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庄司法
⑴ 滕王閣序與那幾首古詩為初唐四傑
王勃,字子安,繹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福□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咸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楊炯(650~693?),唐代詩人弘衣華陰(今屬陝西)人。於顯慶四年(659)舉神童。上元三年(676)應制舉及第。補校書郎,累遷詹事司直。武後垂拱元年(685)坐從祖弟楊神讓參與徐敬業起兵,出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秋後遷盈川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官。世稱楊盈川。
楊炯以邊塞征戰詩著名,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斗戰斗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其他唱和、紀游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艷之風。另存賦、序、表、碑、銘、志、狀等50篇。張說謂「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舊唐書》本傳盛贊其《盂蘭盆賦》「詞甚雅麗」,《四庫全書總目》則以為「炯之麗制,不止此篇」,並謂「其詞章瑰麗,由於貫穿典籍,不止涉獵浮華」。所作《王勃集序》,對王勃改革當時淫靡文風的創作實踐,評價很高,反映了「四傑」有意識地改革當時文風的要求。對海內所稱「王、楊、盧、駱」,楊炯自謂「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當時議者亦以為然。今存詩33首,五律居多。明胡應麟謂「盈川近體,雖神俊輸王,而整肅渾雄。究其體裁,實為正始」(《詩藪??內編》卷四)。
盧照鄰(約637~約689),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治今河北涿縣)人。年少時從曹憲、王義方受小學及經史,博學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為鄧王(李元裕)府典簽。極受鄧王愛重,比之為司馬相如。高宗乾封三年(668)初,出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滿,漫遊蜀中。離蜀後,寓居洛陽。曾被橫禍下獄,為友人救護得免。後染風疾,居長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葯中毒,手足殘廢。徙居陽翟具茨山下,買園數十畝,疏鑿潁水,環繞住宅,預築墳墓,偃卧其中。他「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後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書》本傳)。由於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長期病痛的折磨,終於自投潁水而死。盧照鄰的生卒年,史無明載。武則天登封於嵩岳,盧照鄰說到「後封嵩山」及其高宗咸亨四年 (673)所作《病梨樹賦》序「余年垂強仕,則有幽憂之疾」推斷其時已年近40,咸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為22年,則其生年約在太宗貞觀十年(636),去世時約60歲。《舊唐書》本傳及《朝野僉載》都說盧有文集20卷。《崇文總目》等宋代書目均著錄為10卷。今存其集有《盧升之集》和《幽憂子集》均為 7卷。《全唐詩》編錄其詩2卷。徐明霞點校《盧照鄰集》即據 7卷本《幽憂子集》,並作《補遺》。傅璇琮著有《盧照鄰楊炯簡譜》。
駱賓王(約640~684)唐代詩人。字觀光,婺州義烏(今中國浙江義烏)人。唐朝初期詩人,與富嘉謨並稱「富駱」。
其父官青州博昌縣令,死於任所。他7歲能詩,有「神童」之稱。據說詠鵝詩就是此時所作:「鵝,鵝,鵝,曲頸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父死後,他流寓博山,後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月。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間,為道王李元慶府屬,道王叫他陳述才能,他恥於自炫,辭不奉命。後拜奉禮郎,為東台詳正學士。因事被謫,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後入蜀,居姚州道大總管李義軍幕,平定蠻族叛亂,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時,與盧照鄰往還唱酬。儀鳳三年(678),後調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又由長安主簿入朝為侍御史,武則天當政,駱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駱在獄詠蟬,有雲: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以抒悲憤。次年,遇赦得釋。調露二年(680),出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棄官游廣陵,作詩明志:「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嗣聖元年(684),武則天廢中宗自立,這年9月,徐敬業(即李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駱賓王為徐府屬,被任為藝文令, 掌管文書機要。他起草著名的《討武氏檄》(即《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暗鳴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氣吞山河。武則天讀至「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皇然問:「誰為之?」或以賓王對,武則天感嘆曰:「宰相安得失此人?」11月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資治通鑒》說他與李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詩》則說:「當敬業之敗,與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大魁,得不測罪。時死者數萬人,因求戮類二人者,函首以獻。後雖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發,遍游名山。至靈隱,以周歲卒。」
⑵ 誰了解宋朝提典刑獄司宋慈的生平事跡
宋慈(1186-1249),字惠父,建陽(今屬福建南平地區)人,我國古代傑出的法醫學家,被稱為「法醫學之父」,著有《洗冤集錄》。西方普遍認為正是宋慈於公元1235年開創了「法醫鑒定學」。
中文名: 宋慈
別名: 惠父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福建建陽
出生日期: 1186年
逝世日期: 1249年
職業: 醫生,法醫學家
主要成就: 提點刑獄公事(提刑官)
代表作品: 《洗冤集錄》
朝代: 南宋
職位
宋慈官居經略巡撫使,據歷史記載是三品以上官員,應該是二品或一品。
編輯本段生平
經受教育
宋慈 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縣,唐相宋璟後人,與理學大師朱熹同居建陽。生於南宋
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出身在一個朝廷官吏家庭,父名鞏,曾做過廣州節度推官。宋慈少年受業於同邑吳稚門下,吳稚是朱熹的弟子,因此,宋慈有機會與當時有名的學者交往。宋慈二十歲進太學。當時主持太學的真德秀是著名的理學家,真德秀發現宋慈的文章出自內心,流露有其感情,因此,對他十分器重。宋慈早年的師友,對於他學業的進步與後來的思想當有相當的影響。
職業
寧宗嘉定十年(1217年),中進士乙科,朝廷派他去浙江鄞縣任尉官(掌一縣治安),因父喪而未赴任。 宋理宗寶廣二年(1226年),宋慈出任江西信豐縣主薄(典頒文書,辦理事務),從此正式踏上了仕宦生涯。紹定一至三年,在鄭性之幕下參與軍事;迄招捕使陳韡檄同監軍李華平定蓮城七十二寨寇,宋慈參贊居多。 宋慈於紹定四年(1232年)陳韡奏其政績,舉為福建長汀知縣(一縣的行政長官),嘉熙元年(1237年)任邵武軍通判(州府長官的行政助理),嘉熙二年(1238年)調南劍州通判,嘉熙三年(1239年)任提點廣東刑(主管司法刑獄和監察),嘉熙四年移任江西提點刑獄兼贛州知縣。淳佑元年(1241年)知常州軍事,淳佑七年任直秘閣提點湖南刑獄並兼大使行府參議官,次年進直寶謨閣奉使四路(宋分天下為各路,等於現在的省份),皆司皋事。淳佑九年(1249年),拔直煥閱知廣州、廣東經略安撫使(掌管一路之軍事行政)。
任官
宋慈一生二十餘年的官宦生涯中,先後擔任四次高級刑法官,後來進直寶謨閣奉使四路,也是「皆司皋事」,可見宋慈一生從事司法刑獄。長期的專業工作,使他積累了豐富的法醫檢驗經驗。宋慈平反冤案無數,他認為「獄事莫重於大辟,大辟莫重於初情,初情莫重於檢驗」 (出自《洗冤集錄》序),堅持「審之又審」,重視現場堪驗,還指出「凡驗婦人,不可羞避」,「檢婦人,無傷損處須看[1]陰門,恐自此入刀於腹內」,如死者是富家女,把女屍抬到光明平穩處,「令眾人見,以避嫌疑」。
去世
宋慈卒於南宋理宗淳佑六年(1249年)廣州經略安撫使的任所,享年64歲。宋理宗親自為其書寫墓門,憑吊宋慈功績卓著的一生。後來宋慈的墓地遷至福建建陽市崇雒鄉昌茂村西北。 劉克庄在墓誌銘中稱他:「聽訟清明,決事剛果,撫善良甚恩,臨豪猾甚威。屬部官吏以至窮閭委巷,深山幽谷之民,咸若有一宋提刑之臨其前。」。這一期間,宋慈在處理獄訟中,特別重視現場勘驗。他對當時傳世的屍傷檢驗著作加以綜合、核定和提煉,並結合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於逝世前兩年(公元1247年)撰成並刊刻《洗冤集錄》五卷。此書是其一生經驗、思想的結晶,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一部法醫學專著。它比義大利人佛圖納圖·菲得利寫成於公元1602年的同類著作要早350多年。
