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部大司法
『壹』 美國司法部長的歷任司法部總檢察長
任屆 肖像 姓名 居住地 任屆 總統
1 埃德蒙·詹寧斯·倫道夫 弗吉尼亞州 1789年9月26日 1794年1月26日 喬治·華盛頓
2 威廉·布拉德福德 賓夕法尼亞州 1794年1月27日 1795年8月33日
3 查爾斯·李 弗吉尼亞州 1795年12月10日 1801年2月19日 喬治·華盛頓,
約翰·亞當斯
4 老利瓦伊·林肯馬薩諸塞州 1801年3月5日 1805年3月2日 托馬斯·傑斐遜
5 約翰·布雷肯里奇 肯塔基州 1805年8月7日 1806年12月14日
6 西澤·奧古斯塔斯·羅德尼 特拉華州 1807年1月20日 1811年12月10日 托馬斯·傑斐遜,
詹姆斯·麥迪遜
7 威廉·平克尼 馬里蘭州 1811年12月11日 1814年2月9日 詹姆斯·麥迪遜
8 理查德·拉什 賓夕法尼亞州 1814年2月10日 1817年11月12日
9 威廉·沃特 弗吉尼亞州 1817年11月13日 1829年3月4日 詹姆斯·門羅,
約翰·昆西·亞當斯
10 約翰·麥克弗森·貝里恩 喬治亞州 1829年3月9日 1831年7月19日 安德魯·傑克遜
11 羅傑·布魯克·托尼 馬里蘭州 1831年7月20日 1833年11月14日
12 本傑明·富蘭克林·巴特勒 紐約 1833年11月15日 1838年7月4日 安德魯·傑克遜,馬丁·范布倫
13 費利克斯·格倫迪 田納西州 1838年7月5日 1840年1月10日 馬丁·范布倫
14 亨利·D·吉爾平 賓夕法尼亞州 1840年1月11日 1841年3月4日
15 約翰·J·克里滕登 肯塔基州 1841年3月5日 1841年9月12日 威廉·亨利·哈里森,約翰·泰勒
16 休·S·勒加雷 南卡羅萊納州 1841年9月13日 1843年6月30日 約翰·泰勒
17 約翰·納爾遜 馬里蘭州 1843年7月1日 1845年3月4日
18 約翰·Y·梅森 弗吉尼亞州 1845年3月5日 1846年10月16日 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
19 內森·克利福德 緬因州 1846年10月17日 1848年3月17日
20 艾薩克·托西 康涅狄格州 1848年6月21日 1839年3月4日
21 雷弗迪·約翰遜 馬里蘭州 1849年3月8日 1850年7月21日 扎卡里·泰勒
22 約翰·J·克里滕登 肯塔基州 1850年7月22日 1853年3月4日 米勒德·菲爾莫爾
23 凱萊布·顧盛 馬薩諸塞州 1853年3月7日 1857年3月4日 富蘭克林·皮爾斯
24 傑里邁亞·S·布萊克 賓夕法尼亞州 1857年3月6日 1860年12月16日 詹姆斯·布坎南
25 埃德溫·M·斯坦頓 俄亥俄州 1860年12月20日 1861年3月4日
26 愛德華·貝茨 密蘇里州 1861年3月5日 1864年11月24日 亞伯拉罕·林肯
27 詹姆斯·斯皮德 肯塔基州 1864年12月2日 1866年7月22日 亞伯拉罕·林肯,
安德魯·約翰遜
28 亨利·斯坦伯里 俄亥俄州 1866年7月23日 1868年7月16日 安德魯·約翰遜
29 威廉·M·埃瓦茨 紐約 1868年7月17日 1869年3月4日
30 埃比尼澤·R·霍爾 馬薩諸塞州 1869年3月5日 1870年11月22日 尤利塞斯·S·格蘭特
31 阿莫斯·T·阿克曼 喬治亞州 1870年11月23日 1871年12月13日
32 喬治·亨利·威廉斯 俄勒岡州 1871年12月14日 1875年4月25日
33 愛德華茲·皮爾龐特 紐約 1875年4月26日 1876年5月21日
34 阿方索·塔夫脫 俄亥俄州 1876年5月22日 1877年3月4日
35 查爾斯·德文斯 馬薩諸塞州 1877年3月12日 1881年3月4日 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
36 韋恩·麥克維 賓夕法尼亞州 1881年3月5日 1881年12月15日 詹姆斯·A·加菲爾德,切斯特·A·阿瑟
37 本傑明·H·布魯斯特 賓夕法尼亞州 1881年12月16日 1885年3月4日 切斯特·A·阿瑟
38 奧古斯塔斯·希爾·加蘭 阿肯色州 1885年3月6日 1889年3月4日 格羅弗·克里夫蘭
39 威廉·H·H·米勒 印第安納州 1889年3月7日 1893年3月4日 本傑明·哈里森
40 理查德·奧爾尼 馬薩諸塞州 1893年3月6日 1895年4月7日 格羅弗·克里夫蘭
41 賈德森·哈蒙 俄亥俄州 1895年4月8日 1897年3月4日
42 約瑟夫·麥克納 加利福尼亞州 1897年3月5日 1898年1月25日 威廉·麥金利
43 約翰·W·格里格斯 新澤西州 1898年1月25日 1901年3月29日
44 菲蘭德·蔡斯·諾克斯 賓夕法尼亞州 1901年4月5日 1904年6月30日 威廉·麥金利,西奧多·羅斯福
45 威廉·亨利·穆迪 馬薩諸塞州 1904年7月1日 1906年12月17日 西奧多·羅斯福
46 查爾斯·約瑟夫·波拿巴 馬利蘭州 1906年12月17日 1909年3月4日
47 喬治·W·威克沙姆 紐約州 1909年3月4日 1913年3月4日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48 詹姆斯·克拉克·麥克雷諾茲 紐約州 1913年3月5日 1914年8月29日 伍德羅·威爾遜
49 托馬斯·瓦特·格雷戈里 得克薩斯州 1914年8月29日 1919年3月4日
50 亞歷山大·米切爾·帕爾默 賓夕法尼亞州 1919年3月5日 1921年3月4日
51 哈里·M·多爾蒂 俄亥俄州 1921年3月4日 1924年4月6日 沃倫·G·哈定,卡爾文·柯立芝
52 哈倫·菲斯克·斯通 紐約州 1924年4月7日 1925年3月1日 卡爾文·柯立芝
