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編委

民法典編委

發布時間: 2021-03-06 19:13:28

㈠ 趙萬一的學術成就

1.《民法學教程》(教材。參編)1987年9月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出版 。
2.《企業破產法論》(專著。與顧培東、張衛平合著)1988年10月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
3.《訴訟法大辭典》(工具書。合著)1989年10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4.《破產法教程》(法學統編教材。參編)1990年6月法律出版社出版。
5.《中國民法學》(教材。參編)1990年10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6.《如何用法律保護自己》(主編)1991年5月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7.《國家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適度分離研究》(國家教委課題。專著。合著)1991年6月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
8.《證券法的理論與實務》(獨著。專著)1991年6月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總字數為23.2萬字。
9.《中國房產法的理論與實務》(主編。專著)1992年5月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
10.《中國農村經濟法制研究》(專著。合著。國家社科基金「七。五」重點規劃課題)1992年11月重慶出版社出版。
11.《走向21世紀的中國法學》(專著。合著)1993年4月重慶出版社出版。
12.《商法原理》(教材。合著)1993年4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
13. 《香港法要論》(主編。專著)1994年12月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
14.《證券交易法教程》(法學統編教材。參編)1995年7月法律出版社出版。
15.《破產法教程》(法學統編教材。參編)1995年10月法律出版社出版。
16.《中國競爭保護法律制度研究》(獨著。專著)重慶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20.8萬字。
17.《證券法學》(副主編)廣東經濟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
18.《競爭法》(「九五」規劃高等學校法學教材--經濟法系列。司法部法學教材編輯部編審。參編並統稿。)法律出版社1997年6月版。
19.《民法原理》(司法部成人高等法學教育通用教材,副主編)法律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20.《中國民法學教程》(教材。參編)法律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21.《法學大辭典》(國家「七五」「八五」出版規劃項目),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擔任辭書副主編、民商法學分卷主編,撰寫約30萬字。
22.《商法學》(主編。司法部法學統編教材)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
23.《證券法學》(主編。司法部法學統編教材)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24.《商法學》(副主編。高等政法院校法學主幹課程教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25.《精編法學辭典》(編委)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26.《證券法學》(主編),西南政法大學成人教育系列教材,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27.《商法學》(主編。全國重點政法院校系列教材)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28.《競爭法》(高等學校法學教材。司法部法學教材編輯部編審。參編)法律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29.《商法學》(主編。教育部全國高等法學教育指導委員會審定教材)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
30.《商法基本問題研究》(獨著)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字數34萬字。
31.《商法學》(主編。司法部法學統編教材)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32.《商法學學習指導》(合著。教育部全國高等法學教育指導委員會審定教材輔導資料)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33.《中國民法學》(教材、參編),法律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34.《商法》(主編。21世紀高等院校法學系列基礎教材.必修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35.《現代法治理念與中國法律制度》(專著。合著)重慶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36.《民法的倫理分析》(專著、獨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29萬3千字。該書為西南政法大學建校50周年而推出的「西南政法大學學子學術文庫」之一種。中國台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在台灣出版了繁體字本。
37.《商法學》(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該書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之「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教材」之一種。
38.《商法案例》(主編。21世紀高等院校法學系列基礎教材.案例教學用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39. 《公司治理法律問題研究》(專著、主編)法律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撰寫兩章5.2萬字。
40.《公司法:國際經驗與理論架構》(論文集、主編)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41.《商法》(合著,教材)全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教學用書。法律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42.《淡薄明志——我的成長歷程》載於《山之魂海之韻——山東大學校友創業風采錄》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43.《商法課程隨堂測試》(主編)法律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44.《證券法學》(主編)現代法學教材,司法部法學教材編輯部編審。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45.《獨立設置的政法院校綜合改革問題研究與實踐》(合著),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版。
46.《商法學》(主編)(高等學校法學核心課程教材系列)法律出版社2006年8月版。 1.《論我國民法的調整對象》(與金平等合寫)《法學研究》1985年第1期。
2.《論所有權的權能》《法學季刊》1985年第2期。
3.《英國普通法上的留置權》《外國法學研究》1985年第3期。
4.《重慶市股份公司的現狀與趨勢》《經濟體制改革探索》1986年第1期。
5.《試論社會集資的法律調整》《中國法制報》1986年2月3日。
6.《經濟體制改革與農村家庭職能的發展變化》《中國社會科學未定稿》1986年第6期。
7.《建立適合我們經濟發展的新型法律觀》《法學季刊》1986年第4期。
8.《民法與社會進步》《西北政法學院學報》1986年第4期。
9.《區分收益權與受益權沒有必要》《政治與法律》1986年第5期。
10. 《論委託經營權》(全文約20000字。載於佟柔教授主編的《論國家所有權》一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年4月出版。)
11.《我國民法中應確立物權制度》《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87年第1期。
12.《政治體制改革芻議》《探索》1987年第2期。
13.《人民調解制度與中國傳統文化》《法律學習與研究》1987年第3期。
14.《試論技術引進的法律調整》《當代經濟》1989年第2期。
15.《民事訴訟時效制度初探》《河北法學》1987年第5期。
16.《法律手段在經濟運行綜合機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與法律》1987年第6期。
17.《淺析破產法實施的文化—心理環境》《學習與探索》1988年第6期。
18.《對我國民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全文約2萬字)《四川法學》1989年第3期。
19.《無價證券透視》《中國社會科學未定稿》1989年第6期。
20.《<證券法>:讓股市有法可依》《西南經濟日報》1998年12月29日第1版。
21.《聚焦市場經濟中熱點法律問題》《重慶商報》1999年6月13日第2版。
22.《「法」緣解人生--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專家趙萬一教授訪談》《中外交流》1999年第6期。
