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慈愛

民法慈愛

發布時間: 2021-03-10 12:55:28

㈠ 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兄弟和睦了,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

原文:

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譯文:

《詩經》說:「桃花鮮美,樹葉茂密,這個姑娘出嫁了、讓全家人都和睦。」讓全家人都和睦,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詩經》說:「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

《詩經》說:「容貌舉止莊重嚴肅,成為四方國家的表率。」只有當一個人無論是作為父親、兒子,還是兄長、弟弟時都值得人效法時,老百姓才會去效法他。這就是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出處:《禮記·大學》——戰國·曾參

(1)民法慈愛擴展閱讀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㈡ 古代商人為什麼沒有地位

因為中國古代奉行重農抑商的政策。

私營經濟的好處是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私營企業的生產目的,是為了獲取剩餘價值,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

古代商人算是有錢人。私營經濟比起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收益大得多了。

拓展資料

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於人們來說擁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額財富,且地租收入較穩定,是發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時對封建國家而言,農業的發展可使人民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使國庫糧倉充盈,既可內無糧荒、動亂之虞,也可外無侵擾之慮。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立國之本」,而把商業(有時也包括手工業)當成「末業」來加以抑制。

與此同時,在封建帝王看來,私人工商業主一方面通過商品交換與高利貸盤剝農民,另一方面商業活動豐厚的利益回報又吸引著相當一部分農民「舍本趨末」,從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統治基礎。