53 約翰·G·薩金特 佛蒙特州 1925年3月7日 1929年3月4日
54 威廉·D·米切爾 明尼蘇達州 1929年3月4日 1933年3月4日 赫伯特·胡佛
55 霍默·斯蒂爾·卡明斯 康乃狄克州 1933年3月4日 1939年1月1日 富蘭克林·D·羅斯福
56 弗蘭克·墨菲 密歇根州 1939年1月2日 1940年1月18日
57 羅伯特·H·傑克遜 紐約州 1940年1月18日 1941年8月25日
58 弗朗西斯·比德爾 賓夕法尼亞州 1941年8月26日 1945年6月26日 富蘭克林·D·羅斯福,哈利·S·杜魯門
59 湯姆·C·克拉克 得克薩斯州 1945年6月27日 1949年7月26日 哈利·S·杜魯門
60 J·霍華德·麥格拉思 羅德島州 1949年7月27日 1952年4月3日
61 詹姆斯·P·麥格雷納里 賓夕法尼亞州 1952年4月4日 195年1月20日
62 小赫伯特·布勞內爾 紐約州 1953年1月21日 1957年10月23日 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
63 威廉·皮爾斯·羅傑斯 紐約州 1957年10月23日 1961年1月20日
64 羅伯特·肯尼迪 馬薩諸塞州, 紐約州 1961年1月20日 1964年9月3日 約翰·肯尼迪,林登·約翰遜
65 尼古拉斯·卡岑巴赫 伊利諾伊州 1964年9月4日 1965年1月28日 林登·約翰遜
1965年1月28日 1966年11月28日
66 拉姆齊·克拉克 得克薩斯州 1966年11月28日 1967年3月10日
1967年3月10日 1969年1月20日
67 約翰·N·米切爾 紐約州 1969年1月20日 1972年2月15日 理查德·尼克松
68 理查德·克蘭丁斯特 亞利桑那州 1972年2月15日 1973年5月25日
69 埃利奧特·理查森 馬薩諸塞州 1973年5月25日 1973年10月20日
- 羅伯特·波克 賓夕法尼亞州 1973年10月20日 1973年12月17日
70 威廉·B·薩克斯比 俄亥俄州 1973年12月17日 1975年1月14日 理查德·尼克松,傑拉爾德·福特
71 愛德華·H·利瓦伊 伊利諾伊州 1975年1月14日 1977年1月20日 傑拉爾德·福特
72 格里芬·貝爾 喬治亞州 1977年1月26日 1979年8月16日 吉米·卡特
73 本傑明·西維萊蒂 馬里蘭州 1979年8月16日 1981年1月19日
74 威廉·弗倫奇·史密斯 加利福尼亞州 1981年1月23日 1985年2月25日 羅納德·里根
75 埃德溫·米斯 加利福尼亞州 1985年2月25日 1988年8月12日
76 迪克·索恩伯勒 賓夕法尼亞州 1988年8月12日 1991年8月15日 羅納德·里根,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
77 威廉·巴爾 紐約州 1991年8月16日 1991年11月26日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
1991年11月26日 1993年1月20日
- 斯圖亞特·M·格里森 Maryland 1993年1月20日 1993年3月12日 比爾·柯林頓
78 珍妮特·雷諾 佛羅里達州 1993年3月12日 2001年1月20日
- 埃里克·霍爾德 華盛頓特區 2001年1月20日 2001年2月2日 喬治·W·布希
79 約翰·戴維·阿什克羅夫特 密蘇里州 2001年2月2日 2005年2月3日
80 阿爾韋托·岡薩雷斯 得克薩斯州 2005年2月3日 2007年9月17日
- 保羅·D·克萊蒙 威斯康辛州 2007年9月17日 2007年9月18日
- 皮特·基斯勒 紐約州 2007年9月18日 2007年11月9日
81 邁克爾·穆凱西 紐約州 2007年11月9日 2009年1月20日
- 馬克·菲力浦 伊利諾伊州 2009年1月20日 2009年2月3日 巴拉克·奧巴馬
82 埃里克·霍爾德 華盛頓特區 2009年2月3日 2015年4月27日
83 洛蕾塔·林奇 紐約州 2015年4月27日 現任
『貳』 求天龍八部(單機版)里的雷部3決與最終的黑衣人劇情任務接法與過法!~
◎高升泰事件
限制:段譽在隊上
地點:大理皇宮
事件開啟時間:繳交信件給段正淳、段正淳離開皇宮後
事件關閉時間:無
獎勵:習得「雷部三訣」/聲望加2;或習得「卷石破山」/聲望加2
事件內容:
若段譽在隊上時,與高升泰會發生戰斗…若聲望過低將不會發生戰斗…
抉擇 影響
打輸:習得「雷部三訣」/聲望加2 (選此項)
打贏:習得「卷石破山」/聲望加2
(注;此時可順便回到桂州城葯鋪找柳仕謙,他會教默娘收攝五心)。
天龍八部結局後新增任務-- 天佛降世
就在此時蘇軾被黑衣人給擄走,雷震一行人上前阻止,黑衣人使用血佛八法
其中一式--血光普照,打敗段譽、虛竹、雷震、(蕭峰) 等眾人後,留下一堆問題。
這到底是什麼人物?什麼原因?雷震想到也許河南城的再世卧龍先生能了解此事,
於是眾人來到了河南城的市集找再世卧龍先生,再世卧龍先生早已知道雷震一行人
的來意,便提示雷震往少林寺藏經閣問 無名神僧就知道雷震一行人的問題,於是眾
人前往少林寺藏經閣問無名神僧,沒想到無名神僧已被黑衣人打傷,此時雷震眾人
將這些黑衣人用奇特的武功打敗段譽、虛竹、雷震、(蕭峰), 等眾人一事說出,
無名神僧"說解此事後,便把血佛八法的秘密說出,並說出要破解血佛八法的招式,
只有天竺傳來的如來神掌中一式---【天佛降世】才可破解黑衣人之武功。
此時,無名大師要雷震來練如來神掌,但需要紫心藻8株(可在長白山頂向道
長購買紫心藻,或到燕子塢湖打黃鱷有機會拿到紫心藻)和海星子8粒(在琉球南部打
東瀛殺手,便有機會拿到海星子)。
此時若有開大地圖不遇怪的凌波微步,就要先到萬劫谷石牢關閉凌波微步啟動
大地圖遇怪,如此才能在琉球打東瀛殺手拿海心子。
雷震一行人將紫心藻8株和海星子8粒交給無名神僧之後,便將如來神掌中一式
天佛降世傳授 給雷震,而無名神僧希望雷震將天佛降世練熟一點,再去打黑衣人
