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關於避免
『壹』 刑法關於正當防衛的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
【正當防衛】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1)刑法關於避免擴展閱讀:
正當防衛主觀條件:
具有防衛意識
正當防衛要求防衛人具有防衛認識和防衛意志。前者是指防衛人認識到不法侵害正在進行;後者是指防衛人出於保護合法權益的動機。
防衛挑撥、相互斗毆、偶然防衛等都是不具有防衛意識的行為。防衛挑撥——為了侵害對方,故意引起對方對自己先行侵害,然後以正當防衛為由,對對方施以侵害。這被俗稱為「激將法」。
因行為人主觀上早已具有犯罪意識,自不可能實施正當防衛。但仍為不法加害行為。相互斗毆——雙方都有侵害對方身體的意圖。
這種情況下,雙方都沒有防衛意識,因此不屬於正當防衛,而有可能構成聚眾斗毆、故意傷害等罪名。但是,在斗毆結束後,如果一方求饒或者逃走。
另一方繼續侵害,則有可能不構成正當防衛。偶然防衛——一方故意侵害他人的行為,偶然符合了防衛的其他條件。
例如,甲正欲開車撞死乙,恰好乙正准備對丙實施搶劫,而且甲對乙的犯罪行為並不知情。這種情況下,甲不具有保護權益的主觀意圖,因此也不構成正當防衛。
正當防衛中不法侵害的開始和結束:
侵害人進行不法行為進行是,公民的合法權益處在緊急的威脅或者被侵害中,使公民採用正當防衛制止方法成為必要。不法侵害正在進行就是侵害人的不法侵害開始進行並且還沒有結束。
(一)不法侵害的開始
對於侵害人進行不法侵害開始的時間,在我國刑法條例規定上有直接面臨說、著手說、進入現場說、綜合說。對於一般著手說的侵害人不法侵害時間。
需要從侵害人是否著手來判斷侵害行為是否開始;對於進入現場說,從侵害人進入現場,公民面臨侵害的威脅時當成侵害行為的開始時間。
對於直接面臨說,在侵害行為帶來的實際威脅非常緊迫、明顯,等到侵害人著手時就不能避免危害結果或者來不及減輕危害結果時當成開始時間。
對於一些侵害人的預備行為,也能認為侵害人的侵害已經開始,像為了殺人預備在別人住宅里的,就需要對已經開始的侵入住宅行為採取正當防衛制止方法。
(二)不法侵害結束時間
對於正當防衛里不法侵害的結束時間,從刑法的理論上有不同理解。一些人認為已經造成侵害後果的就算結束時間,也有人認為對侵害人進行侵害制止時就算結束時間。
也有人認為不法侵害人結束時間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分析,不能統一標准。對此,可以認為不法侵害結束時間是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再受到現實威脅、現實侵害,不再處於緊迫之中。
或者說侵害人的侵害行為不會再造成公民合法權益的侵害時算結束時間。對於財產性的違法犯罪行為,侵害人侵害行為結束。
但實際現場還沒有挽回經濟損失的,應該算不法侵害時間還沒有結束,還需要採用正當防衛制止方法。正當防衛在維護我國公民的合法權益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現實社會中,公民在緊迫情況下,對違法犯罪行為採取正當防衛制止方法必不可少。這也可以體現出我國社會主義正義以及道德的基本要求。
也是鼓勵公民勇於同違法行為做斗爭的推動力。對此,我們需要把握不法侵害造成的正當防衛制止起因,使正當防衛合理實施。
『貳』 關於刑法緊急避險
您好,我們是抄西南民族大學法律援助襲中心,根據你提出的問題現給您作出如下回答: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一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採取的緊急避險的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
第一款中關於避免本人危險的規定,不適用於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
這是我們對您提問做出的相關回答,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叄』 刑法修正案九關於"職業禁止制度是多少條
刑法修正案(九)在刑法第三十七條之後增加了一條「從業禁止」,作為第三十七條之一,即「因利用職業便利實施犯罪,或者實施違背職業要求的特定義務的犯罪被判處刑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和預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自刑罰執行完畢之日或者假釋之日起從事相關職業,期限為三年至五年。被禁止從事相關職業的人違反人民法院依照前款規定作出的決定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處罰;情節嚴重的,依照本法第三百一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對其從事相關職業另有禁止或者限制性規定的,從其規定。」
