料二
宋朝高度的中央集權統治也表現在司法制度方面。司法權統歸中央,皇帝直接控制司法,訴訟審判制度進一步發展,使宋朝的司法制度具有顯著特色。
一、司法機關體系
(一)中央司法體制
宋朝沿襲唐制,中央仍以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為三大司法機關,各機構職責相沿未改。太宗淳化二年(991年),為加強對司法審判權的控制,朝廷於宮禁中增設審刑院,置知院事一人、詳議官六人。全國上奏案件,須先經審刑院備案,再發交大理寺審理和刑部復核,然後由審刑院詳議,並奏請皇帝裁決。這實際是在刑部之上又增加了一級復審機構,剝奪了大理寺和刑部的部分權力,使審判和復核程序復雜化。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改革官制,裁撤審刑院,將其職權歸還刑部。此後,凡奉皇帝詔命所立案件,由朝官臨時組成制勘院審斷;由中書省下令所立案件,由諸路監司及州軍等派官臨時組成推勘院審斷,從而保證了皇帝對重大案件的直接控制。
此外,樞密院有權參與軍政案件的審判監督,三司及戶部有權參與財政賦稅案件的司法審判。
(二)地方司法體制
宋朝地方實行州(府)、縣兩級制,仍由行政長官兼理司法。各縣有權審判杖刑以下案件,徒刑以上案件須將審理意見報送州府判決。各州有權審判徒刑以上案件,但死刑案件須上報提刑司復核,重大疑難案件要上報刑部,由大理寺審議,或經皇帝裁決。在京畿地區,由開封府和臨安府負責司法審判活動。
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在州縣之上增設路一級提點刑獄司,作為中央派出機構,主要監督本路司法審判活動,復核州縣重大案件,監察劾奏州縣長官違法行為,以加強中央對地方司法審判權的控制。
二、訴訟審判制度
(一)訴訟時效與審判時限
宋朝對民事和刑事訴訟案件的審理已有明確區分,並分別規定了具體的訴訟時限。
1.民事訴訟時限與時效
為了保證農業生產正常進行,宋朝制定了關於民事訴訟時限的「務限法」。所謂「務」,即指農務;入務指農忙時期,務開指農閑時期。根據《宋刑統》「婚田入務」條規定,每年農歷二月初一至九月卅日為務限期,州縣官府不得受理民間田宅、婚姻、債負等民事訴訟案件;如有民事糾紛,應在十月初一至次年正月卅日遞交訴狀,官府須於三月卅日之前審理結案;逾期不能結案,必須上報原因。為防止有人趁入務之限阻攔業主贖回出典土地,宋朝法律補充規定:侵奪財產案件,雖在入務期限,「亦許官司受理」。
對於判決不服,可逐級上訴,直至中央戶部。為防止訴訟久拖不決,宋朝規定了審理民事案件的詞訴結絕時限。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規定,州縣半年內未結絕者,即可上訴。寧宗慶元年間規定,簡單民事訴訟,當日結絕;需要證人證言的,縣衙限五日審結,州限十日,監司限半月。[14]
關於民事訴訟時效,太祖時規定,因戰亂出走而返回認領田宅者,超過十五年,官府不再受理。《宋刑統》規定,田地房屋糾紛,事後家長、見證人死亡,契書毀亂超過二十年,不再受理;債務糾紛,債務人、保人逃亡過超三十年,不再受理。南宋高宗時規定,買賣田宅滿三年後發生糾紛,不得受理。民事訴訟時效的規定,有利於維護依法形成的民事關系和社會的穩定。
2.刑事案件的聽獄之限
對於刑事訴訟案件,宋朝按大、中、小事分三類規定了「聽獄之限」,要求司法官在限內結案。如太宗時規定,大理寺分別限二十五日、二十日和十日,審刑院分別限十五日、十日和五日,各州分別限四十日、二十日和十日。哲宗時,按案卷紙張多少,明確劃分大、中、小事的三類標准:二十緡以上為大事,十緡以上為中事,不滿十緡為小事。同時規定:大理寺、刑部復審案件,大、中、小事分別為十二日、九日和四日;京師及八路地區復審案件,分別為十日、五日和三日。[15] 對一些不能按正常程序審判的特殊案件,兩宋規定有特殊的斷獄時限,體現了靈活變通的特點。
(二)皇帝躬親獄訟
宋朝皇帝對司法權的控制,首先表現為直接介入司法審判活動。太祖、太宗等都曾親自決斷案件,徽宗也常以「御筆手詔」斷罪。凡御筆斷罪案件,不準向尚書省陳訴冤抑,否則以違御筆罪論處;承受此類案件的官府,也不得以常法「阻攔延誤」執行;否則,延誤一時杖一百,一日徒二年,二日加一等,三日以上以大不恭罪論處,罪止流三千里。[16]
其次,皇帝還經常親自錄囚。開寶二年(969年),太祖曾下令兩京和諸州長吏督促獄掾,每五日一錄囚。太宗重申此制,並要求每十日向皇帝奏聞一次,後又將十日一錄囚定為常制。太祖、太宗還親錄開封在押囚犯,使數十人獲得赦免。南宋孝宗、理宗不僅每年大暑審錄決遣,而且實行「大寒慮囚」[17]。
(三)重視勘驗證據