參考資料:重農抑商_網路

㈢ 文言文大學 古文《大學》的翻譯!從所謂誠其意者到而後可以教國人!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
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
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
子必誠其意.
《詩》雲:「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
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
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
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
「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詩》雲:「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緝
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
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
此謂知本」.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X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
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
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
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
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
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
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
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
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
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
乎身不怒,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雲:「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
「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
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
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
道.
《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
謂民之父母.《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
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鑒於
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
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
仁親以為寶.」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
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
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
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
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
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
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
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
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
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
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
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大學》的譯文
[編輯本段]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堯典》說:「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這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 《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 《詩經》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下追求完善.
《詩經》說:「京城及其周圍,都是老百姓嚮往的地方.」《詩經》又說:「『綿蠻』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岡上.」孔子說:「連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麼地方,難道人還可以不如一隻鳥兒嗎?」《詩經》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慎.」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詩經》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嫩綠的竹子鬱郁蔥蔥.有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研究學問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他莊重而開朗,儀表堂堂.這樣的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啊!」這里所說的「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是指做學問的態度;這里所說的「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是指自我修煉的精神;說他「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內心謹慎而有所戒懼;說他「儀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嚴;說「這樣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難忘啊!」是指由於他品德非常高尚,達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難以忘懷.《詩經》說:「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難忘啊!」這是因為君主貴族們能夠以前代的君王為榜樣,尊重賢人,親近親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澤,享受安樂,獲得利益.所以,雖然前代君王已經去世,但人們還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孔子說:「聽訴訟審理案子,我也和別人一樣,目的在於使訴訟不再發生.」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敢花言巧語,使人心畏服,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這就叫知識達到頂點了.
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一切都發自內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裡無惡不作,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別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掩蓋有什麼用呢?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曾子說:「十隻眼睛看著,十隻手指著,這難道不令人畏懼嗎?!」
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之所以說修養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所以說,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自身,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於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恨;對於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於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於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因此,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點.所以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好.」這就是不修養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以說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別人的人,是沒有的,所以,有修養的人在家裡就受到了治理國家方面的教育: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於侍奉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於侍奉官長;對子女的慈愛可以用於統治民眾.
《康浩》說:「如同愛護嬰兒一樣.」內心真誠地去追求,即使達不到目標,也不會相差太遠.要知道,沒有先學會了養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
一家仁愛,一國也會興起仁愛;一家禮讓,一國也會興起禮讓;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犯上作亂.其聯系就是這樣緊密,這就叫做:一句話就會壞事,一個人就能安定國家.
堯舜用仁愛統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仁愛;桀紂用凶暴統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凶暴.統治者的命令與自己的實際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會服從的.所以,品德高尚的,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後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不這樣做,然後才要求別人不這樣做.不採取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讓別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詩經》說:「桃花鮮美,樹葉茂密,這個姑娘出嫁了、讓全家人都和睦.」讓全家人都和睦,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詩經》說:「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詩經》說:「容貌舉止莊重嚴肅,成為四方國家的表率.」只有當一個人無論是作為父親、兒子,還是兄長、弟弟時都值得人效法時,老百姓才會去效法他.這就是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隊說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老百姓就會尊重自己的兄長;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孤兒,老百姓也會同樣跟著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司;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後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後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這就叫做「絜矩之道」.
《詩經》說:「使人心悅誠服的國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歡的他也喜歡,老百姓厭惡的他也厭惡,這樣的國君就可以說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詩經》說:「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聳立.顯赫的尹太師啊,百姓都仰望你.」統治國家的人不可不謹慎.稍有偏頗,就會被天下人推翻.《詩經》說:「殷朝沒有喪失民心的時候,還是能夠與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請用殷朝作個鑒戒吧,守住天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是說,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國家,失去民心就會失去國家.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養德行.有德行才會有人擁護,有人擁護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會有財富,有財富才能供給使用,德是根本,財是枝末,假如把根本當成了外在的東西,卻把枝末當成了內在的根本,那就會和老百姓爭奪利益.所以,君王聚財斂貨,民心就會失散;君王散財於民,民心就會聚在一起.這正如你說話不講道理,人家也會用不講道理的話來回答你;財貨來路不明不白,總有一天也會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浩》說:「天命是不會始終如一的.」這就是說,行善便會得到天命,不行善便會失去天命.《楚書》說:「楚國沒有什麼是寶,只是把善當作寶.」舅犯說,「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麼是寶,只是把仁愛當作寶.」
《秦誓》說:「如果有這樣一位大臣,忠誠老實,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但他心胸寬廣,有容人的肚量,別人有本領,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樣;別人德才兼備,他心悅誠服,不只是在口頭上表示,而是打心眼裡贊賞.用這種人,是可以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的,是可以為他們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別人有本領,他就妒嫉、厭惡;別人德才兼備,他便想方設法壓制,排擠,無論如何容忍不得.用這種人,不僅不能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而且可以說是危險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會把這種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們驅逐到邊遠的四夷之地去,不讓他們同住在國中.這說明,有德的人愛憎分明,發現賢才而不能選拔,選拔了而不能重用,這是輕慢:發現惡人而不能,了而不能把他驅逐得遠遠的,這是過錯.喜歡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歡的,這是違背人的本性,災難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國君的人有正確的途徑:忠誠信義,便會獲得一切;驕奢放縱,便會失去一切.
生產財富也有正確的途徑;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的人勤奮,消費的人節省.這樣,財富便會經常充足.仁愛的人仗義疏財以修養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財.沒有在上位的人喜愛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卻不喜愛忠義的;沒有喜愛忠義而做事卻半途而廢的;沒有國庫里的財物不是屬於國君的.孟獻子說:「養了四匹馬拉車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養雞養豬;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養牛養羊;擁有一百輛兵車的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養搜刮民財的家臣.與其有搜刮民財的家臣,不如有偷盜東西的家臣.」這意思是說,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做了國君卻還一心想著聚斂財貨,這必然是有小人在誘導,而那國君還以為這些小人是好人,讓他們去處理國家大事,結果是天災人禍一齊降臨.這時雖有賢能的人,卻也沒有辦法挽救了.所以,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