從該法條所處的位置看,刑法第三十七條所規定的是「非刑罰處罰措施」,刑法修正案(九)將「從業禁止」作為第三十七條之一,也就明確了「從業禁止」措施既不是一個新的刑種,也不屬於刑罰之列,而是非刑罰的法律後果,其主要目的在於防止犯罪分子再次利用其職業和職務之便進行犯罪。這類措施早在刑法修正案(八)中就早已有所體現,如刑法第三十八條第二款規定的「管制禁制令」、刑法第七十二條第二款規定的「緩刑禁制令」就規定了人民法院可以對判處管制、緩刑的犯罪分子,根據其犯罪情況,禁止其在管制執行期間或緩刑考驗期內從事特定的活動。因此,「從業禁止」在本質上是法院為了預防犯罪、保障社會公眾安全和維護社會公眾利益而根據被告人的犯罪情況,對其所採取的一項預防性的非刑罰處分措施,是刑法對法律後果的完善。據此,也有學者明確指出它就是保安處分措施。所謂保安處分指的就是著眼於行為人所具有的危險性格,為了保持社會治安,同時以改善行為人為目的,而實施的一種國家處分 。例如澳門刑法典中就規定了「業務禁止」的保安處分,即「行為人在嚴重濫用所從事的職業、商業或工業下,或在明顯違反其所從事的職業、商業或工業之固有義務下犯罪而被判刑,又或就該犯罪僅因不具可歸責性而被宣告無罪,而按照行為人所實施之行為及其人格有跡象表明其可能將要作出其他同類危害社會之行為時,須禁止其從事有關業務 」。
《刑法》(第九次修訂)第三十八條【管制的期限與執行機關】管制的期限,為三個月以上二年以下。
判處管制,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
對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實行社區矯正。
違反第二款規定的禁止令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處罰。
『肆』 刑法關於正當防的修改的意義和內容
論新刑法對正當防衛制度的修改
刑法中規定的正當防衛制度,不僅是正當防衛人不負刑事責任的法律依據,而且具有積極的社會政治內容。它以法律的形式規定,每個公民都有通過對正在進行不法侵害的犯罪分子造成一定損害的方法進行正當防衛的權利。同時,規定了正當防衛制度,對於犯罪分子就有一種威懾力,從而對預防犯罪具有積極的意義。可見,正當防衛是法律賦予公司在緊迫情況下依靠自身力量同不法侵害行為作斗爭的一項重要權利,歷來都是刑法典的立法重點。
1979年刑法第十七條規定:「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權利免受止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正當防衛行為,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危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酌情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不可否認,這一條文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由於它是建立在傳統的正當防衛又觀念基礎之上的立法產物,把正當防衛與刑事犯罪緊密聯系;對正當防衛的界限缺乏明確界定;合司法實踐中對防衛人過於苛求,不能實事求是地處理防衛案件。因此,新刑法對止當防衛立法作了重大修改,為公民積極行使正當防衛權提供了明確、具體的條件。
新刑法第二十條分三款進行了規定: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的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總的來說,新刑法在正當防衛的概念,防衛過當以及無限防衛三個方面對1979年刑法作了重大修改。
一、新刑法對正當防衛概念的修訂。