編輯本段法醫學成就
成就
作者把當時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中醫葯學應用於刑獄檢驗,並對先秦以來歷代官府刑獄檢驗的實際經驗,進行全面總結,使之條理化、系統化、理論化。因而此書一經問世就成為當時和後世刑獄官員的必備之書,幾乎被「奉為金科玉律」,其權威性甚至超過封建朝廷頒布的有關法律。750多年來,此書先後被譯成朝、日、法、英、荷、德、俄等多種文字。直到目前,許多國家仍在研究它。其影響非常深遠,在中、外醫葯學史、法醫學史、科技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其中貫穿著「不聽陳言只聽天」的求實求真的科學精神,至今仍然熠熠閃光,值得發揚光大。
背景
當時程朱理學盛行。宋理宗(公元1225~1264年在位)時,程朱理學被抬到至高無上的地位,成為不可爭議的官方統治思想。其代表人物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等被分別謚為「元公」、「純公」、「正公」、「文公」,並從祀孔子廟,榮耀至極。可見此時理學影響之大。
編輯本段精神
求真
作為朱熹的同鄉和後學,宋慈受過理學的系統教育和長期熏陶。少年時受業於同邑人、「考亭(朱熹居住地,亦是其號)高第」吳稚。入太學後,又為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再傳弟子真德秀所賞識,遂師事之。中進士後又多年為官。按照常情,這樣的人一定具有濃厚的理學唯心主義。 然而宋慈在法醫學理論上和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卻是唯物主義傾向。在其傳世名著中非但沒有空洞的理學唯心主義的說教,而且大力提倡求實求真精神。程朱理學認為,「合天地萬物而言,只是一個理」,而人心之體又體現了理或天理,「心之全體,湛然虛明,萬理具足」,「心包萬理,萬理具於一心」。這就是說,心中什麼理都有,無須外求。如按此行事,根本不要了解外界現實情況,只要苦思冥索就可以了。而宋慈卻反其道而行之。他把朱熹具有唯心主義傾向的「格物窮理」之說,變成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原則,不是向內心「窮理」,而是向實際求真。
態度
當時州縣官府往往把人命關天的刑獄之事委之於沒有實際經驗的新入選的官員或武人,這些人易於受到欺矇;加之其中有的人怕苦畏臟,又不對案情進行實地檢驗,或雖到案發地點,但「遙望而弗親,掩鼻而不屑」,因而難免判斷失誤,以至黑白顛倒,是非混淆,冤獄叢生。 身為刑獄之官,宋慈對這種現象深惡痛絕,強烈反對。他在聽訟理刑過程中,則以民命為重,實事求是。他說:「慈四叨臬寄(執法官),他無寸長,獨於獄案,不敢萌一毫慢易心。」這一表白,確是他多年為刑獄之官認真態度的寫照。他尤為重視對案情的實際檢驗,認為:「獄事莫重於大辟,大辟莫重於初情,初情莫重於檢驗。蓋死生出入之權輿,幽枉曲伸之機括,於是乎決。」意思是說,「大辟」即殺頭是最重的刑罰,這種刑罰則是由犯罪事實決定的,而犯罪事實必須經過檢驗才能認定,所以檢驗的結果往往是生死攸關的。唯其如此,對待檢驗決不能敷衍了事,走走過場,而必須認真負責,「務要從實」,一定要查出案件發生的真實情況,「貴在審之無失」。而要做到這一點,宋氏認為當檢官員必須「親臨視」。無論案發於何處,也要「躬親詣屍首地頭」,「免致出脫重傷處」。否則,應以失職罪杖處之。即使案發於暑月,屍味難聞,臭不可近,當檢官員也「須在專一,不可避臭惡」。 宋氏不泥師教的另一突出表現是對待屍體的態度,特別是能否暴露和檢驗屍體的隱秘部分。按照理學「視、聽、言、動非禮不為」、「內無妄思,外無妄動」的教條,在檢驗屍體之時,都要把隱秘部分遮蓋起來,以免「妄思」、「妄動」之嫌。宋慈出於檢驗的實際需要,一反當時的倫理觀念和具體做法,徹底打破屍體檢驗的禁區。他告誡當檢官員:切不可令人遮蔽隱秘處,所有孔竅,都必須「細驗」,看其中是否插入針、刀等致命的異物。並特意指出:「凡驗婦人,不可羞避」,應抬到「光明平穩處」。如果死者是富家使女,還要把屍體抬到大路上進行檢驗,「令眾人見,一避嫌疑」。如此檢驗屍體,在當時的理學家即道學家看來,未免太「邪」了。但這對查清案情,防止相關人員利用這種倫理觀念掩蓋案件真相,是非常必要的。宋氏毅然服從實際,而將道學之氣一掃而光,這是難能可貴的。只是由於宋氏出身於朱門,不便像同時期的陳亮、葉適等思想家那樣,公開指名道姓地批判程朱的唯心主義。但他用自己的行為和科學著作提倡求實求真的唯物主義思想,此與陳、葉的批判,具有同樣的積極意義。
求實
宋氏的求實求真精神還表現在對屍體的具體檢驗方面。檢驗屍體,即給死者診斷死因,技術性很強,在一定程度上難於為活人診病。不僅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而且必須具備深厚的醫葯學基礎,把握許多科學知識和方法。儒者出身的宋慈,本無醫葯學及其他相關科學知識。為彌補這一不足,他一方面刻苦研讀醫葯著作,把有關的生理、病理、葯理、毒理知識及診察方法運用於檢驗死傷的實際;另一方面,認真總結前人的的經驗,以防止「獄情之失」和「定驗之誤」。在多年的檢驗實踐中,力求檢驗方法的多樣性和科學性,在此方面可謂不遺餘力。僅從流傳至今的《洗冤集錄》一書來看,其中所載檢驗方法之多樣、全面,其精確度之高,都是前無古人的。這也是書中科技含量較高的、最精彩的內容。 在《洗冤集錄》中,有一些檢驗方法雖屬於經驗范疇,但卻與現代科學相吻合,令人驚嘆。如用明油傘檢驗屍骨傷痕,就是一例:「驗屍並骨傷損處,痕跡未現,用糟(酒糟)、醋潑罨屍首,於露天以新油絹或明油雨傘覆欲見處,迎日隔傘看,痕即現。若陰雨,以熱炭隔照。此良法也」。「將紅油傘遮屍骨驗,若骨上有被打處,即有紅色路,微蔭;骨斷處,其拉續兩頭各有血暈色;再以有痕骨照日看,紅活乃是生前被打分明。骨上若無血蔭,縱有損折,乃死後痕。」如此檢驗屍骨傷損,與現代用紫外線照射一樣,都是運用光學原理。只是宋慈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處於尚未自覺的狀態,知其然而不知知其所以然。屍骨是不透明的物體,它對陽光是有選擇地反射的。當光線通過明油傘或新油絹傘時,其中影響觀察的部分光線被吸收了,所以容易看出傷痕。再如書中論述的救縊死法,與當代的人工呼吸法,幾乎沒有差別。還有用糟、醋、白梅、五倍子等葯物擁罨洗蓋傷痕,有防止外界感染、消除炎症、固定傷口的作用,也與現代科學原理一致,只是使用的葯物不同而已。諸如此類,不勝枚舉。作者運用和記載這些方法,目的在於查出真正的死傷原因,無不體現了求實求真的科學精神。
編輯本段著名著作《洗冤集錄》
簡介
宋慈在《洗冤集錄》的序言中,一開頭就提出寫作此書的動機與目的:「獄事莫重於大辟,大辟莫重於初情,初情莫重於檢驗。蓋死生出入之權典,直枉屈伸之機括。於是乎決法中。」又說:「獄情之失,多起於發端之差,定驗之誤。「宋慈輯撰此書,是為了「洗冤澤物」、「起死回生」。因此,宋慈對於獄案,反復強調要「審之又審,不敢萌一毫慢易之心」。他再三教誡審案人員「不可辟臭惡」,「須是躬親詣屍首地頭」。深入現場調查,「須是多方體訪,切不可憑信一二人口說」。檢驗時「務要從實」,同時尚需了解被害人生前的社會關系,經濟狀況,要充分掌握真憑實據。在當「經制日壞」的南宋末年,宋慈的這種思想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洗冤集錄》對於法醫學有多方面的貢獻,現扼要介紹部分內容於下。宋慈對於驗屍的方法,曾總結了一整套比較合理的措施。《洗冤集錄》對於毒理學也有許多貢獻,書中記載了各種毒物中毒症狀,指出服毒者「未死前須吐出惡物,或瀉下黑血,穀道腫突或大腸穿出」;死後「口眼多開,面紫黯或青色,唇紫黑,手足指甲俱青黯,口眼耳鼻間有血出。」書中附有許多切合實用的解毒方與急救法。
其他內容
《洗冤集錄》還記載用滴血法作為直系親屬親權的鑒定方法,即是將父母與子女的血液和在一起,視能否融合來鑒定有否親屬關系。或將子女的血液滴在骸骨上,如果是親生的,則血入骨,非則否。這種方法實際效果並不確實,子女的血型雖受父母的影響,然並不都是相同的。但此法包含有血清檢驗法的萌芽,這無疑是十分可貴的思想。由於時代與條件的限制,《洗冤集錄》中也有一些迷信與錯誤的內容,我們如能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此書仍不失為一部有價值的傑作。
書籍相關
《洗冤集錄》自13世紀問世以來,成為歷代刑獄官案頭必備的參考書,前後沿用了六百多年。後世的著作基本上是以此書為藍本加以訂正、注釋和增補,屬於這類性質的書籍不下數十種之多。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國家律例館曾組織人力修訂《洗冤集錄》,考證古書達數十種,定本為《律例館校正洗冤錄》,「欽頒」全國。
影響
後來,《洗冤集錄》,流傳到海外,1779年,法人將此書節譯於巴黎的《中國歷史藝術科學雜志》。1863年,荷蘭人第吉烈氏(DE GRIJS)將此書譯成荷蘭文於巴達維亞出版。1908年,法人又從荷蘭文轉譯成法文,德人又轉譯成德文。此外,《洗冤集錄》還被譯成朝、日、英、俄等國文字,可見此書在世界法醫史上也贏得了一定的影響與地位。
⑶ 王安石家庭簡介
王安石有兩個弟弟:王安國和王安禮。
王安國(1028-1074)字平甫,王安石大弟。熙寧進士。北宋臨川(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北宋著名詩人。世稱王安禮、王安國、王雱為「臨川三王」。王安國器識磊落,文思敏捷,曾鞏謂其「於書無所不通,其明於是非得失之理為尤詳,其文閎富典重,其詩博而深。
王安禮(1034-1095)字和甫,北宋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王安石之弟。生於宋仁宗景佑元,卒於哲宗紹聖二年。官至尚書左丞。北宋詩人。世稱王安禮、王安國、王雱為「臨川三王」。
王安石還有兩個兒子:王雱和王旁。
王雱(1044-1076),字元澤,臨川(今江西撫州)人,王安石子。天資敏慧,未成年前已著書數萬言。治平四年(1067)進士,調旌德尉,累官至天章閣待制兼侍講,遷龍圖閣直學士。王雱才高志遠,助父變法,惜英年早逝,卒時僅33歲。
王旁因為和王雱音近,所以有人以為王旁就是王雱。但王旁是王安石的次子,這是毫無疑問的。和他的哥哥相比,王旁為人低調,並不刻意功名,是個婉約派的自然主義詩人。
王安石還有三個女兒:長女鄞女,早夭。次女嫁給了吳充之子吳安持,吳充是王安石的同年、同科和同僚。三女嫁給了蔡京的弟弟蔡卞。蔡卞是當時的才子,極富才華。
⑷ 唐代四傑是哪四位
