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法

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法

發布時間: 2025-08-28 23:33:52

㈠ 誠實信用適用原則

在民事審判中,誠實信用原則,即誠信原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要誠實守信,以善意的態度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確保各方利益得到尊重。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誠信原則在指導當事人行為和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上起著關鍵作用。


當具體法律規則可能導致不公正裁決時,誠信原則被用來糾正這種偏頗。如果按照一般規定會導致不公正,法官會根據誠信原則作出公正判決,避免具體規則的局限。誠信原則在合同解釋和漏洞填補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法官會依據誠信原則推斷當事人的真實意圖,彌補合同中的不確定性,確保合同公平執行。


此外,法律本身可能存在漏洞,法官會運用誠信原則的精神對法律進行解釋,以填補規范的不足,確保法律適用的精確性和公正性。誠信原則的應用體現了法官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它在維護民法規則的抽象性和具體應用之間尋找平衡,確保法律適用於各種個案,同時保持公正性。


總的來說,誠信原則在民事審判中的適用不僅僅是對當事人行為的約束,也是對法律規范的補充,它通過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彌補了法律概括性與個案差異之間的矛盾,使得審判結果更公正,因此,誠信原則在審判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成為法律實踐中的重要考量因素。


(1)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誠實信用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它是正義理念在民法的具體化,是在遵守交易道德基礎上謀求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以及當事人與社會的利益平衡。《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㈡ 淺談民事訴訟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在現實生活中,虛假廣告泛濫成災,假冒偽劣商品屢禁不絕,暴利現象極為嚴重。“三角債”問題久拖不決,各種民事糾紛逐年遞增。種種現象表明:惡性的經濟現象,不僅嚴重損害了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擾亂了社會的經濟秩序,而且阻礙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因此,重視誠實信用原則的社會功能及其實現,對於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正常的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促進社會的繁榮和穩定,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誠實信用原則內涵的界定

誠實信用原則,不僅是民法中的“帝王條款”,也是所有法律體系中十分重要的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的宗旨,是為了維護某一種秩序,這種秩序是建立在一定道德基礎上的。就內涵而言,誠實信用原則要求人們在進行社會活動時必須具備誠實、善意的內在狀態。就外延而言,誠實信用原則有一定的擴張性,可以補救法律規定的不敷使用。誠信是一個社會道德規范的核心,在一個不講誠信,投機成風的社會里,法律規定的再細致也是徒勞的。這因為法律不可能細致到對現在已經出現,將來可能發生的所有的情況做出規范。所以,誠實信用是一個人必須遵守的原則。如今在西方國家,無論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大家都承認誠實信用原則適用於民事訴訟法領域,誰也不會否定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事訴訟基本原則之一的存在價值。有些國家已經將對此問題的回答滲入到法律條文中。筆者認為隨著社會觀念不斷的進步以及人們對權益保護認識的不斷深入,誠實信用原則因其獨特的道德性和法律性的融合必定能在民事訴訟法領域發揮獨特的作用。

二、誠實信用原則的淵源

一般認為誠實信用原則起源於羅馬法,但在當時僅有“善意”(bona fide)的概念,並未明確確認誠信原則。一些學者認為,它起源於羅馬法的“一般惡意抗辯”。所謂“一般惡意抗辯”是指在民事活動中如果因一方的欺詐行為而使另一方受害,對這種欺詐行為任何人都可以提起抗辯。同時依市民法規定,當事人如因錯誤而履行債務時,得提出“不當得利之訴”。中國有學者認為,古代羅馬法中的誠信契約是現代誠信原則的淵源。在羅馬法上,誠信契約是嚴正契約的對稱。在誠信契約中,債務人不僅要承擔契約規定的義務,而且必須承擔誠實、善意的補充義務。就誠信契約發生的糾紛按誠信訴訟處理,在誠信訴訟中,審判者不受契約的字面含義的約束,可根據當事人的真實意思對契約進行解釋,並可根據公平原則對當時人的契約進行干預,以消除某些契約的不公正性,按照通常人的標准增減契約義務。羅馬法的“一般惡意抗辯”與“誠信契約”都反映了道德與倫理的要求,體現了衡平與公正的精神,因此可以說他們都是現代誠信原則的最早起源。