才會有勝算,雷震了解無名大師的意思後,就在出少林寺時,碰到了再世卧龍先生
,再世卧龍先生告知黑衣人在東邊的擂鼓山一事後,便匆匆離去。
最後,雷震一行人來到東邊的擂鼓山,並見到黑衣人,並做最後的對決。
(註:此時雷震最好把等級練到99級和天佛降世5級配合明火靜功10級或
心意氣混元功就能一擊黑衣人損血9999,打兩次黑衣人就掛了)
雷震用如來神掌中一式天佛降世打敗了使用血佛八法其中一式血光普照的黑衣人
,並拆掉黑衣人的真面目,沒想到黑衣人竟是 再世卧龍先生,而從再世卧龍先生口
中得知大宋朝日後輪回的命運之門已經開啟,也就是"如來神掌"的開啟之門。
『叄』 道教神仙體系是什麼樣子
1.三清為首的主神三清:玉清境元始天尊、上清境太上大道君又稱靈寶天尊、太清境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其中為首的是元始天尊,系道教的最高神。三清尊神與道和由道推動的宇宙演化緊密相關。據道書記載,整個世界由一氣所生,那一氣就是道,所以有時又稱為道氣。由原始的一氣化生三元,即三個聯續的、無限悠遠的時代。第一混洞太無元,化生天寶君,也就是元始天尊;第二赤混太無元,化生靈寶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太上大道君或稱靈寶天尊;第三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寶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太上老君。三寶君各治理天上最高的境界,天寶君即元始天並非尊治理玉清境,玉清境又名清微天;靈寶君即太上大道君治理上清境,其境又稱禹余天;神寶君治理太清境,其境又名大赤天。三清中以元始天尊為最終極的神。他在最元初的時代即已存在,當太上大道君出現時,他授道予靈寶君。以後又由靈寶君授道予神寶君即太上老君。這樣三清之間又依次是師徒關系。
三清作為道教的最高尊神,既是大道的化身,同時又是授道的主腦,亦即教主。道教的基本教義和根本性的經書,都認為是由三清傳授下來的。道教的基本經書分為三洞:洞真、洞玄和洞神。其中天寶君即元始天尊說十二部經,為洞真教主;靈寶君說十二部經書,為洞玄教主;神寶君說十二部經書,為洞神教主。這三十六部經是道教教義、學說的根本。
作為道教信仰的主要尊神,三清受到普遍的供奉。一般在大型宮觀中常有三清殿或者三清閣,塑三清神像供奉之。依常例,玉清元始天尊居中,手持混元珠;靈寶天尊居其左,手持如意;太上老君居其右,手持寶扇。 玉皇:在三清以下有一位天庭主宰,號稱玉皇大帝。玉皇的全稱是: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至尊玉皇大天帝。一般稱他為玉皇大帝。在道教中他是僅次於三清的尊神,由於相信他掌管天庭,所有的得道神仙都要經他封贈仙職,而宇宙間治理各類職事的神靈全屬他主管,所以在民眾心目中,他是事實上的宇宙主宰。
玉皇大帝居彌羅天宮,所以玉皇殿常稱彌羅寶閣、彌羅玉殿。除了專門供奉玉皇的宮觀之外,他也常在大型的宮觀中享受香火。玉皇之像通常如同人間帝皇裝束。 四御:在玉皇之下,則另有四位重要的神靈,皆列於帝、後之尊,故號稱四御。
其一是勾陳天皇大帝,其二是北極紫微大帝,其三是後土皇地祗,其四是南極長生大帝,合稱四御(有時去南極長生大帝,加上玉皇,合稱四御,但現在多將玉皇置於四御之上)。 其他重要尊神:除了三清玉皇四御之外,還些有一些地位崇高的天尊、帝君。其中常見的有三官大帝,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其職司是上元賜福,中元赦罪,下元解厄。據說人仙功過善惡都由三官掌管,每到三官的生辰即要集中考校人的功過,所以常在該日舉行儀式祈求免罪賜福。太乙天尊,掌管幽冥的仙真,據說能尋聲救苦,幫助地獄中的靈魂出離幽冥,所以甚受重視,常被供奉在救苦殿中,道教有關度亡破幽的科儀中也常請他臨壇。東王公,又稱扶桑大帝,為男仙之首。西王母,西方金氣化身,為女仙之首。據說,凡男仙上天,先要見過東王公,女仙則先要見過西王母,然後由他們奏明太上,才能正式委以仙職。王母女像,以其屬金,稱金母;居於瑤池,稱瑤池金母。玄天上帝。本來是玄武神,後來與龜蛇相糾的玄武原型相分離,被奉為北極玄天上帝。傳說他在武當山修行得道,所以武當山全山的道觀都依其修仙故事建成紀念性的建築。玄天上帝在明代崇拜最盛,永樂皇帝稱他為玉清師相三教祖師,其尊號有一百個字之多。玄帝像常作披發坦胸持劍,腳踩龜蛇。 2.星君雷神和山川神靈東南西北中五斗星君:在星君中最重要的莫過於五斗,尤其是其中的北斗星君。中國古代的天象模型以北極為天極,北斗隨時運轉,似乎是指揮著整個天象的運行。一般將北極和鄰近天宇的大星列為至尊的星也是至尊的神,如勾陳、紫微、太一都被尊為大帝、天帝。與北斗地位類似的還有南斗、東斗、西斗和中斗,合稱五斗。漢代流傳著北斗主死、南斗主生的說法,即認為人什麼時候死,由北斗管轄,能活多久則由南斗決定,因此要想延長壽命便要向北斗和南斗祈求,形成的儀式便稱為拜斗、禮斗。道教吸收了對於五方星斗的信仰,稱五方星斗各有星君。北斗有七弓,主管解厄誕生。一曰天樞,陽明貪狼星君;二曰天璇,陰精巨門星君;三曰天機,真人祿存星君;四曰天權,玄明文曲星君;五曰天衡,丹元廉貞星君;六曰闓陽,北極武曲星君;七曰瑤光,天沖破軍星君。南斗有六宮,主管延壽度人。一曰天府司命星君;二曰天樞司祿星君;三曰天梁延壽星君;四曰天同益算星君;五曰天樞度厄星君;六曰天機上生星君。東斗有五宮,主管計算護命。一曰蒼陵延生星君,二曰陵延護命星君,三曰開天集福星君,四曰大明和陽星君,五曰尾極總監星君。西斗有四宮,主管記名護身。一宮白標星君,二府高元星君,三典皇靈星君,四將巨威星君。中斗稱大魁,有三宮,主管保命。第一赫靈度世星君,第二干化上聖星君,第三沖和至德星君。
日君和月君:太陽神和月亮神,前者又稱太陽星君,後者又稱太陰星君。
