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品德也司法

品德也司法

發布時間: 2021-11-20 12:22:20

⑴ 當道德和法律精神發生沖突時我們應該如何選擇

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自然法學派與實證分析法學派之間的爭議核心所在。對此,我個人的理解還是比較贊同哈特的說法,即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當然這里的道德是廣義的,包括法律精神,道德觀念,人類基本價值追求等!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法律和道德都是社會調整的重要方式。道德是一定社會內調整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各種行為規范的總和,它通過內心強制來實現對社會關系的調節,具有抽象性和非強制性特徵。而法律是由國家制定、認可並保障實施的,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以權利與義務為基本內容的,調整社會關系的規范體系。[1]道德與法律是調節社會關系的兩種基本社會規范或者方式,它們有著自己獨特的存在價值並在不同領域發揮著維持社會秩序、保障公民自由的作用,並相輔相成,成為構建自由與秩序最佳結合的社會的重要手段。

就理論而言,自然法學派強調實質正義,主張道德是法律的存在依據和評價標准。所謂自然法是自然萬物的理性法則,其實只是道德法則,它在任何社會中充分實現便是法,因此它不但是法律的制定依據,而且還是法律的好壞善惡的最高標准。盡管自然法學派學說不斷發展變化,但依舊堅持法律應以道德為基礎的觀點。與此相反的是,實證法學派強調形式主義,主張道德與法律相分離,法律高於道德。著名的實證法學代表人物奧斯丁說「法律的存在是一回事,它的優點是另一回事」,這就是惡法亦法論,他指責把法和道德相混淆的行為是不科學的並嘲笑自然法學派。

目前主流學者觀點基本上贊同自然法學派關於道德於法律具有必然邏輯關系的觀點,但這不否認實證法學派所強調的法的獨立價值與形式特徵。從歷史發展中可以知曉,道德的產生是早於法律的,並且法律的產生與道德有著毋庸置疑的關系。人類社會最初的社會規范都是義務性的道德規范,這種規范是社會實踐中無數次交往產生的,它本身沒有經過權威的確認或者認可,也沒有國家或者社會強制力來保障它的實現,因此在一個充滿利益矛盾的社會里,僅憑道德是無法有效調節社會關系、解決社會糾紛、維護社會秩序,也無法制止社會成員破壞其自身的行為,因此社會需要一個更為有效的強制性規范來彌補道德規范的不足並保障道德規范的實現,當然這也是統治階級維護統治的必然要求。因此法律應運而生,作為次要規則賦予義務性規范以新的屬性,並成為一個既能體現基本義務准則又能保障它在社會中實現的社會規范。因此可以說法律必須體現和保障基本道德義務,這是它必有的使命。然而法律體現的更多的是統治者的利益,其維護和保障的道德也只是那些利於統治階級統治的道德,道德的內在價值並不必然在法律中得到完整的體現,有時甚至會被法律所違背,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僅僅是法律實然與應然的問題,法律與道德本身的關系並不因此而喪失,也不能因此而片面的分離道德與法律。

