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與效率

民法與效率

發布時間: 2021-11-23 04:06:51

① 如何認識法律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效率是純客觀的概念,而公平是有主觀的成分的。

公平以及大體與之等同的公平、平等[2]、正義、公正等概念,有著很高的包容性,這使得我們盡管可以在經驗的意義上感知公平正義,卻很難給公平正義下一個普遍接受的定義。博登海默說的普洛透斯之臉也好,凱爾遜說的「我不知道也不能說出什麼是正義,即人類所渴望的絕對正義」也好,都證明了這一點。

效率概念來源於經濟學。「效率」是指用多少活動實現多少目的的比例。或說投入和產出的比率,特指以促進個人財富和社會財富的積累為目的,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產出的收益狀態;[3]薩繆爾森說:「效率意味著不存在浪費。」《現代漢語詞典》上「效率」為:機械、電器等工作時,有用功在總功重所佔的百分比;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

② 為什麼民法注重交易安全,而商法注重效率

各司其職

③ 如何提高民事審判工作效率的幾點意見

現階段自審判方式改革實施以後,各項法律法規的出台使民事審判工作的結案速度有了明顯的提高,但還有個別案件存在審期過長和在法定期限內無法審結的問題,這其中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主觀因素主要是某些審判人員業務素質不高,工作作風拖拉。客觀因素主要是法庭人員少、案件多、交通工具落後等諸多原因影響了審判工作的正常進行速度,致使群眾對法院法官產生了許多誤解,在群眾中造成不良影響。我們如何能克服缺點,在提高自身素質的情況下,找到能夠解決客觀困難的方法,在現有的條件下使審判工作能夠更好,更快地完成是我們的當務之急。筆者對此談幾點個人的看法: 一、一步到庭及庭前准備的重要性。 案件移交至審判庭後,在送達起訴狀的同時送達舉證通知書、開庭傳票確定舉證時間、開庭時間、地點。在送達時由一名有審判權的審判員參加,對簡易案件能即時解決的,可即時作出調解或判決。當事人雙方均提出舉證要求,但雙方約定舉證期短於1個月的,可即時記入筆錄後,確定舉證時間提前開庭進行審理,可以使一些事實簡單案情並不復雜的案件提早審理結案,不用再由法院指定1個月的舉證時間後再行審理,這樣既節省了辦案時間也為當事人解決了這1個月的無用耗費時間。簡易案件能當庭審判的即當庭審判,當庭宣判,從而即加快了辦案效率又增加了辦案的透明度。 二、法官宣傳舉證責任制度與指導舉證、釋明權利與義務相結合。 每一起案件在受理後,法官應對案件進行基本的審查,對當事人訴訟主體及案由等訴訟有誤的,在開庭前應當給予釋明,使當事人及時改正,以免因此出現二次開庭的情況,從而影響辦案速度。在給當事人送達舉證通知書的同時還要告知當事人有舉證責任和應舉哪些證據,指導當事人舉證,使雙方能夠在庭審前或開庭時將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全部提交到法院,以利當庭質證、認證,避免因當事人法律知識的差距問題,使案件的審判偏離公正。 三、主管領導適時對審判人員實行業務監督及考核。 審判業務庭庭長對審判人員的業務監督,是提高結案速度的一個有效途徑,庭長對各個審判員、書記員要經常進行業務監督和考核,對審判員正在審理的案件要適時的督辦,對辦案人拿不準意見的案子要及時研究解決,採取會診的辦法解決疑難案件,這樣就解決了一些案件久拖不決的現象。書記員要使其做到,對轄區分布了如指掌,對轄區內的每條道路都熟記於心中,以免因道路不熟而延誤辦案時間,從而提高辦案速度。 四、警民多邊合作立體式辦案。 民事審判工作業務的兩大項:送達、調查是否順利進行直接影響到案件的審結速度。現很多案件存在案件到審判業務庭之後,雖當事人填寫了地址確認書,但法院無法掌握當事人確切的行蹤,送達起訴狀多次但找不到人,使案件無法審理的情況時有發生,對已審結完判決無法正常送達影響案件的審結速度,在調查取證時也有因證人不在而多次往返的情況發生,這既耽誤了時間又耽誤了其它案件的審理。所以我們法院辦案要依靠當地基層組織村委會、居委會、公安派出所等,他們離轄區內人員比較近,容易掌握當事人的情況,我們辦案要與他們聯合協調辦案取得他們的配合,將各村委會、社區居委會及其主任家電話、公安派出所電話、包片民警電話全部登記造冊,在辦案之前對當事人的情況有個了解,當事人在家的時間情況,是否在家打個電話自然明了,這樣我們辦案也就節省了不必要的時間耗費,也可讓審判人員對案件有個統籌安排,為其它案件的審理滕出寶貴時間來,從而提高辦案速度。 五、實行幹警分區負責專人辦案制。 在辦案過程中,我們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在向某些知情人調查取證時一些群眾由於法律意識淡簿、存在怕得罪人的心理,對法院的工作以各種理由不予配合,影響了案件的審結速度及案件質量,為此我們在審判工作中若實行分區專人辦案制,將全庭幹警分為幾組,把轄區分為幾塊,誰包的轄區發生案件誰辦誰負責,並負責這一轄區的法宣工作,經常與轄區居民溝通。定期到各村、委、組及轄區內的學校等地進行形式多樣的法宣工作,這樣,既加強了相互了解和信任,也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識和觀念,使群眾真正明白每個公民都有配合法院查明事實的義務。對開展審判工作將有很大益處,對案件的公正處理也有極大的好處,同時把一些不必要的或苗頭性的糾紛扼殺在搖籃之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的社會效果。 六、加強權力的下放及錯案追究相結合制度。 根據我國的法律制度,現審理案件的是獨任制和合議制。但現審判實踐當中,案件的決定權往往在主管院長那裡,使案件出現了審、判分離現象,審案件的不判,判案件的不審,在出現錯案時,還要讓辦案人負責,主管院長卻沒什麼責任。故建議應當將判決的權力下放到獨任審判員或合議庭,使辦案人免除不必要的匯報,減少辦案程序。這樣如出現案件質量問題,通過制定的審理案件錯案追究的制度,由獨任審判員或合議庭對該案件負責,從而提高辦案效率。 七、加強自身學習,提高辦案速度。 案件審結速度的內在原因主要是審判人員自身業務素質決定的,也就是審判人員業務能力和工作態度、工作作風如何,如果審判人員的業務素質不高,沒有堅實的法律功底,想要審結一起簡單的案件也會覺得無從下手,也就談不到提高結案速度的問題了。但如果只有好的業務素質,而沒有積極的工作態度和踏實的工作作風,拖拖拉拉,也難以有好的工作效率,所以說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是提高「兩個素質」真正更好、更快的完成審判工作的主要因素。 雖然民事審判工作的結案速度的提高還受很多外在因素的制約,而且這些因素在現有條件下,在短時期內還不能全部解決,但我們在現階段經過主觀努力還是可以讓群眾、讓人民滿意的。以上是我幾點個人看法望能與各位探討。