五星:即歲星(木星)、鎮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熒惑星(火星)。五星又稱五曜,加上太陽和太陰(月亮)。因皆能照耀光明,故稱七曜,亦稱七政。《雲笈七簽·日月星辰部· 總說星》稱,五星者,是日月之靈根,天胎之五臟,天地賴以綜氣,日月系之而明。因此它們在星君中地位皆甚重要。道士在做儀式中也常要向五星吸取正氣,然後布於壇或其它對象,以作鎮邪。
二十八宿:原是古代天文學家對太陽和月亮所經區域恆星分成的二十八個星座,稱為二十八宿。東方七宿,組成龍形,計有角、亢、氐、房、心、尾、 等七星君;西方七宿,組成虎形,計有奎、婁、胃、昂、畢、 參等七星君;南方七宿,組成雀形,計有井、鬼、柳、星、張、翼、 等七星君;北方七宿,組成龜形,亦稱龜蛇合體形,計有斗、牛、女、虛、危、室、壁等七星君。
四靈:上述二十八宿分成四個區域,以其星座之形為名,稱為青龍(東方)、白虎(西方)、朱雀(南方)、玄武(北方),又成為四個重要的神靈,稱為四靈。《三輔黃圖》稱「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四靈君的名諱:青龍帝君孟章,白虎帝君監兵,朱雀帝君靈光,玄武帝君執明。他們在道教中常作為護衛神將出現。但後來其中的玄武漸漸與原形分離,演變出玄天上帝,而龜蛇相纏的形象則分成龜、蛇二將。
太歲、值年太歲:太歲君,指歲神。歲星原指木星,因它環太陽運行一周正好是十二年,但是古代天文學中又假定在地中有一個與歲星運動速度相同、但運行方向相反的星,稱為太歲。其職在於總管年歲。因此太歲是古代天文學中為適應天干支紀時的需要而設想出來的。同時中國古代以天乾地支記年,它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天干十二年為一循環,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地支相配,組成六十干支,用以紀年,世稱六十甲子。道書稱六十甲子各有歲神,每歲輪值,掌握本歲的人間禍福,稱值年太歲,俗稱歲君,各有姓名,如甲子太歲金辨大將軍之類。太歲君由都雷太歲殷元帥所統管。殷元帥,名殷郊。古代有太歲行地中的說法,認為太歲方即正對木星的方向不能動土(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所以太歲又稱地司,其神即是最大(殷,意為大)之土(郊即土),道教中有一種地司法,就是以殷郊為主帥的法,其中談到元帥是古帝後。以後民間有人整理神譜,形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其中說到殷郊是商紂王之子,母姜氏,生下他後,遭妲己害死。殷郊則蒙申真人收養,授以道法,後乃得道,親手殺了妲己。玉帝聞其孝義,又有斬妖之勇,於是封他為地司九天游奕使、至德太歲、殺伐威權殷元帥。六十甲子值年太歲,即歸其統轄。民間重視本命年,所以也重視請自己的本命星君即該年的值年太歲佑護。
雷部神將:雷部神將是隨著民間對雷電之神的崇拜而發展起來的,但隨著宋代五雷正法出現才形成龐大的系統。「雷公」是民間對司雷之神的普遍稱呼。之所以雷公為男性神,是因為震為雷,為長男陽也。而雷出天之陽氣,故雲公。與之配合,又有電母,俗稱閃電娘娘。到五雷正法興起,雷部被賦予代天行令的威權,也出現了一大批雷部元帥,其中最重要的的雷部主帥鄧燮、使者張珏和判官辛漢臣。其他又有如姚天君、陶天君等,也是重要的雷部元帥。原來的雷公、電母則作了他們手下的屬將。在雷部神將之上則有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據《天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雷祖即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的化身。一說是黃帝的封號。居神霄玉府,在碧霄梵氣之中,去雷城二千三百里。雷城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樞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天尊之前有雷鼓三十六面,三十六神司之,凡行雷之時,天尊親擊本部雷鼓一下,即時雷公雷師興發雷聲也。雷公即入雷澤而為神者也。三十六雷,皆當時輔相有功之臣。雷祖的職能是「主天之災福,持物之權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殺」。
風伯雨師:風伯是司風之神,雨師是掌管下雨的神。出現很早,在《周禮》中就有風伯和雨師,漢代人解釋,風伯就是二十八宿中的箕星,雨師則是畢宿。他們一般都進入各皇朝的祀典。道教吸引他們入神譜,當五雷正法興起後,又將他們歸入雷部屬將,在祈求雨晴的道場中,他們常被視做雷部元帥的手下去執行任務。
龍王:被視做水族之首,也是掌管江河大海的神靈。中國古代素來有對龍的崇拜。龍是中國華夏民族的圖騰,同時又是司雨水的神靈。漢代的訴雨儀式中,要造土龍,就是當它是管理雨水的。漢以後從印度傳進了佛教,也帶進了印度的龍王。本來印度的「龍王」音譯是「那伽」,是一種住在大海里的大蛇,意譯為龍王。大海中的龍宮藏著各種寶貝。後來在民間中印兩種龍王合而為一。《歷代神仙通鑒》卷一五載四海龍王的名號為:東海滄寧德王敖廣;南海赤安洪聖濟王敖潤;西海素清潤王敖欽;北海浣旬澤王敖順。除大海之外,江、河、溪乃至於井中都認為有龍居住,但其龍王名位各有等級,總的都低於四海龍王。
五嶽:中國人普遍認為山有山神,但依山的重要性不同而分成不同的等級,眾山之尊莫過於五嶽。五嶽是古代天子才有資格祭祀的山神。其內容有過幾次變化,唐以後固定為中嶽嵩山、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和北嶽恆山。唐代在各岳山麓立廟祭祀。宋真宗時加上東岳為天齊仁聖帝,南嶽為司天昭聖帝,西嶽為金天順聖帝,北嶽為安天元聖帝,中嶽為中天崇聖帝。其中東岳泰山地位比較獨特。漢代即有泰山治鬼之說,所以後世都認為泰山是掌管幽冥世界的,人死之後都要魂歸泰山,故爾東岳受到民間普遍的崇拜,取得了五嶽獨尊的地位,而且其祠廟建於全國各處,不象其它四岳祠廟基本上只建於其本山。