唐代四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一、王勃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家。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
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做《斗雞檄》被趕出沛王府。
二、楊炯
楊炯(約650—約693),華州華陰(今屬陝西)人,唐代文學家。楊炯自幼聰敏博學,唐顯慶四年(659年)應童子舉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館,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應制舉,補秘書省校書郎。
唐永淳元年擢為太子(李顯)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貶為梓州司法參軍,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約如意二年(693年)卒於任上。
三、盧照鄰
盧照鄰(約636-約695)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范陽(治今河北省涿州)人,初唐詩人。
盧照鄰出身望族,曾為王府典簽,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學上,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號為「初唐四傑」。有7卷本的《盧升之集》、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存世。
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不少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後人譽為經典。
四、駱賓王
駱賓王(約公元619年—約公元687年),[1]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唐代詩人。
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678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露二年(680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光宅元年(684年),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時,駱賓王為其代作《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4)劉克庄司法擴展閱讀
四傑對唐詩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大主要表現在
一、表現在作品題材與內容上,其中包括有詠史詩和詠物詩,還有山水詩,像王勃的《滕王閣序》;或為抒發登臨送別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以及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
有歌唱徵人赴邊遠戍的,描寫征夫思婦的,與表達對不幸婦女的同情的。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們比較接近社會現實,所以常用詩歌對某些社會現象加以揭露。四傑用自己的創作實踐來改變齊梁時遺下的不正詩風。
二、初唐四傑為五言律詩奠定了基礎,並且使七言古詩發展成熟。五言律在「四傑」之前已有出現,唐初詩人王績(王勃系王績侄孫)曾作過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
到了「四傑」的時候,五律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發揮,並在他們的作品中被逐漸的固定下來。「四傑」以多數量、高質量的詩篇為稍後於他們的沈佺期、宋之問的律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⑸ 「初唐四傑」都有誰分別的代表作有什麼
一、初唐四傑,中國唐代初年,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簡稱「王楊盧駱」。
二、王勃《滕王閣序》
三、楊炯《王勃集序》
四、盧照鄰《五悲文》
五、駱賓王《帝京篇》
⑹ 17173天龍答題器初唐四傑
初唐四傑指的是王勃、駱賓王、楊炯、盧照鄰這四個人, 他們都是初唐中後期很有才華的詩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時代就獲得「四傑」的美譽。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舊唐書·楊炯傳》說:「楊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詩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
四傑齊名,原指其詩文而主要指駢文和賦而言。《舊唐書·楊炯傳》記張說與崔融對楊炯自說「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的評論,《舊唐書·裴行儉傳》說他們「並以文章見稱」等,所說皆指文。《朝野僉載》卷六記「世稱王楊盧駱」後,即論楊炯、駱賓王之「文」為「點鬼簿」、「算博士」,所引例證為一文一詩,則四傑齊名亦兼指詩文。後遂主要用以評其詩。杜甫《戲為六絕句》有「王楊盧駱當時體」句,一般即認為指他們的詩歌而言;但也有認為指文,如清代宗廷輔《古今論詩絕句》謂「此首論四六」;或認為兼指詩文,如劉克庄《後村詩話·續集》論此首時,舉賦、檄、詩等為例。
四傑名次,亦記載不一。宋之問《祭杜學士審言文》說,唐開國後「復有王楊盧駱」,並以此次序論列諸人,為現所知最早的材料。張說《贈太尉裴公神道碑》稱:「在選曹,見駱賓王、盧照鄰、王勃、楊炯」,則以駱為首。杜甫詩句「王楊盧駱當時體」,一本作「楊王盧駱」;《舊唐書·裴行儉傳》亦以楊王盧駱為序。
四傑的詩文雖未脫齊梁以來綺麗余習,但已初步扭轉文學風氣。王勃明確反對當時「上官體」,「思革其弊」,得到盧照鄰等人的支持(楊炯《王勃集序》)。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四傑齊名,原指其詩文而主要指駢文和賦而言。四傑的詩文雖未脫齊梁以來綺麗余習,但已初步扭轉文學風氣。他們的詩歌,從宮廷走向人生,題材較為廣泛,風格也較清俊。盧、駱的七言歌行趨向辭賦化,氣勢稍壯;王、楊的五言律絕開始規范化,音調鏗鏘。駢文也在詞采贍富中寓有靈活生動之氣。陸時雍《詩鏡總論》說「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子安其最傑乎?調入初唐,時帶六朝錦色。」四傑正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人物。
精華介紹
「王楊盧駱」,即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為初唐四傑。
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是「初唐四傑」之首)。他的詩風格清新,他的賦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他與盧照鄰等人都試圖改變當時「爭構纖維,竟為雕刻」的詩風。他在27歲時所寫的《滕王閣詩序》是詞賦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閣詩》則是唐詩中的精品,且詩中手法對後世詩人頗有影響。至於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更是公認的唐詩極品,其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是唐詩中最能滲透古今、撼動人心的千古名句。
楊炯(650~693?),唐代詩人。弘衣華陰(今屬陝西)人。楊炯以邊塞征戰詩著名,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斗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其他唱和、紀游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艷之風。
盧照鄰(約637~約689),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治今河北涿縣)人。
駱賓王(約619~687)唐代詩人。字觀光,婺州義烏人(今中國浙江義烏)人。唐朝初期的詩人,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 在四傑中他的詩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駱還曾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晚鳳迷朔氣,新瓜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豪情壯志,見聞親切。唐中宗復位後,詔求駱文,得數百篇。後人收集之駱賓王詩文集頗多,以清陳熙晉之《駱臨海集筆注》最為完備
初唐四傑正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人物。
[編輯本段]代表作品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閣序》著有《王子安集》
楊炯 《從軍行》。
盧照鄰《長安古意》。《盧升之集》。《幽憂子集》
駱賓王 《在獄詠蟬》另有著名的《討武檄》作品集為《臨海集》。
[編輯本段]風格
他們都是初唐中後期很有才華的詩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時代就獲得「四傑」的美譽。
在唐詩史上,他們是勇於改革齊梁浮艷詩風的先驅。唐太宗喜歡宮體詩,寫的詩也多為風花雪月之作,有很明顯的齊梁宮體詩的痕跡。大臣上官儀也秉承陳隋的遺風,其作風靡一時,士大夫們爭相效法,世號「上官體」。
在齊梁的形式主義詩風仍在詩壇佔有統治地位的時候,「四傑」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來反對初唐詩壇出現的這種不正之風,接著其餘三人也都起來響應,一起投入了反對「上官體」的創作活動之中。