23.《法制之路任重道遠》《廣西日報。法制周刊》2000年9月20第5版。
24.《設立中公司的法律責任應如何承擔》《人民法院報》2002年9月6日。
25.《經濟法若干基本理論問題研究》《現代法學》2002年第4期。約18500字。(該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2年第12期作為首篇文章全文轉載。)
26.《中國商事信用法律制度基本問題研究》(合著)《中國商法年刊》(第二卷)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27.《契約自由與公序良俗》(合著)《現代法學》2003年第3期)約18770字。(該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2003年第9期全文轉載。)
28.《對民法意思自治原則的倫理分析》《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約17000字。
29.《論民法的倫理性價值》《法商研究》2003年第6期。約14000字。
30.《論民商法價值取向的差異及其對我國民商立法的影響》《法學論壇》2003年第6期。約20000字。
31.《關於完善我國公司法的幾個基本問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32.《公司治理與投資者利益保護》載王保樹主編《21世紀商法論壇—投資者利益保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約29000字。
33.《公司內部監督機制的法律完善問題研究》(合著)《現代法學》2003年民商法學專刊。
34.《關於目前中國商法研究的幾個問題》日本廣島修道大學《修道法學》第26卷第2號。2004年2月27日發行。約27600字。
35.《對獨立董事制度功能的重新思考》(合著)《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第159-166頁)。17000字。
36.《論公司經營權及其行使》《西南法律評論》2004年卷第一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第1-18頁)。約2萬字。
37.《公司資本制度研究——從商法價值取向的視角進行解讀、評判和重構》(合著)《中國商法年刊》(第3卷),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38.《民法公平原則的倫理分析》《重慶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
39.《財產權制度存在的基礎》(劉坤 趙萬一)《現代法學》2004年第5期第133-141頁。約22500字。(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2005 年第2期(第58—67頁)全文轉載。
40.《商主體法律制度研究》(趙萬一 葉艷)《河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2005年第3期(第74-80頁)全文轉載。
41.《論有限公司出資轉讓的條件》《法學論壇》2004年第5期。
42.《關於完善我國公司資本制度的法經濟學分析》《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
43.《論公司收購中控股股東的誠信義務》《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44.《中國大陸公司法完善問題的理論思考》(台灣)《全國律師》2004年11月號(第32-47頁)。約12000字。
45. 《股東表決權的限制與排除》《法制日報》2005年3月3日第9版<理論專刊.法學前沿>。1600字。
46.《公司取得自由股份制度法律問題研究》《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113-118)。約1100字。
47.《論民法的商法化與商法的民法化——兼談我國民法典編纂的基本理念和思路》《法學論壇》2005年第4期(28-33頁) 約11100字。
48.《醫療倫理範式的現實選擇》)《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19-22頁)約6000字。
49.《美國法的排擠式公司合並及對我國的借鑒意義》)《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7期(44-50頁)約1300字。
50.《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趨勢及其法律規制》《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第17-23頁)。約1100字。
51.《借款擔保中擔保人的連帶責任應如何承擔》《法制日報》理論版《法律人專刊》2005年10月19日第9版。
52.《物權法對國家所有權的有效保護》《法制日報》「法學前沿.實務」2005年12月8日第10版。約3000字。
53.《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辯證思考》《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5年第7期,第21卷。第502—503頁。
54.《「轉制」的關鍵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當代黨員》2005年第11期。第48頁。
55.《論公司的司法解散》《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第23—28頁。
56.《論我國反壟斷法的價值目標界定及制度架構》(合著)《社會科學研究》2006年第1期。第108—112頁。
57.《從民法與憲法關系的角度談我國民法典制訂的基本理念和制度架構》《中國法學》2006年第1期第117—127頁。約2萬字。
58.《有限公司股權繼承法律問題研究》(合著)《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第51-58頁。約11500字。(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經濟法學 勞動法學》2006年第六期第37—43頁全文轉載。)
59.《論我國法律碩士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年第3期第41—45頁。約6800字。
60.《民法與現代文明》《法制日報》2006。4。13(11)之文化隨筆。約2000字。
61.《反壟斷法中的合並控製法律問題研究》(合著)《廣東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第184—189頁。
62.《冷靜而理性地看待物權法中的爭議》《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6年第三期第21-26頁。
63.《我國商業銀行破產法律制度構建的反思》(合著)《現代法學》2006年第3期第83—90頁。(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6年第8期第32—39頁全文轉載。)
64.《證券市場的「新老劃斷」—專家談<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管理辦法>》《法制日報》2006年5月22日第3版。
65.《我國民事主體結構的重構》(合著)《法學家》2006年第2期第86-92頁。
66.《我國反壟斷法的立法價值目標界定及制度架構》游勸榮主編《反壟斷法比較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71-79頁。
67《法律制度的完善與創新:中國資本市場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保障》(合著)。載於高晉康 談李榮主編的《開放條件下的中國金融法制建設》,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118——134頁。
68.《對完善我國短線交易歸入制度的法律思考》(合著)《法學論壇》2006年第5期,第67—72頁。
69.《公司經理權的界定及其在我國的法律完善》(合著)《商業經濟與管理》(中文核心期刊、人文社科核心CASS、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全國百強社科學報)2006年第9期第68—73頁。
70.《法律為什麼會受到非議》《法學家茶座》第12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第12-16頁。
71.《未成年人不宜作為公司股東》《法制日報》(周末)「公司法務」2006年12月31日第10版。
72.《論國家所有權在物權法中的特殊地位》《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第99—106頁。(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2007年第4期第21-28頁全部文轉載)。
73.《公司捐贈法律問題研究》(合著)《公司法評論》2006年第3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74.《從煙花爆竹的禁改限談法律對民俗的尊重》《法制日報》2007。2。27(第三版)2100字。
75.《物權法是對公民財產權的有效保障》《法制日報》2007。3。21(3)
76.《法科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知識》《法制日報》2007。4。1(13)
77.《公司捐贈法律問題研究》(合著)《公安法治研究——貴州警官職業學院》2007年第1期第23-29頁。
78.《從公權與私權關系的角度解讀國家徵收徵用制度》(合著)《華東政法學院學報》(全國百強社科學報,CSSCI來源期刊)2007年第2期第10-23頁。 (已完成課題)
1.《中國農村經濟法制研究》國家社科基金「七五」重點規劃項目;
2.《國家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適度分離問題研究》國家教委「七五「規劃課題;
3.《中國競爭保護立法問題研究》(已獨立完成)國家青年社科基金項目。
(正在進行的課題)
1.獨立設置的政法院校綜合改革問題研究(國家教育部規劃課題);
2.證券交易中的民事責任問題研究(課題主持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02BFX010;項目類別:一般項目)。2002年立項。