1979年刑法規定了實行正當防衛的條件,至於什麼是正當防衛並未加以解釋。因而在執法活動中,司法人員頭腦中關於正當防衛的概念是刑法教科中的學理性解釋,為了使人們對正當防衛的概念有一個統一的、准確的認識,新刑法第二十條第一款通過立法解釋,給正當防衛下了一個定義。任何正當防衛都必須具有一定的起因條件,即「合法利益遭受不法侵害」。對於其中的「合法利益」, 1979年刑法界定為「公義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權利」。與之相比,新刑法首先明確規定「國家利益」為合法利益,對於任何侵犯國家利益且只有相當緊迫的不法行為均可以實施止當防衛,強調這一點是完全必要的。其次,對於私人利益,新刑法明確規定私人『財產」利益屬於正當防衛制度 所保護的合法利益。 79年刑法或許由於制訂當時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以公民個人手中極其貧乏的私人財富,將財產權利籠統地包括在「其他權利」中,客觀上導致了對「合法利益」進行界定時的模糊性和爭議性,在司法實踐中亦給辦案法官留下了極大的自主裁置權。很不利於保護防衛人的正當合法權益。
二、新刑法對防衛限度的修訂。
傳統刑法觀念認為,正當防衛是「形似犯罪,實質無罪」的一種社會現象。這種觀點來源於前蘇聯的刑法理論,因此,一直以來我國理論界將正當防衛放在「排除犯罪性的行為」中加以講授。這種將正當防衛與刑事犯罪緊密聯系的正當防衛觀對新中國的刑事立法產生了巨大影響。研究新中國正當防衛的立法軌跡,不難發現,立法者對正當防衛的規定比較保守,可謂是謹慎有餘,對於正當防衛權如何不被濫用考慮過多,而對於鼓勵公民積極行使防衛權利同不法侵害行為斗爭考慮的少。
1979年刑法對於防衛限度的規定為:「正當防衛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危害的,應當防衛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危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酌情減輕或者免除處罰」。這一立法至少具有下述缺陷:什麼是「必要限度」?什麼又是「不應有」危害?一直以來,刑法理論界對此有各種學說,其中的「基本相適應說」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其具體內容是:
(1)防衛人的防衛行為是以有效制止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行為的強度基本相適應;
(2)防衛人的防衛行為給不法侵害者所造成的損害是為有效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而且這一損害結果同不法侵害可能造成或正在造成的危害結果基本相適應。
(3)可見,該理論對正當防衛必要限度的界定仍是一個大致可循的標准,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隨意性和難以操作的缺陷。
立法,理論的不完善往往導致司法實踐中的重大偏差。刑法修改以前;一些司法人員往往忽視了正當防衛的正義性;脫離開正當防衛的動態環境,對防衛人一味評頭品足,求全責備。有的不顧案件的整體事實,單純以結果論防衛的限度,一旦防衛人將不法侵害人打成重傷或打死了,就認為是防衛過當;有的單純以不法侵害者的主觀心理狀態為標准,去衡量防衛限度,如事後查明不法侵害者當時只有傷害的故意,防衛人在防衛中把對方打死了,就認為是防衛過當;有的單純以防衛的工具定防衛的限度,認為能用木棍進行防衛的就不能用鐵鍬,否則即為防衛過當,甚至有的單純以防衛人在防衛中使用了法律所禁止攜帶的工具或自製的武器,就認為是防衛過當;等等。上述種種,都涉及到了正義與邪惡,英雄與罪犯的根本界限問題。
其次,1979年刑法對於正當防衛必要限度的規定,完全將防衛人置於法官或法學家的高度,來選擇法律所規定的「必要限度」之內的手段與方法進行防衛。殊不知,防衛人面對不法侵害,往往毫無防備,精神緊張,很難判明不法侵害的意圖和危害程度,更沒有充分的時間和條件去選擇恰當的防衛方式,工具和限度並預料防衛的結果。因此,法律的這種規定不啻於是對防衛人處處設防,使正義向邪惡讓步,限制、約束正當防衛人的手腳,這無疑是與刑法規定正當防衛制度背道而馳的。新刑法對此的規定為「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這里,必須要清楚地認識到兩點:
其一,對於什麼是「明顯超過」,必須結合哲學中質與量的規定加以理解。考察不法侵害人的手段、強度,如果對不法侵害者實際造成的損害後果與足以制止不法侵害可能造成的損害相比,若僅為量上的差別,如都是輕傷,而僅僅是傷勢程度不同,則不為「明顯超過」;若造成了質的差別,如本該造成輕傷即是以制止不法侵害,但卻致人重傷或死亡結果。因此,結合上述分析,我們實際上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新刑法大大放寬了有限防衛的限度條件,即只要防衛人未造成重傷、死亡結果,即不存在明顯超過必要限度構成防衛過當的可能性;而反過來,即使防衛人造成了重傷、死亡結果,根據當時的客觀情況分析,也未必一定構成防衛過當。
