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隱私權民法典
㈠ 隱私權屬於民法多少條
你好隱私權來被侵犯可以向法院起自訴要求:其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 隱私權被侵犯適用《民法通則》。 我國民事立法中尚未明確規定隱私權,因為當時制定《民法通則》的時候是上世紀80年代,當時我國還正處於計劃經濟時代的末尾,公民意識上還都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國家的,不允許姓私的東西存。雖然法律上沒有直接規定隱私權,但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重申這一原則。該《解答》第七條第三款規定:「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這一司法解釋繼續沿用1988年司法解釋的原則,對隱私權仍然採用間接保護的方式。
㈡ 侵犯個人隱私權 算是憲法還是民法
這就是侵犯公民隱私權的案例,無論我國的憲法還是民法都有對公民的人身權利提供保護的條款。因為這是民事侵權行為,直接引用民法有關的條文更合適,主要的法律依據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 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本條參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修改稿)第160條 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九條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
對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隱匿、毀棄;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依法進行檢查,或者對無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代為開拆、查閱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開拆、查閱。
㈢ 民法上隱私權包含哪些
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內支配的一種容人格權。
在我國現行法律中,並無提及隱私權字眼的明文條款。
根據我國國情及國外有關資料,下列行為可歸入侵犯隱私權范疇:
1、未經公民許可,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和電話號碼。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居住安寧。
3、非法跟蹤他人,監視他人住所,安裝竊聽設備,私拍他人私生活鏡頭,窺探他人室內情況。
4、非法刺探他人財產狀況或未經本人允許公布其財產狀況。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內容,以及將他們公開。
6、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系並非法公諸於眾。
7、干擾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對其進行調查、公布。
8、將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會公布。
9、泄露公民的個人材料或公諸於眾或擴大公開范圍。
10、收集公民不願向社會公開的純屬個人的情況。
㈣ 關於侵犯他人隱私權
日誌和信息的內容如果涉及到他人的隱私,公開了就算侵犯他人隱私權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相關規定:
第三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第三十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四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4)侵犯隱私權民法典擴展閱讀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規定: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
(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
(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㈤ 關於侵犯公民名譽權隱私權的,刑法,民法典,治安條例里都有相關法條,那判案的時候用那個呀
這要看受害人的損害程序來決定,首先由受害人向法院民事訴訟,要求被告停止侵害,賠禮道歉,恢復名譽,賠償損失,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足刑事處罰的,可以依照巜治安管理處罰法》處理。
㈥ 什麼叫侵犯隱私權
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而且權利主體對他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對自己的隱私是否向他人公開以及公開的人群范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隱私權是一種基本人格權利。
在中國,民法沒有把隱私權確立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只是藉助司法解釋並通過保護名譽權的方式或以維護公序良俗含括公民的隱私權,採取的是間接保護方法。實踐證明,這種間接保護隱私權的方法,是不完備、不周密的。因此,應該在憲法和即將制定的民法典中,明確規定隱私權為公民的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應形成以憲法為核心,以民法典為重點,以刑法、行政法等其它法律法規為輔助的保護體系。
㈦ 有了民法典公民的隱私權就能不被侵犯了嗎
政治辯析一般可以從正反兩面,或者邏輯遞進,或者總分、分總,這幾種方式來回專答。
以正反為例:屬
先亮明觀點:不一定。
正面回答:民法典的出台,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更加科學合理嚴謹,是隱私權保護歷史上的重要事件,應該予以肯定(可展開)。
反面:但是,法律規定再如何完美,也有一個法律落地的過程,即對法律理解、適用、執行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的不科學不完美,都將導致民法典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淪為一紙空談。
做法:因此,新法的出台對公民隱私權保護而言,不是終點,而只是起點。立法者角度而言,還要對法律進行解釋、指引;司法者而言還要對法律正確理解適用;普通民眾而言還要對法律加強學習、主動運用、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