他們力圖沖破齊梁遺風和「上官體」的牢籠,把詩歌從狹隘的宮廷轉到了廣大的市井,從狹窄的台閣移向了廣闊的江山和邊塞,開拓了詩歌的題材,豐富了詩歌的內容,賦予了詩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當時詩歌的思想意義,展現了帶有新氣息詩風,推動初唐詩歌向著健康的道路發展。四傑對唐詩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大致說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表現在作品題材與內容上,其中包括有詠史詩和詠物詩,還有山水詩,像王勃的《滕王閣》;或為抒發登臨送別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以及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有歌唱徵人赴邊遠戍的,描寫征夫思婦的,與表達對不幸婦女的同情的。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們比較接近社會現實,所以常用詩歌對某些社會現象加以揭露。
四傑用自己的創作實踐來改變齊梁時遺下的不正詩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其次,初唐四傑為五言律詩奠定了基礎,並且使七言古詩發展成熟。五言律在「四傑」之前已有出現,唐初詩人王績(王勃系王績侄孫)曾作過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到了「四傑」的時候,五律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發揮,並在他們的作品中被逐漸的固定下來。「四傑」以多數量、高質量的詩篇為稍後於他們的沈佺期、宋之問的律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五言古詩在三國時期以後盛極一時,而七言古詩卻是到了唐代才興盛起來,四傑(楊炯無七言詩)又以大量的傑作把七言古詩推向了成熟階段。所以初唐四傑在發展詩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楊以五律見長,盧、駱擅長七古。他們在文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就對「四傑」十分敬佩。
[編輯本段]王勃
字子安,繹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參軍,他年幼時寫的駢儷文《滕王閣序》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名篇,久為眾口傳誦。據說他寫文章之前,把筆墨紙硯准備好,飲酒後蒙被而睡,醒後一揮而就,不改一字,時人成為「腹稿」,他的詩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異草雜綴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讀不厭。有名的「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王勃的作品,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福□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咸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說。楊炯《王勃集序》說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據此,王勃應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賦》載:「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據此推算,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為王勃自述,當可信,所以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王勃是初唐詩壇上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只活了27歲,確實令人痛惜。
[編輯本段]楊炯
(650~693?),唐代詩人弘衣華陰(今屬陝西)人。於顯慶四年(659)舉神童。上元三年(676)應制舉及第。補校書郎,累遷詹事司直。武後垂拱元年(685)坐從祖弟楊神讓參與徐敬業起兵,出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秋後遷盈川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官。世稱楊盈川。
楊炯以邊塞征戰詩著名,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斗戰斗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其他唱和、紀游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艷之風。另存賦、序、表、碑、銘、志、狀等50篇。張說謂「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舊唐書》本傳盛贊其《盂蘭盆賦》「詞甚雅麗」,《四庫全書總目》則以為「炯之麗制,不止此篇」,並謂「其詞章瑰麗,由於貫穿典籍,不止涉獵浮華」。所作《王勃集序》,對王勃改革當時淫靡文風的創作實踐,評價很高,反映了「四傑」有意識地改革當時文風的要求。對海內所稱「王、楊、盧、駱」,楊炯自謂「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當時議者亦以為然。今存詩33首,五律居多。明胡應麟謂「盈川近體,雖神俊輸王,而整肅渾雄。究其體裁,實為正始」(《詩藪•內編》卷四)。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楊炯《王勃集序》)。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
現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匯編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注》,分為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 6篇殘缺之文。羅氏序文中還提及日本京都「富岡君(謙藏)別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雲「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年)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說。楊炯《王勃集序》說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據此,王勃應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賦》載:「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據此推算,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為王勃自述,當可信,所以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王勃是初唐詩壇上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只活了27歲,確實令人痛惜。
[編輯本段]盧照鄰
(約637~約689),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治今河北涿縣)人。年少時從曹憲、王義方受小學及經史,博學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為鄧王(李元裕)府典簽。極受鄧王愛重,比之為司馬相如。高宗乾封三年(668)初,出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滿,漫遊蜀中。離蜀後,寓居洛陽。曾被橫禍下獄,為友人救護得免。後染風疾,居長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葯中毒,手足殘廢。徙居陽翟具茨山下,買園數十畝,疏鑿潁水,環繞住宅,預築墳墓,偃卧其中。他「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後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書》本傳)。由於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長期病痛的折磨,終於自投潁水而死。盧照鄰的生卒年,史無明載。武則天登封於嵩岳,盧照鄰說到「後封嵩山」及其高宗咸亨四年(673)所作《病梨樹賦》序「余年垂強仕,則有幽憂之疾」推斷其時已年近40,咸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為22年,則其生年約在太宗貞觀十年(636),去世時約60歲。《舊唐書》本傳及《朝野僉載》都說盧有文集20卷。《崇文總目》等宋代書目均著錄為10卷。今存其集有《盧升之集》和《幽憂子集》均為 7卷。《全唐詩》編錄其詩2卷。徐明霞點校《盧照鄰集》即據 7卷本《幽憂子集》,並作《補遺》。傅璇琮著有《盧照鄰楊炯簡譜》。
[編輯本段]駱賓王
(約640~684)唐代詩人。字觀光,婺州義烏(今中國浙江義烏)人。唐朝初期詩人,與富嘉謨並稱「富駱」。