④ 民法的特點與表現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關系和財產關系
民法的基本原則有誠實信用 公序良俗原則
民法在價值上更側重於保護公平 兼顧效率

⑤ 憲法和民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率,所以憲法的效率高於民法的效率。

⑥ 民法上的公平與效率;經濟法上的公平與效率

您好。
經濟法的公平主要體現在社會公平上。經濟法領域的社會公平,是指在國家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保障社會成員政治、經濟等方面地位平等,共同遵守公平的社會原則,享有同等的各種社會權利,實現利益分配機會均等、結果公正等。
經濟法的社會屬性與社會利益本位決定了它將致力於促進社會整體效率。社會整體效率追求的是社會整體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社會整體效率的提高必然會使無數個局部個體效率受益,但兩者並非始終統一,有時為了促進社會整體效率的提高會要求部分個體放棄對於效率的追求。經濟法通過不同於民商法的制度設計,可以為社會效率的整體提升提供製度供給。

民法的公平主要是針對當事人間的合同關系提出的要求,是當事人締結合同關系,尤其是確定合同內容時,所應遵循的指導性原則。它具體化為合同法上的基本原則就是合同正義原則。合同正義系屬平均正義,要求維系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
而民商法作為市場經濟的一部重要法律,必須堅持效益優先原則,因此,效率也成了其價值取向的一個重要因素。

⑦ 民事訴訟當庭認可有效率嗎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當庭認可,法庭將直接記錄在案,並作為判決的依據。因此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⑧ 民法怎麼學有效率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我是一名英語老師,我學習快速閱讀,也讓我的學生和孩子學習快速閱讀提高學習效率,以我個人的經驗,告訴你一個提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的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1、高效閱讀的方法需要訓練,是一種眼腦相互協調的高效率學習方法,一般情況下,培養閱讀者直接把視覺器官感知的文字元號轉換成意義,消除頭腦中潛在的發聲現象,形成眼腦直映,結合記憶訓練,用以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