㈡ 李浩培的人物概況

1928年東吳大學法律系畢業,1936—1939年在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研究國際公法、國際私法、比較民法。回國後歷任武漢大學教授兼法律系主任、浙江大學教授兼法學院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和國務院法制局外事法規委員會專門委員,國際關系研究所研究員,外交學院國際私法教授,外交部法律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和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學會理事,中國國際法學會理事,九三學社中央文化委員會委員和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海事仲裁委員會副主任等職。還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教授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大網路全書·法學》編委會委員兼國際私法分支主編等。1985年當選為瑞士國際法研究院院士。1993年當選為聯合國前南斯拉夫問題特設國際刑事法庭法官。他主張採用比較方法研究法學;國際私法學應有以研究沖突法為主要內容的特定范圍;國際法中存在強行規則,並肯定一般法律原則是國際法的淵源之一。主要著作有《國際私法總論》、《國籍問題的比較研究》及《條約法概論》等;並有大量譯作,著名的有:A·韋德羅斯著《國際法》、《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刑法典》、《美國刑法的反動本質》;同他人合譯的《法國民法典》(《拿破崙法典》)、M·沃爾夫著《國際私法》、《紐倫堡軍事法庭判決書》等。1997年11月6日在海牙去世。

㈢ 迪特爾·梅迪庫斯的生平

曾在符爾茨來堡大學與明斯源特大學學習法律,1956年在明斯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59年在杜賽爾多夫通過第二次國家法學考試。先後任明斯特大學和漢堡大學助教。1961年在漢堡大學取得教授資格。1962年任基爾大學正教授,1966年任圖賓根大學正教授,1969年任雷根斯堡大學正教授。1978年擔任慕尼黑大學正教授,1994年秋退休。1980年起任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
除了法律史方面的著述外,民法領域的主要著作有:《民法》(1968年第1版,1996年第17版);《債法總論》(1983年第1版,1995年第7版);《民法基礎知識》(1994年第1版,1995年第2版);參加撰寫三部《德國民法典評注》;1974年起任《民法實務檔案》雜志編委會成員。