㈣ 「在民法的慈祥般的眼裡,每一個個人就是整個國家」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民法的精髓是保護每個個人的民事權利不受非法侵犯,不論這種侵犯來自私人還是國家。民法通過確認、保護、促進個人的民事權利和自由,達到促進個人發展和維護整個社會經濟的健康運行的目的。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憲法,它阻隔了國家公權力對私人可能造成的損害,劃分出了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的界限。每個個人得到了保護,就意味這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繁榮。

㈤ 《大學》譯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
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
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
子必誠其意。

《詩》雲:「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
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
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
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
「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詩》雲:「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緝
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
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
此謂知本」。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X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
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
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
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
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
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
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
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
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
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
乎身不怒,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雲:「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
「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
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
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
道。
《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
謂民之父母。《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
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鑒於
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
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
仁親以為寶。」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
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
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
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
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
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
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
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
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
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
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
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大學》的譯文
[編輯本段]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堯典》說:「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這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 《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 《詩經》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下追求完善。
《詩經》說:「京城及其周圍,都是老百姓嚮往的地方。」《詩經》又說:「『綿蠻』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岡上。」孔子說:「連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麼地方,難道人還可以不如一隻鳥兒嗎?」《詩經》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慎。」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詩經》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嫩綠的竹子鬱郁蔥蔥。有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研究學問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他莊重而開朗,儀表堂堂。這樣的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啊!」這里所說的「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是指做學問的態度;這里所說的「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是指自我修煉的精神;說他「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內心謹慎而有所戒懼;說他「儀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嚴;說「這樣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難忘啊!」是指由於他品德非常高尚,達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難以忘懷。《詩經》說:「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難忘啊!」這是因為君主貴族們能夠以前代的君王為榜樣,尊重賢人,親近親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澤,享受安樂,獲得利益。所以,雖然前代君王已經去世,但人們還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孔子說:「聽訴訟審理案子,我也和別人一樣,目的在於使訴訟不再發生。」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敢花言巧語,使人心畏服,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這就叫知識達到頂點了。
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一切都發自內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裡無惡不作,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別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掩蓋有什麼用呢?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曾子說:「十隻眼睛看著,十隻手指著,這難道不令人畏懼嗎?!」