道德與法律到底何種關系? A、道德是法律的基礎和最終評價標准。通過前面所述可以知道,法律的產生是彌補道德的缺陷和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內在要求,從某種程度上說,法律產生於道德的基礎之上,而最早期的法律往往為義務性道德的轉化也正說明了這一點。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才不斷完善,成為以權利為本位的社會規范,但這也得以基本的道德為基礎或者指導,正如伯爾曼所說:「無論對基督教還是猶太教,愛都是被認為法律本身之所在,而法律既包括其具體行為,也包括其抽象的道德,都要成為愛的體現。」這里的愛應當包含道德、正義等法律價值,所以一旦法律沒有愛或者說道德內涵,法律就喪失了其應有之義,也就缺乏讓人信仰並遵守的理由。B、道德對法律的修正補充作用。由於法律強調穩定性並且通過文字來表達,法律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僵化性、滯後性以及作用范圍的有限性等局限,而且法律規范是對某一類行為或者社會關系的抽象概括,這就使得司法活動中某一個法律或者法律規范的適用可能會導致實體不公正甚至會嚴重違反立法本意或者人類基本價值,那麼此時就需要法律原則乃至道德來修正法律,確保法律與法律適用的正義性。「一種非正義的,非理性的法律根本不是法律,而是對法律的歪曲。」美國法學家德沃金在其著作《法律帝國》中也曾舉過一則案例:埃爾默用毒葯殺害了自己的祖父,他知道他祖父在現有的遺囑中給他留了一大筆遺產,他懷疑這位新近再婚的老人可能會更改遺囑而使他一無所獲,因此他殺害了他的祖父。紐約州法院針對該案例確立了一條法律原則,即:任何人都不得從其錯誤行為中獲得利益。從中可知,道德對法律的修正補充作用。C、道德是法律的基礎和司法的最終評價標准,這並不意味著道德就當然的高於法律,也不意味著司法活動必須以道德為基礎評價標准,因為在法治國家處理社會問題必須優先法律為准,這是法律至上性的基本要求。如果直接將道德作為社會行為的准則,道德的不確定性就會使人們陷入沒完沒了的爭論之中,從而不可能形成一個穩定有序的社會秩序。所以應該嚴格限制道德的對法律的否定評價修改作用,只有在法律本身嚴重違反社會道德、或者適用法律規范和法律原則均可能會出現個案不公正,才能運用道德來能動處理。D、法律獨立於道德。一方面法律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政治、宗教、道德、習慣都對法律的產生與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這並不代表著法律本身依附於這些而存在,法律有其存在的獨立價值與屬性,法律是與道德、宗教、政治並列的社會現象和社會意識。另一方面,由於道德並非法律的唯一內在要素,法律在反映基本道德要求的同時,也需體現社會存在和其他社會意識尤其是統治階級意志,因此並不能片面的說法律是道德的范疇,或者說法律就是道德的外化形式。E、法律保障和促進道德的實現。從上文可知,從某種程度來說,法律的產生就是為了彌補道德的缺陷。在規范方式上,道德由於其是通過內在機制來調整外在關系與行為,道德的救濟也是通過社會輿論、公共譴責而進行的一種精神性的、非物理強制性的救濟,這種救濟由於缺乏強制力,使得道德往往難以實現。而法律則可以將基本道德義務法律化,運用強制力來保障基本道德價值,從而促進道德的實現,這也是為什麼有學者將法律稱為「最低限度道德義務」的原因。
實質上,關於法律與道德/法律精神的爭議,惡法非法這一結論是無爭議的,但是在實務中更常見的則是具體適用規范出現問題。從應然的角度來說,法律顯然需要在滿足法的形式要求之外,還應當符合法律精神。但是,由於法律精神本身的不確定性和多元價值,導致在立法或者法的實施中,出現如果嚴格使用法律才會導致個案不公的情形。洞穴奇案基本上屬於此類,還有類似的六個人受傷,如果不救其中某人剛好可以利用他的器官救助其他五人,如果都救助,則可能一個都救不活,最後醫生不救助某人而利用其器官救活了其他5個是否構成故意殺人?

對於該問題,實際上是無解的,如果純粹從法律的角度而言,當然是屬於犯罪。但是如果從道德角度出發,似乎可以免除刑罰。個人感覺無解

⑵ 論述題,怎樣理解司法職業的道德責任

司法,是聯結法律與生活的樞紐,是建立法律秩序的關鍵環節。而以實現法律的目標和價值為任務的司法活動,既依賴於完備有效的司法體制安排,也依賴於司法人 員必須具有其職業所要求的知識、技能和良心、榮譽觀念。一套完備的司法體制還必須有健全的司法職業道德的配合,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這是由司法這一國家職 能活動的特殊性所決定的。本文擬從司法與司法職業道德的關系的角度,談談司法職業道德的一些問題。
司法人員在司法活動中所應遵循的基本道德規范,是審判、偵查、檢察和司法警察等人員的行為准則。司法工作有鮮明的階級性。司法道德是階級道德在司法工作中的特殊表現。剝削階級的司法道德是為少數統治階級服務的,在本質上是極其腐敗的。剝削階級的司法人員的階級屬性決定了他們的司法道德的腐朽本質與二重性。一方面,貪贓枉法,挾私報復、獄中虐待,草菅人命等;另一方面,只有極個別司法人員做到「執法如山」、「廉潔奉公」、「剛正不阿」等。社會主義司法工作代表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意志,具有廣泛的人民性,是共產主義道德在司法工作中的具體體現。這主要是由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決定的。