另外,還必須強調的一點是,1979年刑法對防衛過當行為的處罰是「應當酌情減輕或免除處罰」。新刑法明確地刪除了「酌情」二字,從而廢除了法院在防衛過當行為量刑上的自由裁量僅,更左右有利於強化對公民正當防衛權利的保護。
三、新刑法首次規定了無限防衛權。
新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首次規定了針對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可以採取無限度的防衛,即使造成了不法侵略者的損害後果也不負刑事責任。這一規定是我國刑法在正當防衛制度上的一個重要突破。它使公民在受到正在進行的暴力犯罪時,能夠站出來進行英勇的反擊,不致於因過多地考慮防衛過當責任而畏首畏尾,不能適時制服犯罪,從而極大地有利於司法實踐中劃分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的界限。正確理解這一嶄新的刑法規定,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首先,必須明確無限防衛是正當防衛的一種。因此,除了沒有限度條件外,正當防衛的其他四個條件:起因條件,防衛時間,防衛對象以及防衛意圖必須同時具備。這一規定不適用於打架斗毆和挑釁性的案件,否則會使有些人利用無限防衛作為侵害他人的合法理由。其次,適用無限防衛的前提必須是:合法利益正遭受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包括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的暴力犯罪。一、不法侵害行為必須針對人身,使人身利益遭受了十分緊迫的危險,如果僅僅危及到財產的安全,則不能適用無限防衛;二、針對人身的不法侵害行為必須是藉助暴力實施的;三、這種暴力不法侵害必須達到嚴重的程度,即不採取無限防衛不足制止人身危害結果的發生。
http://www.ccolo.com/wenben/j98-18.htm
『伍』 刑法中的禁止類推解釋中不禁止對有利於告人的類推解釋是什麼意思,能舉個例子嗎
1、意思:我國刑法暫不適用類推解釋,刑法中有文理(義)解釋、擴充解釋、限制解釋、當然解釋、體系解釋、法意解釋、目的解釋以及補正解釋,但是根據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則」,刑法不適用類推解釋,但類推解釋有利於被告人的除外。
形式側面禁止類推解釋,是禁止一切類推解釋。因為類推解釋導致刑法的規定適用於相似的情況,然而,只要兩種現象之間存在相同之處,人們就可以說它們具有相似性。於是,任何行為都可能與刑法規定的行為相似,都有被定罪量刑的危險。
2、例子:《刑法修正案九》第34條將刑法第302條修改為:「盜竊、侮辱、故意毀壞屍體、屍骨、骨灰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由於「屍體」不包括骨灰,因此將「屍體」解釋為包括骨灰屬於法律所禁止的類推解釋,但立法者認為侮辱骨灰同樣侵害了公眾對骨灰的虔敬感情,理應得到刑法的保護,那麼立法者可以通過立法使其成為刑法所保護的內容。
(5)刑法關於避免擴展閱讀:
司法解釋禁止類推解釋
司法解釋是溝通立法與司法的橋梁,對於刑法適用具有重要意義。但在罪刑法定原則的制約下,司法解釋是有限度的,超越這種限度的司法解釋是越權的,也是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的。
在罪刑法定原則下,司法解釋不能採用類推解釋的方法。類推解釋是指對於法無明文規定的行為,按照刑法中最相類似的條文加以解釋。
因此,類推解釋是以法無明文規定為前提的,類推解釋使刑法適用於法無明文規定的行為,因而有悖於罪刑法定原則,是應予禁止的。同時,不利於被告人的擴張解釋,由於解釋已經超出刑法條文詞義的范圍。因而也是違背罪刑法定的,不應允許。
『陸』 關於刑法的有關知識
1,不追究是考慮成本問題,在什麼情況下追究很少考慮,因為既然最高刑是3年一下的一般都是比較輕的犯罪
2,那就在4-9年的范圍內量刑
3,繼續犯的概念
繼續犯,又稱持續犯,是指犯罪行為在一定時間內處於繼續狀態的犯罪。例如,刑法第238條規定的非法拘禁罪,從行為人非法地把他人拘禁起來的時候開始,一直到恢復他人的人身自由的時候為止,這一非法拘禁的行為處於持續不斷的狀態。
繼續犯的特點是不法行為和不法狀態同時繼續,而不僅僅是犯罪行為所造成的不法狀態的繼續。不法行為繼續則不法狀態必然繼續,但某些犯罪,當不法行為終了以後,不法狀態仍然可能繼續。例如盜竊罪,犯罪分子非法佔有贓物這一狀態也可能維持相當長的時間,直到贓物起獲為止,這就是單純的不法狀態的繼續,這在刑法理論上稱為狀態犯,它不是不法行為的繼續,因此不是繼續犯。
繼續犯也叫持續犯,是指行為從著手實行到由於某種原因終止以前一直處於持續狀態的犯罪.