四瀆:古代中國人相信河的河神,大河之神地位更為重要。依周禮規定,天子所祭的名山大川中,最重要的當數五嶽,祭禮相當於三公,其次是四瀆,相當於諸侯。四瀆,就是四條直接通往大海的四條大河,它們是長江、黃河、濟河和淮河。唐宋時它們都各有封號。現在一般以宋代之號為稱:江瀆為廣源王,河瀆為顯聖靈源王,淮瀆為長源王,濟瀆為清源王。
四瀆神中,後來在民間也有某些演變,有的還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其中長江神又被稱為楊泗將軍,黃河神又被稱為金龍四大王,後者且被清朝列入祀典。 3.得道仙真張天師
張天師之名,本來是指正一盟威道的創立者張陵,後來也成為天師道嗣法者的泛稱。張陵是第一代天師,教內稱祖天師。其子張衡繼承父業,稱為嗣天師,張衡子張魯則稱系天師,祖孫三代和各自的夫人一起合稱三師三夫人。他們都被視作神仙在天師系統中,最有影響的當然要推祖天師張道陵。在道教的神仙譜系中,他也佔有著要地位。教中稱他為六極高明大帝,為玉帝御前四大天師之首。
三茅真君
三茅真君為兄弟三人,長名茅盈,次名茅固,季為茅衷。據說成道後乘白鶴分止於茅山三峰各一峰。人稱大者所處為大茅峰,次者所處為中茅峰,季者所居為三茅峰,並稱太上老君封茅盈為司命真君,固為定錄真君,衷為保生真君,合稱三茅真君。茅山各道院普遍奉禮祀三茅真君。因為茅山在道教界間有重大的影響,因此三茅真君的殿宇也建於茅山以外的地區。
許真君
許真君名遜,傳說為晉時江東句容人,因做過四川旌陽縣令,所以世稱許旌陽。曾師事吳猛,得道後轉為昊猛之師,於東晉太康二年於洪州(今江西南昌)白日飛升。被符錄道派凈明派尊為祖師,在仙界號為九州都仙大使高明主者。他飛升之後,里人立祠祭祀。宋徽宗時賜廟額為「玉隆萬壽」,現廟仍存,當地也常舉辦廟會。宋明以後,許真君的名聲日隆,被視為玉帝御前的四大天師之一。
八仙
民間最熟悉的仙人群體。八位得道高仙張果老、漢鍾離、呂洞賓、李鐵拐、曹國舅、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八仙具有老幼男女貧富貴賤等不同特徵,因此現實生活中不同有都可以從中得到成仙的鼓勵,因此對不同的人皆有親切感。道教宮觀常塑有他們的形象,西安八仙宮等則是他們的專廟。
薩守堅
南宋時人。據說他曾得到並宋末極負盛名的五雷正法大師林靈素、王文卿和張繼先的傳授,從而通曉五雷正法。同時因為戒行嚴整無瑕可擊,感動原想找他報仇的惡神,反而皈依他為徒,後成為著名的道教護法神王靈官,也使得薩守堅在仙界的地位更高。薩守堅曾創有一個行五雷正法為特徵的道派西河派,所以他在道門中稱為「薩祖」,有多種道法掛在他的名下。在民間,他在宋元時便被尊稱為薩天師。明清以後,薩守堅與張陵、葛玄和許遜一起被當作玉皇大帝御前四大天師。
五祖七真
指全真道的五位祖師和七位最重要的嗣法者。
五祖是東華帝君王玄甫、陽子鍾離權、純陽子呂洞賓、海蟾子劉操和重陽子王喆。當年王重陽創立全真道,據說其法傳自鍾、呂和劉操一系,而其法的大源則是東華帝君,所以後世將他們與王重陽一起合稱全真五祖。因為全真教開始時主要在北方傳播,所以又稱北五祖,而與在南方傳播的金丹南宗的五祖相區別。
七真指王重陽的七大弟子馬珏、譚處瑞、劉處玄、王處一、丘處機、郝大通及孫不二。 他們七位各傳全真的一個支派,也就是七派各自的開山祖師。化去後也都被視為得道高真。在全真教的各個祖庭中,五祖七真常常聚在一處接受祭祀,也常各列自己的專殿或者專廟。
南五祖
金丹派南宗的五位祖師張伯端、石泰、薛道光、陳楠和白玉蟾。北宋時張伯端受異人指點,修成內丹,寫下內丹名著《悟真篇》,成為繼《周易參同契》後最為重要的內丹經典。張伯端道號紫陽,他傳下的道派主要在南方傳播。蓋進入南宋後,南北隔絕,其道傳於南方也是時勢使然。這支道派以傳授內丹修行之術為主,五位祖師各留下著作。同時,從陳楠開始,也傳習五雷正法,白玉蟾更負盛名。因此在雷法史上,也將白玉蟾當成重要的祖師之一。
眾多的女仙
道教的神譜中,女仙數量之多、地位之高,比起其它宗教,顯得十分突出。它曲折地反映了,早期道教的婦女觀中有較多的尊重婦女的傾向。道教承認婦女有與一男子一樣的修仙條件,功德相當,也可以仙界擔任地位與男仙相當的仙職,所以女仙的級別也可以很高。因為認為女仙得道,先要去拜見西王母,所以一些記載女仙的書,總是以西王母為中心,五代道士杜光庭編的《墉城集仙錄》便是如此。金墉城傳說為王母所居之處。書中記王母、玄女以下女仙37人。後世的道書中,也有專記女仙的。
在民間影響比較大的女仙,除西王母外,還有:麻姑。魏夫人,即魏華存,在仙界的名號稱為南嶽夫人。謝自然,是屬於上清派的道姑。據說她得道後白日升天,居屋周圍雲繚繞,久久不散。
此外,如前面提到的正一盟威道的三夫人、全真派七真之一的孫不二,等,也都是著名的女仙。 4.冥府諸神酆都大帝;酆都,又稱羅酆山,據說在北方。本來在靈寶派系統的《元始上真眾仙記》中提到有五方鬼帝,酆都在北方,由正一盟威道的第二代天師張衡和楊雲為鬼帝。後來除酆都外,其它四方鬼帝名號不顯。陶弘景《真靈位業圖》中第七中位為酆都北陰大帝,說他原為炎帝大庭氏,諱慶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羅酆山,三千年一替換。《真誥》則說酆都有六宮,第一宮為紂絕陰天宮,依次向東行,第二宮為泰煞諒事宗天宮,第三宮為明晨耐犯武城天宮,第四宮名恬昭罪氣天宮,第五宮名宗靈七非天宮,第六名敢司連宛屢天宮。後來,在民間傳說中,將酆都搬到四川的酆都城。
十殿閻王:閻羅王,原是印度人信仰的地獄主者。進入中國後完全中國化,形成中國式的十位陰間大王。分別是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轉輪王,酆都王。