2、由於大家平時對快速閱讀接觸不多,可以通過直接訓練,訓練大腦和眼睛的協調能力,去年,有學者推薦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列入學生學習計劃中,以為軟體練習30個小時就能使閱讀速度提高5-10倍左右,學習每天練習1-2個小時,兩個星期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普通人300字每分鍾左右的閱讀速度會達到3000字每分鍾的閱讀速度,記憶力也相應的快速提升。這個建議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心理研究室原主任、多年從事腦心理研究的專家朱法良的高度認可,並提出盡量讓孩子三年級以上一定要使用,以提升孩子記憶力、注意力、閱讀能力。目前我們學習很多班級開展的假期速讀速記訓練課程,用的就是精英特快速閱讀記憶訓練系統。

3、我和我兒子去年就一直學習精英特快速閱讀到現在,他訓練到頂級了,今年還通過了香港科技大學面試,我的速度.在4000字每分鍾左右。學習能力我覺得比常人高很多。我認為,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都很突出的話,才能有效學習。希望我的經歷對你有用。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望採納

⑨ 關於民法時效的案例分析

民法時效是指訴訟時效
訴訟時效是指權利人在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自身合法權益遭受侵害後的一定期限內應當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期間,如果在此期間內未向人民法院起訴,則喪失了權利獲得司法保護的機會。設立訴訟時效制度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訴訟效率,促使當事人及時主張自身的合法權益,解決相關糾紛,使社會及時恢復至有序狀態。
訴訟時效期間按其適用范圍分為一般訴訟時效期間和特殊訴訟時效期間兩種。《民法通則》第135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亦即一般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有些特殊情況法律另有規定的,訴訟時效期間按其規定。
案例如下:
我於1997年將我的股票賬戶委託給一好朋友進行交易,但是證件沒有給他,2004年3月份我發現他已在2002年1月份將我賬戶上的部分資金和股票轉出,但是並沒有告訴我,證券公司也承認在此問題上有過失,請問我可以用什麼方法要求他歸還?
答: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在自身合法權益遭受侵害後,因為不了解相關的訴訟時效而喪失了請求人民法院予以保護的機會,致使自身的合法權益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從提供的案件材料分析,該股民與其朋友之間已形成委託代理關系,並且其作為委託人的合法權益已受到其朋友的侵害。另外由於證券公司在交易過程中,未盡到審慎審查的義務,因此,與該股民的朋友一起構成共同侵權,應當承當對該股民的連帶賠償責任。對該共同侵權行為,適用訴訟時效期間中的一般訴訟時效期間———2年。如能提供證據證明證券公司承認在此問題上存在過失並同意進行賠償,則屬於訴訟時效中斷之情形,該股民的訴訟時效期間應當從證券公司承認其過失並同意進行賠償之日的第二天開始起算。否則,則喪失了權利獲得司法保護的權利。該事件教育廣大股民,應當加強風險防範意識,對自身財產應定時進行核查。一旦發現自身權益遭受不法侵害,則應及時向人民法院起訴,以免超過訴訟時效而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訴訟時效的起算、中止、中斷和延長
《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這是對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所作出的規定。但由於各種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不同,權利人應知道其權利被侵害的時間也不盡相同,訴訟時效期間具體開始的日期也就不同。
法律規定訴訟時效期間,是為了促使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但權利人如有不能行使權利的情形,法律就應給予期限的寬容,使並非由於主觀原因不行使權利或積極行使權利的權利人能獲得時效期間的特殊待遇。而訴訟時效的中止、中斷及延長制度,則是為了滿足這些特殊情形而設置的期間優惠法律制度。訴訟時效中止是指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6個月內,因法定事由而使權利人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的計算暫時停止,待阻礙時效進行的法定障礙消除後,時效期間繼續進行。發生訴訟時效中止的法定事由一般包括不可抗力、法定代理人未確定或喪失行為能力以及其他事由。訴訟時效的中斷是指因有與權利人怠於行使權利相反的事實,使已經過的時效期間失去效力,而須重新起算時效期間的制度。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事由包括權利人的請求、義務人的同意、提起訴訟以及申請調解或仲裁。訴訟時效延長是指因特殊情況,法院對已經完成的訴訟時效期間給予延展。

熱點內容
重慶市沙坪壩人民法院 發布:2025-08-29 00:30:53 瀏覽:9
經濟法債券定義 發布:2025-08-29 00:23:55 瀏覽:550
上海市公司法 發布:2025-08-29 00:18:55 瀏覽:832
哈爾濱司法技術 發布:2025-08-29 00:13:17 瀏覽:143
龍文區司法李 發布:2025-08-28 23:57:58 瀏覽:262
勞動合同法40條仲裁 發布:2025-08-28 23:57:52 瀏覽:999
梨園法院電話 發布:2025-08-28 23:33:53 瀏覽:913
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8-28 23:33:52 瀏覽:614
深圳齊家律師團隊官網 發布:2025-08-28 23:31:57 瀏覽:910
中山大學法律碩士復試內容在職 發布:2025-08-28 23:05:47 瀏覽: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