其父官青州博昌縣令,死於任所。他7歲能詩,有「神童」之稱。據說詠鵝詩就是此時所作:「鵝,鵝,鵝,曲頸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父死後,他流寓博山,後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月。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間,為道王李元慶府屬,道王叫他陳述才能,他恥於自炫,辭不奉命。後拜奉禮郎,為東台詳正學士。因事被謫,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後入蜀,居姚州道大總管李義軍幕,平定蠻族叛亂,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時,與盧照鄰往還唱酬。儀鳳三年(678),後調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又由長安主簿入朝為侍御史,武則天當政,駱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駱在獄詠蟬,有雲:「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以抒悲憤。次年,遇赦得釋。調露二年(680),出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棄官游廣陵,作詩明志:「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嗣聖元年(684),武則天廢中宗自立,這年9月,徐敬業(即李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駱賓王為徐府屬,被任為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他起草著名的《討武氏檄》(即《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暗鳴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氣吞山河。武則天讀至「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皇然問:「誰為之?」或以賓王對,武則天感嘆曰:「宰相安得失此人?」11月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資治通鑒》說他與李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詩》則說:「當敬業之敗,與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大魁,得不測罪。時死者數萬人,因求戮類二人者,函首以獻。後雖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發,遍游名山。至靈隱,以周歲卒。」
⑺ 《春暮》(南宋 曹豳)的賞析
賞析:繁花凋謝,樹陰綠濃,鶯啼聲漸漸消歇,春草池塘的蛙聲開始熱鬧起來。詩人選擇的幾個物象,花落、綠陰、鶯老、蛙鳴,無一不是暮春典型景況,通過這些,組成了一幅豐富多彩、熱鬧非凡的暮春全景。
出自《春暮》,是宋代詩人曹豳(bīn)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曹豳(1170—1249)字西士,又字潛夫,號東畎,南宋瑞安曹村人。早年家道貧窮,少從樂清錢文子學。嘉泰二年(1202)進士,授迪功郎隆興府靖安縣主簿。此後為仕四十餘年,沉沉浮浮,留給歷史的始終是一位為官清正、正直敢言的愛國詩人。
原文如下:
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
林鶯啼到無聲處,青草池塘獨聽蛙。
譯文如下:
沒人去注意那門外紛紛飄落的紅花,樹木的枝條低垂,濃郁的綠陰,直鋪向海角天涯。
樹上的黃鶯兒啼聲漸漸停下,春草芊芊,我獨自站立在池塘邊,聽著青蛙不停地叫著,一片喧嘩。
(7)劉克庄司法擴展閱讀:
這是一首描寫暮春景物的詩,描寫花、鳥、葉,襯托出「暮」字,點明題意。明媚的春天已經悄然消失了,花兒落了,大地上已萬木蔥蘢;鶯歌歇了,青草池塘處處有蛙聲。一番感嘆,抒發了詩人的惜春之情。兩兩相對,把暮春時節的那種繁盛和熱鬧的景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詩人對逝去的春光不存在傷感,而對將來的初夏,充滿喜悅。於是,詩說對落花不去過問,對鶯聲的消失也不放在心上,因為繁花有綠陰來代替,鶯啼有蛙鳴來代替。
這四種景象,在暮春是同時存在的,詩人不是把它們簡單地並列,而是兩兩對映,在情感上側重於對後者的鑒賞,著重對後者的描繪。所以花落、鶯老,詩對這類衰退的現象只是一筆帶過,而說綠陰冉冉,似乎是一支畫筆,把整個世界塗抹得蒼翠欲滴;春草池塘,處處蛙鳴,詩人獨立凝聽,格外賞心。
詩把這些新生的、充滿活力的景物渲染得有聲有色,使暮春別有一番情趣,詩人的心情便和盤托出,情趣橫溢。
⑻ 中國文學常識
1.經典四書:大學 中庸 孟子 論語
2.四大類書:太平御覽 冊府元龜 文苑英華 全語文
3.戰國四君:齊國的孟嘗君 趙國的平原君 楚國的春申君 魏國的信陵君
4.初唐四傑:王勃 楊炯 盧照鄰 駱賓王
5.北宋文壇四大家:王安石 歐陽修 蘇軾 黃庭堅
6.元曲四大家:關漢卿 馬致遠 白樸 鄭光祖
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 祝枝山 文徵明 周文賓
8.北宋四大書法家:蘇軾 黃庭堅 米芾 蔡襄
9.楷書四大家:唐-顏真卿 柳公權 歐陽洵 元-趙孟頫
10.書法四體:真(楷) 草 隸 篆
11.文房四寶:湖筆 微墨 宣紙 端硯
12.中國四大藏書閣:北京的文淵閣 沈陽文溯閣 承德文津閣 杭州文瀾閣
13.古代秀才四藝(文人雅趣):琴 棋 書 畫
14.國畫四君子:梅 蘭 竹 菊
15.書四庫:經 史 子 集
16.兄弟四排行:伯(孟) 仲 叔 季
17.五胡:匈奴 鮮卑 羯 氐 羌
18.五花:金菊花-賣花女 木棉花-街上為人治病的郎中 水仙花-酒樓上的歌女 火辣花-玩雜耍的 土牛花-某些挑夫
19.八門:巾-算命占卦的 皮-賣草葯的 彩-變戲法的 掛-江湖賣藝的 平-說書評彈的 團-街頭賣唱的 洞-搭蓬扎紙的 聊-高台唱戲的
20.竹林七賢:嵇康 阮籍 山濤 向秀 阮咸 王戎 劉伶
21.建安七子:孔融 陳琳 王粲 徐千 阮瑀 應瑒 劉楨
22.七政(七緯):日 月 金 木 水 火 土
23.戰國七雄:趙 魏 韓 齊 秦 楚 燕
24.七情: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
25.七大古都:北京 西安 洛陽 開封 南京 杭州 安陽
26.神話八仙:鐵拐李 漢鍾離 張果老 何仙姑 藍采和 呂洞賓 韓湘子 曹國舅
27.唐宋散文八大家:韓愈 柳宗元 歐陽修 蘇洵 蘇軾 蘇轍 王安石 曾鞏
28.文起八代之衰中的八代:東漢 魏 宋 晉 齊 梁 陳 隋
29.四時八節中的八節指: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
30.八卦:乾 坤 震 巽 坎 離 艮 兌分別象徵天 地 雷 風 水 火 山 澤
31.八股文中的八股:破題 承題 起講 入手 起股 中股 後股 束股
32.揚州八怪指;汪士慎 李鱔 金農 黃慎 高翔 鄭燮 羅聘
33.九州指:冀 兗 青 荊 揚 梁 雍 徐 豫
34.九族指:高祖 曾祖 祖父 父 本身 子 孫 曾孫 玄孫
35.九章指:惜誦 涉江 哀郢 抽思 懷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頌 悲回風
36.九歌指:東皇太一 雲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東君 河伯 山鬼國殤 禮魂
37.十家指;九流加上小說家
38.中國歷史上十女詩人指:班婕妤(班固之祖姑) 蔡琰 左芬(左思之妹) 蘇惠謝道韞 鮑令暉(鮑照之妹) 薛濤 李清照 朱淑貞 秋瑾
39.中國十大古典悲劇:《竇娥冤》 《趙氏孤兒》 《精忠旗》 《清忠譜》 《桃花扇》《漢宮秋》《琵琶記》《嬌紅記》《長生殿》《雷峰塔》
40.中國十大古典喜戲:《救風塵》《玉簪記》《西廂記》《看錢奴》《牆頭馬上》《李逵負荊》《幽閣記》《中山狼》《風箏誤》
41.十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42.中國十部著名歌劇:《白毛女》《王貴和李香香》《小二黑結婚》《劉胡蘭》《洪湖赤衛隊》《草原之歌》《紅霞》《劉三姐》《紅珊瑚》《江姐 》
43.十二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44.十二生肖:鼠 牛 虎 兔 龍 蛇 馬 羊 猴 雞 犬 豬
45.十二時: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日中 日昳 脯時 日入 黃昏 人定
46.十二律:黃鍾 大呂 太簇 夾鍾 姑洗 仲呂 蕤賓 林鍾 夷則 南呂 無射 應鍾
47.十三經:《易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左傳》《禮記》《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孟子》《孝經》《爾雅》
48.七夕指:七月七日
49.十惡不赦中的十惡指:謀反 謀大逆 謀叛 惡逆 大道 大不敬 不孝 不睦 不義 內亂
語文常識
1. 第一位女詩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位女詞人是:李清照
3. 第一部詞典是:爾雅
4. 第一部大網路全書是:永樂大典
5. 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
6. 第一部文選:昭明文選
7. 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話集:山海經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說集:搜神記
11. 第一部語錄體著作:論語
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12.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13. 第一部斷代史:漢書
14. 第一部兵書:孫子兵法
15. 文章西漢兩司馬:司馬遷。司馬相如
16. 樂府雙璧:木蘭詞 孔雀東南飛,加上《秦婦吟》為樂府三絕
17. 史學雙璧:史記 資治通鑒
18. 二拍:初刻拍案驚奇 二刻拍案驚奇 (凌濛初)
19.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隱 杜牧
20. 中國現代文壇的雙子星座:魯迅 郭沫若
21. 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22. 三代:夏 商 周