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之所以說修養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所以說,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自身,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於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恨;對於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於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於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因此,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點。所以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好。」這就是不修養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以說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別人的人,是沒有的,所以,有修養的人在家裡就受到了治理國家方面的教育: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於侍奉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於侍奉官長;對子女的慈愛可以用於統治民眾。
《康浩》說:「如同愛護嬰兒一樣。」內心真誠地去追求,即使達不到目標,也不會相差太遠。要知道,沒有先學會了養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
一家仁愛,一國也會興起仁愛;一家禮讓,一國也會興起禮讓;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犯上作亂。其聯系就是這樣緊密,這就叫做:一句話就會壞事,一個人就能安定國家。
堯舜用仁愛統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仁愛;桀紂用凶暴統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凶暴。統治者的命令與自己的實際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會服從的。所以,品德高尚的,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後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不這樣做,然後才要求別人不這樣做。不採取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讓別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詩經》說:「桃花鮮美,樹葉茂密,這個姑娘出嫁了、讓全家人都和睦。」讓全家人都和睦,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詩經》說:「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詩經》說:「容貌舉止莊重嚴肅,成為四方國家的表率。」只有當一個人無論是作為父親、兒子,還是兄長、弟弟時都值得人效法時,老百姓才會去效法他。這就是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隊說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老百姓就會尊重自己的兄長;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孤兒,老百姓也會同樣跟著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司;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後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後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這就叫做「絜矩之道」。
《詩經》說:「使人心悅誠服的國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歡的他也喜歡,老百姓厭惡的他也厭惡,這樣的國君就可以說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詩經》說:「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聳立。顯赫的尹太師啊,百姓都仰望你。」統治國家的人不可不謹慎。稍有偏頗,就會被天下人推翻。《詩經》說:「殷朝沒有喪失民心的時候,還是能夠與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請用殷朝作個鑒戒吧,守住天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是說,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國家,失去民心就會失去國家。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養德行。有德行才會有人擁護,有人擁護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會有財富,有財富才能供給使用,德是根本,財是枝末,假如把根本當成了外在的東西,卻把枝末當成了內在的根本,那就會和老百姓爭奪利益。所以,君王聚財斂貨,民心就會失散;君王散財於民,民心就會聚在一起。這正如你說話不講道理,人家也會用不講道理的話來回答你;財貨來路不明不白,總有一天也會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浩》說:「天命是不會始終如一的。」這就是說,行善便會得到天命,不行善便會失去天命。《楚書》說:「楚國沒有什麼是寶,只是把善當作寶。」舅犯說,「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麼是寶,只是把仁愛當作寶。」
《秦誓》說:「如果有這樣一位大臣,忠誠老實,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但他心胸寬廣,有容人的肚量,別人有本領,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樣;別人德才兼備,他心悅誠服,不只是在口頭上表示,而是打心眼裡贊賞。用這種人,是可以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的,是可以為他們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別人有本領,他就妒嫉、厭惡;別人德才兼備,他便想方設法壓制,排擠,無論如何容忍不得。用這種人,不僅不能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而且可以說是危險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會把這種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們驅逐到邊遠的四夷之地去,不讓他們同住在國中。這說明,有德的人愛憎分明,發現賢才而不能選拔,選拔了而不能重用,這是輕慢:發現惡人而不能,了而不能把他驅逐得遠遠的,這是過錯。喜歡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歡的,這是違背人的本性,災難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國君的人有正確的途徑:忠誠信義,便會獲得一切;驕奢放縱,便會失去一切。
生產財富也有正確的途徑;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的人勤奮,消費的人節省。這樣,財富便會經常充足。仁愛的人仗義疏財以修養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財。沒有在上位的人喜愛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卻不喜愛忠義的;沒有喜愛忠義而做事卻半途而廢的;沒有國庫里的財物不是屬於國君的。孟獻子說:「養了四匹馬拉車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養雞養豬;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養牛養羊;擁有一百輛兵車的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養搜刮民財的家臣。與其有搜刮民財的家臣,不如有偷盜東西的家臣。」這意思是說,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做了國君卻還一心想著聚斂財貨,這必然是有小人在誘導,而那國君還以為這些小人是好人,讓他們去處理國家大事,結果是天災人禍一齊降臨。這時雖有賢能的人,卻也沒有辦法挽救了。所以,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