在司法審判活動中,宋朝重視使用口供、書證、物證、證人證言等各種證據,尤其注重法醫檢驗和司法鑒定等調查取證。官府設有專門檢驗官,並制定勘驗法規,以規范檢驗的范圍、內容、程序、規則,檢驗人員的責任及勘驗筆錄的文書程式等。《宋刑統·詐偽律》有「檢驗病死傷不實」門,《慶元條法事類》也有「檢驗」門及「檢驗格目」、「驗屍格目」等敕令格式,具體規定了檢查勘驗制度。
宋朝法醫學的發展達到新的水平。南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湖南提點刑獄宋慈(1186—1249年)總結歷代法醫檢驗技術,結合自己的法醫實踐經驗,編著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法醫學專著《洗冤集錄》,獲准頒行全國,成為官員司法檢驗活動的指南。該書選定官府歷年頒定的條例格目,吸取民間醫葯學知識,編成檢復總說、驗屍、四季屍體變化、自縊、溺死、殺傷、服毒等53項內容。明朝以後,它還被譯成朝鮮、日本、法、英、德、荷蘭等國文字出版,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重要影響。
(四)鞫讞分司制度
鞫指審理,讞指判案,鞫讞分司就是將審與判二者分離,由不同官員分別執掌。宋朝中央和地方都實行鞫讞分司制度。中央的大理寺、刑部由詳斷官(斷司)負責審訊,詳議官(議司)負責檢法用律,最後由主管長官審定決斷。各州府設司理院,由司理參軍(鞫司)負責審訊及調查事實等,司法參軍(讞司)依據事實檢法用條,最後由知州、知府親自決斷。鞫讞分司強調兩司獨立行使職權,不得互通信息或協商辦案,有利於互相制約,防止舞弊行為。另一方面,宋朝法律形式復雜多樣,條文內容繁多,設立專職官員檢詳法條,也有利於正確適用法律。但是,鞫讞分司制度並不是解決司法腐敗的根本辦法,而且這種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的審判方式,也不符合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則。
(五)翻異別勘制度
翻異別勘源於唐末五代,是指犯人在錄問或行刑時推翻口供(翻異)提出申訴,案件必須重新審理。宋朝錄問是對徒刑以上案件判決前的例行程序,受審者可藉此獲得申訴機會。在行刑前的「過堂」或行刑時,被執行人也可提出申訴。對於這種申訴稱冤案件,官府必須重新審理,稱為翻異別勘。
宋朝的翻異別勘制度,分為原審機關內的「移司別勘」和上級機關指定重審的「差官別推」兩種形式。前者是在原審機關內將案件移交另一司法部門重審,又稱「別推」。宋朝中央及地方司法機構中,都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審判部門,如刑部左、右廳,大理寺獄左、右推;案犯不服判決提出申訴,即移交另一部門重審別推。後者是對移司別推後仍翻異者,由上級機關差派司法官員前往原審機關主持重審,或指定另一司法機構重審。哲宗以後,翻異別勘制度有所變化。凡在錄問前或錄問時翻異者,應移司別推;在錄問後翻異,則要申報上級機關差官別推。
為了防止囚犯反復翻異,《宋刑統·斷獄律》規定,翻異別推以三次為限,超過三次仍翻異者,便不再別推。南宋以後,將其放寬到五推為限。
❷ 宋朝的中央司法機構有哪些
我國古代司法制度上的絕對君主集權,到宋朝已經發展成為比較完備的形態。宋太祖即位之初,接受宰相趙普的建議,對地方割據勢力採用「稍奪其權」的政策,在把兵權、財權收歸中央的同時,採取一系列措施,把司法權收歸中央,集中到皇帝手裡,在中央除設大理寺、刑部分掌司法以外,還增設審刑院為最高司法機構。
1.大理寺
大理寺是中央審判機關,內設左斷刑,右治獄。凡地方各州報請復審及地方官犯罪案件由左斷刑負責,凡京師百官案件由右治獄負責。同時還將「審」、「判」分開,審訊歸斷司,用法歸議司。
2.刑部
刑部負責大理寺詳斷的全國死刑已決案件的復核及官員敘復、昭雪等事。神宗元豐四年後,刑部分設左右曹,左曹負責死刑案件復核,右曹負責官吏犯罪案件的審核。神宗改制後,審刑院並人刑部。
3.審刑院
審刑院,是神宗以前為加強皇帝對司法的控制,而增設的中央審判機構。凡是上奏案件,須先送審刑院備案,再交大理寺復核,之後再返達審刑院詳議並奏請皇帝裁決。由此可見審刑院地位之顯赫。
宋朝的中央行政機關體系與唐朝不同,以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關,樞密院為最高軍事行政機關,三司(鹽鐵、度支、戶部司)為最高財政管理機關,共同執掌中央行政權。這些機關都凌駕於司法機關之上,有權對司法機關活動進行直接干涉。行政與司法進一步合二為一,是宋朝司法制度的重要特點。