東岳七十二司:前面提到過,東岳本為山神,但在漢以後漸漸演變成治理陰間的主管神靈。其下屬有七十二司,(一說有七十六司),即七十二(六)個專職衙門。大型的東岳廟中往往塑有其像,道教頒發的秘錄中也常出現七十二司之名。其中有掌生天、掌催生、掌不公、掌索命,以及掌定局職、掌福、掌財帛等。這些專司本來是老百姓針對人生中的幸福和災難、社會上的公正與不平等、善良與邪惡等矛盾形成的,所以歷代會有一些不同的變化。同時,民間也常將自己的願望,自己對社會現象或歷史人物的評價放到對鬼神世界的構想中去。七十六司系統中有速報司,是掌對害人致死者追究的衙門。宋、元之交時,人們認為包公最耿直無私,所以擔任著速報司的掌司職務。後世又認為岳飛本來忠義卻被秦檜等害死,最能體恤冤案的苦楚,所以北京東岳廟速報司中供奉的便是岳飛。 5.道門護法神執役神將仙吏功曹、玉女:為仙吏中最重要者。功曹,原指衙門中掌管文案、刑事的吏,道法中所稱則是指諸仙府的仙吏,一般上章奏時都要請他們轉達或收錄,所以在道法儀式中必不可少,法師上殿舉行儀式開始時都的一個「出官」的環節,即召出各類仙官神吏,其中便要召功曹。玉女,在仙界充傳言、散花等職,因近在尊神身側,所以在舉行儀式時也常械請她出來供職。
馬元帥 :名馬勝。原是南斗鬥口一星叫勝星,於是以之稱呼其星君。因其居南方,五行屬火,方位居南方當正午,午為馬,故以馬為姓。是道法中常召的一位天將。有時也塑像於殿前,充護法。 王靈官:王靈官是護法神中最常見的一位。他面目猙獰,紅面赤須,三目怒睜 ,手執鋼鞭,腳踩風火輪。被玉帝封為雷部副元帥,號三五火車靈官,做了道教護法神。一般道觀進山門即是靈官殿,內供王靈官。 岳元帥:即岳飛。生前為抗金名將,歿後成神,道門中稱岳帥,常被塑成手執金槍的神將,站在殿前做護法。
溫元帥:名溫瓊。傳說原是陽間官差,後被東岳收錄,坐化於東岳殿前,即充為東岳太保。道門中的專門召役他的道法,同時他也常被供於殿前充當護法。
殷元帥:名殷郊。原是太歲神,道門中稱他為地司殷元帥,有專門的地司法召役他,同時也常被供於殿前做護法。
其他如關公、張巡等英烈,也常被召為神將。 6.地方和家族保護神城隍神:城隍是地方神的一種。如同人間的地方官吏,省城隍即為一省之主,縣城隍為一縣之主,分管天下地下一省一縣之事。其神往往是地方生前有功德勞績之人充任。例如:蘇州城隍為春申君,上海城隍為秦裕伯等等。唐時文人張說、許遠、張九齡、韓愈、杜牧、李商隱等均有祭城隍文,大多為祈雨、求晴、禳災,諸為本地謀風調雨順,安居樂業而作。五代後唐康泰年間,始封城隍為王爵,宋時將城隍神列入祀典,於是其祀遍於天下。據《明史 禮志》,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封京都城隍為乘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開封、臨濠、太平、和州、滁州等府城隍為王;其餘府為鑒察司民城隍威靈公,秩正二品;州為鑒察司民城隍靈佑侯,秩三品;縣為鑒察司民城隍顯佑伯,秩四品。洪武三年,去封號,但稱某府某州某縣城隍神。二十年(1387)改建城隍廟宇如公廨,設座判事,如人間衙門狀。清代循明舊制,仍將祀奉城隍列入祀典。清代和民國初年,各地城隍在清明節及陰歷七月十五日等節日,均有城隍更衣和出巡之會,儼然如同人間長吏出巡一般。其目的當是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 土地神:又稱土地公、「福德正神」。可以說,在舊中國的土地上,凡是有人煙、村落的,都祀奉土地神。土地之神古稱社神。道教科儀中常要召當境土地,視其為有職任保護土方、效力道法的正神。灶神:灶神是東廚司命定福灶君的俗稱,又稱灶君、灶王。灶神之祭,古已有之。現世所供奉灶神紙馬,往往是一對老夫婦的畫像,即為灶君及其夫人。漢代以前,灶神所主僅為飲食。漢代起灶神即掌握一家的壽夭禍福。
門神:門神,即守衛門戶之神。人居室之門有神,古已有傳說,並加祀奉。漢代的門神指神荼(shu)、郁壘(lu )。唐以後的門神所指略有變化,秦瓊和尉遲敬德為門神,秦為白臉,尉遲為黑臉。 7.其他由祀典與民間信仰進入的神靈關聖帝君:關聖帝君就是三國時蜀漢大將關羽,字雲長。他生前以忠勇著稱,歿後被立祠祭祀。他很早就被道教吸收為神將。關帝廟祀極盛,幾乎全國各地都可以見到他的祠廟,而且其廟的規格都很高,關帝一般塑成紅臉的武將,因其已是帝君,所以頭上常加冕琉。他身旁經常立著手捧官印的義子關平,以及幫他持著青龍偃月刀的部將周倉。
媽祖:媽祖,亦稱天妃、天後,又稱天上聖母。航海保護神,主要流傳於中國東南沿海以及東南亞華人社會之中。
財神:中國的財神有多位才。一般在道觀中常建有財神殿,奉祀武財神關羽和趙公明,以及文財神比干。福祿壽三星:他們本來是星君,但民間對其崇拜很少去指認哪一顆星宿。一般將福星描繪成天官賜福模樣。壽星本來是南極老人星,很古就受到民間崇拜。一般將他塑成長須、高額的老者形象。祿星管人間功名,一般長官打扮。送子娘娘:又稱為子孫娘娘,專司人間子嗣的女神。月下老人:專管人間婚姻的神。據說,人間姻緣由月下老人掌管,剛出生時,便將男女雙方腳上各繫上紅線,從此便千里姻緣一線牽,即使天各一方,也終成配偶。
施相公:盛行於江蘇南部、上海市和浙江北邊部一帶。劉猛將:捕蝗神。一般稱為猛將神,說姓劉,故又稱劉猛將。
『肆』 大話西遊手游周天星斗第44關怎麼過
大話西遊手游周天星斗通關攻略
技巧:
通關陣眼提高官職,去兌換增益小怪,這樣後期的關卡更好過。
挑戰關卡可以獲得星力和經驗獎勵,通關陣眼能獲得豐富獎勵,還能解鎖官職,官職可以兌換各類增益狀態和物品,需要星力兌換。?
35級以上玩家單人找NPC星雲童子參加任務,分為普通和卓越,卓越難度需要2轉140級以上玩家參加,而且通關卡普通難度過了才有資格打卓越。
每顆星各成一關,多顆星或環繞或拱衛陣眼組成星陣,戰勝多顆星激活陣眼,擊敗陣眼才能開啟下一方星陣,這個是逐層開啟的,而且每周只開放5關,另外普通和卓越獎勵都能同時領取,也就是一周最多10次獎勵。
周天星斗分為25個星陣,分別是逗部、火部、太歲部、雷部天司、雷部天君、雷部正神、水部、財部、東斗部、南斗部、西斗部、北斗部、中斗部、玄武、白虎、朱雀、青龍、斗部星君、斗姆元君、天市垣、太微垣、紫微垣、九曜星官、兩儀。
總結:周天星鬥成功通過之後,可以獲取很多經驗獎勵,還可以兌換星力及各類物品!