23. 《春秋》三傳: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24. 三王:夏禹 商湯 周公
25. 三山:蓬萊 方丈 瀛洲
26. 三教:儒 釋 道
27. 三公:周時,司馬 司徒 司空
西漢,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清明,太師 太傅 太保
28.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樓:湖南嶽陽樓 武昌黃鶴樓 南昌滕王閣
31. 歲寒三友:松 竹 梅
32. 三輔:左馮翊 右扶風 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鄉試,會試,殿試和自的第一名(解元,會元,狀元)
34. 殿試三鼎甲:狀元 榜眼 探花
35. 中國三大國粹:京劇 中醫 中國畫
36. 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恆言(馮夢龍)
37. 儒家經典三禮:周禮 儀禮 禮記
38.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關吏
39. 三別:新婚別 垂老別 無家別
40. 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湘果 棠棣之花
41. 茅盾「蝕」三部曲:幻滅 動搖 追求
農村三部曲:春蠶 秋收 殘冬
42. 巴金「愛情」三部曲:霧 雨 電
「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
43. 第一部國別史:國語
44. 第一部記錄謀臣策士門客言行的專集:國策 戰國策
45. 第一部專記個人言行的歷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47. 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著:《典論·論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園詩人:東晉,陶淵明
50. 第一部文學理論和評論專著:南北朝梁人劉勰的《文心雕龍》
51. 第一部詩歌理論和評論專著:南北朝梁人鍾嶸的《詩品》
⑼ 初唐四傑是哪幾位
「初唐四傑」是指中國唐代初期四位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簡稱「王楊盧駱」。
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舊唐書·楊炯傳》說:「楊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詩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
四傑齊名,原指其詩文而主要指駢文和賦而言。《舊唐書·楊炯傳》記張說與崔融對楊炯自說「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的評論,《舊唐書·裴行儉傳》說他們「並以文章見稱」等,所說皆指文。《朝野僉載》卷六記「世稱王楊盧駱」後,即論楊炯、駱賓王之「文」為「點鬼簿」、「算博士」,所引例證為一文一詩,則四傑齊名亦兼指詩文。後遂主要用以評其詩。杜甫《戲為六絕句》有「王楊盧駱當時體」句,一般即認為指他們的詩歌而言;但也有認為指文,如清代宗廷輔《古今論詩絕句》謂「此首論四六」;或認為兼指詩文,如劉克庄《後村詩話·續集》論此首時,舉賦、檄、詩等為例。
四傑名次,亦記載不一。宋之問《祭杜學士審言文》說,唐開國後「復有王楊盧駱」,並以此次序論列諸人,為現所知最早的材料。張說《贈太尉裴公神道碑》稱:「在選曹,見駱賓王、盧照鄰、王勃、楊炯」,則以駱為首。杜甫詩句「王楊盧駱當時體」,一本作「楊王盧駱」;《舊唐書·裴行儉傳》亦以楊王盧駱為序。
四傑的詩文雖未脫齊梁以來綺麗余習,但已初步扭轉文學風氣。王勃明確反對當時「上官體」,「思革其弊」,得到盧照鄰等人的支持(楊炯《王勃集序》)。他們的詩歌,從宮廷走向人生,題材較為廣泛,風格也較清俊。盧、駱的七言歌行趨向辭賦化,氣勢稍壯;王、楊的五言律絕開始規范化,音調鏗鏘。駢文也在詞采贍富中寓有靈活生動之氣。陸時雍《詩鏡總論》說「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子安其最傑乎?調入初唐,時帶六朝錦色。」四傑正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人物。
王勃折疊
字子安,繹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參軍,他年幼時寫的駢儷文《滕王閣序》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名篇,久為眾口傳誦。據說他寫文章之前,把筆墨紙硯准備好,飲酒後蒙被而睡,醒後一揮而就,不改一字,時人稱為「腹稿」,他的詩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異草雜綴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讀不厭。有名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王勃的作品,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福畤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咸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說。楊炯《王勃集序》說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據此,王勃應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賦》載:「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據此推算,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為王勃自述,當可信,所以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王勃是初唐詩壇上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只活了27歲,確實令人痛惜。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楊炯《王勃集序》)。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8卷三種本子,皆不傳。
現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匯編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注》,分為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 6篇殘缺之文。羅氏序文中還提及日本京都「富岡君(謙藏)別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雲「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年)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
楊炯折疊
(650~693年),唐代詩人,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於顯慶四年(659)舉神童。上元三年(676)應制舉及第。補校書郎,累遷詹事司直。武後垂拱元年(685)坐從祖弟楊神讓參與徐敬業起兵,出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秋後遷盈川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官。世稱楊盈川。
楊炯以邊塞征戰詩著名,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斗戰斗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楊炯譽之為「人間才傑」(《已子安集序》)。代表作《長安古意》,詩筆縱橫奔放,富麗而不浮艷,為初唐膾炙人口的名篇,但仍未擺脫六朝詩風影響。其他唱和、紀游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艷之風。另存賦、序、表、碑、銘、志、狀等50篇。張說謂「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舊唐書》本傳盛贊其《盂蘭盆賦》「詞甚雅麗」,《四庫全書總目》則以為「炯之麗制,不止此篇」,並謂「其詞章瑰麗,由於貫穿典籍,止涉獵浮華」。所作《王勃集序》,對王勃改革當時淫靡文風的創作實踐,評價很高,反映了「四傑」有意識地改革當時文風的要求。對海內所稱「王、楊、盧、駱」,楊炯自謂「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當時議者亦以為然。今存詩33首,五律居多。明胡應麟謂「盈川近體,雖神俊輸王,而整肅渾雄。究其體裁,實為正始」(《詩藪·內編》卷四)
舊唐書》本傳謂其有文集30卷,《郡齋讀書志》著錄《盈川集》20卷,今均不傳。
明萬曆中童佩搜輯匯編有《盈川集》10卷,附錄1卷。崇禎間張燮重輯為13卷。其中《從軍行》被編入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本。
盧照鄰折疊