㈣ 有誰能給我推薦幾本關於合同法、公司法法律操作實務的書啊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務操作全書 出版社:京華出版社 作者:本書編委會 冊數:全三卷 16開精裝 2007年6月 類別:行業圖書-法律 定價:¥680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務操作全書目錄介紹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務操作全書是經多位專家遴選編纂而成,不僅權威,規范,科學,而且全面,系統,簡潔,實用.符合國情,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務操作全書具有一定前瞻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務操作全書使廣大企業盡快與國際化企業全面接軌,並迅速提高企業的水平! 第一篇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解析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勞動合同的訂立 第三章 勞動合同的履行和變更 第四章 勞動合同的解除和終止 第五章 特別規定 第六章 監督檢查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八章 附則 第二篇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務 1、勞動合同的概念 2、勞動合同法訂立的原則 3、勞動合同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4、薪酬設計與勞動合同 5、勞動合同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常見風險 6、勞動合同的形式與要件 7、勞動合同的訂立 8、勞動合同的備案 9、錄用條件的法律效力 10、招聘廣告的法律效力 11、錄用通知書的法律效力 12、就業歧視的預防 13、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就業簽訂勞動合同應履行哪些手續 14、勞動合同文本的制定 15、勞動合同的要件 16、勞動關系的建立與勞動合同的生效 17、電子勞動合同的法律效力 18、勞動合同的必備條款 19、勞動合同的擔保是否有效 20、未簽勞動合同的法律責任 21、勞動合同約定不明情況的處理 22、用人單位的告知義務 23、勞動合同的雙方當事人 24、分公司也可以成為勞動合同的主體 25、總經理能否簽訂勞動合同 26:企業改制中勞動合同主體的變更 27、離退休人員是否有勞動合同主體資格 28、勞動合同的雙方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 29、勞動法律關系 30、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 第三篇 勞動合同案例分析 1承接項目應簽訂承包合同還是勞動合同 2大學生就業協議:典型的預約合同 3工傷責任焉能「轉包」 4口頭通知解除勞動合同無效 5退伍軍人勞動關系爭議的法律適用 6企業應承擔違約金嗎 7解除要件未成不能起算仲裁時效 8改制企業工傷責任不能推 9送達不成單位有理變無理 1O成師傅是否應得補償金 11建築工程層層轉包中工傷認定的討論 12醫療期內能否解除勞動關系 13單位為何兩度當被告 14員工無故被辭退應該得到補償 15實行不定時工作制要履行申報手續 16注重調解實現雙贏 17劉某與該廠是事實勞動關系 18事業單位作開除處分要依據人事部有關規定 19職工隱瞞基本情況企業要求賠償無依據 20究競該依據哪個部頒文件判這宗爭議案 21以勞動者違反規章制度為由解除勞動合同要慎重 22隻約定試用期的勞動合同無效 23解除合同起糾紛歷時4年仍未了 24合同到期仍可以單位拖欠工資為由提出解除勞動合同 25競業禁止與商業秘密保護 26李某應按約承擔責任 27企業不經法定程序降低工資無效 28跨越勞動合同終止日期的醫療期滿後勞動合同不能自動終止 29提前支付勞動合同約定的工資應視合同解除 30本案提前解除勞動合同的主張不能成立 31對勞務關系中加班費的計算應參照勞動法的相關規定 32解除勞動關系後被確診為職業病患者其待遇如何解決 33協議解除勞動合同應如何計發經濟補償金 34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協議的法律責任 35何女士退休當月待遇由誰支付 36勞動者提前解除勞動合同的責任探討 37郵政企業委代辦工與郵政企業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系 38李某是否應享受失業保險待遇 39用人單位未說明理由解除勞動合同無效 40該勞動合同是被解除還是終止? 41解除勞動關系以「辭退決定書」還是以「退工單」為准 42她能要求與企業恢復勞動關系嗎? 43胡某的養老保險費應由誰承擔 44對勞動合同鑒證能否提出行政復議 45女工孕前離崗誰之過 46企業開除職工同時能否進行一次性罰款 47職工享受生育津貼企業無需再支付產假工資 48車間實行承包企業難免工資支付責任 49一起服務期內離職引發的勞動爭議案 50服務期內離職引發的勞動爭議 51是崗位調整還是勞動合同變更 52除名糾紛不屬人事爭議受案范圍 53新聞媒介公告送達除名決定是否有效 54李某與保險公司是勞動關系 55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工傷認定 56她的病假工資如何支付 57勞動者違約解除合同應賠償用人單位經濟損失 58對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條件應作有利於勞動者的理解 59勞動者檔案轉移糾紛析 60企業收不回貨款勞動者應否擔責 61崗位合同能視為勞動合同嗎 第四篇 勞動合同樣本 01、一般企業勞動合同樣本 02、化工企業勞動合同樣本 03、建築業勞動合同樣本 04、建築行業農民工勞動合同樣本 05、礦山、井下行業勞動合同樣本 06、製造業企業勞動合同樣本 07、金融、貿易行業勞動合同樣本 08、娛樂、酒店、商業行業勞動合同樣本 09、非全日制用工勞動合同樣本 第五篇 相關勞動法規 第一部分法律、法規及規章 一、法律 二、法規 三、規章 (一)勞動合同、集體合同 (二)勞動爭議 (三)工資 (四)工傷、非因工自傷 (五)其他 第二部分規范性政策 (一)綜合類 (二)勞動合同、集體合同 (三)下崗職工 (四)破產企業職工安置 (五)企業改制 (六)工資 (七)職工獎懲 (八)工時、休假 (九)社會保障 1、養老保險 !、醫行保險 3、失業保險 4、工傷保險 5、生育保險 6、其他 (十)勞動爭議 (十一)其他 (十二)廢止的文件目錄

㈤ 中國法學研究在世界法系中的地位和狀態,評價如何

關鍵詞: 比較法/法律經濟學/大陸法系/繼受
內容提要: 比較法是法學及其他社會科學的一個研究方法,而法律經濟學又是被視作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和分析方法.本文通過閱讀馬太的著作《比較法律經濟學》後,總結該作者的創新之處,以及該書的觀點,運用該書中提出的比較法的視角,進一步分析法律經濟學在大陸法系繼受中高等數學、現代經濟學、效率觀念、學術語言等層面的障礙,並提出一系列的簡單改進建議,以期該學科能在中國更好的發展。