『伍』 八方諸神、三清四聖
八方諸神是個籠統的稱謂,泛指各路神仙。
三清是道教術語,指神仙所居的玉清、上清、太清三個最高仙境。也指居於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所謂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區別,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所統天界的劃分,而天尊的意思則是說,極道之尊,至尊至極,故名天尊。
四聖是佛教術語,超出欲、色、無色三界,脫離生死輪回,已得解脫的四種「聖者」。1、佛。佛陀的簡稱,意為覺者,有自覺(自己已經覺悟)、覺他(能令他人覺悟)、覺行圓滿(自己的覺悟達到了究竟圓滿)三種含義。具此三覺名之為佛;如釋迦牟經佛、阿彌陀佛等。佛教以佛為四聖中最高者,謂對宇宙間一切事理無不通達明了。《摩訶般若經·道行品》稱:「通達實義故名為佛」,「如實知一切法故名為佛」。學佛成佛是佛教徒所要達到的最高目的。2、菩薩。菩提薩埵的略稱,意為「覺有情」或「大道心眾生」。即覺悟的有情,有自覺、覺他兩種含義,但缺「覺行圓滿」。故次於佛。龍樹《十住毗婆沙論》卷二稱:「菩提名上道,薩埵名深心,深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佛和菩薩皆是大乘聖者。3、緣覺。辟支迦佛陀之意譯,亦作「獨覺」或辟支佛。據佛教解釋,多出在無佛之世。因根性較利,自己觀察當前事緣而能悟道,故名緣覺。又因不待師友指點,自然悟道,亦稱「獨覺」。《大智度論》卷十八稱:「辟支佛有二種,一名獨覺 ,二名因緣覺。」在三乘中屬中乘聖者。4、聲聞。意為聽聞佛陀言教的覺悟者。《法華經·信解品》稱:「以佛道聲,令一切聞。」聲聞,一般又可分為四級,即須陀洹果、阿那含果和阿羅漢果,通稱為四果聖人,以阿羅漢為最高。在三乘中屬小乘聖者。
『陸』 孫悟空大鬧天宮,為什麼玉帝不調動:雷部全員,來降伏他
這個問題可以用現代思維來理解,原因可以出於以下幾方面,一是與天庭矛盾重重;二是安逸慣了,仙法倒退,不足以收拾孫悟空;三是自私自利,保存實力。世上本來無神仙,理解神仙的行為還是要靠人的思維,不然就會被《西遊記》里表面上神仙鬼怪的故事蒙蔽雙眼,看不透事情的本質。
先說第一個原因。玉帝是天庭的一把手,管理眾多神仙,可神仙多了,事情也會多,有敬仰玉帝的,就會有鄙視玉帝的,越是發力高強的神仙越不好管理,保不齊有的神仙和玉帝會結下很深的矛盾。孫悟空大鬧天空,恰恰讓很多神仙有了躲起來看戲的心態,正所謂,趁你病要你命,有的神仙巴不得孫悟空把玉帝收拾了,然後自己再跳出來收拾局面。
最後說第三個原因。有的神仙的確能輕松擺平孫悟空,但他就是不出手,因為那對自己沒好處,神仙也會算賬,不劃算的事,誰也不願意做。否則,怎麼不見哪路神仙缺席蟠桃會呢,大神仙們指望著吃桃換取長壽,打猴子這等臟活累活讓其他小神仙去做就行啦,像極了現在的有些關單位里那些整天無所事事的老資格,平時干工作都躲得遠遠的,到了發補貼時卻一個一個的在人前眉飛色舞。
所以,神仙的世界和人一樣,不是不會干,干不好,只是不願意干。
『柒』 雷部的雷部神位
六波天主帝君,玉府上卿五雷使,玉樞院真君,蓬萊都水使者,中央黃帝雷君,東方青帝雷君,南方赤帝雷君,西方白帝雷君,北方黑帝雷君,雷伯青帝雷君,上清赤知大法君,上清玉府元命左文君,玉樞院副元君,雨師元君,風火元君,風伯元君,雨師仙君丈人,電光元聖君,火伯風霆君,龍雷君,雷令青君,卷水龍君,東靈上相元君,斗中真人,天雷真宰,神雷真宰,龍雷仙宰,水雷仙宰,雷令主者,天雷上相,五雷院副使,掌火書金經大仙,霹靂大仙,火鈴大仙,倉牙大仙,主雷大神,欻火大神,負風猛吏,振威大神,典雷大神,引領大神,六目電光神,眾目大神,執部領兵大神,掌霹靂火光銀牙耀目威神,上清玉府玄天大法師,瑞光仙師,斗中樞相,雷令大師,玉真耀靈仙師,雷師皓訪,五雷皓翁,禁師趙侯,法令伐惡法師。上清司命玉府右卿南宮上卿,四明公賓元君,雷公火雲元帥,洞陽幽靈之神,火光流精之神,虛皇太華之神,金精青思仙娘,天雷風領之神,斗中都水左使者,斗中六通使者,左大判官,右大判官,左判官,右判官,伏雷博士,掌善簿判官。
『捌』 道教的雷部五元帥,你知道是哪五位嗎
你知道雷部五元帥嗎?他們是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主掌的雷部中五名元帥,即鄧、畢、劉、辛、龐等五名元帥,也是道教的護法神,能夠斬妖除魔,保護一方的神明。不瞞你說,我最開始以為這雷部五元帥都是管打雷的,我還想這打雷都需要這么多人的嗎?哈哈哈,結果才發現是我想多了。
其實了解一下之後,你會發現,這五個元帥一般都是德行不錯的人,方能得道成仙。我想這些神話人物的出現,更多的還是因為人們對於真善美的提倡吧。
『玖』 關於雷部眾神資料
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長生大帝為雷法之祖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為雷部正神,來歷已不可考,一說軒轅黃帝為雷祖,故神霄等派以軒轅黃帝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稱:尊屬九天之上,綜司五雷(天雷、地雷、水雷、神雷、社雷),應化九天,總管雷霆都府,轄及二院(五雷院、驅邪院)三司(萬神雷司、雷霆都司、雷霆部司),為雷部尊神。
雷部諸仙:
雷霆泰省主事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許遜許真君
雷霆玄省主事太上玉京左宮仙翁葛玄葛仙翁
雷霆都省事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靜應真君張道陵祖天師
浮丘公僉事雷霆三省事
下為神霄派歷代祖師
雷霆火師汪真君(神霄派祖師)
侍宸真君王文卿
北極驅邪院左判官顏真卿
洞玄教主雷霆天君辛忠義(陳楠真人之師)
陳楠真人
上清大洞寶錄南嶽先生赤帝真人五雷副使知北極驅邪院事太微侍宸洞玄高明君紫清真人白玉蟾
上清太華丹景吏神霄玉府西台令行仙都風雷判官彭耜
上清大洞玄都三景法師太乙雷霆典者九靈飛步仙官簽書諸司法院鬼神公事留元長
驅邪院右判官陳守默
神霄玉府右侍經潘常吉,周希清
五雷使院事胡士簡
雷霆都司事羅致大
黃錄院事庄致柔
鄒鐵臂真人
雷部神真:
玉府判府真君、玉府左右待中、玉府左右仆謝、天雷上相玉樞使相、斗樞上相上清司命玉府右卿、五雷院使君、雷霆都司元命真君,此為雷部九司之主,掌雷部之事.