三、誠實信用原則運用於民事訴訟的可行性

(1)權利本位思想從個人本位向社會本位轉變的必然產物。

19世紀以前,個人本位思想盛行,但進入19世紀以後,工業發展帶來了社會關系巨大的變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密切,人們之間的權益沖突和糾紛日益增多,權利本位思想逐漸由個人本位讓位於社會本位。“社會本位這種權利本位思想反對將社會的邏輯元點和價值元點看作是個人,認為社會的基礎和元點其實是團體,個人只是處於社會共同體之中才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個人在行使權利之際,應當同時增進社會福祉、鞏固國家安全和維持公共秩序的義務,不得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隨著社會的進步,傳統的私力救濟逐漸被文明的公力救濟所代替即國家最終通過民事訴訟來解決糾紛。作為道德要求的誠實信用原則也開始滲透到法律條文中,成為司法原則之一。誠實信用原則為法院依職權干涉當事人實體意義上的訴訟權利提供了條件和依據。

(2)追求訴訟法律基本價值即訴訟公正和訴訟效率的基本要求。

公正和效率是法律追求的基本價值。民事訴訟作為解決糾紛的最終手段必然要求它能夠公正和快速的解決糾紛,使不穩定的社會關系盡快恢復穩定。但實現訴訟的公正和效率並不只靠白紙黑字的法律條文,它是在法官、當事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訴訟權利和義務的享有和履行中實現的。盡管“平等武裝”是在當事人之間分配訴訟權利的一個公認的原則,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也是平等的,但是訴訟實踐中存在的種種不平等的因素回滲透到訴訟中來,如果沒有特別有效的制約手段,這些因素會在無形中阻礙訴訟公正。另外,當事人雙方的對抗是民事訴訟最基本的特徵,訴訟中當事人之間形成利害對立的緊張關系,在私利的驅動下,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很可能不擇手段、 鋌 而走險採用諸如偽造證據、濫用訴訟權利或隱瞞案件事實等手段,使法官產生誤解。法官在當事人的“迷霧”下不能查明案件事實,更談不上正確適用法律解決糾紛了。如果民事訴訟中不適用誠實信用原則,放任上述不當行為甚至違法行為,一方面增加法院負擔,另一方面將導致訴訟程序的復雜化和訴訟的延遲,更多的是出現增加訴訟費用支出的情況,這樣不僅損害了他人利益,還浪費了國家的司法資源,這種不誠信最終影響了訴訟公正和訴訟效率。

(3)解決民事訴訟實踐中已經暴露的問題的需要。

在民事訴訟實踐中經常出現當事人、其他訴訟參與人甚至法官不誠實信用的行為,但我國並沒有規定相應的處理辦法。例如我國採用證據隨時提出主義的模式,由於對當事人舉證的時機未作限制,一些當事人即藉助此程序上的空檔。在法官、對方當事人及律師毫無准備的情況下提出始料不及的證據,發起突然襲擊,使得對方當事人不能有效質證。即使是虛假的證據,對方當事人在此種被動情況下亦無從揭露,這對當事人充分行使辯論權造成障礙。這一弊行在遭到立法的規制之前,往往便是由法官基於誠實信用原則而作出不利於提出證據一方的決定:或駁回其訴訟,或拒絕對遲延提供的證據予以審查,或直接認可對怠於披露證據一方不利的事實主張為正當。其後,各國亦在總結上述司法實踐的基礎上,在立法中依據維護誠實信用的理由,針對此類“證據突襲”而設置了證據披露制度。如果發現一方當事人訴訟中出示了偽證或進行虛偽陳述,或者證人提供偽證,法官將對該證據不認可外,亦可依據誠實信用原則對其所提供的其餘證據的效力等級考慮其不誠實性給予相應降級。在學理上,這被歸納為“非誠信降級規則”。當前立法雖未就此進行確認,但這卻是實踐中通行的作法,亦為我們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證人有出庭作證的義務,但沒有規定如果證人不出庭將如何處理。導致不誠實信用的行為屢屢出現。

㈢ 民事訴訟法第128條,第44條,第45條,第49條,第13條

第十三條 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回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答訟權利。
第四十四條 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迴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近親屬的;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與本案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審判人員接受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或者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當事人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審判人員有前款規定的行為的,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前三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第四十五條 當事人提出迴避申請,應當說明理由,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迴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後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
被申請迴避的人員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迴避的決定前,應當暫停參與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採取緊急措施的除外。
第一百二十八條 合議庭組成人員確定後,應當在三日內告知當事人。

㈣ 論民事訴訟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論述題)