㈥ 求《大學》、《中庸》的原文及譯文。謝謝

《大學》內容
書名:《大學》 作者:不詳(相傳為孔子的弟子,曾參所作)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詩》雲:「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詩》雲:「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於止信。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鑒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秦誓》曰:「如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大學》的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這就叫知識達到頂點了。 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一切都發自內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裡無惡不作,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別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掩蓋有什麼用呢?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曾子說:「十隻眼睛看著,十隻手指著,這難道不令人畏懼嗎?!」 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詩經》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嫩綠的竹子鬱郁蔥蔥。有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研究學問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他莊重而開朗,儀表堂堂。這樣的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啊!」這里所說的「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是指做學問的態度;這里所說的「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是指自我修煉的精神;說他「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內心謹慎而有所戒懼;說他「儀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嚴;說「這樣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難忘啊!」是指由於他品德非常高尚,達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難以忘懷。《詩經》說:「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難忘啊!」這是因為君主貴族們能夠以前代的君王為榜樣,尊重賢人,親近親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澤,享受安樂,獲得利益。所以,雖然前代君王已經去世,但人們還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堯典》說:「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這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 《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 《詩經》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追求完善。 《詩經》說:「京城及其周圍,都是老百姓嚮往的地方。」《詩經》又說:「『綿蠻』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岡上。」孔子說:「連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麼地方,難道人還可以不如一隻鳥兒嗎?」《詩經》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慎。」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 孔子說:「聽訴訟審理案子,我也和別人一樣,目的在於使訴訟不再發生。」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敢花言巧語,使人心畏服,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之所以說修養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所以說,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自身,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於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恨;對於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於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於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因此,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點。所以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好。」這就是不修養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以說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別人的人,是沒有的,所以,有修養的人在家裡就受到了治理國家方面的教育: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於侍奉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於侍奉官長;對子女的慈愛可以用於統治民眾。 《康誥》說:「如同愛護嬰兒一樣。」內心真誠地去追求,即使達不到目標,也不會相差太遠。要知道,沒有先學會了養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 一家仁愛,一國也會興起仁愛;一家禮讓,一國也會興起禮讓;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犯上作亂。其聯系就是這樣緊密,這就叫做:一句話就會壞事,一個人就能安定國家。 堯舜用仁愛統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仁愛;桀紂用凶暴統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凶暴。統治者的命令與自己的實際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會服從的。所以,品德高尚的,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後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不這樣做,然後才要求別人不這樣做。不採取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讓別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詩經》說:「桃花鮮美,樹葉茂密,這個姑娘出嫁了、讓全家人都和睦。」讓全家人都和睦,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詩經》說:「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後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詩經》說:「容貌舉止莊重嚴肅,成為四方國家的表率。」只有當一個人無論是作為父親、兒子,還是兄長、弟弟時都值得人效法時,老百姓才會去效法他。這就是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以說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老百姓就會尊重自己的兄長;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孤兒,老百姓也會同樣跟著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推已及人的「絮矩之道」。 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司;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後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後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這就叫做「絮矩之道」。 《詩經》說:「使人心悅誠服的國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歡的他也喜歡,老百姓厭惡的他也厭惡,這樣的國君就可以說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詩經》說:「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聳立。顯赫的尹太師啊,百姓都仰望你。」統治國家的人不可不謹慎。稍有偏頗,就會被天下人推翻。《詩經》說:「殷朝沒有喪失民心的時候,還是能夠與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請用殷朝作個鑒戒吧,守住天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是說,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國家,失去民心就會失去國家。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養德行。有德行才會有人擁護,有人擁護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會有財富,有財富才能供給使用,德是根本,財是枝末,假如把根本當成了外在的東西,卻把枝末當成了內在的根本,那就會和老百姓爭奪利益。所以,君王聚財斂貨,民心就會失散;君王散財於民,民心就會聚在一起。這正如你說話不講道理,人家也會用不講道理的話來回答你;財貨來路不明不白,總有一天也會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誥》說:「天命是不會始終如一的。」這就是說,行善便會得到天命,不行善便會失去天命。《楚書》說:「楚國沒有什麼是寶,只是把善當作寶。」舅犯說,「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麼是寶,只是把仁愛當作寶。」 《秦誓》說:「如果有這樣一位大臣,忠誠老實,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但他心胸寬廣,有容人的肚量,別人有本領,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樣;別人德才兼備,他心悅誠服,不只是在口頭上表示,而是打心眼裡贊賞。用這種人,是可以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的,是可以為他們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別人有本領,他就妒嫉、厭惡;別人德才兼備,他便想方設法壓制,排擠,無論如何容忍不得。用這種人,不僅不能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而且可以說是危險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會把這種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們驅逐到邊遠的四夷之地去,不讓他們同住在國中。這說明,有德的人愛憎分明,發現賢才而不能選拔,選拔了而不能重用,這是輕慢:發現惡人而不能,了而不能把他驅逐得遠遠的,這是過錯。喜歡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歡的,這是違背人的本性,災難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國君的人有正確的途徑:忠誠信義,便會獲得一切;驕奢放縱,便會失去一切。 生產財富也有正確的途徑;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的人勤奮,消費的人節省。這樣,財富便會經常充足。仁愛的人仗義疏財以修養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財。沒有在上位的人喜愛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卻不喜愛忠義的;沒有喜愛忠義而做事卻半途而廢的;沒有國庫里的財物不是屬於國君的。孟獻子說:「養了四匹馬拉車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養雞養豬;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養牛養羊;擁有一百輛兵車的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養搜刮民財的家臣。與其有搜刮民財的家臣,不如有偷盜東西的家臣。」這意思是說,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做了國君卻還一心想著聚斂財貨,這必然是有小人在誘導,而那國君還以為這些小人是好人,讓他們去處理國家大事,結果是天災人禍一齊降臨。這時雖有賢能的人,卻也沒有辦法挽救了。所以,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