❸ 宋朝的司法制度是怎麼樣的。
宋初的最高司法機構是大理寺和刑部。宋太宗趙光義時,設置有「審刑院」,其長官稱知審刑院事,官屬有 詳議官。各地奏案先經大理寺裁決,報告審刑院復查,寫出奏稿,上呈中書。中書申奏皇帝論決,宋神宗改革官制,審刑院並入刑部。
宋朝的司法機構 宋朝的司法機構,也是按照中央集權建立起來的。 宋朝把全國分為諸路,每路都設有轉運判官,是朝廷特命的路一級常設官員,其主要任務是協助轉運使管理刑事和民事審判事官。宋制地方原則上只分兩級,一般由各級行政長官即地方政府首腦兼理司法。 縣級司法審判事務由縣長官知縣事全權職掌,並且以親自參與審判案件為原則。縣以下的鎮岩官員,無權審理案件;其社首、甲首也只能在州縣官員的監督下,處理一些輕微的刑事案件。可見,縣為宋朝司法機構的基層單位。 州級(與州同級的機構還有府、軍)司法審判事務由州的長官即知州事、知府事和軍監掌管。進行為了控制司法和監督地方官吏,在各州特設通判,作為州的副長官。全州的行政公事都須經過通判,才得施行。同時,朝廷還選派幕職官員,如判官、推官等,以佐理知州,處理全州的行政和司法事務。其掌管檢法議罪的,有司法參軍;掌管調查審訊的,有司理參軍。 因開封府在京師,在司法官員的設置上有些特殊的規定,實際上不同於其他州、府。開封府除設府尹一人外,還設有判官、推官四人,分日輪流審判案件。另設左右軍巡使判官二人,分掌京城地方一切案件的審訊;左右廂公事干當官四人,分管檢查偵訊和處理輕微事件。此外還設有司錄參軍一人,處理戶口婚姻等糾紛。(原來開封府有這么多官,可憐的包、策、昭三個人要干這么多活,累也累死了!) 宋初,在其中央主要設立刑部和大理寺分別共掌司法。大理寺長官不設專職,以判寺一人為首,兼少卿事一人為副,均由其他官員兼任。下設詳斷官和法直官等,辦理具體司法事務。寺不設監獄,所有人犯都寄禁在開封府獄(怪不得開封府的監獄很擁擠)。真到神宗時改革官制,大理寺正副長官,才開始設置專職官吏,並恢復大理寺獄。(這就是後話了) 此外,宋朝的中央司法機構中,還設有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一人為台長,往往由其他官員兼任;以知雜待御史一人為副,主持台務。下設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檢法、主薄等官,辦理對違法失職官吏的偵訊,參與重大刑事案件的審理,行使監察職務。與大理寺不同的是,御使台有拘禁犯人的監所,稱為台獄,監禁它所主辦的案犯。 宋朝的司法制度,實際上是三級三審制。 宋朝的基層司法審判機關設在縣一級,由其知縣負責。但縣級司法機關只能處理杖刑以下的刑事案件;徒以上的,知縣搜集證據,並對案件審理明白,然後上送州里,這稱叫「結解」。縣知事對於刑事案件,原則上應親自審理。縣屬鎮岩官員,只能處理輕微刑事案件,以笞為限,應處杖以上的案犯,即送縣訊辦,不得自行決斷。杖以下的刑事案件,由縣判決執行,知縣署名。縣獄只羈押未決犯,已決犯笞、杖罪的行刑後即釋放,徒以上的犯均要上解州里,故不羈押已決犯。(想起很多單元里的縣令,都在法場監斬呢,真可怕!) 州一級司法機構,包括府、軍,在宋朝司法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埋廷也特別重視。除知州事外還特設有通判作為各州的副長官。全州行政、司法公事都須經過通判簽署(當時叫簽議連書),方得施行;否則,無效。同時,朝廷又直接選派幕職官,比如判官、推官等佐理知州,處理全州行政、司法事務。 凡屬處徒以上的案件,均需送到州里處理,州可以判決執行徒以上直至死刑的案件。 州的審判程序,大致分為推鞫,檢斷和勘結三個階段: 所謂推鞫,就是巡檢、捕獲犯人,或者由縣衙解送人犯到州後,先由司理參軍審訊,傳集人證,搜集證據。(昭的活兒) 所謂檢斷,即檢法議罪的簡稱,就是由司法參軍,根據已經得到和查證落實的犯罪事實,檢出適當適用的相應法規,評議確定應當判處的罪名和刑罰。(策的活兒) 所謂勘結,就是由朝廷選派的幕職官,即判官或推官,根據審理所得到的案情事實際和檢出備齊的有關法規,進一步分析研究案情,或者視需重新直接審訊犯人,就定罪量刑作成判稿,報請行政長官知州簽發。 最後,由知州根據判稿決定判詞,並簽署判決,對外發布公告周知,有所趨避。(包的活兒) 案件的判決雖然是以知州的名議發布的,但是參與判決的判官或者推官,以及司理、司法各參軍,要負邊帶責任。因此,上述有關官員對判決如果有異議,應當及時申請知州更正;如果知州不採納此議,可另寫反對意見的文書呈送路的提刑司,保留意見,這稱作議狀。倘若以後發現判決有重大錯誤時,有議狀在先的官員,可以得到免除連事處罰;或者路的提刑司就是因議狀而發現原判決的重大錯誤,並藉以得到及時糾正者,而持有議狀在先者,還可以得到慶有的獎賞。