眾所周知,在西方英美法繫世界裡,「法律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 它用獨特的視角和分析方法研究法律問題使它獲得了毀譽參半的巨大聲名,而它在20世紀中後期的迅速成長可以說是「經濟學帝國主義」中最成功的一個典範。[i]以至於在21世紀初有位國際學界的知名人士談到美國法學界的現狀時,大發感嘆到——「我們現在都是法律經濟學家了」。[ii]
以比較法視角來研究法律經濟學的著述實在是非常少[iii],主要原因是要將這兩個法學研究方法相「聯姻」,實在是困難重重。而作為世界上僅有兩本以「比較法律經濟學」名字命名的書籍作者,已歸化為美國公民的國際著名學者,現為義大利都靈大學(University of Torino)法學院「艾爾弗雷德與漢娜·弗羅姆」(Alfred and Hanna Fromm)國際和比較法教授以及義大利著名的阿道夫·塞科(Rodolfo Sacco)民法講座教授——烏戈·馬太(Ugo Mattei)教授的求學和成長經歷在法學界並不多見。[iv]他1961年4月22日出生於義大利的都靈市,在義大利都靈大學攻讀法學本科期間,曾到英國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修習「英國法」項目,又去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Université de Fribourg)研修「國際比較法」項目。他以全年級1500學生中第一名的榮譽本科畢業,畢業論文是寫比較環境法,被評選為最優論文,得到「值得出版」(Dignita' di Stampa)的最高榮譽,指導教師為安東尼奧·甘巴羅(Antonio Gambaro)教授。在從事教學研究多年後獲福布賴特獎學金,毅然遠赴美國法律經濟學研究十大重鎮之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法學院(Boalt Hall School of Law, U.C. Berkeley)苦讀法學碩士(LLM)。他曾經擔任過義大利的歐洲大學研究院(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的比較法教授,並做過美國的耶魯大學法學院(Yale Law School)、英國的劍橋大學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英國的劍橋大學伍爾夫森學院(Wolfson College, Cambridge)、挪威的奧斯陸大學(Oslo University)、美國的加州伯克利大學、蒙特里爾大學(Montpellier University)、中國的澳門大學(Macau University)的訪問學者。
除了義大利語以外,馬太教授還精通英語和法語,並能熟練運用西班牙語閱讀和寫作。他出版著作有十多本,發表文章一百多篇,分別用義大利語、英語、法語,葡萄牙語、俄語、漢語發表。討論主題主要涉及索馬里、衣索比亞、厄里特里亞、蘇丹、剛果、喀麥隆、日本、以色列、俄羅斯等國家的法律比較。他是國際比較法學會(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omparative Law)會員,美國比較法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Comparative Law)執行委員,並擔任弗雷堡比較法研究院(Friburg Institute Of Comparative Law)顧問、哥本哈根商學院法律與經濟金融研究所(Institute Of Law, Economics And Finances At 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顧問、《法律經濟學國際評論》(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雜志編委、《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與法律大詞典》(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And Law)編委、劍橋大學出版社「歐洲私法」系列叢書編委、《全球法理學家》(Global Jurist)主編等多項學術職務。
通過對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扎實學習和長期研究,馬太教授高舉「比較法」這個方法論大旗,在學術上一往無前,披荊斬棘。重新對兩大法系進行經濟分析和比較,碩果累累,開創了法律經濟學研究中的一條新路徑,被學界稱為「法律經濟學的比較法學派」,成為歐洲法律經濟學學者中真正影響美國法律經濟學界的第一人。[v]
馬太教授其代表作《比較法律經濟學》(英文版)於1997年一經面世,就再現洛陽紙貴,印刷不斷,並被翻譯成多國文字,為廣大學子挑燈夜讀。法學界和經濟學界的學者們也在各自的文章著述中大量引用該書中的重要觀點,現在他已被視為縱橫「比較法學」和「法律經濟學」的一代大家。
該書主要觀點是認為比較法學與法律經濟學這兩個學科可以互相取長補短。比較法可以利用法律經濟分析中所使用的功能分析工具獲得理論視角,比較法學家通過研究越來越感到經濟學原理的巨大魅力。而比較法的研究成果對法律經濟學研究來說更有價值,可以使其擺脫地方中心主義的困擾,進入全球化的層面。比較法可能為經濟分析提供一種可供選擇的替代法律制度,並對法律結構的演化提供了一種更全球化的思維,改寫了傳統法律經濟學的原有論斷。
那麼,法律經濟學能否被大陸法系所繼受和運用呢?
從比較法學的觀點來看,筆者認為可以。
在大陸法系學界普遍存在的一種錯誤印象,由於大陸法系傳統,法律經濟學作為一種分析工具在歐洲不如在美國有用。對於美國法律和歐洲法律之間的差異不應基於實用而予以低估。但是,如果正確認識這種差異,並非重要到足以妨礙在大陸法系國家順利運用法律經濟學的可能性。由於法律論述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法律經濟學(特別是效率)對在其文化范圍以外的法律工作者也可能成為流行的學說,更可能會獲得成功。
針對法律經濟學進入大陸法系的結構性障礙,法典已經不再是大陸法系國家最重要的法律淵源,但還是不能低估它的作用。通過研究發現大陸法系國家的基層法院法官要比英美法系的法官更多地關注公共政策,也就有可能更多地關注效率。所以,大陸法系基層法院法官的相對自由可能是在該法系中滲經濟推理的一個有效的機會。
對於知識環境因素,大陸法系的人們對英美法系,特別是美國法律的興趣越來越濃,隨著英語水平的提高,這個阻礙也已經逐漸在消除。況且,大陸法系對英美法系解決方案的繼受已經是一個現實,《義大利刑事訴訟法典》和《荷蘭民法典》中的許多條文就反映了這種趨勢。[vi]
從法律經濟學史上來看,現代意義上的法律經濟學是從美國這一個普通法系的國家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的產生有其特殊性。[vii]
20世紀70年代美國大學教職市場大幅度萎縮,因此,很多讀經濟學的研究生轉讀法律,准備畢業後進入實務界。可是,當他們在法學院表現良好,而得到法學院教職之後,自然把原先經濟學的訓練,帶到他們的研究工作上,相反的,幾乎沒有讀經濟學的博士生,會轉念政治學研究所。[viii]就這樣,美國的法律經濟學運動就蓬勃地開展了起來。可見,由於美國法學院的招生入學的多元化政策,促使更多出身經濟學、管理學、理工科等背景的學生投入法律經濟學的學習,而這種選拔節約了對法律經濟學研究中高等數學以及現代經濟學的學習成本。
對於大陸法系法學學者(包括中國學者)來說,繼受法律經濟學似乎有以下一些障礙。
第一,是高等數學的知識門檻。這個是最大最致命的障礙。絕大部分的大陸法系國家法學院的學生都是從高中選拔而來,基本上不具備高等數學的知識基礎。[ix]進入法學院後也沒有機會和大量時間去系統修習高等數學等系列的相關內容。[x]法學一直被視做「文科」,死記硬背的學科,一般認為不需要學習高等數學,高中數學學習比較差的學生比較厚愛和積極報考該專業。[xi]就是有高等數學的選修課,也是非常皮毛的學習一下,根本無法運用,更談不上建模這個艱苦工作了。[xii]導致以後在學習和研究中,一見現代經濟學中的高等數學公式就束手無策,對於數學模型根本就看不懂其推導過程,無法理解其中真正涵義,頓時心裡發慌,容易產生抵觸情緒,有時就是反感出現,更不能希望他們進行相關探討和建模等深入研究。[xiii]反觀英美法系的美國和加拿大,它們的高校一般是給大一本科新生開設高等數學的選修課,甚至是將數學專業的大部分課程一起讓學生選修,一直可以選修到畢業甚至到研究生階段。[xiv]現代經濟學一般都用高等數學、甚至是非常深奧的數學進行研究。翻閱近現代經濟思想史可以發現,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高等數學推動的。可以說,一個經濟學者數學基礎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在現代經濟學研究成就的高度。而進入21世紀,西方的法律經濟學研究中的數學也大量運用,定量分析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可以預見,未來的主流法律經濟學也將是「數學帝國主義」的奴僕。
第二,現代經濟學的知識門檻。在大陸法系國家的高等教育中,法律學科和經濟學科都是屬於獨立的一級學科,一般都獨自設立院系,互不交流。經濟學院的學生頂多修一至兩門的法學課程。[xv]法學學生也基本上不去系統學習現代經濟學的內容。[xvi]就是學有餘力,頂多也就是選修一些經濟類課程,對其了解個大概而已。[xvii]因此,大陸法系法學學生對經濟分析工具,尤其是比較新的分析方法,實在知之甚少。由於對這一領域知識的不足,法學研究者更無法關注經濟學研究領域最近的變革。[xviii]今天的法學學生不再像過去那樣接受基礎的經濟學訓練。[xix]在中國大陸,法學本科的學生只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這門課程,對現代經濟學尤其是凱恩斯以後的主流經濟學基本不了解,而這個恰恰是法律經濟學的經濟學基礎知識。就是在民商法、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經濟法方向)的這些研究生專業課程中,也未見經濟類課程的蹤影。[xx]這種經濟學知識上的先天不足,對後續進行法律經濟學的研究將是一個嚴重的缺陷。由於對經濟學的直觀認識來自於每天都進行的大量的經濟活動,這使得大多數大陸法系的法學工作者有理由相信自己擁有足夠的經濟學知識來完成他們的工作,其實這是一種盲目樂觀和自信自滿的「阿Q精神」的表現。而對他們中的另外一些人而言,法律經濟學的分析手段又被認為是一種過於狹窄的研究進路,因而被排除在其法律討論范圍之外。同時,法律學科的內部劃分也無形中擴大了法律和經濟之間的距離。因此,能夠略微知道經濟學分析方法的法學家也就是那些專攻商法和經濟法的研究者了。