所謂繼續犯,是作用於同一對象的一個犯罪行為從著手實行到行為終了犯罪行為與不法狀態在一定時間內同時處於繼續狀態的犯罪。
例如:行為人第一天將張某拘禁於甲地,第二天轉移拘禁於乙地,第三天再轉移到丙地。盡管拘禁地一再更換,但非法拘禁行為並未間斷,且作用對象始終是張某,所以實質上只存在一個非法拘禁行為。
繼續犯的構成
那麼,具備什麼條件才能構成繼續犯呢?我們認為,構成繼續犯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繼續犯是一個行為,因為主觀上繼續犯具有對於一個犯罪行為的故意,盡管具有長時間實行的性質,但都是為了達到其犯罪的目的。行為具有這種延續性,但不能由此認為是數行為。例如非法拘禁,拘禁一天是一個行為,拘禁一年也是一個行為,只是行為延續時間長短不同而已,並不涉及行為的單復數問題。具有一個行為是繼續犯成立的前提條件,如果是數行為,那就不可能是繼續犯。
2、繼續犯是持續地侵害同一個法益,如果其所侵害的是法律所保護的不同權益,就不可能是繼續犯。
3、繼續犯是在犯罪既遂即完全齊備某種犯罪的全部構成要件以後,犯罪狀態仍然處於持續之中。不僅是犯罪狀態的持續,而且同時也是犯罪行為的持續。
4、繼續犯是犯罪行為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持續地存在,而且是不間斷地存在。如果沒有行為的這種持續性,就不可能存在繼續犯。持續時間長短不影響犯罪構成,但作為犯罪情節,對量刑具有重大意義。當然,如果持續時間很短,綜合全案,社會危害性顯著輕微可以按照刑法第13條的規定不認為是犯罪,但那是另一個問題。
認定繼續犯的意義
認定繼續犯,對於確定追訴時效的起算點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刑法第89條規定,追訴期限從犯罪之日起計算;犯罪行為有連續或繼續狀態的,從犯罪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追訴時效是以犯罪行為終止起計算的,什麼時候犯罪行為實施終了,追訴時效就從什麼時候開始計算。所以,認定某個犯罪是否繼續犯,計算追訴時效大有意義。
繼續犯的基本特徵
1、犯罪行為在一定時間內不間斷地持續存在。
2、犯罪行為出於一個故意
3、犯罪行為侵犯了同一犯罪構成內的法益,犯罪行為自始至終都針對同一犯罪構成內的行為對象和法益。
繼續犯的處罰原則
對於繼續犯,不論其持續時間長短,據應以一罪定罪處罰
連續犯,是指行為人基於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連續實施數個獨立的犯罪行為,觸犯同一罪名的情況.