《中庸》全文和譯文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白話解:上天所賦予人的本質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著本性以做人處事叫做道,聖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來修正過與不及的差別現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於正道,這稱之為教化。這個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夠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就不是正道了。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現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白話解:君子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謹慎。在沒有人聽到的地方,更是恐懼害怕。最隱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發現的處所,最微細的事物,也是最容易顯露的,因此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特別謹慎。

3.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白話解:喜怒哀樂的情感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心是平靜無所偏倚的,稱之為『中』;如果感情之發生都能合乎節度,沒有過與不及則稱之為和。『中』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夠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達到圓滿的境界,那麼天地萬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白話解:孔子說:「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為都違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為君子能隨時守住中道,無過與不及;小人之所以違反中道,是因為小人不明此理,無所顧忌無所不為。」

5.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白話解:孔子說;「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歡征詢別人的意見,就算是淺近的話,也歡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別人的錯誤和不好的意見隱藏起來,同時又表揚別人正確的好意見,最後再將眾人的意見,所有過與不及之處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於人民,這就是舜之所以為天下百姓擁戴,與津津樂道的緣故吧!」

6.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

◎白話解:子路問孔子怎樣叫做『強』?孔子說:「你所問的是南方人的『強』呢?還是北方人的『強』?還是你所謂的『強』呢?用寬宏柔和的道理教化人,能忍受無理的欺侮而不報復,這是南方人的強,君子安然處之。至於披鎧甲,卧枕刀槍,死也不後悔,這是北方人之強。好勇鬥狠的人安於此道。因此君子與人和平相處,而不隨流俗移轉,這是真正的強啊!

7.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白話解:孔子說:「中庸之道是離人不遠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遠離人群,那就不可以稱之為道了。」

※(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之中。)

8.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白話解:說話時要顧慮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時也要顧慮到與自己所說的話,是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篤行實踐,做到言行合一呢?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呼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白話解:君子只求就現在所處的地位,來做他應該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處在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該做的事;處在貧賤的地位,就做貧賤時應該做的事;處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所應該做的事;處在患難,就做患難時所應該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樂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隨遇而安,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10.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

◎白話解:君子對上不怨恨天,對下不歸罪他人,所以君子安心的處在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來,小人卻是冒險去妄求非份的利益。※(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則修身見於世。)

11.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白話解:孔子說:「射箭的方法,很像君子做人的道理,射不中靶心,就要反過來要求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做好,功夫夠不夠。

㈦ 能告訴我皇帝封號中的主要的字代表著什麼意思

這都是後人為前人起的謚號,關鍵字應該是概括這個人的,如清嘉慶在位時,比較開明,雖說沒有大作為,但也沒使百姓受苦,因此他的封號為清仁宗。(這個是百家講壇中原意是這樣,因此我才有這樣的推測)

㈧ 女性要求男性叫他爸爸違法嗎

除了自己的爸爸以外的那是不可以的,違法算不上,到時這個人的德育出現了問題,沒有教養的人就和他少接觸吧。不要讓她影響了自己。

㈨ 《大學》原文及翻譯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未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譯文: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 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 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 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㈩ 求清朝後宮妃嬪封號~