㈥ 公司設置法律經濟學的原理是什麼

關鍵詞:比較法/法律經濟學/大陸法系/繼受內容提要:比較法是法學及其他社會科學的一個研究方法,而法律經濟學又是被視作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和分析方法.本文通過閱讀馬太的著作《比較法律經濟學》後,總結該作者的創新之處,以及該書的觀點,運用該書中提出的比較法的視角,進一步分析法律經濟學在大陸法系繼受中高等數學、現代經濟學、效率觀念、學術語言等層面的障礙,並提出一系列的簡單改進建議,以期該學科能在中國更好的發展。眾所周知,在西方英美法繫世界裡,「法律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它用獨特的視角和分析方法研究法律問題使它獲得了毀譽參半的巨大聲名,而它在20世紀中後期的迅速成長可以說是「經濟學帝國主義」中最成功的一個典範。[i]以至於在21世紀初有位國際學界的知名人士談到美國法學界的現狀時,大發感嘆到——「我們現在都是法律經濟學家了」。[ii]以比較法視角來研究法律經濟學的著述實在是非常少[iii],主要原因是要將這兩個法學研究方法相「聯姻」,實在是困難重重。而作為世界上僅有兩本以「比較法律經濟學」名字命名的書籍作者,已歸化為美國公民的國際著名學者,現為義大利都靈大學(UniversityofTorino)法學院「艾爾弗雷德與漢娜·弗羅姆」(AlfredandHannaFromm)國際和比較法教授以及義大利著名的阿道夫·塞科(RodolfoSacco)民法講座教授——烏戈·馬太(UgoMattei)教授的求學和成長經歷在法學界並不多見。[iv]他1961年4月22日出生於義大利的都靈市,在義大利都靈大學攻讀法學本科期間,曾到英國倫敦經濟學院(LondonSchoolOfEconomics)修習「英國法」項目,又去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UniversitédeFribourg)研修「國際比較法」項目。他以全年級1500學生中第一名的榮譽本科畢業,畢業論文是寫比較環境法,被評選為最優論文,得到「值得出版」(Dignita'diStampa)的最高榮譽,指導教師為安東尼奧·甘巴羅(AntonioGambaro)教授。在從事教學研究多年後獲福布賴特獎學金,毅然遠赴美國法律經濟學研究十大重鎮之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法學院(BoaltHallSchoolofLaw,U.C.Berkeley)苦讀法學碩士(LLM)。他曾經擔任過義大利的歐洲大學研究院(EuropeanUniversityInstitute)的比較法教授,並做過美國的耶魯大學法學院(YaleLawSchool)、英國的劍橋大學三一學院(TrinityCollege,Cambridge)、英國的劍橋大學伍爾夫森學院(WolfsonCollege,Cambridge)、挪威的奧斯陸大學(OsloUniversity)、美國的加州伯克利大學、蒙特里爾大學(MontpellierUniversity)、中國的澳門大學(MacauUniversity)的訪問學者。除了義大利語以外,馬太教授還精通英語和法語,並能熟練運用西班牙語閱讀和寫作。他出版著作有十多本,發表文章一百多篇,分別用義大利語、英語、法語,葡萄牙語、俄語、漢語發表。討論主題主要涉及索馬里、衣索比亞、厄里特里亞、蘇丹、剛果、喀麥隆、日本、以色列、俄羅斯等國家的法律比較。他是國際比較法學會()會員,美國比較法協會()執行委員,並擔任弗雷堡比較法研究院()顧問、哥本哈根商學院法律與經濟金融研究所(InstituteOfLaw,)顧問、《法律經濟學國際評論》()雜志編委、《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與法律大詞典》(TheNewPalgrave:ADictionaryOfEconomicsAndLaw)編委、劍橋大學出版社「歐洲私法」系列叢書編委、《全球法理學家》(GlobalJurist)主編等多項學術職務。通過對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扎實學習和長期研究,馬太教授高舉「比較法」這個方法論大旗,在學術上一往無前,披荊斬棘。重新對兩大法系進行經濟分析和比較,碩果累累,開創了法律經濟學研究中的一條新路徑,被學界稱為「法律經濟學的比較法學派」,成為歐洲法律經濟學學者中真正影響美國法律經濟學界的第一人。[v]馬太教授其代表作《比較法律經濟學》(英文版)於1997年一經面世,就再現洛陽紙貴,印刷不斷,並被翻譯成多國文字,為廣大學子挑燈夜讀。法學界和經濟學界的學者們也在各自的文章著述中大量引用該書中的重要觀點,現在他已被視為縱橫「比較法學」和「法律經濟學」的一代大家。該書主要觀點是認為比較法學與法律經濟學這兩個學科可以互相取長補短。比較法可以利用法律經濟分析中所使用的功能分析工具獲得理論視角,比較法學家通過研究越來越感到經濟學原理的巨大魅力。而比較法的研究成果對法律經濟學研究來說更有價值,可以使其擺脫地方中心主義的困擾,進入全球化的層面。比較法可能為經濟分析提供一種可供選擇的替代法律制度,並對法律結構的演化提供了一種更全球化的思維,改寫了傳統法律經濟學的原有論斷。那麼,法律經濟學能否被大陸法系所繼受和運用呢?