這次民事訴訟法修改中的一個引人矚目之處,是將誠實信用原則明文化、法定化。新民訴法第十三條第一款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第二款規定:「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鑒於在民事訴訟實踐中,普遍地存在著當事人濫用訴訟權利的情形,惡意訴訟、虛假訴訟、訴訟中的虛假陳述、拖延訴訟、偽造證據等時有發生,因此,在應對社會訴求方面,將誠實信用作為一項原則在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定,並非僅僅具有法律上的意義,更為重要的是政治層面的意義。因為,整個社會的誠實信用喪失不僅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將誠實信用原則法定化,有助於引導、規范人們的訴訟行為,也有助於提升整個社會的誠信度。人們相信只要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訴訟公正、高效、低成本的價值追求都能夠充分得以實現。
一、誠實信用原則化的認識基礎
在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許多人認為,只有植入誠實信用原則,通過對傳統的當事人主義、辯論主義(辯論原則)、處分權主義(處分原則)的修正或限制(甚至是訴訟模式的轉換——社會性民事訴訟、協動主義的訴訟模式),轉變傳統的訴訟觀念,才能實現實質上的平等和正義,充分實現民事訴訟關於真實、公正、迅速解決糾紛的價值追求。很顯然,這種認識的觀念基礎與傳統的自由主義相反,是一種國家本位、社會本位、義務本位的觀念基礎。
隨著誠實信用規制逐漸超越私法領域,擴展至公法領域,成為普遍的法律原則,即使不考慮私法權利義務與民事訴訟權利義務的聯系,民事訴訟法作為公法也將適用誠實信用原則。這樣一來不僅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之間的關系適用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與法院之間的關系也同樣適用於誠實信用原則。
基於上述認識,1895年奧地利民事訴訟法、1911年匈牙利民事訴訟法、1933年前南斯拉夫民事訴訟法、1939年德國民事訴訟法、1942年義大利民事訴訟法均相繼規定了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有真實陳述之義務,尤以德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的影響最大。1990年修訂的韓國民事訴訟法第1條明確規定:「法院應為訴訟程序公正、迅速以及經濟地進行而努力;當事人及訴訟關系人應當誠實信用地進行訴訟。」 1996年日本修訂民事訴訟法,新增誠實信用原則的規定。
二、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情形
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中的適用一般有以下情形:
1.當事人真實陳述的義務。當事人真實陳述的義務略稱為「真實義務」。真實義務通常被認為是誠實信用原則的主要內容。有的大陸法系國家,雖然沒有將誠實信用原則作為一般規定,卻有關於真實義務的規定;相反,有的國家雖有誠實信用的一般規定,但卻沒有明確規定真實義務,僅理論上認為這是基於誠實信用原則而發生的一種法定義務。在外國法理上,一般認為,當事人的真實義務僅為主觀性義務(正直義務或真誠義務)或主觀真實義務,即只要當事人根據本意為真實陳述時,就屬於履行了義務。也就是說,即使事後發現和認定當事人的陳述與案件事實不符,也不屬於違反真實義務。要求真實義務為當事人陳述的客觀真實也是無法做到的。另一方面,如果定義為主觀性義務,則真實義務對於發現案件真實的作用就十分有限了。真實義務應當如何界定,在國外依然有較大的爭議。
2.促進訴訟的義務。當事人負有促進訴訟的義務,是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要求之一。這一義務要求當事人在訴訟中不得實施遲延或拖延訴訟行為,或干擾訴訟的進行,應協助法院有效率地進行訴訟,完成審判。這一義務具體體現在不得遲延提出攻擊和防禦方法;不得故意申請無理由的迴避(迴避權的濫用);不得故意拆分訴訟標的,以規避相應的訴訟程序(如通過拆分訴訟標的使之適用於小額訴訟,由此獲得小額訴訟程序帶來的利益)等。
3.禁止以欺騙方法形成不正當訴訟狀態。按照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不得以欺騙方法形成不正當的訴訟狀態,從而獲得法規的不當使用或不適用。例如管轄權的濫用,原告通過編造虛假的管轄原因事實,從而獲得有利於自己的管轄。又如,在票據訴訟中票據持有人向出票人行使權利,但為了讓自己所在地的法院獲得管轄權,特意將同一所在地的背書人作為被告,提起共同訴訟,從而獲得所在地法院的管轄權,但在第一次口頭辯論期日中又故意撤回對背書人的請求。再如,當事人在訴訟即將開始之前,廉價取得幾乎沒有價值的自動債權,然後在訴訟中主張抵銷的情形。另外,外國當事人為了規避訴訟擔保義務而讓所在國當事人代為起訴的情形,也屬於違反誠信原則。