(約637~約689),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治今河北涿縣)人。年少時從曹憲、王義方受小學及經史,博學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為鄧王(李元裕)府典簽。極受鄧王愛重,比之為司馬相如。高宗乾封三年(668)初,出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滿,漫遊蜀中。離蜀後,寓居洛陽。曾被橫禍下獄,為友人救護得免。後染風疾,居長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葯中毒,手足殘廢。徙居陽翟具茨山下,買園數十畝,疏鑿潁水,環繞住宅,預築墳墓,偃卧其中。他「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書》本傳)。由於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長期病痛的折磨,終於自投潁水而死。盧照鄰的生卒年,史無明載。武則天登封於嵩岳,盧照鄰說到「後封嵩山」及其高宗咸亨四年(673)所作《病梨樹賦》序「余年垂強仕,則有幽憂之疾」推斷其時已年近40,咸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為22年,則其生年約在太宗貞觀十年(636),去世時約60歲。《舊唐書》本傳及《朝野僉載》都說盧有文集20卷。《崇文總目》等宋代書目均著錄為10卷。今存其集有《盧升之集》和《幽憂子集》均為 7卷。《全唐詩》編錄其詩2卷。徐明霞點校《盧照鄰集》即據 7卷本《幽憂子集》,並作《補遺》。傅璇琮著有《盧照鄰楊炯簡譜》。
影響盧照鄰雕塑盧照鄰年少時,從曹憲、王義方受小學及經史,博學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為鄧王李裕府典簽,甚受愛重,鄧王曾對人說:「此吾之相如(司馬相如)也。」高宗乾封三年(668)初,調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滿,漫遊蜀中。離蜀後,寓居洛陽。曾被橫禍下獄,因友人救護得免。後染風疾,居長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葯中毒,手足殘廢。徙居陽翟具茨山下,買園數十畝,疏鑿潁水,環繞住宅,預築墳墓,偃卧其中。他「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後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書》本傳)。由於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及長期病痛的折磨,他終於自投潁水而死。
盧照鄰的生卒年,史無明載。武則天登封於嵩岳,盧照鄰說到「後封嵩山」及其高宗咸亨四年(673)所作《病梨樹賦》序「余年垂強仕,則有幽憂之疾」推斷其時已年近40,咸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為22年,則其生年約在太宗貞觀十年(636),去世時約60歲。
盧照鄰工詩,尤其擅長七言歌行,對推動七古的發展有貢獻。《舊唐書》本傳及《朝野僉載》都說盧有文集20卷。《崇文總目》等宋代書目均著錄為10卷。今存其集有《盧升之集》和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均為 7卷。《全唐詩》編錄其詩2卷。徐明霞點校《盧照鄰集》即據 7卷本《幽憂子集》,並作《補遺》。傅璇琮著有《盧照鄰楊炯簡譜》。
盧照鄰墓位於河南省禹州市無梁鎮龍門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高大的墓冢尚存。
盧照鄰代表作
《長安古意》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
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
百丈游絲爭繞樹,一群嬌鳥共啼花。
啼花戲蝶千門側,碧樹銀台萬種色。
復道交窗作合歡,雙闕連甍垂鳳翼。
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
樓前相望不相知, 陌上相逢詎相識。
借問吹簫向紫煙,曾經學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
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
生憎帳額綉孤鸞,好取門簾帖雙燕。
雙燕雙飛繞畫梁,羅緯翠被鬱金香。
片片行雲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鴉黃。
鴉黃粉白車中出,含嬌含態情非一。
妖童寶馬鐵連錢,娼婦盤龍金屈膝。
御史府中烏夜啼,廷尉門前雀欲棲。
隱隱朱城臨玉道,遙遙翠幰沒金堤。
挾彈飛鷹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橋西。
俱邀俠客芙蓉劍,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羅裙,清歌一囀口氛氳。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雲。
南陌北堂連北里,五劇三條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氣紅塵暗天起。
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
羅襦寶帶為君解,燕歌趙舞為君開。
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回天不相讓。
意氣由來排灌夫,專權判不容蕭相。
專權意氣本豪雄,青虯紫燕坐春風。
自言歌舞長千載,自謂驕奢凌五公。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
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唯見青松在。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
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
—— (選自《全唐詩》)
《曲池荷》
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駱賓王折疊
(約640~684)唐代詩人。字觀光,婺州義烏(今中國浙江義烏)人。唐朝初期詩人,與富嘉謨並稱「富駱」。
其父官青州博昌縣令,死於任所。他7歲能詩,有「神童」之稱。據說詠鵝詩就是此時所作:「鵝,鵝,鵝,曲頸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父死後,他流寓博山,後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月。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間,為道王李元慶府屬,道王叫他陳述才能。後拜奉禮郎,為東台詳正學士。因事被謫,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後入蜀,居姚州道大總管李義軍幕,平定蠻族叛亂,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時,與盧照鄰往還唱酬。儀鳳三年(678),後調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又由長安主簿入朝為侍御史,武則天當政,駱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駱在獄詠蟬,有雲:「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以抒悲憤。次年,遇赦得釋。調露二年(680),出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棄官游廣陵,作詩明志:「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嗣聖元年(684),武則天廢中宗自立,這年9月,徐敬業(即李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駱賓王為徐府屬,被任為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他起草著名的《討武氏檄》(即《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暗鳴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氣吞山河。武則天讀至「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皇然問:「誰為之?」或以賓王對,武則天感嘆曰:「宰相安得失此人?」11月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資治通鑒》說他與李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詩》則說:「當敬業之敗,與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大魁,得不測罪。時死者數萬人,因求戮類二人者,函首以獻。後雖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發,遍游名山。至靈隱,以周歲卒。」
個人經歷
駱賓王入京應試,是在22歲那年的秋天。
唐代科舉場中,很早就有請托、通關節、私薦或場外議定等流弊。考生們為求中第,駱賓王考試前多方奔走,竭力鑽營,千方百計爭取權要的吹噓、引薦。有的人還把自己得意的詩文,獻給有名望的權貴顯宦、學者名流,求得他們的賞識贊譽,以擴大影響,製造有利於自己的社會輿論。有些考生還直接把自己寫的詩文送給主考官員,以期先聲奪人,給主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總之,在正式考試之前的場外競爭,活動是很激烈的。駱賓王自恃學識精博,加上出身低下,大約不願,或者也無門路從事這種院外的競爭。在自傳體長詩《疇昔篇》的開頭,談到這次進京考試的情事,他曾有這樣的描述:
少年重英俠,弱歲賤衣冠。
既托寰中賞,方承膝下歡。
遨遊灞陵曲,風月洛城端。
且知無玉饌,誰肯逐金丸!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自己早年崇拜的是英雄俠義之士,輕視的是官場得意的權貴顯要。但正當自己「承歡膝下」的時候,由於客觀環境的驅使,卻匆匆上京求取功名。於是就利用考試前後的餘暇,盡情地游覽京城的勝跡,領略洛陽的風月。明知處境艱難,也決不追逐權門,乞求賞賜。這說明當年的駱賓王,年輕氣盛,恃才傲物。既然看不起權貴,當然也就不願向當道干謁、行卷。人家忙忙碌碌進行院外活動,他卻悠閑自得地飽覽京、洛名勝。他總以為考試憑實力,自己經綸滿腹,何愁試場不中,雁塔留名,自然是唾手可得。
然而考試的結果,竟是名落孫山!