從比較法學的觀點來看,筆者認為可以。在大陸法系學界普遍存在的一種錯誤印象,由於大陸法系傳統,法律經濟學作為一種分析工具在歐洲不如在美國有用。對於美國法律和歐洲法律之間的差異不應基於實用而予以低估。但是,如果正確認識這種差異,並非重要到足以妨礙在大陸法系國家順利運用法律經濟學的可能性。由於法律論述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法律經濟學(特別是效率)對在其文化范圍以外的法律工作者也可能成為流行的學說,更可能會獲得成功。針對法律經濟學進入大陸法系的結構性障礙,法典已經不再是大陸法系國家最重要的法律淵源,但還是不能低估它的作用。通過研究發現大陸法系國家的基層法院法官要比英美法系的法官地關注公共政策,也就有可能地關注效率。所以,大陸法系基層法院法官的相對自由可能是在該法系中滲經濟推理的一個有效的機會。對於知識環境因素,大陸法系的人們對英美法系,特別是美國法律的興趣越來越濃,隨著英語水平的提高,這個阻礙也已經逐漸在消除。況且,大陸法系對英美法系解決方案的繼受已經是一個現實,《義大利刑事訴訟法典》和《荷蘭民法典》中的許多條文就反映了這種趨勢。[vi]從法律經濟學史上來看,現代意義上的法律經濟學是從美國這一個普通法系的國家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的產生有其特殊性。[vii]20世紀70年代美國大學教職市場大幅度萎縮,因此,很多讀經濟學的研究生轉讀法律,准備畢業後進入實務界。可是,當他們在法學院表現良好,而得到法學院教職之後,自然把原先經濟學的訓練,帶到他們的研究工作上,相反的,幾乎沒有讀經濟學的博士生,會轉念政治學研究所。[viii]就這樣,美國的法律經濟學運動就蓬勃地開展了起來。可見,由於美國法學院的招生入學的多元化政策,促使出身經濟學、管理學、理工科等背景的學生投入法律經濟學的學習,而這種選拔節約了對法律經濟學研究中高等數學以及現代經濟學的學習成本。對於大陸法系法學學者(包括中國學者)來說,繼受法律經濟學似乎有以下一些障礙。第一,是高等數學的知識門檻。這個是最大最致命的障礙。絕大部分的大陸法系國家法學院的學生都是從高中選拔而來,基本上不具備高等數學的知識基礎。[ix]進入法學院後也沒有機會和大量時間去系統修習高等數學等系列的相關內容。[x]法學一直被視做「文科」,死記硬背的學科,一般認為不需要學習高等數學,高中數學學習比較差的學生比較厚愛和積極報考該專業。[xi]就是有高等數學的選修課,也是非常皮毛的學習一下,根本無法運用,更談不上建模這個艱苦工作了。[xii]導致以後在學習和研究中,一見現代經濟學中的高等數學公式就束手無策,對於數學模型根本就看不懂其推導過程,無法理解其中真正涵義,頓時心裡發慌,容易產生抵觸情緒,有時就是反感出現,更不能希望他們進行相關探討和建模等深入研究。[xiii]反觀英美法系的美國和加拿大,它們的高校一般是給大一本科新生開設高等數學的選修課,甚至是將數學專業的大部分課程一起讓學生選修,一直可以選修到畢業甚至到研究生階段。[xiv]現代經濟學一般都用高等數學、甚至是非常深奧的數學進行研究。翻閱近現代經濟思想史可以發現,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高等數學推動的。可以說,一個經濟學者數學基礎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在現代經濟學研究成就的高度。而進入21世紀,西方的法律經濟學研究中的數學也大量運用,定量分析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可以預見,未來的主流法律經濟學也將是「數學帝國主義」的奴僕。第二,現代經濟學的知識門檻。在大陸法系國家的高等教育中,法律學科和經濟學科都是屬於獨立的一級學科,一般都獨自設立院系,互不交流。經濟學院的學生頂多修一至兩門的法學課程。[xv]法學學生也基本上不去系統學習現代經濟學的內容。[xvi]就是學有餘力,頂多也就是選修一些經濟類課程,對其了解個大概而已。[xvii]因此,大陸法系法學學生對經濟分析工具,尤其是比較新的分析方法,實在知之甚少。由於對這一領域知識的不足,法學研究者更無法關注經濟學研究領域最近的變革。[xviii]今天的法學學生不再像過去那樣接受基礎的經濟學訓練。[xix]在中國大陸,法學本科的學生只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這門課程,對現代經濟學尤其是凱恩斯以後的主流經濟學基本不了解,而這個恰恰是法律經濟學的經濟學基礎知識。就是在民商法、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經濟法方向)的這些研究生專業課程中,也未見經濟類課程的蹤影。[xx]這種經濟學知識上的先天不足,對後續進行法律經濟學的研究將是一個嚴重的缺陷。由於對經濟學的直觀認識來自於每天都進行的大量的經濟活動,這使得大多數大陸法系的法學工作者有理由相信自己擁有足夠的經濟學知識來完成他們的工作,其實這是一種盲目樂觀和自信自滿的「阿Q精神」的表現。而對他們中的另外一些人而言,法律經濟學的分析手段又被認為是一種過於狹窄的研究進路,因而被排除在其法律討論范圍之外。同時,法律學科的內部劃分也無形中擴大了法律和經濟之間的距離。因此,能夠略微知道經濟學分析方法的法學家也就是那些專攻商法和經濟法的研究者了。