1.連續意圖問題
連續意圖,是指行為人在著手實施一系列犯罪行為之前,對於即將實行的數個性質相同的犯罪行為的連續性的認識,並基於此種認識決意追求數個相對獨立的犯罪連續進行狀態實際發生的心理態度。連續意圖是決定是否成立連續犯的要素之一。
(1) 連續意圖的性質
行為人的連續意圖的性質與其所支配的各個具體犯罪故意的性質必須一致,即連續意圖既定實施的犯罪行為與各個具體的犯罪故意,應同屬於刑法所規定的某一特定犯罪必要構成要件的內容。否則,與連續意圖性質不符的犯罪故意所支配的犯罪行為,不能成為連續犯的組成部分。例如,行為人的連續意圖是計劃連續實施投毒殺人的犯罪行為,但在殺人行為連續進行的過程中,行為人又產生強奸犯罪故意並實行了強奸行為,強奸故意顯然與投毒殺人的連續意圖性質相異,強奸犯罪當然不構成殺人罪連續犯的組成部分。連續意圖的這一特性,是由連續意圖與具體犯罪故意的基本關系即主從關系決定的。
(2) 連續意圖的形成
連續意圖必須形成於一系列呈連續狀態的犯罪行為實施之前,並在全部連續犯罪行為終了之前始終起支配作用。這是由前述兩個特性派生的連續意圖的又一重要屬性。根據這一特性,凡不是在某一特定連續意圖支配下產生的犯罪故意及其相應的犯罪行為,均不屬於基於該特定連續意圖所構成的連續犯的組成部分,具體表現有:
——在某一特定連續意圖形成之前產生的犯罪故意及其支配的犯罪行為,不屬於以該特定連續意圖為必要構成要件的連續犯的組成部分。如出納員某甲在偶然發現單位財務制度存在疏漏之處,認為有機可乘,遂將8000元公款竊為已有,此後某甲產生利.用財務制度混亂連續實行貪污行為的意圖,並分7次竊得公款60000餘元。此案中,某甲貪污8000元的犯罪故意及犯罪行為,就不是後來構成連續犯的貪污犯罪的組成部分。
——在某一特定連續意圖支配下的最後一個犯罪行為實行終了之後產生的犯罪故意及相應的犯罪行為,不屬於以該特定連續意圖為必要構成要件的連續犯的組成部分。
——在某一特定連續意圖支配的一系列犯罪行為實施過程中所產生的新的犯罪故意及犯罪行為,不屬於以該特定連續意圖為必要構成要件的連續犯的組成部分。其形式大致有兩種:其一,在特定連續意圖所制約的既定犯罪實施過程中,產生與連續意圖性質不符的犯罪故意及相互犯罪行為,不論原既定犯罪是否繼續進行,新的犯罪故意支配的犯罪不屬於連續犯的組成部分,原既定犯罪依然構成連續犯。如其甲連續作案竊得80000元以償還賭債.在第三次入室行竊時曾強奸一女。以後某甲依然連續作案。該案中某甲就構成一個強奸罪和盜竊罪的連續犯。其二,在特定連續意圖所制約的既定犯罪實施過程中,行為人產生另一特定連續意圖並轉而實施另一性質的連續犯罪,行為人侵構成兩個觸犯不同罪名的連續犯。例如,某甲夥同某乙曾連續搶劫數次,後感到搶劫犯罪易於暴露且每次所獲贓款太少,進而轉為連續進行盜竊犯罪。該案中,行為人就分別構成搶劫罪的連續犯和盜竊罪的連續犯。
總之。凡與特定連續意圖性質不符的犯罪故意,或者在既定連續意圖之外產生的犯罪故意,其所構成的犯罪均不屬於特定連續犯的組成部分。
(3)連續意圖的形式
連續意圖的基本形式分為確定的連續意圖和非確定的(或概括的)連續意圖兩種。兩種連續意圖沒有本質區別。[1]連續意圖確定與否,主要指行為人對即將實施的一系列犯罪行為的連續性程度.以及具體犯罪的對象、結果、時空條件、方法、次數等因素認識的確定程度,而並非指行為人是否具有對犯罪行為連續性的認識,以及是否具有追求犯罪行為連續進行狀態實際發生的心理態度及此種心理態度是否確定。[2]換言之,無論是在確定的連續意圖,還是在概括的連續意圖的條件下,行為人對數個犯罪行為之間的連續關系都有所預見,並且對各個具體犯罪的連續進行狀態都持希望發生或追求其發生的心理態度。確定的連續意圖,通常表現為或在犯罪著手實行之前轉化為犯罪人擬定的詳盡、具體的犯罪計劃,行為人的犯罪行為是按計劃逐一實行的。非確定的連續意圖,通常表現為犯罪人只有概括的連續犯罪意向,並無明確的作案計劃和嚴格按計劃實施的連續犯罪行為。例如.某甲為籌措結婚經費決意連續進行盜竊犯罪。但具體的作案對象、地點、方法、次數等並不確定,而是見機行竊。
需要指出的是,司法實踐中,連續意圖可能呈現復雜的樣態。某一特定的連續意圖在形式上發生確定與確定的相互轉化,或者某一特定的連續意圖同時兼有確定與不確定的特點。連續意圖形式的相互轉化,主要是指行為人在犯罪之前具有確定或不確定的連續意圖,但在連續犯罪進行過程中連續意圖的形式發生變化,轉為另一種形式的連續意圖但連續意圖性質依舊。例如,某甲具備連續盜竊的不確定意圖,實施過程中發現被盜單位的防範制度寬嚴不一,於是轉為查明情況選定對象,一夜之間連續行竊數次。連續意圖同時具有確定和不確定的特點,主要是指行為人於犯罪之前形成的特定連續意圖,既有確定的內容也有不確定的成份。例如,會計師某甲意圖連續實行貪污犯罪,作案地點選擇在本單位,作案對象確定為自己經手的公款,但至於何時實行犯罪和犯罪的具體次數等並未明確。