宋朝最高統治者,以此獎懲辦法來提高司法官吏責任心,保證辦案質量。(要照這么說,包包每懲辦一次貪官污吏、每平一次冤案就要跟著連帶一批官員才是呀!看來和包包同一時期做地方官,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死刑案件,事關人命,宋朝在司法制度上的作有特殊規定。因而,知州在審判死刑案件的過程中,如果認為某案有「法重情輕,情重法輕,事有可疑,理有可憫」等特殊情事時,知州就應將全部案卷送請朝廷裁判,這叫奏讞。凡奏讞的案件,都要由大理寺詳斷。當然,犯罪事實明白,證據充分,定案准確,適用法律也沒有疑義,罪犯本人又已經認罪的,當然就沒有奏讞的必要了。(審不清楚的案件沒看幾件上交大理寺的,倒是有不少上交到包青天這里來呀!)《宋會要》「刑法四」的規定:凡應奏讞而不奏讞,或者不應奏讞而奏讞的,知州都要受一定的處分。這樣就可以防止地方官吏在辦案上的專斷或者推諉。 宋朝對死刑案件還規定有「翻異」制度,即准許呼冤。凡已經判決尚未執行的死刑案件,罪犯本人和他的家屬都可以鳴冤,這在當時稱作「翻異」。刑律規定,案件一經翻異,司法機關便需再審理一次,這稱為「復推」。(這種情況「包青天」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凡在提刑司錄問時,即因復核而審訊時翻異的,提刑司應當差遣原審官以外的法官審理,稱叫「別推」。這在宋時叫不幹礙官司,類似現代的迴避制度。如果案件是在提刑司詳復後核准執行時翻異的,則應由該路其他監司審理。假如本路監司都有干礙,比如同犯人有親友關系等,那就應當由鄰路提刑司審理,以免枉法裁判,(想起《狄青》單元里的大理寺官員,他的女兒就是被懷疑被狄青所殺,老人家一點也不避嫌)再審後,仍有鳴冤的,那就要直接請示朝廷,這稱為奏裁,由皇帝決定。 宋朝還規定,凡天下大辟罪(即死罪)案件,都要送朝廷刑部復審,同時朝廷也經常派出使臣到各地審理案件。就是說,一切死罪案犯都須先經過刑部詳細復核。(那為蝦米包包可以在公堂上直接鍘人呢??答:因為包包的鍘刀是御鍘!)而由各州奏讞的刑事事案件,大理寺復審後,最終還要交到刑部詳復,然後自送審刑院詳議。由此可見,大理寺的職權是相當有限的。 大理寺的審判事務,具體分工還是嚴格的,其左部負責斷刑,掌管全國官員、將校被檢舉犯罪的事件,和死罪案件以及其他報請復審的案件;其右部負責治獄,即掌管京師各機關職官的犯罪案件。案件在大理寺經過詳斷作出定判,經刑部詳復後,還須經門下省復核,門下省如果認為案件處理不當,則得依法駁斥,退回大理寺再行詳斷;刑部還須再行詳復,或者由門下省直接予以糾正。門下省通過,中書省仍得評議,如果評議結果認為原判不當,中書省可以直接向皇帝陳述異議。假如皇帝也認為案件有疑義時,則發交兩制(即指翰林學士和知制誥的中書舍人)、大臣(即指同平章事——宰相、參知政事——副相)、台諫(即指御史——御史中丞、諫官——知諫院)共同評議(這當時稱雜議),再行決定。(麻煩死了,還不如直接交給包包方便些!最可氣的是,刑事案件這樣層層把關,可還是冤獄叢生。) 總之,審刑院、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為宋朝的司法機關,分工制約統統對皇帝負責;其司法制度也體現著這一高度中央集權的精神。
(一)中央司法體制 宋朝沿襲唐制,中央仍以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為三大司法機關,各機構職責相沿未改。太宗淳化二年(991年),為加強對司法審判權的控制,朝廷於宮禁中增設審刑院,置知院事一人、詳議官六人。全國上奏案件,須先經審刑院備案,再發交大理寺審理和刑部復核,然後由審刑院詳議,並奏請皇帝裁決。這實際是在刑部之上又增加了一級復審機構,剝奪了大理寺和刑部的部分權力,使審判和復核程序復雜化。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改革官制,裁撤審刑院,將其職權歸還刑部。此後,凡奉皇帝詔命所立案件,由朝官臨時組成制勘院審斷;由中書省下令所立案件,由諸路監司及州軍等派官臨時組成推勘院審斷,從而保證了皇帝對重大案件的直接控制。 此外,樞密院有權參與軍政案件的審判監督,三司及戶部有權參與財政賦稅案件的司法審判。 (二)地方司法體制 宋朝地方實行州(府)、縣兩級制,仍由行政長官兼理司法。各縣有權審判杖刑以下案件,徒刑以上案件須將審理意見報送州府判決。各州有權審判徒刑以上案件,但死刑案件須上報提刑司復核,重大疑難案件要上報刑部,由大理寺審議,或經皇帝裁決。在京畿地區,由開封府和臨安府負責司法審判活動。 