4.禁反言。民事訴訟上的禁反言,也稱之為禁反言原則。該原則源於英美法上estoppel法理。大陸法系國家,如日本又將其擴展或概括為禁止矛盾行為。這一原則的具體適用要件包括三個方面:其一,當事人在訴訟中實施了與之前(訴訟中或訴訟外)訴訟行為相矛盾的行為;其二,在對方信賴的前提下,作出了違反承諾的行為;其三,給信賴其先行行為的對方造成了不利。例如,作出自認之後,在無正當理由的情形下撤回自認。禁反言原則的法理在實踐中也得到了日本最高裁判所的認可。但在理論上,關於如何適用禁反言原則還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在同一訴訟中,因為遵守口頭辯論一體化的原則,所以,即使當事人的行為是矛盾的,並可能對法官的自由心證的形成有影響,但也不適用禁反言原則。另外,從訴訟行為的性質而言,對於取效性訴訟行為(指該行為的實施不會直接發生程序上的法律效果,僅僅是要求法院實施相應的裁判行為,如訴訟中當事人主張和舉證的行為就屬於典型的取效性訴訟行為),原則上當事人是可以自由撤回的,也不受禁反言原則的約束。
5.訴訟上權能的濫用。雖然訴訟制度給予了當事人某些權能,但如果沒有誠實信用地行使該權能,也就不能予以承認該權能行使的利益。訴訟上權能的濫用,如無正當理由反復要求審理法官迴避;期日指定申請權的濫用等。這些權能的濫用可以從有無正當理由來判斷,不容易把握的是訴權的濫用問題。由於訴權是一種受憲法保障的基本訴訟權利,因此,在外國民訴的實踐中,以誠實信用原則對訴權濫用的處置是相當謹慎的。在承認誠實信用原則的國家,關於誠實信用與訴訟上權能或訴訟權利濫用的規制二者之間的關系,理論上至今仍存有爭議。實質是誠實信用原則是否包含對訴訟上權能或權利濫用的規制。
6.訴訟上權能的喪失。因行為人長時期不行使訴訟上的特定權能,使得對方產生一種行為人大概不會行使該權能的期待,一旦達到如此階段,行為人還可以行使權能的話,就將有損對方的期待,因此,為了維護這種期待,在此情形下權能的行使是不合法的,也就是所謂失權的原則。在規定的期間內不行使權利救濟的方法,可以適用失權原則,通常認為沒有問題。但對於訴權的失效或失權問題與對待訴權濫用的問題一樣需要謹慎對待。訴訟上權能的喪失與訴訟上權能因濫用而被禁止的情形不同在於,前者是因消極的不作為而發生的,後者卻是因積極的作為而發生的,前者的效果是失權,後者的效果是無效。
三、誠實信用原則的實施
在國外民事訴訟中,作為一項抽象的原則或規定,通常是通過判例來實現的。但判例的示範性和規范性要求強有力的司法作保障。與此不同,我國各級法院的司法權相對比較弱,因此,試圖通過判例形成具體的適用規范和指南比較困難。在我國,落實法律的原則性規定通常採用的方法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司法解釋,通過司法解釋的細化使抽象的原則規定得以實現。司法解釋的難點在於,需要在規范技術上做到抽象化和類型化,如果沒有一定時間的司法實踐積累和抽象能力是很難做到的。而且一旦抽象化,又可能存在一些情形下抽象與具象無法對接適用的問題。誠實信用與正當的概念一樣是非常寬泛和抽象的,我們也可以通過指導性案例將適用誠實信用原則的典型事例提升為規范。在這方面,尋找具有說服力的典型案例是關鍵。由於指導性案例的產生,在程序上相當復雜,因此不可能指望短時期內就會有較多的相關指導性案例產生。
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中,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是,如何正確適用誠實信用原則而不至於不正當限制當事人訴訟權利的正當行使。因為總體而言,誠實信用原則是限制當事人訴訟權利的,是對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的制約,因此,在沒有明確制度規定的情形下,也容易以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為由,發生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不當干預,有損程序正義、訴訟平等,尤其是在以追求實質正義、實質平等的名義下。要使誠實信用在民事訴訟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司法的權威性、公信力,強化裁判的功能,增強審判中法律理論的解釋、說理作用,否則誠實信用原則很容易因為「適用難」擱置起來,成為一條「睡眠」條款。

熱點內容
合同法是特殊法嗎 發布:2025-08-29 03:07:35 瀏覽:452
常設國際法院 發布:2025-08-29 02:58:24 瀏覽:40
合同法購物賠償問題 發布:2025-08-29 02:50:41 瀏覽:118
古代經商法則 發布:2025-08-29 02:31:00 瀏覽:45
刑事訴訟法一百二條 發布:2025-08-29 02:29:39 瀏覽:734
委託代表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9 02:19:25 瀏覽:84
新婚姻法關於房產的法律 發布:2025-08-29 02:13:03 瀏覽:271
廣東徐聞法院 發布:2025-08-29 02:12:28 瀏覽:415
監理總監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9 02:12:27 瀏覽:245
黑邦法規5 發布:2025-08-29 02:11:37 瀏覽:166