這一下駱賓王才慌了手腳,他的情緒從浪漫主義的高空一下子跌落到悲苦窮愁的低谷。他第一次體味到現實生活的冷酷無情,個人的前程、家庭生活的改善、父輩師長的熱情期待,都隨著這次考試的失敗而變成了泡影。下一步怎麼辦?丟開試場失意的羞恥不說,一家人日後的生活又該怎麼過?總不能長年寄人籬下,依靠別人的救濟過活?經過多少個不眠之夜的反復思忖,駱賓王決定南下義烏,向故鄉的親友訴情求助。雖然他離開家鄉已經十多年,但親人的濃濃情意始終暖在心頭。他知道故鄉的親友一定會熱情地接待他這個落難歸去的遊子。
在南下的路上,駱賓王寫下《途中有懷》一詩,以抒發他此時的心清:
睠然懷楚奏,悵矣背泰關。
涸鱗驚煦轍,墜羽怯虛彎。
素服三川化,烏裘十上還。
莫言無皓齒,時俗薄朱顏!
時間是晚上,天際的星月照著故鄉的江面,顯得十分清麗。急促的船槳拍打著陣陣波浪,我這個漂流在外的遊子終於投入故鄉的懷抱。於是緊鎖的愁眉展開了,臉上綻露出長久不見的笑容。「今夜南枝鵲,應無繞樹難!」我這只南飛的烏鵲,今天夜裡再沒有「繞樹三匝,無枝可棲」的苦惱了。見到故鄉時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故鄉的親人熱情地接待駱賓王,對他的處境深表同情,紛紛伸出援助之手,使駱賓王真切地感受到親情的溫暖。但這時母親和年幼的弟弟,正在遠方翹首等待,他不能在家鄉多作逗留,必須盡快地回到母親身邊,以免她長期倚閭而望。
駱賓王趕回瑕丘,已近年關,雖然謀仕無成,一家人難免有幾許失望,但合家團聚,共度春節,多少也增添了幾絲歡樂氣氛。這次長安之行,給駱賓王的最大收獲,是使他懂得了世情的冷暖和現實的嚴酷。他開始成熟起來,以更為務實的態度潛心書海,閉門苦讀。為迎接第二次的搏鬥作充分准備。
駱賓王詠秋詩九首——草書幾年以後,駱賓王終於在長安出仕了。
這次謀仕的經過及其擔任的職務不清楚,在《疇昔篇》中他詳細記錄了這段仕宦生涯,從描寫的景況來看,生活頗有氣派,大約是擔任豪府的幕僚之類。但過了幾年,卻遭人排擠,罷去官職,原因當然和他的品性有關。他處世行事,剛正不阿,崇義節,輕權詐,對官場中相互追逐、拍馬逢迎的風氣,很看不慣。加上才高學顯,跌宕不羈,所以容易得罪權要,又容易招惹群小的嫉恨。最後罷官去職,從某種角度看,也是情理中事。
李元慶是唐高祖李淵的第16個兒子,唐太宗的異母弟,封道王,當時出任豫州刺史。他愛才好士,性格豪爽豁達,對駱賓王的文章詩賦,甚為欣賞。所以對駱賓王也就另眼相看,分外器重。在京城經受蒙冤打擊的痛苦之後,駱賓王總算在道王府中過了一段舒心爽意的日子。
唐制規定,在親王府中謀事的官佐,任職時間不能太長。生怕時間久了,彼此情誼深厚,滋生事端,所以一般不超過四年。李元慶既然贊賞駱賓王的文才器識,想為他任滿妥善安置。所以在他任職三年之後,特地下了一道手渝,要他「自敘所能」。目的是希望駱賓王自陳器識才情,作為提拔舉薦的依據。在一般人看來,這是一個進身自謀的極好機會,只要好好陳述一番,說不定會給自己的前途開辟出一片陽光燦爛的道路。
在官場混跡近十年,雖然一度得到李元慶的賞識,但所見所聞,特別是親身經歷的罷官屈辱,使駱賓於深切感受到宦海的混濁。像自己這樣直來直往,沒有一套投機鑽營的本領,要想長時間在其中邀游,遲早會遭到隨風惡浪的襲擊。輕則溺水,重則喪生。與其將來被惡浪淹沒,不如早點跳出宦海,找個風浪不易波及的地方,一家人過幾天寧靜的生活。於是他不再謀仕,重又回到第二故鄉兗州,學當年的祖父過起耕讀自娛的閑居生活來。
拿這首詩和《冬日宴》比較,可以看出駱賓王的心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年那種閑適的情趣不見了,代之而來的卻是寂寞與悲涼。年事漸高,頭上增加了不少白發。在一個西風吹落葉的深秋時節,又一個朋友離他而去了。此情此景,怎能叫他不傷心落淚?特別是「哀命返窮愁」一句,說明他的處境已經窮愁潦倒,但他仍舊苦苦堅持著。「東陵故侯」,指召平,本秦時東陵侯,秦亡後淪為平民,家貧無以自給,靠種瓜謀生。駱賓王以「東陵侯」自居,說明他到這時仍未萌生再度出仕的念頭。
在獄詠蟬書法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難以為繼,他種了幾畝地,想藉此維持生活。但讀書人以農為生,談何容易?最後終於到教「糟糠不贍,審算無資」的地步,連粗菜淡飯也吃不上了。特別是母親年歲已大,經常卧病,自己身體也不好,確實到了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境地。為了一家能夠生活下去,經過再三思慮,駱賓王終於改變初衷,再度謀仕。於是他寫信給司列太常伯兼右相的劉祥道等朝廷大員,訴困陳情,企求引薦。鑒於他在文壇的聲譽,大約引起當道的重視,薦舉他入朝對策。這年駱賓王已經49歲,他滿頭白發,重上長安,開始了又一輪多災多難的仕途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