㈦ 法學界有哪些名人多介紹!

1、江平:
中國著名法學家,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寧波人,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民商法學博士生導師。1948年至1949年就讀於燕京大學新聞系。1951年入莫斯科大學法律系,1956年畢業回國進入北京政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前身)任教。1983年至1990年歷任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校長。是七屆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1988年至1992年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2001年10月12日,被授予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待遇。
江平教授被收入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並被收入中國多種版本的著名學者、著名法學家名錄。
2、陳光中
浙江永嘉縣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1930年4月23日生,浙江永嘉人。著名法學家、法學教育家,新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的開拓者和重要的奠基者。1952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2001年,被中國政法大學授予終身教授稱號。
曾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和中國法學會副會長,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他長期致力於刑事訴訟法學、證據法學、中國司法制度史和國際刑事人權法的研究,為培養法學高級人才,發展訴訟法學特別是刑事訴訟法學,改革和健全中國刑事司法制度,加強刑事司法人權保障,開展國內外訴訟法學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3、賀衛方
賀衛方無疑是中國當今法學界最有影響力的法學家之一。1960年7月生,山東省牟平縣人,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於西南政法學院(法學學士),1985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碩士)。1985年起在中國政法大學任教並主持《比較法研究》季刊編輯工作。1995年調至北京大學法律學系任教。1992年被聘為副教授,1999年被聘為教授。1993年6-7月美國密執安大學、1996年6月-1997年1月哈佛法學院訪問學者。擔任北京大學司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國外國法制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
4、王利明
王利明,男,1960年生,湖北仙桃人,中共黨員,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兼召集人,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九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十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十一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委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4年1月15日,中國人民大學校黨委原副書記、原副校長(兼)王利明接任常務副校長。
5、梁慧星
1944年1月16日生,四川青神人。中國著名民法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法學研究》雜志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四川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2008年擔任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主席團成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1966年畢業於西南政法學院(現西南政法大學);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院,獲民法碩士學位。1990年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曾擔任職務: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主席團成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合同法》起草委員會組長、《物權法》、《侵權法》、《民法通則》起草組核心成員。1990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9年起擔任第四屆及第五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2003年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曾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屆特邀咨詢員、公安部第二屆特邀監督員,山東大學法學院院長等職;2007年擔任中央政治局《物權法》專題講座主講人。主要著作包括:獨著:《民法》、《民法總論》、《中國民法經濟法諸問題研究》、《民法學判例與立法研究》、《民法解釋學》、《裁判的方法》、《法學學位論文寫作方法》等;合著:《合同法》、《經濟法的理論問題》、《民法債權》、《物權法》、《中國物權法研究》、《中國民法典草案附理由》等;主編:《民商法論叢》、《中國民商法專題研究從書》等。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與依法治國 發布:2025-09-13 09:37:05 瀏覽:127
司法拍賣機構 發布:2025-09-13 09:35:36 瀏覽:559
最低限度的道德 發布:2025-09-13 09:35:34 瀏覽:274
勞動法中甲方可以提 發布:2025-09-13 09:19:46 瀏覽:148
嘉興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13 09:03:44 瀏覽:582
與道德相勃 發布:2025-09-13 08:48:46 瀏覽:67
道德是撒 發布:2025-09-13 08:46:51 瀏覽:338
移民搬遷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3 08:46:45 瀏覽:306
民間借貸最高司法解釋 發布:2025-09-13 08:37:46 瀏覽:332
功能視角中的行政法 發布:2025-09-13 08:30:20 瀏覽: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