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在州縣之上增設路一級提點刑獄司,作為中央派出機構,主要監督本路司法審判活動,復核州縣重大案件,監察劾奏州縣長官違法行為,以加強中央對地方司法審判權的控制。 二、訴訟審判制度 (一)訴訟時效與審判時限 宋朝對民事和刑事訴訟案件的審理已有明確區分,並分別規定了具體的訴訟時限。 1.民事訴訟時限與時效 為了保證農業生產正常進行,宋朝制定了關於民事訴訟時限的「務限法」。所謂「務」,即指農務;入務指農忙時期,務開指農閑時期。根據《宋刑統》「婚田入務」條規定,每年農歷二月初一至九月卅日為務限期,州縣官府不得受理民間田宅、婚姻、債負等民事訴訟案件;如有民事糾紛,應在十月初一至次年正月卅日遞交訴狀,官府須於三月卅日之前審理結案;逾期不能結案,必須上報原因。為防止有人趁入務之限阻攔業主贖回出典土地,宋朝法律補充規定:侵奪財產案件,雖在入務期限,「亦許官司受理」。 對於判決不服,可逐級上訴,直至中央戶部。為防止訴訟久拖不決,宋朝規定了審理民事案件的詞訴結絕時限。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規定,州縣半年內未結絕者,即可上訴。寧宗慶元年間規定,簡單民事訴訟,當日結絕;需要證人證言的,縣衙限五日審結,州限十日,監司限半月。[14] 關於民事訴訟時效,太祖時規定,因戰亂出走而返回認領田宅者,超過十五年,官府不再受理。《宋刑統》規定,田地房屋糾紛,事後家長、見證人死亡,契書毀亂超過二十年,不再受理;債務糾紛,債務人、保人逃亡過超三十年,不再受理。南宋高宗時規定,買賣田宅滿三年後發生糾紛,不得受理。民事訴訟時效的規定,有利於維護依法形成的民事關系和社會的穩定。 2.刑事案件的聽獄之限 對於刑事訴訟案件,宋朝按大、中、小事分三類規定了「聽獄之限」,要求司法官在限內結案。如太宗時規定,大理寺分別限二十五日、二十日和十日,審刑院分別限十五日、十日和五日,各州分別限四十日、二十日和十日。哲宗時,按案卷紙張多少,明確劃分大、中、小事的三類標准:二十緡以上為大事,十緡以上為中事,不滿十緡為小事。同時規定:大理寺、刑部復審案件,大、中、小事分別為十二日、九日和四日;京師及八路地區復審案件,分別為十日、五日和三日。[15] 對一些不能按正常程序審判的特殊案件,兩宋規定有特殊的斷獄時限,體現了靈活變通的特點。 (二)皇帝躬親獄訟 宋朝皇帝對司法權的控制,首先表現為直接介入司法審判活動。太祖、太宗等都曾親自決斷案件,徽宗也常以「御筆手詔」斷罪。凡御筆斷罪案件,不準向尚書省陳訴冤抑,否則以違御筆罪論處;承受此類案件的官府,也不得以常法「阻攔延誤」執行;否則,延誤一時杖一百,一日徒二年,二日加一等,三日以上以大不恭罪論處,罪止流三千里。[16] 其次,皇帝還經常親自錄囚。開寶二年(969年),太祖曾下令兩京和諸州長吏督促獄掾,每五日一錄囚。太宗重申此制,並要求每十日向皇帝奏聞一次,後又將十日一錄囚定為常制。太祖、太宗還親錄開封在押囚犯,使數十人獲得赦免。南宋孝宗、理宗不僅每年大暑審錄決遣,而且實行「大寒慮囚」[17]。 (三)重視勘驗證據 在司法審判活動中,宋朝重視使用口供、書證、物證、證人證言等各種證據,尤其注重法醫檢驗和司法鑒定等調查取證。官府設有專門檢驗官,並制定勘驗法規,以規范檢驗的范圍、內容、程序、規則,檢驗人員的責任及勘驗筆錄的文書程式等。《宋刑統·詐偽律》有「檢驗病死傷不實」門,《慶元條法事類》也有「檢驗」門及「檢驗格目」、「驗屍格目」等敕令格式,具體規定了檢查勘驗制度。 宋朝法醫學的發展達到新的水平。南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湖南提點刑獄宋慈(1186—1249年)總結歷代法醫檢驗技術,結合自己的法醫實踐經驗,編著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法醫學專著《洗冤集錄》,獲准頒行全國,成為官員司法檢驗活動的指南。該書選定官府歷年頒定的條例格目,吸取民間醫葯學知識,編成檢復總說、驗屍、四季屍體變化、自縊、溺死、殺傷、服毒等53項內容。明朝以後,它還被譯成朝鮮、日本、法、英、德、荷蘭等國文字出版,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重要影響。 (四)鞫讞分司制度 鞫指審理,讞指判案,鞫讞分司就是將審與判二者分離,由不同官員分別執掌。宋朝中央和地方都實行鞫讞分司制度。中央的大理寺、刑部由詳斷官(斷司)負責審訊,詳議官(議司)負責檢法用律,最後由主管長官審定決斷。