⑶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相同點、不同點)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1、法律與道德的產生不同。法律的產生以國家的形成為前提條件,是國家制定的並且帶有強制性的行為規范,並且有相關的部門執行,像國家的司法機關等。而道德並不以國家的產生而山產生,早在原始社會,道德就已經形成,直到現在,道德只是一種精神上的受到社會輿論的制約。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政權,也就只能有一種法律,而道德可以有好幾種,比如尊老愛幼、社會公的等都是。

2、法律和道德的規范不同。一個國家的法律是對一個人具體行為的規范,俗話說精神上的犯罪並不是犯罪,沒有具體的實施改造行動,並不會受到法律制裁。但是道德不同,一個人的不道德,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會受到人們精神上的鄙視,只是一種無形的制裁,沒有行動,但勝過行動。比如一個人不尊敬老人,法律並不會制裁他,但是人們會譴責他,會看不是他。

3、法律與道德的評價標准各不相同。看以個人是否有罪,是要看這個人是否有犯罪的行為,並造成犯罪的實施;道德就不同,一個是是好人或壞人有它的評判標准,這個標准在人們心中,俗話說懲惡揚善就是道德批判的一種表現。而且一個人沒有犯法,並不代表他就是好人,這就是法律和道德在評價標准上的不同。

道德與法律的相同點和聯系:

1、道德和法律的合作關系。法律的實施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哈有助與道德的形成;一個人受到道德的約束,有利於和諧的社會發展,但是當道德失效的時候,法律就會走上台,判定他是否犯罪,是否要受到懲罰。比如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都是道德的范疇,但一旦人們走過這個范疇,就會上到到法律的高度,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道德和法律是相輔相成的。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補充。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而且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哈有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這是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⑷ 道德在刑事司法過程中到底起什麼作用

罪刑相適應原則是裁量決定刑罰的基本准則,也是衡量刑罰適用是否公正的最主要標准。刑法擔負著社會保護和人權保護的雙重使命,刑罰的適用必須在被告人所犯罪行和應處刑罰之間尋求一種平衡,也就是建立罪刑之間的價值均衡關系,不能為了某種形勢的需要,或者為了平所謂「民憤」,就輕罪重判,更不能違背刑罰原則,背離法律規定重罪輕判。要做到寬要有理,嚴要有據,寬嚴適度,寬嚴相濟,牢固樹立「量刑不當也是錯案」的觀念,養成科學嚴謹、依法公正的量刑態度。 從刑事政策上考慮,刑罰手段應當謙抑一些,只有在道德控制、行政控制等非刑事手段失靈的情況下,才不得已動用刑事懲治手段。對犯罪的刑事控制應當著力於強化刑罰的必然性和及時性,而不應將重點放在重刑威懾上。刑事政策應向「兩極化」方向發展,即「輕輕,重重」,也就是寬嚴相濟。所謂「輕輕」,是指對輕微犯罪的制裁更為寬松,盡可能使用刑罰替代措施或非監禁刑,如緩刑、管制、罰金等;所謂「重重」,是指對危害嚴重的犯罪,如有組織犯罪、恐怖主義犯罪、毒品犯罪等,採取更為嚴厲的制裁措施。 目前,重刑主義思想在我國刑罰制度中的制刑、量刑和行刑等方面都有一些表現。在立法上,一是用刑罰手段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凡是採取行政、經濟、道德等措施效果不明顯的,就要求動用刑罰;二是刑罰在相互攀比過程中越來越重,本來1979年刑法在刑罰設置上是比較合理的,死刑罪名只有28個,但後來什麼犯罪一突出,就加大刑罰力度,結果人大通過一系列的補充立法,死刑罪名增加到68個,1997年修訂刑法幾乎全部保留,我國成了世界上死刑罪名最多的國家。在司法上,一是將「嚴打」理解為多判、重判甚至多殺,惟恐受到「打擊不力」的指責。有的地方甚至採取定指標的辦法,提出判重刑的要佔多少比例以上,有的把所謂判刑數量、重刑比率作為評判刑事工作成績的標准,結果「水漲船高」,不僅量刑普遍偏重,而且擴大了「嚴打」對象的范圍;二是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重定罪輕量刑的不良傾向。在相當一部分人思想觀念上,長期存在一個帶普遍性的認識問題,以為刑事案件只要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定罪准確,程序合法就行了,量刑上輕一點重一點沒有關系,不是什麼問題。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一審法院在裁量決定刑罰時,有的就採取寧重勿輕的做法,認為判重了二審可以改判,改判了也不算錯判。檢察機關一般是抗輕不抗重,判輕了一旦抗訴,二審改判就算錯案了。因此,往往在量刑幅度內普遍偏重判處。二審法院審理中,只要事實、證據和定性上沒有問題,只是量刑偏重一點,一般也就不改判了;三是存在重人身刑輕非監禁刑的傾向。本來新刑法增加了非監禁刑的適用范圍,但法院判刑適用單處罰金、拘役和管制的很少見到。在制刑、量刑上的重刑傾向,必然會影響到行刑的效果。 重刑主義思想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第一,違背了罪刑相適應的基本原則;第二,有損於司法公正和公平;第三,不利於罪犯改造和歸順人心;第四,使少數頑固分子形成嚴重的對抗和仇視社會的心情;第五,增加了不必要的司法成本;第六,不利於實現長治久安;第七,也有損於我國的國際形象。