日宮太陽帝君,雷霆賴以威
月府太陰皇君,雷霆賴以神
北斗九皇真君,雷霆賴以樞轄
北極紫微大帝統御三界,掌握五雷,天蓬君、天猷君、翊聖君、玄武君分司領治,天罡神、河魁神,是為召雷檄霆之司,九天流金火鈴大將軍、天丁力士、六丁玉女、六甲將軍,是為節度雷霆之使。九天嘯命風雷使者、雷令使者、火令大仙火伯、風令火令風伯、四目皓翁、蒼牙霹靂大仙,是為攝轄雷霆之神。火伯風霆君、風火元明君、雷光元聖君,雨師丈人仙君,是為雷霆風雨之主,中有三五邵陽雷公火車鐵面之神,中有負風猛吏銀牙耀目飈火律令大神,狼牙猛吏大判官,五雷飛捷使者,五方雷公將軍,八方雲雷大將,五方蠻雷使者,三界蠻雷使者,九社蠻雷使者
九天尚父五方都總管北極左垣上將都統大元帥天蓬真君卞莊,真君統領神將:天罡大聖,統兵主帥混元一氣都統大將王煜,統兵四目老翁雷霆殺伐大將陶元帥,黃判官紫公,雷使者,九天殺童大將,高刁北翁大將,長顱巨獸大將,威劍神王大將,九元煞童,五丁都司,七政八靈,直月將軍,十二支直符使者
天猷真君,翊聖真君,九天盪魔祖師真武大帝,與天蓬真君合為北極四聖,為雷部大聖.
二十八宿名歸斗部,然而亦屬雷部神真
除此以外,各派雷法不同,所奉行之主神,神將,使者,更多,此不詳述
『拾』 雷部諸神有那些
雷 部 五 元 帥 的 由 來 : 雷 部 五 元 帥 , 指 的 是 九 天 應 元 雷 聲 普 化 天 尊 主 掌 的 雷 部 中 五 名 元 帥 。 雷 部 中 元 帥 很 多 , 一 說 雷 部 有 鼓 三 十 六 面 , 各 鼓 均 有 一 名 元 帥 操 持 , 故 有 元 帥 三 十 六 名 ; 一 說 雷 部 有 催 雲 助 雨 護 法 天 君 二 十 四 名 , 故 有 元 帥 二 十 四 名 。 雷 部 五 元 帥 就 是 常 見 於 道 教 經 籍 之 中 、 民 間 流 傳 最 廣 、 在 一 些 道 觀 中 設 像 供 奉 的 雷 部 五 名 元 帥 , 即 : 鄧 、 畢 、 劉 、 辛 、 龐 等 五 名 元 帥 。
鄧 元 帥 為 首 : 雷 部 諸 元 帥 中 , 以 鄧 元 帥 為 首 。 鄧 元 帥 , 名 忠 , 傳 稱 其 「 銀 牙 耀 目 」 、 「 火 焰 繞 身 」 。 《 夷 堅 志 補 》 稱 「 天 元 考 召 鄧 將 軍 」 。 《 鑄 鼎 餘 聞 》 引 明 《 常 熟 私 志 》 稱 「 律 令 大 神 鄧 元 帥 」 , 當 系 職 掌 雷 部 律 令 考 召 之 意 。
雷 精 畢 元 帥 : 畢 元 帥 , 原 名 田 華 。 據 《 三 教 源 流 搜 神 大 全 》 , 田 華 原 系 雷 精 , 藏 地 中 , 寄 胎 於 田 間 , 得 千 年 石 鍾 乳 氣 而 生 。 出 生 時 , 白 晝 晴 空 霹 靂 , 火 光 照 天 , 風 雨 驟 至 。 大 蛇 圍 其 外 , 群 蜂 以 哺 。 及 長 , 因 田 為 田 , 指 華 為 畢 , 修 煉 於 漉 瀘 岩 下 。 女 媧 補 天 不 成 , 畢 元 帥 助 水 火 之 精 , 聲 吼 天 地 , 乃 塞 天 漏 。 又 煉 五 色 火 雹 風 雷 陣 , 助 黃 帝 擊 死 蚩 尤 , 被 拜 為 龍 師 。 玉 帝 封 以 雷 門 畢 元 帥 之 職 , 敕 掌 十 二 雷 庭 , 助 玄 天 上 帝 誅 瘟 役 鬼 , 上 管 天 地 潦 涸 , 下 糾 群 魅 出 沒 , 中 擊 不 仁 不 義 等 等 。
掌 事 劉 天 君 : 劉 天 君 , 名 後 , 東 晉 時 人 。 生 於 岷 江 漁 渡 中 , 幼 時 落 波 心 而 不 死 。 因 貧 , 送 於 羅 真 人 為 侍 讀 , 因 精 於 五 雷 掌 訣 , 能 招 風 捉 雨 , 隨 叩 即 應 , 濟 民 助 國 。 是 年 東 京 大 旱 , 皇 帝 禱 於 劉 天 君 祠 , 果 有 大 雨 。 時 秋 大 稔 。 皇 帝 敕 命 其 為 「 立 化 慈 濟 真 君 」 。 玉 皇 大 帝 亦 命 劉 天 君 職 掌 雷 部 王 府 的 各 種 事 務 。
雷 齋 辛 元 帥 : 辛 元 帥 , 原 名 辛 興 , 字 震 宇 , 雍 州 人 。 據 《 三 教 源 流 搜 神 大 全 》 , 雍 州 地 界 有 神 雷 山 。 辛 興 之 母 即 為 神 雷 山 霹 靂 破 膽 而 死 。 辛 興 抱 母 屍 而 哭 。 雷 神 感 其 至 孝 , 變 化 為 道 士 而 謝 罪 , 並 贈 辛 興 十 二 火 丹 以 啖 之 。 辛 遂 易 形 , 妖 其 頭 , 喙 其 嘴 , 翼 其 兩 肩 , 左 執 尖 , 右 持 槌 , 腳 踏 五 鼓 。 玉 皇 大 帝 封 其 為 元 帥 , 與 畢 元 帥 「 共 五 方 事 , 往 來 行 天 , 翦 幽 冥 中 邪 魔 鬼 惡 」 。 傳 說 六 月 十 五 日 為 辛 元 帥 神 誕 之 日 , 奉 祀 雷 神 的 道 教 徒 於 是 日 茹 素 , 稱 為 「 雷 齋 」 , 以 祈 神 佑 。
金 刀 龐 元 帥 : 龐 元 帥 , 原 名 龐 喬 , 字 長 清 。 據 《 三 教 源 流 搜 神 大 全 》 , 龐 喬 家 境 貧 困 , 世 為 駕 渡 之 工 。 但 龐 喬 心 行 善 良 , 對 往 來 渡 客 無 不 平 等 , 救 人 急 難 。 玉 皇 大 帝 聞 其 至 孝 至 誠 , 敕 為 混 氣 元 帥 , 手 執 金 刀 , 唯 天 門 之 出 入 是 命 , 以 降 陰 魔 , 除 舊 惡 , 秋 毫 不 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