各州府設司理院,由司理參軍(鞫司)負責審訊及調查事實等,司法參軍(讞司)依據事實檢法用條,最後由知州、知府親自決斷。鞫讞分司強調兩司獨立行使職權,不得互通信息或協商辦案,有利於互相制約,防止舞弊行為。另一方面,宋朝法律形式復雜多樣,條文內容繁多,設立專職官員檢詳法條,也有利於正確適用法律。但是,鞫讞分司制度並不是解決司法腐敗的根本辦法,而且這種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的審判方式,也不符合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則。 (五)翻異別勘制度 翻異別勘源於唐末五代,是指犯人在錄問或行刑時推翻口供(翻異)提出申訴,案件必須重新審理。宋朝錄問是對徒刑以上案件判決前的例行程序,受審者可藉此獲得申訴機會。在行刑前的「過堂」或行刑時,被執行人也可提出申訴。對於這種申訴稱冤案件,官府必須重新審理,稱為翻異別勘。 宋朝的翻異別勘制度,分為原審機關內的「移司別勘」和上級機關指定重審的「差官別推」兩種形式。前者是在原審機關內將案件移交另一司法部門重審,又稱「別推」。宋朝中央及地方司法機構中,都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審判部門,如刑部左、右廳,大理寺獄左、右推;案犯不服判決提出申訴,即移交另一部門重審別推。後者是對移司別推後仍翻異者,由上級機關差派司法官員前往原審機關主持重審,或指定另一司法機構重審。哲宗以後,翻異別勘制度有所變化。凡在錄問前或錄問時翻異者,應移司別推;在錄問後翻異,則要申報上級機關差官別推。 為了防止囚犯反復翻異,《宋刑統·斷獄律》規定,翻異別推以三次為限,超過三次仍翻異者,便不再別推。南宋以後,將其放寬到五推為限。
❹ 宋朝的地方司法機構有哪些
宋朝地方政權分為路、州(府)、縣二級。路設提點刑獄司,作為中央在地方各迴路的司答法派出機構。真宗時稱提點刑獄公事,仁宇後稱提刑司。州設專職司法參軍,也稱司寇參軍。司寇參軍的人選則由中央通過考試加以選拔,以加強對地方司法機關的控制。州縣長官負責審判,「杖罪以下在縣斷遣」。地方死刑案件一般由州一級審判,上報路以後轉送刑部復核。
❺ 宋朝時中央在路一級設立的司法審判機構是
提點刑獄司
是宋代中央派出的「路」一級司法機構,簡稱「提刑司」、「憲司」、「憲台」。監督管理所轄州府的司法審判事務,審核州府卷案,可以隨時前往各州縣檢查刑獄,舉劾在刑獄方面失職的州府官員。
❻ 宋朝的執法部門叫什麼
官署名。是宋代中央派出的「路」一級司法機構,簡稱「提刑司」、「憲專司」、「憲台」。監屬督提點刑獄司 :管理所轄州府的司法審判事務,審核州府卷案,可以隨時前往各州縣檢查刑獄,舉劾在刑獄方面失職的州府官員。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始於諸路轉運司置提點刑獄司,後設專司。
掌本路郡縣之庶獄,核其情實而覆以法,督治奸盜,申理冤濫,並歲察所部官吏,保任廉能
劾奏冒法。設提點刑獄公事為長官,兼以文武臣充任。後屢經廢置
至仁宗明道二年(1033)始成為常設機構。神宗熙寧六年(1073)各增設檢法官。
哲宗紹聖(1094-1097)初,令兼管坑冶事。南宋又設干辦官。孝宗乾道八年(1172)
又兼催督經總制錢。金朝亦置,掌監察官吏,體察廉能贓濫,以行賞罰。
兼掌勸農、采訪、管領屯田及鎮防諸軍。設於中都西京路、南京路等九路
統稱九路提刑司,設提刑使、副使領司事,秩正三品、正四品。下設判官、知事諸職。因職權極重,號稱「外台」。承安四年(1198)改稱按察司。
長官:提點刑獄公事
❼ 北宋的斷案機關
有改的,之前是刑部,後歸為大理寺斷案的叫大理寺卿,設左右兩卿,左斷案,右判刑,貌似還有個,全國到處竄的提刑官,可以把以前的舊案翻出來再審的。
❽ 宋朝的司法制度是怎樣的
宋朝的司法制度是,中央仍設大理寺,掌管中央司法審判大權,負責審理地方上報的刑事案件以及京師與中央百官犯罪案件?同時也參與皇帝直接交辦的重大刑事案件,與刑部和御史台共同審理,並上報皇帝批准執行?
刑部是尚書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國刑獄政令,復核大理寺詳斷的全國死刑案件,以及官員犯罪除免?經赦敘用?定奪昭雪等事?
御史台是宋朝中央監察機關,也具有部分司法審判職能?御史台的主要官員大都參與司法審判,主要是處理命官犯罪大案?司法官受賄案?地方官府不能決斷的疑難案件以及地方重大案件等?
宋初為強化對中央司法機關的控制,在皇宮中另立審刑院,這是當時中央司法機構最突出的變化之一?凡須奏報皇帝的各種案件,經大理寺斷讞後,報審刑院復核,由知院事和詳議官擬出定案文稿,經中書省奏報皇帝論決?