⑸ 誰來管管律師的個人品行呢。司法局只負責管理律師的職業道德。那麼律師的社會道德就沒人管了嗎

法律是道德的最後屏障。這句話反過來理解就是道德敗壞也只是接受道德層面的譴責,無關法律處罰。

⑹ 怎樣理解法律與道德的關系麻煩告訴我

淺議法律和道德的關系
法律和道德歷來是哲學家、法學家所探討的熱點,圍繞著兩者的關系,西方法學誕生了許多流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然法學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法律和道德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之處。正確理解法律和道德的關系,對於我們的立法和司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自然法學派的觀點
自然法學派認為法律就是道德,著名的法諺是「惡法非法」。道德是一種在實然法律之上的應然法,它要求立法者制定的法律必須是符合道德的要求,否則將不能稱之為法律。這種道德觀念在自然法學派內部也有一個演進的過程。古希臘時期,這種道德主要是指自然理性。如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城邦社會之間的「主僕關系」,智者學派認為是一種自然秩序。在資產階級革命啟蒙思想家眼中,由於倡導人權,這種道德主要是指人類理性。如盧梭認為法律是公共意志。而在工業化革命之後,道德的觀念逐漸社會化,富勒認為道德是人們所能接受的社會准則。無論道德的觀念千差萬別,但是法律作為法的表現形式,其內容必然是道德的體現,這是自然法學的根本觀點。不可否認自然法學在正義、人權的進步和發展問題上具有巨大貢獻,但是其只注重法律內容,忽略法律形式,使法學研究具有片面性和依附性。
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的觀點
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認為法律和道德具有根本區別,著名的法諺是「惡法亦法」。道德和法律都是社會規范的形式,而法律只是國家頒布的具有國家司法強制性的手段,不論法律的好與壞,是否具有價值等等,不能因為法律不符合社會道德要求而否認法律的內在屬性。如奧斯丁所說,法律是「主權者的命令」,哈特認為法律僅是一種「規則」。分析實證法學派把法律和道德區別開來,把法律作為一種科學研究,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法律的發展,但其只注重法律的形式,不問法律的內容,對於法律和道德的關系難免狹隘。
三、筆者觀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內容和形式是辨證統一的,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映內容,但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道德和法律作為社會的上層建築,都是由一定歷史條件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拿我們社會主義法律而言,由於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必然產生某種需求,這種需求最初表現為對人們道德行為的渴望,慢慢地這種渴望需要轉化為共同的社會會准則,當國家把這種需求以法律的形式表現出來,明確權利和義務時,法律就誕生了。可見,法律和道德是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意識形態。筆者認為,道德和法律是內容和形式、目的和手段的關系,法律是社會道德表現的一種形式,而這種形式本身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如美國的羅爾斯所言,法律具有其自身的「程序價值」。

熱點內容
綜合治理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08 15:20:42 瀏覽:320
濟南維權律師 發布:2025-09-08 15:19:50 瀏覽:196
新婚姻法房子歸屬問題新婚 發布:2025-09-08 15:19:47 瀏覽:585
群內通知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08 15:18:22 瀏覽:685
獻血指標勞動法 發布:2025-09-08 15:15:03 瀏覽:779
刑事訴訟法補充證據 發布:2025-09-08 15:14:16 瀏覽:110
青島拆遷律師 發布:2025-09-08 15:07:44 瀏覽:191
劇里律師 發布:2025-09-08 15:05:30 瀏覽:318
訴訟法四百三十七 發布:2025-09-08 14:52:25 瀏覽:94
2016年婚姻法1女2夫 發布:2025-09-08 14:49:49 瀏覽: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