2.連續關系的認定
連續犯構成的數個犯罪之間必須具有連續性。這是成立連續犯的主觀要件與客觀要件相互統一而形成的綜合性構成標准。關於判斷犯罪之間是否存在連續性的標准,刑法理論上存在主觀說、客觀說和折衷說三種觀點的聚訟。主觀說主張構成連續犯以行為人的意思或決意是否單一為標准。客觀說主張構成連續犯以行為人客觀上實施的行為是否連續為標准。依行為客觀方面側重點不一,具體客觀說分為:時間說(犯罪事件和地點有連接)、結果說(結果單一)、方法說(行為的手段方法同一)、機會說(利用同一機會)、類似說(行為外部有相類似的特徵)、法益說(侵害同法益)、罪質說(罪質同一)等。折衷說主張用主客觀方面兩方面要素研究連續關系,犯罪意思與犯罪結果都必須單一,才構成連續犯。[3]我們認為,認定數個犯罪之間是否具有連續性,應當堅持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刑法基本原則,以反映犯罪故意與犯罪行為對立統一特性的連續意圖及其所支配的犯罪行為的連續性作為標准,即基於連續意圖支配下的數個同一犯罪故意,在一定時期之內連續實施了性質相同的數個足以單獨構成犯罪的危害行為,數個犯罪之間就存在連續性。
從本質上講,連續關系是犯罪的連續意圖及其所制約的犯罪故意與犯罪行為的連續狀態的統一,犯罪的連續意圖與犯罪行為的連續狀態相互作用於一個統一體中,兩者相輔相成。犯罪之間連續關系成立的主觀根據,是行為人的連續意圖及其制約下的數個同一統犯罪故意;犯罪之間連續關系成立的客觀基礎,是行為人所實施的數個相對獨立的犯罪行為連續進行的狀態。[4]具體而言,行為人雖主觀上具有連續犯罪的意圖,但在客觀上缺乏連續實施的犯罪行為,或者在客觀上具有連續實施的犯罪行為,但行為人主觀上沒有連續犯罪的意圖,都不能構成連續犯,只能成立其他犯罪形態。犯罪的連續意圖和犯罪行為的連續狀態,對於認定連續犯的成立,具有不可分離的同等重要價值。連續意圖是連續關系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其表現為:一是連續意圖是犯罪行為連續進行狀態形成的主觀前提;二是連續意圖對於認定連續關系的形成與否具有重要的甄別功能。即一旦確認行為人在主觀上缺乏連續意圖,即使其具體犯罪的客觀方面表現出某種連續狀態,也不能成立連續犯;三是確認連續意圖及其所支配的犯罪故意,有助於將不屬於連續犯組成部分的犯罪分離出來,即見在連續意圖之外產生的犯罪故意及其相應的犯罪行為,不可能依附於或客受制於連續意圖,因而也當然不是連續關系或連續犯的組成部分。行為的連續狀態是連續關系形成的必要性因素,其表現為:一是犯罪行為的連續狀態是連續關系的客觀外在表現,若行為人的連續意圖在犯罪已經著手實行後並未轉化為連續實施的犯罪行為,犯罪的連續關系便不能成立;二是在一定條件下,有必要通過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可表明犯罪行為連續狀態有無的危害行為性質或特徵(如手段、時間),才能准確判斷行為人有無連續意圖以及數個相對獨立的犯罪之間有無連續關系。
此外,數個犯罪行為之間相隔時間的長短,並非決定犯罪之間連續關系的獨立因素,只是從屬於犯罪的連續意圖和犯罪行為連續狀態相統一標準的附屬因素。構成連續犯的數個相對獨立的犯罪,必須是在判決宣告之前實施的,判決宣告是中斷連續犯所包含的數個犯罪行為之間連續性的界限。
4基於立法者的預見能力所限和社會的發展變化,法律必有漏洞。現代的法治發展表明,在民事案件中,法官不得因為法律沒有規定而拒絕裁判;此時,便允許法官根據法律原則作相應的解釋以填補法律漏洞,類推解釋便是填補法律漏洞的一種解釋方法。類推解釋是指對於相類似的案件應作相同處理,其法理基礎在於平等原則,也是正義的要求。
王澤鑒先生曾舉過一個例子:說的是羅馬法上的一個非常絕妙的案例,能很好的說明類推解釋的適用原理。
羅馬法規定四條腳動物致人損害的,該動物的所有人應對受害人給予賠償。有人從非洲帶回來一隻二條腳的鴕鳥,致他人受到了損害,被害人便將鴕鳥的所有人告上法庭,要求損害賠償。引起爭議。原因是,羅馬法只規定了四條腳動物致人損害其所有人應負賠償責任,而沒有規定二條腳的鴕鳥致人損害其所有人應否承擔賠償責任?羅馬法學家認為,鴕鳥的所有人應承擔責任,其推理過程如下:
1、法律之所以僅規定四條腳的動物的所有人應負損害賠償責任,而不規定二條腳的鴕鳥致人損害賠償責任,是因為未能預見到還有二條腳的鴕鳥,四條腳的動物顯然不能解釋為二條腳的鴕鳥,但如不給受害人予以救濟,顯然不符合法律的目的和正義的要求,所以,法律存在漏洞,沒有規定二條腳的鴕鳥致人損害的賠償問題。
2、四條腳的動物的所有人應負損害賠償責任的規定,其立法目的在於使動物的所有人盡其管束動物的義務,避免損害他人,對任何動物,不論其為二腳或四腳都應如此。
3、基於同一法律理由,關於四條腳動物所有人的侵權責任,對鴕鳥所有人,應類推適用
絕對禁止類推解釋!!!
『柒』 刑法上關於避免本人危險的規定,怎麼理解
根據刑法的規定,為了避免本人危險而採取緊急避險的行為,不能適用於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也就是說對正在發生的危險負有特定職責的人,不能為了使自己避免這種危險而採取緊急避險的行為。這里所說的「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是指擔任的職務或者從事的業務要求其對一定的危險負有排除的職責,同一定危險作斗爭是其職業義務,包括消防隊員、醫生、護士、船長、海員、民航駕駛員、防汛員、警衛員、警察等的職業義務。
也就是說消防隊員不能借口避免自己燒傷而拒不參加救火;醫生不能因怕傳染,而把拒絕給傳染病人治療說成是緊急避險;負有職責追捕持槍罪犯的公安人員,不能為了自己免受槍擊而逃離現場等等。由於他們職務、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有同特種危險作斗爭的法律義務,犧牲個人的利益,保護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是其工作職責的要求,不容推卸,在危險出現時,他們不能實行緊急避險行為。如果負有這種特定責任的人遇到危險時,不挺身而出保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避免個人遭受危險,見死不救,臨陣脫逃,不履行職業義務,從而犧牲了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是一種放棄職守的瀆職行為,造成嚴重危害後果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捌』 關於刑法的問題
師傅沒有殺人的故意,有過失是過失犯罪,無過失是意外事件,有沒有過失看具版體情況,就是師傅應不權應該認識到那是個人不是野豬。如果是案例題,應該會再詳細一點,顯得師傅是不可能認識到那是人,答案就明確了,意外事件。
『玖』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一條
第二來十一條 緊急避險
為了使國源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採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 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第一款中關於避免本人危險的規定,不適用於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
『拾』 我國刑法關於緊急避險的規定有哪些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內險,不得已採取的容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傷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第一款中關於避免本人危險的規定,不適用於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 緊急避險的條件1避險的起因——只有遇到危險時2避險的時間——正在發生的危險而實施3避險的目的——必須是正當的緊急避險的條件4避險的限制——客觀上,必須迫不得已,主體上,在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不得在發生與其特定責任有關的危險時實行緊急避險。5避險的限度,避險所造成的損害,小於所避免的損害,所謂「兩權相遇取其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