審刑院權勢顯赫過於大理寺和刑部,其職掌原均屬於大理寺和刑部,是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產物?審刑院存在時間約90年,神宗時裁撤後,其職權復歸大理寺與刑部?
此外,宋初還增設制勘院和推勘院等臨時性審判機構,負責審理皇帝交辦的案件?
在司法審判制度上,宋朝建立了鞠讞分司制和「翻異別推」制度?鞠讞分司就是將「審」與「判」分開,由專職官員負責選擇法律條文,原審官員無權選擇適用法律予以定罪;選擇法律條文的官員是依據原審官員審定的案情與相關證據適用法律,但無權過問審訊?
該制度使二者互相制衡,以免作弊,此即「鞠讞分司」之目的?成為宋朝司法審判制度上的一個進步表現?
宋朝在發生犯人推翻原有口供,且所翻情節涉及定罪的時候,採取「翻異別推」制度,也就是將該案改交另外法官或另一司法機構重新審理,改換法官審理稱之為「別推」,改換司法機關審理,稱為「別移」?
按宋朝法律的規定,犯人翻異次數不得超過三次?故意誣告稱冤者,查證屬實,罪加一等處罰?這一制度的出現,有助於糾正因刑訊逼供而導致的錯案?假案?冤案?故為宋朝司法審判制度上的又一進步體現?
宋朝的監察制度沿襲唐制設立中央監察機關御史台,仍分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察院的監察御史職責尤為重要?監察御史從曾二任知縣的官員中選任,宰相不得薦舉御史人選,宰相的親故也不得擔任御史職事?御史的任命須經由皇帝批准?御史每月必須奏事一次,是為「月課」?
在御史台以外,宋朝將唐朝分屬中書?門下兩省的諫官如諫議大夫?司諫?正言等組成專門的諫院,負責對中樞決策?行政措施和官員任免等事提出意見?與御史台配套,合稱「台諫」,旨在牽制宰相的權力?
宋朝對地方官員的監察也更加嚴密?設於各路的監司負有監察職責,負責巡按州縣?州級政權的通判官,號稱「監州」,職責即為監察州縣官員,州府文告無通判共署不發生效力?
宋朝以法醫檢驗為核心的司法鑒定在我國司法制度史上是獨占鰲頭,不論是檢驗制度還是法醫學,或是證據理論,都對我國後世乃至今天產生了巨大影響?
❾ 各個朝代的司法機關各是什麼阿求詳細解釋
夏商無司法機關,周設司寇,分為大司寇和小司寇大司寇輔助周王,實施司法權,小司寇掌管具體的司法工作。 秦朝時中央的司法機構由廷尉和御史大夫組成。廷尉一詞的含義,在《漢書·百官公卿表》中寫道「聽訟必質諸朝廷,與眾共之,兵獄同制,故稱廷尉。」對「廷」的解釋寫道:「廷,平也。治獄貴平,故以為號。」對「尉」的解釋有:「自上安下曰尉。」可見廷尉一詞是取其公平處理爭議案件,使國家、百姓平安的意思。廷尉的主要職責是審理皇帝授予的案件,全國的上訴案件,以及疑難案件。
另外一個司法機構「御史」,設有官員御史大夫,為最高的監察官員。其職位僅低於丞相,對於重大案件的審理,必須有御史大夫參與進行,因此御史大夫也為中央司法機構。
地方司法機構,由地方行政機構承擔,秦朝時設立郡、縣地方機構,郡守和縣令擁有行政權和司法權,對管轄區內的一般案件自行處理,對於疑難案件可以奏報給廷尉處理。在郡守下設有辭曹掾史和決曹掾史,在縣令下設有辭曹掾史和獄掾,這些機構都是協助郡守和縣令進行司法工作。
另外,在郡、縣下還有更低一級的行政級別,如鄉、亭和里。鄉設有「秩」掌管處理鄉內輕微的刑事和民事糾紛,亭內設「亭長」,里內設有「里典」,都是基層的行政管理單位,同時也兼顧或協助處理刑民糾紛。
漢朝法制的發展也體現在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司法機構。在中央司法機構中,有尚書、廷尉和御史大夫三個機構組成。
在漢武帝時期為了限制日益膨脹的相權,而設立了「尚書」這一司法機構。使司法審判大權轉由尚書和廷尉共同行使。
廷尉在漢朝得到更加完備的發展,設立了廷尉正(主管疑難案件的審理),廷尉左右監(主管逮捕犯罪人)、廷尉左右平(主管審理一般案件)等等職位,使廷尉的功能更加齊全,分工越來越精細。
御史大夫的職能與秦朝時相同,專門監察文武官吏,如發現有違法違紀的情況,可以上奏彈劾。同時御史大夫也可與廷尉一起處理疑難案件。
尚書、廷尉、御史大夫三大司法機構的出現,為後來的審判、復審、監察的「三權分立」格局打下了雛形。
地方司法機構類同於秦朝時期,設郡、縣兩級,司法與行政不分。郡守和縣令主宰本區域內的司法權。內部的司法機構中又分為許多細小的部門。例如賊曹,主管抓捕盜賊;辭曹,提出訴訟案件;決曹,負責對判決進行執行;人恕掾,審理並作出判決。可見,漢朝時期,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司法機構都比較完備。
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政治上比較混亂的時期,但是法律制度卻得到了很好的完善。例如北齊時期的《北齊律》的制定,繼承了秦漢法律的優點,又創立了中「重罪十條」和「五刑」制度,為隋唐的「十惡」和「五刑」奠定了基礎。