清代後宮妃嬪稱號按地位高低依次為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官女子。

一、皇後

皇後(拼音:huáng hòu)簡稱為後,是世界歷史上帝國最高統治者正配的號。「後」與「後」,古已有之。「後」字原指君主,以前的夏啟就稱作夏啟後,後引申指「君主的妻妾」,這是一個位份、稱謂,而不僅僅是」皇帝後面的女人「。

二、皇貴妃

皇貴妃,中國古代皇帝妃嬪的等級之一,清朝沿用,在皇後之下設皇貴妃一人。歷史上第一位皇貴妃是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的續後孫氏。

孫氏自小被接入宮中撫養,宣宗即位後冊封為貴妃,依例,貴妃只有金冊,沒有金寶。因宣宗寵愛孫氏,破例讓她得享像皇後一樣的金冊金寶,「皇貴妃」之稱由她而始。宣德帝駕崩,其子朱祁鎮即位為明英宗,因土木堡之變被扣留,其弟郕王朱祁鈺即位為明代宗,年號景泰。景泰帝冊封寵妃唐氏為皇貴妃,由此延續下來。

三、貴妃

貴妃,皇帝妃嬪封號之一。南朝宋孝武帝劉駿於孝建三年始設,地位次於皇後,自隋至清多沿置。其中唐玄宗初年曾停置,旋恢復。渤海稱王之妻為貴妃,則相當於中原各朝皇後。明成化年間,明憲宗在其上另設皇貴妃,位降一等。清代沿用。

四、妃

妃,本意是中國古代皇族太子、王、侯的正室。後來延伸泛指皇帝側室。另有此單獨位號存在。同時用於東亞諸多地區,如古代的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

五、嬪

嬪,古代婦女的統稱,本義為帝王的女兒出嫁,亦是對婦人的美稱,如:嬪婦(國中婦人有德行者);嬪德(婦德);嬪儷(指妻);嬪則(為婦的准則);嬪息(妻與子女)。歷史上有八嬪臨御,指「僖嬪、端嬪、穆嬪、熙嬪、道嬪、通嬪、襄嬪、靜嬪」。

六、貴人

貴人,皇帝妃嬪封號之一,是罕見的在不同朝代地位差別很大的妃嬪封號。東漢光武帝時始置,為最高位妃嬪稱號,僅次於皇後。晉代,為三夫人其三,位於九嬪之上。後世朝代地位較低,清置貴人於嬪位之下,為妃嬪等級第五等。

七、常在

常在,清宮妃嬪制度中的低階稱謂之一,比「答應」這最低級妃嬪位分高一級。秀女入宮後,一般封答應或常在。然後其中一些晉升為常在,貴人,嬪,妃,貴妃。

八、答應

明清時對近侍太監和宮女之稱。在紫禁城的三宮六院內居住著皇帝的一大群妻妾,其中地位最高的是皇後,她主治內宮,聲名顯赫;而地位最低的則是官女子,但答應地位低下,平時很難得到皇帝的寵愛,而答應「無定位」,在清代的皇宮中究竟有多少實難計算。

九、官女子

官女子是一個漢語詞語,是一個名詞,其意可以指清朝官女子,是宮女與嬪妃之間的,既要幹活又要准備伺候皇上,也是皇帝後宮地位最低的位分。

熱點內容
道德3階 發布:2025-09-12 16:27:04 瀏覽:393
國際經濟法概論串講 發布:2025-09-12 16:12:46 瀏覽:463
社會科學院法學所 發布:2025-09-12 16:06:34 瀏覽:593
以手法治腰突經驗 發布:2025-09-12 15:53:53 瀏覽:293
鋁型材廠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2 15:47:10 瀏覽:942
合同法第73條怎樣理解 發布:2025-09-12 15:29:48 瀏覽:637
香港大法官是否終生制 發布:2025-09-12 15:27:59 瀏覽:801
知名的商法案件 發布:2025-09-12 15:06:52 瀏覽:570
文化館須遵守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2 14:57:52 瀏覽:813
白紙上按手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12 14:37:09 瀏覽: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