在這一時期內,中央司法機構主要有廷尉、尚書和御史大夫,其中廷尉在北周時曾改為「大司寇」,北齊時曾改為「大理寺」,但不管稱謂如何,其最高司法機關的地位不變。但是尚書的機構在這一時期逐漸加強,而相對廷尉的權利有所縮小,部分司法權轉給了尚書。
地方的司法機構同秦漢時相同,實行司法行政合一,由郡守、縣令擔任。
六、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的法律制度,是封建法制最完善、最具代表性的法律制度。不僅有「十惡」、「五刑」等制度,還設立了「八議」、「官當」等法律制度。同樣在司法機構上也是最完善的,形成了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三權分立式的司法審判制度。
大理寺由原來廷尉轉化而來,在北齊時期曾用過「大理寺」的稱謂,是最高的司法審判機關,掌管審理全國處於流刑以上的案件。
刑部負責復核大理寺所判流刑以上的案件。御史台掌管監察文武百官。但也可參與冤案大案的審理。因此形成了大理寺的主管審判,刑部主管復核,御史台主管監察的司法審判制度。當然在三大司法機構的上面還有皇帝,主宰一切行政、司法、立法的權力。
隋唐時期的地方司法機關仍然是地方的行政機關。例如在州(郡)一級中設立「曹參軍」受理刑事案件,「司戶參軍」受理民事案件。在縣中設有司法佐、史協助縣令處理刑、民案件。在縣以下的鄉、里、訪、村中設立的鄉官、里正、坊正、村正對管轄內的婚姻、土地等民事案件有審判權。
七、宋朝
宋朝的司法制度大多數沿用唐朝時期的制度,但也有一些不同之處。大理寺和刑部還是保持其職責不變,但是宋朝初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設立了審刑院,又稱為宮中審刑院,是宋朝初期的審判復核機關,同時也擁有的審判權和復核權。因此削弱了刑部和大理寺的權利。在宋神宗熙寧三年後,審刑院被撤銷,審判和復核的權利又回到了大理寺和刑部。
御史台除了有唐朝時期的權利之外,還可以受理官員受賄的案件以及地方上訴的案件。
另外宋朝還設立了登聞鼓院、登聞檢院、理檢院三個法定機關,專門受理直接向朝廷投訴的案件,以及上訴的冤案。
地方司法機構仍然保持不變。
八、元朝
元朝是少數民族統治時期,在司法機構的設置上較混亂,沿用了唐宋的制度,但又加以刪減。中央司法機構設立大宗正府、刑部、宣政院。大宗正府是類似於大理寺的中央審判機關,刑部的復核職能不變,但同時又賦予部分審判職能。宣政院主要管理僧侶的案件。御史台的職能也不變。
地方有省、路、府、州、縣各級衙門,作為地方司法機構。
九、明朝
明朝將元朝廢除的大理寺重新設置起來,但是其職責改為法律復核機關。刑部作為中央審判機關。刑部的所有案件都必須由大理寺復核,可見刑部與大理寺的職能,正好與唐宋時期的相反。御史台改為都察院,其職責不變,仍是監察百官,參與審理大案,平反冤案。
地方司法機構有省、府、縣三級,主管所轄案件。
十、清朝
司法機構維持明朝的三個司法機構的設置,職責也差不多,但是刑部的審判權力更大,在三大司法機關中,以刑部為首,刑部不受大理寺和都察院的制約。清朝時另設專門司法機關理藩院,處理少數民族事務。對於皇族內部的案件由宗人府和內務府中的慎刑司處理。
地方司法機構設有省、府、縣三級司法機構。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見在中國古代的司法機構,是中央專設司法機構,地方則是司法與行政合一的體制。因而從總體上可以說是司法與行政不分,即使是在中央專門設立了專職的司法機構,同樣也是從屬於行政,專職的司法機構不可能獨立行使司法權,因為司法官員的任免都由皇上決定,而皇上是一個集立法、司法、行政權為一身的獨特的個體,這就決定了在中國古代的司法機構是不可能獨立的,同樣司法權的行使也是不可能獨立的。
❿ 宋朝三大司法機關有哪些
宋朝來的司法制度基本沿襲唐朝時期的自製度,中央設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分掌中央司法審判職權。宋初為加強皇帝對三大機關司法審判權的制約,又增置審刑院。凡全國地方上奏中央的案件,先送審刑院備案,再交大理寺審理、刑部復核後,復由審刑院詳議,奏請皇帝裁決。 大理寺是全國最高的司法審判機構。相當於現代的最高法庭。 刑部為中央最高的司法行政機構,同時負責復核大理寺所判流刑以上的案件。宋朝的刑部復核職能比前代增強。 除這些機構外,宋朝還設立了登聞鼓院、登聞檢院、理檢院三個法定機關,專門受理直接向朝廷投訴的案件,以及上訴的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